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导向审计技术(精)
- 格式:ppt
- 大小:2.63 MB
- 文档页数:55
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有什么区别(一)账项导向审计模式账项导向审计模式是最初的审计方法,主要功能在于查错防弊,其技术方法主要是从审计期间会计事项所依据的相关会计原始凭证入手,追查到记账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等会计稳健的形成,验算其记账金额、核对账证、账账、账表,如果它们之间能够勾稽相符,就认为财务报表所放映的情况是真是的。
在这种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往往只关注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及相关的会计资料,审计的方法主要是详查法,力图通过大量的凭证审核及其在会计系统内的周转来发现问题。
账项导向审计模式仅适用于经济业务不很复杂的小规模企业。
由于舞弊行为的多样化,使得审计工作如果仅仅着眼于会计过程中的账证、账账、账表的“三相符”,在实践中则难以保证有小弟查错防弊。
同时随着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融资、投资渠道和方式的多样化、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发展,账项导向审计模式的局限性就日益凸显,至20世纪初,这种模式就逐渐退出其主导地位,而代之以制度导向审计模式。
(二)制度导向审计模式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业主或企业管理层势必改变“事先躬亲”的管理方式,建立系统的分层、分工的科学管理制度,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建立起内部控制系统,这就是使审计人员把注意力转移到与会计相关的内部控制系统的控制功能上来。
因为,如果防止和揭露差错舞弊的那些控制方法已经在内部控制系统中正确地运用,那么这个系统所产生的会计结果自然也应当是正确的,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将审计的重点放在对内部控制制度各个控制环节的审查上,目的是发现内部控制制度的薄弱之处,找出问题发现的根源,然后针对这些环节扩大检查范围;对内部控制制度有效之处,则可缩小其检查范围或简化其审计程序。
在这种审计模式下。
是否检查凭证与经济事项、检查多少凭证与经济事项都不再是毫无目的大海捞针,而是建立在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认识基础上的重点审查。
以大数定律和正态分布为基础的统计抽样也逐渐取代了单纯判断性和任意性的抽样。
制度导向与账表、风险导向审计的差异分析账表导向审计、制度导向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是审计的三种模式。
其中,账表导向审计模式产生和流行于20世纪40年代以前;制度导向审计在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盛行并占主导地位;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则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产生并逐步被广泛采用。
虽然三者都是审计模式,但却存在着重大差异。
一、制度导向审计与账表导向审计的不同尽管制度导向审计和账表导向审计模式都适用于财务审计,都要服从财务审计的目的与要求,但是,二者是两种不同的审计模式,它们存在着如下差异。
1.效率不同。
制度导向审计模式与账表导向审计模式相比,注重分析产生财务报表结果的过程与原因,减少了对凭证、账表进行直接检查与验证,突出了审计的重点,从而大大提高了审计的效率。
2.程序不同。
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在评价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的基础上,确定审计的重点、范围,进而在重点检查关键控制点的基础上,确认和评价被审计人员受托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
而账表导向审计模式则在审查会计报表项目的重要性、风险性和异常性的基础上确定审计的重点,进而确认和评价被审计人员受托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
3.审计的内容不同。
制度导向审计模式不仅可以确认和评价被审计人员会计处理与报告的正确性,而且可以确认和评价财务会计领域以外其他方面受托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并且往往以后者为重点。
它既适用于财务审计,又适用于管理审计。
而账表导向审计模式主要是确认和评价被审计人员会计处理与报告的正确性,即会计处理与报告方面的受托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
它主要适用于财务审计。
4.确定审计重点的依据不同。
采用制度导向审计模式时,审计人员根据对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的评价结果,考虑到审计项目的风险水平,然后确定审查的重点。
而采用账表导向审计模式时,审计人员确定审计重点的依据为重要性、风险性和异常性,即账表导向审计模式是凭审计人员的经验判断固有风险的大小,并据以确定审计重点和抽取样本的规模。
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有什么区别(一)账项导向审计模式账项导向审计模式是最初的审计方法,主要功能在于查错防弊,其技术方法主要是从审计期间会计事项所依据的相关会计原始凭证入手,追查到记账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等会计稳健的形成,验算其记账金额、核对账证、账账、账表,如果它们之间能够勾稽相符,就认为财务报表所放映的情况是真是的。
在这种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往往只关注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及相关的会计资料,审计的方法主要是详查法,力图通过大量的凭证审核及其在会计系统内的周转来发现问题。
账项导向审计模式仅适用于经济业务不很复杂的小规模企业。
由于舞弊行为的多样化,使得审计工作如果仅仅着眼于会计过程中的账证、账账、账表的“三相符”,在实践中则难以保证有小弟查错防弊。
同时随着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融资、投资渠道和方式的多样化、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发展,账项导向审计模式的局限性就日益凸显,至20世纪初,这种模式就逐渐退出其主导地位,而代之以制度导向审计模式。
(二)制度导向审计模式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业主或企业管理层势必改变“事先躬亲”的管理方式,建立系统的分层、分工的科学管理制度,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建立起内部控制系统,这就是使审计人员把注意力转移到与会计相关的内部控制系统的控制功能上来。
因为,如果防止和揭露差错舞弊的那些控制方法已经在内部控制系统中正确地运用,那么这个系统所产生的会计结果自然也应当是正确的,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将审计的重点放在对内部控制制度各个控制环节的审查上,目的是发现内部控制制度的薄弱之处,找出问题发现的根源,然后针对这些环节扩大检查范围;对内部控制制度有效之处,则可缩小其检查范围或简化其审计程序。
在这种审计模式下。
是否检查凭证与经济事项、检查多少凭证与经济事项都不再是毫无目的大海捞针,而是建立在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认识基础上的重点审查。
以大数定律和正态分布为基础的统计抽样也逐渐取代了单纯判断性和任意性的抽样。
学习目的u了解账项导向审计u理解制度导向审计u掌握风险导向审计u了解大数据审计2一、账项导向审计u账项导向审计 是指以会计账目记录为基础,通过审查会计资料来收集有关审计证据,说通俗点,就是查账。
3二、制度导向审计(一)内部控制u企业的内部控制其实就是企业的一系列的制度,这些制度用于规范企业的行为,企业的内部控制涵盖五个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控制活动与监督。
4(二)内部控制要素u控制环境是指被审计单位高层的态度和论调,英文的解释为“The tone of top management”,涉及企业的组织架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权利分配、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等。
u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指企业是否能够辨识其存在的风险,并对风险提供防范措施。
u信息与沟通是指信息在企业内部是否流通,是否下级的意见能够反馈给上级,上级的命令能够及时送达到下级,企业重大的信息是否在报表中列示并披露等。
u控制活动是指有助于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以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包括授权、实物控制、职权分离等相关活动。
u监督是指企业是否存在监督评价机制,对其业务活动进行监控。
5(三)制度导向审计的含义u制度导向审计是指审计人员从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入手,根据内部控制存在的漏洞,明确财务报表存在的风险,从而确定审计范围。
6三、风险导向审计7u重大错报风险包括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u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该重大错报风险会影响报表上面很多事项,而不是仅仅一两项。
u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漏报风险是指该重大错报风险会仅仅会影响报表上面的某个事项。
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主要包括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固有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和自身特点决定的存在重大错漏报的可能性。
控制风险是指企业的内部控制也不能防范和发现的存在重大错漏报的可能性。
8u检查风险是指审计师不能发现被审计单位错漏报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审计人员能控制检查风险,其可以通过扩大审计范围,多收集审计证据来把检查风险控制在其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制度审计报告
是对一个组织或企业的制度、规章制度等进行全面审核和评估的报告。
制度审计报告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审计目标:明确审计的目标和范围,确定审计的重点和重要性。
2. 审计方法:说明审计所采用的方法和技术,包括数据收集、调查访问、文件分析、现场检查等。
3. 审计结果:对审计对象的制度、规章制度等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包括存在的问题、不足之处、合规性情况等。
4. 审计建议:根据审计结果提出具体的改善建议,包括制度完善、管理强化、流程优化等方面的建议。
5. 审计总结:对审计的整体情况进行总结,提出审计的意见和建议。
制度审计报告对于一个组织或企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组织发现问题、改进制度、提升管理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组织的效率和竞争力。
同时,制度审计报告还可以为组织的合规性和风险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第 1 页共 1 页。
从审计模式的演进浅议风险导向审计目录中文摘要 (1)ABSTRACT (1)一、账项导向审计模式 (2)(一)账项导向审计模式 (2)(二)账项导向审计模式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2)二、制度导向审计模式 (3)(一)制度导向审计模式 (3)(二)制度导向审计模式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3)三、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4)(一)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4)(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运作程序 (4)四、风险导向审计的发展前景 (5)参考文献: (8)中文摘要近年来,风险审计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引起广大审计工作者的重视。
国家审计署在《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已将风险管理评审纳入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范围。
研究和探讨风险审计,对于促进内部审计的发展,更好地为现代企业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论述了,审计模式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账项导向审计阶段、制度导向审计阶段和风险导向审计阶段。
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以评价和分析被审计单位风险为基础的审计方法,它立足于对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以此为前提制定符合被审计单位具体情况的审计计划。
风险审计有利于审计人员观念的转变及其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改善审计质量和降低审计风险,有利于审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关键字]审计模式风险审计模式发展前景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risk of audit has become a hot topic, the audit work. the state of the office of the controller in the internal audits of regulations that had to risk management review in the internal audit work of duty. study and explore the risk of the internal audi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enterprises to better service and significance.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in the mode of the three stages of an audit :bill, the system guide the audit and risks to the audit. the risk of an audit is to review and analysis unit is the risk of the audit, it is based on the audit institutions at the risk of a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and on this premise is established by the audit institutions details of the audit plan. Risk audit will audit staff of chang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is conducive to raising the efficiency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reduce the risk to the work of auditing standards, standardized and institutionalized.【Keyword 】Audit mode Risk audit mode Future在外部审计方法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注册会计师对审计活动的本质认识的逐步加深,依次出现了三种审计模式,即账项导向审计模式、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及风险审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