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被压扁的沙子》
- 格式:docx
- 大小:82.56 KB
- 文档页数:7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阅读《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教师以一段关于恐龙灭绝的短视频作为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恐龙灭绝的原因有什么猜测吗?今天我们将通过阿西莫夫的《被压扁的沙子》来探索其中的一种假说。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视频,对恐龙灭绝产生兴趣。
•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分享自己的猜测。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短视频的形式迅速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初读感知:•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文章,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提问:“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作者提出了怎样的假说?”2.深入分析:•详细解释文章中提到的“撞击说”和“火山说”两种假说,并阐述它们各自的依据。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如斯石英的形成和发现,以及它们与恐龙灭绝之间的联系。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探讨两种假说的合理性和可能性。
3.逻辑推理:•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逻辑推理过程,即撞击如何导致斯石英的形成,进而推断出恐龙灭绝的原因。
•提问:“撞击是如何导致斯石英形成的?斯石英的发现对解释恐龙灭绝有什么意义?”4.品味语言:•指导学生注意文章中的语言特点,如科学术语的准确使用、逻辑关系的清晰表达等。
•提问:“你们觉得作者在阐述假说时使用了哪些有效的语言策略?”学生活动:•认真阅读文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结构。
•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参与小组讨论,与同伴探讨两种假说的合理性和可能性。
•思考并回答教师关于逻辑推理和语言特点的提问。
过程点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和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内容和问题。
•教师对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和逻辑推理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梳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
三、提纲式板书设计《被压扁的沙子》•主要内容•恐龙灭绝的假说•“撞击说”与“火山说”•关键信息•斯石英的形成与发现•斯石英与恐龙灭绝的联系•逻辑推理•撞击→ 斯石英→ 恐龙灭绝•语言特点•科学术语的准确使用•逻辑关系的清晰表达四、作业布置1.复习今天学习的内容,并写一篇短文,阐述你更倾向于哪一种假说,并说明原因。
《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被压扁的沙子”这一科学概念,掌握其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理解地球历史的演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被压扁的沙子”的定义和形成原因。
2. “被压扁的沙子”的特点和分布情况。
3. 地球历史的演变与“被压扁的沙子”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被压扁的沙子”的形成原因、特点和分布情况。
2. 教学难点:地球历史的演变与“被压扁的沙子”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被压扁的沙子”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地球历史演变过程中“被压扁的沙子”的作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历史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演变过程。
2. 新课导入:介绍“被压扁的沙子”的定义和形成原因。
3. 案例分析:分析地球历史演变过程中“被压扁的沙子”的作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被压扁的沙子”的特点和分布情况。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被压扁的沙子”在地球历史演变中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7. 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六、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地球历史演变的相关图片、视频、PPT等。
2.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白板、教学卡片等。
3. 学生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
七、教学步骤:1. 回顾导入:通过展示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地球历史的演变。
2. 案例分析:展示地球历史中的一个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被压扁的沙子”的作用。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被压扁的沙子”的特点和分布情况,并分享讨论成果。
4. 互动提问: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把握文章阐述事理的方法,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2.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色。
3.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
【重点难点】1.把握文章阐述事理的方法,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2.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恐龙无处不有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课件播放视频:《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真相》师:我们简单了解了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真相后,内心是否对恐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两篇课文,都好像与恐龙有关,到底是不是都是在讲恐龙呢?亦或是想告诉我们什么知识呢?我们带着疑问请先学习《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第一篇——《恐龙无处不有》(板书: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阿西莫夫)二、出示目标,学生齐读师: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1.了解作者作品,把握文章阐述事理的方法,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2.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色。
3.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
——学生齐读三、预学展示,字词积累课件展示:1.走近作者艾萨克·阿西莫夫(英语:Isaac Asimov,1920年-1992年),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与罗伯特·海因莱因、亚瑟·克拉克并列为科幻小说的三巨头。
代表作有《新疆域》《基地》等。
其作品中以《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三大系列被誉为“科幻圣经”。
2.知识链接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作品。
“科普”即“科学普及”。
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为基本载体,现今也常以视频等其他形式出现。
主要功能和目的: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展现科学魅力。
3.字词积累(1)读准字音。
骨骼.(ɡé)鸟臀.目(tún)俯.冲(fǔ)岛屿.(yǔ)深渊.(yuān)流逝.(shì)携.带(xié)两栖.(qī)覆.盖(fù)铱.(yī)潮汐.(xī)抵.达(dǐ)劫.难(jié)排斥.(chì)趋.势(qū)膨胀.(zhànɡ)追溯.(sù)衍.射(yǎn)二氧化硅.(ɡuī)(2)理解词意领域:学术思想或社会活动的范围。
被压扁的沙子(精选4篇)被压扁的沙子篇1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教案教学目标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挨次。
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增加同学的科学意识,培育同学多角度看问题的力量。
教学重点理解科普文章的精确、生动的语言。
课时支配两课时。
课前预备同学:o查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解释词语。
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思索阅读提示和课后练习。
可查阅有关恐龙的科普读物,收集整理关于恐龙的学问。
老师:o制作课件。
《侏罗纪公园》片段、光碟《中国冰川》中大陆漂移示意图。
预备多媒体教学平台。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学《恐龙无处不在》教学步骤激趣导入(放映《侏罗纪公园》片段)大家看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吧,肯定会被那奇怪的想像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所震撼。
那么你们知道恐龙这个世界上最浩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6 500万年前灭亡了呢?恐龙的化石会告知我们一些什么隐秘呢?请看美国闻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板书课题及)■整体感知同学阅读,检查预习。
遗骸(hai2):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chan2chu2):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很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褶皱(zhe3zhou4):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追溯(su4):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地走。
比方探究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奇中,仙女穿的仙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
比方事物没有一争论: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明确:谈恐龙的灭亡,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研读探究请同学快速阅读一遍课文。
(小组争论)问题提得不正确这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按什么挨次说明的?如何得出结论的?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到哪两个学科?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力量强著称。
你能找出语言表达平实而又生动的句子吗?明确:发觉问题:南极发觉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全部陆地好像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裂成四部分一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课文原文及赏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课文原文:恐龙无处不在我们对于恐龙的了解,大多来自于化石。
这些巨大的爬行动物在地球上生存了约1.5亿年,但在6500万年前突然灭绝。
它们的化石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现,这表明它们曾经广泛分布。
那么,为什么恐龙会在地球上如此广泛地分布呢?一个普遍接受的观点是,恐龙因为体型巨大,需要在洞中筑巢,持续不断的降雨可以淹没洞穴,杀死恐龙。
但是,这种假说无法解释为什么恐龙在南极也有发现。
难道恐龙能够穿越冰雪覆盖的大陆,抵达南极吗?另一种观点认为,是大陆漂移导致了恐龙的广泛分布。
大陆漂移理论认为,地球上曾经只有一块巨大的陆地,称为“泛大陆”。
后来,这块大陆分裂开来,漂移到了不同的位置,形成了今天的大陆。
恐龙在泛大陆上广泛分布,随后因为大陆漂移,它们的化石也出现在了各个大陆。
被压扁的沙子如果你在沙滩上行走,你可能会发现一些被压扁的沙子。
这些沙子曾经是圆润的,但现在被压得扁平。
这是为什么呢?这些被压扁的沙子,其实是沉积岩的一种。
当沙子被沉积在海底或湖底时,上面的沉积物不断堆积,对下面的沙子产生巨大的压力。
这种压力会把沙子压扁,使其失去原有的形状。
这些被压扁的沙子,也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地球历史的重要信息。
通过对这些沙子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以及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诞生的。
赏析:阿西莫夫的这两篇短文,语言简洁明了,内容深入浅出,为我们展现了恐龙和沙子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话题背后的科学原理。
通过阅读这两篇文章,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恐龙为何无处不在,以及沙子为何会被压扁,更可以领略到科学的魅力所在。
在《恐龙无处不在》中,阿西莫夫通过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式,引导我们思考恐龙广泛分布的原因。
他运用了大陆漂移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使我们对这一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这篇文章也展示了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让我们认识到科学是需要不断提出假设并验证的过程。
《被压扁的沙子》课文原文被压扁的沙子在过去的9年里,迷信家们不时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念争论不休,这个效果最终也许会失掉处置。
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构成的堆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厚。
一些人以为,这能够是由于一个庞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撞击的结果。
这种撞击也许深化到地壳外部,惹起火山喷发,形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形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的外表。
这也许是招致包括一切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缘由。
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次〝大灭绝〞,发作过一次〝大灾难〞。
但是,并不是一切的迷信家都以为这是由庞大撞击惹起的。
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假设地球突然阅历了一个火山迸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形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少量灭绝的庞大灾难。
因此,1980年以前存在两种统一的实际,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这不只仅是一个学术效果,由于我们未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
(万一某一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防止这种撞击。
)我们需求尽能够多地了解这种事情所发生的影响,由于当未来面临这种事情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为此,迷信家们不时都在努力寻觅证据来验证这两种实际。
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前苏联迷信家发现,假设二氧化硅(十分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形状,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
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这种选被压扁的沙子因此称为〝斯石英〞。
斯石英并不十分动摇,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致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挤的趋向,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
但是,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停止得十分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坚持数百万年。
金刚石的构成与此相反。
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严密,它们异样存在一个向外分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向。
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求数百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