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六年制一上数学1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 (2)
- 格式:docx
- 大小:15.48 KB
- 文档页数:1
六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说课稿)-一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正方形、三角形、矩形、圆形等基本图形的名称和特征。
2.能够用简单的文字或符号来描述这些图形的边数、角数、边长等特点。
3.能够通过观察和感性认识的方式了解图形的特点和异同。
4.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各种形状,了解和运用形状知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正方形、三角形、矩形、圆形等基本图形的名称和特征。
2.教学难点:如何通过观察和感性认识的方式了解图形的特点和异同。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正方形、三角形、矩形、圆形等基本图形的名称和特征。
2.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解和感性认识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感觉来了解各种图形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教师可以用投影仪把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和感性认识。
引导学生发现每种图形的特点和异同,例如正方形的四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圆形是没有边和角的,等等。
2. 学习新知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正方形、三角形、矩形、圆形等基本图形的名称和特征,讲解方式可以采用图示和口述相结合的方法。
为了方便学生理解,教师可以给学生举一些实例,例如:“桌子是由一个个正方形的木板搭成的”、“红绿灯是由三角形的灯盖和圆形的灯罩组成的”等等。
3. 提高学生认识让学生感性认识图形的特点和异同,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让学生观察图形的边数、角数、边长等特点,并用简单的文字或符号来描述它们的特点。
2.让学生用纸板或积木搭建出各种图形,让他们通过实践来感性认识各种图形的特点和异同。
3.让学生对比和分类各种图形,把他们认识到的图形分类整理成表格或图形。
4. 巩固练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用口头或简单的书面表述来描述、辨认和画出各种图形。
5. 课堂小结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并让学生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回忆和总结。
五、教学评估1.让学生观察和感性认识图形的特点和异同,看学生是否能够准确描述图形的名称和特征。
六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几何图形,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别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
3.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几何图形。
2. 能辨别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几何图形,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别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圆柱和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包糖果”游戏,让学生找出藏在包外面的图形宝宝,并提问:“你们还认识哪些图形宝宝?”-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各种立体图形,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
2. 探究新知- 教师出示各种立体图形,让学生摸一摸、滚一滚,观察它们的特征,并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出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特征,并板书。
-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进一步认识各种立体图形。
3. 巩固练习- 教师出示各种立体图形,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
-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44页的“练一练”,教师巡视指导。
4. 课堂小结- 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们有什么收获?”-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今天学习的立体图形。
2. 完成课本第45页的“做一做”。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几何图形,知道了它们的名称,会辨别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认识图形》教学建议信息窗——谁的手儿巧本信息窗呈现的是一幅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进行拼搭活动的真实照片。
在4个小朋友做拼搭游戏后,其中一个小朋友提出问题“我用了哪几种形状的物体”,由此引入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认识。
该图有两个重要意图:一是以照片的形式呈现,增强素材的现实性和真实感;二是重视以操作活动的方式学习几何形体的有关知识。
通过该信息窗的学习,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4种立体图形,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能辨认和区分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感知这几种图形的特征。
教学时,教师要切实落实好课堂上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可以让学生先在课前多准备一些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或模型。
课堂上,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组织学生活动,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在拼搭过程中,教师要激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和创造,拼搭活动结束后教师先组织学生互相评价,再引出问题“用了哪几种形状的物体”,从而启发学生对这些物体按形状进行分类,由此引入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认识。
“你说我讲”中有1个红点问题,是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形状。
红点标示的问题是:“我用了哪几种形状的物体?”引出对所用物体进行分类的必要。
教材以一个小朋友摆的“小火车”为例,引导学生根据形状对物体进行分类,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渗透了分类比较的数学思想。
之后,教材出示了老师提出的问题:“摸一摸,滚一滚,你有什么发现”,组织学生进行摸一摸、滚一滚、想一想等活动,初步感知各种形体的特征,形成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时,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一是充分动手,大胆创造。
教师组织学生利用带来的物体进行拼搭,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拼搭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每个小组带来的物品是不是各种形状齐全。
完成后选取典型作品进行展示,组织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二是提出问题,尝试分类。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用了哪几种形状的物体”,然后根据形状进行分类,并先在小组里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分。
青岛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一等奖创新教案-六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六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教学目标: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以及它们的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想象、创新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拼搭,初步感知形状的不同)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欣赏一组图片(课件出示),这些都是由多种形状的积木拼搭成的作品。
欣赏完这些图片以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生:我也想拼一拼、搭一搭。
师:那同学们就用面前的物体拼一拼,搭一搭,创作一件属于自己的作品好吗?学生动手操作拼搭作品。
师:在拼搭之前先听好老师的要求:第一,每个小组共同完成一件作品,先在小组内商量一下拼搭什么,再动手拼搭;第二,做一个有心的孩子,看一看在拼搭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或发现什么问题;第三,拼搭完要马上做好,比一比哪个小组拼搭得又快又好。
请同学们开始吧!(学生小组内拼搭,师巡视指导。
)展示一组作品。
师:各个小组都已经拼搭完了,谁来介绍一下自己小组的作品?师:我想问问这个小组,你们在拼搭时,为什么要把这个易拉罐这样放呢?生:下面是平的,能站住定住。
师:如果把它横着放呢?师:为什么不把球放上面呢?(生:太圆了容易滚动。
)师:看来我们在拼搭的时候是根据物体的形状来选择的。
分类:师:现在让我们按形状把桌子上的物体分一分好吗?比一比哪个小组分得又快又整齐。
(学生分类,师巡视指导)师:让我们看看这个小组的分法。
(师端到讲台上)问生:你们把这些物体的形状分成了几类?是把哪些物体放在一起?看看哪个小组是文明的小观众,观察得最仔细。
师:这个小组是把这些物体分成了三类,还有不同的分法吗?生:我们组分成了四类。
师:那么你们是把哪些物体放在了一起?为什么这样分?师:同学们真棒,按形状我们把这些物体分成四类。
第六单元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单元教学内容:数学一年级上册87-92页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起始单元。
小学生在入学前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入学后逐步将他们已有的感性经验进行抽象,这对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非常重要。
在低年级,加强对各种形体的直观感知,积累大量的感性认识将对今后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单元教学目标:1、通过实物和模型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等立体图形,知道这些立体图形的名称,并能辨认和区别形体.2、在拼、摆、摸等探索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感受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对身边与立体图形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单元教学重点: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能准确说出每个立体图形的特点.单元教学难点:通过看、摸、涂等形式,直观辨别这几种常见的立体图形。
单元教学设想:本单元为学生“空间与图形"领域的起始单元,教师采用有趣的用实物拼搭物体的实践活动作为开端,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某些物体的共同特点,从而利用第二单元的分类知识来区分同一类物体,从而认识各种物体的名字,并能正确辨认各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并通过“涂一涂、连一连、圈一圈”等动手活动的练习,进一步让学生以体验的方式巩固所学知识,并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和创造拼搭自己梦想中的东西。
单元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摆、拼、摸一系列动手活动,直观认识立体图形的同时,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总体教学思路是:动手操作—发现问题-创作交流问题—应用拓展。
采取措施:1、充分准备实物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一定的空间,让学生练习拼搭物体。
2、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立体图形充满好感,为以后学习几何图形打下良好基础。
3、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经历由大量感知到抽象物体形状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协调能力。
《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年级:一年级科目:数学教材版本:青岛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识别和命名基本的几何图形,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几何图形进行创作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认识基本的几何图形,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2. 学习几何图形的名称和特征。
3. 运用几何图形进行创作。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一些基本的几何图形,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 学生分享他们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和了解。
二、新课内容1. 教师通过图片或实物,向学生介绍各种几何图形的名称和特征。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观察和描述这些图形的特点。
3.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触摸和观察,进一步了解这些图形的属性,如边、角等。
三、实践操作1. 教师发放一些几何图形卡片,让学生自己观察并分类。
2. 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将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3. 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图形的特点。
四、创意创作1. 教师给学生发放一些彩纸、剪刀和胶水,让学生用这些材料创作出自己的图形作品。
2.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创作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组合或图案。
3. 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说出它们的特点和意义。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说出自己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理解。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体会和感受。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鼓励他们继续学习和探索。
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价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2. 通过学生的作品和创作过程,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通过学生的总结和反思,评价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教学延伸:1. 在下一节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分类。
2.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几何图形的拼图或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六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一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1. 认识并掌握基本的平面图形,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
2. 能够识别和描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形状。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4.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基本平面图形的认识: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
2. 识别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形状。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和掌握基本的平面图形。
难点:识别和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形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书本、铅笔盒、球等,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品是什么形状的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图形》。
2. 新课导入(1)展示基本平面图形,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触摸和感受不同形状的物品,加深对基本平面图形的认识。
3. 活动与练习(1)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一套基本平面图形的卡片,让学生在组内讨论并识别每个图形的名称。
(2)课堂练习: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些基本平面图形,让学生上台指出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4. 巩固与拓展(1)展示一些复杂的图形,如五角星、心形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让学生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是这些形状的。
5.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和探索图形。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讨论和游戏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掌握了基本平面图形的认识,并能够识别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形状。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六、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中的物品,找出不同形状的物品,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 让学生画一幅画,用基本平面图形组成,如用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画出一个小猫。
《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参考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物和模型,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形体。
2.在拼、摆、摸等探索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感受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对身边与立体图形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
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探究每种图形的特点,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找到每种图形的特点并用语言描述。
教学准备:课件,模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 小朋友们,喜欢搭积木吗?老师这儿有一些用积木搭的作品,我们一起来欣赏吧!课件出示信息窗。
2.你们想不想也用这些物体来拼一拼、搭一搭?生回答。
3.出示要求:(1)请小朋友们先商量好拼搭什么,在动手拼搭;(2)拼搭时要学会合作,共同完成一件作品;(3)做一个有心的孩子,看一看在拼搭的过程中你会遇到什么困难或者发现什么问题?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1.学生按要求独立拼一拼,搭一搭。
2.小组间合作进行操作活动,互相介绍拼搭出的形状,用了哪几种形状的物体,并说明自己的发现。
3.分一分。
小组内分类。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1.汇报:现在请几位坐得最端正,听得最仔细的小朋友来讲台前拼搭一下!说说搭了什么?用了哪几种形状的物体?发现了什么?2.请学生来讲台分类:让学生说说分类的原因。
可能出现:(1)分成2类(站稳的和容易滚动的)(2)分成3类(3)分成4类甲:长方体的面是平的,很光滑,它们的角很尖,它们是长长方方的。
乙:正方体的面是平的,很光滑,它们的角很尖,它们是正正方方的。
丙:球的形状像个皮球,面是曲的。
丁:圆柱的形状像个筒,它的两头是圆的,它上下一样粗,它的中间圆的,很光滑,像个柱子。
同学们真了不起。
按照形状分我们可以把这些物体分成4类。
现在,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每一类形状的名字吧!教师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教案青岛版《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物和模型,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形体。
2.在拼、摆、摸等探索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感受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对身边与立体图形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
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探究每种图形的特点,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找到每种图形的特点并用语言描述。
教学准备:课件,模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 小朋友们,喜欢搭积木吗?老师这儿有一些用积木搭的作品,我们一起来欣赏吧!课件出示信息窗。
2.你们想不想也用这些物体来拼一拼、搭一搭?生回答。
3.出示要求:(1)请小朋友们先商量好拼搭什么,在动手拼搭;(2)拼搭时要学会合作,共同完成一件作品;(3)做一个有心的孩子,看一看在拼搭的过程中你会遇到什么困难或者发现什么问题?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1.学生按要求独立拼一拼,搭一搭。
2.小组间合作进行操作活动,互相介绍拼搭出的形状,用了哪几种形状的物体,并说明自己的发现。
3.分一分。
小组内分类。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1.汇报:现在请几位坐得最端正,听得最仔细的小朋友来讲台前拼搭一下!说说搭了什么?用了哪几种形状的物体?发现了什么?2.请学生来讲台分类:让学生说说分类的原因。
可能出现:(1)分成2类(站稳的和容易滚动的)(2)分成3类(3)分成4类甲:长方体的面是平的,很光滑,它们的角很尖,它们是长长方方的。
乙:正方体的面是平的,很光滑,它们的角很尖,它们是正正方方的。
丙:球的形状像个皮球,面是曲的。
丁:圆柱的形状像个筒,它的两头是圆的,它上下一样粗,它的中间圆的,很光滑,像个柱子。
同学们真了不起。
按照形状分我们可以把这些物体分成4类。
六、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几何图形,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别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
3.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教学内容青岛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54页——第55页。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几何图形,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别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难点:对立体图形的特征的认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各种图形,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图形,你们能告诉老师,你们都认识哪些图形吗?生: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认识一些新的图形朋友。
(板书课题)2. 探究新知(1)认识长方体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生:不知道。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第一位图形朋友——长方体。
你们能告诉老师,长方体有什么特点吗?生:长方体有六个面,其中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他四个面都是长方形。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长方体的确有六个面,其中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他四个面都是长方形。
我们再来观察一下长方体的棱和顶点。
生:长方体有12条棱,8个顶点。
师:很好,同学们已经掌握了长方体的基本特征。
(2)认识正方体师:接下来,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图形朋友——正方体。
你们能告诉老师,正方体有什么特点吗?生:正方体有六个面,都是正方形。
师:很好,正方体的确有六个面,都是正方形。
我们再来观察一下正方体的棱和顶点。
生:正方体有12条棱,8个顶点。
师:很好,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3)认识圆柱师:接下来,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图形朋友——圆柱。
你们能告诉老师,圆柱有什么特点吗?生:圆柱有两个底面,都是圆形,还有一个侧面,是曲面。
师:很好,圆柱的确有两个底面,都是圆形,还有一个侧面,是曲面。
课题: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第57-58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物和模型,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形体。
2、在拼、摆、摸等探索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感受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对身边与立体图形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
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对实物的辨别过程,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教学难点: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师:小朋友在家里都和爸爸妈妈一起玩过搭积木的游戏。
屏幕显示:小朋友搭积木图。
同学们想不想搭积木?现在,我们也准备了一些积木,同学们想搭什么就搭什么,看你还能发现什么,看谁发现的多!二、创设情景,自主探索:(一)拼一拼,搭一搭。
(学生小组间可合作进行操作活动,然后汇报拼搭出的形状,并说明自己的发现)小组活动时同时放音乐,增强氛围,教师巡回指导。
小组进行汇报。
生:旅馆、幼儿园、别墅……师:你们搭的真棒,真是一群小建筑师。
你们在搭的过程中都用了哪些形状的积木?生:圆柱、长方体、正方体……师:你们在搭积木的时候,是不是发现有些积木特别爱滚动?拿起来看一看是什么?生:球、圆柱。
师:从积木中找出形状不规则的积木,教师一边示范一边指点学生找。
我们一块研究剩下的积木。
据你搭建积木过程中的观察分分类。
(二)分一分。
学生分组分类,教师指导。
指名学生分类,投影显示。
让学生说说分类的原因。
学生甲:长方体的面是平的,很光滑,它们的角很尖,它们是长长方方的。
学生乙:正方体的面是平的,很光滑,它们的角很尖,它们是正正方方的。
学生丙:球的形状象个皮球,面是曲的。
学生丁:圆柱的形状像个筒,它的两头是圆的,它上下一样粗,它的中间圆的,很光滑,像个柱子。
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这四种形状的物体。
”教师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六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和图形。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教学内容1.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和图形。
2. 区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和图形。
2. 教学难点:区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猜一猜”游戏导入新课。
教师准备一个布袋,袋子里放入各种立体图形的物体,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
教师从布袋里摸出一个物体,让学生摸一摸、猜一猜是什么物体。
通过这个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
2. 探究新知(1)认识立体图形教师出示各种立体图形的物体,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引导学生说出这些物体的名称。
然后,教师用课件展示这些立体图形的模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些立体图形。
(2)区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教师出示一个立体图形和一个平面图形,让学生比较它们的不同。
引导学生发现,立体图形有高度、长度和宽度,可以摸到;而平面图形只有长度和宽度,摸不到。
从而让学生明白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区别。
3. 实践操作教师让学生分组,每组发一套立体图形的模型。
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用这些立体图形拼出不同的形状。
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展示他们组的成果。
通过这个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4.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说说自己认识了哪些立体图形,如何区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然后,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5.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一道作业题,让学生回家后,用家里的物品(如:盒子、瓶子、球等)拼出不同的立体图形,并给家长讲解这些立体图形的名称和特点。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7~89页,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拼搭、分类,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
2.在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找一找等活动中,掌握每种形状的不同,认识立体图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各种图形的特征,并会辨认。
3.培养动手操作、观察事物和空间想象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4.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合作、交流、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探究每种图形的特点,能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找到每种图形的特点并用语言描述。
教具准备课件,模型,每个小组一些实物。
教学过程1.拼搭,初步感知形状的不同。
师:同学们,喜欢搭积木吗?生:喜欢。
师:老师这儿有一些用特殊的积木拼搭的作品,请大家一起欣赏。
(课件出示拼搭的作品,一起欣赏。
)师:你们想不想也用面前的物体来拼一拼、搭一搭?生:想。
师:不过老师有3个要求:第一,请大家先在小组内商量一下拼搭什么,再动手拼搭,每个小组共同完成一件作品就可以了;第二,做一个有心的孩子,看一看在拼搭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或发现什么问题;第三,拼搭完要马上坐好,比一比哪个小组拼搭得又快又好。
听清要求了吗?请同学们开始吧!(学生交流、拼搭。
)师:各个小组都已经拼搭完了,谁来介绍一下自己小组的作品?(学生介绍。
)【评析: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这个环节由学生喜欢的拼搭积木人手,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因为学生年龄较小,所以老师要求学生带着任务去合作拼搭,特别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指导学生学会合作,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形状的不同。
】2.分类、探究,认识图形。
(1)分类。
师:同学们真是了不起,简直就是小小设计师。
老师想采访一下我们的小设计师,在拼搭作品时,你遇到了什么困难?发现了什么问题?生1:(手拿球)这些球到处滚,老是放不稳。
生2:(手拿易拉罐)这些立起来可以做柱子,放倒了只能做车轮了,因为它像车轮一样往前滚。
生3:这些盒子放在桌子上比较稳,不到处跑。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六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青岛版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并区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梯形等图形。
2.能够用简单语言描述图形的形状和特征。
3.能够根据提示画出指定的图形。
教学重点1.认识不同的图形,区分各自的特征。
2.了解一些常见的图形名称。
教学难点1.辨认和描述图形的名称和特征。
2.区分一些相似但不同种类的图形。
教学方法1.导入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图形的存在和作用。
2.观察图形,比较他们的特征,辨认不同的图形。
3.给出提示,让学生尝试画出指定的图形。
教学过程1. 导入(时间: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如家门口的花坛、操场上的跑道、黑板上的画等等,并让学生说说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特征。
2. 认识图形(时间:15分钟)•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梯形等常见图形,比较他们的形状和特征。
•让学生说出一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这些图形的特征,如正方形四条边相等,三角形有三个角等。
3. 辨认图形(时间:20分钟)•准备一些小图形卡片,让学生辨认这些图形的名称,并描述出他们的特征。
•针对一些比较相似的图形,如梯形和长方形,引导学生仔细比较他们的不同之处,并通过画图巩固认识。
4. 完成练习(时间:15分钟)•给出一些画图提示,比如“画一个三角形,其中一条边是红色的”,让学生根据提示画出指定的图形。
教学反思本节课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感受,引导学生认识图形并辨认它们的特征。
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图形,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图形的存在意义和学习的价值,从而更好地掌握图形知识。
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7页的信息窗。
教学目标:1.通过实物操作,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体有初步的认识,能分辨它们的形状。
2.在观察和触摸中,初步形成立体图形的表象,培养初步空间观念。
3.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简单的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学生自己准备各种各样的纸盒.易拉罐.球,鼓励学生收集的这样的生活物品越多越好。
教师为每组学生准备一袋装有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的物品的袋子。
教学过程:一.自由活动师生谈话:同学们,今天大家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盒子.积木,你一定非常想看看其他的小朋友都带来什么东西,是吗?师:下面,老师给大家一段时间,自由活动,可以看看自己小组的同学带来什么,也可以到别的小组去看看,好吗?二.搭积木师:同学们,我让大家带来的东西带来了吗?想不想看看其他同学都带了什么东西?同位两个同学先互相看一看.说一说.摸一摸。
生:……师:你想用这些东西干什么?师:下面我们就比一比,谁的手儿巧?(出示课题:谁的手儿巧)学生活动1.分小组合作搭积木,教师巡视并进行指导。
2.各小组反馈搭积木的情况。
3.教师组织大家来欣赏每个小组的作品。
三.看一看,分一分1.师:刚才每个小组的小朋友都发挥想象力,你们搭得真棒,真是一群小建筑师。
现在请小朋友认真观察你们都用了哪几种形状的积木?2.师:你能把用的积木按他们的形状分分吗?(1)以小组为单位活动。
(2)小组汇报分类情况。
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分。
(3)教师小结,统一意见。
(4)起名字。
根据大家分类的情况,鼓励学生给他们起个名字。
学生有可能在幼儿园已经认识他们的名字,教师要给予鼓励。
四.猜一猜教师:“我们认识的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猜一猜哪种形状的物体滚得最快?”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验证。
小组汇报结果。
五.找朋友:教师出示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的模型。
提出问题“你能从教室中找到它们的朋友吗?”“在生活中你还能找到他们的朋友吗?六.课后作业:请你在家找一找,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并说给爸爸妈妈听。
1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
教学反思
本课时做得较好的方面有以下几点:
1、教学时对教学要求把握得较好,主要通过对实物的摆放接触,使学生对物体形
成一定的感性认识。
2、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增强学生间的交流互动,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和
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求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来描述,但对于说得较好的要给予
鼓励肯定。
4、拓展速度,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并适当渗透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为让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但也也有做得不足之处:比如教师对小组活动指导不足。
才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把握不准,认识不深。
教师一定要采用半扶半放的方式,对于在巡
视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小组内配合不密切的要及时加以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