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说
- 格式:ppt
- 大小:205.50 KB
- 文档页数:91
名词解释1.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具有个别、具体、可直接观察和经验性等特点。
2.《神灭论》:佛教在中国的流行,必然地与中国固有的社会秩序、文化伦理产生矛盾和冲突。
南朝时最富有观念论色彩的是神灭论的争论。
这场争论以范缜的《神灭论》最著名。
范缜本着道家自然主义的哲学观反驳佛教,主张形尽神灭的理论,具有深远的影响。
3.本草之学:我国药学理论的出现是在西汉时期,当时出现本草一词,将药学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所以,中国古代的药学,又称本草之学。
其主要内容为记述各种药物的名称、性状、功能、主治、产地及采集、加工、保存等知识。
著名的有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4.中体西用论:这是19世纪末以来中国文化发展中具有影响力的思潮。
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和基本理论。
中体西用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吸收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为"用,从而达到复兴中华的目的,但在中西文化冲突中力图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本体或主导地位,这是它的失误。
31.文化政策答案:文化政策是指一定时代。
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32.“大一统”意识答案:天在大一统的观念是由于中国的地域广大,统治者追求统一而逐渐形成的。
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在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
这样的追求来源于广大地域上人群的迁移及人群间许久以来的相互交流。
天下观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统一。
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时间也不算短,但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的基调,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
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论,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曾起过重要作用33.血亲五服制答案:血亲五服制是以本人为基准,向上推四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五服以内是近亲,五服以外是同宗。
31.引经注律答案:引经注律是儒家思想影响法律制度的又一方式。
第一章宋代文学概说一、宋代社会文化背景1、崇文抑武的国策“杯酒释兵权”;官僚大多出身于文人;文官待遇的优厚;军事力量的孱弱2、城市经济的繁荣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士大夫优裕的生活;词的兴盛与传播;3、民族矛盾的激化4、理学的兴盛5、高度成熟的文化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
(王国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二、宋代文学成就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处于转型时期,一方面传统的诗、文和源于民间的词已经高度成熟、定型,另一方面新兴的话本小说、戏剧等叙事文学开始登上文学殿堂,为后世元、明、清文学重心的转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宋代文学成就——诗歌1、宋代非常重视诗歌创作。
诗人众多,著作大盛。
而且,宋诗也表现出不同于唐诗的独特风貌。
清吴之振《宋诗钞》说:“宋人之诗,变化于唐,而出其所自得,皮毛落尽,精深独存。
2、与唐诗相比,宋诗呈现出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特点。
3、唐诗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宋诗内敛温和,平淡瘦劲;唐诗外扬热烈、色泽丰美。
各有千秋,各有所长。
宋代文学成就——散文宋代散文成就超过唐文,表现在:1、文体多样化。
欧苏吸收骈文辞采、声调之长,以构筑古文的节奏韵律之美。
2、融合古文的议论、叙事和抒情三种功能,使古文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更好地结合起来。
如欧苏之文。
3、风格丰富多彩,整体上平易畅达,简洁明快,更切于实用,奠定了以古文为主,骈文为辅的文章局面。
宋代文学成就——词1、流派众多,名家辈出,佳作如林。
2、完成了词体的建设,艺术手段成熟。
词的声律、章法、句法都建立了严格的规范。
3、在题材和风格上,开拓了广阔的领域。
题材应有尽有。
风格上婉约和豪放,清新与秾丽并存。
三、宋词的繁盛和发展宋词的繁盛词是宋代最引人注目,最具代表意义的文学样式。
宋代是词创作的鼎盛时期。
宋词繁盛的原因1、宋代城市经济的高度发展2、宋代社会的阶级特点3、宋代文人的创作心态4、唐五代词的传承与影响宋词的发展北宋前期词坛概况:北宋前期,词的创作出现兴盛的局面,柳永、晏殊、欧阳修等代表着这一时期词坛的最高成就。
中国文化概说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兴盛不衰。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可以概括为:第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人的内在的精神生活形式,包括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习惯等;第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往往也以外在的物态的形式来表现,涉及人们衣食住行的风习和行为的规范等;第三,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在中华民族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立特征,这种民族性的文化实际上已经成为多元的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于特定的“生态环境”。
这种“生态环境”的特征包括:半封闭的大陆—海岸型地理环境、家庭手工业与小农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并辅以周边的游牧经济、家国同构的宗法—专制社会。
正是这样的社会生活土壤,养育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绚烂多彩的文化特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内容广泛的题目,谈论它的时候不能不有所取舍。
我们选择的是最能反映中国文化特色而又常常为人们所感兴趣的几个话题。
(1)历史:七大古都中华民族世代栖息繁衍在东亚大陆,其古代文化发轫的地理环境较之同时期的世界其它文化产生的地域要辽阔恢宏得多。
城市的建立,与文字的发明、金属器具的制造一样,被视作一个原生型文化形成的标志。
而城市的发展,则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社会、经济、科学与艺术的发展水平。
所以古代罗马人说:“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曾作为国都的城市数以百计,其中最著名的有七个,号称七大古都,即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北京。
这七个古都历时三千余年,地跨黄河两岸、大江南北。
一个个王朝兴盛然后衰落了,而中华民族始终在艰难的磨砺中生息、繁衍、融合、壮大。
这些古都的遗迹成为先民智慧和勤劳的丰碑,成为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安阳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地处晋、冀、豫三省交会处,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
中国上古时代“三皇五帝”中的颛顼、帝喾二位帝王在安阳境内建都,分别在位70多年,是中华民族先民们所崇拜的君王。
公元前14世纪,商代的第20代国王盘庚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至商代末年,历时273年。
《孟子》思想概说一、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
孟子说:“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公孙丑上》)又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告子上》)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者,无不知敬其兄者。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孟子四端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告子上》这四种心,都是人天生所固有的,还给人的善本性,作了内涵上的规定,“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
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二、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中的核心思想。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尽心下》)关于“民本”思想,孟子有具体阐述。
他说:“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其贤,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之可焉,然后去子。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梁惠王章句下》)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第一讲礼仪概说一、礼仪的起源中华民族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文化教育传统渊源流长。
礼仪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渊薮和基质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大至国家制度,小至家庭生活,无不在礼的范畴之中。
什么是礼?礼本意为敬神,后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
礼的含义比较丰富,它既可专指为表示敬意而隆重举行的仪式,也可泛指社会交往中的礼貌、礼节。
礼在现代社会演变为礼貌、礼节、礼仪三礼。
《礼记》说"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经礼是指大的礼,曲礼是指小的礼)足见礼的丰富多彩。
礼仪究竟何时何故而起?人们做过种种探讨,归纳起来大体有五种礼仪起源说:一是天神生礼仪;二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三是礼产生于人的自然本性;四是礼为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五是礼生于理,起于俗。
将礼与仪连用始于《诗经》。
郭沫若先生说:"大概礼之起源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而对人,更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宾、嘉的各种礼制。
"从文献记载看,《通典》上说:"自伏羲以来,五礼始彰;尧舜之时,五礼咸备。
"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不过最为学者所公认的说法,还是礼起于三代而备于周朝。
(司马迁)史太公曰:洋洋美德乎!宰制万物,役使群众,岂人力也哉?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
礼由人起。
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忿,忿而无度量则争,争则乱。
先王恶其乱,故制礼义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穷国地物,物不屈于欲,二者相待而长,是礼之年起也。
故礼者,养也。
稻梁五味以养人口也;椒兰芬苣,所以养鼻也;钟鼓管弦,所以养耳也;刻镂文章,所以养目也;疏房床第几席,所以养体也。
故礼者,养也。
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 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
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
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
结构主义概说
结构主义是一种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旨在理解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结构和模式。
它强调系统的观点,认为社会现象是由各种相互关联的元素和规则所构成的。
结构主义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杜尔凯姆和克劳德·莱维-斯特劳斯等人的思想。
结构主义认为,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不仅仅是个体的行动和选择,而是由更大的结构和体系来决定的。
这些结构包括社会规范、价值观、符号系统和文化等。
结构主义者认为,人们的行为和意义是通过这些结构来塑造和约束的。
另外,结构主义也注重对隐含在社会结构中的模式和规则的分析。
它试图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普遍规律和结构性特征。
通过研究和解读这些规律和结构,结构主义可以提供对社会现象的更深入的理解。
总的来说,结构主义是一种关注社会结构和模式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分析社会现象中的相互关系和规律,来揭示其背后的结构和意义。
它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并对我们理解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提供了有益的视角。
《汉代考古学概说》赏析《汉代考古学概说》是一部全面系统地介绍汉代考古学的著作,通过对汉代历史背景、考古发现、文化意义、学术价值等方面的深入阐述,展示了汉代考古学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本文将从内容概览、历史背景、考古发现、文化意义、学术价值、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对本书进行赏析。
一、内容概览《汉代考古学概说》首先对汉代的历史背景进行了概述,接着系统介绍了汉代的考古发现,包括墓葬、城址、手工业遗迹等。
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汉代的文化意义和学术价值,并对汉代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进行了分析和鉴赏。
全书结构清晰,内容丰富,逻辑严谨,是了解汉代考古学的重要参考书。
二、历史背景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本书对汉代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包括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通过了解汉代的历史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汉代的考古发现和文化意义。
三、考古发现汉代的考古发现丰富多样,本书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介绍。
其中包括汉代的墓葬、城址、手工业遗迹等重要遗迹的发现和发掘情况,同时也介绍了汉代的陶瓷、金属器、玉器等文物。
这些考古发现为我们了解汉代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四、文化意义汉代的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书对汉代的文化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其中包括汉代的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同时也分析了汉代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通过对汉代文化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五、学术价值《汉代考古学概说》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著作。
本书对汉代的考古发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见解。
同时,本书也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本书的学习和研究,有助于提高对汉代考古学的认识和理解水平。
六、艺术特色汉代的艺术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书对汉代的艺术特色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鉴赏。
文学人类学概说文学人类学,是一门研究文学与文化之间关系的跨学科学科。
它结合了人类学、文化研究、文学理论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旨在探究文学作品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文学人类学认为文学作品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蕴含着作者和读者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认知方式等方面的信息。
因此,研究文学作品不能忽略它们所处的社会和历史背景。
例如,在研究《红楼梦》时,不仅要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和语言等方面,还要考虑清代封建社会的文化氛围和价值观念,以及作者曹雪芹的生平经历和文化背景等因素。
文学人类学也关注文学作品对社会文化的反应和影响。
文学作品常常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它们可以反映出社会的风貌、人物的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的特征。
同时,文学作品也可以对社会文化产生影响,它们可以改变读者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甚至推动社会的变革。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形象,对清代封建社会的女性地位和婚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
第三,文学人类学强调文学作品与其他艺术形式、传统文化、现代媒介等之间的互动关系。
文学作品常常与音乐、绘画、电影等艺术形式相互交织,形成多元的文化表达方式。
同时,文学作品也常常受到传统文化和现代媒介的影响,如诗歌和戏曲等传统文化形式,以及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介对文学作品的传播和影响。
文学人类学强调跨文化交流和比较研究。
文学作品不仅是特定文化的产物,也是人类文化共同体的财富。
因此,文学人类学也关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对比研究,以促进跨文化的理解和交流。
例如,在研究《红楼梦》时,可以将其与日本的《源氏物语》、英国的《傲慢与偏见》等作品进行比较,探究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文学人类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旨在探究文学作品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它不仅关注文学作品本身,也关注它们对社会文化的反应和影响,以及与其他艺术形式、传统文化、现代媒介等之间的互动关系。
同时,文学人类学也强调跨文化交流和比较研究,以促进跨文化的理解和交流。
汉字概说左民安任何一种文字都是代表有声语言的,这是世界上一切文字的共性。
它们都是以语言为基础,依赖于语言的产生而产生,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发展。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方块汉字,就是以汉语为基础而产生的记录汉语的符号体系。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紧密相连,可以这样说,没有汉字就没有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辉灿烂的文化。
一、汉字的创造及其特点汉字是谁创造的?在我国历史上,历代的观点认为汉字是仓颉个人所造。
比如在《路史掸通记》中说,仓颉“龙颜侈哆,四目灵光”。
在《春秋元命苞》中说,仓颉“生而能书”。
简直把仓颉说成一个神通广大、法术无边、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人”。
然而,考古科学的种种发现,却愈来愈多地证明汉字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创造成果。
我们的祖先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创造了汉字,“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止一个” (鲁迅:《门外文谈》)。
是千百万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使汉字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头尝试到约定俗成,不断地孕育、创造、选炼、发展起来的。
关于汉字的产生年代,历来说法不一。
有人说汉字产生于夏代(公元前2100多年),距今4000多年。
也有人说汉字产生于商代(公元前1600多年),距今3000多年。
可是1972年以后的最新研究成果,则是以西安半坡村遗址的距今年代为汉字产生的标志。
半坡遗址陈列室的那些类似文字的刻画符号,和彩陶上的花纹是根本不同的。
“那些刻画记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或者说是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从这些刻画符号看:第一,它们都是单个的独立体;第二,有类似笔画的结构;第三,它们尽管都是草率急就的,但已经具备了汉字的雏形。
比如《说文解字》说:“家,居也。
”既然是居,那就应该是人居,可是为什么“宀”(古代的屋子) 内有“豕”(猪)呢?难道“家”是养猪的吗?当我们看了半坡村遗址后就会恍然大悟,原来在母系氏族社会,猪已开始家养了,由此可见,这个“家”字,在 6000多年以前就已经开始孕育了,2000年以后发展成为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家”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