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各市建立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1)
- 格式:doc
- 大小:83.00 KB
- 文档页数:10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关于印发《上海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布日期】2023.11.17•【字号】沪文旅发〔2023〕105号•【施行日期】2023.11.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关于印发《上海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沪文旅发〔2023〕105号各相关单位:《上海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2023年11月17日上海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为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推动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精神,结合上海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基因,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赋能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
(二)基本原则坚持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巩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坚持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自觉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坚持依法保护,全面落实法定职责;坚持守正创新,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内涵,弘扬其当代价值。
【文博会新闻中心记者服务广场背景资料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情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
一些传统习俗发生改变,许多文化记忆渐趋淡化,一些文化艺术种类在人们的漠视中面临消亡的危险,一些掌握绝活的艺人年龄老化,后继乏人,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
以戏曲为例,历史上我国曾有戏曲品种394种,1949年统计时为360种,1982年统计时为317种,而2004年我国戏剧品种仅为260种左右,短短几十年间损失了传统剧种134种,占戏剧品种总量的35%。
再如传统舞蹈,20年前进行舞蹈普查时列入山西、云南等19个省市《舞蹈集成》卷中的2211个舞蹈类遗产,目前仅保留下来1389个,短短20多年间舞蹈类遗产就消失了近37%,其中河北、山西两省已有近2/3的传统舞蹈已经失传。
因此,抢救和保护那些处于濒危和生存困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非常紧迫的历史任务。
2004年,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针和政策。
今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遗产法》也将正式实施。
近几年来,文化部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已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
开展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普查工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2005年6月,文化部部署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目的是通过普查,摸清家底,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文:----------------------------------------------------------------------------------------------------------------------------------------------------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07年5月25日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包括:(一)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二)传统表演艺术和传统竞技;(三)传统手工艺技能和民间美术;(四)传统礼仪、节庆、民俗活动;(五)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六)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资料、实物和文化空间;(七)其他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将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协调机制,实施有效保护。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财政、民族宗教、经贸、建设、规划、环境保护、国土资源、教育、旅游、体育、文物等部门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各自职责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宣传、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部门以及相关媒体应当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培养全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中国拥有众多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因此在保护上难度较大,必须加强保护才能使得其可以一直流传下去,非遗保护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收集保存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在进行保护工作的时候可能出现遗漏现象,应广泛进行非遗普查工作,然后用文字、影像等方式进行收集保存,这是最直接的保护方式。
2、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四级名录体系
建立国家、省、市、县级四级名录,形成从上到下的一个保护体系,国家的政策措施可以有效传达到下级部门,并且有效实施,从而真正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目的。
3、认定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是一种发展的文化形式,其载体是人,因此要加强其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
4、建设生态保护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周围的生态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了尽可能本真性的进行传承,就要建设生态保护区,实现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
5、宣传展示
让非遗传承在公共场合以合理合法的形式表现,例如非遗音乐传承人登台演出、非遗技艺人现场表演制作过程等,使更多的人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
尽
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发展成为团体的形式,这样可以增大文化的传承性和影响力。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传承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提升国家文化形象和国家精神的重要任务,为更好地记录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而促进更有效地发展和利用,山东省人民政府特别颁布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旨在归纳和列举山东省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和维护全国一体、资源共享的文化遗产系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和利用提供坚实的依据。
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种类可以分为五大类:传统手工技艺、地方民间艺术、民俗活动、传统美术和文学、历史和传统礼仪,其中传统手工技艺最为突出,包括打(罗)铜、剪纸、刺绣、捆钉、布绣等;民间艺术主要是传统剧种、传统舞蹈、器乐演奏及民间舞蹈等;民俗活动有民间节日、宗教活动和节俗文化等;传统美术和文学有堆叠、挂饰和刺绣、书法、园林、民间文学、民歌舞蹈等;历史和传统礼仪主要是传统婚俗、礼仪等。
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直处在政府主导下开展。
山东省政府非常重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认真落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支持和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
在政策的支持下,县级及以上各级政府都及时按照《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确定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山东省不仅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而且重视参与和社会力量参与其中,与全省范围内的县级及以上各级政府、学术机构和文化艺术机构等都紧密合作,以政府为主体,以社会力量为依托,以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以适应现实需要为原则,积极推进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在政府的牵头下,山东省各地的县级及以上各级政府不但要把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名录,而且还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效地形成一种完善的保护体系。
为了进一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山东省政府及各级政府也开展了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活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探索全新的活动形式,以更有效地宣传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环境,促进全省人民认识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1、采取有效措施,抓紧征集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完善征集和保管制度。
2、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博物馆或展示中心。
3、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
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要制定科学的保护计划,明确有关保护的责任主体,进行有效保护。
4、加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区的保护。
重点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5、加快文化遗产保护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建设,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辽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正文:----------------------------------------------------------------------------------------------------------------------------------------------------关于公布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辽市政发〔2017〕3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根据国家、省、市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关文件要求,经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申报,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示,市政府决定,批准“太子岛传说”等14个项目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予公布。
各县(市)区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和有关文件精神,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管理工作,为弘扬古城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全市人民共有精神家园做出积极的贡献。
辽阳市人民政府2017年1月25日辽阳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4项)一、民间文学(共计1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I-9太子岛传说文圣区文化馆二、传统音乐(共计1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2Ⅱ-5辽阳泛川派古琴艺术辽阳市艺术馆三、传统舞蹈(共计1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3Ⅲ-5晓洪高跷辽阳县文化馆四、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共计4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4Ⅵ-8陈氏太极拳白塔区文化馆5Ⅵ-9侯氏太极拳灯塔市文化馆6Ⅵ-10行意拳白塔区文化馆7Ⅵ-11地宫鸳鸯拳辽阳市武术协会五、传统美术(共计1)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8Ⅶ-16辽阳陈氏根雕太子河区文化馆六、传统技艺(共计4)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9Ⅷ-12羊毛毡手工制作技艺辽阳市王小水艺术工作室10Ⅷ-13满俗风筝制作技艺辽阳市艺术馆11Ⅷ-14辽阳冰花塔糖制作技艺辽阳市艺术馆12Ⅷ-15传统金属工艺制作技艺宏伟区文化馆七、传统医药(共计2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3Ⅸ-4蓝氏中医辽阳市中医医院14Ⅸ-5崔氏传统药剂制作技艺德缘堂理疗康复中心——结束——。
抚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抚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抚州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4.12.25
•【字号】抚府字〔2014〕76号
•【施行日期】2014.12.25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机关工作
正文
抚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抚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抚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赣府厅发〔2007〕7号)精神,市文化新闻出版局确定的抚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5项)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公布。
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精神,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传播工作,为弘扬抚州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的贡献。
附件:抚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5项)
2014年12月25日
附件
抚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5项)。
内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正文:---------------------------------------------------------------------------------------------------------------------------------------------------- 内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内府办发[2015]39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内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级各部门: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国家、省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定,推动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作有效开展,经市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文化空间。
内江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
我市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了内江人民聪明智慧、博大胸怀和勤劳善良的高尚品格。
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对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内江文化事业实现大发展大繁荣,建设幸福美丽内江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市的文化生态发生着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
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传承后继乏人,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非遗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
加强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做好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
二、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
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正文:----------------------------------------------------------------------------------------------------------------------------------------------------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齐政发〔2019〕1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有关委、办、局,各有关单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及《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要求,经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导小组审定,3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列入我市第六批保护名录。
请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法规、政策,对列入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施有效保护,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具体项目如下:序号申报地区项目类别项目名称代码备注1昂昂溪区文化馆民间文学昂昂溪头站村古榆树传说市级2建华区文体中心传统音乐马家传统回民打击乐Ⅱ市级3梅里斯区文化馆传统音乐达斡尔族木库莲Ⅱ市级4龙沙区文化馆传统体育鹤羽花毽竞技Ⅵ市级5建华区传统美术嫩江卵石画Ⅶ市级6建华区传统美术牛角画制作市级7建华区传统美术大绒画制作Ⅶ市级8建华区传统美术克东刀刻书画Ⅶ市级9建华区传统美术董氏泥塑Ⅶ市级10建华区传统美术黄维忠烙画Ⅶ市级11龙沙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传统美术邓氏陶瓷彩绘市级12建华区传统技艺哈尼卡(实体)制作Ⅷ市级13建华区传统技艺达斡尔族勒勒车制作Ⅷ市级14建华区传统技艺嫩江贝雕画Ⅷ市级15建华区传统技艺羽毛画Ⅷ市级16建华区传统技艺内画香瓶制作市级17建华区传统技艺面人Ⅷ市级18建华区传统技艺付氏草编Ⅷ市级19建华区传统技艺糖画Ⅷ市级20建华区传统技艺俏色玉石雕刻Ⅷ市级21建华区传统技艺玲珑枕(耳枕)市级22龙沙区文化馆传统技艺鹤羽花毽制作Ⅷ市级23建华区传统技艺巧石面艺Ⅷ市级24建华区传统技艺一根铜丝编织Ⅷ市级25建华区传统技艺传统漆器制作Ⅷ市级26梅里斯区文化馆传统技艺达斡尔族搓麻绳市级27建华区传统技艺锔瓷金银饰品加工Ⅷ市级28建华区传统技艺铜雕镇纸制作Ⅷ市级29龙江县文化馆传统技艺袖里存金指心算Ⅷ市级30建华区传统技艺龙须糖制作Ⅷ市级31齐齐哈尔祖贺商贸有限公司传统医药杨氏传统骨病膏药制作市级32富拉尔基区文化馆传统医药张氏风湿、骨刺药物制作Ⅸ市级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2019年1月2日——结束——。
非物质文化遗产方案第1篇非物质文化遗产方案一、前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全社会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二、目标与原则1. 目标(1)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提高保护水平。
(2)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队伍建设,提高传承人综合素质。
(3)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发挥其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2. 原则(1)尊重历史,尊重原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
(2)以人为本,关注传承人,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3)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
三、主要任务1.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与普查(1)开展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生存状况等。
(2)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3)定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估,及时掌握保护与传承状况。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1)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建设,提高名录质量。
(2)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目标、措施等。
(3)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计划,提高传承人技艺水平和综合素质。
(4)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建设,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3. 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与推广(1)利用各类媒体,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提高社会认知度。
(2)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演出等活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大众生活。
(3)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
4. 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与发展(1)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文化产业等融合发展。
(2)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科技、创意设计相结合,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产品。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办发[2005]18号文件做好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5.12.12•【字号】鲁政办发[2005]94号•【施行日期】2005.12.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办发[2005]18号文件做好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鲁政办发[2005]94号)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精神,认真做好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省政府同意,现通知如下:一、充分认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
我省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山东人民聪明智慧、博大胸怀和勤劳勇敢善良的高尚品格的结晶,是山东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体现和延续,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和利用好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推进“文明山东”、“平安山东”、“和谐山东”建设,实现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我省是齐鲁之邦,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富有灿烂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省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冲击。
一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亡,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实物和资料毁弃或流失、传承后继乏人、过度开发破坏等问题。
开封市人民政府批转市文化局关于建立健全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开封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06.27•【字号】汴政[2009]69号•【施行日期】2009.06.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综合规定正文开封市人民政府批转市文化局关于建立健全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意见的通知(汴政[2009]69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开封市文化局制定的《关于建立健全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批转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OO九年六月二十七日关于建立健全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意见(开封市文化局二OO九年六月十二日)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l8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豫政办〔2009〕27号)和《开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暂行办法的通知》(汴政〔2008〕52号)精神,建立健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既是建立健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建立我市较为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核心内容。
2009年5月,我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市人民政府批准,标志着这项工作在我市取得了良好开端,对建立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但是,目前这项工作在我市的进展还较缓慢,离建立健全我市市、县(区)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还有较大的差距。
为推动这项工作在我市全面铺开、加快进度,特提出如下意见:一、提高认识。
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国务院和省、市人民政府有关文件精神,高度重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6.01•【字号】冀政[2006]41号•【施行日期】2006.06.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实施意见(冀政〔2006〕41号)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精神,进一步加强我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进文化大省建设,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文化遗产保护的总体目标到2010年,在对文化遗产资源全面普查的基础上,建立完备的文化遗产资源档案和数据库;重要文物保护单位险情基本排除,抢救一批珍贵、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化遗产保护法制建设不断得到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长效管理机制逐步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文化遗产保护队伍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
到2015年,初步实现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化、科学化和规范化,以政府保护为主、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化遗产保护体制基本形成,保护文化遗产成为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文化遗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强。
二、加大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一)加强文物资源调查研究。
2006年抓好文物资源普查试点,三年内完成调查、登记工作,建立完整的文物资源档案和数据库。
推进文物普查成果转化,根据文物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公布为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
尚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由所在地政府文物行政部门予以登记并公布,建立档案。
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保护不可移动文物本体及周边环境的完整性。
(二)制定科学的文物保护规划。
根据文物资源状况,结合各地实际,制定文物保护总体规划,将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并与环境保护、基础设施改造、旅游发展等规划相衔接。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6.15•【字号】辽政发[2006]24号•【施行日期】2006.06.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辽政发[2006]24号)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以下简称《通知》)精神,为了进一步做好全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结合我省实际,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加强领导,增加投入,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城乡建设规划。
要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以保障和监督各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落实。
省政府成立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和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各市、县(市、区)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文化遗产保护协调机构。
各级政府要将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根据本地文化遗产的数量、规模、现状和财力状况,安排相应的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
二、加大执法力度,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省政府有关部门要配合省人大常委会抓紧制定《辽宁省文物保护条例》。
各地要根据本地实际,制定文化遗产保护地方法规、规章。
各级公安、城建、规划、工商、国土资源、宗教、旅游、文化(文物)、环保、海关等部门要密切配合,依法严厉打击盗掘、盗窃、倒卖、走私文物和破坏文物本体及其历史风貌等违法犯罪行为。
加强对文物流通市场的调控和监督管理,规范文物市场秩序,严格把握文物流通市场的准入条件,规范文物经营和民间收藏文物行为。
严格执行文物商店销售文物、文物拍卖企业拍卖文物的审核备案制度和文物出入境审查监管制度,防止珍贵文物流失。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05.12.22•【文号】国发[2005]42号•【施行日期】2005.12.22•【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综合规定正文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
与此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许多问题,形势严峻,不容乐观。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现就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充分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
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
浙江省文化厅关于印发2007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计划安排的通知正文:---------------------------------------------------------------------------------------------------------------------------------------------------- 浙江省文化厅关于印发2007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计划安排的通知(浙文社[2007]16号)各市、县(市、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将2007年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计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做好衔接和组织实施,扎实、有效推进确保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二〇〇七年三月十二日2007年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计划安排2006年,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从总体上看,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化,成效有待于进一步凸显。
2007年,我们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加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强力量,加快步骤,加大力度,全面搭建保护载体,在体制、机制上进行创新,继续求真务实抓落实。
一、积极推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立法进程,做好法制宣传和贯彻实施。
二、扎实完成民间艺术普查任务,部署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加快民间艺术查漏补缺进度,保质保量,确保按时完成普查任务。
对全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进行总结,汇总和编纂《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汇编本》;公布全省普查结果;指导各地民族民间艺术资源集成编纂工作。
制订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方案,做好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试点单位,指导试点工作;部署开展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在磐安等地进行资料库、数据库建设试点,研究开发切合基层需要的数据库软件,召开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数据建设现场会。
全省各市建立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经过全省各市、县(市、区)级政府组织普查、层层筛选,并由各地专家委员会评审认定,市级人民政府批准,各市公布了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赣州37项、上饶21项、九江19项、南昌22项、景德镇40项、吉安24项、抚州20项、萍乡8项、宜春52项,共计243项(民间文学12项、民间音乐22项、民间舞蹈58项、传统戏剧23项、曲艺15项、杂技与竞技3项、民间美术11项、传统手工技艺61项、传统医药5项、民俗33项)。
赣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37页)项目名称民间音乐(4项)兴国山歌★▲于都唢呐《公婆吹》▲民间音乐“三重云”南乡大堂音乐民间舞蹈(8项)章贡区民间高跷银坑甑笊舞茶篮灯花棍舞瑞龙苏区舞蹈瑞狮古陂“蓆狮”“梨狮”传统戏剧(5项)赣南采茶戏★▲宁都中村傩戏▲手端木偶戏宁都采茶戏东河戏曲艺(3项)于都古文▲宁都鼓子曲车马灯传统手工技艺(5项)会昌藤器制作技艺▲手工艺术模具雕刻钢模竹编工艺冈面上田蔡屋车灯制作技艺石城砚制作技艺传统医药(2项)申报地区或单位兴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都县文化馆信丰县文化馆安远县文化馆章贡区文化馆于都县文化馆于都县文化馆全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安远县文化馆瑞金市歌舞剧团定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信丰县文化馆赣州市采茶歌舞剧院宁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信丰县文化馆宁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赣县文化馆于都县文化馆宁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全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会昌县文化馆瑞金市文化馆瑞金市文化馆瑞金市文化馆石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民间医药“挑积”挑积民俗(10项)赣南客家民俗▲上犹客家门匾习俗▲赣南客家围屋习俗▲石城灯会▲石上曾坊桥帮灯洛口南云竹篙火龙舞春牛客家服饰三僚堪舆文化香火龙定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寻乌县文化馆赣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上犹县文化馆龙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石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宁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宁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崇义县文化馆定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兴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龙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注:带★者已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带▲者已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饶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21页)项目名称民间音乐姚金娜民歌婺源傩舞★樟村板灯太平跳脚龙灯传统戏剧弋阳腔★徽剧★傀儡戏玉山班演艺曲艺鄱阳渔鼓民间美术婺源三雕★传统手工技艺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歙砚制作技艺★鄱阳脱胎漆制作工艺▲夏布制作工艺龙溪祝氏宗祠建造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信州区婺源县玉山县万年县弋阳县婺源县横峰县玉山县鄱阳县婺源县铅山县婺源县鄱阳县信州区广丰县传统医药中医传统疗法——火针民俗万年稻米习俗及贡米生产技术▲婺源茶艺鄱阳湖传统渔业生产习俗▲石人殿庙会蜡烛会信州区万年县婺源县鄱阳县上饶县广丰县注:带★者已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带▲者已入选第一批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九江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9项)项目名称民间文学德安民间八景传说民间音乐庐山号子九江山歌(三声腔)十八番民间舞蹈潘公戏(布帐傩)传统戏剧青阳腔武宁采茶戏瑞昌采茶戏九江采茶戏西河戏曲艺全灯花灯打鼓歌民间美术剪纸传统手工技艺竹编草龙金星砚申报地区或单位德安县庐山管理局九江县修水县德安县湖口县武宁县瑞昌市九江县星子县、德安县修水县武宁县瑞昌市瑞昌市湖口县星子县民俗东林寺净土宗江州义门陈一圣仙娘花灯庐山区德安县修水县南昌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22项)项目名称民间音乐(2项)安义唢呐二塘长工山歌民间舞蹈(6项)二塘泼蛇灯李渡车仂灯上坂关公灯城南龙灯北刘轿舞青山湖双龙戏珠传统戏剧(1项)南昌采茶戏曲艺(1项)筱贵林南昌谐谑故事民间美术(3项)南昌瓷板画▲安义世大夫第古建制作工艺安义京台古戏台古建制作工艺传统手工技艺(5项)文港毛笔制作技艺▲李渡烧酒酿造技艺▲黄洲宗山米粉制作技艺▲安义匾额书法雕刻技艺安义糕点印模雕刻技艺民俗(4项)南昌祭轿齐客过年风俗万寿宫文化西山万寿宫庙会申报地区或单位安义县进贤县进贤县进贤县湾里区青云谱区青山湖区青山湖区南昌县西湖区东湖区安义县安义县进贤县进贤县安义县安义县安义县南昌县青山湖区西湖区新建县注:带“▲”者已入选江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景德镇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40项)项目名称民间文学(3项)景德镇民间故事142篇景德镇民间歌谣46首景德镇民间谚语440句民间音乐(4项)景德镇民歌90首景德镇民间器乐曲35首景德镇曲艺音乐59首景德镇民间瓷乐艺术民间舞蹈(8项)瑶里镇长明村青狮白象灯兴田乡潭口村珍珠灯手狮舞打蚌壳马灯舞跳魁星九老图丽阳乡叫化子灯民间美术(1项)景德镇民窑陶瓷美术传统手工技艺(19项)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乐平传统戏台建造技艺▲景德镇传统制瓷原料加工配制技艺景德镇传统颜色釉瓷烧制技艺景德镇传统青花瓷制作技艺景德镇传统粉彩瓷制作技艺景德镇传统古彩瓷制作技艺景德镇传统珐琅彩瓷制作技艺景德镇传统玲珑瓷制作技艺景德镇传统雕塑瓷制作技艺景德镇传统特殊工艺瓷制作技艺景德镇传统制瓷柴窑烧成技艺景德镇传统制瓷工具制作技艺景德镇瓷用毛笔制作技艺浮梁县碱水粑制作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景德镇市群众艺术馆景德镇市群众艺术馆景德镇市群众艺术馆景德镇市群众艺术馆景德镇市群众艺术馆景德镇市群众艺术馆景德镇陶瓷民俗博物馆浮梁县浮梁县景德镇市群众艺术馆景德镇市群众艺术馆景德镇市群众艺术馆景德镇市群众艺术馆景德镇市群众艺术馆昌江区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景德镇古窑瓷厂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江西省文物建筑保护中心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乐平市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珠山区浮梁县浮梁功夫红茶制作技艺荷塘乡手工竹编技艺鲇鱼山镇根雕技艺民俗(5项)景德镇瓷业习俗▲景德镇瓷业祭拜习俗景德镇传统瓷业语言词汇景德镇中秋烧太平窑节俗竟成镇风火仙师祭祀浮梁县昌江区昌江区景德镇陶瓷民俗博物馆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景德镇陶瓷民俗博物馆景德镇陶瓷民俗博物馆景德镇陶瓷民俗博物馆昌江区注:带★者已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带▲者已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吉安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24项)项目名称民间舞蹈(11项)永新盾牌舞新干竹马舞吉安鲤鱼灯吉安东园龙泰和虾公灯青原区箍俚龙万安麒麟狮象灯万安股子灯遂川五龙下海吉水鳌鱼灯吉水长龙传统戏剧(1项)永新三角班曲艺(2项)永新小鼓新干摇钱树民间美术(1项)新干剪纸艺术传统手工技艺(7项)永新和子四珍的制作技艺永新红军斗笠的制作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永新县新干县吉安县吉安县泰和县青原区万安县万安县遂川县吉水县吉水县永新县永新县新干县新干县永新县永新县永新狗肉的制作技艺遂川狗牯脑茶的制作技艺吉安薄酥饼的制作技艺安福火腿的制作技艺峡江米粉的制作技艺传统医药(1项)胡卓人蕲蛇药酒的制作技艺民俗(1项)安福吃新节永新县遂川县吉安县安福县峡江县吉州区安福县抚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20项)项目名称民间文学(1项)麻姑仙女传说《沧海桑田》▲民间音乐(1项)乡射遗乐民间舞蹈(8项)南丰跳傩★乐安傩舞★跳八仙▲罗汉灯禾杠舞手摇九节龙手摇狮马步灯传统戏剧(3项)广昌孟戏★宜黄戏★抚州采茶戏传统手工技艺(5项)南丰蜜桔栽培▲南丰泥炉制作工艺金溪雕版印刷手工技艺金溪藕丝糖传统手工技艺广昌白莲生产技艺与习俗传统医药(1项)建昌帮药业民俗(1项)装故事申报地区或单位南城县乐安县南丰县乐安县崇仁县东乡县宜黄县资溪县金溪县金溪县广昌县宜黄县临川区南丰县南丰县金溪县金溪县广昌县南城县乐安县注:带★者表示已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文化遗产名录带▲者表示已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文化遗产名录萍乡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8项)项目名称民间舞蹈(3项)芦溪古城独角缩龙上栗牛带茶灯莲花茶灯舞曲艺(1项)萍乡春锣▲民间美术(1项)萍乡湘东傩面具★▲传统手工技艺(3项)上栗传统烟花制作技艺▲萍乡花果手工工艺▲莲花打锡手工工艺申报地区或单位芦溪县上栗县莲花县萍乡市湘东区上栗县安源区莲花县注:带★者已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有1项;带▲者已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有4项(含国家级)。
宜春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2页)项目名称民间文学(7项)明月山和温汤的传说袁州谯楼的传说许真君的传说百丈山的传说丰城剑的传说宜丰恒白话故事李大銮起义的故事民间音乐(7项)宜春三星鼓万载得胜鼓▲丰城花钗锣鼓铜鼓客家山歌靖安打鼓铲山歌临清排工号子万载纸棚山歌民间舞蹈(10项)万载开口傩▲神狮舞碗龙灯(滚碗龙)香花和尚舞麒麟舞茶花灯(蚌壳灯)马灯舞十样景排字舞旱船舞传统戏剧(4项)高安采茶戏袁河锣鼓戏万载花灯戏瑞河戏曲艺(5项)宜春评话▲高安道情上高道情奉新道情宜春春锣杂技与竞技(3项)丰城岳家狮▲丰城梅烛南庙武术申报地区或单位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宜春市文化局丰城市、奉新县、靖安县铜鼓县、樟树市、宜丰县奉新县丰城市宜丰县铜鼓县袁州区万载县丰城市铜鼓县靖安县樟树市万载县万载县宜丰县高安市靖安县上高县靖安县靖安县上高县上高县上高县高安市袁州区万载县奉新县袁州区高安市上高县奉新县袁州区丰城市丰城市袁州区民间美术(3项)宜春版画宜丰根雕“龙凤呈祥”福字彩绘及雕版传统手工技艺(计9项)万载夏布制作技艺▲万载花炮制作技艺▲袁州区脱胎漆器制作工艺▲奉新土纸制作技艺丰城冻米糖制作技艺黄连麻糍制作技艺宜丰天宝罗酒制作技艺铜鼓撑酒制作技艺铜鼓包圆制作技艺民俗(4项)樟树药俗▲奉新县农耕文化“肃”字迎亲丰城社火樟树市、袁州区、宜丰县宜丰县靖安县万载县万载县袁州区奉新县丰城市宜丰县、高安市、奉新县宜丰县铜鼓县铜鼓县樟树市奉新县上高县丰城市注:加▲者已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有8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