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文化概说
- 格式:pptx
- 大小:3.04 MB
- 文档页数:64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一、“文化”界说二、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和方法一、“文化”界说(一)“文”的释义及扩展1、“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1)《易·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文。
”(2)《礼记·乐记》曰:“五色成文而不乱。
”(3)《说文解字》曰:“文,错画也,象交文。
”2、“文”的多重引申义(1)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如《尚书·序》所载:伏羲画八卦,造书契,“由是文籍生焉”。
(2)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如:《论语·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在以上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
《礼记·乐记》所谓:“礼减而进,以进为文”,郑玄注:“文犹美也,善也。
”(二)“化”的释义及其扩展化的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礼记·中庸》曰:“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等等。
“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并由此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中文的文化西文中的文化:结论2:广义与狭义(一)广义的“文化”1、广义文化的定义: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
包括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众多领域。
2、广义文化的结构广义文化的结构,可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个层次。
(1)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2)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概要导论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问题的语境即:究竟在什么条件下或环境里,会出现或存在“中国传统文化”这个问题?一、中国传统文化问题的宏观语境概括说来,中国传统文化问题是一个典型的世界史问题,它之成立、窘迫、焦急、缓解、与龃龉,与世界史的近现代进程不可分割。
中国传统文化问题是世界近代史和现代史的一种中国式的开展,在此意义上,中国传统文化之成为一个问题,乃是一个世界史事件。
这种世界史特点,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问题得以开展的宏观语境。
宏观语境的关键点:与世界发生关系;是在近现代史上形成的。
二、中国传统文化问题的具体语境(一)初始化语境中国的封建社会在近代的腐朽局面。
精神已经从顶峰滑落,广大农民已经贫困化,它的制度已经从根本上腐败了。
满清帝国的妄自尊大、固步自封和表面的繁荣。
在同一个历史时期,英国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政治和制度革命,继之而来的工业革命则把这个国家锻造为“世界工厂”。
在1840年之前的几十年里,古老静谧的中华帝国与新生的活力无限的资本主义工业国家英国之间的反差对比和矛盾张力,古老的华夏族连同它的最高统治者,陶醉在自造的完美无缺的梦境中。
佩雷菲特形象地将这种想象的优越感称之为“集体孤独症”。
这种奇特的危险状态,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问题的初始化语境。
(二)危机语境中国传统文化问题的危机语境,以1840年鸦片战争作为标志。
之后,“满清王朝与天朝官僚制度紧密结合建立起来的权力、群众中的民族主义和西方。
这种可怕的三者结合把中国卡住了。
三方中的任何一方都无法充分控制这个国家,并把它引向自己所需要的道路上去:三者的冲突把这个国家关闭在不发达状态之中。
”危机语境具有多重含义:首先,是指现实的危机状态。
在1919年以前,这种现实危机最迫在眉睫的形态是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民族尊严的明显丧失。
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订立,彻底打破了中央帝国的神话,并使得华夏民族的心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919年以后,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民族尊严的丧失,国共两党的合作与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抗日战争等,这种现实的危机语境并未真正缓解。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观念、哲学思想、艺术特色和历史文化沉淀。
本文将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概述,探讨其核心价值观和特色。
一、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倡仁爱、孝道、礼仪等价值观念。
儒家思想强调人伦关系、家庭和谐、社会秩序,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等被奉为经典,影响至今。
二、道家文化道家强调“道法自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道家文化注重修身养性、追求心灵的平静与超脱,反映了中国人对于生命、人生及宇宙的独特理解。
三、佛家文化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宗教之一,弘扬慈悲与普度众生的思想。
佛家文化倡导“舍己救人”、“布施”、“禅定”等修行方式,对于中国社会的精神建设和道德提升具有重要影响。
四、文学艺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如诗词、戏曲、绘画等形式,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人生、情感的独特感悟。
唐诗宋词、京剧、山水画等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传承至今。
五、传统节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体现了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统习俗的传承。
这些节日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六、礼仪习俗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礼仪与习俗,强调尊老爱幼、宾客有道、男女有别等,体现了中国人的传统道德标准和社会规范。
礼仪习俗在中国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七、历史沉淀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沧桑,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名人如孔子、庄子、李白等留下了不朽的文化传世之作,为后人传颂。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智慧,赋予了中国社会独特的文化底蕴。
在当代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当务之急,唯有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弘扬,才能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愿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绪论第一节文化的概念一、古今“文化”观“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周易·贲卦》相对于“文治教化”——“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刘向《说苑·指武》)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泰勒(Tylor, Edward Burnett)《原始文化》(1871年)广义文化:人类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所有成就的总和。
狭义文化:特指意识形态,即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
“人是悬在由他自己所编织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马克思.韦伯( Max Weber)“所谓文化就是这样一些由人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因此,对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种寻求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一种探求意义的解释科学。
”——【美】克利福德.格尔茨(C .Geertz)《文化的解释》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特定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
它是这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
它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起着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第二节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旧石器时代重要考古遗址的年代安徽省繁昌县孙村镇距今200万年;山西芮城县西侯度村距今约180万年;云南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陕西蓝田人距今约115-110万年北京周口店猿人距今约46万年;北京山顶洞人距今约20-1万年新石器时代重要考古遗址年代(一)黄河流域文化区•仰韶文化距今6000多年前;(因最早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得名)仰韶文化的代表——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彩陶文化距今约5000年。
•黑陶文化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重要考古遗址及其年代裴李岗文化(河南新郑县),距今约7700年以上;大汶口文化(山东泰安市),距今约5000年;龙山文化(山东省章丘市),距今约5000-4000年之间;也被称为“黑陶文化”马家窑文化(甘肃省临洮县),距今约5000-4000年;齐家文化(甘肃省政和县),距今约4000年;二里头文化(河南省偃师县),距今约1900-1800年。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引言中国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积淀了几千年的文化传承。
它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涵盖了许多领域,如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主要特点和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概述。
历史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逐渐发展演变。
早期的中国文化主要以祭祀和追溯祖先的传统仪式为主,后来逐渐形成了文字、礼仪、音乐、艺术等多个方面的文化特征。
古代中国的各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标志,如商代的甲骨文,周代的礼乐制度等。
中国传统文化在秦汉时期达到了顶峰,由此形成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等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主要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尊重家族和社会的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家族和社会的价值观,强调孝道、忠诚、友谊等。
家庭被视为传承和发展文化的基本单位。
中国人相信,一个和睦的家庭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
关注道德和伦理观念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道德和伦理观念。
儒家思想强调尊敬长辈、孝敬父母、仁爱他人等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在现代社会中仍然保持着重要地位。
尊重传统艺术中国传统艺术包括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多个方面,这些艺术形式通过几千年的发展积淀出了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审美和精神追求,通过艺术表现传递情感和思想。
尊重自然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中国古代文人常借助自然景物来表达情感和思考人生。
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哲学思想,如道家的“自然无为”,体现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观念。
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对社会道德和伦理观念的塑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其次,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依然是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参考和源泉。
再次,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对环保、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方法。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传统文化的某些价值观可能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变革,需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
这种文化包含了各种哲学思想、道德规范、艺术形式、科学发展,以及丰富的生活习俗。
它们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瑰宝,也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形成的智慧结晶。
一、哲学与道德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它的哲学和道德观。
儒家思想,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主张仁爱、忠诚、礼敬、智慧和信实。
道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强调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佛教也在中国传播,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远。
这些哲学和道德理念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也影响了中国社会的结构和运行。
二、艺术与文学中国的艺术和文学传统同样丰富多彩。
诗词、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等都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无比的魅力。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仅是技艺展示,更是情感表达、思想交流的媒介。
同时,中国的传统建筑,如庙宇、宫殿、园林,体现了和谐之美和对自然的尊重。
三、科学与技术中国的科学技术也有深远的历史。
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对全世界的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
另外,中医、天文、算术等领域的研究也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科学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生活习俗与节庆中国的生活习俗和节庆体现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春节、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充满了家庭和社区的团聚与欢乐。
婚丧嫁娶等重要事件,也有一整套的习俗和仪式。
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代表着多元、精致、和谐的生活哲学。
中国的传统文化,像一条历史的长河,流淌着古老而深沉的智慧。
它包含了中国人民在长期历史演进中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创造,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然而,面对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全球化的冲击,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使其与现代社会相融合,发挥出新的活力,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我们应当深入研究和理解传统文化,提取其中的有价值元素,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为构建新时代的中国文化贡献力量。
文化概念: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联系,着眼于人类自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
“狭义文化”排除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之为“小文化”。
文化结构:关于文化结构,有多种的划分方法,这里仅以“四层次”说展开论述。
1)物态文化层。
该文化层是由人类所加工于自然而创制的各种器物所构成,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
2)制度文化层。
该文化层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创立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所构成。
3)行为文化层。
该文化层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行为所构成。
4)心态文化层。
该文化层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絪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所构成。
文化的作用:1.传递功能:文化作为社会约定的符号系统,形成社会的遗传密码,遗传基因,不断的复制,使社会得以进化,并形成一个民族特有的风貌2.教化功能: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受文化的熏陶,形成特定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的过程。
3.社会功能: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和结构整合三个方面。
文化的社会功能:(1)文化是社会变革的内燃机。
(2)文化是社会常态的调控器。
(3)文化是凝聚社会的粘合剂。
(4)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文化的特征:1、同一性(为社会成员共同接受和理解)2、时代性(历史性)3、民族性4、地域性(地域文化)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文化的影响:1)使得中国文化延绵不绝、体系完备;2)使得中国文化具有个性突出和兼容并包相结合的特点;3)中国文化具有务实的精神和崇尚中庸的特征宗法:宗法,即宗族之法,是宗族内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的祖先,区分尊卑长幼,规定继承秩序,确定宗族成员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丰富文化遗产,包括思想、哲学、文学、艺术、礼仪等方面的传统。
下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论:
思想和哲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和哲学思想,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等。
这些思想注重个人修养、家庭伦理、社会秩序和治理原则,强调和谐、忍耐、平衡和中庸之道。
文学和诗词:中国的文学作品源远流长,包括诗词、小说、戏剧等形式。
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诗人通过诗歌表达情感、抒发思想,如李白、杜甫等诗人的作品广为传诵。
经典和典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重要的经典和典籍,如《论语》、《道德经》、《史记》等,这些著作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智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学和艺术: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美学和艺术的培养,包括绘画、音乐、舞蹈、剧院等艺术形式。
中国绘画以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等闻名于世,中国音乐注重和谐与平衡。
礼仪和道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和道德观念对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起着重要作用。
孝道、礼貌、忠诚、诚信等价值观念被广泛传承和弘扬。
中医和养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中医理论和养生观念被广泛应用和传承。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注重平衡和和谐,通过调
理身体的阴阳、气血、经络等来维护健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它不仅为中国人民提供了道德准则和生活指南,也为世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