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条锈防治与治理
- 格式:docx
- 大小:122.01 KB
- 文档页数:2
小麦锈病防治措施小麦锈病又叫黄疸,有条锈、叶锈、杆锈三种。
1、条锈主要产生在叶片上,有时也可发生在叶鞘、杆和穗上,夏孢子堆狭长形至长椭圆形,比杆锈、叶锈的都小,呈现黄色。
成株期与叶脉平等排列成条状,幼苗期则不排列成行,表皮开裂不明显。
冬孢子堆黑色、狭长形埋伏于表皮下,成条状,表皮不开裂。
2、叶锈主要发生在叶片上,有时也侵害叶鞘,夏孢子堆较小,多成圆形。
3、杆锈在春季发病最晚(多在5月中下旬)。
主要发生在茎杆及叶鞘上,严重时叶及穗上也可发生。
夏孢子堆椭圆形或狭长形、铁锈色、呈浓泡状突起、不规则散生。
有时互相合并成为较大的短线条状或成一片,常穿透叶的两面。
夏孢子堆破裂明显,向外翻起,散发铁锈色的夏孢子。
冬孢子堆常在夏孢子堆附近或原来的部位发生,黑色表皮易脱落。
1 小麦锈病症状1.1 叶锈症状表现:初起是在麦叶和麦秆的表面出现绿色的斑点,以后长出红褐色的夏孢子堆,最后形成黑色的疮斑。
冬孢子堆主要发生在叶背面和叶鞘上。
夏孢子堆较小,橙褐色,圆形至长椭圆,不规则散生。
冬孢子堆长椭圆形,散生,埋于表皮下。
发病规律:小麦叶锈病菌较耐高温,影响叶锈病流行的主要因素是越冬菌源的数量、春雨的多少和入春后气温的高低等。
其中春季3月下旬至5月上旬的温度、雨量最为关键。
1.2 条锈症状表现:小麦条锈病菌主要危害小麦的叶片,也可危害叶鞘、茎秆和穗部。
小麦染病后,初呈绿色的斑点,后形成鲜黄色的粉疮(即夏孢子堆)。
夏孢子堆较小,长椭圆形,在叶片上排列成条状,与叶脉平行。
到后期长出黑色、狭长形、埋伏于表皮下面的条状疮斑,即病菌的冬孢子。
发病规律:小麦条形柄锈菌在夏孢子世代危害麦株,夏孢子随气流传播。
小麦条锈菌的萌发和侵入都要求饱和湿度,因此结露、降雾、下雨都使病害易于发生;染病品种多、病菌量大、气候条件适宜都能促进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1.3 秆锈症状表现:小麦秆锈病以茎秆和叶鞘发病为主,有时也危害叶片和穗部。
夏孢子堆排列散乱无序,深褐色、孢子堆大,长椭圆形。
中文名称:小麦锈病英文名称:条锈(Wheat stripe rust),叶锈(Wheat leaf rust),杆锈(Wheat stem rust)中文别名:黄疸病拉丁学名:条锈(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叶绣(P.recondita var.tritici Erikss et Henn)、杆绣(P.graminis var.tritici Erikss et Henn)为害作物:小麦为害症状:条锈主要为害小麦叶片,也可为害叶鞘、茎秆、穗部。
夏孢子堆在叶片上排列呈虚线状,鲜黄色,孢子堆小,长椭圆形,孢子堆破裂后散出粉状孢子。
叶锈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茎秆上少见,夏孢子堆在叶片上散生,桔红色,孢子堆中等大小,圆形至长椭圆形,夏孢子一般不穿透叶片,偶尔穿透叶片,背面的夏孢子堆也较正面的小。
秆锈主要为害茎秆和叶鞘,也可为害穗部。
夏孢子堆排列散乱无规则,深褐色,孢子堆大,长椭圆形。
夏孢子堆穿透叶片的能力较强,同一侵染点在正反面都可出现孢子堆,而叶背面的孢子堆较正面的大。
三种锈病病部后期均生成黑色冬孢子堆。
若把条锈和叶锈菌夏孢子放在玻片上滴一滴浓盐酸检测,条锈菌夏孢子的原生质收缩成数个小团,而叶锈菌夏孢子的原生质在孢子中央收缩成一个大团。
病原菌形态特征:条锈菌夏孢子单胞,球形,表面有细刺,鲜黄色,孢子壁无色,具6~16个发芽孔。
冬孢子双胞,棍棒状,顶部扁平或斜切,分隔处稍缢缩,褐色,上浓下淡,下部瘦削,柄短有色。
叶锈夏孢子单胞,球形或近球形,表面有细刺,橙黄色,具6~8个发芽孔。
冬孢子双胞,棍棒状,暗褐色,分隔处稍缢缩,顶部平,柄短无色。
秆锈夏孢子单胞,长椭圆形,暗橙黄色,中部有4个发芽孔,胞壁褐色,具明显棘状突起。
冬孢子双胞,棍棒状或纺锤形,浓褐色,分隔处稍缢缩,表面光滑,顶端圆形或略尖,柄上端黄褐色,下端近无色。
小麦品种间对小麦锈病的抗性差异很明显。
分类属性:分布区域:条锈病:陕西、甘肃、宁夏、四川、河南、云南、青海叶锈:全国大部分麦区杆锈:西南、华南、华北等发病特点:三种锈菌在我国都是以夏孢子世代在小麦为主的麦类作物上逐代侵染而完成周年循环。
小麦锈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锈病是小麦常见的一大病害,由特殊的真菌科条锈属的真菌所引起,影响主要是抽穗期及其后期,可在抽穗前期出现亏栏、脱粒等症状,抽穗到籽粒早期发育阶段锈斑开始多发,容易损害谷粒,影响其品质,大大降低产量。
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控制小麦锈病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科学地选择良种,减少病害发生率。
选择抗病性强的优良品种,最大限度地减少小麦锈病发生率。
其次,根据地区不同采取抗性管理,增强抗病性。
使用防治方法进一步强化小麦的抗病性,采用的不同的抗病性管理措施可以在小麦分化发育期施用灭菌液,减小小麦抗病性的降低。
此外,增加间接防治。
补充小麦的养分,促进小麦的稳定生长,农民应该根据小麦的生长发育情况,制订施肥计划,用肥投递应该坚持“合理施肥,均衡配施”、“高效施肥,合理使用”的原则,以增强小麦的根系发育,适量诱导植株,通过改善植株的生长状况,及时补充小麦的养分,促进小麦的稳定生长,增强其对锈病的抗性水平。
最后,在采收收割前施用杀菌剂,杜绝病菌繁殖。
在采收前,应充分利用昼夜温差,采用喷施碳酸锌、咪唑嗪类或者甲醛等孢子萌发剂,在小麦上抑制孢子萌发,以确保害虫和病害不再发生繁殖,达到杜绝小麦锈病的目的,从而促进小麦产量增加。
小麦锈病如果及时采取措施,可以有效的防治病害,从而提高小麦的产量。
应采用复合的手段,通过正确的施肥,合理的抗病管理,增加小麦的抗病性,避免病害的滋生,保护小麦的生长,从而更好的开发小麦的潜力,增加小麦的工作效果。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与防治摘要:主要介绍了小麦条锈病的症状、病原、发病规律以及防治方法。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症状;发病规律;防治方法我国小麦播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水稻,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
但病害一直是限制着我国小麦生产的重要因素。
目前,全世界已经记载的小麦病害有200多种,其中有20多种在我国发生较重。
小麦锈病为主要病害,大流行年份,造成严重损失。
如我国1950年小麦条锈病大流行,产量损失60亿kg,随后十几年间,小麦叶锈病在华北,小麦秆锈病在东北、华南都曾有过流行,给小麦生产造成了较大损失。
近几十年内锈病虽没有大面积流行,但小麦条锈病在西北和华北局部地区的某些年份仍发生严重。
小麦条锈病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
在我国,主要在陕西、甘肃、青海、河南、山东等省发生,长江中下游麦区发生较轻。
流行年份产量降低20 %~30 %,严重田块颗粒无收。
1 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叶鞘、茎秆及穗部也可受害。
叶片受害,初期表面出现褪绿斑,随后产生长椭圆形黄色夏孢子堆,较小,成株上沿叶脉排列成行,呈虚线状。
后期产生黑色的疱状冬孢子堆,冬孢子堆短线状,扁平,常数个融合,埋伏在表皮内,成熟时不开裂。
2 病原病原为条形柄锈菌(PucciniastriiformisWest.f.sp.triticiEriks.),属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
夏孢子堆长椭圆形,夏孢子单胞球形,鲜黄色,表面有细刺。
冬孢子堆多生于叶背,长期埋生于寄主表皮下,灰黑色。
冬孢子双胞,棍棒形,顶部扁平或斜切,分隔处略缢缩,柄短。
小麦条锈菌生长发育所要求温度较低。
菌丝生长和夏孢子形成的适宜温度为10 ℃~15 ℃;夏孢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2 ℃~3 ℃,最高温度20 ℃~26 ℃,最适宜温度7 ℃~10 ℃;侵入适宜温度9 ℃~12 ℃。
病菌致病性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我国已发现31个生理小种,分别为条中1~31号。
3 发病规律条锈菌不耐高温,越夏是病害循环的关键环节。
病害防小麦条锈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故术程晓辉小麦条镑病,拉丁名为 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f.sp. tritici Eriks et Henn,为小麦生产中常发的锈病类型之一。
目前,在我国各地小麦产区中,小麦锈病作为一种有很大危 害性的病害,具有发生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其中发 生程度最重的是小麦条锈病,在陕西省是小麦生产中常发 的病害之一。
小麦条锈病发生后,一般年份可造成减产1~2 成,发生严重的减产幅度可超过6成,更有甚者会造成小麦 的颗粒无收,对我国小麦的安全生产极为不利。
彬县地处陕 西省的西北部,为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 明,为典型的旱作地区,降水量缺乏,尤其是春季,作物播种 的难度很大,因此当地主要的作物为小麦,近年来,彬县小 麦的种植面积在27万亩左右。
经过县植保植检站的统计,2016年、2017年小麦条锈病在彬县的发生程度较轻,未对 小麦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但其危害性不容忽视,现结合笔 者在彬县工作经验,对小麦条锈病的特征特性及防治技术 做简单的总结。
1小麦条锈病的特征特性1.1发病症状小麦条锈病主要在叶片上发生,其次在茎秆、穗部、芒 等部位也会发生。
刚发生时,常在发病部位产生斑点(绿色 逐渐褪去),之后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夏孢子堆(鲜黄 色,椭圆形,排列呈轮状,多层排列,平行于叶脉),然后孢子 堆破裂,产生粉状物质。
病情发生的后期,如环境有较大的 变化,夏孢子堆即由原来的鲜黄色、小长条状转为狭长状、黑色的冬孢子堆(较为扁平、常多个融合成一片)。
1.2病原及侵染条件造成小麦条锈病的病原为条形柄锈菌,常在发病部位 出现孢子堆,分为夏孢子、冬孢子2种类型,前者大小在 32~38!m*22~28!m,后者稍大,为 36~38!m*12~22!m。
小 麦条锈病的病原喜凉怕热,其发生常受到温度、降水等多种 因素的综合影响。
一般在气流的作用下,病源传到冬小麦 区,如果温度、湿度等条件适宜则对小麦产生侵染。
小麦纹枯病发生及防治方法发病过程:小麦纹枯病的病原菌是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end.)。
该菌在土壤中越冬,并依靠风力传播。
当温度达到10-15°C,相对湿度达到90%以上时,病原菌非常容易发生感染。
感染后,病原菌在植株叶片上形成鲜明的橙红色条状病斑,从而得名“纹枯病”。
病斑逐渐加大,形成类似茶叶的条纹状病斑,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和产量。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培育抗纹枯病品种是防治纹枯病的最有效措施之一、选育抗病品种的基本方法是通过遴选抗病种质资源,利用遗传育种技术进行杂交选育。
2.合理轮作和间作:小麦纹枯病一般是通过风力传播的,因此合理安排小麦和非寄主作物的轮作和间作,减少病害传播的风险。
非寄主作物可以是豆类作物、马铃薯、玉米等,以杂粮作物最好。
3.病地消毒:将发生纹枯病的田块和小麦秸秆进行及时的集中燃烧和深翻。
病地消毒可以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4.适时施肥:适时施肥是提高小麦抗病能力的重要环节。
给予合理的氮肥、磷肥和钾肥,可以增强植物的免疫力,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
5.药剂化防治:小麦纹枯病的防治药剂主要有防锈剂和杀菌剂。
在小麦生长季节,根据天气条件和病情发展情况,使用符合规定且经注册的药剂,进行化学防治。
6.加强田间管理:在小麦的生长过程中,加强田间管理尤为重要。
包括适时除草,保证小麦的充足阳光照射和通风,避免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7.科学使用抗病种子处理剂:种子是纹枯病的传播途径之一,科学使用抗病种子处理剂可以降低病害的发生。
种子处理剂主要有膨胀剂、生物杀菌剂和化学杀菌剂等。
8.灵活调整播种期:选择适当的播种期可以避开纹枯病高发期,减少病害的发生。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病害的发展趋势,灵活调整小麦的播种期。
9.加强病害监测:定期对小麦田进行病害监测,及时发现发病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通过监测可以及时预警纹枯病的发生和传播,减少经济损失。
总结起来,小麦纹枯病的防治主要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和间作、病地消毒、适时施肥、药剂化防治、加强田间管理、科学使用抗病种子处理剂、灵活调整播种期和加强病害监测等措施,以综合防治的方式有效控制纹枯病的发生和传播,最大限度地保证小麦产量和品质。
河南省小麦条锈病的病因分析及防控措施作者:秦晓阳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9年第14期小麦条锈病是一种常见锈病,而且是小麦种植过程中常见的锈病。
而且该锈病还包括分条锈、秆锈和叶锈。
由于锈病的常见性,涉及范围广泛,与此同时,小麦的条锈病的传播速度极快,传播范围宽广,而且具有非常强烈的影响力和危害力。
与此同时,在条锈病进行传播的时候,小麦的产量会受到极大地约束限制,减产力度很大,甚至会出现很严重的小麦收成降低的现象。
尤其在近几年以来,条锈病的危害力逐渐变大,波及范围逐渐扩大,由于其重大的影响力,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以本文就以此为研究对象,对条锈病的病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接着对防控措施进行研究,提出一系列的对策。
条锈病的波及范围极大,而且在河南省内的很多地区都有广泛分布,所以,逐渐得到了关注和处理。
与此同时,在进行河南省的地区的条锈病的分布特点的分析的时候,发现了河南省的条锈病主要分布在河南的南方地区,但是后来也从南方往北方逐渐传播。
1、小麦条锈病的表现条锈病具有危害力极大,传播范围的特点,所以,条锈病的危害范围广阔,而条锈病的部位分布也很广阔,主要分布点是叶片,叶鞘和茎秆,穗部。
部位的分布广泛也就更加便于条锈病的传播。
而当小麦感染上条锈病的时候,叶片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叶片会变黄,而且变黄的程度会逐渐加深,甚至叶片的变黄会最终关乎到整株的小麦,后来就会形成了严重的病症,而不断地病症的加深,会造成叶面的形状也发生重大的改变,最终会出现锈褐色的物质,特别是当此病状突出时,叶鞘的形态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在叶鞘的表面上会发现其有很多鲜黄色的物质出现。
总体进行分析,就是整株的小麦都会出现叶片颜色变化的状态,而当病症出现的时候,小麦的对于温度的敏感度很高,所以,对于温度的要求很高。
但是,条锈病与其他的锈病的病症相比,有很多的相同点,不太容易区分,条锈病的主要区别就是其条锈是行的形式出现的。
小麦条锈病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荚恒刚(合肥市农业科学院/合肥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安徽巢湖238000)摘要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生长过程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对小麦产量和质量有着极大的影响,可造成小麦减产15%~40%,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绝收,给农业生产领域的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合肥市为安徽省小麦条锈病发生较为严重的地区,为有效控制当地小麦条锈病危害,减少冬麦区域的初侵染循环,本文从合肥市小麦种植基本情况入手,分析了合肥市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情况、流行特点以及发病原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以期为合肥市小麦条锈病的科学、绿色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流行特点;防控措施中图分类号S435.12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23)24-0085-03DOI :10.3969/j.issn.1007-5739.2023.24.024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第一作者荚恒刚(1974—),男,农艺师,从事农作物研究及推广工作。
E-mail :收稿日期2023-04-11合肥市气候条件比较适宜,适合农作物生长发育,目前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等。
近几年来,随着合肥市农业种植结构的深入调整,小麦种植面积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
为了保证粮食的生产安全,应积极提升小麦生产技术水平,促进小麦产量与品质的提升。
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小麦条锈病是影响其产量与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加之农户对于小麦条锈病危害的认识程度不够,普遍存在防治不够及时、防治方法不科学等问题,导致小麦条锈病在近几年发生严重,不仅减少了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降低了小麦的品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广大农户的种植积极性。
为此,本文针对合肥市小麦条锈病的实际发生情况,从防治技术与政策两个方面总结具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1合肥市小麦种植情况合肥市是安徽省的传统农业大市,是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地之一,2022年农业产值高达238.2亿元,在全市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为13.6%[1]。
甘肃农业 2010年第11期(总292期) 目 窟 围圊 鳍园国 翰 图 韩忠全 (甘肃省文县农牧局茶叶中心,甘肃文县746400)
小麦条锈病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主要病害,文县 于 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属甘肃省条锈病多发易变区、重 发区,已成为全国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的主要菌源地,小麦条锈 病对当地小麦生产造成危害的同时,还严重成协周边小麦生产 安全,由于多年来对当地小麦条锈病发生危害流行规律认识不 足,防治措旋制定不合理,防治效果不明显,经过多年的探索总 结,对于文县小麦条锈病的防治必须走“标本兼治”的综合治理 之路。 一、小麦条锈菌生理学特征特性 条锈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菌丝丝状,有分隔,生长在寄主 细胞问隙中,用吸器吸取小麦细胞内养料,在病部产生孢子堆。 夏孢子单胞球形,鲜黄色,表面有细刺。冬孢子双胞,棍棒形,顶 部扁平或斜切,分隔处略缢缩,柄短。该菌致病性有生理分化现 象,条锈菌生理小种的变异往往造成品种的抗病性丧失。2007 年 ̄2008年,全国小麦锈病研究协作组有关单位对来自全国12 个省市973份小麦条锈菌标样进行了室内分离、鉴定,共鉴定出 37个生理小种或致病类型,其中,高致病性小种条中32号和条 中33号两小种分布区域广、寄生适合度高、毒性强、毒谱宽,对 我国大面积种植的小麦生产品利 具有很强的致病性。 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匕,其次是叶鞘和茎秆,穗部、 颖壳及芒上也有发生。苗期染病,幼苗叶片上产生多层轮状排列 的鲜黄色夏孢子堆。成株叶片初发病时夏孢予堆为小长条状,鲜 黄色,椭圆形,与叶脉平行,且排列成行,像缝纫机轧过的针脚一 样,呈虚线状,后期表皮破裂,出现锈被色粉状物;小麦近成熟 时,叶鞘上出现圆形至卵圆形黑褐色夏孢子堆,散出鲜黄色粉 末,即夏孢子。后期病部产生黑色冬孢子堆。冬孢了堆短线状,扁 平,常数个融合,埋伏在表皮内,成熟时不开裂。小麦条锈菌牛长 适宜的温度为2℃~2O。C,条锈菌以气流传播,以夏孢了在小麦 上完成周年的侵染循环。 二、文县小麦条锈发生及危害 文县位于甘肃南部,与甘、川、陕三省交界,境内高山重叠, 沟壑纵横,最高海拔4187m,最低海拔550m。属亚热带向暖温带 过渡区,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年均气温l5℃,年极端最高气温 38.7℃,最低气温一7.4 ̄C,年均降水量450mm ̄800mm,年日照时 数1711h,无霜期260d,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山区小气 候特点。 文县山多地少,总耕地面积2.2万hm ,小麦作为文县主要 粮食作物,产量占粮食总产的j分之…,历年种植小麦0.8万 hm ,其中海拔1200m以下沿河Jl1坝水田、水浇地种植约0.2万 hm。;这里土地较肥沃,水利资源丰富,有灌溉条件,热量充足,一 年麦稻或玉m、小麦两熟。交通方便,栽培技术先进,产量稳定, 是我县小麦稳产、高产区。海拔1600m以下的碧口湿润区约占 1000 h ,此区热量充足,降雨较多,气候湿润,土层厚,产量中 等较稳定。中部海拔1200m~1600m山早地小麦种植面积约 lO00hm ,降雨少,土地瘠薄,产量低而不稳。海拔1600m ̄2000m 的高山地区种植约400Ohm:,雨量能满足小麦生长需求,土地深 厚,光照充足,土壤肥力差,痫虫草害严重,产量低而不稳。 小麦种植从高山到河谷呈垂直分布状态,特殊的地理位置、 地形特点及气候条件使文县境内一年四季有鲜嫩的麦苗生长, 川坝地区是小麦菌源的越冬区,高山是小麦菌源的越夏区,条锈 病菌在当地既能越冬,又可越夏,周年自成循环浸染。首先条锈 菌夏季最热月份旬均温在20 ̄C以下的高半山地区越夏,高山晚 熟小麦收获时已有早熟小麦收获出十的臼生麦苗,加上高寒阴 湿【lJ区小麦播种早成熟迟,臼生麦苗作为条锈病的寄主起到衔 接桥梁的作用,秋季高山越夏的茵源随气流传到川坝冬麦区后, 遇有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即可侵染川坝冬麦秋苗,秋苗的发病开 始多在冬小麦播后1个月左右。当平均气温降至1℃~2℃时, 条锈菌开始进入越冬阶段,以菌丝状态在病叶里越冬,成为当地 及邻近麦区春季流行的重要菌源基地。翌年小麦返青后,越冬病 叶中的菌丝体复苏扩展,当旬均温上升至5℃时显症产孢,3 月~5月,如遇春雨或结露,病害扩展蔓延迅速,引起春季流行, 成为该痫主要为害时期。 在具有大面积感病品种前提下,越冬菌量和春季降雨成为 流行的两大重要条件。根据植保档案分析:越夏菌源量大,秋季 降水偏多,秋苗发病就重;越冬菌源量大,早春发病就重。文县历 年是小麦条锈病早发区、重发区、生理小种易变区,一个好的品 种在文县种植多则6年,少则3年~4年就完全丧失抗锈性。自 上世纪8O年代以来,由于条锈病生理小种的变异,甘麦8号、山 前麦、南召二号、特拉姆、绵阳系、清山系、成良系、临洮系等小麦 品种逐步丧失抗锈性。一般年份呈中度偏重发生,条件适宜就会
青海农林科技 ・实用技术与科普・ 2013年第4期 隆德县小麦条锈病防治措施及防治技术 陈志斌 (隆德县凤岭乡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宁夏隆德756300)
摘要:为确保隆德县冬小麦高产稳产,必须做好冬小麦条锈病的防治工作。本文介绍了隆德县小麦条 锈病的发生、传播、危害、防治措施及防治技术。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发生传播;危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43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967(2013)04—0062—02
。 eaf Stripe Rus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Longde County
CHEN Zhi.bin (Fengling Countryside Longde County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and Service Center,Longde Ningxia 756300,China)
Abstract:To ensure high and stable yield of winter wheat in Longde County,we must do a good job of winter wheat stripe rus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ork.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occurrence of wheat stripe rust in Longde County,propagation,damage,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Key words:Wheat stripe rust;Occurrence and propagation;Damage;Control measures
宁夏地处我国小麦条锈病华北西区流行区 的西北端,其病害流行受大区域的影响作用极明 显,宁南山区是宁夏小麦条锈病发生严重的地区 之一,小麦条锈病在宁夏不能越冬,其春季流行 主要依靠陕甘等省的外来菌源,小麦锈病是小麦 上发生范围最广,为害程度最大的一类病害。六 盘山区属西北流行区系的越夏基地区,锈病在隆 德县冬小麦上发病率较高,主要发生的锈病为小 麦条锈病。小麦条锈病是影响隆德县小麦生产 最大的一种流行性病害,具有发展快、传播远、能 在短期内造成大面积流行、危害损失大等特点。 隆德县冬小麦种植面积约为6000hm ,主栽品种 抗源单一,多数品种抗病性差。一般锈病的侵染 循环可分为越夏存活、秋苗传染、越冬和春季流 行四个环节。一般情况如果上一年陇东(越冬 区)地区秋季降水量大、气温条件适宜,就为条锈 病病菌安全越冬提供了有利条件,菌源丰富,来 年春末夏初如果隆德县降雨较多,气候适宜小麦 锈病将会大面积暴发流行,并造成严重损失。为 确保有效防治隆德县小麦条锈病,采取以下主要 措施和防治技术。 1主要措施 1。1防治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理念,树立 既好又快的科学防灾思想。以预防为主,做好冬 前预测和春季中短期预测。充分利用多年来总 结的锈病发病规律和防治经验做好前期预测和 防治工作。 1.2防治策略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 监测预警为基础,坚持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和综 合治理,推行“三结合”的防控对策。即源头治理 和扩散流行区控制相结合,应急防治和常规防控 相结合,专业防治和群众防治相结合。 2防治目标与任务 2.1 目标 在河谷川道区条锈病早发区,通过采取早期 预防、生态调控及应急防治等措施,将危害损失 控制在5%以下,在锈病大流行年份应在5月上 旬开始防治;在六盘山阴湿区危害损失控制在 3%以内,在锈病大流行年份应在5月中旬开始 防治。同时减少菌源量,有效控制流行强度。 2.2防治任务 全县全年对小麦条锈病在组织群防的基础 上,实施统一防治面积7000hm 。其中晚熟小麦 菌源统一防治lO00hm ,自生麦苗菌源统一防治 300Ohm ,组织群众铲除自生麦苗2000hm ,秋苗 统一拌种300Ohm ,有效控制菌源数量。
关于小麦条锈病的特征和防治方法【摘要】每年农耕,小麦从种植到收割期间,各地防法小麦条锈病的任务都很重。
为了及时有效地控制条锈病对小麦丰收带来的危害,我建议要做到:“早安排、早防、早治”,怎样做好以上三点,那就需要农业相关工作人员学习小麦条锈病的特征及条锈病的防治方法,下面根据一些对小麦条锈病的个人认识,阐述关于小麦条锈病的特征及防法方法,让广大农业工作者在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切实掌握小麦条锈病的特征,落实各项防控防治技术措施,把条锈病对小麦的危害降低到最低。
【关键词】条锈病特征防控一、小麦条锈病的特征(一)条锈病是全世界公认常见的小麦病害之一,在西方发达国家也是经常发生的小麦病害。
在我国小麦种植中,常见的三大病害当是最广、危害最大的就是小麦条锈病了,此病种主要发生在我国西北部、西南部、黄淮海区域的冬麦区和西北春麦区,病害流行时,对当地的小麦丰收及农民造成了巨大损失。
在我国建国初期的1950年、1964年发生过二次,后来在1990年流行的一次范围最大、面积最广,使我国小麦减产几十亿公斤。
条锈病流行的年份里,可以使小麦减产20%~30%,严重田块甚至绝收(二)小麦受害初期,在受害部位出现褪绿斑点,以后产生多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孢状夏孢子堆,随后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出现鲜黄色粉状物。
夏孢子堆表皮开裂不明显。
夏孢子堆小长条状,鲜黄色,椭圆形,与叶脉平行,且排列成行,呈虚线状。
后期当环境条件不适宜夏孢子发生时,夏孢子堆转化为黑色、狭长形冬孢子堆。
冬孢子堆短线状、扁平,常多个融合,埋伏在表皮下,表皮不破裂二、小麦条锈病的防治(一)条锈病的预防小麦条锈病的防治要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坚持“因地制宜、标本兼治,突出重点、分区治理”的原则,建立持续控制的长效机制。
根据今年小麦条锈病发生特点及流行趋势,以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推广抗病品种,秋播药剂拌等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为载体,抓好秋苗期挑治,春季早治、普发流行期统防统治等关键环节,大力开展小麦条锈病扩散流行防控隔离带示范区建设,将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
小麦条锈病危害及防治技巧3月2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防范气象灾害保障复工复产和春耕备耕工作情况。
会上,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刘莉华介绍,今年冬季暖湿气候,造成小麦条锈病的越冬基数比较大,随着气温回升,流行进程加快,目前小麦条锈病已在9个省发生了1300多万亩,是近10年来发生程度最重的一年。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很普遍,主要靠气流进行传播,在我国小麦种植区域基本上都有出现,有些区域发生严重,有些区域相对较轻,该病害传播速度快,一旦发病后,轻则造成10%左右的减产,重则可能会达到一半以上,而特别严重的地块,有可能直接绝收,所以,正确认识小麦条锈病,做好预防措施,很有必要。
小麦条锈病怎么辨认?小麦锈病分为叶锈病、条锈病和秆锈病三种,其中条锈病是三种锈病中发生最普遍,传播速度最快,危害最严重,防治最困难的一种,是对小麦生产最具毁灭性的气传病害之一,每年都要进行跟踪监测。
小麦条锈病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出现鲜黄色夏孢子堆,随着病情的逐渐发展,夏孢子堆逐渐增多,在叶片夏孢子堆为小长条状,鲜黄色,椭圆形,与叶脉平行,且排列成行,像缝纫机轧过的针脚一样,呈虚线状,后期表皮破裂,出现锈被色粉状物,“用手一摸病斑,就在手上留下像铁锈一样的锈粉。
”小麦近成熟时,叶鞘上出现圆形至卵圆形黑褐色夏孢子堆,散出鲜黄色粉末,即夏孢子。
后期病部产生黑色冬孢子堆。
冬孢子堆短线状,扁平,常数个融合,埋伏在表皮内,成熟时不开裂。
小麦条锈病怎么防治?春季对发病田普遍施药防治。
亩选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克,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5克。
手动喷雾器兑水60公斤,机动喷雾器兑水10公斤喷雾防治(兑水量下同)。
可兼治小麦白粉病。
小麦条锈病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生后,多多少少对于产量都会造成一些影响,如果防治及时,可能损失不太大,如果防治不及时,结果可想而知。
目前来说,常用的预防措施主要有以下4点:1、对于品种方面,建议大家在购买时,以抗病性较强的品种为主,特别是上年发生条锈病比较严重的地块,建议下一年不要再种植该品种,另外市面上的一些抗源比较单一的品种也不建议使用,从品种上开始预防,同时也要注意,小麦品种具有一定的区域性,适合其它区域种植的品种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区域。
做好小麦条锈病防治工作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典型的传播流行病,通过气流进行传播,一般
会导致小麦减产20%到30%,严重时会导致绝产。
小麦在感染条锈病初期,幼苗叶片上会产生多层轮状排列的黄色
夏孢子堆。成株叶片初发病时夏孢子堆为小长条状,鲜黄色,椭圆形,
与叶脉平行,且排列成行,呈虚线状,后期表皮破裂,出现锈褐色粉
状物;小麦近成熟时,叶鞘上出现圆形至卵圆形黑褐色夏孢子堆,散
出鲜黄色粉末。后期病部产生黑色冬孢子堆。冬孢子堆短线状,扁平,
常数个融合,埋伏在表皮内,成熟时不开裂。
条锈病通过气流进行传播的病害,若想防治必须要以种植抗病性
品种为主,然后再用药剂以及合理的栽培技术进行辅助,才能有效控
制。
简单介绍几点防治条锈病的措施。首先要选好播种的时期,可以
适当的晚播,但是一定不要过早播种;适时的清除自生麦;尽量施加
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控制好氮磷钾的比例,增强抗病性;合理
灌溉,要注意土壤的湿度,雨后要及时开沟排水。(河北农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