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物理二轮专题复习资料 专题二力与物体的直线运动专题二 第2讲
- 格式:docx
- 大小:531.79 KB
- 文档页数:16
专题能力训练2 力与物体的直线运动(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1~3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4~6题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10分,选对但不全的得5分,有选错的得0分)1.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静止小车,小车质量为m0=5 kg,小车上静止放置一质量为m=1 kg的木块,木块和小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用水平恒力F拉动小车,下列关于木块的加速度a和小车的加速1度a2,可能正确的是()A.a1=2 m/s2,a2=1 m/s2B.a1=1 m/s2,a2=2 m/s2C.a1=2 m/s2,a2=4 m/s2D.a1=3 m/s2,a2=5 m/s22.右图为用索道运输货物的情景,已知倾斜的索道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7°,重物与车厢地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30。
当载重车厢沿索道向上加速运动时,重物与车厢仍然保持相对静止状态,重物对车厢内水平地板的正压力为其重力的1.15倍,sin 37°=0.6,cos 37°=0.8,那么这时重物对车厢地板的摩擦力大小为()A.0.35mgB.0.30mgC.0.23mgD.0.20mg3.如图甲所示,粗糙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质量为0.3 kg 的小物块静止在A点。
现有一沿斜面向上的恒定推力F作用在小物块上,作用一段时间后撤去推力F,小物块能达到的最高位置为C点,小物块从A到C的v-t图象如图乙所示。
g取10 m/s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物块到C点后将沿斜面下滑B.小物块加速时的加速度是减速时加速度的C.小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D.推力F的大小为6 N4.(2018·全国卷Ⅱ)甲、乙两汽车在同一条平直公路上同向运动,其速度—时间图象分别如图中甲、乙两条曲线所示。
已知两车在t2时刻并排行驶。
专题02 力与直线运动1.一汽车刹车可看作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12 m/s,加速度大小为2 m/s2,运动过程中,在某一秒内的位移为7 m,则此后它还能向前运动的位移是()A.6 m B.7 mC.9 m D.10 m答案:C2.如图所示,质量为m2的物块B放置在光滑水平桌面上,其上放置质量为m1的物块A,A通过跨过光滑定滑轮的细线与质量为M的物块C连接.释放C,A和B一起以加速度a从静止开始运动,已知A、B间动摩擦因数为μ,则细线中的拉力大小为()A.Mg B.Mg+MaC.(m1+m2)a D.m1a+μm1g解析:把A、B看作一个整体受力分析如图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 T=(m1+m2)a,故C正确.答案:C3.如图所示,小车在恒力F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向右运动,其内底面左壁有一物块,物块与小车右壁之间有一压缩的轻弹簧,小车内底面光滑,当小车由左侧光滑地面进入到右侧粗糙地面时,物块一直与左壁保持接触,则车左壁受物块的压力F N1和车右壁受弹簧的压力F N2的大小变化情况是()A.F N1变大,F N2不变B.F N1不变,F N2变大C .F N1和F N2都变小D .F N1变小,F N2不变答案:D4.甲、乙两车在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驶,其v -t 图象如图所示.已知两车在t =3 s 时并排行驶,则( )A .在t =1 s 时,甲车在乙车后B .在t =0时,乙车在甲车前7.5 mC .两车另一次并排行驶的时刻是t =2 sD .甲、乙车两次并排行驶的位置之间沿公路方向的距离为40 m解析:根据v -t 图象知,甲、乙都沿正方向运动.t =3 s 时,甲、乙相遇,此时v 甲=30 m/s ,v 乙=25 m/s ,由v -t 图线所围面积对应位移关系知,0~3 s 内甲车位移x 甲=12×3×30 m =45 m ,乙车位移x 乙=12×3×(10+25) m =52.5 m .故t =0时,甲、乙相距Δx 1=x 乙-x 甲=7.5 m ,即甲在乙前方7.5 m ,B 选项错误;0~1 s 内,x 甲′=12×1×10 m =5 m ,x 乙′=12×1×(10+15) m =12.5 m ,Δx 2=x 乙′-x 甲′=7.5 m =Δx 1,说明在t =1 s 时甲、乙第一次相遇,A 、C 错误;甲、乙两次相遇地点之间的距离为x =x 甲-x 甲′=45 m -5 m =40 m ,所以D 选项正确. 答案:D5.如图所示,在倾角为θ=30°的光滑斜面上,物块A 、B 质量分别为m 和2m .物块A 静止在轻弹簧上面,物块B 用细线与斜面顶端相连,A 、B 紧挨在一起但A 、B 之间无弹力.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某时刻把细线剪断,当细线剪断瞬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块A 的加速度为0B .物块A 的加速度为g3C .物块B 的加速度为0D .物块B 的加速度为g2答案:B6.甲、乙两质点同时沿同一直线运动,它们的x -t 图象如图所示.关于两质点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0~t 0时间内,甲、乙的运动方向相同B .在0~t 0时间内,乙的速度一直增大C .在0~t 0时间内,乙平均速度的值大于甲平均速度的值D .在0~2t 0时间内,甲、乙发生的位移相同解析:在0~t 0时间内,甲、乙的运动方向相反,选项A 错误;在位移—时间图象中,斜率表示速度,在0~t 0时间内,乙的速度一直减小,选项B 错误;在0~t 0时间内,乙的位移为2x 0,甲的位移为x 0,乙平均速度的值(v 乙=2x 0t 0)大于甲平均速度的值(v 甲=x 0t 0),选项C 正确;在0~2t 0时间内,甲发生的位移是-2x 0,乙发生的位移是2x 0,负号说明两者方向不同,选项D 错误. 答案:C7.质量为2 kg 的物体静止在足够大的水平面上,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假设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从t =0时刻开始,物体受到方向不变、大小呈周期性变化的水平拉力F 的作用,F 随时间t 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重力加速度g 取10 m/s 2,则物体在t =0到t =6 s 这段时间内的位移大小为( )A .4 mB .8 mC .10 mD .12 m答案:A8.将一足够长的木板固定在水平面上,倾角为α=37°,将一铁块由长木板的底端以一定的初速度冲上木板,经过一段时间铁块的速度减为零,该过程中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已知sin 37°=0.6,cos 37°=0.8,重力加速度g 取10 m/s 2,则( )A .长木板与铁块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B .铁块沿长木板上滑的最大距离为3.6 mC .铁块沿长木板下滑时的加速度大小为10 m/s 2D .铁块滑到长木板底端时的速度大小为655 m/s解析:由铁块上滑过程的速度—时间图象可知,铁块上滑时的加速度大小为a =v 0t =60.6 m/s 2=10 m/s 2,对铁块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mg sin 37°+μmg cos 37°=ma ,代入数据解得μ=0.5,A 正确;由速度—时间图象可知,铁块沿长木板上滑的最大距离为x =6×0.62 m =1.8 m ,B 错误;铁块沿长木板下滑时,由牛顿第二定律mg sin 37°-μmg cos 37°=ma ′,代入数据可解得a ′=2 m/s 2,C 错误;由运动学公式v =2a ′x ,代入数据解得v =65 5 m/s ,D 正确.答案:AD9.酒后驾驶会导致许多安全隐患是因为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变长,反应时间是指从驾驶员发现情况到采取制动的时间,表中“思考距离”是指从驾驶员发现情况到采取制动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制动距离”是指从驾驶员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的距离(假设汽车以不同速度行驶时制动的加速度大小都相同)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思考距离/m制动距离/m速度(m·s-1)正常酒后正常酒后15 7.515.022.530.0A.驾驶员酒后反应时间比正常情况下多0.5 sB.驾驶员采取制动措施后汽车刹车的加速度大小为7.5 m/s2C.若汽车的初速度增加一倍,制动距离也增大一倍D.若汽车以25 m/s的速度行驶时发现前方60 m处有险情,酒后驾驶不能安全停车答案:ABD10.如图所示,长为L=6 m、质量为m=10 kg的木板放在水平地面上,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一个质量为M=50 kg 的人从木板的左端开始向右加速跑动,从人开始跑到人离开木板的过程中,以下v-t图象可能正确的是(g取10 m/s2,a为人的v-t图象,b为木板的v-t图象)()解析:人在木板上加速,受到木板向右的摩擦力,F f=Ma1,木板与地面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F fm=μ(M+m)g=120 N;A中人的加速度a1=1 m/s2,F f=Ma1=50 N<120 N,木板静止不动,t=2 3 s内人的位移x =6 m,A正确;同理B正确;C中人的加速度a1=3 m/s2,F f=Ma1=150 N>120 N,木板向左加速,F f-μ(M +m)g=ma2,a2=3 m/s2,t= 2 s内人的位移大小x1=3 m,木板的位移大小x2=3 m,C正确;D中木板要运动的话只能向左运动,其位移为负值,v -t图线应在时间轴的下方,因此D错误.答案:ABC11.一质点沿直线运动,其平均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满足v =2+t (各物理量均选用国际单位制中单位),则关于该质点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质点可能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B .5 s 内质点的位移为35 m C .质点运动的加速度为1 m/s 2 D .质点3 s 末的速度为5 m/s 答案:B12.甲、乙两车在同一条直道上行驶,它们运动的位移x 随时间t 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乙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其图线与t 轴相切于10 s 处,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车的初速度为零B .乙车的初位置在x 0=60 m 处C .乙车的加速度大小为1.6 m/s 2D .5 s 时两车相遇,此时甲车速度较大 答案:C解析:位移时间图像的斜率等于速度,则知甲车的速度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不为零,选项A 错误;乙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其图线与t 轴相切于10 s 处,则t =10 s 时,速度为零,反过来看成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x =12at 2,根据图像可知,x 0=12a ·100,20=12a ·25,解得:a =1.6 m/s 2,x 0=80 m ,选项C 正确,B 错误;5 s 时两车相遇,此时甲的速度v 甲=205 m/s =4 m/s ,乙的速度为v 乙=at =1.6×5 m/s=8 m/s ,选项D 错误。
专题二力与直线运动一、主干知法必记1.共点力的平衡(1)弹力和摩擦力的大小可根据平衡条件确定;弹簧弹力:F=kx;滑动摩擦力:f=μF N;静摩擦力:0≤f ≤f max。
(2)二力作用下物体平衡时,两个力等大、反向、共线;多力作用下物体平衡时,任意几个力的合力和其余力的合力等大、反向、共线。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1)速度公式:v=v0+at。
(2)位移公式:x=v0t+at2。
(3)速度与位移关系公式:v2-=2ax。
(4)平均速度公式:==。
(5)中间时刻瞬时速度公式:=。
(6)位移差公式:Δx=aT2。
3.运动图像(1)位移-时间图像的斜率表示速度,两图线的交点表示两物体相遇的位置。
(2)速度-时间图像的斜率表示加速度,速度图像与时间轴所围面积表示对应时间内的位移。
(3)分析图像时要注意“截距、交点、拐点、面积、斜率”的意义。
4.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1)加速度方向向上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加速度方向向下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2)受力分析和运动情况的分析是解决动力学问题的关键。
二、易错知识点拨1.应用F=kx时,误将弹簧长度当成形变量。
2.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混淆,盲目套用公式f=μF N。
3.误将物体的速度等于零当成平衡状态。
的意义混淆。
4.误将v、Δv、ΔΔ认为a与Δv成正比,与Δt成反比。
5.错误地根据公式a=ΔΔ6.误将加速度的正负当成物体做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的依据。
7.误认为“惯性与物体的速度有关,速度大,惯性大,速度小,惯性小”。
8.误认为“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
9.误将“力和加速度”的瞬时关系当成“力和速度”的瞬时关系。
10.误将超重、失重现象当成物体重力变大或变小。
三、保温训练1.(粤教版必修1P35第5题改编)雨滴自屋檐由静止滴下,每隔0.2 s滴下一滴,第1滴落到地面时第6滴恰欲滴下,此时测得第1、2、3、4滴之间的距离依次为1.62 m、1.26 m、0.9 m。
第2讲力与物体的直线运动网络构建备考策略1.解决动力学问题要抓好关键词语(1)看到“刚好”“恰好”“正好”等字眼,想到“题述的过程存在临界点”。
(2)看到“最大、最小、至多、至少”等字眼,想到“题述的过程存在极值点”。
2.“四点”注意(1)x-t图象、v-t图象均表示直线运动。
(2)运动学公式中的v、a、x均为矢量,一定规定正方向。
(3)刹车问题中不能忽略实际运动情况。
(4)x-t、v-t、a-t图象相关量间的关系运动学中的图象问题x-t图象的理解及应用【典例1】(多选)(2018·全国卷Ⅲ,18)甲、乙两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同向运动,甲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甲、乙两车的位置x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1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t1时刻两车速度相等B.从0到t1时间内,两车走过的路程相等C.从t1到t2时间内,两车走过的路程相等D.在t1到t2时间内的某时刻,两车速度相等图1v-t图象的理解及应用【典例2】(多选)(2018·全国卷Ⅱ,19)甲、乙两汽车在同一条平直公路上同向运动,其速度—时间图象分别如图2中甲、乙两条曲线所示。
已知两车在t2时刻并排行驶。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车在t1时刻也并排行驶B.在t1时刻甲车在后,乙车在前C.甲车的加速度大小先增大后减小D.乙车的加速度大小先减小后增大图2【典例3】(多选)(2016·全国卷Ⅰ,21)甲、乙两车在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驶,其v-t图象如图3所示。
已知两车在t=3s时并排行驶,则()A.在t=1s时,甲车在乙车后B.在t=0时,甲车在乙车前7.5mC.两车另一次并排行驶的时刻是t=2sD.甲、乙车两次并排行驶的位置之间沿公路方向的距离为40m图3a-t图象的理解及应用【典例4】(多选)假设高速公路上甲、乙两车在同一车道上同向行驶。
甲车在前,乙车在后,速度均为30m/s,相距100m。
在t=0时刻甲车遇到紧急情况后,甲、乙两车的加速度随时间变化如图4所示。
第2讲 动力学观点在电学中的应用
课标卷高考命题分析
1.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时,洛伦兹力的方向始终垂直于粒子的速度方向. 2.带电粒子在电场力、重力和洛伦兹力共同作用下的直线运动只能是匀速直线运动.
3.带电粒子(不计重力)在匀强电场中由静止开始被加速或带电粒子沿着平行于电场的方向射入匀强电场中时,带电粒子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4.电磁感应中导体棒在安培力和其他恒力作用下的三种运动类型:匀速直线运动、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直线运动.
1.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做直线运动的问题:在电场中处理力学问题时,其分析方法与力学相同.首先进行受力分析,然后看粒子所受的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是否一致,其运动类型有电场内的加速运动和在交变电场内的往复运动. 2.带电粒子在交变电场中的直线运动,一般多以加速、减速交替出现的多运动过程的情景出现. 解决的方法:
(1)根据运动学或动力学分析其中一个变化周期内相关物理量的变化规律. (2)借助运动图象进行运动过程分析.
高考题型1 电场内动力学问题分析
例1 (2017·全国卷Ⅰ·25)真空中存在电场强度大小为E 1的匀强电场,一带电油滴在该电场中竖直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为v 0,在油滴处于位置A 时,将电场强度的大小突然增大到某值,但保持其方向不变.持续一段时间t 1后,又突然将电场反向,但保持其大小不变;再持续同样一段时间后,油滴运动到B 点.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
(1)求油滴运动到B 点时的速度大小;
(2)求增大后的电场强度的大小;为保证后来的电场强度比原来的大,试给出相应的t 1和v 0应满足的条件.已知不存在电场时,油滴以初速度v 0做竖直上抛运动的最大高度恰好等于B 、A 两点间距离的两倍. 答案 见解析
解析 (1)油滴带电性质不影响结果,设该油滴带正电,油滴质量和电荷量分别为m 和q ,油滴速度方向向上为正.油滴在电场强度大小为E 1的匀强电场中做匀速直线运动,故匀强电场方向向上.在t =0时,电场强度突然从E 1增加至E 2时,油滴做竖直向上的匀加速运动,加速度方向向上,大小a 1满足 qE 2-mg =ma 1① 油滴在t 1时刻的速度为 v 1=v 0+a 1t 1②
电场强度在t 1时刻突然反向,油滴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方向向下,大小a 2满足 qE 2+mg =ma 2③
油滴在t 2=2t 1时刻的速度为 v 2=v 1-a 2t 1④ 由①②③④式得 v 2=v 0-2gt 1⑤
(2)由题意,在t =0时刻前有 qE 1=mg ⑥
油滴从t =0到t 1时刻的位移为 x 1=v 0t 1+1
2
a 1t 12⑦
油滴在从t 1时刻到t 2=2t 1时刻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为 x 2=v 1t 1-1
2
a 2t 12⑧
由题给条件有v 02=2g ×2h =4gh ⑨ 式中h 是B 、A 两点之间的距离. 若B 点在A 点之上,依题意有 x 1+x 2=h ⑩
由①②③⑥⑦⑧⑨⑩式得 E 2=[2-2v 0gt 1+14(v 0
gt 1)2]E 1⑪
为使E 2>E 1,应有 2-2v 0gt 1+14(v 0
gt 1)2>1⑫
即当0<t 1<(1-32)v 0g
⑬ 或t 1>(1+
32)v 0g
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