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在柏林教案1
- 格式:doc
- 大小:177.50 KB
- 文档页数:2
在柏林文本分析:本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以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的小插曲为故事材料,通过一个家庭在战争中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的残酷,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
这是一篇微型小说,在不足四百字的篇幅里涉及的是一个严肃的话题:战争的残酷性。
作者截取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面前。
小说的篇幅极短,却包孕着丰富的内涵;小说的情节非常简单,却有着极强的可读性。
教师在教学本课时,因为本文篇幅极短,所以不必纠缠于小说的层次划分,而应选取适当的句子理解,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和深沉的主旨。
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体会战争给普通民众造成的深重苦难以及人物的悲剧形象。
2、关注情节和环境,了解小说表现战争主题的方法,感受小说结构构思的巧妙。
教学重点:1、默读课文,体会战争给普通民众造成的深重苦难以及人物的悲剧形象。
2、关注情节和环境,了解小说表现战争主题的方法,感受小说结构构思的巧妙。
教学难点:关注情节和环境,了解小说表现战争主题的方法,感受小说结构构思的巧妙。
课前准备搜集战争残酷的文学作品、新闻、图片、影视资料等,让学生感受作品呈现出的战争情景,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导入话题创设情境同学们,老师想问大家,如果提到战争,你会想到什么画面,你会用哪个词来形容这个画面,想一想。
预设:生:哀鸿遍野、尸横遍野生:血雨腥风、家破人亡你能解释一下吗?你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
战争过后会想到什么样的画面?(一片废墟)同学们,我们一提到战争,会想到很多词语,一想到这些词语,我们的眼前就会出现这些画面,战争带来的灾难的画面。
就说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来看一下这场战争,将20亿人口卷入其中,很多人都家破人亡。
那么这场战争带来或伤或亡,我们会看到尸横遍野的画面。
这场战争中,有61个国家被卷入其中,有数以万计的城市化为了一片废墟。
2024年《在柏林》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在柏林》教材第四章第三节,主要内容包括:柏林城市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德语基础语法及常用词汇;德国国情及生活习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柏林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 掌握德语基础语法和常用词汇,能进行简单的德语日常交流。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德语语法和词汇的掌握,以及德国文化背景的理解。
2. 教学重点:柏林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德语基础语法和常用词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地图、德国文化资料。
2. 学具:笔记本、教材、词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柏林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柏林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新课内容:(1)介绍柏林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讲解德语基础语法和常用词汇。
(3)实践情景引入:模拟在柏林旅行,进行角色扮演,练习德语日常交流。
3. 例题讲解:针对德语语法和词汇进行讲解和练习。
4.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德语对话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柏林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 德语基础语法和常用词汇。
3. 实践情景引入:在柏林旅行。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描述柏林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用德语编写一段关于自己在柏林旅行的对话。
2. 答案:(1)柏林位于德国东北部,是德国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
它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如柏林墙、勃兰登堡门等。
(2)示例:A: Guten Tag! Wie geht es dir?B: Danke, gut. Und dich?A: Auch gut. Ich bin gerade in Berlin aubend. Was ist dein Lieblingsplatz in Berlin?B: Ich mag den Brandenburger Tor. Es ist ein Symbol Berlins.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在柏林沪教版高一下册语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沪教版高一下册语文教材第五单元《异域采风》章节,主要内容为《柏林印象》。
文章通过对柏林的描绘,展示了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现代风貌,以及作者对中德文化交流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句型,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了解柏林的历史文化背景,培养学生对异国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长难句理解和异域文化背景知识。
2. 教学重点:词汇、句型的掌握以及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柏林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柏林的印象,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同时注意词汇、句型的掌握。
3. 课文解析:对课文中的难点、重点进行讲解,如长难句分析、异域文化背景介绍等。
4.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课文《柏林印象》2. 重要词汇:如“历史遗迹”、“现代建筑”、“文化交流”等。
3. 重点句型:如“这不仅……,还……”、“在……方面”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句型,描述一下你心中的柏林。
(2)谈谈你对中德文化交流的认识。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有关柏林的历史、文化、旅游等方面的资料,加深对柏林的了解,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长难句理解和异域文化背景知识。
2. 教学重点:词汇、句型的掌握以及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在柏林》教案1教案1: 《在柏林》的文化背景和主要人物介绍主题:了解《在柏林》的文化背景和主要人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
目标:1.了解《在柏林》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熟悉《在柏林》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主要人物的行为和冲突。
教学准备:1.《在柏林》的文本或摘录。
2.课堂白板、黑板或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Step 1: 介绍文化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15分钟)- 向学生介绍《在柏林》的故事背景,简要讲解柏林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发生的环境。
-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写作这个故事的目的和意图,以及他可能想要传达的主题或信息。
- 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
Step 2: 主要人物介绍 (20分钟)- 向学生介绍《在柏林》的主要人物,包括主人公以及其他重要角色。
- 逐个介绍每个人物的名字、年龄、职业以及性格特点等,让学生对他们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 使用图片、视频片段或演示剧本等辅助教材,使学生对每个人物的形象有较为清晰的印象。
Step 3: 分析人物行为和冲突 (15分钟)- 向学生提出一些关于主要人物行为和冲突的问题,如他们的行为有何特点?他们之间的冲突是什么?等等。
- 引导学生思考人物的动机和行为背后的原因,通过讨论和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故事的发展。
Step 4: 小组活动和讨论 (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讨论和分享自己对主要人物的理解和观点。
-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并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和辩论。
- 指导学生总结和归纳小组讨论结果,分享给全班。
Step 5: 总结和评价 (10分钟)- 简要总结《在柏林》的文化背景、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以及人物行为和冲突的分析。
- 向学生询问他们对这部作品的印象和感受,以及从中学到了什么。
-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评价,引导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在柏林》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关注情节和人物,了解小说表现战争主题的方法。
2.感受小说结局构思的巧妙,体会作者对残酷战争的控诉。
【教学重难点】1.默读课文,关注情节和人物,了解小说表现战争主题的方法。
2.感受小说结局构思的巧妙,体会作者对残酷战争的控诉。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状元成才路”多媒体课件;学习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回顾学法,导入新课1.谈话: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小说《桥》和《穷人》,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阅读小说呢?2.学生交流。
预设:阅读小说时,我们要关注小说的情节、环境及小说中的人物;通过情节、环境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3.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奥莱尔创作的一篇小说《在柏林》。
(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4.明确自读要求。
引导: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篇小说的学习提示。
(学生自由读)课件出示:战争给人民造成深重的苦难,带来难以弥合的创伤。
默读课文,想想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
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你怎样理解“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复习旧知,借助已学的方法来展开自主学习,为接下来的学习作铺垫。
板块二梳理情节,整体感知1.引导:默读课文,想想小说写了哪些主要人物,这些人物又构成了怎样的情节。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补充小说的情节示意图,交流展示自己画出的情节示意图。
老妇数数,老头制止,老妇又数,老头陈述,女孩嗤笑车厢平静女孩傻笑车厢寂静3.学生对照情节示意图,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4.摆放情节示意图,感悟情节的曲折。
(1)思考:读这个故事时,你的心情一定发生了许多变化,请你在这条曲线上摆放这篇小说的情节,如果以摆放的高低变化来表现你的心情变化,你会怎么摆放呢?(2)学生摆放情节示意图,并说明理由。
(3)点拨:在阅读这篇小说时,我们的心情就跟随着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曲折的情节设置达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在柏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如“柏”“墟”“指手画脚”等。
(2)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主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默读、朗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细节描写,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体会战争的残酷,从而珍惜和平。
(2)培养学生对战争受害者的同情,激发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
(2)分析文中老妇人的形象,体会其在战争中的遭遇和内心的痛苦。
2、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结尾处“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的深刻含义。
(2)引导学生从战争的残酷中反思和平的珍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中的生字词、重点语句和文章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人物形象、主题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关于战争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如废墟、难民、战火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战争的残酷。
(2)提问学生对战争的看法,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2、初读课文(1)学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自行解决生字词的读音和释义。
(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讲解易错的生字词。
3、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情节,明确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4、精读课文(1)分析老妇人的形象找出文中描写老妇人的语句,如外貌、语言、动作等,分析老妇人的精神状态。
讨论老妇人反复数“一、二、三”的原因,体会她内心的痛苦和绝望。
(2)探讨文章的主题思考文中的战争对人们生活造成了怎样的破坏。
理解文章结尾处“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的含义,体会人们在战争面前的无奈和恐惧。
《在柏林》教案1教案1:《在柏林》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课文《在柏林》是一篇描写战争题材的短篇小说。
故事讲述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士兵列兵弗朗茨在战争中所经历的种种遭遇,以及他在战争结束后回到柏林的生活。
通过弗朗茨的视角,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以及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在柏林》的主要内容,把握战争题材作品的特点。
2. 学习小说中的描写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课文《在柏林》的故事情节,理解战争题材作品的主题。
难点:深入领会作者通过描写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表达的反战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战争,是人类社会中最残酷、最痛苦的现象。
它给人们带来的,往往是家破人亡、生灵涂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战争的课文——《在柏林》。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3. 课堂讲解: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的反战情感。
4.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巡回指导。
5. 练习巩固: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检验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在柏林》板书内容:故事情节:弗朗茨的战争经历、战争后的生活战争描写:残酷、无情、痛苦作者情感:反感、厌恶、呼吁和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课文《在柏林》,谈谈你对战争的看法。
2. 作业答案:(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课文《在柏林》,让学生了解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感受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对战争的认识和感悟。
但在课堂讲解环节,部分学生对战争描写的手法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024年六年级《在柏林》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柏林的城市景象,感受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2.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珍惜和平、反对战争的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中对战争场面的描绘,以及人们对和平的渴望。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课文主题的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图片,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3. 生字词学习: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
4. 课文解析:分析文章结构,讲解战争场面描绘及人们对和平的渴望。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课文理解的题目,进行讲解。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道关于课文内容的练习题。
7. 主题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表达的主题,引导学生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六、板书设计1. 《在柏林》2. 重点生字词:废墟、渴望、和平等。
3. 课文结构:战争场面描绘、人们对和平的渴望。
4. 主题: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和平的理解。
2. 答案要求:围绕课文主题,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阐述对和平的认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书籍,深入了解战争对人类的危害,增强和平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字词的学习和掌握。
2. 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特别是战争场面的描绘和人们对和平的渴望。
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4. 主题讨论的引导和组织。
5. 作业设计的深度和广度。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生字词的学习和掌握1. 读音:确保学生准确掌握生字词的发音。
2. 意义:讲解生字词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小学语文《在柏林》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目标阐述:- 学生能够掌握并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故事情节、主要人物及其背景设置。
- 通过文本分析,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特别是对战争主题的深度理解。
2.教学内容与活动:- 关键词汇学习:首先介绍并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如“蹒跚”、“憔悴”、“不假思索”等,确保学生对这些词汇有清晰准确的理解。
- 故事结构分析: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包括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让学生习惯从宏观角度理解文本结构。
- 角色讨论:详细分析文中的主要角色(老妇人、老兵、年轻母亲和小姑娘),讨论他们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以及他们如何反映战争的影响。
- 背景探究:介绍二战相关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环境,从而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1.目标阐述:- 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 运用角色扮演和创意写作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2.教学内容与活动:-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或问题,例如战争对不同角色的影响,每组之后向全班汇报其讨论结果。
- 角色扮演:选择课文中的具体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实际表演来加深对角色心理和情节的理解。
- 创意写作:鼓励学生从课文中的一个角色的第一人称视角写一个日记条目,描述他们在特定事件中的感受和经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目标阐述:- 增强学生对战争带来的人文关怀和道德思考的能力。
- 教育学生珍惜和平,反思战争的残酷,培养同情心和正义感。
2.教学内容与活动:- 情感共鸣: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情感元素,如老妇人的悲伤、老兵的无奈等,使学生能够同情文中人物的遭遇。
- 战争与和平讨论:组织一场辩论或讨论,主题为“战争是否能解决任何问题?”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 反思和总结:课程结束时,让学生写下他们对战争的新认识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和平的理念。
在柏林语文教案在柏林语文教案1学习目标:1、领会文章深刻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特点,体会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重点: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话题,创设情境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
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
比如杜甫的《石壕吏》、美国影片《拯救大兵瑞恩》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二、探究标题,想象畅谈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
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柏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泛,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
在未细读文章之前,学生凭借着已读过的文章或看过的影片可能对战争中人们的生活有各种想象,可以请学生自由发言,所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均可。
教师可以适当引入战争给人民生活和精神带来的苦难和摧残,而后展开对文章的阅读。
三、初读课文,把握情节可让学生简要复述。
四、深入文本,层层剖析1、两个小姑娘“不加思虑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2、老兵所说的“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如果改为“她”好不好?3、第一节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参考:1、说明了小姑娘的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浅。
2、“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
3、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
全文结尾处的“静”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内心的流血。
五、再探文题,品味主旨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首先,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
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家庭的缩影。
2024年六年级《在柏林》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1. 小说的阅读与理解:通过阅读《在柏林》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感受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变化,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语文园地四:围绕《在柏林》这篇课文,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了解战争对人类的危害,树立热爱和平、珍爱生命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体会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珍爱生命的价值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战争的场景,让学生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战争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吗?”引导学生思考。
2. 自主阅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提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把握人物形象,体会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 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深入理解课文。
4. 例题讲解(1)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例题。
(2)教师讲解例题,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5. 随堂练习(1)设计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进行指导。
(2)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在柏林》2. 主要内容:人物形象:老人、孩子、母亲战争影响:生活困苦、心灵创伤热爱和平、珍爱生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概括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以“热爱和平”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在柏林》简案
上海市闵行区华二紫竹双语学校王红梅
一、教学目标:
1.梳理故事情节,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从群体和个体对人物进行分析,归纳性格特征;
3.关注环境背景,融合人物性格,探究时代与人物相互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归纳性格特征;
2.教学难点:理解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和感情的表达用意,多角度分析人物
性格特点产生的原因。
三、课前准备
搜集战争残酷的文学作品、新闻、图片、影视资料等,让学生感受作品呈现出的战争情景,并关注到所搜集材料中对人物的聚焦和描写;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战争的危害老妇人两个姑娘
不变老头变
七、作业设计
1. 读一读,阅读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理清整体人物关系,揣摩人物态度的前后变化,关注个体人物的性格特征;
2. 写一写,尝试通过描写人物的手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来展现鲜明的人物形象;(要求:语言描写+任选其他一种描写方法)。
14.*在柏林【教学目标】1.通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体会微型小说微言大义、留白想象的文体特点。
3.领会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4.领会课文深刻的主旨,体会课文对残酷战争的控诉,深入思考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教学重难点】1.品味文中的词句,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
2.领会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生命是一种奇迹。
在茫茫宇宙中,据说只有这个蓝色的地球才存在生命,但是战争的铁蹄无情地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
千百年来,人们渴望和平,对于战争深恶痛绝。
下面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描写战争给人们造成灾难的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探究标题,想象畅谈。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引入战争给人民生活和精神带来的苦难和摧残的资料介绍。
)师:战争的发生是因为统治阶级利益的驱使,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思考:这篇小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4.用“——”画出描写后备役老兵和老妇人外貌的词语,这些词语揭示了德国人民怎样的境况?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1.课件出示下列问题:((1)、(2)题为第一组;(3)、(4)题为第二组;(5)、(6)题为第三组)(1)为什么“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2)为什么老兵在三个儿子死了、妻子疯了之后还要上战场?(3)为什么文中多次提到老妇人数“一、二、三”?(4)无论如何火车声一定比老妇人的声音大,但为什么后面写声音盖过了车轮声?(5)为什么小说中多次提到小姑娘笑老妇人?(6)文中写到车厢中两次静下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最后一段写车厢里“静得可怕”?(车厢里的人都在想些什么?)2.小组交流。
其他小组补充。
(注意关注细微文字背后的留白。
)预设:问题(1):健壮的男子都上战场战死了,暗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
在柏林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读小说,说清内容,感受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苦难和难以弥合的创伤。
2、关注环境、人物和情节,了解小说表现战争主题的方法,感受微型小说构思的巧妙。
课前准备:接触学生,复习《桥》,了解微型小说的基本特点。
组建四人小组,落实组长。
课前谈话:1、这两组词语,分别让你想到了什么?选择一组,待会儿来交流。
(1)出示词语:第一组词语:阳光沙滩奔跑第二组词语:黑夜大火呼喊(2)学生交流。
揭示答案。
多么出人意料【词卡:出人意料】,你觉得是你们猜错了吗?(3)这就叫做“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无论是生活,还是文学艺术的创作,都需要出人意料。
正是这样的出人意料,才会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经典。
2、提“出人意料”,我们就会想起一类小说,板贴。
【词卡:微型小说】,说说你对微型小说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引出战争1、今天,我们走进另一篇微型小说,一起读课题——《在柏林》。
(板题)2、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读了题目,你觉得文章有可能写什么?【词卡:预测】3、这篇课文有一个导读提示,默读提示,联系题目,继续猜测。
(战争、二次世界大战)4、记录战争的文字浩如烟海,你看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书籍就有许许多多。
(ppt)二、运用猜测,读懂小说1、《在柏林》是一篇不到400字的微型小说,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让我们先走进小说的第一段,它就在《学习单》第一题,用心默读。
2、有难念的词吗?预设:(1)火车车轮的声音怎么念——咔嚓咔嚓(2)小姑娘不假思索地——嗤笑。
你知道什么是嗤笑吗?拓展:“嗤”字有点意思,它是形声字,右边就读chi。
右上部分指向人的脚趾,下面虫指的是蛇,蛇咬人的脚趾,本意是灾难,大祸临头了还在笑,那是——无知。
“无知”是原意。
3、读完这个自然段,你的脑袋里出现哪些疑问?将最大的一个疑问写在《学习单》第一题中。
教师巡视中评价:关注细节,提出真的问题,好的问题。
4、每人分享一个问题,其他人仔细听,不重复。
十二微型小说两篇
在柏林
教学目标
1、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说明:
这是一篇微型小说,在不足四百字的文章里涉及的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战争的残酷性。
作者截取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的面前。
小说的篇幅极短,却包孕着丰富的内涵;情节如此简单,却有着极强的可读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2、难点: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至。
说明:
这篇微型小说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意想不到的结尾,所以优秀的微型小说并不在于要有巨大的字数和曲折离奇的情节。
我们在品味这篇文章时就应抓住文章中这种抖转直下的独特效果。
思路点拨
这篇微型小说篇幅很短,不必纠缠于小说的层次,选取适当的句子理解提问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体会它的特点和魅力。
练习举隅
1、喜欢这篇微型小说吗?试就它的写作技法作一探究。
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
—
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
好比吃饭一样,要嚼得烂,方好消化,才会对人体有益。
——陶铸
研卷知古今;藏书教子孙。
——《对联集锦》。
14 在柏林【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习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情感的写法。
3.阅读课文,体会战争对人民带来的伤害以及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渴望和平的愿望。
【教学重点】初步学习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情感的写法。
【教学难点】体会战争对人民带来的伤害以及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渴望和平的愿望。
【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准备】课件(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内容荣德基课件页码一、导入新课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
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
比如杜甫的《石壕吏》、美国影片《拯救大兵瑞恩》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故事。
二、时代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三个和、、等为一方,以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
战争范围从到,从到,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
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9000余万人,5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这次战争带动了航空技术、、等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
边听边画出文中的难读的字,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
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1)(2)(3)(4)3.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在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两个小姑娘嗤笑由于失去三个儿子而发疯的老妇人,老兵说明原因及后续即将也上战场的故事。
)五、品读释疑(一)自由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两个小姑娘“不加思虑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小姑娘的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浅。
在柏林沪教版高一下册语文教案本文记叙了一个产生在从柏林驶出的一列火车上的故事,平实的语言将老妇人的凄惨遭受描画出来,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和平的期望。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在柏林沪教版高一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在柏林》教案教学目标1、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暴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成效。
说明:这是一篇微型小说,在不足四百字的文章里触及的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战争的残暴性。
作者截取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进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的眼前。
小说的篇幅极短,却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情节如此简单,却有着极强的可读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知道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2、难点: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至。
说明:这篇微型小说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意想不到的结尾,所以优秀的微型小说并不在于要有庞大的字数和曲折离奇的情节。
我们在品味这篇文章时就应抓住文章中这种抖转直下的特殊成效。
思路点拨这篇微型小说篇幅很短,不必蛮缠于小说的层次,选取适当的句子知道提问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体会它的特点和魅力。
练习举隅1、爱好这篇微型小说吗?试就它的写作技法作一探究。
《在柏林》原文浏览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在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见一个硬朗的男子。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衰弱的老妇人。
明显她在独自寻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喀嚓喀嚓”声。
停顿了一会,她又不时重复起来。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脱口而出地嗤笑起来。
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立刻车厢里安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
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
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知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致不会再笑了。
《在柏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体会战争给普通民主造成的深重苦难以及人物的悲剧形象。
2、关注情节和人物,了解小说表现战争主题的方法,感受小说结局构思的巧妙。
教学重难点1、关注情节和人物,了解小说表现战争主题的方法,感受小说结局构思的巧妙。
2、学习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致。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致趣,导入新课1、回顾小说《桥》和《穷人》,并结合交流平台的提示,举例说说读小说时,我们应该关注些什么?关注小说的三要素:小说的情节、环境及小说中的人物。
通过情节发展、环境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来深入感受人物形象。
今天,我们来读一篇小小说《在柏林》,作者是美国的奥莱尔,看看从中我们能读出什么?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带着疑问,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读顺。
2、将不懂的词语划出来,同桌互相交流,提问3、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交流:1、理解词语沉思:深思。
奇特:跟寻常的不一样;奇怪而特别。
指手画脚: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
也形容轻率地指点、批评。
造句:他总喜欢对别人指手画脚,很令人反感。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假:凭借;依靠。
嗤笑:讥笑。
神志不清:知觉和理智不清醒。
文中形容老妇人因痛失儿子而极度悲伤导致的精神错乱。
大概:表示不很准确的估计。
2、一个在战争中失去了三个儿子的老兵,在被迫上前线之前,将他神志不清的妻子送往疯人院。
在车厢里,老妇人奇特的举动引起了两个姑娘的嗤笑。
老兵道出原因后,车厢里一片寂静。
三、再读课文,体会情感1. 自读提示,学生自学。
提示:借助前面所学的阅读方法,梳理《在柏林》的情节,填写学习单。
文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画面是什么?①关注情节,抓住语言、神态等描写,感悟主题表现方法。
②引导学生思考:“健壮的男子”都哪里去了?这样的场景是偶然现象吗?寥寥数语,简短的一句环境描写引出了故事的开始,又从侧面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健壮男子都上战场打仗去了。
十二微型小说两篇
在柏林
教学目标
1、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说明:
这是一篇微型小说,在不足四百字的文章里涉及的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战争的残酷性。
作者截取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的面前。
小说的篇幅极短,却包孕着丰富的内涵;情节如此简单,却有着极强的可读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2、难点: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至。
说明:
这篇微型小说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意想不到的结尾,所以优秀的微型小说并不在于要有巨大的字数和曲折离奇的情节。
我们在品味这篇文章时就应抓住文章中这种抖转直下的独特效果。
思路点拨
这篇微型小说篇幅很短,不必纠缠于小说的层次,选取适当的句子理解提问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体会它的特点和魅力。
练习举隅
1、喜欢这篇微型小说吗?试就它的写作技法作一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