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九年级化学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 溶液的形成() 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7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课前预习】(认真预习课本内容,并划出你认为的重要知识点,然后完成下列各题目,课前2分钟同桌互查并识记)1、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的物,叫做溶液。
溶液由和组成,它的主要特征是性和性。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被溶解的物质叫做。
溶解在中形成溶液。
能溶解很多物质,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
、等也可以做溶剂。
2.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或。
如果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一般把量多的一种叫做,量少的一种叫做。
4.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这种液体不稳定,静置后会出现现象。
5.洗涤剂有的功能,它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使之均匀悬浮在水中形成液,该现象又称之为乳化现象,在生活及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
6、乳化现象思考:用汽油洗净衣服上的油污和用洗涤剂原理有什么不同?7.物质在溶解时,常常伴有热量的变化。
有些物质溶解使溶液的温度,如;有些物质溶解使溶液的温度,如;有些物质溶解使溶液的温度,如。
这是由于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热量;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热量,不同的溶质,这两种过程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同,这就使溶液的温度发生变化。
※8、如果要使食盐较快的溶解在水里,请提出你的建议:所以,加快溶解速度的方法有:①②③【学习目标】1、记住溶液的定义,特征及组成;能说出溶液的形成过程,并能正确判断一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重点)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物质溶于水时常使溶液的温度发生变化;(重难点)3、能说出乳浊液的定义和特征,并记住洗涤剂的乳化功能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图9.1【课内探究】知识点一:溶液的组成问题1、从微观角度看,溶液的形成过程实质上是溶质以什么的形式分散到水分子中的?怎样理解溶液概念中的“均一”和“稳定”?问题2、溶液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组成。
那么区分一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一般规律有哪些?【讨论交流】 (先自己独立完成,再与组内成员相互交流讨论)1、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吗?溶液都是无色的吗?试举例加以说明。
第九单元溶液复习学案课前预习一、填写基础知识(一)溶液的形成1、溶液(1)定义:溶液是__________分散到__________,形成__________的、_________ 的__________物。
(2)特征:具有__________ 性、__________ 性,属于__________ 物溶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物质,可以是__________ 。
(只有溶解在溶液中的物质才能称做溶质,没有溶解的不能称作溶质)溶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物质。
__________ 是最常用的溶剂。
(3)溶液中的质量关系:溶液的质量= __________ + __________2、乳浊液与乳化现象(1)乳浊液:__________分散到__________ 里形成的_________。
(2)乳化现象:洗涤剂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的过程,洗涤剂有________ 功能。
3、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填上升或下降)氯化钠溶解:温度________ 氢氧化钠溶解:温度________硝酸铵溶解:温度________ 浓硫酸稀释:温度________(二)溶解度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在一定________ 下,向________ 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______________时所得到的溶液属于饱和溶液;当溶质_______________ 时的溶液属于不饱和溶液。
2、二者转化的条件和方法(大多数物质)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1、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的质量 = ________ 的质量 + ________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________溶质的质量 = 溶液的质量×________2、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步骤:(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4)装瓶贮存注意事项:(1)试剂瓶盖应________ 放(2) 量筒的正确读法是________ ,如果仰视,读数比实际量取的体积偏________ ,造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偏_____ ;如果俯视,读数比实际量取的体积偏________ ,造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偏________ 。
初三化学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学案(参考课时:3课时)第1课时一、学习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定义、特征和组成。
2.熟记溶质、溶剂的概念,初步能正确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二、自主学习:【知识点1溶液形成过程的实质】【实验探究】观察、分析实验9-1:蔗糖、食盐溶解。
并从微观角度分析:溶液形成过程的实质。
蔗糖溶于水后,蔗糖会,水会变味,是因蔗糖以的形式均一地到水分子中,形成一种的混合物。
食盐(或氯化钠)溶于水后,食盐(或氯化钠)会,水会变味,是因氯化钠以和形式向水中,形成稳定的氯化钠溶液。
溶解属于变化。
【知识点2溶液的定义和组成】结合蔗糖溶解、食盐溶解的实验现象,思考下列问题。
(1)如果外界条件不变,烧杯中的蔗糖与水会不会分离?。
这体现溶液的性。
(2)如果把烧杯中的溶液倒出一部分,那么它的浓度、密度与原溶液相比是否一样?。
这体现溶液的性。
(3)如果向盛有食盐溶液的烧杯中加入一小勺高锰酸钾。
搅拌后,还能看到高锰酸钾吗?。
这说明同一液体中可以溶解(填“一种”或“多种”)可溶性物质。
小结:溶液是指一种或几种物质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的其中,被溶解的物质叫做,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
因此,从组成上看,溶液是由和组成的。
溶解在中形成溶液。
【阅读】溶液是溶质和溶剂组成的,那么应怎样来命名溶液呢?若溶质是A,溶剂是B,则可把溶液命名为:A的B 溶液;若溶剂B是水时,水可省略,可命名为A溶液。
例如:食盐溶于水后,形成食盐的水溶液(简称食盐溶液)。
即溶液为溶质的溶剂溶液。
三、合作探究:【练习】请你写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溶液溶质溶剂溶液溶质溶剂蔗糖溶液稀盐酸溶液氯化钠溶液稀硫酸溶液高锰酸钾溶液澄清石灰水碘溶于汽油中医用酒精油脂溶解在汽油中碘酒溶液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FeCl2溶液【知识点3溶液、溶质和溶剂间的质量关系】【思考】从质量上看,溶液的质量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和。
溶液的体积溶质和溶剂的体积之和,这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
(2)、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3)、能判断溶液中的溶质、溶剂,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意识,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建立有关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和溶剂三者的关系。
2、难点:对溶解过程的微观认识。
四、教学流程:1、新课导入【情境创设】展示多媒体“旋转的地球”、“海洋的图片”、“海水为什么是咸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带着兴奋的情绪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这样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和实验入手,有利于迅速集中注意力,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也将学生引入到了愉快的学习中去。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海洋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宝库?海水为什么是咸的?海水里含有80多种元素,你是如何理解的?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入溶液的概念。
学生激趣、感知,带着兴奋的情绪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引导探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常要将物质与水混合,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例如用氯化钠溶于水配成盐水来选种;将碘分散到酒精中制成碘酒;将农药分散到水中形成喷洒的药液等,除此之外你还知道那些?【活动与探究】实验9-1溶液的形成(在教材提供的演示实验1蔗糖的溶解基础上,再增设学生实验2食盐的溶解进行对比,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溶液基本特征的理解)将食盐分别放入烧杯中,加适量的水充分搅拌溶解,静置观察现象。
然后,与教师的演示实验现象对比。
【引导】(1)、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分析讨论实验1、2中溶液的形成过程,组织学(2)、溶剂、溶液的概念及溶液的基本特征。
《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液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能够识别溶液、溶质、溶剂。
3)掌握溶液的形成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溶液的形成过程,培养实验观察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2)认识到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化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溶液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溶液、溶质、溶剂的识别。
三、教学难点1.溶液形成过程中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滴管、试剂瓶等。
2.试剂:食盐、糖、水、酒精、高锰酸钾等。
3.多媒体课件,展示溶液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溶液实例(如盐水、糖水、汽水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液体的共同特点。
2)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液体为什么叫做溶液吗?它们是如何形成的?”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新课内容。
2、新课讲解1)溶液的概念●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2)溶液、溶质、溶剂的识别●溶液:形成的混合物。
●溶质:被分散的物质。
●溶剂:分散溶质的物质。
●举例说明,如盐水中,盐是溶质,水是溶剂,盐水是溶液。
3)溶液的形成过程●通过实验演示,将食盐或糖逐渐加入水中,观察溶解过程。
讲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如离子键、分子间作用力等,导致溶质在溶剂中的分散和溶解。
六、实验探究1. 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2. 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如温度、搅拌等)。
3. 小组内讨论实验结果,总结溶液形成的规律。
七、课堂小结1. 总结溶液的概念、基本特征以及溶液、溶质、溶剂的识别方法。
2. 强调溶液形成过程中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八、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溶液的形成》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一,隶属新课标中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下的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是初中化学对混合物体系进行研究的主要部分,是学生后期学习酸碱盐之间的化学反应的基础;在前面的八个单元中学习过的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学生接触到的很多试剂就是溶液,在后面酸、碱、盐的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反应又将涉及到溶液,因此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集中和系统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本课知识是关于溶液的初步认识,其中涉及到溶解过程,溶液的形成,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等。
这一课题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液体。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
为以后的教学做准备。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溶剂组成的。
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用的溶剂。
③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①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观察记录、汇报交流、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从而认识溶解的过程,构建溶液的概念。
②运用多媒体动画,将抽象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通过游戏化的练习,让学生在快乐中巩固新知。
利用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初步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及科研中的重要意义,体现化学的应用价值;②在分组实验与小组讨论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发展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教学难点:对溶液形成微观过程的理解二、说学生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糖水、汽水等,在化学课上接触过硫酸铜溶液、过氧化氢溶液等,对溶液有一定的了解,但没有从化学的角度对溶液进行深入的认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九单元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反思教
案
教材分析
1.本单元是初中化学相对独立的知识,也是教学的重点内容。
而本课题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又是本单元的基础,同时学习溶液的知识,掌握溶液在生命活动中、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用途具有重要意义。
2.本课题要求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通过认识溶液的特征为下一步酸碱盐的学习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溶液”并不陌生,学生能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能举出身边常见和以前学过的溶液,如糖水、盐水、可乐、硫酸铜溶液等。
但是对于溶液形成的微观认识还是难以理解。
本课题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授课时要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加强和组织学生全面参与实验与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及关系;
(2)知道溶液的特征及溶液的组成;
(3)了解溶液的重要用途;
(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2.过程与方法:
体验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归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在交流中共同提高。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判断。
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
教学过程。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教案课题1溶液的形成目的要求:1.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2. 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3. 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4.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5.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重点: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难点:物质在水中溶解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教学过程:1.在上课前,教师应了解学生有哪些有关溶液的知识,尽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
本章的章图及图9-1为引入溶液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
2.【实验9-1】对于溶液的基本特征,要抓住均一性和稳定性。
所谓均一,是指溶液各处都完全一样;所谓稳定,是指条件不变时溶质和溶剂长期不会分离。
但要注意,这是指溶液形成以后,而不是指在溶解过程中。
在蔗糖溶解过程中,杯底部溶液当然要浓一些,上层要稀一些,但这仅仅是分子扩散尚未达成均一时的情况,形成溶液后,各处就一样了。
另外,还应启发学生多从微观的角度去想象,分散在溶剂中的分子或离子达到均一状态之后,仍然处于不停的无规则运动状态之中。
3.对于溶液的广泛用途,学生有许多生活经验,要通过讨论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体会化学对生活和生产的作用。
在讨论中,如学生提出了独特的见解,教师应予以鼓励。
4.“乳化”现象是通过实验引出的,学生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
洗涤剂是一种最常见的乳化剂。
应该注意的是,“乳化”并不是溶解,只是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存在于水中,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与物质溶解在水中是完全不同的。
对于溶液和乳浊液,只从定性的角度描述它们的特征,没有提出分散质颗粒直径大小的问题,因此是一种粗略的说法。
.溶液、溶质、溶剂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实质上溶质分散在溶剂中的粒子的线性直径小于1 nm);被分散的物质叫做溶质;能分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课题9.1 溶液的形成(学案)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及三者间的关系;2.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知道物质溶于水时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1.溶液的形成过程;2.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3.乳化作用。
一、溶液【实验9-1】在20ml水中加入一匙蔗糖,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蔗糖消失了。
【思考】蔗糖去哪里了?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逐步向水里扩散,最终蔗糖分子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一种混合物——蔗糖溶液。
【思考】❶蔗糖水的上层和下层一样甜吗?一样甜,蔗糖溶液各部分的组成完全相同,即溶液具有均一性。
❷若蔗糖水的水分不蒸发,温度不变化,蔗糖和水会分离吗?不会,即溶液是稳定的。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特点:均一性: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部分完全一样(指密度、浓度、性质等)。
稳定性:溶液形成以后,条件不变,溶质、溶剂长期不分离。
【讨论】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不一定,如水也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水是纯净物不是溶液。
【练一练】把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A. 食盐B. 粉笔灰C. 面粉D. 植物油【答案】A【练一练】溶液的基本特征是()A.无色透明B.含有溶质和溶剂C.都是液体D.均一、稳定【答案】D3.溶液的组成: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其中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如蔗糖;起溶解作用的物质叫溶剂,如水;【注意】①水能溶解很多物质,是一种最常见的溶剂。
②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其中,溶质质量指溶解了的那部分溶质质量,不包括没有溶解的那部分质量。
③溶液的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
【实验9-2】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1~2小粒碘,然后分别加入5ml水或5ml汽油,另取两支试管各加入1~2小粒高锰酸钾,然后分别加入5ml水或5ml汽油。
震荡,观察现象。
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溶液的形成》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的内容。
该节课是本单元中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第十单元酸碱化学性质的学习基础。
虽然溶液单元在整个九年级化学教材中的后半部分出现,但在先前,学生已经接触到了过氧化氢溶液、澄清的石灰水、硫酸铜溶液、稀盐酸等溶液实例,日常生活中的溶液也随处可见,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要注意加强与学生所学知识以及日常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1、教学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2、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
3、解决措施:通过实验配合动画讲解三、教学目标11、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形成溶液、溶质、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解的微观过程。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溶液概念形成的过程,学习如何从实验现象分析抽取有效信息,得出结论的方法。
(2)体验从微观的角度去分析事物的本质,获得认识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溶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活动】1.展示浩瀚大海的图片,引发学生兴趣。
22.语言:盐是怎样溶解在水中的呢?引入课题---溶液的形成。
【学生活动】感知体验,从熟悉的自然情景引发思考,感受水可以溶解很多物质。
〖设计意图〗用图片引入,由熟悉情景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既可以使学生直观感受到水的溶解能力很强,又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二)实验探究新课学习1.溶液的形成(1)实验探究1:物质溶于水的现象3【教师活动】指导、提示①提醒学生实验前认真阅读《学案》。
②指导学生实验及时纠正错误操作。
③引导学生观察振荡后的现象。
【学生活动】学生实验【学生活动】学生展示分享〖设计意图〗1.利用并改进教材实验。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对物质溶于水的分散系有一定的了解。
(2)溶液的微观形成【教师活动】设问、模拟、引导问题导入问题一:固体物质是怎样消失的呢?问题二:溶液为什么是澄清透明的呢?微观模拟模拟一:蔗糖溶解在水中的微观过程模拟二:食盐溶解在水中的微观过程问题解答5答一:溶解就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向水里扩散,这样物质就逐渐在水中消失。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5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增长能力经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1知识目标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通过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使学生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并掌握解题格式。
能力目标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同时培养学生认识到定性和定量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质和量是辨证统一的观点。
教材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对初学者来说应严格按照课本中的五个步骤方法和书写格式来进行计算。
即①设未知量;②根据题意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③写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已知量和未知量;④列比例,求解;⑤答题。
这样做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解这种题要求对化学计算题里有关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那就是依题意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如果化学方程式中某个物质的化学式写错了,或者没有配平,尽管数学计算得很准确,也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
可见正确书写并配平化学方程式是顺利解答化学方程式计算题的关键要素。
化学计算题是以化学知识为基础,数学为工具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它不仅要有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还应有扎实的数学功底。
解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什么,设未知量才不至于盲目。
第二是将题目中给出的化学变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
依题意找出已知量。
然后按解题步骤进行。
同时要克服心理上的不良因素,不要惧怕化学计算,要相信自己。
基础不好的同学要先做些简单的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逐渐体会将数学的计算方法与化学知识有机结合的过程。
然后再做较难的题目。
基础好的同学应具有解一定难度题目的能力。
2021年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2)学案
一、旧知回顾
1.溶液是一种或物质分散到里,形成、的混合物。
叫做溶质,叫做溶剂。
溶液是由和组成。
是最常用的溶剂之一。
2.填空
(1)写出下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
①澄清的石灰水,②硫酸锌溶液,
③75%的医用酒精,④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
(2)食盐水中加入少量高锰酸钾晶体,溶质是,溶剂是。
少量的花生油加入到汽油中,振荡后的现象是,所得液体的名称是。
二、新课学习
【目标一】认识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1.(活动与探究)
实用文档
方案设计:用烧杯、温度计、玻璃棒等仪器来探究NaOH、NaCl、NH
4NO
3
三种固
体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变化情况的方案设计。
分组实验:按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实验并观察记录:
【目标二】知道乳浊液、悬浊液、溶液之间的区别,理解乳化和溶解的区别;
1.小液滴叫乳浊液。
乳浊液不。
2.洗涤剂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所形成的乳浊液增强。
这种现象称为。
说明洗涤剂有功能。
3.固体小颗粒叫悬浊液。
悬浊液不。
实用文档
【目标三】会运用溶液及乳浊液的相关知识解释一些生活常见现象。
1.试解释汽油和洗涤剂都能除去衣服上油污的原因
三、达标检测(体检题)
1.下列四个家庭小实验中,不能制得溶液的是()
2.下列在生产、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质里属于乳浊液的是()
A.植物油滴入水中 B.生理盐水 C.眼药水 D.白酒
3.市场上有一种罐装饮料,在饮料罐的夹层中分别装入一种固体物质和水,饮用前摇动罐头使它们混合,罐内饮料温度就会降低,这种固体物质可能是()
A.硝酸铵B.烧碱C.食盐D.熟石灰
4.在洗涤有无较多的碗时,常常会滴加,它具有作用
实用文档
5.工人师傅修完机器后,有时用汽油(柴油),有时用加了洗涤剂洗去手上的油污,试分析二者的原理是否相同。
四、课后作业
(一)基础题
1.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
A.牛奶 B.蒸馏水 C.石灰乳 D.生理盐水
2.下列在生产、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质里属于乳浊液的是()
A.牛奶 B.生理盐水 C.眼药水 D.白酒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配置溶液时,只能用水做溶剂
B.氯化钠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升高
C.酒精跟水以任意比互相溶解时,酒精做溶质,水做溶
剂
实用文档
D.乳化就是溶解
5. 向右图试管里的水中加入下述某种物质后,原来U型管内在同一水平上的红墨水,左边液面降低了些,右边液面上升了些,则加入的物质是()
A.硝酸铵 B.蔗糖 C.食盐 D.氢氧化钠
6.各种洗涤剂广泛进入人们生活中,下列洗涤中所用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的是()
A.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B.用餐具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
C.用水洗去盘子中的水果渣
D.用醋洗去水壶的水垢
7.请将下面B选项中与A选项中相关说法的序号,填在A项中对应的括号内。
A项
①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易溶于水()
②碘难溶于水,氯化钠易溶于水()
③用汽油和洗涤剂都能洗去衣服上的油污()
B项
a. 同种物质在不同容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b. 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c. 汽油能溶解油污形成溶液,洗涤剂能将油污乳化成小液滴而洗掉
实用文档
(二)提高题
1.生活中的下列物质:(1)牛奶(2)雪碧饮料(3)矿泉水(4)生理盐水(5)豆浆(6)蒸馏水(7)食醋(8)蔗糖水(9)酸牛奶(10)酒精(11)碘酒(12)60°的白酒(13)车用乙醇汽油(14)10%的过氧乙酸(15)医用酒精(16)石灰浆(17)清新洁净的空气。
其中属于溶液的是______ ________;
属于乳浊液的是__________ ___;
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________ _____。
2.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会看到浑浊现象,此时所得的混合物属于______________(填“溶液”、“悬浊液”或“乳浊液”)
3.把一块铁片放入稀硫酸中,直到没有气体放出,且铁片有剩余,所得的浅绿色溶液中,溶质为,溶剂为。
如果铁片完全溶解,则液体中的溶质可能只有,也可能还有。
4.病人在医院接受静脉注射时,常用到生理盐水注射液。
右图是某药业公司生产的氯化钠注射液包装标签上的部分文字。
请回答:
(1)该注射液里溶质是;
(2)常温下,一瓶合格的氯化钠注射液密封放置一段
实用文档
时间后,是否会出现浑浊现象?为什么?(三)拓展题
1.如何鉴别NaCl、NH
4NO
3
、NaOH、CaCO
3
(不溶于水)、CuSO
4
五种白色固体?I36613
8F05 輅39208 9928 館€y-36975 906F 遯25813 64D5 擕 y+38846 97BE 鞾<>
实用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