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答案 中华文化概说

答案 中华文化概说

答案 中华文化概说
答案 中华文化概说

中华文化概说>> 教学辅导作业四

一.填空题

1、中国传统住宅一般分为、、三大部分。

2、明清两代的建筑,大型标志性建筑主要有、、、等。

3.明清民居北方以为主,南方以为典型。

4、在中国,有所谓“三代”之说,它指的是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门槛前后出现的三个朝

代、、。

5、殷商时代的突出成就之一青铜文化的主要特点是:、、。

6、秦王朝“大一统”文化最主要的有四大方面、、、。

7、汉代的面食有发酵的,也有不发酵的,统称为“ ”。

8、唐代陆羽著的是中国最早的关于茶文化的著作。

9、古代的马车是有等级的,观车后之便可知乘车者的身份。

10.我国的烹调技艺的四大菜系指的是和,和。

11、到了汉代,封建的选官制度才逐渐确立,其表现形式有两种:和。

12、明代官员的官服上有补子,文官为“”,武官为“”。

13.清代的地方官制较之明代略有改变,总督,巡抚固定为“”。

14、明代的学校有两大类,其中中央级的学校称“”。

15、中国传统节日不仅具有时代特征,而且还具有、特色。

16、端午节的活动主要有和,和。

17、目前所知保存礼仪文化最早的书籍是由儒家学者整理的《》、《》和《》。

18、传统说唱艺术的源头,就是先民在劳动之余的讲“”

19、《》是我国第一部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诗歌总集。

20、宋代皇帝徽宗赵佶书法自成一家,自创“”。

二、名词解释

1、自然崇拜

2、三代

3、华夏集团

4、巫史文化

5、茶禅一味

6、家谱

7、八股文

8、三纲五常

9、道家

10、禅宗

11、诗经

12、京剧

13、贴经

14、竹林七贤

15、建安风骨

三、判断题

1、传说中的伏羲氏、女娲氏属于华夏文化集团。()

2、司马迁的《左传》是第一部编年体史著作。()

3、明清小说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可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

4、我国的白酒是世界上独有的一种蒸馏酒,它的问世是酿酒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5、世界上最古老的野生茶树生长于中国西北。()

6、现代烹饪最重要的方法“炒”是在唐宋时期发明的。()

7、先秦时期已有“衣”、“裳”之分。上衣下裳,是当时男女通用的服装形式。()

8、科举制的雏形——开科取士试行于唐代。()

9、中秋节、春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近世三大传统节日。()

10、长期以来,古代中国文代多半是以华北为中心的。()

11、传统说唱艺术的源头,就是先民在劳动之余的讲故事。()

12、花灯舞主要流行于云南省部分地区。()

四、简答题

1、中国酒文化的特征是什么?

2、简述中国茶文化的内容。

3、简述中国传统建筑的总体特征。

4、简述隋朝科举制度的先进性。

5、简述繁荣的唐文化的开放性给我们的启示。

五、论述题

1.如何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2.谈谈你对“茶禅一味”理解。

3.请列举中国古代五位书画家,并陈述他们的特点和风格。

4.试述中西方婚礼中的差异,并说明其中的东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不同。

5.为什么诸子百家会形成“和而不同”的时代精神。

答案 中华文化概说

中华文化概说>> 教学辅导作业四 一.填空题 1、中国传统住宅一般分为、、三大部分。 2、明清两代的建筑,大型标志性建筑主要有、、、等。 3.明清民居北方以为主,南方以为典型。 4、在中国,有所谓“三代”之说,它指的是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门槛前后出现的三个朝 代、、。 5、殷商时代的突出成就之一青铜文化的主要特点是:、、。 6、秦王朝“大一统”文化最主要的有四大方面、、、。 7、汉代的面食有发酵的,也有不发酵的,统称为“ ”。 8、唐代陆羽著的是中国最早的关于茶文化的著作。 9、古代的马车是有等级的,观车后之便可知乘车者的身份。 10.我国的烹调技艺的四大菜系指的是和,和。 11、到了汉代,封建的选官制度才逐渐确立,其表现形式有两种:和。 12、明代官员的官服上有补子,文官为“”,武官为“”。 13.清代的地方官制较之明代略有改变,总督,巡抚固定为“”。 14、明代的学校有两大类,其中中央级的学校称“”。 15、中国传统节日不仅具有时代特征,而且还具有、特色。 16、端午节的活动主要有和,和。 17、目前所知保存礼仪文化最早的书籍是由儒家学者整理的《》、《》和《》。 18、传统说唱艺术的源头,就是先民在劳动之余的讲“” 19、《》是我国第一部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诗歌总集。 20、宋代皇帝徽宗赵佶书法自成一家,自创“”。 二、名词解释 1、自然崇拜 2、三代 3、华夏集团

4、巫史文化 5、茶禅一味 6、家谱 7、八股文 8、三纲五常 9、道家 10、禅宗 11、诗经 12、京剧 13、贴经 14、竹林七贤 15、建安风骨 三、判断题 1、传说中的伏羲氏、女娲氏属于华夏文化集团。() 2、司马迁的《左传》是第一部编年体史著作。() 3、明清小说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可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 4、我国的白酒是世界上独有的一种蒸馏酒,它的问世是酿酒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5、世界上最古老的野生茶树生长于中国西北。() 6、现代烹饪最重要的方法“炒”是在唐宋时期发明的。() 7、先秦时期已有“衣”、“裳”之分。上衣下裳,是当时男女通用的服装形式。() 8、科举制的雏形——开科取士试行于唐代。() 9、中秋节、春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近世三大传统节日。() 10、长期以来,古代中国文代多半是以华北为中心的。() 11、传统说唱艺术的源头,就是先民在劳动之余的讲故事。() 12、花灯舞主要流行于云南省部分地区。() 四、简答题 1、中国酒文化的特征是什么?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论文--(英文版2011)

CHINESE FOLK CULTURE Folk culture has strong folklore and unique characteristics; it is a kind of culture that forms among the working people rather than governmental authority. Folk culture, also known as popular culture, is the basi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hina, the Book of Songs is the earliest poetry that contains much folk cultural of Pre-Qin dynasty, which reflects that our country’s folk culture is rich and colorful and has extensive knowledge and profound scholarship. However, as the time flying, there are lots of changes happened in the aspects of folk culture. In the tide of globalization, the folk custom culture that the basi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fading away gradually nowadays. According to this background, we should analyze the new appearance and discuss the protection measures of the folk culture further. It is not only because the Folk culture is the culture of the whole community foundation, and has strong vitality. As we all know, superficial culture is often the top of folk culture, and it is the result of the adaptation and refinement results of the folk culture, but also for the reason that Folk culture of a country are the national spirit of the main component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are an important cornerstone. So it is critical for Chinese peo ple learning more details about their own country’s folk culture. The traditional festival, also known as moon festival, is china’s second traditional festival next to the spring festival.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our country’s folk culture. The five thousand years civilization of Chinese nation has bred brilliant folk culture, which forms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folk culture resources. Chinese folk culture is famous to the whole world for it’s more than 5,000 years long history and its special existence forms. During the course of its long history, the hardworking Chinese people have created an ample material civilization as well as a splendid folk culture. In the field of folk culture, our people link the moon cakes and mid-autumn festival with Archer Yi, just like lots of people are fond of Associating Qu yuan and the dragon boat with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and combining sweeping day with honoring ancestor and new life. Mid-autumn Festivals is one of three major Chinese holidays, along with the spring festival and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t is an important festival during the eighth month of lunar calendar, for which billions of Chinese people go back to their home and gather together with their families. Traditionally, on this day, Chinese family members and friends will gather to admire the bright mid-autumn harvest moon, and eat moon cakes and pommels together. Mid-autumn festival as well as mouthwatering food people eaten during the period of it and various activities people held in the process of celebrating this festiva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of traditional festival, they are also kinds of civil epitome of our country’s folk culture. Chinese people celebrate this significant festival from generations to generations since it was formed during the Xia and Shang dynasty. The mid-autumn festival is a traditional festival for both the Han and minority nationalities. There are also some records of the mid-autumn festival. The most popular records is that people believe

电大-中华文化概说网上记分作业(全)

一、单选题 1、隋唐时期的人才选拔制度是 C.科举制 2、被轼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唐代诗人是 C.王维 3、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是 A.源 4、开创五代文人词的晚唐词人是 A.温庭筠 5、科举制废除于 B.1905年 6、《大风歌》的作者是 A.邦 7、明清小说又称 D.章回小说 8、提出“以自由为体,以为用”、被称为“中国西学第一者”的学者是 D.严复 9、既是唐朝由盛转衰,又是整个中国文化史转捩点的事件是 A.安史之乱 10、明确区分“国家”与“天下”两个概念的启蒙思想家是 D.顾炎武 11、近代外国商办报刊中最著名且历史最久的是 C.《申报》 12、《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

D.择端 13、朴学的开山大师是 B.顾炎武 14、被尊为“书圣”的书法家是 D.王羲之 15、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是 B.白马寺 16、弃用布帛,完全用钱币作一般等价物始于 D.宋代 17、中国历史上使用最久的历法是 D.授时历 18、唐中叶的文化领军人物是 B.愈 19、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先导人物是 A.徐光启 20、明清时期的“三大政”是指 B.漕运、盐法、河工 21、其学派被称为“关学”的理学学者是 C.载 22、元杂剧中帝王的俗称是 C.驾 23、道教形成于 B.汉代

24、现存搜罗最博、规模最大的类书是 B.《古今图书集成》 25、揭开洋务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C.曾国藩设立军械所 26、正式实行“一口通商”的“闭关锁国”政策是在 C.乾隆年间 27、元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象征人物是 A.马可?波罗 28、有“汉代孔子”之称的是 D.董仲舒 29、遍注古今群经,综汇今古文经学,集两汉经学之大成的是 C.玄 30、“中体西用”论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 B.把经学儒术提升到至高无上位置 二、多选题 1、元曲四大家包括 A.关汉卿 B.马致远 C.光祖 E.白朴 2、北宋瓦舍表演中,最能体现市民口味的表演形式是 A.说话 E.杂剧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谈谈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现在的国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也不算多,并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传统文化的概念几乎可以说是没有,在这次选修课时我选择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听老师讲了几节课,也观看了譬如孔子,孟子以及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之类的影片,所以,我就现在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浅薄的认识以及我最近参考的文献浅显的说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说中国传统文化之前要先阐明一下文化。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和实际活动的方式及其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由于人们生活实践的复杂多样,文化也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内容、形式和层次。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总是处于不断产生,又不断淘汰的过程中。因而,并不是所有在历史上出现过的文化都可以称之为传统文化,而只有那些具有重要价值,具有生命活力的文化才得以沉淀,保存,延续下来,成为后世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将这样的文化称之为传统文化。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数千年以前,中国就以独具特色的文化而闻名。其后,经过炎黄子孙长期的创造和积淀,中华的文化愈丰富多姿、博大精深,其成就、其影响,举世罕见。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管是浩如烟海,举世无双的文化典籍,还是瑰丽无比,独具特色的民族艺术,抑或是灿若星辰,光芒四射的文化名人。中国传统文化,以她博大的胸怀,收容着万事万物;以她崇高的精神,荡激着世间百态;以她完美的身姿,展现中华的雄浑;以她最顽强的生命力冲破岁月的湮没;以永远不朽的生机和活力,焕发青春,震撼世界。 五千年的历史,弹指间灰飞眼灭,历史的车轮在泥泞的土地上留下了长长的车辙,然而,传统文化却没有随风而逝,而是,在车辙下却被碾得熠熠生辉。学术界比较赞同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的时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她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东西。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从文房四宝到四大发明;从中国书法、国画、敦煌壁画到篆刻、印章、太极图;从汉字、甲骨文、钟鼎文到汉代竹简、木版水印,还是到唐诗、宋词、三十六计》、《孙子兵法》,《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易经》、《诗经》、《三字经》、《千字文》等中华经典诗文都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代表民族文化先进性和发展方向的,是和我们今天现代社会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的。因此也可以说,中国传统

《中华文化概说》作业(三)答案

《中华文化概说》作业(三)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60分) 1、唐诗熔汉魏的风骨和齐梁的声律于一炉。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融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其二是民族文化的融合。 3、宋学开山祖是周敦颐和邵雍。 4、南宋文化中心的南移包括:学术中心的南移、政治人物的南人化、政治中心的南移。 5、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我们展现了昔日繁华市井文化的场景。 6、从整个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看,如果说唐文化重在继往,那么,“宋型文化”则重在开来。 7、与其它宗教终归于“无”不同,道教是重“有”的宗教,一切都归于“有”。 8、禅,既指佛教一大宗派禅宗,又指这一宗派最主要的教义。 9、“题画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大量出现在宋元时期的文人画中。 10、写意是中国画最主要的特色,中国画的另一特色,就是散点构图。 11、传统的艺术精神就是写意抒怀,作为这种追求的直接体现形式,就是对艺术境界即意境的追求。 12、元朝统治者在汉化的过程中,不仅接受中原文化以及江南文化,而且,还广泛地接受了包括西域文化在内的大量外来文化。 13、元杂剧是在院本、诸宫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戏剧形式。 14、明代王阳阳继承陆象山“心学”的法宝,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性。 15、中国传统的“贵义轻利”观念,在明代后期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礼拜金钱之风十分强盛。 16、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大势,唐宋以前,可是说是士大夫文学占主导的时期,而明清以后,则是市民文学唱主角的时代。 17、《天工开物》的作者是宋应星。 18、明代朱载堉用“新法密律”建立起科学的十二平均律,其科学性至今仍得到肯定。 19、统一的清王朝为了对四周少数民族实施有效统治,在中央设立了理藩院这一专门机构。 20、明代以来,人文的潜流不断壮大,思想家顾炎武将“国家”与“天下”区别开来,以前者为一家一姓的封建王朝,以后者为万民共有之天下。 21、在反对宋学空疏的过程中,清儒对汉学青眼有加,于是导致了朴学的发达。 22、清官所负载的文化内涵最重要的就是正直。 23、道光、咸丰时期兴起的经世实学,将治学的重点转移到研讨漕运、盐法、河工、农事等方面,学问的重心从慕古转向崇今。 24、1901年,清政府废除了八股取士的老套,改试策论,注重实学治用。 25、如果说洋务运动是官商知识阶层对西学侵入的应对的话,那么,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则是贫民百姓对西学入侵的应对了。 26、严复从西学中寻得朴素的人本主义“民主”来对抗中国的“君主”集权,提出了“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的深刻的命题。 27、鹤与松结合,成为长寿的象征。“松鹤延年”、“鹤发童颜”等,就是对高寿者的赞辞。 28、从文化原型溯源,龙凤都是远古初民部落的图腾,龙主要是中原各族图腾物的结合体,凤则为南方各族图腾物的结合体。 29、传统爱国思想中两方面的内容应该剔除:其一为忠君,其一为民族心态。 30、“自强不息”一语出自《易经》。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隐逸文化以(D)作为最终追求目标? A.修身齐家治国 B.主体的个性消融 C.出污泥而不染 D.主体的个性自由 2、何时起隐士几乎全为儒士(B) A.魏晋之后 B.宋元之后 C.元明之后 D.明清之间 3、宗白华先生所说“中国周秦诸子以后第二度的哲学时代”是指(B) A.两汉时期 B.魏晋南北朝 C.唐宋时期 D.元明清时期 4、从本源上讲,炼丹是(C)的思想 A.道家 B.道教 C.神仙家 D.佛教 5、西汉、唐朝的中外文化汇萃之地都是(D) A.敦煌 B.洛阳 C.咸阳 D.长安 6、唐代寒士崛起在制度文化上的保证是(D) A.太宗对道教的崇奉 B.韩愈的排佛 C.武则天的圆融三教 D.科举制的实施 7、宋学集大成的代表人物是(A) A.朱熹 B.二程 C.张载 D.邵雍 8、我国历史上有过几次文化南移集中的时期,其中第二个时期是(B) A.战国时楚文化兴起后 B.唐代“安史之乱”后 C.“永嘉之乱”后 D.“靖康之难”后 9、下面关于“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 A.先秦诸子都坚持“道”一元论的观点 B.道家对道的理解特别强调无为的思想 C.儒家学说对道的理解更注重天的意志 D.宋代道学家的道学思想杂有佛学因素 10、“恕”的本义是指(B) A.原谅别人的过失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严格地要求自己 D.严格地要求别人 11、以下元杂剧属于公案戏的是(D) A.《西厢记》 B.《墙头马上》 C.《拜月亭》 D.《窦娥冤》 12、与宋代绘画相比,元代绘画显示出的特征是(B) A.更加浓墨重彩 B.更重意趣与心境 C.更显富丽堂皇 D.以人物素描为主 13、明代文化呈现出与前代迥异的色彩,其主要原因是(C) A.僵化的八股科举考试 B.封建集权的专制化 C.经济基础的巨大变化 D.文化高压政策 14、明代以冷静理智的态度对待西学,主张吸取优点、摒弃伪妄的人是(B) A.徐光启 B.方以智 C.李之藻 D.王徵 15、为了维护业已衰化的封建肌体,清王朝对外采取的政策是(D) A.全盘西化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对外开放 D.闭关锁国 16、中国历史上最体现法制特色的王朝是(A)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中华文化概述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中华文化概说 分校镇安职工 专业金融学 学号1361001264466 学生姓名艾美贞 2014年01月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中华文化概说》课程论文 【题目】儒家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辨析 【摘要】 在当代中华道德思想文化谱系中,虽然有古典儒家思想的成分,但由于它有机地融合了中国各历史时代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优秀思想文化,远比古典儒家思想丰富和深刻,因而更适合现代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只能是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 儒家思想;和谐社会;思想资源。 【正文】 中国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每逢重大变革的时代,都习惯于从古人那里寻找解决当前问题的思想资源。传统文化中儒家占主导地位,所以,如何利用儒家思想资源的问题每每被提及。19世纪中后期以来的洋务运动、五四运动、近年来的新儒学运动,都就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展开过激烈的讨论。 在目前学术界,一些较为普遍的主张认为,儒家思想中关于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国家民族之间关系的主张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启示和借鉴价值。 孔子所说的“仁”包括“义、礼、忠、恕、孝、悌、慈、爱、勇、温、良、俭、让、恭、宽、信、敏、惠”等一系列内容,“忠恕之道”只是其中两点。如果从孔子的文本探究其含义,就很容易发现儒家思想的局限性。 如对“爱”的解释,孟子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墨子的主张是:“视人这国若现其国,视人之家若现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为人之国,若为其国,……

为人之都,若为其都,……为人之家,若为其家……”。儒家过分看重血缘亲情,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平等的重要性,这就很容易在社会生活领域造成缺乏公平意识,直接妨碍了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需要一定的秩序,不管这种秩序是否合理和公正显然,对人类社会来说,问题不在于有无秩序,而在于这种秩序是否公正合理,在于这种秩序能否维护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能够不断促进绝大多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实际上,“和谐”并不是说统一体中没有矛盾和冲突,只不过是矛盾和冲突的双方相互容纳、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健康互动、互利双赢,以致矛盾双方关系达到平衡与协调状态,并且其中一方的发展对于另一方的发展有利,从而使矛盾统一体处于一种相对稳定阙云太的表征。仅我国近一百多年以来,如果没有此起彼伏、坚持不懈的斗争,我们今天能有民族独立、迅速发展的局面吗?我们主张建立和谐世界,并且强调通过对话解决国际纷争、缓和国际和地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求同存异、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基本的外交立场。实际上,国际社会之间的对话、合作、妥协与斗争都是建立和实现和谐世界必不可少的方式和手段。儒家在道德修养方面的主张却不断被重新提出。如有学者提出,在当前的农村中,对老人不孝的情况非常严重,应该大力提倡和弘扬儒家的孝道精神。 儒家所提倡和宣扬“孝道”思想虽然有“显亲”(政治层面)和“娱亲”(精神层面)等几层意思,但是其核心是“养亲”(经济层面),即由子女负责上代人的养老问题。这种养老方式在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农村社会中是唯一的可选择的方式。2005年10月至12月黑龙江省人大代表翟玉和率7人普查组自费普查全国农村孝道现状。通过对31省46县72村10401人的调查,统计表显示:孝18%,一般52%,不孝30%;好8%,较好39%,差53%。被调查者人均收入650元,自养者78%,儿女供养22%。调查组总结“吃得最差的是老人,穿得最破的是老人,住得最小的是老人。空巢老人大多没精气神,眼神茫然空洞,脑筋迟钝,面无表情。家里清风冷灶。有电不使,有电视不开,不烧煤”。这些得不到物质赡养的老人,更难得到精神赡养。 对此,翟玉和提出5大对策:第一、修改《老年人权益法》。因该法对不孝者没有惩戒,所以,不孝者不知晓不尽孝是违法。第二、孝道从娃娃抓起。将《二

-中华文化概说复习资料

上海电大20XX年中华文化概说复习资料(12月)单选 B 遍注古今群经,综汇今古文经学,集两汉经学之大成的是 C.郑玄 帛书《老子》出土B.长沙马王堆汉墓 被鲁迅先生赞为“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的著作D.《庄子》 被苏轼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唐代诗人是C.王维 被尊为“书圣”的书法家是D.王羲之 把春秋战国时代称为“中国思想之能动时代”的学者是D.王国维 C 春秋时,周王室名存实亡,周的礼乐文化保留完好的仅有B.鲁国 曾设计宇宙演化过程《太极图》,并以《太极图说》进行诠释的人A.周敦颐 D 道教的基本信仰是B道 道教形成于 B.汉代 《大风歌》的作者是 A.刘邦 东周时期的文化精神是C.重民轻神 F 法家文化策源地是D.三晋 放言“天之将大任于斯人也”的是C.孟子 G 关于中国文明起源,较科学的说法是A.本土、多元 关汉卿震撼力的戏曲作品D《窦娥冤》 广义“文化”底层部分是C.器物文化 告诫唐太宗“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著名“诤臣”是C魏征《古今图书集成》中“神异”、“禽虫”、“艺术”类的书籍归入D博物编 公元前800年到前200年间,是人类文化的“轴心时代” B.元典时代 H 《红楼梦》的作者是C曹雪芹 汉文“中国”正式写进外交文书,首见于D.中英《江宁条约》J 稷下学宫位于 A.齐国 揭开洋务运动序幕的事件是C曾国藩设立安庆内军械所 健身体操“五禽戏”的编创者B华陀 近代外国商办报刊中最著名且历史最久的是C《申报》、 既是唐朝由盛转衰,又是整个中国文化史转捩点的事件是A安史之乱 “经”的本义是C编织物的纵线 举世闻名的卢舍那大佛在B.龙门石窟 今天的中华名族是中国境内多少个名族的总称。 C、56 K 可称为“近古文化期”的时期是C唐宋后千年间 开创五代文人词的晚唐词人A温庭筠 孔子身后,儒分为八,其中“孙氏之儒”即 D荀子一派 科举制废除于B 1905年 L 离骚的意思是 C.远离忧愁 M 明清时期中西文化碰撞的前沿是D.两广、江浙 明清时期的“三大政”是指B漕运、盐法、河工 明清小说又称D章回小说 明清实学思潮的先导人物是A.徐光启 明确区分“国家”与“天下”两个概念的启蒙思想家是D顾炎武 N 哪种文字的造字法已显示出汉字形声化的趋向B.金文 P 朴学的开山大师是B.顾炎武Q 清代道咸间成就最大的经世学者B.魏源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 D.张择端 清乾隆24年大体奠定了中国疆域范围,约有D.1260万平方公里弃用布帛,完全用钱币作一般等价物始于C宋代 秦文化最鲜明的文化特色A功利主义 其学派被称为“关学”的理学学者是C张载 R 人类改变分子化学结构的第一种制作物是B陶器 S 隋唐时期的人才选拔制度 C.科举制 宋代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是A.沈括 商周青铜器纹饰主要D.虚拟的动物纹 商族的图腾“玄鸟”就是B.燕子 “世界”一词源自B《楞严经》 T 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称为“中国西学一者”的学者D.严复 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是A.魏源 提出“中华”一词乃“文化之族名。……华之所以为华B.杨度屠岸贾这一人物形象出自元杂剧 A.《赵氏孤儿》 唐中叶的文化领军人物是B.韩愈 W 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A.壮族 “文化”的本质内涵是C.自然的人化 我国文献所知最早的确切年代是C.公元前841年 X 吸收易学、孟学成果,采用中国人习惯的修行方式的佛教宗派是D.禅宗 小篆的创制者是B.李斯 小说的开创时期是B.魏晋南北朝 现存搜罗最博、规模最大的类书是B.《古今图书集成》 先秦重视血亲人伦、追求现世事功的学派是C.儒家 心学是明代中后期的“显学”,盛极一时,又称B王学 夏商周三代文化各有不同,其中商代属于D.尊神文化 Y 印度称中国为“支那”,意为 B.文物之国 洋洋52万言纪传体通史是 A.《史记》 疑古辩伪的思想发端于B.唐宋 元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象征人物A.马可·波罗 元杂剧中帝王的俗称是C.驾 元曲所用曲牌400多个 有“人文初祖”美誉的是D.黄帝 有“汉代孔子”之称的是D.董仲舒 一个朝代自称“中国”,始于D元朝 Z 中体西用论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B.把经学儒术提升到至高无上位置 “中华”一词较早出现于 D.魏晋南北朝 “中国”的初义是 A.中央之城 “中国”整词出现,较早见于C.周初 中国最早采用“计里画方”之法绘制的地图是A.禹迹图 中国文化史的“一统帝国文化探索、定格期”是指B.秦汉 中国文明的“青铜时代”约相当于C.夏代至春秋战国之交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的《国风》部分汇编了多少个地区的诗歌C.15个 中国文明的“青铜时代”约相当于C夏代至春秋战国之交 中国逐渐形成回回族,始于元朝 中国人颂扬“燧人氏”,因为他C.教人用火 中国境内开始农业栽培和家畜驯养始于B.新石器时代 中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明朝中叶后 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典A.子产铸“刑书” 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是B.白马寺 中国历史上使用最久的历法D.授时历 重视血亲人伦、追求现世事功的学派C.儒家

中华文化概说中国文化概观作业题答案

《中华文化概说》、《中国文化概观》作业题答案 第一次 一、填空题。 1.从本质上讲, 中华传统文化乃是一种以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为主体, 由多民族文化相互补充的具有鲜明整体特征的文化。 2.新石器时期, 先民的崇拜可分为三大类自然崇拜、生殖与祖先崇拜、图腾崇拜。 3.所谓”中”, 乃是居于四方之中的的意思, 故称”中国”。 ”中华”之”华”乃是”光辉、文采、精粹”的意思。 4.在众多的氏族、部落之中, 主要有三大文化集团: 华夏集团、东夷集团、苗蛮集团。 5.殷商时代的突出成就之一青铜文化的主要特点是种类繁多、工艺复杂、粗犷狰狞的审美追求。 6.秦王朝时期最大的文化特征是”大一统”。 7.古代的马车是有等级的, 观车后之旌旗便可知乘车者的身份。 8.中国著名的”江南三大名楼”是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 9.诸子文化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那是中国文化思想史上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10.唐代诗歌的发展, 一般分为四大阶段初唐、盛唐、中

唐、晚唐。 二、名词解释。 1.”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 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2.春节 春节, 即农历新年, 俗称过年, 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3.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是将某种动物或植物等特定物体视作与本氏族有亲属或其它特殊关系的崇拜行为, 是原始宗教的最初形式, 4.茶禅一味 茶与道家以及佛教的禅宗也有密切关系人们往往将茶理与禅理结合在一起称之为”茶禅一味”。 第二次 一、判断题

中华文化概说作业一答案

《中华文化概说》作业(一) 参考答案 1、著名学者苏秉琦曾将起源时期的中华文化划分为六大区系。 2、龙是各部落初民原始图腾的混合物。 3、殷商时期,巫史承担着神人交通的重任,在宗教、政治生活中处于崇高的地位。 4、诸子之学,显学主要有儒学和墨学两家。 5、西汉时的司马谈将“诸子”概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 6、道家以“无为”为本,形成朴素的辩证观和相对主义,强调个体价值与精神的自由。 7、先秦“百家争鸣”中,百家思想虽然各异,但他们共同的学术之源是六经。 8、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特色是天人合一,它对国人的思维方式、文化走势、审美追求、价值观念都有极大的影响。 9、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10、汉儒董仲舒糅合阴阳五行于儒学体系中,建立起“天人感应”的理论,从原始的“天人合一”理想演化出“天人相类”的怪胎。 1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主张物我之间亲密无间,认识自我,也就等于认识“物自体”,我之属性本身就是“物自体”属性的体现。 12、体用一源,既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源,也可以说是古代文化精神的产物。 13、道,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高的一个哲学范畴。 14、先秦诸子学说虽歧见叠出,各有所重,但他们都坚持“道”一元论的思想。 15、体现天道自然的德,称善德、美德,如尧舜周孔之德;反之,与天道相悖离的德,称凶德、恶德,如桀纣之德。 16、到宋代时,孟子“内圣”之学性善之说,独重一时。 17、礼在先秦的发展大致有三个阶段,作为宗教的阶段、作为群体组成方式的阶段,作为个人内在和外在行为规范的阶段。 18、仁是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 19、与儒家大异其趣,墨家从“兼爱”出发,以“利”规范行为。 20、古代中国人对阴柔的重视远胜过对于阳刚。 21、战国末期,各家学说已趋于融合,主要体现在《易传》和《吕氏春秋》两书中。 22、与唐宋文化相比,汉代文化最突出的表现是浑厚。 23、秦汉时期对外文化非常发达,除张骞、甘罗出使外,另一重要事件是徐福率众出海东渡。 24、代表东汉时期的“出世”哲学的,一为本土的道教,一为外来的佛教。 25、两汉经学着眼于王道秩序的建构,而玄学则表现出“解构”的特性。 26、在审美追求上,魏晋人追求的是“气韵生动”,而不是合乎古范。 27、晋代葛洪受玄学影响,对“玄”进行大幅度的深挖,并将之与“道”对接解释。 28、成玄英所谓的“玄”,很有点佛教“空”的意味,而他所谓的“众妙之门”,看上去也有点佛教所说的“极乐世界”的架式。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与思考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中国一些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如春节、端午、中秋等,从而论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丰富。对西方的文化侵蚀提出了反对的看法。 中国文化可以说是博大精深的,五千年的历史与精神沉淀,使我们国家具有其他国家没有的文化。对于文化一词或许我了解的并不深,我认为文化可以说是一种精神。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精神的支持,没有文化的积淀,不管表面上多么的繁荣,也总有一些空虚的东西没办法避免。所以对于中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学会发扬和继承。而传统节日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文化现象。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再加上各种外国的文化侵蚀,使得人们越来越忽视我国的传统文化,忽视传统节日。尤其是现在的青少年,似乎对那些西方的节日更加的重视。什么圣诞节、情人节之类的颇受大家的喜爱。反而对春节、端午、重阳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没有什么兴趣。我认为这是不应该的,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对于西方新鲜事物的追逐,使得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相应的中国的文化也受到了一定的侵蚀。值得欣慰的是,国家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加大了对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将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规定问法定节日。 从小到大,我们每年都要过这些传统节日,春节、端午、清明、重阳、寒食、中秋等。它们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应该对它们有充

分的认识与热爱。 春节可以说是我国最为热闹,最为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了。它是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之间人们喜迎新年的节日。过春节又叫过年,关于“年”的传说可以说已经家喻户晓了。记得小时候,过年总是一件高兴的事,因为可以吃饺子,可以买新衣服,可以拿到压岁钱了。春节有很多习俗,比如守岁,放鞭炮,贴对联,拜年之类,伴随着年的气息,使得气氛更加的浓郁。过完春节,就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到来,一切都充满着希望与喜悦。 其次,端午节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它的来历有着一段传说。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也就有了后来的这些习俗。 中秋节,或许是大家最希望度过的节日了。因为中秋代表着团圆,代表着完满。八月十五这一天,全家聚在一起,吃着团圆饭是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中秋节,印象最深的就是吃月饼,晚上一家人聚在院子里赏月。团圆的感觉就会弥漫心头。 除了这些节日之外,还有很多传统节日,比如七夕、中元节。这些节日都有很多的意义,我们应该多去了解和热爱。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事物越来越多元化。文化也是如此,我们要

《中华文化概说》作业(四)答案

《中华文化概说》作业(四)中华文化概说》作业 一、简答题(每题15 分,共30 分) 1、简述理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答:首先,理学重新构筑起“礼”的封建秩序。在礼治秩序的长期浸染下,中国国民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主奴根性。个体非得牺牲自我(“灭人欲”)以适应礼法的要求(“存天理”)。其次,理学家以个人的道德修养作为人生学问的根本,促成了儒学朝“内圣”的方向发展的趋势。而专心内求的学术方法,又往往造成空疏的学风。外轻经济之事,空谈而鲜实用,一遇危难,即束手无策,给民族心理投下阴影。第三,理学家们强调的道德自觉,给我们的民族带了积极的因子。以“内圣”为根本的立身原则,实际上也就是强调了儒生们在道德规范下的主体意识。而张载提出的“民胞物与”命题,导致了中国知识阶层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庄严的历史使命感,并将个体人格的完成,融入到大众群体人格的共同完成之中。理学家们强调的“浩然正气”也为熔铸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奠定了理论基础。第四,在以“天理”为根本的理学本体论中,妇女丧失了一切权力,变为男性的附庸和奴隶。一系列的封建礼教枷锁,至今仍给中国妇女的文化心理留下阴影。 2、为什么说《四库全书》是空前的文化建设又是空前的文化浩劫? 答:《四库全书》是空前的文化建设,首先是其规模宏大。整部《四库全书》共著录三千四百七十部,共七万九千一十八卷。其规模之宏大,内容之丰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完成如此一部巨书,无异于是在文化上修建了一道“万里长城”。其次,《四库全书》是由政府出面修订的,因此,其校订缮写之精良与清晰,不是一般刻本所能做到的。《四库全书》也是空前的文化浩劫。首先,乾隆编纂《四库全书》本来就带有禁毁书籍的目的,因此在修纂的过程中,为了达到其目的,对一批书籍进行了大量挖改。其次,出于维护其统治的考虑,清政府在修纂《四库全书》时,把不利于其统治以及有民族反抗意识和思想的书籍大量销毁,共近3000 种,书籍总数在10 万部以上。如此数量庞大且极富思想性的图书被禁毁,对我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二、讨论题(70 分) 讨论主题:讨论主题:“孝” 作业要求: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然后准备讨论材料,再围绕讨论主题展开讨论,并作记录与评述。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个人观点与评述要求字数800 字以上。 作业内容:1、记录你准备的讨论材料与观点。请详细记录材料的来源,包括:作者、文章或书名、页码或网址; 2、记录讨论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和主持人姓名,每位发言人的主要观点摘要; 3、综合你所准备的材料、同学们的观点,得出自己最终的观点,并对自己的观点作论证,对你认为错误的观点作批驳。(个人观点与评述,可不限于下面所提示的范围) 讨论内容提示:讨论内容提示: 1、儒家对于“孝”有哪些主要主张?你认同哪些?不认同哪些?为什么? 2、请例举二三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关于“孝”的事例,并加以评述。 3、举例说明中国的“孝”文化对当代国人的影响。 4、你认为现在是否还要“孝”?如何“孝”?个人准备的材料:个人准备的材料:(10 分)以下答案仅供参考,请自行组织拟写文章。 中国是个讲孝的国度,自古便出现进以孝治国的君王,也出现因举孝廉而与当官的子。再加上官方提倡民间赞扬,所以孝成了中国人世间一个十分重要的道德科目,所谓百行孝为先嘛。“孝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最早在西周被提出。那时,人们讲“孝道”,主要是指“尊祖敬宗”,主要的表现是在祭祀方面。

中华文化概说论文-陕西民俗文化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中华文化概说 分校(工作站) 开放学院大众科培教学点 专业会计学(本科) 学号 学生姓名 2015年1月

陕西民俗文化 摘要 陕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十多个朝代或重要政权先后在这里建都,又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所在地,典籍丰富、文化遗存也多,许多风俗习惯多有可供追寻的历史渊源。地域上:东面黄河、西望关陇;北临塞外草原,南接巴蜀水乡,横跨陕北高原、渭水盆地和秦巴山区。有着丰富多彩古朴独特的乡土文化、民风民俗既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又争奇斗艳,异彩纷呈。 关键词:陕西民俗文化表现形式措施保护产业 一、什么是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它具有普遍性和传承性和变异性。 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早在《汉书·王吉传》一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礼记·王制》云:“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这里说的王者巡守之礼,就是国君深入民间,对乡村社会的民情风俗进行一番调查研究。太师是掌管音乐及负责搜集民间歌谣的官吏,他把民间传承的民歌(国风)呈递给国君。国君通过这些民歌,“观风俗,知得失”,制定或调整国家的方针政策。我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就是古代各民族之间流传的民歌。这些民歌,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风俗习惯,包含着大量的古代民俗事象,对研究我国古民俗具有重大价值。就比如《水浒传》中的江湖文化、侠义文化都属于民俗文化意识范畴。 研究民俗事象和理论的学科称为民俗学。“民俗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独立的学科,“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有着极其密切的亲缘关系,如考古学要借助民俗学揭开古代社会神秘的面纱,民俗学要借助考古学提供古代传承文化的实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