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汤剂用于婴幼儿保留灌肠
- 格式:pdf
- 大小:164.66 KB
- 文档页数:1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婴幼儿灌肠步骤篇一:婴儿灌肠操作流程及要点说明小儿保留灌肠操作流程及要点说明操作流程要点说明篇二:婴幼儿灌肠护理服务流程婴幼儿灌肠护理服务流程第一步:护士着装根据护士仪表礼仪规范进行着装。
1、护士身着护士服,整洁庄重、大方合体、衣装约过膝5公分,内衣不可外露。
2、不配戴耳环、手镯、戒指等手饰。
3、鞋子为白色,软底坡跟鞋,袜子为肤色袜。
4、头戴燕尾帽,保持洁白、挺括、无皱折。
5、发型:前不遮眉,侧不掩耳,后不触领。
第二步:用物准备 1、治疗盘内放20ml注射器、一次性无菌肛管、无菌手套、卫生纸、棉签、石蜡油、碗盘、垫巾、尿布、2、灌肠液:准备好的中药汤剂30ml,溶液温度为39--41℃3、环境准备:关闭门窗,调节室温第三步:向患儿家属做好解释工作1、责任护士:接到医嘱后去患儿所在病房,轻敲病房门三下,待有人应答后,轻轻推开病房门,面向室内,寻找到与自己眼光对视的人员,面露微笑,主动说:“您好”!同时,左手轻轻关闭病房门后,轻步走至患儿床尾部。
2、责任护士主动询问:“您好,您是x床患儿的家属吗?”得到身份确认后,双目注视患儿家属的额头部位,面带微笑的说:“您好,我是您的责任护士刘淑娟,根据您孩子的病情,遵医嘱给您的孩子做中药灌肠;中药灌肠药物容易被肠道吸收,直接起到治疗的作用,效果很好,孩子也没有什么痛苦,还能够缩短病程,希望您配合一下好吗?”3、患儿家属:“灌肠能够给孩子带来不适吗?”4、责任护士面带微笑回答说:“灌肠很安全的,不会给孩子带来任何痛苦的,请您放心好了!”第四步:具体操作用药温度与肠道温度相近,保温在35~41 ℃,这样可减少肠道收缩,有利于药物吸收篇三:婴儿灌肠法实训一动脉血气标本的采集【实训目标】 1.知识目标: 2.技能目标: 3.素质目标: 【情景导入】患者刘丽,女,33岁,因“发热一天”到医院就诊。
中药保留灌肠法操作常规
1、常用药物
秦先(去苗)桃仁(去皮、尖,研)皂角子(烧存性,研)各3克苍术(米泪水浸,炒)防风各2克黄柏(酒炒)1.5克当归尾(酒洗)泽泻各0.9克槟榔0.3克熟大黄3克。
水煎15OnII备用。
作用: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用于术后疼痛。
麻子仁4.5克(研细,用水浸,滤去皮,取浓汁)脂麻6克(微炒,研,用水浸,取浓汁)桃仁(汤浸,去皮、尖,熬炒黄熟,研如泥)30克荆芥穗(捣末)30克,煎15On1.I备用。
作用:润燥滑肠,用于术后通便。
2、操作方法
♦备齐用物携至床前,嘱病人排空大便。
♦测量药液温度,39°C~41°C,倒入输液袋内,挂在输液架上或挂衣架上,液面距肛门约30~40cm∙
♦摆好体位,根据病变部位取左侧或右侧卧位,臀下垫胶单和治疗巾,并用小枕抬高臀部IoCnI左右,暴露肛门,注意保暖。
♦润滑肛管前端,与输液器连接,排气后夹紧输液管,轻轻插入肛门约10~15cm,用胶布固定,松开开关,调节滴速,每分钟60~80滴。
♦待药液滴完时夹紧输液管或灌肠筒的连管,拔出肛管放入盘中。
用卫生纸轻揉肛门部。
♦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嘱咐病人尽量保留药液1晚,臀部小枕可1小时以后再撤去。
3、注意事项
(1)灌肠前让病人排空大便。
(2)药液温度应保持在39°C~41°C,过低可使肠蠕动加强,腹痛加剧,过高则引起肠粘膜烫伤或肠管扩张,产生强烈便意,致使药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吸收少、效果差。
(3)为使药液能在肠道内尽量多保留一段时间,药液一次不应超过200m1.,可在晚间睡前灌肠,灌肠后不再下床活动,以提高疗效。
中药灌肠在临床上的应用中药灌肠在临床上的应用许建中近年来,中药灌肠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其独特的给药方式,使药物经过直肠的吸收直接进入血循环,既防止了胃酸及各种酶对药物的破坏作用,又避免了肝脏的滤过作用。
目前国内许多学者采用灌肠治疗一些疑难杂症,取得了可喜的效果,现分述如下。
治疗肾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为临床上较难治疗的疾病,吴锡信[1]对30例非透析慢性肾功能衰竭(CRF )的住院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4例,采用低蛋白饮食、对症等治疗,观察组16例除采用低蛋白饮食及对症治疗外,加用复方大黄灌肠液治疗,灌肠液由大黄、淮山药各40g,茯苓、桂枝各30g,牡蛎、黄精、蒲公英各20g,五加皮15g,丹参10g组成,上药加水400~700m l, 煎25min,使成200~300ml的药液,每次用100~200ml(37℃~38℃),睡前保留灌肠, 每日 2次,每次30~90min,两次间隔60~90min,4周为1疗程。
与对照组比较,复方大黄灌肠治疗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
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婴幼儿迁延性腹泻朱士达等[2]报道,将76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9例)及对照组(27例) ,治疗组以自拟中药汤剂保留灌肠,方药组成:大黄、附子、黄连、木香、阿胶(烊化)、地榆各10g,上药加水煎至150ml,每晚先排空大便,保留灌肠4~6小时,1个月为1 疗程,休息1周后再进行下一疗程的治疗,1~2疗程后复查;对照组予中药汤剂口服,脾胃虚弱型予参苓白术散加减,脾虚湿热下注型予白头翁汤合痛泻要方加减, 脾肾阳虚型予四神丸加减,同时加服复方苯乙哌啶,疗程同上。
结果治疗组近期治愈23例 ,显效14例,好转9例,无效3例;对照组近期治愈4例,显效7例,好转10例,无效6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张香云[3]报道用中药灌肠治疗婴幼儿迁延性腹泻,方由藿香5g,广木香、鸡内金、粉葛根、肉豆蔻、党参、炒白术、茯苓、甘草、炮姜各6g,黄连3g组成;若呕吐加蔻仁、苏梗各3 g;腹痛加白芍、乌梅各6g;下利清谷者加干姜、熟附片各3g;腹泻后期可加诃子、粟壳以涩肠止泻,每日2剂,煎取药液60ml,待温后灌肠,每日2次,灌肠液保留0.5~1小时,结果:60 例中显效40例,好转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93%。
作者单位: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温晓燕:女,硕士,护师通讯作者:孟繁洁·综述与讲座·中药保留灌肠的护理研究温晓燕孟繁洁周倩妹doi :10.3969/j.issn.1672-9676.2012.23.074中药保留灌肠是常用中医护理技术之一,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等多学科并取得较好效果。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改良,临床应用的广泛,特别是针对不同疾病的灌肠组方的总结和推广,人们对其研究也上升到新的水平。
本综述旨在总结该技术的操作要点、临床相关病症的具体应用及其灌肠组方,为进一步应用和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中药保留灌肠的操作技术研究中药保留灌肠要取得预期的效果,对其技术的研究非常重要,主要涉及插管的深度、灌肠液的温度、量及速度和肛管、体位、时间的选择等多个方面。
1.1插管的深度传统的大量不保留灌肠肛管插入深度为7 10cm ,当保留灌肠插管深度为10 15cm 时,可直接刺激直肠产生便意,故保留时间短。
人们为了提高中药保留灌肠的治疗效果,对其插入的深度结合疾病做了更深入的研究,如蒲继红[1]认为,慢性肾衰、慢性盆腔炎和溃疡性结肠炎的灌肠深度以30cm 为宜,也可以是25 30cm ;孙二虎[2]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插管深度为45cm ;麻继臣等[3]认为,老年溃疡性结肠炎的插管深度要≥30cm ;王蕾等[4]认为,慢性盆腔炎的插管深度30cm 好于20cm ,20cm 好于15cm 。
经临床观察,肛管插入30cm 时,肛管位于乙状结肠中段,可减少对直肠肛门的刺激,这不仅使患者感觉舒适无便意感,而且还能延长药液在肠内的保留时间,促进药物的吸收,增强疗效。
1.2灌肠液的温度保留灌肠是通过温热刺激肠壁,使血管扩张而促进药物吸收,故灌肠液的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灌肠效果。
一般情况下,灌肠液的温度为39 41ħ,当灌肠液的温度在37 38ħ时,患者自觉舒适[5];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37 39ħ效果较好[6];针对不同患者体温的差异,以患者的直肠温度加1 2ħ效果较好[7]。
中药保留灌肠法一、定义灌肠法:是将一定量的液体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以帮助患者清洁肠道排便、排气或由肠道供给药物或营养,达到确定诊断和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二、分类:根据灌肠的目的可分为保留灌肠和不保留灌肠:根据灌入的液体量又可将不保留灌肠分为大量不保留灌肠和小量不保留灌肠。
1、大量不保留灌肠:目的:①刺激肠蠕动,软化粪便,排除肠胀气,减轻腹胀。
②清洁肠道,为手术、检查和分娩作准备。
③稀释和清除肠道内有害物质,减轻中毒。
④为高热病人降温。
灌肠溶液常用0.1%-0.2%的肥皂液,生理盐水。
成人每次用量为500-1000毫升,小儿200-500 毫升,溶液温度为39-41摄氏度,降温时用28-32摄氏度,中暑用4摄氏度。
筒内液面高于肛门约40-60厘米,伤寒患者灌肠时,灌肠筒内液面不得高于肛门30厘米,液体量不得超过500毫升。
成人插入7-10厘米,小儿插入深度约4-7厘米。
保留5-10分钟。
2、小量不保留灌肠:目的:软化粪便,解除便秘,排除肠道积气,减轻腹胀,适用于腹部或盆腔手术后病人及危重病人、年老体弱者、小儿及孕妇等。
灌肠液:按医嘱配制,常用有〃1、2、3〃灌肠液(50%硫酸镁30ml、甘油60ml、水90ml)或甘油50毫升加等量温开水,各种植物油120-180毫升,溶液温度为38摄氏度。
筒内液面高于肛门部超过30厘米,成人插入7-10厘米,小儿插入深度约4-7厘米。
保留5-10分钟。
保留10-20分钟。
中药保留灌肠:是将中药汤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此法适用于慢性结肠炎、慢性肾功衰、慢性盆腔炎、慢性痢疾等疾病。
常用溶液,药物及计量遵医嘱准备,灌肠溶液量不超过200毫升,温度:38摄氏度,①镇静、催眠用10%水合氯醛,剂量按医嘱准备;②抗肠道感染用2%小柴碱,0.5%-1%新霉素或其他抗生素溶液。
插入肛门15-20厘米。
药液注入完毕,在注入温开水5-10毫升,嘱患者尽量保留药液在1小时以上。
黄连解毒汤保留灌肠治疗小儿感冒发热150例疗效观察目的观察自拟汤剂黄连解毒汤保留灌肠治疗小儿感冒发热的疗效。
方法将300例感冒发热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均为150例,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加中药汤剂(黄连解毒汤)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3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定治疗疗效。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为82%,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体温完全恢复正常的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有10例出现体温反跳,对照组为25例。
结论中药汤剂(黄连解毒汤)保留灌肠治疗小儿感冒病的发热症效果显著,降温速度快,体温反跳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症状轻,患儿依从性高,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标签:中药保留灌肠;小儿;感冒;发热;不良反应小儿感冒病是一种儿童时期常见的机体被外邪侵袭后出现的外感性疾病,临床以发热,恶风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全身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1]。
其中发热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具有发病急、病程短、变化快的特点,临床上治法各异。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1月~7月我科收治的小儿感冒病中以发热为主症患儿300例,均符合中医诊断:小儿感冒病、西医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小儿感冒病的诊断标准[2],西医诊断参照《实用儿科学》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3]。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50例,男82例,女68例;年龄1岁~11岁(3.6岁±2.4岁);平均病程3.6d,最高体温38.8℃~40.2℃,≥39.5℃为40例;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加中药汤剂(黄连解毒汤)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3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1.2.1治疗方法①中药保留灌肠治疗。
中药灌肠液黄连解毒汤药物组成:黄连6g,黄芩10g,生山栀10g,生石膏30g,大黄5g。
文/ 郑桂桂(甘肃省定西市中医院脑病、老年病、康复科) 景国栋(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称钩驿镇卫生院)
肠梗阻是最常
多因腹部手术后,或因肠道、腹部的病变,或是全身疾患、瘫痪等影响,使肠体麻痹、气机不通所致,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伴恶心、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
有些患者因阻塞时间短或梗塞不完全,在早期腹平片检查中难以见到阶梯状气液平面,这对该病的早期诊断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正因为肠梗阻的诊断困难、病情发展
质、酸碱平衡失调,年龄较大的患者常合并心肺功能不全等,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西医非手术治疗主要包括禁食、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防治感染等。
在中医方面,染等基础治疗;中医辨证为热结腑实证,予以大承气汤保留灌肠(2次/日)配合治疗。
入院第2天,患者诉已有排气。
大黄15g,芒硝10g,姜厚
治热结腑实之肠梗阻
上;如若患者有便意,嘱其尽量坚持,以便药物
充分吸收。
注意事项:
跳痛、腹肌紧张等腹膜炎症状时,临床应高度
怀疑血运障碍,此时禁止灌肠治疗。
大承气汤为寒下法的常用代表方剂,在《伤
寒论》中主治阳明腑实证,是因寒邪传入阳明之
腑,入里化热与肠中燥屎相结,阻塞肠道,腑气
不通所致。
方中用
涤肠胃邪热积滞,消除致病之因,故为君药;然
大黄苦寒,长于泻下攻积,而软坚之力欠佳,故
以芒硝咸寒泻热,软坚润肠通便,为臣药;两者
相须为用,则峻下热结之力增强。
积滞内阻,致422019.11 No.31。
【中图分类号】R4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6-0390-01 目前,中医药治疗越来越
受到人们的重视,中药治疗婴幼儿发热、肠炎、肺炎等常见病以其见效快副作用小受到医护人员和患儿家长的欢迎,但因口服中药味苦难以被患儿接受,因此,近两年来我们试用中药汤剂保留灌肠收到良好效果。
1 准备
1.1 将中药按口服汤剂2倍药量煎成量为20-50ml,据患儿年龄大小增减药液量,药温晾至39-41℃。
1.2 备50ml注射器、甘油、1-3号胶导尿管(根据患儿年龄选择)、镊子一把(消毒备用)。
2 操作
2.1 用50ml注射器抽取药液,去除注射器针头,注射器乳头处接导尿管,排尽尿管内空气。
2.2 患儿排便10分钟后,由家长引逗安慰患儿,使其情绪稳定,患儿采取左侧卧位或俯卧位(俯卧位更易于药液肠内保留)。
2.3 将尿管一头涂上甘油,轻轻插入患儿肛门3-10厘米(根据患儿年龄),将药液缓缓注入患儿肠腔内,同时密切注意患儿有无面色苍白、腹痛、大汗等症状,如有不适症状立即拔出尿管。
2.4 注药完毕,再缓缓注入39-41℃温开水,反折尿管,轻轻拔出尿管,保留30分钟以上。
2.5 操作全过程需要患儿家长配合安慰患儿,如果患儿平时睡眠较深,可在熟睡5分钟后进行操作效果更好。
3 总结
中药汤剂灌肠疗效明显,治疗小儿发热、腹泻、肺炎等常见病都取得满意效果,缩短了病程,减少了抗生素的使用,对患儿远期健康更为有利。
作者单位:061000 河北省沧县医院。
中药保留灌肠的操作方法中药保留灌肠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通常用于清洁肠道、排毒、改善肠道功能和调节身体健康等目的。
下面是中药保留灌肠的一般操作方法:材料准备:1. 中药粉剂:根据个人需要选择适合的中药粉剂,并确保它是经过中药师配方的。
2. 保留灌肠袋:从药店购买一只专用于保留灌肠的袋子,并确保其清洁无菌。
3. 温水:用温水来调配中药粉剂。
操作步骤:1. 准备工作:- 用温水清洗保留灌肠袋,确保其清洁无菌。
可以使用温和的肥皂或洁净剂。
- 将中药粉剂按照中药师的建议量取出。
2. 加药:- 把中药粉剂倒入保留灌肠袋中,然后加入适量的温水。
按照中药师的指示,店内中药粉剂和水的比例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
- 用手轻轻搅拌保留灌肠袋,使中药粉剂和温水充分混合。
3. 就位:- 躺在一个平坦而且容易清洁的表面上,比如浴缸或者铺有坚固防水的床单的地板。
4. 插入保留灌肠袋:- 把保留灌肠袋贴近肛门,缓慢地将其插入直肠。
可以使用一些润滑剂来减少不适感。
5. 中药阶段:- 温缓地同时注入中药粉剂和温水。
如果有任何不适感,应该停止灌肠过程,并通过与中药师沟通解决问题。
- 中药粉剂的量根据需要和个人体能来确定,并可在中药师的指导下逐渐增加。
6. 保持时间:- 中药灌肠结束后,保持足够长的时间,使中药在肠道内起作用。
一般来说,至少保持20分钟,以便中药被充分吸收。
7. 排泄:- 等待一段时间,使保留灌肠袋的液体排出体外。
可以到卫生间或合适的排泄容器进行排泄。
排泄后,将袋子从肛门中移出。
在进行中药保留灌肠之前,一定要咨询专业中医师的指导,根据个人情况和需求进行操作。
同时,注意保持消毒和卫生,以避免感染。
如果出现任何不适或疑问,请及时就医。
中药保留灌肠法操作常规及注意事项关于《中药保留灌肠法操作常规及注意事项》,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于中药材保留灌肠法这类治疗办法有很多种多样叫法,有些人适用应用这类方法医治,可是有些人持抵制的心态,觉得这类治疗办法会毁坏病人孱弱的肠胃作用,可是不管大伙儿适用或是抵制,这类治疗办法全是有其存有的使用价值的,下边我们就一起看一下中药材保留灌肠法实际操作基本及常见问题。
一、中药材保留灌肠法中药材保留灌肠法是将中药汤剂自肛门口灌进,保存在十二指肠或乙状结肠内,根据肠粘膜洗手消毒,做到医治疾患之目地的一种方式.此方法适用慢性结肠炎、漫性肾功衰、带下病、慢性盆腔炎、盆腔包块、漫性痢疾等病症.二、提前准备仪表盘:衣着干净整洁,配戴工作牌,洗手消毒,佩戴口罩. 用物:医治盘,清洁灌肠筒或液体输送管,水温计,弯盘,肛管,沙布,石蜡油,棉球,止血带,防水夹,输液架,硫化橡胶单,医治巾或手帕纸,汤药,医治本.三、操作流程齐备用物,携至床旁,表明目地,获得相互配合,嘱患者排二便,挡住患者.灌肠液去渣,溫度适合.一般以三十九到四十摄氏为宜. 去孕妇左侧睡,松掉衣服裤子,将裤脱至大腿根部上二分之一处,析曲屈. 臀下要小枕垫高十厘米,垫上硫化橡胶单及医治巾或手帕纸,注意保暖. 取去渣中药罐液约二百ml,倒进清洁灌肠筒内. 将清洁灌肠筒挂在输液架上,携至病人床旁(液位离肛门口四十到五十公分。
弯盘放置臀缘,润化肛门口前端开发. 排气管,夹持水夹.右手分离屁股,左手持肛管插进.稍停一会儿固定不动. 松防水夹. 滴进润肠,调节滴数.了解患者对药水滴进的反映. 药液体完后,用止血钳夹持肛管慢慢拔出来,置弯盘里.分离出来肛管,用手帕纸轻轻地轻按肛门口. 嘱患者平躺一小时. 梳理床企业,清除用物. 洗手消毒. 纪录灌肠液量,滴进全过程、時间,患者反映并签字.四、中药材保留灌肠法的禁忌肛门口、十二指肠和乙状结肠等手术治疗或大便失禁的患者. 下消化道出血者、怀孕女性等。
中药汤剂用于婴幼儿保留灌肠
发表时间:2011-08-08T09:53:40.933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6期供稿作者:王清珍[导读] 用50ml注射器抽取药液,去除注射器针头,注射器乳头处接导尿管,排尽尿管内空气。
王清珍
【中图分类号】R4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6-0390-01 目前,中医药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中药治疗婴幼儿发热、肠炎、肺炎等常见病以其见效快副作用小受到医护人员和患儿家长的欢迎,但因口服中药味苦难以被患儿接受,因此,近两年来我们试用中药汤剂保留灌肠收到良好效果。
1准备
1.1将中药按口服汤剂2倍药量煎成量为20-50ml,据患儿年龄大小增减药液量,药温晾至39-41℃。
1.2备50ml注射器、甘油、1-3号胶导尿管(根据患儿年龄选择)、镊子一把(消毒备用)。
2操作
2.1用50ml注射器抽取药液,去除注射器针头,注射器乳头处接导尿管,排尽尿管内空气。
2.2患儿排便10分钟后,由家长引逗安慰患儿,使其情绪稳定,患儿采取左侧卧位或俯卧位(俯卧位更易于药液肠内保留)。
2.3将尿管一头涂上甘油,轻轻插入患儿肛门3-10厘米(根据患儿年龄),将药液缓缓注入患儿肠腔内,同时密切注意患儿有无面色苍白、腹痛、大汗等症状,如有不适症状立即拔出尿管。
2.4注药完毕,再缓缓注入39-41℃温开水,反折尿管,轻轻拔出尿管,保留30分钟以上。
2.5操作全过程需要患儿家长配合安慰患儿,如果患儿平时睡眠较深,可在熟睡5分钟后进行操作效果更好。
3总结
中药汤剂灌肠疗效明显,治疗小儿发热、腹泻、肺炎等常见病都取得满意效果,缩短了病程,减少了抗生素的使用,对患儿远期健康更为有利。
作者单位:061000河北省沧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