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 周 力
- 格式:doc
- 大小:216.50 KB
- 文档页数:46
30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1年第2期总第835期No.2,2021Total of 8350引言赫伯特·哈特作为新分析法学的创始人,凭借其创新的理论立场和观点体系,在西方法理学乃至整个法理学理论学说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法哲学界的论战是20世纪西方法哲学由萧条走向繁荣的直接原因,其中载入史册的三次论战都有哈特的功劳。
哈特将语义分析哲学引入法哲学,为分析法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使得分析法学重新成为最有影响的法学流派之一,并带动了整个法哲学界的繁荣。
哈特通过对法律“强制力”观念的批判,从根本上动摇了“强制力”观念在西方法理学领域长期占据的支柱性地位,在当代西方法理学界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可,推动了当代西方法律概念基本理论模式的重构。
他关于法律规则的理论及相关概念的分析,及其将相关学科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入法理学等诸多贡献,都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
1 哈特法理学思想的研究历史与现状哈特法理学思想之于整个法理学领域的重大影响激发了我国学术界对其理论思想的研究。
1961年哈特所著《法律的概念》[1]一书出版后,我国国际法学者周子亚通过翻译西方报刊对该书的法律评论,初次介绍了哈特的著作及其主要法学理论观点[2]。
该书也是其法理学思想最为全面和系统的体现,是学术界开展哈特法理学思想研究的原始文献和共同起点。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学术界正式大规模引入哈特法理学思想,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直接翻译和总结理论体系。
该阶段我国学者开始着手翻译并出版哈特的法学著作,并在法理学尤其是西方法律思想史的专著中作专章探讨,以或分学者或分学派的著述方式,阐述哈特所代表的分析法学的发展历史和基本观点,以及哈特法理学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
其中包括沈宗灵的《现代西方法律哲学》,张文显的《当代西方法哲学》和《当代西方法学思潮》等专著。
1998年,沈宗灵先生对哈特在《法律的概念》再版中的附录进行研究,从哈特与德沃金两大法学家的论战出发,阐述了二人在法学理论上的主要分歧,丰富了哈特法理学思想的研究[3]。
法学界人士对朱苏力的评价朱苏力,这位在法学界如雷贯耳的人物,可谓是个传奇。
大家说起他,眼中总是闪烁着敬佩的光芒。
他的思维活跃,简直就像一条灵动的小鱼,总是在法律的海洋里游来游去,寻找着最深邃的思想宝藏。
他的观点时而犀利,时而温暖,仿佛法律和人情世故在他眼里都变得鲜活而有趣。
说到朱苏力,很多人都喜欢提到他对法律的理解。
他的那些论述,像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他把枯燥的法条说得生动有趣,仿佛在讲述一段传奇故事,让人听得入迷。
想想看,很多法学书籍都是字里行间的学术煎饼,难得一见的美味。
而朱老师的书,简直就是那份独特的调味料,让人一口下去,顿时神清气爽。
大家都说,读他的书,就像在和一位老朋友闲聊,轻松愉快,又能收获满满的智慧。
有些学者在评论他时,总是说朱苏力的理论框架简直是金字塔般的坚固,基础扎实,上面却又能支撑起各种思想的云彩。
这就好比在一片知识的森林里,朱老师的思想如同高大的松树,直指蓝天,树下的阴凉处,总能给人提供思考的空间。
说真的,跟着他走进法学的世界,就像进入了一个奇妙的乐园,既有严谨的规则,又有无尽的可能。
而在法学界,朱苏力的影响力可不是盖的。
他的名字一出,大家就会兴致勃勃地讨论,感觉就像是老朋友间的聚会,话题永远聊不完。
他的学术活动总是人头攒动,想要聆听他讲话的人可真不少。
就像是热闹的市集,大家争相围着,看他分享那些引人深思的案例和观点。
他那幽默的风格和生动的比喻,瞬间就能让那些深奥的法律条款变得易懂,大家都乐于接受。
朱苏力在推动法治进步方面也贡献颇丰。
他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更是和社会紧密相连。
他总是关注那些与法律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用自己的知识为社会发展添砖加瓦。
这种热情,感染了许多年轻学子,大家都想追随他的脚步,成为法学界的新鲜血液。
想象一下,校园里那些满怀梦想的学子,个个都像是追星族,纷纷希望能得到朱老师的指导和鼓励。
不得不提朱苏力的执着。
他对法律的热爱就像是那种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始终未变。
周末串讲班理论法学授课提纲王锴法理学范畴一:阶级性1、法的本质(1)法的正式性(官方性、国家性)——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正式的官方确定的社会规范。
(2)法的阶级性——法主要体现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国家意志)。
(3)法的物质制约性——法的内容最终受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决定(社会存在)。
2、法的作用(1)特点①法的作用体现在法与社会的交互影响中;②法的作用直接表现为国家权力的行使;③法的作用本质上是社会自身力量的体现。
(2)种类以及社会条件和环境的制约;(3)法调整的范围有限;(4)法自身条件的制约。
3、法的产生(1)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国家出现而产生的;法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2)法的产生的三大根源、三大标志和三大规律:4、法的历史类型根据法产生和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和体现的阶级意志的不同,分为: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社会主义法。
5、法的继承★(1)法的继承:不同历史类型之间、后一历史类型对前一历史类型(2)原因:社会生活条件的历史延续性、法的独立性、法作为人类文明成果、法发展的历史事实(3)法的继承的内容:法律术语、技术、形式;社会公共事务的法律规定;市场经济规律的法律规范;法的一般价值的原则。
6、法的移植★(1)法的移植:同一时代、不同国家之间,包括对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的移植(2)原因:社会发展和法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和根本特征、法治现代化、对外开放(3)类型:①经济、文化、政治处于相同或基本相同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国家相互吸收对方的法律;②落后国家或发展中国家采纳先进国家或发达国家的法律;③区域性的法律统一运动和世界性法律统一运动或法律全球化。
【注意】法的移植要注意国外法与本国法之间的同构性和兼容性、法律体系的系统性、要有适当的超前性。
《法理学讲义》第一章法的含义[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的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习者了解有关法律含义的最基本的知识,包括法的词源和词义、“法”字使用的大体范围、法的基本类别等。
因此,要求学习者熟练掌握有关法的基本含义、范围与种类,从有关法的不同用词中体会到各种法律文化之间的差异,并能够从社会现象、社会规范中初步辨别出法律现象与法律规范,认识到不同法律类别之间的差异。
第一节法的词源与词义一、中国古代法的词源与词义汉字法的古体为“灋”。
从文字的结构上看,这个字由氵、廌、去三字组成。
据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一书的解释:“灋,刑也。
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
”古代中国法、刑、律只是不同时期指称同一现象的不同语词,夏、商、周为刑,春秋战国为法,秦之后改为律,一直沿袭到清末。
三者的核心是刑。
一定意义上,这是中国古代诸法合体、统一于刑的写照。
由于中国古代一般将法与成文法相等同,并且尤其强调法自君出,所以,法律一般被人们就理解为以刑事惩罚这种国家暴力为后盾的君主控制大臣和百姓的手段及工具。
二、西方法的词源与词义由于西方国家的文字与拉丁文联系密切,我们可以以此为线索进行考察。
在拉丁语中,Jus和Lex都可以译为法,但却分别代表了两种意义上的不同的法。
Jus是抽象意义上的法和权利,兼有正义、公平的道德意蕴,通常可以在形而上的本体论范围内讨论;而Lex则是一个认识论与方法论上的经验范围内讨论的概念,原指罗马王政时期国王制定的法律和共和国时期各立法机构通过的法律。
这两种法律之间不是平行的各行其是的关系。
一般认为:具体的法被抽象的法所决定和支配。
这种观点与西方固有的思想方式关系密切。
从清末修律开始,汉语中的“法”、“律”的词义有所变化,不再局限于“刑”的范围。
目前,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我国法律专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这可视为狭义的法律;而在广义上,我国法律则泛指一切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大学一年级可读书目:1.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制度是如何形成的》、《阅读秩序》、《送法下乡》][点介] 本书最大的价值当在法学“启蒙”。
它会告诉你我们在观察法律现象是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视野和方法,应该如何培养我们的学习和研究进路,以及,如何揭示常识、挑战既有的知识和观念。
对于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读完此书,会感觉法律原来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么枯燥。
后面的《送法下乡》一书可以说是第一本书的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具体运用,更加充实和饱满,虽然我还是觉得其《本土资源》一书最为重要。
2. 俞吾金:《问题域外的问题》[点介] 作为一本哲学知识和流派介绍的通俗读本,该书不仅可以把读者引入一片新的哲学天地,更重要的是,该书在开辟和拓宽学生的问题域上,特别在怎样形成自己的问题意识上,有着相当的帮助。
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这是大学期间一直要注意训练的能力,它在很多时候比具体的知识要重要得多。
3.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江村经济》][点介] 今天我们离费先生写作此书的年代已经相去六七十年,但费先生于书中所做的对中国现状的分析对今天的中国仍然是那样的切中肯綮;费先生所具有的问题意识和文章风骨,我们今天仍然还差之甚远。
每一个法律人都应该反思:法学的知识贡献在哪里?4.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点介] 透视中国社会实际运行的游戏规则。
为什么在我们的正式制度外,还会有一套更为适用的潜在的规则?作者从历史中的故事投射到当今的现实。
我们可以从中反思:法律在生活中真正起作用的条件上什么?法律的道德善恶与实际的利害格局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我们是在自我欺骗的冰山上生存,还是在苦涩的反省中奋起?5.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黄金时代》][点介]这是一本清醒的书、理性的书、幽默的书和智慧的书。
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洞察,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什么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精神;什么是真正的人文关怀。
作为法律人,也许此书给予我们的最大启迪是:缺乏对“沉默大多数”的关怀、缺乏某种“精神家园”的法律,是没有生命的法律。
法理学1、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1、法理学是法学的基础理论2、法理学是法学的方法论3、法理学是法学的意识形态2、法的基本特征: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规范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3、法师规定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4、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3、法的要素包括:法律概念、法律规则、法律原则三类4、法律概念是指在法律上对各种事实进行抽象,概括出他们的共同特征而形成的权威性范畴。
根据法律概念的普遍性程度,可以把法律概念分为一般性概念和具体概念。
根据法律概念所涉及的社会关系种类,分为宪法概念、刑法概念、民法概念、诉讼法概念等。
依照法律概念所涉及的法律事实要素的类别,可以把法律概念区分为涉人概念、涉事概念、涉物概念三大类。
5、涉人概念:用于界定和区分法律关系的主体,如公民、法人、代理人等。
涉事概念:用于界定和区分法律时间和法律行为的性质和类别。
涉物概念:泛指具有法律意义的无人格现象,包括标的、证券、不动产、著作等法律关系客体和其他具有法律意义的无人格现象,如程序、管辖等。
6、法律概念的特点和功能:认知功能和构成功能。
7、法律规则的含义:法律规则是一种特殊的、逻辑上周全的规范。
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一个完成的法律规则在结构上由三个要素构成,假定、处理、制裁。
8、法律规则和法律条文的关系。
9、法律规则的分类:按照指令性法律规则在法律调整中的不同作用,分为调整性规则、保护性规则。
依照调整性规则为主体提供行为模式的不同方式,可以把调整性规则分为,授权性规则、义务性规则、禁止性规则。
根据法律规则是否允许个别调整以及允许个别调整的程度,可以将法律规则分为绝对性规则、相对性规则。
根据法律调整是否允许当事人进行自主调整,即按照自己的意愿自行设定权利和义务,可以把法律规则分为强行性规则、任意性规则。
按照规则所调整的关系是否发生于该规则产生之前,可以把法律规则分为确认性规则和构成性规则。
按照法律规则中是否直接规定了某一行为规则的内容,可以把法律规则分为确定性规则、委任性规则、准用性规则。
人大法学理论考研拟录取名单人大法学理论考研——院系简介人大法学理论考研院系一直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和扎实的基本理论著称。
现代西方法哲学、法社会学、比较法学也是全国最早开设课程的学校之一。
在这些领域都有国内数一数二的学术带头人。
近年来在法律与全球化研究和后现代法学研究中也取得了全国公认领先的成就。
人大法学理论考研院系老一代的著名法学家孙国华教授是全国法理学界公认的权威,现在仍担任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的第一顾问,吕世伦与谷春德教授是我国老一代西方法律思想史的权威,培养了该领域大批中青年教学和科研的骨干。
朱景文教授现任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和立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有多年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研究和学习的经历,已经成为该学科的主要学术带头人。
张志铭教授曾任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法理室主任,是我国中青年一代法理学的学术带头人,在法律解释和司法改革研究方面多有成果。
朱力宇教授在法国作访问学者两年,在欧洲人权法研究和立法研究方面有突出的成果。
范愉教授是日本名古屋大学法学博士,在法社会学和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研究方面处于国内的领先地位。
马小红教授是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会副会长,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方面很有建树。
史彤彪教授任西方法律思想史研究会副会长,在西方法律思想史和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方面颇有研究。
冯玉军教授是本学科年轻一代的佼佼者,在法律经济学、法与宗教等研究领域取得突出的成就。
人大法学理论考研拟录取名单分学院按专业排序,根据上级要求,考生姓名和考生编号已做适当隐私保护处理;本拟录取名单中含单考、援藏计划、少数民族骨干计划(下注“骨干”),不包括拟录取的推荐免试生;备注中所列加分项目均以教育部下发名单为准。
人大法学理论考研拟录取名单公示:人大法学理论考研考生姓名人大法学理论考研考生编号人大法学理论考研考生初试成绩人大法学理论考研考生复试成绩人大法学理论考研考生加权总成绩人大法学理论考研考生备注崔**10002*****0281636230478.18张**10002*****1494635329776.30艾**10002*****1412035129976.29李**10002*****1468135329475.96吴**10002*****1004835928775.88孙**10002*****1054536627975.80倪**10002*****1214935728875.75张**10002*****1296135528975.62李**10002*****0281834529775.34朱**10002*****0891635328074.36张**10002*****0299035127974.00李**10002*****1434235527473.91杨**10002*****0307135427373.68汪**10002*****0306335227573.66何**10002*****0306435127573.54刘**10002*****0864635525271.4周**10002*****0706535622368.20。
初阶导论1.“法学”一词出现于罗马共和国时代2.柯隆加尼乌斯开始在公开场合讲授法律条文3.阿埃利乌斯使法律知识成为一门世俗的学问4.乌尔比安:“法学是关于神和人的事物的知识;是关于正义和非正义的科学。
”5.关于法律问题的学问,在我国先秦时期被称为“刑名法术之学”或者“刑名之学”6.“律学”一词的正式出现,是在魏明帝时国家设立“律博士”之后,但是,自秦代开始就有了“律学”这门学问7.我国古代“法学”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代8.汉语中现代意义上的“法学”一词,最早由日本传入我国9.津田真道首次用日文汉字“法学”二字对应西文中现代意义上的“法学”一词10.法学有三个层次:知识之学、智慧之学、精神之学11.“法理学”一词为日文汉字,是由日本近代法律文化的主要奠基人穗积陈重创造的12.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奥斯丁《法理学的范围》13.前苏联过去一直把法理学称为《国家与法的理论》14.马尔琴柯《国家与法的理论》15.我国80年代《法学基础理论》16.德沃金:“在法理学与判案或法律实践的任何其他方面之间,不能划出一条固定不变的界线。
”第一章1.夏商周时代政治法律思想的核心是:王权神授、法由天定2.“礼”的基本原则为“尊尊”、“亲亲”,前者维护王权,后者维护父权3.儒家: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引礼入法”、“礼法合一”,儒家的礼治思想被正式确定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法律的思想基础4.道家:老子、庄子,崇尚“道法自然”,在法律思想上的表现在于倡导“无为”,对调控社会的礼法抱有消极的态度5.墨家:墨翟,“兼相爱,交相利”“壹同天下之义”“法天而遵天法”6.法家:商鞅、韩非,“法治”是法家法律思想的核心;韩非:“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也”7.秦奉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国策,为律学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国家支持8.黄宗羲“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9.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梁启超指出“法治主义为今日救时之唯一主义”10.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五权宪法”指立法、行政、司法、监察、考试五项权力11.清末改旧律、创新法:沈家本、伍廷芳1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关于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与确定解放区的司法原则的指示》正式废除了国民党的“六法全书”,由此开始了新中国的法学发展历史13.苏格拉底;柏拉图《理想国》、《法律篇》;亚里士多德《政治学》14.亚里士多德将法律界定为“不受欲望影响的智慧”,明确提出“法治优于一人之治”15.西塞罗,其法律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论共和国》和《论法律》中16.五大法学家:盖尤斯、保罗、乌尔比安、帕比尼安、莫迪斯蒂努斯17.《国法大全》:《查士丁尼法典》、《学说汇纂》、《法学阶梯》、《查士丁尼新律》18.奥古斯丁开创了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先河,因而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会法学的奠基人物,代表作《上帝之城》19.随着11世纪罗马法的复兴,注释法学派也在中世纪出现;注释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对各种法律名词进行解释,二是对各项法律条文和原则进行解释20.后注释法学派又称评论法学派,将罗马法与封建惯例以及城市条例结合起来做了比较研究,以评论和评议为主21.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将整个宇宙存在的法律分为四种:永恒法、自然法、人定法、神法22.“个体权利”论取代基督教的神学宇宙观成为近代西方法学思想关注与解决的核心问题23.古典自然法学派:格老秀斯《战争与和平法》;霍布斯《利维坦》;洛克《政府论》;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24.古典自然法学派世界观的核心内容是自由、平等、人权和法治。
苏力法理学讲义苏力法理学是法律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源自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一种蕴含着丰富哲学思想的法学体系。
苏力法理学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注重以人的尊严和权利为中心,强调法律的人文关怀,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幸福。
苏力法理学的基本要义在于“苏”,即以人为本。
在苏力法理学中,人被视为法律的主体和核心,法律的制定、实施和适用都应当以人的利益和权利为依归。
苏力法理学强调法律应当服务于人类的需要和幸福,而不是简单的规则和条文。
在法律实践中,应当注重对人的尊重和保护,促进人的自由和平等,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苏力法理学的另一个核心概念是“力”,即法律的权威和力量。
苏力法理学认为,法律是社会秩序的基石,是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工具。
因此,法律的权威和力量应当得到尊重和保护,法律应当得到全社会的遵守和执行。
同时,苏力法理学也主张法律应当灵活适用,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的变化,保持法律的活力和生命力。
苏力法理学强调法律的内在价值和道德精神。
在苏力法理学看来,法律不仅仅是一种规则和制度,更应当是一种道德和价值观念的表达。
法律应当体现社会公德和道德规范,引导人们遵守公共秩序和社会规范,促进社会和谐和进步。
因此,苏力法理学主张法律应当具有道德感召力和社会责任感,引导人们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总之,苏力法理学是一种融合了哲学思想和法律实践的法学体系,它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法律的人文关怀,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幸福。
苏力法理学的理念和精神对于推动法治建设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
希望通过对苏力法理学的深入理解和传承,能够更好地推动法律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周旺生法理笔记一、中国法理学历史鸟瞰1、春秋战国时期(1)儒家主张实行礼治、德治和人治:“为国以礼”、“为政以德”、“为政在人”。
(2)墨家主张用法来“壹同天下之义”:提出“尚同”说与“兼爱”说。
(3)道家主张“道法自然”,主张“无为而治”。
(4)法家从分析人的本性出发来阐述法治学说:人生来好利恶害、趋利避害的,人的这种本性使得人们之间不可避免地要互相争夺,要抑制争夺,就必须实行法治;另一方面,人的这种本性,也使得统治者只能用注重赏罚的法律手段而不能用仁义恩爱、说服教化之类的手段来进行统治。
实行法治也是避免人治的弊病和适应当时形势所必需。
2、从秦汉至鸦片战争时期:法思想领域中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是封建正统儒家思想(1)董仲舒:封建正统儒家法思想的形成;春秋决狱(2)律学的出现:马融(汉)、郑玄(汉)、张斐(晋)、杜预(晋)、长孙无忌(唐)(二)法理学与法哲学法哲学的两种意义:一是用来指法理学中的更注重理论抽象或更注重以哲学方法研究问题的法理学,它是法理学中的较为纯粹或更高层次的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法理学中的一个具体的分支;二是法理学的同意语。
法哲学的内容,在古希腊、罗马和古中国就已存在,但该概念的出现,却是晚近的事。
胡果、黑格尔是最初使用法哲学一词的人物,尔后,这个名词在愈益广泛的范围得以使用。
二、什么是法学(一)并非没有争议的问题民法法系:法学是关于法的制订、实施、研究及教育等领域的各种科学性活动的总体;或者法学是关于法院在作出判决时所采用的确定的常规准则英美法系:法学在美国,作为一门学术研究科目来说,可以是指研究法的一门独立学科(分析法学);可以是指对正义本质的研究(哲理法学);也可以指对法与社会的关系的研究(社会法学)。
中国:法学,又称法律学或法律科学,是研究法这一特定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学科。
(二)法学是历史的、国情的范畴法学是个历史的、国情的范畴,在不同历史时代、不同国情之下有着含义不同的法学:第一,法学的产生需具备的条件:立法已在整体上发展到相当复杂和广泛的程度;社会上已出现了职业法学家集团。
第一章法学研究与法学教育名词解释1.法学: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科学活动及其认识成果的总称。
2.法律社会学:法律社会学的诞生和发展是20世纪法学领域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它以注重研究法律与社会活动、法律角色、法律文化、法律运作、法律实效为其理论视角,以理论模型的设计与经验考察和实证分析的融汇为其方法论指向,以参与法治进程,推动法治和法律文化现代化为其价值目标。
3.法律素质:法律素质是法律人应当具备的职业素质(专业素质),其要素包括:法律思维能力,法律表达能力和对法律事实的探索能力。
在这三个方面的能力中,法律思维能力是法律素质的核心。
4.法律思维能力:法律思维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准确掌握法律概念的能力;②正确建立和把握法律命题的能力;③法律推理的能力;④对即将做出的法律裁决或法律意见进行论证的能力。
5.法律角色的参照系:法律思维能力的形成集中表现为法律角色参照系的形成。
法律角色的参照系是作为一个法律人在其所处的位置上对外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观点以及独特的推理、论证模式。
我们知道,在社会中生活和工作的人们都担当一定角色,每一角色都必然有其独特的参照系。
法律角色也有自己的参照系。
每个参照系都有三个主要的方面。
第一,每个参照系内部都有许多概念,其中有些概念是关键性概念;第二,参照系在观察问题的范围上是有取向的,法律角色的参照系总是指引人们敏锐地发现和关注事物的法律方面,即有法律意义的方面;第三,参照系规定了人们的推理、论证方法。
法律角色的参照系有其独特的推理、论证方法。
6.探知法律事实:探知法律事实,即调查、搜集、制作、组合、分析、认证法律事实,是法律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
对法律事实的分析和认定,直接决定着适用法律的最后结果。
探知法律事实也是法律实践活动相当复杂的环节,因为探知法律事实的过程,并非简单地调查搜集客观事实的过程,而是法律人运用法律去判断、分析、确认、选择事实的过程,是一个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对立统一的过程。
|雹^H EBEINONGJI摘要:当下处在属人社会,一切制度的建设都无法脱离人这一主体要素,法律的建设也不例外。
而法律的性质不仅是理论更是权力的博弈,故法制的建构要秉持宽容和尊重的理念,发挥人的理性和意志自由的作用,才可能创造出有共识、秩序化的行动世界。
关键词:理;力;法律;理性;宽容理与力博弈下的法律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贾雪言引言从普遍到特殊,不是也不能是理论,而是对普遍的无条件承认。
这个普遍,说到底,不一定是理,极有可能是力。
没有理的力,只有权力没有权威,这就是法律的性质。
法律也不全是理性构造的,不可能全是权力,其跟人的关系在于理是意志或意识活动构建出来的解释框架。
1属人世界下的政治理性与程序1.1“人造”的政治理性理的联系过程就是历史,是人造的。
理是实质理性,力是形式理性。
力的平衡只能强制,其根本是按照自己的轨迹走。
政治理性基本就是描述性的,政治势力的比例关系是怎样的,后面的发展过程就会是什么样。
政治理想就是核极力想抵达普遍,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为只有通过力而非理才可实现普遍。
政治理性是普遍,其之所以普遍,就是其仅是对于人的力的描述。
在政治活动中,现代性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人造达到形式理性化。
1.2价值中性的程序力本身是没有善恶之分的,在经历过碰撞后达到平衡。
怎样指引“力”是当前关键问题。
本体论则是将特殊还原为物理世界所遵循的规律,即平衡。
与之相对应的方法是几何学。
但找不同与特殊之间的关系,则是代数关系。
譬如,牛顿定律是在物理力中分离出来,最好是能够将未成年子女的财产进行公证,或者说将其备案登记,等夫妻离婚后,未成年子女的财产由抚养未成年子女的那一方代为保管,强调这是未成年子女的财产,而不是父亲或母亲的财产,他们一方只是行使代管权而不是享有他们的财产,因此不能随意进行处分。
这一方面我们要借鉴外国的做法来完善我国的未成年子女的财产权。
(2)通过相应的国家机关来保护对未成年子女财产的监管,对未成年子女财产的使用方面和方向进行定期考察,通过管理约束直接抚养未成年子女那一方对未成年子女财产的使用,确认其使用是对未成年子女的利益进行的合理考虑,当出现滥用未成年子女财产等情况,可以对其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使之改正。
法律人思维的二元论兼与苏力商榷导论法律人思维的二元论是指法律人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倾向于使用对立、对立组合的思维方式。
这一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法律人更好地分析问题、权衡利弊、寻找最佳解决方案。
然而,苏力对于法律人思维的二元论提出了质疑。
本文将对法律人思维的二元论进行探讨,同时对苏力的观点进行商榷。
一、法律人思维的二元论概述法律领域是一个经常需要权衡利益、解决纠纷的领域。
在处理问题时,法律人往往习惯于采用对立、对照的思维方式。
这种二元思维可以让法律人更好地分析问题,并找出不同方面的优势与劣势。
例如,在审判中,法官需要考虑控辩双方的证据与分析,从而做出公正的判决;律师在代理案件时,需要权衡当事人的利益与对方的诉求,以达到最好的解决方案。
二、法律人思维的优势1. 分析能力:法律人思维的二元论可以帮助法律人分析问题,从而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通过对比,法律人可以更好地审视不同观点和证据,有助于做出准确的判断。
2. 权衡利弊:法律人在处理问题时需要综合考虑各方的利益和需要,通过对各种可能性进行对比,以达到最好的解决方案。
二元论思维可以帮助法律人更好地权衡利弊,从而做出有利于各方的决策。
3. 解决复杂问题:法律问题往往涉及复杂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背景知识。
二元论思维可以帮助法律人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要素,并对每个要素进行分析与对比,从而更好地理解整个问题。
三、苏力对法律人思维的质疑苏力认为,法律人思维的二元论过于简化问题,忽视了问题的复杂性。
他认为,现实中的问题并不总是二分对立的,而是存在着多重因素和变数。
苏力认为,单一的二元论思维无法全面考虑问题的复杂性,容易导致片面的结论和不完全的解决方案。
四、对苏力观点的商榷虽然苏力对法律人思维的二元论提出了质疑,但在实践中,二元论思维仍然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必要性。
尽管现实问题的确更为复杂,但二元思维方式可以为法律人提供一个初步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框架。
毕竟,法律人的职责是在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寻求权衡利弊的平衡点,并给出相对公正和合理的解决方案。
《法理学》朱苏力教学大纲第一讲何为法律视频1、2一、制定法二、习惯法三、法理与情理四、自然法五、权限内的裁量六、定义之争第二讲法律的功能及特点视频3、4一、功能二、法律的功能三、法律的特点四、后果主义第三讲法理学问题(法律起源于复仇)视频5、6一、三种规则遵守方式二、复仇三、复仇的弱点?四、复仇弱点之校正五、制度化的复仇六、法律的发生第四讲法律的起源(视频7、8一、前提条件1.劳动分工2.剩余劳动3.国家统一?二、新问题1.代理问题2.信息问题3.意识形态问题第五讲法系问题视频9、10一、法系作为法理学问题二、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特点三、大陆法系的制度优点四、英美法系的制度优点五、中国在法系上的制度选择第六讲自由主义(个体主义)视频11、12一、基本观点二、自由主义的多种形态三、法治四、自由:消极与积极五、自由的限度第七讲自由主义(个体主义)视频13、14六、自由的责任七、个人主义八、自由主义的发生九、自由主义对法律的贡献十、自由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难题第八讲社群主义法理学视频15、16一、针对的问题(背景)二、什么是社群三、主要观点与主张四、社群主义的理论困境五、社群主义法学的实践难题六、中国的社群主义问题第九讲利维坦法理学视频17、18一、问题二、被遗忘的利维坦三、现代民族国家的利维坦问题四、人治到法治五、法理学中国的经验第十讲利维坦问题视频19、20一、民族国家建立过程中的利维坦问题二、利维坦之后(从人治到法治)1.魅力型政治(人治)2.传统型政治(法治)3.法理型政治(法治)三、经验总结(利维坦法理学)第十一讲职业主义法理学视频21、22一、职业二、职业主义及其发生三、核心主张1.法律的治理2.司法独立3.法律形式主义4.法律论证及推理第十二讲法律与经济(以传统农业社会为例)视频23、24一、概述二、传统农业社会的经济与社会组织三、制度需求四、法律制度供给五、儒家思想(意识形态)作为制度六、弱点第十三讲现代化与法治视频25、26一、现代化1.经济发展2.人的解放(社会结构的变化)二、制度需求1.防止各种机会主义2.管理各类新问题3.立法、执法、司法的变化4.职业伦理三、政府的法治2.控制权力3.防止腐败4.知识与信息第十四讲法治与空间视频27、28一、空间问题二、大国与小国1.古希腊罗马2.现代欧洲3.美国三、中国作为大国1.政治2.经济3.文化四、农村与城市(发展不平衡)第十五讲法律与时间视频29、30一、法律中的时间变量核心是预期的成本问题二、法律不溯及既往刑法、民事经济法律三、法治中的时间维度1.稳定现状的神圣化2.革命、改革与时间四、中国法治中的时间问题1.时代问题2.理论逻辑的实践逻辑3.社会心态调整第十六讲法律的人性基础视频31、32一、人性基础1.意义2.人性的含义二、人性的基本假定1.理性人2.有限认知能力3.常人标准三、经验考量1.法律中的经验传统2.早期研究3.社会生物学发现四、社会生物学的法律制度启示第十七讲法律与科技视频33、34一、法律为什么关心科技二、科学对法律的影响三、法律限制科学因果关系四、技术对法律的影响五、法律的因果关系第十八讲法律、国家、政治视频35、36一、什么是政治1.政治2.国家3.政党政治二、革命时期的法律与政治1.革命2.建国3.转型三、常规时期的法律与政治1.宪政2.经济建设3.管理公共事物4.民生与福利第十九讲司法的边界视频37、38一、校正正义为司法1.分配正义(立法)2.校正正义(司法)3.司法的特点二、司法的社会制约1.政府的资源2.信息获得的难易3.交通与人员流动三、制度供给与纠纷者的特点1.纠纷者、政府、解决纠纷者2.外在性问题、收费问题提四、原则1.重大2.有利于非正式制度3.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一致性第二十讲司法独立问题视频39、40一、两种司法独立1.宪政的、司法的2.防范政党用胡萝卜和大棒两种方式来影响司法独立二、司法为什么独立1.孟德斯鸠2.联邦党人3.比较制度能力司法独立是因为相对于检察、公安而言它实力最弱,只能保证它的独立。
法理学考点归纳导论:1.法学的研究对象:一切法律现象(包括一般法律现象:法律的历史(起源和发展)、法律的制定、法律的功能、法律的实现、法律和其它社会现象的关系等;具体法律现象:民法、刑法等各个微观法律的解释和应用。
2.法学发展的历史:西方:西方法学萌发于古希腊,高潮发端于古罗马。
中世纪以后沦为神学的附庸,在经过了文艺复兴、罗马法复兴和宗教改革三大社会运动之后,西方法学再度繁荣起来。
20世纪以后,众多部门法学产生以及众多新法学流派出现;中方:中国的法学思想萌发于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法学思想百家争鸣的繁荣时期。
秦汉至明清时期在法学思想上总的特征是因袭有余而创新不足。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法学和法律传入中国,西方式的法学教育随之引进,这标志着法学首次在中国成为独立学科。
“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传入中国,由此,法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历史才真正开始。
3.法学研究方法:①阶级分析方法②价值分析方法③实证研究方法第一章:法的概念与本质4.法的特征、概念: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规定权利和义务,以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5.法的要素:概念、规则、概念6.法律规则分类:规则是指具体规定权利和义务以及具体法律后果的准则,或说是对一个事实状态赋予一种确定的具体后果的各种指示和规定。
(1)从性质上分类:义务性规则(又分为命令式规则和禁止性规则,关键词“应当、必须、不得、严禁”)、授权性规则(具有任意性既不强令人民作出一定的行为也不禁止人们不得作出一定的行为,关键词“有权、可以、有……自由、不受……干涉侵犯”)和权利义务复合规则(绝大多数是指有关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组织和活动的规则,可分为委任规则(强式、弱式)、组织规则、审判规则)(2)从形式特征上分类:规范性规则(“假定、行为模式、后果”都是明确、肯定、具体的,且可以直接适用不需要加以解释)、标准性规则(有关构成部分不甚明确或具体,往往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或特殊对象加以解释和适用)(3)从功能上分类:调整性规则(功能在于控制人们的行为,使之符合规则概括出来的行为模式,在调整性规则制定出来之前,这些行为就已经存在)和构成性规则(功能在于组织人们按照规则授予的权利(权力)去活动,构成性规则先于由它调整的活动)7.法律原则、法律规则区别:①规则在适用时,要么有效,要么无效;它或是被遵守,或是被违反。
1998年,我从中国政法大学校园门口蓝梦书店购买到《中国名律师辩护词代理词精选——田文昌专辑》开始学习辩护词写作。
2004年,我到京都跟随田文昌老师办理刑事案件,和田老师一次又一次出庭辩护,听他在法庭上分析案件娓娓道来,抽丝剥茧有理有据。
庭审后田老师又帮我修改辩护词,字、词、句、段、乃至每一个标点符号,他都要推敲修改,精益求精。
每一次出庭,我都特别注意倾听田老师在法庭上的辩护发言,每一次庭审后,我都特别注意研究田老师修改后的辩护词。
我发现田老师撰写的辩护词和庭上的辩护发言有所不同,我又总是试图找到这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到底在哪里。
二十四年的律师执业,让我深深的感悟到,刑事辩护是一项需要不断学习实践的真功夫;辩护词写作,更是需要不断思考实践的真学问。
近日,我正在编辑一本书《田文昌谈刑辩》,是《田文昌谈律师》一书的姊妹篇。
对于我个人来说,编书不是工作而是学习,我想通过编辑整理田老师关于刑事辩护的文章,把刑事辩护这项功夫修好炼好。
编辑过程中,我再次关注到辩护词写作问题,对于律师来说,好像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简单问题,实际上,辩护词写作这道题并不简单。
或者说看似一个简单的问题,其实真的不好回答。
我想把这道简单的题,交给田老师来回答。
希望老师把自己四十多年有关辩护词的写作经验总结出来。
于是,就有了这期《京都律师》特稿——《辩护词的基本要素》,洋洋洒洒一万多字,田老师从十个方面,把辩护词写作问题彻底解构,深刻全面毫无保留,句句都是干货。
辩护词的目的是反驳控方的指控理由,博取法庭的采纳。
辩护意见必须是针对控方的指控内容而展开,不能无的放矢地自说自话。
辩护词的根基是证据和法律,其他内容只能起到辅助和补强作用。
分析证据,主要是指反驳控方证据,辩护词以反驳控方证据为己任。
所谓“以事实为依据”,在法律层面上也就是以证据为依据,控辩双方的博弈始终都是围绕证据而展开的,都是一场关于证据的论争。
所以,以尽可能充分的理由反驳控方证据是辩护词的第一要务。
2023年第4期(总第333期)㊀㊀㊀㊀㊀㊀学㊀习㊀与㊀探㊀索Study&Explor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4ꎬ2023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erial.No.333法治文明与法律发展论企业数据的二阶治理体系及其构建李㊀依㊀怡(清华大学法学院ꎬ北京100084)摘㊀要:如何合理分配企业数据上的权益是大数据时代的关键问题ꎮ现有的赋权模式㊁行为规制模式等单一方案无法独立解决这一复杂问题ꎬ需要采取灵活且全面的数据治理方案ꎮ数据治理体系的构建分为两个阶层:第一阶层是以企业权益为核心的数据控制方法ꎬ即在数字经济发展初期ꎬ应当从市场现状和问题需求出发ꎬ承认企业对企业数据享有财产性利益ꎬ而非权利ꎮ第二阶层是兼顾多元利益的数据共享方案ꎬ即对于第一阶层中的法律设计仍无法解决的市场失灵问题ꎬ应当进一步通过立法措施和市场方案加以解决ꎮ关键词:企业数据ꎻ数据治理ꎻ二阶体系ꎻ数据访问权中图分类号:D923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462X(2023)04-0068-08①㊀SeeJosefDrexlꎬDesigningCompetitiveMarketsforIndustrialData-betweenPropertisationandAccessꎬ8(2017)JIPITEC257ꎬp.273ꎻBertinMartensꎬAlexandredeStreelꎬIngeGraefꎬThomasTombalꎬNéstorDuch-BrownꎬBusinesstoBusinessDataSharing:anEconomicandLegalAnalysisꎬDigitalEconomyWorkingPaper2020-05ꎬEurope ̄anCommissionꎬSeville2020ꎬJRC121366ꎬp.14.②㊀Regulation(EU)2022/868oftheEuropeanParlia ̄mentandoftheCouncilof30May2022onEuropeanDataGovernanceandAmendingRegulation(EU)2018/1724(DataGovernanceAct).③㊀ProposalforaRegulationoftheEuropeanParliamentandoftheCouncilonHarmonisedRulesonFairAccesstoandUseofData(DataAct)ꎬCOM(2022)68final.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互联网交易制度与民事权利保护研究 (20&ZD192)作者简介:李依怡ꎬ清华大学法学院助理研究员ꎬ德国慕尼黑大学法学博士ꎮ㊀㊀一㊁问题的提出作为数据生产要素的重要类型ꎬ企业数据是数字经济腾飞的基础燃料ꎬ如何合理分配企业数据权益ꎬ从而最大化发挥企业数据的社会价值ꎬ成为当下学界关注的焦点ꎮ在现阶段关于企业数据权益分配问题的讨论中ꎬ我国学界存在较大的观点分歧ꎬ主要观点可分为两类:一类为赋权路径ꎬ另一类为行为规制路径ꎮ前者主张赋予企业对合法收集的数据享有绝对性和排他性权利ꎬ比如新型财产权[1]㊁数据经营权和数据资产权[2]㊁数据所有权[3]㊁有限排他权[4]ꎮ后者则依据数据本身的特点ꎬ认为不宜进行绝对化与排他性的财产权设计ꎬ而应通过行为规制的方法进行反向保护ꎬ比如竞争法[5]和侵权法[6]ꎮ赋权路径因无法匹配数据动态化的流动特性以及未能平衡数据之上多元利益等问题而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ꎬ①行为规制路径虽然具有灵活性优势ꎬ但同样过于关注企业数据权益侵害问题ꎬ而未能充分考虑其他主体的数据访问利益ꎮ对于企业数据权益分配的复杂问题ꎬ政策层面已有初步反应ꎮ不同于以往文件对于个人信息保护㊁数据交易市场㊁数据产权等单个侧面的关注ꎬ2021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 十四五 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在国家政策层面首次提出了对数字经济的 治理 理念ꎬ强调应建立 协调统一的数字经济治理框架和规则体系 ꎮ欧盟亦于2022年颁布了«数据治理法案»ꎬ②并计划进一步制定相应的补充细化法案即«数据法案»ꎮ③但是ꎬ如何理解数据治理的理念ꎬ如何构建企业数据治理体系ꎬ86学界尚缺少相应的研究ꎮ鉴于此ꎬ本文尝试厘清企业数据的概念ꎬ探察数据治理的本质ꎬ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数据的二阶治理体系构想ꎬ即在第一阶层探讨以企业权益为核心的数据控制方法ꎬ在第二阶层探索兼顾多元利益的数据共享路径ꎮ㊀㊀二、企业数据场景下的数据治理本质2022年6月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指出ꎬ推进公共数据㊁企业数据㊁个人数据分类分级确权授权使用ꎮ公共数据㊁企业数据㊁个人数据的数据分类方式是学界常见的做法ꎬ不过三者并非是基于同一标准而进行的分类ꎬ个人数据以数据是否可以识别特定自然人为标准ꎬ公共数据和企业数据则是依据数据收集和控制的主体而划分的[7]ꎮ由于分类标准不同ꎬ因此个人数据与公共数据㊁企业数据存在重叠ꎬ比如公共数据中的户籍人口信息㊁企业数据中的用户手机邮箱信息即属于个人数据ꎮ在个人数据处理场景中ꎬ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权益作为人格权的表征ꎬ通常优先于其他利益ꎬ包括企业经营利益和非紧急重大的公共利益(«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3条)ꎮ就此而言ꎬ个人数据不宜与公共数据㊁企业数据进行并列ꎬ而应作为后两者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重点考虑的多元利益之一ꎮ就公共数据和企业数据的治理而言ꎬ公共数据的收集主体为公共部门ꎬ收集场合为履行公共职能过程中ꎬ相关支出由国家财政资金覆盖ꎬ因此公共数据具有社会公有和社会共享的属性ꎬ对此争议不大ꎬ已有地方推出公共数据开放平台ꎮ①与之不同ꎬ企业数据的保护和利用则呈现出高度复杂性ꎬ学界目前尚未形成统一意见ꎮ企业数据治理场景的复杂性根源于该场景下的多元利益平衡难题ꎬ这一难题ꎬ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ꎮ首先ꎬ企业数据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收集㊁加工而成的ꎬ企业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ꎬ理应对企业数据享有一定的财产性权益[1]ꎮ如果企业数据满足了商业秘密㊁知识产权的要求ꎬ那么企业也应享有相应权益ꎮ其次ꎬ生产经营活动大多发生于用户与企业的交互中ꎮ就企业数据中的个人数据而言ꎬ企业应当按照«个人信息保护法»尊重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权益ꎬ比如知情同意权㊁删除权㊁查阅复制权等ꎮ同时ꎬ就非个人数据而言ꎬ用户参与了数据的生成㊁付出了劳动或贡献ꎬ而且对于数据使用存在经济需求ꎬ因此用户对于企业数据也应当享有一定的访问权限[8]ꎮ再次ꎬ在数据成为生产要素的大数据时代ꎬ数字产业愈发呈现 赢者通吃 的垄断局面ꎮ在某些场合下ꎬ拒绝其他企业访问数据可能构成反垄断法所禁止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ꎬ数据控制者有义务在合理条件下允许他人访问数据[9]ꎮ最后ꎬ企业所控制的数据是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ꎮ从公共部门的履职需求来看ꎬ在官方数据统计㊁案件调查取证㊁环境保护㊁紧急事件以及公共决策等场合ꎬ企业亦应配合公共部门的要求提供相应数据ꎮ由此可见ꎬ与个人数据㊁公共数据不同ꎬ在企业数据上不存在某种具备绝对优势的利益ꎻ多元利益平衡难题决定了赋权模式㊁行为规制模式等单一路径ꎬ无法独自解决企业数据权益分配问题ꎮ对此ꎬ有学者指出ꎬ为使相关各方的利益在共存和相容的基础上达到合理的优化状态ꎬ需要摒弃传统的单一路径ꎬ转向数据治理的灵活方案ꎮ②根据欧盟委员会的定义ꎬ数据治理是指 影响数据访问㊁控制㊁分享㊁使用方式或者受以上因素影响的所有参与者之间的权力关系ꎬ以及为从数据中提取价值而设置的各种社会技术安排ꎬ以及如何在参与者之间重新分配这种价值 ꎮ③概言之ꎬ数96 ①②③比如ꎬ上海市公共数据开放平台ꎬhttps://data.sh.gov.cnꎻ山东公共数据开放网ꎬhttps://data.sd.gov.cnꎻ武汉市公共数据开放平台ꎬhttps://data.wuhan.gov.cnꎻ哈尔滨市公共数据开放平台ꎬhttp://data.harbin.gov.cn/oportal/indexꎮ参见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㊁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㊁金杜律师事务所:«数据治理研究报告 数据要素权益配置路径»ꎬ2022年7月ꎬ第31页ꎮSeeMarinaMicheliꎬMarisaPontiꎬMaxCragliaꎬAnnaBertiSumanꎬ EmergingModelsofDataGovernanceintheAgeofDatafication ꎬBigData&Society1ꎬ2020ꎬp.3.据治理的本质是多元利益平衡下的数据权益分配ꎮ这种数据治理体系可归纳为两个阶层:在第一阶层ꎬ应当从实践中企业对数据的事实控制现状出发ꎬ探讨是否有必要赋予企业对企业数据以财产性权利或利益ꎻ在第二阶层ꎬ针对第一阶层中的法律设计仍无法解决的市场失灵问题ꎬ分析是否应当采取一定的立法干预措施或市场解决方案ꎮ㊀㊀三㊁企业数据治理的第一阶层:基于事实控制的企业数据财产利益㊀㊀从实践出发ꎬ当下企业数据权益分配是建立在私人控制方法之上的:企业基于对数据的实际占有以及通过技术措施限制他人访问的能力ꎬ获得了对数据的事实控制ꎮ事实上的控制使企业有能力就数据的访问和使用签订合同ꎬ授予他人以数据访问权限ꎬ并从中获得报酬ꎮ①有学者认为ꎬ基于对数据的合法控制ꎬ企业自然有权使用数据并决定是否允许他人使用ꎬ意指企业对数据享有合法权益[10]ꎮ不过ꎬ从事实控制直接导向企业的数据权益ꎬ这样的逻辑不免有些武断ꎮ企业是否对数据享有合法权益ꎬ需要从正当性与必要性两个方面进行论证ꎬ并进一步考察这种权益应是一种权利抑或仅为一种利益ꎮ(一)企业对企业数据享有财产权益的正当性17世纪洛克提出了劳动财产论: 每个人 只要他使任何东西脱离了自然为它提供的以及它所处的状态ꎬ他就掺入了自己的劳动ꎬ在它上面加入了他自己的某些东西ꎬ因而使之成为他的财产ꎮ [11]应用于企业数据权益领域ꎬ企业为数据收集活动投入了大量人力㊁物力与财力ꎬ作为数据共享和再利用的最关键贡献者ꎬ若无作为数据控制者的企业的积极劳动ꎬ则无有意义之数据[7]ꎮ不过ꎬ仅有劳动尚不足以充分证明企业对企业数据享有合法权益的正当性ꎮ在劳动因素之外ꎬ学界对企业数据权益的承认往往以企业对数据的事实控制为重要前提ꎬ这种事实控制与财产权益的关联性隐含了 捕获所有权 (captureown ̄ership)的思想ꎮ在著名的皮尔逊诉波斯特案中ꎬ原告主张具有合理成功机会的正在追赶猎物的猎人已经充分实施了产生所有权的 占有 行为ꎬ被告则认为基于占有的所有权仅应归属于第一个捕获它的人ꎮ被告的实际捕获标准最后被法院所支持ꎮ② 捕获所有权 理论在洛克劳动财产论的基础上ꎬ强调了占有的公示作用ꎬ并体现了功利主义思想下激励成功者而非努力者的制度目标[12]ꎮ就企业数据场景而言ꎬ一方面ꎬ企业对数据的事实控制符合实际捕获标准ꎬ这是对 占有 的认定ꎬ与财产权公示要求一脉相承ꎬ即只有实际取得控制的人才能合法地确定其权利ꎮ另一方面ꎬ 捕获所有权 仅奖励最终成功者ꎬ这将大大遏制他人的搭便车行为ꎬ同时有效激励付出了更多努力且相对其他参与者更具资本和技术优势的企业对数据进行长期投资ꎮ长远来看ꎬ这也是对数据产业发展更有利的制度安排ꎮ除了劳动财产论与捕获理论ꎬ司法实务在评价企业对于数据是否享有权益时ꎬ还会将数据收集处理的合法性纳入考量范围ꎮ在 淘宝诉美景案 ㊁③ 大众点评诉百度案 ㊁④ 新浪微博诉脉脉案 ⑤等案件中ꎬ法院均检查了企业是否通过«用户协议»获取了用户同意ꎮ无论是用户提交的数据㊁使用产品或服务中生成的个人数据ꎬ抑或为使用产品或服务中生成的非个人数据[7]ꎬ各类企业数据在不同程度上均涉及用户权益(如个人信息权益和知识产权)ꎬ因此企业必须事先就相关数据处理行为取得用户同意或许可ꎬ否则企业对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企业数据的合法权益将无从谈起ꎮ实践中ꎬ企业通常会通过«用户协议»«隐私政策»等格式合同获取用户同意ꎬ这种双方协议赋予了企业收集处理相关数据的权限ꎬ为企业对企业数据享有财产权益提供了正当性基础ꎮ07①②③④⑤SeeJosefDrexlꎬDataAccessandControlintheEraofConnectedDevicesꎬBureauEuropéendesUnionsdeCon ̄sommateursꎬBrussels2018ꎬp.29.Piersonv.Postꎬ(1805)3Cai.R.175.参见杭州铁路运输法院(2017)浙8601民初4034号民事判决书ꎮ参见上海知识产权法院(2016)沪73民终242号民事判决书ꎮ参见北京知识产权法院(2016)京73民终588号民事判决书ꎮ(二)企业对企业数据享有财产权益的必要性承认企业对企业数据享有财产权益ꎬ不仅具有正当性ꎬ亦具有必要性ꎬ后者主要来自激励理论㊁有序竞争和市场创新的考虑ꎮ上文 捕获所有权 部分对于激励理论已作初步论述ꎮ进一步来看ꎬ数据产业发展早期通常只有投入而没有收益ꎬ甚至需要额外支付费用吸引用户提供数据ꎬ比如常见的互联网免费服务模式即为 以平台服务换个人数据 [13]ꎮ而只有数据达到一定规模ꎬ企业才有可能通过广告营销等方式获取收益ꎬ进入良性循环ꎮ如果不对此类数据进行保护ꎬ放任其他企业肆意抓取数据资源ꎬ那么企业为了维持自己的竞争优势ꎬ将倾向于仅在内部共享数据ꎬ而不愿意通过合同与第三方进行数据交易ꎮ长远来看ꎬ不仅大型企业对数据产业的投资动力将遭受打击ꎬ而且中小型企业也会失去以较低成本利用他人数据资源的机会ꎬ最终将导致整个市场丧失有序竞争和创新活力ꎮ在 大众点评诉百度案 中ꎬ法院对此进行了较为充分的阐述: 大众点评网的点评信息是汉涛公司的核心竞争资源之一ꎬ能给汉涛公司带来竞争优势ꎬ具有商业价值ꎮ 汉涛公司为运营大众点评网付出了巨额成本ꎬ网站上的点评信息是其长期经营的成果ꎮ 通过法律维护点评信息使用市场的正当竞争秩序ꎬ有利于鼓励经营者创新业务模式ꎬ投入成本改善消费者福祉ꎮ 百度公司超出必要限度使用涉案信息ꎬ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汉涛公司的利益ꎬ也可能使得其他市场主体不愿再就信息的收集进行投入ꎬ破坏正常的产业生态ꎬ并对竞争秩序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ꎮ同时这种超越边界的使用行为也可能会损害未来消费者的利益ꎮ ①(三)从权利返回利益权益一词包含权利和利益两个概念ꎬ企业对企业数据享有财产权益的正当性与必要性ꎬ并不意味着应当赋予企业一项绝对性和排他性的数据权利ꎮ从经济学角度来看ꎬ定义明确且易于执行的所有权制度是组织经济的有效方式ꎮ赋权模式减少了法律不确定性和讨价还价的余地ꎬ从而降低了给社会造成无谓福利损失的交易成本ꎮ②这也是现行法中物权法㊁知识产权法等领域采取所有权规制模式的理论基础ꎮ但是ꎬ数据经济有其自身特点ꎬ传统赋权路径既无法实现激励理论和降低交易成本的经济学目标ꎬ也无法满足法学上的权利特征ꎮ1.经济学理论无法佐证数据赋权模式从经济激励角度来看ꎬ如果不赋予绝对化的数据财产权ꎬ那么企业可能担忧其他竞争者对于其数据资源存在搭便车行为ꎬ进而丧失投资数据生产㊁进行数据交易的动力ꎮ但是ꎬ首先ꎬ数据通常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副产品ꎬ虽然为避免 公地悲剧 而有必要进行一定的利益保护ꎬ但并不需要绝对权利级别的激励措施ꎮ企业劳动和资本投入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主营业务ꎬ这种投入已经通过生产经营的利润获得了回报ꎮ③其次ꎬ数据的真正价值在于实时性ꎬ在数据共享或数据交易中ꎬ数据提供者与使用者需要不断互动以获取实时动态数据ꎬ同时数据提供者会采取一定技术措施防止未经授权的第三方抓取数据ꎮ就此而言ꎬ 搭便车 的风险较高而收益有限ꎬ对企业利益构成实质性侵害的 搭便车 行为只是偶发事件且较难实现ꎬ无需权利规制的立法介入ꎮ④最后ꎬ基于技术措施与许可合同ꎬ数据控制者已经可以有效地规范第三方的数据使用行为ꎬ绝对化的数据财产权只会进一步限制他人的数据收集与获取ꎬ造成事实上的数据垄断ꎬ阻碍数据的自由流通[14]ꎮ17 ①②③④参见上海知识产权法院(2016)沪73民终242号民事判决书ꎮSeeNestorDuch-BrownꎬBertinMartensꎬFrankMueller-LangerꎬTheEconomicsofOwnershipꎬAccessandTradeinDigitalDataꎬDigitalEconomyWorkingPaper2017-01ꎬEuropeanCommissionꎬSeville2020ꎬJRC104756ꎬp.24.SeeJosefDrexlꎬDesigningCompetitiveMarketsforIndustrialData-betweenPropertisationandAccessꎬ8(2017)JIPITEC257ꎬp.273.SeeBertinMartensꎬAlexandredeStreelꎬIngeGraefꎬThomasTombalꎬNéstorDuch-BrownꎬBusinesstoBusinessDataSharing:anEconomicandLegalAnalysisꎬDigitalEconomyWorkingPaper2020-05ꎬEuropeanCom ̄missionꎬSeville2020ꎬJRC121366ꎬp.14.2.数据经济特点无法满足权利特征从法律角度来看ꎬ数据赋权模式忽略了数据经济特点与权利特征的不兼容性ꎮ对于权利与利益的区分标准ꎬ在学理上虽然存在是否应将社会典型公开性作为权利特征的三要件与二要件之争ꎬ不过两种观点均认可绝对权至少应具备两项特征:归属效能与排除效能ꎮ①其一ꎬ主观权利的根本功能在于将某项确定的利益内容归属于特定主体ꎬ意即权利主体和权利客体应是确定且清晰的[15]ꎮ就企业数据而言ꎬ一方面ꎬ数据生成通常涉及多方主体ꎬ难以确定谁应当成为数据权利的所有者ꎮ但是ꎬ基于数据共同生产的事实而认定所有参与者为数据共同所有权人ꎬ这种做法同样是不可取的ꎻ所有权的碎片化意味着任何人如欲访问共享相关数据ꎬ那么必须逐个获取每位权利人的许可ꎬ而无论是识别多元主体抑或逐个取得许可ꎬ在动态多变的数据经济中均是无法实现的ꎮ②另一方面ꎬ数据财产权的客体 数据 也一直处于变动状态ꎬ在数据使用和流通过程中ꎬ会不断有新的数据加入ꎬ并与原有数据结合产生新的数据ꎮ企业数据就像一个数据池ꎬ处于不断变化之中ꎬ如若在此数据之上成立一项绝对权ꎬ那么其权利客体的边界和范围是无法清晰界定的[14]ꎮ由此可见ꎬ企业数据权益不具有归属效能ꎬ赋权路径所设想的消除法律不确定性㊁降低交易成本的制度目标亦是无法实现的ꎮ其二ꎬ排除效能是指绝对权可以排除其他主体的任何不法干涉ꎬ在权利主体与潜在侵权人之间有一条清晰的界限ꎬ而无需法官在个案中进行利益权衡[15]ꎮ与传统经济不同ꎬ数据经济是共生经济ꎬ其价值既体现在传统经济的 自愿㊁信用㊁公平 上ꎬ更体现在 开放㊁共享㊁效率 等新内容上ꎬ互联网企业所掌握的数据资源更多地具有开放性与共享性ꎬ即使其他经营者 搭便车 式地利用了企业所掌握的数据资源开展经营活动ꎬ只要不是对他人数据资源破坏性利用或有违法律规定ꎬ那么一般不应认为该行为是不正当的ꎮ③因此ꎬ企业数据权益难谓具有排除效能ꎬ其无法成为法律意义上的一项主观权利ꎮ综上所述ꎬ认可企业对企业数据享有合法权益ꎬ不仅具有正当性亦存在必要性ꎮ这种权益应为一种财产性利益ꎬ而非绝对性和排他性的权利ꎮ㊀㊀四㊁企业数据治理的第二阶层:对企业事实控制的规制㊀㊀承认企业对企业数据的合法利益ꎬ并通过行为路径(如反不正当竞争法)予以保护ꎬ是尊重企业事实控制这一实践现状的规制方式ꎬ不仅具备正当性和必要性ꎬ而且较之赋权模式法律干预程度小ꎬ体现了对新兴产业包容审慎的监管态度ꎬ有利于尚在早期发展阶段的数字经济进一步创新与勃兴[16]ꎮ«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 2025年)»明确要求 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ꎬ给予市场必要的发展时间与空间ꎬ让 无形的手 自主发挥调节功能ꎮ然而ꎬ不同于政府试图向着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方向配置资源ꎬ市场主体会向着各自私益最大化的方向配置资源ꎮ单纯的市场调节可能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优分配ꎬ适时的立法干预包括事前事后措施必不可少ꎮ一旦确信市场这只 无形的手 已经失灵或即将失灵ꎬ那么 有形的手 就应及时出场[17]ꎮ促进数据流通与共享是目前国家数字产业政策的主要方向ꎮ在国务院发布的« 十四五 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ꎬ 共享 一词出现25次ꎬ 流通 一词出现4次ꎮ 促进数据流通与共享 的政策目标针对的是实践中普遍存在的数据孤岛问题ꎬ即数据控制者倾向于仅在本企业内部使用数据ꎬ而不愿与外部交流共享ꎮ在数据成为重要生产要素的大数据时代ꎬ数据控制者采取数据封锁措施的经济动机是显而易见的ꎬ但这对其他竞争者利益㊁消费者福利以及整体社会福利而言是不27①②③对于三要件观点ꎬ参见于飞:«侵权法中权利与利益的区分方法»ꎬ«法学研究»2011年第4期ꎬ第104页ꎻ对于二要件观点ꎬ参见施鸿鹏:«债权的侵权法保护及其法理构成»ꎬ«法学家»2022年第1期ꎬ第43页ꎮSeeJosefDrexlꎬDataAccessandControlintheEraofConnectedDevicesꎬBureauEuropéendesUnionsdeCon ̄sommateursꎬBrussels2018ꎬp.137.参见杭州铁路运输法院(2019)浙8601民初1987号民事判决书ꎮ利的ꎮ也就是说ꎬ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无法实现数据资源的最优配置ꎬ市场失灵问题已然显现ꎮ(一)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对于数据孤岛可能导致的直接竞争中的垄断问题ꎬ芝加哥学派认为ꎬ经营者当前的主导性支配地位或影响市场交易条件的能力是对经营者在研发动态性市场竞争中获胜的 犒劳 ꎬ并不总是带有原罪ꎬ只是需要注意不得超过竞争行为的合理性边界[18]ꎮ在 奇虎诉百度案 中ꎬ法院即指出ꎬ百度公司作为相关网站的经营者ꎬ原则上可以自由决定是否限制其他竞争者如奇虎公司抓取网络数据资源ꎮ但是ꎬ这种限制抓取措施应当具有合理正当的理由ꎬ不能逾越公平竞争的限度ꎬ否则将构成«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规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ꎮ百度公司通过robots协议歧视性限制奇虎公司抓取数据的行为ꎬ 不仅有违公平竞争原则ꎬ损害了与其存在竞争关系的奇虎公司利益ꎬ也损害了相关消费者的利益ꎮ此种行为 将使原本遵循互联㊁互通㊁共享㊁开放精神的互联网变成信息相互隔绝㊁无法自由流动的信息孤岛 对互联网竞争秩序造成破坏ꎬ从而有损社会公共利益 ꎮ①对于间接竞争中的数据垄断问题ꎬ反垄断法中必要设施原则的适用正在被热烈讨论:如果数据构成必要设施ꎬ那么数据控制者就必须承担以合理条件开放使用该设施的义务[19]ꎮ我国2020年11月公布的«平台经济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第14条第3款曾规定: 认定相关数据是否构成必需设施ꎬ一般需要综合考虑数据对于参与市场竞争是否不可或缺ꎬ数据是否存在其他获取渠道ꎬ数据开放的技术可行性ꎬ以及开放数据对占有数据的经营者可能造成的影响等因素ꎮ 但是ꎬ从目前数据经济发展情况来看ꎬ一方面ꎬ数据具有非对抗性ꎬ用户的访问行为可能会同时被许多第三方记录和识别ꎬ而各企业对于该数据的处理分析并不会减损彼此可能获得的效用ꎮ尤其是随着云服务器等基础设施的发展和普及ꎬ如今中小企业也能够实现广泛高频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活动ꎮ因此ꎬ数据在多数情况下都能够被其他与目的相关的数据所替代ꎬ即某特定数据集对于申请者而言并非是不可或缺的ꎬ且存在其他获取渠道[20]ꎮ另一方面ꎬ就数据开放技术而言ꎬ网络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已经转变为技术标准ꎬ数据即使被认定为必要设施ꎬ也很可能因为技术标准的不兼容而导致无法开放使用ꎬ这进一步限制了必要设施原则的制度效用[9]ꎮ由于争议较大ꎬ«平台经济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最终删去了必要设施原则条款ꎻ立法未来将如何发展ꎬ还有待经济学界和法学界的进一步考察与分析ꎮ(二)基于可携权的数据访问权在竞争法之外ꎬ也有学者提出了基于可携权的数据访问权设想ꎬ以解决数据孤岛问题[7]ꎮ从我国现有立法来看ꎬ数据访问权主要规定于«个人信息保护法»第45条ꎬ该条赋予了个人数据主体以查阅复制权和可携权ꎬ其中ꎬ与打破数据封锁㊁促进数据流通相关的是数据可携权ꎬ而该权利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欧盟«一般数据保护条例»第20条关于数据可携权的规定ꎮ数据可携权允许数据主体以结构化㊁常用和机器可读的格式接收其提供给企业的个人数据ꎬ并将这些数据传输给另一个企业ꎮ这项新权利的目的在于赋予数据主体对有关他或她的个人数据以更多控制权ꎬ本质上仍然是对主体人格的尊重ꎮ不过ꎬ由于该项权利允许个人数据从一个企业直接传输到另一个企业ꎬ因此也将促进个人数据的自由流动ꎬ有利于缓解现有的数据孤岛问题ꎮ②就非个人数据访问权而言ꎬ我国尚无相关法律规定ꎮ欧盟在最近发布的«数据法案(草案)»中赋予了用户对在其使用产品或服务中产生的数据以访问权ꎬ而不论数据是个人数据或非个人数据ꎬ也不论用户是自然人抑或法人ꎮ③与早期的37 ①②③参见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2017)京民终487号民事判决书ꎮArticle29DataProtectionWorkingPartyꎬGuide ̄linesontheRighttoDataPortabilityꎬWP242rev.01ꎬ05.04.2017ꎬp.3.SeeProposalforaRegulationoftheEuropeanPar ̄liamentandoftheCouncilonHarmonisedRulesonFairAc ̄cesstoandUseofData(DataAct)ꎬCOM(2022)68finalꎬArt.1andArt.2.。
主讲教师周力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法理学教研室“知识分子既不是调解者,也不是建立共识者,而是这样一个人:他或她全身投注于批评意识,不愿接受简单的处方、现成的陈腔滥调,或迎合讨好、与人方便地肯定权势者或传统者的说法。
不只是被动地不愿意,而是主动地愿意在公共场合这么说。
”——爱德华•萨义德:《论知识分子》导论为什么要进阶?一、我记得给大家说过中国的一首民歌《敖包相会》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哪,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我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呀,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哟嗬,如果没有天上的雨水呀,海棠花儿不会自己开,只要哥哥你耐心地等待哟,你心上的人儿就会跑过来哟嗬,你心上的人儿就会跑过来哟嗬二、制度、信仰与信任1、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美』伯尔曼2、我们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时代?3、我们的制度是用信仰来支撑吗?We live in and by the law. It makes us what we are: citizens and employees and doctors and spouses and people who own things. It is sword, shield, and menace: we insist on our wage, or refuse to pay our rent, or are forced to forfeit penalties, or are closed up in jail, all in the name of what our abstract and ethereal sovereign, the law, has decreed. And we argue about what it has decreed, even when the books that are supposed to record its commands and directions are silent; we act then as if law had muttered it doom, too low to be heard distinctly. We are subjects of law’s empire, liegemen to its methods and ideals, bound in spirit while we debate what we must therefore do.------Ronald Dworkin, Law’s Empire, 1986三、我们怎样看待进阶?1、一门更加深入的课程?2、一些“有用”的知识?3、走近哲学的视野?4、我们需要明白的一个关键:法理学就是法理学史,法理学史就是法理学四、进阶的知识体系1、如何理解法治问题2、权利论题的展开3、法律的方法问题4、法律社会学的一般理论五、法理学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正确的法?(何谓良法,或者说法律本身的正当性问题)本质问题和价值问题 2、如何发现与运用正确的法?(良法如何获得,如何实现)认识论问题和方法论问题3、法理学基本问题在《进阶》中的展开(怎样阅读这本书?)法理学基本问题图示六、一系列提问下的法理学1、科学与非科学的争论(1)何谓科学与非科学(2)把握非确定性问题的法理学(3)法理学、法学基础理论、法哲学2、在提问与回答之间(1)非确定性问题(2)标准的标准、原则的原则七、怎样提出问题——提问方式(一)、形而上的路径1、什么是形而上2、为何关注形而上3、标准——什么是最终的法?(二)、科学主义的路径1、科学与非科学2、法与不法的界限在哪里?(三)、语言逻辑的路径1、我们如何理解法律语言2、法律是怎样被表达的(四)、存在主义的路径1、被“抛入”的困惑2、法律如何关注我们的存在第二章法治的概念问题法学家们在关注什么问题?唐太宗错杀张蕴古贞观年间,河内人李好德,疯疯癫癫,口出狂言,有人举报其散布妖言,唐太宗便下令司法机关审查他的问题。
经过一段审查,大理寺丞张蕴古奏报:有迹象表明李好德的精神不正常,不应当承担责任。
但随后有人又上书弹劾张蕴古,说他有意包庇李好德。
李现他瞒报了与案犯的关系,一气之下当即下令将张蕴古斩首。
一、法治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二、法治的概念(一)英文释义(二)法治概念的由来1、一个经典概念“法治应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
”——亚里斯多德第一点:提供了法治的两个基础我们似乎可以发现一点:这里的法治与我们现代的法治可能有距离。
第二点:这里不是我们要说的法治第一、这是源于一个人治与法治的论争也就是智慧与法律的论争(例证)第二、这里的法治是“法律的统治”“我们许可的不是人的统治,而是法律的统治“。
“如果既是贤良政治,那就不会乱法”。
(例证)——《政治学》那么,这是法治吗?其一、儒家的德治“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其二、法家的法治“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
”。
《管子·明法》“国无常强,无常弱。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韩非子·有度》)3、古代时期观点的基本理解A、在这个时期,法治与人治只是统治的方式,不是现代意义的法治。
B、在中国的古代,指导思想尽管是德治,但是各个朝代的法律制度都是非常严密的,但是这是一种人治。
C、法治绝非告诉我们按照法律规则来处理一切事物,如果我们按照亚里斯多德的概念来理解法治的,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良法的标准需要一个限定。
4、现代意义的法治概念(1)为什么前面所说的概念不是现代意义的法治?(或者认为不是)(2)法治的现代概念的来源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A、契约论的传统B、人权——主权——权力的系统C、人权原则作为法治的基石rightC、基于洛克的学说,还有一个经典的法治定义:第一,权利基础原则。
第二,平等原则。
第三,有限权力原则。
(1)权利的绝对性是法治最基本的要素。
(2)这里法治不是统治方式,而是人们依据人权原则,制定规则,是一种自治。
(3)有限权力要求公权力的行使必须得到法律授权,否则公权力的行使非法。
那么,法治要求对公权力制约吗?D、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分立理论的进入试想:如果没有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分立,何以保障所谓权力受到限制?一是指裁判权只能由法院行使,其他任何机关都不能行使;二是指法官独立行使裁判权,只服从宪法和法律,既不受立法、行政机关的干涉,也不受其他法院或本院其他法官的影响。
E、正当程序原则的引入(1)这是源于《大宪章》的内容“自然正义”原则。
这个原则包含两项具体要求:第一,任何人均不得担任自己诉讼案件的法官。
第二,法官在制作裁判时应听取双方当事人的陈述。
后来改变为:除非依照“正当的法律程序”,否则,任何人都应得到保证,不被剥夺特定的权利。
——汉密尔顿 1787procedural justice 程序正义的观点的引入(2)正当程序原则例子:米兰达规则(Miranda Rule)1、你有权保持沉默,你对任何一个警察所说的一切都将可能被作为法庭对你不利的证据。
2、你有权利在接受警察询问之前委托律师,律师可以陪伴你接受询问的全过程。
3、如果你付不起律师费,只要你同意,在所有询问之前将免费为你提供一名律师。
4、如果你不愿意回答问题,你在任何时间都可以终止谈话。
5、如果你希望跟你的律师谈话,你可以在任何时候停止回答问题,并且你可以让律师一直伴随你询问的全过程。
第一,法律程序对程序主持者的“正当”要求(1)中立性(2)程序理性。
(3)排他性。
(4)可操作性。
第二,接受程序法律结果的法律主体对法律程序的“正当”要求。
(1)平等参与性。
(2)程序自治性。
(3)程序人道性。
第三,程序法律行为的及时终结性。
第四,程序法律的公开、透明性。
(三)法治的概念法治,是以人权原则为基础的规则治理模式,这种治理模式以限制权力的权力分立为基础,强调通过正当的法律程序来保障个体化的人的权利。
参照:《德里宣言》第一,根据法治原则,立法机关的职能就在于创设和维护得以使每个人保持“人类尊严”的各种条件。
第二,法治原则不仅要对制止行政权的滥用提供法律保障,而且要使政府能有效地维护法律秩序,借以保证人们具有充分的社会和经济生活条件。
第三,要有正当的刑事程序。
第四,司法独立和律师自由是实施法治原则必不可少的条件。
(一)如果仅仅是一种治理国家的模式,那么它与人治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
想一想:这是为什么?(二)选择的开端1、生活的确定性的需要2、把人从特定的群体中解放(回想我们开头的那个故事。
)3、选择本身意味着打破3、回到我们开始的那几个问题(1)生活问题——牵涉到人的生活选择(2)制度问题——一个国家的制度选择(3)思想问题——行为模式的动机选择我们的选择其实就是在这里的选择4、法治“好”吗?(1)不一定“好”(2)法治解决的问题不是“好”(3)其实法治的另一个名称叫“宪政”四、从“法制”到“法治”这也是一个选择,特指我们国家从1978年-2007年的国家运行模式选择。
1、1978年以前——无所谓法制还是法治1958年北戴河政治局扩大会议“不能靠法律治多数人”“法律只能作为办事的参考”1959年4月,撤销司法部。
1969年,正式撤销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只留下七八个人的办案组,地方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由公安机关军管会的审批组取代。
2、1978年以后的历史(1)什么是“法制”?有学者认为这是静态的概念。
也有学者认为这是等同于“legal system”还有学者认为是按照民主原则把国家管理制度化、法律化,并严格依法进行国家管理的一种方式。
(2)我们的法制开端“1978年12月22日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首次载入“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内容。
”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法制的四项基本要求:3、法制向依法治国转变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宪法修正案》(1999)第十三条宪法第五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考虑三个问题:(1)依法治国是什么?(2)法治国家是什么?(3)这两个问题怎么理解?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