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梭条花叶病发生及综合防治措施
- 格式:pdf
- 大小:180.97 KB
- 文档页数:2
河南农业2016年第8期(上)
NONG YAO YU ZHI BAO
农药与植保
麦的最适土温为15℃左右,土壤湿度较大有利于休眠孢子的萌发和游动孢子的侵染。
第2年春天气温回升后开始发病,发病适宜温度为5~15℃,15℃以上症状逐渐隐潜,18℃以上停止发展。
因此,春季气温回升缓慢、长期阴雨、低温天气长易加重该病的发生。
据试验,轮作1年小麦发病率可减轻9%~20%,重病田连续轮作3~5年,发病率可减轻50%以上。
一些地区将小麦与油菜、大麦、薄荷等作物轮作试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适时晚播
由于小麦出苗气温在15℃左
染.所以可以适时晚
病期。
据试验,迟播麦麦田发病率可减轻10d,不仅可以减少10kg 种10~15g 拌20%病毒A 150~200g+磷酸二氢钾100g,对每间隔7~10d 喷1次,每667m 2可追施尿素在小面积发病时,可用溴甲烷、二溴乙烷处理土壤,用量为60~90mL/667m 2。
重病地块小麦播种前采用焦木酸原液或1:4的稀释液处理土壤。
由于小麦黄花叶病毒侵染小麦根系需要一定的水分,所以治理好内外沟渠,降低田间湿度,可在—定程度上减轻病害的发生。
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小麦花叶病毒病也叫黄花叶病。
调查发现,该病在黄淮海冬麦区的河南周口、驻马店、漯河以及安徽阜阳等地均有发生,是该区近几年发现的一种小麦新病害,已经成为小麦生产中的一个新问题。
一、小麦花叶病毒病症状染病后冬前不表现症状,到春季小麦返青期才出现症状,染病株在小麦4~6叶后的新叶上产生褪绿条纹,少数心叶扭曲畸形,以后褪绿条纹增加并扩散。
病斑联合成长短不等、宽窄不一的不规则条斑,形似梭状,老病叶渐变黄、枯死。
病株分蘖少、萎缩、根系发育不良,重病株明显矮化。
二、小麦花叶病毒病病原Wheat spindle streak mosaic virus简称WSSMV,称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又名小麦黄花叶病毒(Wheat yellow mosaic irus)。
属马铃薯Y病毒组。
病毒粒体线状,大小200~3000×13(nm)。
病株根、叶组织含有典型的风轮状内含体。
钝化温度50℃经10分钟,稀释限点1000~1000000倍。
地区不同致病力有差异,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
三、小麦花叶病毒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梭条花叶病毒主要靠病土、病根残体、病田水流传播,也可经汁液摩擦接种传播。
不能经种子、昆虫传播。
传播媒介是一种习居于土壤的禾谷多粘菌(Polymyxa graminis Led.)。
该菌是一种小麦根部的专性弱寄生菌,本身不会对小麦造成明显为害。
冬麦播种后,禾谷多粘菌产生游动孢子,侵染麦苗根部,在根细胞内发育成原质团,病毒随之侵入根部进行增殖,并向上扩展。
小麦越冬期病毒呈休眠状态,翌春表现症状。
小麦收获后随禾谷多粘菌休眠孢子越夏。
病毒能随其休眠孢子在土中存活10年以上。
土温15℃左右,土壤湿度较大,有利于禾谷多粘菌游动孢子活动和侵染。
高于20℃或干旱,侵染很少发生。
播种早发病重,播种迟发病轻。
四、小麦花叶病毒病防治方法1、选用抗、耐病品种。
2、轮作倒茬。
与非寄主作物油菜、大麦等进行多年轮作可减轻发病。
小麦的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小麦的主要病害有: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全蚀病、黄矮病、丛矮病、土传花叶病、根腐病和黑穗病。
一、小麦锈病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分条锈病、秆锈病、叶锈病3种,是我国小麦生产上分布广、传播快,危害面积大的重要病害。
其中以小麦条锈病发生最为普遍且严重,也是我国冬小麦最重要的病害和主要防治对象。
在我县主要发生的有条锈病和叶锈病,如果不及时防治,一旦流行,就会迅速扩展蔓延,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
1、小麦条锈病:是一种气传病害,病菌随气流长距离传播,条锈病对小麦危害很大,流行严重的年份可造成小麦减产80%以上。
(1)症状条锈病主要发生于叶片上,也可发生在叶鞘、秆和穗上,在叶片的正面形成很多鲜黄色椭圆形的夏孢子堆,沿叶脉纵向排列呈虚线状,常几条结合在一起成片着生。
夏孢子堆中产生大量鲜黄的粉未,即夏孢子。
小麦接近成熟时,在叶鞘和叶片上产生短的黑色孢子堆,埋生于表皮下。
小麦条锈病的流行主要与小麦品种的抗病性、菌源和菌量以及环境条件有关,造成春季小麦锈病流行的条件有四:1、有一定数量的越冬菌源;2、有大面积感病品种;3、3-5月份雨量较多;4、早春气温回升快,外来菌源多而早时,则小麦中后期突发流行。
(2)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在锈病易发区,不宜过早播种;及时排、灌水,降低麦田湿度,抑制病菌夏孢子萌发,清除落粒自生苗,消灭当地越夏菌源。
②药剂拌种:现在市面比较好的拌种剂:先正达的锐胜、福戈+亮盾③喷药防治:在小麦拔节至抽穗期,条锈病病叶率达到1%左右时,开始喷药。
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5-60克,加水20-30千克喷雾,可防治条锈病和叶锈病,防治秆锈病每亩用药量应增加到110克。
或是三唑酮、腈菌唑、烯唑醇等2、小麦叶锈病小麦叶锈病分布于全国各地,对小麦造成的影响与条锈病基本相同,发生更为普遍。
(1)症状叶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但也能侵害叶鞘,很少发生在茎秆或穗部。
发病初期,受害叶片出现圆形或近圆形红褐色的夏孢子堆。
试析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施肥要点发布时间:2023-02-23T05:17:50.616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2年第19期作者:李晓红[导读] 小麦生产是巢湖市粮食产业的重要支柱之一,近几年面积稳定在25万亩以上李晓红安徽省巢湖市烔炀镇农业综合服务站 238000摘要:小麦生产是巢湖市粮食产业的重要支柱之一,近几年面积稳定在25万亩以上,单产305㎏左右。
要取得小麦的高产稳产,由多种因素共同制约,优良的品种、适宜的播期、良好的播种质量、科学的栽培技术、完善的植保方案,其中植保工作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直接关系到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最终影响小麦生产的经济效益。
本人通过多年植保工作经历,初步摸清和掌握了巢湖市小麦生产过程中病虫草害的发生情况,在实践中提出并实施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防除措施,指导基层从业人员开展植保工作。
关键词: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施肥要点前言: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结构不断改变,农业种植结构和农业发展进程发生着变化,小麦作为我国第三大粮食作物,其栽培产量和质量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建设水平,对人们的日常饮食也具有直接影响,如何满足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本文作者认为,应对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有效推广和应用,并积极探讨施肥要点,从而确保小麦种植产量和效益的稳步提升。
1巢湖市病虫与杂草发生简况 1.1小麦虫情 1.1.1麦蚜虫小麦蚜虫俗称油虫、腻虫、密虫,是小麦的主要害虫之一,我市危害小麦的蚜虫主要为:麦长管蚜、麦二叉蚜、禾谷缢管蚜。
可对小麦进行刺吸危害,若虫、成虫常大量聚集在叶片、茎杆、穗部吸取汁液,被害处初呈黄色小斑,后成条斑,影响小麦光合作用及营养吸收、传导。
小麦抽穗后集中在穗部危害,形成秕粒,使千粒重降低造成减产。
我地小麦蚜虫发生普遍,播种出苗后,蚜虫即发生,附着在幼苗上,造成苗黄苗弱,分蘖期发生较重时,直接影响分蘖,后期田间经常看到发黑的麦穗,主要是因为穗蚜集中危害分泌的蜜露附着在麦穗上,影响小麦品质和千粒重。
小麦梭条斑花叶病如何防治?
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有什么症状?小麦梭条斑花叶病发生原因是什么?用什么农药可以防治小麦梭条斑花叶病?以下耕种帮种植网就作简单介绍,供网友们参考。
一、小麦梭条斑花叶病症状及危害小麦梭条斑花叶病又叫小麦黄花叶病,是一种土传病毒性病害,发病植株有效穗减少,穗形变小,粒重减轻,减产10%~20%,严重时可达70%以上。
受害病苗新生的叶片出现褪绿或扭曲现象。
病苗过冬后,先从心叶叶尖或下一片叶中部开始褪绿,扭曲,在嫩叶上出现淡绿色至橙黄色梭形斑,不久后变成黄色或淡绿色不连续的短条状病斑,并逐渐扩大成黄绿相间的斑驳,或不规则条纹。
病株株型松散矮小,穗短小,有的穗轴弯曲,形成畸形穗,子粒不饱满。
二、小麦梭条斑花叶病传播途径1、土壤真菌禾谷多粘菌是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的传播媒介。
田间主要靠病土、病残体和流水传播,还可以通过汁液摩擦接种传播。
不能经种子和昆虫传播。
2、冬麦播种后,禾谷多粘菌产生游动孢子,侵染麦苗根部,在根细胞内发育成原质团,病毒随之侵入根部,不断增殖并向上扩展。
小麦越冬期,病毒呈休眠状态,不表现症状。
小麦收获后,病毒随禾谷多粘菌休眠孢子越夏,病毒能随其休眠孢子在土中存活10年以上。
三、小麦梭条斑花叶病发病原因1、当春季气温5~15℃持续时间越长,发病越重。
2、小麦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
土温15℃左右,土壤湿度较大,有利于发病。
高于20℃或干旱,很少发病。
播种早,发病重,播种迟发病轻。
土壤缺肥,重茬种植,发病较重。
河南农业2019年第11期(上)
ZHI WU BAO HU
植物保护
耕1次(前茬是玉米必须年年深耕,保证秸秆粉碎长度在10 cm 以内),深度25 cm 以上。
旋耕应和深松相结合,深松40 cm 以上,打破犁底层。
细,即耕细耙透,耕耙到田边地头,不留明暗坷垃。
透,即犁深犁透,不漏耕、漏耙。
平,即在耕地前粗平,耕地后复平,达到耕层深浅一致,克服“大平小不平,有水浇不成”的现象。
实,即表土细碎,上无坷垃,下无卧垡,达到上虚下实,旋耕整地的一定要耙实,防止吊死苗、漏风苗。
足,通过精耕细耙,保住表墒,达到表土墒情适宜,底
利用成虫的趋光、趋化、趋色习性,在成虫发生期田间设置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糖醋液,悬挂色板、性诱剂等措施,诱杀害虫。
(七)保护利用天敌
小麦生长后期,可利用七星瓢虫、龟纹瓢虫、蚜茧蜂、食蚜蝇、草蛉等蚜虫天敌控制蚜虫发生。
当天敌与蚜虫数量在1:322时,不需要用药防治。
二、全生育期推广应用植物免疫诱抗剂和优质生物叶面肥及农药减量增效剂
大力推广小麦全生育期病虫害
481、天丰素、氨基酸、40%和除草剂(一)使用新型高效植保器械推广使用静电喷雾器、大中型自走式喷雾机、农用植保无人机等器械。
淘汰跑、冒、滴、漏的劣质植保器械,使施用的农药能到达防治靶标,发挥药效。
(二)科学安全用药
优先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针对病虫施药,交替轮换施用有效、低量、无污染的农药,严格按照安全间隔期施用农药。
提高药剂混配和施药质量,特别是要进行二次稀释、用足水量,施药要均匀,避免重喷、漏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