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2.27 MB
- 文档页数:25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注意多音字“挣”“喝”的读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4.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收集资料,了解周恩来的生平事迹,让学生对周恩来有更多的认识。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奠定基调,直入课题。
1、师介绍周恩来的简介。
(多媒体显示配乐画面)2、导入课题,解题。
(1)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他小时候立下的宏伟目标:(师指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通过昨天的预习,谁能为我们说说课题的意思呢?(3)带着我们的理解,清晰而坚定地再读读课题吧(师指课题)——(学生齐读)二、初读课文,聚焦“中华不振”。
1、初读课文,读准词语,读通句子。
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地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是什么原因让周恩来从小就树立了这么远大的志向呢?(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词语,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老师检查大家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多媒体显示)(2)刚才我们初读了课文,请大家完成关于课文主要内容的填空。
3、聚焦“中华不振”。
(1)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周恩来从小就树立了这么远大的志向呢?课文中有一个词说明了原因。
请把它找出来?(“中华不振”)(2)对!你们都有一双慧眼,都找出来了,是“中华不振”,这个词正好与“中华崛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课题下方板书“中华不振”)请齐读这个词。
(3)让我们走进百年前的中国,来看看当时的中国到底是怎样的不振。
部编版小学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原文及
赏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原文:
那是在周恩来十二岁的时候。
有一天,校长把同学们召集在一起,问大家:“你们为什么而读书?”有的同学说:“为了明理而读书。
”有的同学说:“为了做官而读书。
”也有的同学说:“为了父母而读书。
”校长对这些回答都不满意,摇了摇头又问:“还有别的答案吗?”这时,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赏析:
这篇课文以周恩来少年时代的经历为背景,展现了他胸怀大志、立志报国的崇高理想。
首先,课文通过描绘校长提问和同学们的回答,展示了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读书目的,如明理、做官、孝敬父母等。
这些回答虽然都有其合理之处,但校长并未表示满意,这暗示了这些目的可能过于个人化或局限性。
然后,周恩来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这句话表达了周恩来超越个人利益,心系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高尚情怀。
他的回答不仅让校长感到满意,也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读者。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简洁而有力,充分体现了周恩来深厚的爱国情感和崇高的理想追求。
他的这种精神,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它告诉我们,读书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更是为了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
我们应该胸怀大局,立足长远,以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的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以其深刻的主题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教育我们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试讲稿1、课程导入同学们,在开始今天的课程之前,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有的同学可能会说为了获取知识,有的可能会说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
那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篇与读书目的有关的文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作者及背景介绍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陈沚,他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
接下来,我们再来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国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3、初读课文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工具书或者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读完课文后,思考一下:课文围绕“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了哪几件事?4、字词学习同学们,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相信大家都遇到了一些生字词。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出示生字词:崛起、模范、巡警、吵嚷、惩处、抱负、胸怀、赞叹、疑惑、帝国主义、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左顾右盼、衣衫褴褛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互相纠正读音。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生字词,老师读一遍,同学们读两遍。
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这些生字的写法。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生字的结构和笔画,说一说在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
老师重点讲解几个易错字:“嚷”字右边是“襄”,不要写成“瓤”;“惩”字要注意笔顺,先写“征”,再写“心”。
5、整体感知好,同学们,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刚才提出的问题:课文围绕“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了哪几件事?课文主要写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读书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件事是周恩来初到奉天,伯父告诫他不要去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第三件事是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看到一个妇女受欺侮,而中国人却敢怒不敢言。
6、精读课文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件事。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一部分,思考: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周恩来在听到魏校长的提问后,陷入了沉思。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1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第一课时)一、教材解析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二、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崛、范”等8个生字,会写本课“肃、晰、振"等13个生字,正确理解“严肃、疑惑不解、清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4、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三、教学重点1、学会写本课生字,正确理解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1、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2、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五、课前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词,会写部分生字吗,正确理解词语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而读书?生畅所欲言。
2、伟人介绍,引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有一个这样的人他活着的时候为人民鞠躬尽瘁地工作,为国家呕心沥血地奋斗;是他,在民族面临重大苦难之时挺身而出;是他,在国家陷入极度混乱之时,力挽狂澜,保存正气。
有这样一个人当他离开这个世界时成千上万的人们自发为他落泪送行,联合国全体成员为他下旗致哀;有这样一个人,上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没有留下一个后人,一分财产,一点骨灰,却永永远远地留在中国老百姓的心头上。
他就是——周恩来。
周恩来是为了什么而读书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引导学生断句、有节奏地读)。
4、理解课题。
(二)初读感知,字词学习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课文读通顺。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5篇1【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
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反馈交流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⑴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⑵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⑶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
“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
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六、课堂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后小结】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思路,知道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第二课时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部分。
思考: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评课1.【问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评课【答案】刚刚听了老师执教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受益匪浅。
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供参考。
一、可取之处1、思路比较清晰整节课,老师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引导学生理解文本,钻研文本。
从题目切入,提出“是什么让周恩来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很快在文中找出“为什么需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原因。
接着又顺势而导,“你从课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会‘为什么需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当学生钻进文本体会“为什么需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又引入社会背景资料,结合图片真正让学生感受“为什么需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境况。
学生才能深刻地理解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只要充分地体会“为什么需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就会自然地与少年周恩来一起感同身受,产生情感共鸣。
2、拓宽文本,整合资源利用图片和资料在对比中让学生感受在中国的土地上华人如狗,中国割地赔款,外国人践踏中国土地、蹂躏中国人的历史背景;穿插背景音乐,展示新中国振兴的视频。
3、品读感悟课堂情绪的交换,离不开文本,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体验。
课堂上徐老师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来感悟,如齐读,个别读等。
在理解“为什么需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词时,老师让学生抓重点词语体会四种不同人:妇女、洋人、中国巡警和围观中国人。
更让我们理解“为什么需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二、不足之处1、向孩子输送情感是孩子所能接受的,不要把我们教师的情感高位灌输,为情所困。
让孩子们多一些生活、情感的记忆,要多一些生活世界、情感世界的链接,可以更具有生活化。
如上新课前,让孩子们自由回答“你们为什么读书?”。
2、重点、关键词语是否应重点强调一下?如课后的加点词语。
沉重地、响亮而坚定地、铿锵有力等。
3、出示的相关事例应该读一读,让学生感受一下。
三、工作建议1、继续加强小组合作学习;2、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表达能力;3、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让参与面更广。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的一篇文章,本课主要讲述了作者少年时代耳闻的一件小事,反映了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抱负和强烈的民族责任心。
文章语言平实,但情感丰富,内涵深刻,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感悟文本表达方式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难度。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但对于一些深层次的含义和情感还难以把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好奇心,对于周恩来这位伟人有一定的崇拜之情,这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周恩来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抱负和民族责任心。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分组讨论等方法,自主学习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周恩来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抱负和民族责任心。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感悟文本表达方式;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分组讨论等方法,自主学习课文。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境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情感教学法:注重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对周恩来等伟人的崇拜之情。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背景。
2024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设计(精选篇)什么是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设计(精选11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设计(精选11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喧嚷、得意扬扬、惩办、志向、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广博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同学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欲望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齐读,个别读。
问为什么这样读?(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2、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二、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1、同学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全文,正音。
解决“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自读考虑:课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文中写了三件事,中间有两次过渡。
第一次是过渡句:“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疑惑,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一、看拼音,写词语。
chǎo rǎnɡmófàn xún jǐnɡ二、填字组词,对号入座。
风( )日( ) 热闹非( )( )( )褴褛灯( )酒( )耀( )扬威( )顾( )盼1.形容天气晴朗暖和。
( )2.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 )3.形容衣服破破烂烂。
( )4.向左右两边看。
( )三、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疑惑不解踊跃四、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是中国的土地。
改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改成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
中国人要振兴中华。
用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吵嚷模范巡警振兴平凡惩处二、和丽凡衣衫红绿武左右1.风和日丽2.耀武扬威3.衣衫褴褛4.左顾右盼三、示例:1.他竟然能犯如此低级的错误,真让人疑惑不解。
2. 这堂语文课,同学们发言非常踊跃。
四、1.这难道不是中国的土地吗?2.在外国租界里,谁也不敢怎么样。
3.话语博得了喝彩。
4.中国人如果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篇1尊敬的评委老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共五部分。
一、说教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课标教材第七册第七组第1篇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教材编者的意图是:1.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2.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以上所述的教材特点和编者意图,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其中,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课程标准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加上这篇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先写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接着写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然后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后写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远大志向。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2)学会从课文中提炼主题,分析课文结构,提高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为国家和民族崛起而努力学习的意识。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学习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重点词汇和句型的学习和运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
(2)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主题,分析课文结构。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入课文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读书?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老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3. 课文分析:(1)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主题,分析课文结构。
(2)讨论课文中的抽象概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四、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2. 写一篇关于“为什么我们要读书”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
2.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利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运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阅读测试:设计阅读理解题目,测试学生对课文大意的理解。
八、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原文。
《为中华之崛起⽽读书》教学设计第⼀课时(通⽤6篇) 通过学习这篇《为中华之崛起⽽读书》,了解少年周恩来⽴志的原因,学⽣能抓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物内⼼世界,深⼊体会⽂章内容。
下⾯是店铺收集的《为中华之崛起⽽读书》教学设计第⼀课时(通⽤6篇),欢迎阅读! 《为中华之崛起⽽读书》教学设计第⼀课时篇1 ⼀、教学⽬标 1、认识8个⽣字,会写12个⽣字。
积累“伯⽗、模范、巡警、吵嚷、惩处、抱负、胸怀、帝国主义、灯红酒绿、热闹⾮凡、风和⽇丽、耀武扬威、得意扬扬、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3、能概括课⽂主要内容,初步感受“中华不振”的原因。
⼆、教学重点 学会根据⼈物及联系事件概括课⽂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难点 体会中华不振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感受⼈物形象,揭⽰课题 1、出⽰周恩来的图⽚,这个⼈是谁呢? 请学⽣说说对周恩来的了解。
过渡语:是啊,周恩来是我们开国的第⼀任总理,是伟⼤的⾰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是深受全国各族⼈民敬重和爱戴的领袖,他卓著的功勋、崇⾼的品德、光辉的⼈格深深铭记在全国⼈民和世界⼈民的⼼中。
今天,让我们⾛近少年周恩来,了解他成长过程中发⽣的事。
揭⽰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读书》。
2、知道这篇课⽂讲的是谁为中华之崛起⽽读书吗?题⽬是什么意思呢?(预设:如果学⽣不知道题⽬的意思可让学⽣采⽤查字典的⽅法理解“之”和“崛起”的意思,帮助理解题⽬的意思。
) (⼆)初读课⽂,检查预习情况 1、读课⽂,读准⽣字词,读通顺句⼦。
2、检查字词认读情况。
(1)帝国主义列强;租界;巡警;耀武扬威;得意扬扬;惩处。
(2)模范;吵嚷;踊跃回答;铿锵有⼒。
3、想课⽂⼈物及⼈物⾝上的事,结合课⽂题⽬概括课⽂主要内容。
①默读课⽂,思考在周恩来⾝上发⽣了哪些事情? ②⼩组交流课⽂中发⽣的事情。
预设:如果学⽣对内容的概括很啰唆,带有复述课⽂的性质,教师则应先肯定学⽣对课⽂读得熟练,同时引导学⽣思考哪些话可去掉不⽤说,哪些话必须保留,直⾄每件事情能⽤⼀句话概括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