粤剧十大行当是哪些
- 格式:docx
- 大小:14.10 KB
- 文档页数:2
粤剧的角色行当粤剧的角色行当原分为末、生、旦、净、丑、外、小、夫、贴、杂10 大行, 以后行当愈来愈繁多,到了清末民初,按照“戏班论位”的惯例排列是:武生、小武、花旦、正旦、正生、总生、小生、公脚、大花面、二花面、男丑、女丑,此外还有武旦、夫旦、六分、拉扯、五官虎、手下等。
戏班实际上只看重武生、小武、小生、花旦和丑五行,其余行当成为次要的行当。
武生:又称须生,近似京剧的老生。
扮演挂须的中年或老年角色,多为剧中的重要人物,如有身份地位的文官武将,文武兼备的角色,武生的剧目多属袍甲允,排场复杂,表演丰富,重功架和唱功,要求武生底功要厚实,腰腿功夫过硬,举手投足适度得体。
如表现人物的激愤心情时,要跪步走单边配以左右拂须动作,还有“震翅”、“震面”、“震手”等特技。
武生在戏班被称为“骑龙头”的行当,又可分为“软功”武生和“硬功”武生。
软功武生讲究唱、念和功架的表演,扮演的人物如《六郎罪子》的杨六郎,《苏武牧羊》的苏武,著名演员有新华、新白菜等;硬功武生注重腰、腿功夫和功架表演,所扮人物如《六国封相》的公孙衍等。
又名“笔贴武”,相当于京剧的武生。
扮演青年、壮年的英雄侠客或江湖好汉,多为武打戏中的正面或反面人物。
小武以做功见长,扑打跳跃、长靠短打,均应擅长;又以少林武功为正宗,注重“南拳” 的运用;身段功作稳健遒劲,干净利索;念白要紧、快、清、实,一气呵成而又字字清晰。
小武又可分为“白面”小武和“红面”小武两类,红面小武身段威武利索,动作火爆炽烈,重视武打技击和眼神的运用,扮演的人物如《马福龙卖箭》的马福龙,《西河会》的赵英强等;白面小武重唱不重武,表演倜傥温文,如扮演风流儒将周瑜,突出周瑜的心胸狭隘,花旦:青年妇女的角色由花旦扮演,有贵有贱,可文可武,或正或邪。
花旦又有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之分,正印花旦大多饰演大家闺秀、名门淑女和巾帼英雄,如《二度梅》的陈杏元,《西厢记》的崔莺莺,《寒江关》的樊利花;二帮花旦一般扮演刁诈淫邪的女性,如《金莲戏叔》的潘金莲等。
论粤剧舞台表演程式及技巧摘要: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由人物形象、表演情节、场面、布景和音乐等共同组建成戏曲舞台这一综合艺术。
在戏曲舞台上最重要的是要求演员能够饰演好形形色色、多种多样、变化多端的人物形象,其演员须具备相当高的表演技巧,在表演过程中演员所表达出栩栩如生的舞台人物形象,才能够使戏曲文化艺术绽放光彩。
粤剧是戏剧的一种,有其独特的舞台表演程式和技巧,通过在多姿多彩的表演中,合理的使用其自身演绎技巧来充分展现人物的特点和风貌。
关键词:粤剧;作用;表演程式;技巧粤剧是我国戏剧文化的精髓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文化。
粤剧中的角色种类繁多,具体分为十大行当,不同的角色也应有其相对应的表演程式及技巧。
戏剧源自于生活,都是通过艺术的美化、创新而成,为了能够让粤剧表演的曲尽其妙、动人心弦,粤剧演员需要针对各种各样的剧情、角色,将自己精湛的演绎技巧展示出来。
1.十大行当的表演程式和技巧1.1旦行的地位和作用程式在粤剧表演艺术当中是无处不在的,是其独特的审美特征。
花旦在粤剧中是一名特别重要的角色,例如:《铁弓缘》当中的陈秀英、《小放牛》当中的村姑、《拾玉镯》当中的孙玉娇,尽管这些花旦在舞台上看似装扮相同,但是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征,因此每个角色都要求有各自相对应的个性化程式:《铁弓缘》中的陈秀英出自官宦家庭,之后家族衰落跟母亲靠经营茶馆为生,导致其任性的独立性格,在经过接触各种各样的人之后学会了明辨善恶是非的能力,坚毅果敢、有胆识,对爱情表现出果断和坚决,她心系匡忠,运用了“大圆场、翻身”等武生的程式来表达对匡忠的情意。
《小放牛》中的村姑则是另一种程式设计,天真浪漫的小女孩,在赶牛回家的路中,偶遇牧童小哥,两人打闹嬉戏,小跳、马鞭、原地翻身卧月、蹉步、后踢等都是小旦应有的表演程式。
《拾玉镯》中的孙玉娇是一名深居简出的大小姐,经过严格的家庭管教,导致其性格温顺且拘谨,遇见意中人傅鹏面露羞涩,眼神下垂,用手巾遮挡自己的脸,表现出其拘束之态和羞色,通过穿针引线、喂养家畜、小圆场等程式设计展现小旦应有的纯朴、善良和天真【1】。
广东粤剧简介广东粤剧,汉族地方戏曲,原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公元1522年~1566年(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的表演艺术。
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
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
到了清朝末期,知识分子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广州话,使广东人更容易明白。
粤剧名列于公元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
公元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粤剧花旦造型:广东粤剧: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不久,积极挖掘优秀剧码、继承粤剧传统,在艺术上也全面革新,而且培养了一批新艺人。
公元1958年,广东粤剧院正式成立。
公元1960年和公元1962年先后创立广东粤剧学校和广东粤剧学校湛江分校。
在粤剧历史上,是第一次有了培养接班人的综合性专业学校。
同时期电影开始蓬勃,粤剧吸引力大减。
可是后来创作的粤剧电影重新把粤剧带入电影院,使粤剧重获昔日光辉。
当时著名的粤剧电影有“蟹美人”、“龙王三宫主”、“黄飞虎反五关”、“万里琵琶关外月”、“四郎探母”、“宝莲灯”、“双仙拜月亭”、“红娘”、“夜光杯”、“千面美人鱼”、“香罗冢”等等。
20世纪50年代末,香港的粤剧形势不妙,当时红伶芳艳芬因为结婚而退下来,薛觉先、马师曾、红线女离开香港,连红透半边天的新马师曾都不大热衷于演出。
幸好后来麦炳荣和凤凰女组织班霸“大龙凤剧团”,有谭兰卿加入,并由林家声担当小生,演出很多著名剧目《百战荣归迎彩凤》、《刁蛮元帅莽将军》、《三夕恩情廿载仇》《彩凤荣华双拜相》、《凤阁恩仇未了情》等。
不久,陈好逑与林家声另立新班“大龙凤剧团”。
及后新的剧团纷纷迭起,包括羽佳的庆红佳剧团、何非凡的非凡响剧团、林家声的庆新声剧团。
《三夕恩情廿载仇》小生花旦造型:广东粤剧很受群众欢迎,不但深受广东人喜爱,而且深受云、桂人民和港澳同胞以及海外华人的喜爱,是中国最先走向世界的剧种,可见其魅力四射。
粤剧小知识科普
粤剧是广东艺人吸纳外省入粤戏班的戏曲声腔,加以易语而歌并融进本地的歌谣、小曲而形成的剧种。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粤剧小知识科普,一起来看一下吧。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者“广府戏”,汉族传统戏曲之一,源自南戏,流行于珠江三角洲等广府民系聚居地。
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表演艺术。
行当分类
戏剧内的角色,在粤剧及中国戏曲中被称为行当。
粤剧的行当原为一末(老生)、二净(花面)、三正生(中年男角)、四正旦(青衣)、五正丑(男女导角)、六员外(大花面反派)、七小(小生,小武)、八贴(二帮花旦)、九夫(老旦)、十杂(手下、龙套之类),合称十大行当。
后来被精简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
这都是根据角色的年纪、性别、性格、外型等特征来分类的。
“末”代表年老角色。
“生”代表男性角色。
“旦”代表女性角色。
“净”
就是性格刚强、暴躁的男性角色。
“丑”就是滑稽角色。
唱念做打
粤剧演员的表演工艺分为四大基本类别——唱、做、念、打。
唱
唱是指唱功,配合不同的角色有各自不同演唱的方式,包括平喉及子喉。
平喉是平常说话的声调,一般男性角色小生就是采用平喉演出。
子喉是比平喉调子高了八度,常常以假音来扮演女性角色。
除了以音阶来分类,也会以声音特色来分类。
大喉是使用粗犷声音。
同时,粤剧也会吸收不同的地方的独特唱腔,例如来自福建的广东南音、木鱼、。
广东粤曲渊源及其成就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
广东省广州市申报的“粤曲”入选,曲艺项目类别,序号13。
2粤曲渊源起源粤曲源自粤剧清唱。
约于清道光年间,有以清唱粤剧为业的八音班。
发展民国以后,在茶楼歌台上逐渐出现了明目女子演唱粤曲,人们呼她们为“女伶”。
她们改“戏棚官话”为广州方言,改假嗓为真嗓,并划分为大喉、平喉(此为男角专用腔)、子喉(为女角专用腔)3种唱法,粤曲进入了鼎盛时期,史称“女伶时期”。
辛亥革命后,又出现明眼女艺人(亦称“女伶”)演唱粤曲。
1918~1938年,是女伶演唱的全盛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粤曲出现了一个欣欣向荣的局面。
1958年,集中优秀演员和乐师,成立了广东音乐曲艺团,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力改革创新,使粤曲从基本单一的站唱,发展为有弹唱、说唱、表演唱、小组唱等多种形式,培养出大批新生力量,在创作出大量新曲目的同时,还整理了不少传统曲目。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粤曲备受摧残。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粤曲逐步得到恢复。
政府文化主管部门采取繁荣创作、培养接班人以及大力推动群众性粤曲演唱活动等措施,使粤曲从20世纪80年代起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
3粤曲特点粤曲脱胎于粤剧,它和粤剧在唱腔音乐方面长期存在着互相吸收、互相融化、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极为密切的关系,曲调、板式基本相同,大致包括梆子、二黄、牌子、民间说唱、小曲杂曲等。
唱法多样,师娘时期以行当划分,有小生、花旦、武生等十大行当;女伶时期分大喉、平喉、子喉三种。
粤曲紧跟时代而发展,它善于吸收,能够兼融并蓄,不断丰富,不断创新,拓宽了唱腔音乐,如将粤剧的“梆、簧”,广东的曲艺龙舟、南音、粤讴、木鱼歌,乃至广东音乐(包括杂曲小调或器乐曲)均拿来填词演唱。
伴奏除高胡、扬琴为主奏乐器外,还加入了萨克管、小提琴、电子琴等等。
广东曲艺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广东曲艺是指广东省内各个曲艺品种,如粤曲、木鱼歌、龙舟歌、南音、潮州歌、客家竹板歌、咸水歌等,实际指的是广州和岭南地区的说唱文学。
粤剧化妆的精、柔、美,戏曲化妆的进步摘要:戏曲化妆是表现戏曲舞台艺术的形式之一,化妆是有助于观众区分角色长相、容貌的艺术手段,戏曲化妆可以实现性格的体现和相貌特征的展示。
本文阐述了戏曲舞台化妆分析,对戏曲化妆艺术进行探析,做出戏曲化妆的艺术美探究,希望对粤剧化妆的精、柔、美,戏曲化妆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戏曲化妆;舞台化妆;艺术美一、戏曲舞台化妆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于戏曲舞台的需要也随之越来越大。
戏曲舞台越来越重视舞台化妆和表现力。
戏曲舞台化妆是舞台美术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表现形式中需要跟人物的服装和表演相结合,同时舞台化妆可以有效帮助演员进行戏曲人物的塑造。
戏曲化妆是戏曲舞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设计中要关注戏曲舞台的剧本,根据戏曲效果和相关部门的要求进行戏曲化妆。
戏曲化妆在设计中要注意戏曲舞台的主题、动作、人物风格等。
戏曲舞台化妆在现代化艺术实践和演变中逐步形成独特的风格,形成自身独特的风韵。
戏曲舞台化妆在舞台表现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适当的化妆可以刻画出人物的年龄、性格、出身、生活环境等多种因素,常见的化妆为青年人扮老人,需要在戏曲化妆中将年轻的面部形象转变成老人的面部特征,同时还需要加深演员的面部色彩、皱纹、眼袋等,需要根据所塑造人物的职业设置不同的化妆技巧。
戏曲舞台化妆作为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要注意遵循普遍规律,在设计中要减少艺术对其产生的制约。
戏曲舞台化妆中化妆师的技术在表现中较为重要,因此需要根据艺术形象进行人物的塑造,化妆师要勤于思考,认真观察男女老少之间的眉目区分度,进一步表现人物的性格,比如忠厚、文静、油滑、痴呆等。
戏曲化妆是舞台表现的形式,需要构建合适的视觉、影像等多种表意系统,在化妆时要根据艺术形象,进行戏曲的化妆展现,塑造准确鲜明的舞台艺术形象。
戏曲是综合性艺术形式,化妆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化妆要明确人物的年龄、身份、民族职业等。
戏曲化妆要适应舞台灯光效果,强弱光源的照射下都需要对演员的面部进行适当的补妆或改妆,戏曲舞台化妆需要根据演员或者化妆人员的情况,适应剧中人物的外在特点,通过化妆技术实现容貌改变,跟传统大众所理解的化妆存在一定的差别,戏曲舞台化妆需要深入剧情,表现那个时代的人物形象,完成艺术形象的展现,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百戏荟戏曲讲堂——粤剧艺术特色粤剧行当粤剧行当原为十大行当—末(老生)、二净(花面)、三正生(中年男角)、四正旦(青衣)、五正丑(男女导角)、六元外(大花面反派)、七小(小生、小武)、八贴(二帮花旦)、九夫(老旦)、十杂(手下、龙套之类),后来被简化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
粤剧音乐粤剧又被称为“广东梆子”“广东梆黄”,它综合了广东民间曲调、昆曲、秦腔、徽剧等地方戏音乐。
因此,粵剧的唱腔以梆子、二黄的板腔体为主,曲牌体为轴,同时还保留了南、木血、龙肉、板眼等广东民间腔调,新编剧目中也有大型交响乐伴奏。
粤剧的伴奏乐器分管弦乐和打击乐两种,管弦乐以高胡、二弦、扬琴等乐器为主,打击乐则有沙鼓、卜鱼、大钹等。
粵剧的唱腔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清朝初期外江班把弋阳腔及昆山腔传入广东。
到了太平天国时期,本地班逐渐出现,但唱腔仍以梆子为主。
后来受徽班影响,转以西皮二黄为基础唱调。
辛亥革命时期,志士班的改良从演唱语言入手,将官话变为广州方言,又称为新腔。
20世纪30年代,粤剧的黄金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大佬,各自钻研粤剧并发展自己的唱腔,如薛觉先的“薛腔”、马师曾的“马腔”、红线女的“女腔”、新马师曾的“新马腔”等。
服装、化妆粤剧化妆和京剧相仿,生、且较为简单,净行需画脸谱,脸谱的基本色与京剧相同,但在细节的处理上,稍有不同。
粤剧早期服饰主要是模仿明代衣冠式样,并加以改良为戏服。
清朝时期,京剧越来越受欢迎,交流逐渐增多,服装制度亦渐受京剧影响,而且当时新剧目加入朝廷官员角色,部分戏服也有清朝官服的式样。
传统京剧服装可分为:蟒、靠、褶、帔、衣。
传统粤剧服装略有不同,可分为:蟒、靠、褶子、开氅、官衣、帔、衣。
材料方面以布质为主,后期增加了胶片或者铜托小镜点缀戏服。
在20世纪50年代及60年代初珠片戏服大行其道。
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绣花戏服开始受到欢迎,直到今日仍是戏行中的主流。
中国十大戏曲之一——粤剧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者“大戏”,广东传统戏曲之一,源自南戏,流行广东、广西两省和港、澳地区,在国外操粤语的华裔聚居区也时有演出。
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表演艺术。
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
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
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溯源粤剧是广东艺人吸纳外省入粤戏班的戏曲声腔,加以易语而歌并融进本地的歌谣、小曲而形成的剧种。
明中时期,粤中各地已有乡俗子弟以戏剧为生。
明嘉靖开始,出现弋阳腔、昆腔。
关于粤剧的产生和形成,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但普遍认为,粤剧于明朝中叶开始萌芽,孕育于本地班。
粤剧源自南戏,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发源于佛山。
早在汉代,佛山的表演艺术已十分盛行。
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出现,粤剧是揉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
是融汇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二黄为主的我国南方一大剧种。
19世纪40年代中,粤剧已从开埠后的香港,传到东南亚的星马(新加坡、马来西亚)了。
以后,星马的粤剧也颇兴盛,故新加坡有“粤剧第二故乡”之称。
粤剧到了外国,西人称之为Cantonese Opera。
粤剧的名称,虽在清光绪年间才出现,但其源流却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的明代中叶。
建国以前的三十年间,粤剧基本上分为“省港大班”与“过山班”(或称“落乡班”)两大派系。
清末民初之交,更是群星闪耀,名伶辈出,如千里驹、肖丽湘、小生聪、周玲利、李雪芳等等,俱皆驰名于海内外。
千里驹有“花旦王”之称,李雪芳则被康有为誉为“南雪北梅”,与梅兰芳并提。
三十年代在粤剧史上称为“薛马争雄”的时代,薛觉先接近京剧风格,表演技巧比较全面,生旦净丑无所不能,有“万能老倌”的绰号,但以演小生出色,代表性剧目有《胡不归》等四大悲剧的马师以丑角取胜。
粤剧行当经过百年发展,形成了一个非常完备的角色体系。
清乾隆年间,本地班艺人成立行会组织“琼花会馆”时,脚色行当分为末、净、生、旦、丑、外、小、贴、夫、杂十行。
清同治年间以后,十大行当变化为武生、正生、小生、小武、正旦、花旦、公脚、总生、净和丑。
每个行当下还细分多种类别,如旦行的闺门旦、刀马旦、老旦等。
随着历史的推进,许多行当逐渐失传。
现时则以文武生、花旦、丑生行当较为常见。
文武生是别的戏曲剧种中没有的,具有粤剧特色的行当,要求演员既能胜任文质彬彬的书生,也能饰演威风凛凛的武将。
末
末为十大行当之首,末脚分公脚和总生两类型。
多扮演年老文弱的人物。
如《三娘教子》中的薛保、《香花山大贺寿》中的曹国舅、《访臣》中的赵普、《六国封相》中的太监之类。
公脚和总生必须挂须演出,公脚多挂“白三绺”或“白五柳”,讲究须功和眼神的运用。
净
净又称大净或花脸,曾在粤剧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多演中军、旗牌、差役,老家院等角色,有时也演有姓名的角色,如地位较高,性格暴躁的曹操、性格刚强的包公等。
在传统剧目“大排场十八本”中,《三下南唐》、《五郎救弟》、《孝忠卖武》、《打洞结拜》等都是净脚的首本戏。
生
“生”在古代社会是读书人的统称。
粤剧早期的“生”又称正生,扮演老成持重的文士朝臣和皇帝一类角色,大多是正面人物,如《六国封相》的苏秦,《玉皇登殿》的玉皇大帝等。
生后来又发展为正生和武生,演出中都是挂黑三绺和黑五柳,扮演挂须的中年或老年角色,多为剧中的重要人物,如有身份地位的文官武将,文武兼备的角色。
武生的剧目多属袍甲戏,排场复杂,表演丰富,重功架和唱功,要求武生功底要扎实,腰腿功夫过硬,举手投足适度得体。
如表现人物的激愤心情时,要跪步走单边配以左右拂须动作,还有“震翅”、“震须”、“震手”等特技。
旦
旦又称正旦,多扮演端庄娴淑的女性角色,如《三娘教子》的王春娥,《仕林祭塔》的白素贞。
早期粤剧全用男演员扮演旦角,称之为男旦。
现在旦角又分花旦、武旦等。
如青年妇女的角色由花旦扮演,有贵有贱,能文能武,活泼可爱。
花旦又有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之分,正印花旦大多饰演大家闺秀、文雅淑女和巾帼英雄,如《二度梅》的陈杏元、《西厢记》的崔莺莺、《寒江关》的樊梨花;二帮花旦一般扮演刁诈淫邪的女性,如《金莲戏叔》的潘金莲等。
丑
男丑又称“网巾边”,多扮演性格滑稽诙谐、举止狡黠的人物,分为文丑和武丑两类。
文丑扮演的人物如《山东响马》的广东先生,《盲公问米》的盲公;武丑扮演的人物如《时
迁盗甲》的时迁,《拦马》的焦光普。
女丑因起发髻像竹笋,又称“竹笋髻”、玩笑旦,专门扮演诙谐风趣的老年妇人,或不正派的媒婆、鸨母、恶家姑等。
传统粤剧一些身怀绝技的演员,常因年老体衰、失声等问题,转行演男丑或女丑。
外
外可分为大花面及二花面。
大花面又称“外脚”,粤剧演反派角色,扮演权倾朝野的重臣,或险诈阴毒的奸雄,如《十奏严嵩》的严嵩,《连环记》的董卓等。
二花面是扮演忠烈豪爽或暴躁乖戾的人物,动作粗犷,手指多作虎爪状。
扮演的人物如《王彦章撑渡》的王彦章、《芦花荡》的张飞、《荆轲》的秦始皇。
贴
即贴旦,又称帮正旦。
此角色名由来已久,是指在主要旦角之外再贴一个次要的旦角,故名“贴旦”。
所扮演的多数为村姑贫女、侍妾丫环,但也不乏夫人小姐、千金淑女。
她们往往有独立身份、自主的言行及鲜明的性格,在不少戏中是重要或最重要的角色。
如《六国大封相》中的持御扇宫女、《八仙贺寿》中的蓝采和。
夫
即夫旦、老旦,俗称婆脚,专饰年老妇人,有时也扮演中军、旗牌、家院之类的闲角。
例如杨令婆、贾太君、吴国太等老年妇女由夫旦扮演,不过,传统粤剧中甚少夫旦角色的剧目。
杂
杂是次要角色和群角的统称,包括手下(兵卒、家丁等)、龙套(士兵、夫役、宫女等随从人员)、梅香(侍婢、宫女和女兵等)、拉扯(闲角的男性演员)、堂旦(兵卒、差役、太监等)等均归此行当。
如“文丑”又称“文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