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5-智慧广场等量代换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34.50 KB
- 文档页数:5
三年级数学上册课题:智慧广场:等量代换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问题,初步体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了解等量代换思想方法的核心是根据数量间相等的关系进行替换,并能用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分析等活动,培养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
3.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等量代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应用价值;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准确找到等量关系,掌握等量代换的方法,能够运用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思考、交流、分析等活动,发现等量代换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板书设计:【教学过程】课前谈话1.谈话:同学们,你们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出示图片,简单讲述故事】2.谈话:曹冲用了一个什么巧妙的办法来称象的?预设:用石头来代替大象;把大象换成石头来称……小结:大家说的不错,用石头“代替”大象,这么一“换”,难题就解决了。
这节课上我们看看能不能也用上这种好方法。
看看谁像曹冲一样聪明。
【设计意图】课前由富有情趣的情境导入新课的学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解决问题的欲望。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谈话: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出示智慧广场情境图:预设:▲+●=12,▲=●+●+●(板贴)2.追问:根据情境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预设:●和▲各表示几呢?(板贴问题)3.追问: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下面,我们可以用小卡片动手摆摆看,也可以动手画一画,待会儿我们一起进行交流。
教师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考虑。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一)组内交流,感悟方法谈话:请同学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的方法,我们看看哪个小组能想出更多好办法。
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的想法。
(二)全班交流,理解方法1.拼凑法和列举法(1)谈话:谁愿意将你的想法和大家分享?预设:学生可能会想到以下的方法:方法一:拼凑法从▲+●=12入手,通过猜测、拼凑找出符合▲=●+●+●条件的答案。
智慧广场等量代换(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教学目标
1.理解等量代换概念,掌握等量代换方法;
2.通过智慧广场问题探索等量代换方法运用;
3.加深对数值的意义和理解。
教学重点
等量代换方法的掌握和应用。
教学难点
通过智慧广场问题灵活运用等量代换方法。
教学过程
1. 热身
•让学生复习前面所学知识,简单介绍等量代换概念。
2. 引入重点
•讲述智慧广场问题:智慧广场有5块广告牌,每次可以更换其中两块广告牌的内容,每更换1次要收取2元钱的更换费。
现在有10元钱,最多可以进行多少次更换?
3. 解题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解决问题。
第一步:列关系式,设可更换的次数为x。
•购买的更换次数加上剩余的钱数等于可更换的次数。
即:2x+y=10;
•两次更换要减去4元钱,所以可更换的次数只能为0、1、2、3或4次。
第二步:列出等量代换的式子。
•当x=0时,y=10,每增加1次更换,y要减去2,即x每增加1,y-2,
y=10−2x;
•将等量代换式子代入原方程即可。
第三步:解方程。
•2x+(10−2x)=10,消除括号得:x=2;
•当x=2时,y=6,最多可以进行2次更换。
4. 练习
•让学生自己尝试求解像上面那样的问题。
5. 总结
•综合以上所学,让学生总结等量代换的方法和应用。
总结
通过智慧广场问题,让学生运用等量代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深化对数值概念的理解,帮助学生巩固相关知识点。
同时,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智慧广场(等量代换)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智慧广场》单元中的“等量代换”部分。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等量代换的概念、应用以及相关的数学问题。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等量代换的意义,掌握等量代换的方法,并能够运用等量代换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等量代换的概念,掌握等量代换的方法,能够运用等量代换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1. 理解等量代换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等量代换的方法,能够运用等量代换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等量代换的教具模型、PPT课件。
2. 学具:学生自备等量代换的学具模型、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PPT课件展示等量代换的图片和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概念- 通过PPT课件和教具模型,讲解等量代换的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等量代换的基本概念。
3. 演示方法- 通过PPT课件和教具模型,演示等量代换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帮助学生掌握等量代换的方法。
4. 练习巩固- 通过PPT课件和练习本,提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和巩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小组合作-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使用等量代换的学具模型,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6. 总结归纳-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等量代换的概念、方法和应用。
六、板书设计1. 智慧广场(等量代换)2. 正文内容:- 等量代换的概念和意义- 等量代换的方法- 等量代换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练习题:提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和巩固。
等量代换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问题,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了解等量代换思想方法的核心是根据数量间相等的关系进行替换,并能用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分析等活动,培养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
3.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等量代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应用价值;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用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形纸片、圆形纸片;学具:三角形纸片、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情景:出示两边重量悬殊的跷跷板,不能玩引起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很好的玩跷跷板?师:怎样才能很好地玩跷跷板?预设:当跷跷板两边重量一样重的时候才好玩。
师:为什么当跷跷板两边重量一样重的时候才好玩呢?预设:两边就平衡了。
(出示平衡的跷跷板)师:重量相等的时候跷跷板就平衡了,两个人都省力了才好玩。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1、体验相等关系(出示天平)师:大家知道它叫什么吗?预设:天平师:天平是干什么用的呢?预设:称量物体的重量师:天平和跷跷板一样,两边托盘的质量相等时才会平衡。
(1)出示两边放同样重量的物品天平平衡了的幻灯,让学生体验天平平衡的条件:等量(板书)(2)找等量师:超市里水果称量区的阿姨正在忙碌的称量水果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超市称量区。
(出示称量区情境图和天平称量水果图)A、说一说天平里的等量关系(两个天平:1个西瓜和1个哈密瓜、1榴莲和1个哈密瓜)2、体验等量代换汇报预设:1个南瓜=1个哈密瓜1榴莲=1个哈密瓜师:南瓜和榴莲没有直接关系,为什么说它俩相等?预设:因为榴莲和哈密瓜的重量相等,所以榴莲的重量可以代替哈密瓜的重量师:这道题里南瓜和榴莲没有关系,是通过谁找到它俩相等的?预设:哈密瓜师:哈密瓜既和南瓜相等,又和榴莲相等,通过把哈密瓜得到西瓜和榴莲相等,哈密瓜在这里就是一个中间量(板书)3、数学中的等量代换(1)多种方法探究问题=12+师:请同学们根据已知信息,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求出三角形的圆圈的得数?汇报尝试法:列举法:代换法:(2)比较多种方法,优化等量代换师:比较几种不同的方法,哪种方法最简单最实用?预设:等量代换的方法最简单师:这种方法是把两个相等的量互换,这就叫等量代换。
标题: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智慧广场--等量代换|青岛版(五四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等量代换的概念,理解等量代换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等量代换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等量代换的概念2. 等量代换的基本原理3. 等量代换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等量代换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教学难点:等量代换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等量代换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演示法:通过实例演示等量代换的应用。
3. 练习法:让学生进行等量代换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等量代换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等量代换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等量代换的概念和基本原理(1)等量代换的概念:用一个相同的量去代替一个已知的量。
(2)等量代换的基本原理:等量代换不改变式子的值。
3. 演示等量代换的应用通过实例演示等量代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理解等量代换的解题思路。
4. 练习等量代换让学生进行等量代换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等量代换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对等量代换进行深入思考。
六、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思考等量代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注:本教案仅供参考,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等量代换的应用”。
等量代换是数学中一个基本且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等量代换,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是教学的关键。
详细补充和说明:1. 等量代换的应用实例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具体的实例来展示等量代换的应用。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智慧广场–等量代换 | 青岛版(五四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等量代换的基本含义和特征。
(2)掌握通过画图,表格,文字等方式进行等量代换的方法。
(3)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带有等量代换问题。
2.能力目标:(1)运用观察,分析,想象等思维方法,理解等量代换的本质。
(2)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够通过巧妙的等量代换解决问题。
(3)提高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等量代换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如何通过画图,表格,文字等方式进行等量代换。
(3)能够解决简单的带有等量代换问题。
2.教学难点:(1)理解等价代换的含义与特征。
(2)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够通过巧妙的等量代换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带领学生回忆在前几节课中学习到的的知识。
2.引导学生思考数学究竟有什么用处?并询问学生数学能够为我们做出什么贡献?3.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开展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引入课题1.让学生仔细观察课堂上的环境并发现相同的元素。
2.通过学生的观察和理解了解什么是等量代换,形式是什么,具有什么特殊性质。
3.诠释等量代换的含义和特征。
第三步:掌握等量代换的基本方法1.教师向学生介绍等量代换的基本方法,如画图、表格以及文字化等方法进行等量代换。
2.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掌握基本方法。
第四步:强化练习1.带领学生一起进行有关等量代换的强化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为学生出题对学生的练习进行指导,纠正他们的错误,并给予建议。
第五步:巧妙应用等量代换解决问题1.利用等量代换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2.让学生通过巧妙的等量代换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1.通过观察学生课堂表现,了解他们对等量代换的掌握情况,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2.收集学生的练习成果,分析学生的错误,及时给予学生辅导。
等量代换[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58~59页。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问题,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了解等量代换思想方法的核心是根据数量间相等的关系进行替换,并能用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分析等活动,培养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
3.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等量代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应用价值;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用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形纸片、圆形纸片;学具:三角形纸片、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来玩个猜数游戏,看谁想得快,猜得准。
学生观看课件,课件分别出现以下练习:1、6=●+●+●2、◐+▲=9师:题中●、◐、▲分别代表数几?你是怎样想的?继续观看课件,课件出示课本例题。
▲ +●=12▲=●+●+●●=?▲=?师:你还能猜出题中●、▲分别代表数几吗?独立思考后,组织学生提出猜想,教师记录学生猜想的数字。
【设计意图】导入环节根据例题设计了一个简单的猜数游戏,目的一是复习旧知,消除学习障碍;二是激趣增信,让学生兴致盎然、信心十足地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三是通过“你是怎样想的”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小组合作,验证猜想师:同学们到底猜得对不对呢?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研究,寻找正确答案。
课件出示活动提示:1.可以利用学具纸片摆一摆、画一画帮助思考。
2.及时记录思考过程。
3.将自己的方法在本组内交流。
学生开始分组进行活动,教师主动参与各组研究活动。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为了给学生创设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研究氛围,让学生学会有根据的猜想,在猜想的基础上合作验证,及时记录思考过程。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掌握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本文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 可编辑1 / 1《智慧广场——等量代换》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问题,初步体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了解等量代换思想方法的核心是根据数量间相等的关系进行替换,并能用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分析等活动,培养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
3.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等量代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应用价值;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本信息窗呈现的是一组数学问题情境,问题中的两种图形表示的数都是未知的并且所表示的数之间具有塑焦差毛通过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思考、交流、分析等活动,发现等量代换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三、教材解读及学与教建议 (一)教材解读等量代换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
本“智慧广场”中等量代换的思想是在教材中第一次出现,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在小学三年级这个阶段,主要是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结合简单的问题和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这种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
本“智慧广场”的编写有以下特点:1.信息呈现简洁直观,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
本“智慧广场”用学生熟悉的图形呈现问题,简洁直观,尊重了儿童从直观到抽象的认知特点。
2.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等量代换”的方法。
教材在出示问题后,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让学生自主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先利用已有的猜测、列举的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能把▲换成◆来试一试吗”,学生在观察、思考、实验、推理的过程中,体验到根据▲和●之间的关系进行代换,感受到用等量代换的方法解决问题简单而巧妙,从而理解并接纳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在合作探索环节,教材呈现了从一一列举到等量代换的探究过程,列举了四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力求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推理能力,发展思维抽象性。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智慧广场《等量代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结合具体问题,初步体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了解等量代换思想方法的核心是根据数量间相等的关系进行替换,并能用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分析等活动,培养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
三、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等量代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应用价值;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数量间相等的关系进行替换,培养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等量代换学习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同学们,听说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课件播放曹冲称象的视频。
曹冲是怎样称出大象的体重来的,指名说一说。
他说出了方法的关键:把称大象换成称石头,因为石头的重量和大象的重量?(相等)。
用石头代替大象,这么一换,难题就解决了。
这个方法我们给他起个名字叫代换法。
板书:代换法代换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二、探究方法解决问题大家看,老师带来了一个有趣的算式。
课件出示 + =12,并板书 + =12,谁来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预设:生:我发现了三角加圆等于12),(12减圆等于三角,12减三角等于圆),除了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以外,你还能发现什么?(预设:我发现了三角和圆代表不同的数),为什么他们不能代表相同的数呢?那么,你来猜一猜三角和圆是几?随便猜。
(预设:生:三角等于9,圆等于3)还有吗?(三角等于11,圆等于1),还有吗?......哦,他这样猜有遗漏,你有没有更好的猜法,能一下子把答案全猜完?这位同学你来猜。
预设:三角等于12,圆等于零;三角等于11,圆等于1;三角等于10,圆等于2;……三角等于0,圆等于12),你听清楚他是怎么猜的吗?你有没有更好的按照顺序来猜的方法?这位同学你来猜。
(0和12;1和11;2和10;3和9……12和0)。
5.8 智慧广场等量代换(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青岛版一、教学内容1. 等量代换的定义:一个量可以被另一个等量的量所代替,而代替的过程不改变它们之间的比值关系。
2. 等量代换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等量代换,如购物时找零、制作食物时的配料计算等。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并掌握等量代换的概念和应用,能够独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并掌握等量代换的概念和应用。
难点:如何在实际问题中发现等量代换的关系,并运用它来解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假设你在商店买了一支铅笔,价格为5元,给了店员10元,店员应该找你多少零钱?2. 讲解等量代换的概念:在这个问题中,我们可以用等量代换的思想来解决。
我们把10元看作一个整体,5元是它的一部分,那么剩下的5元也就是整体的一部分。
这样,我们就找到了一个等量代换的关系:10元 = 5元 + 5元。
3. 例题讲解:我们来看一个类似的例题。
如果我有20个苹果,每个苹果的重量是200克,那么这20个苹果的总重量是多少克?解答:我们可以用等量代换的思想来解决这个问题。
每个苹果的重量是200克,那么20个苹果的总重量就是200克× 20 = 4000克。
4. 随堂练习:请同学们完成练习本上的第1题:如果我有15个橙子,每个橙子的重量是120克,那么这15个橙子的总重量是多少克?5. 应用拓展:我们还可以用等量代换来解决一些更复杂的问题。
比如,如果我有30个橙子,每个橙子的重量是120克,我现在想要得到240克的橙汁,我需要多少个橙子?解答:我们可以用等量代换的思想来解决这个问题。
每个橙子的重量是120克,那么30个橙子的总重量就是120克× 30 = 3600克。
我们想要得到240克的橙汁,那么我们就需要240克÷ 120克/个 =2个橙子。
智慧广场(二)等量代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让学生了解等量代换的概念和意义;2.培养学生应用等量代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1.等量代换的概念和意义;2.表格填数和动手操作。
三、教学内容1. 知识点梳理等量代换是指把等价数量或等价表达式代换成另一个等价数量或等价表达式的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等量代换,比如去面包店买面包,可以用两片50分的面包代换一片1元的面包。
2. 学习任务1.带领学生进行等量代换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等量代换的概念和意义;2.让学生自己完成表格填数和动手操作,掌握等量代换的应用方法和技巧。
3. 学习过程3.1 等量代换案例分析老师可以让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如果要在智慧广场上放置10个大球和50个小球,至少需要多少空地?如果要在智慧广场上放置10个大球和60个小球,至少需要多少空地?让学生思考这两个问题,再在黑板上写出两个式子:10大球+50小球=空地10大球+60小球=空地然后在黑板上进行等量代换:10大球+50小球=10大球+(5*10)小球=10大球+50小球10大球+60小球=10大球+(6*10)小球=10大球+60小球通过实际情况,让学生了解等量代换是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以及在表达式中如何进行等量代换。
3.2 表格填数和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完成以下表格和操作:编号长度(m)宽度(m)面积(平方米)1242353474510让学生自己计算出每个编号的面积,并填入表格中。
同时,让学生动手操作,用不同的长和宽来摆放物品,计算出每种长和宽的面积,并填入表格中。
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地掌握等量代换的应用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涉及到许多表格填数和动手操作,因此,老师要采用一些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如:1.开放式讨论;2.分组活动;3.站立反思。
五、课后作业1.完成教师分配的作业;2.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场景可以应用等量代换。
5.8 智慧广场——等量代换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等量代换的概念,并能用等量代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等量代换的概念。
2. 学会运用等量代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等量代换的原理。
2. 学会运用等量代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等量代换的概念和原理。
2. 演示法:通过实际操作演示等量代换的过程。
3.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等量代换的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学素材、练习题。
2.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一个苹果,问学生:“这个苹果可以换成几个橘子?”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等量代换”。
二、新课讲解1. 教师讲解等量代换的概念和原理。
2. 教师通过实际操作演示等量代换的过程。
3. 教师讲解等量代换的方法。
三、课堂练习1. 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公布答案,学生互相交流讨论。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五、作业布置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2. 学生记录作业内容。
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2.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 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教学评价1. 学生能理解等量代换的概念和原理。
2. 学生能运用等量代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同学合作交流。
教学资源1. PPT2. 教学素材3. 练习题教学进度1课时教学对象小学三年级学生在以上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因为这是教案的核心,涵盖了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具体步骤。
以下是对“教学过程”部分的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学过程详细补充一、导入1. 情境创设: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场景来引入等量代换的概念,例如,用一颗糖果换成几块饼干,或者用一支铅笔换成几颗弹珠。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智慧广场(等量代换)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能够通过智慧广场游戏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等量代换的概念以及解决简单的等量代换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等量代换的概念和解决简单等量代换问题,教学难点是如何通过游戏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等量代换概念。
三、教学准备教师需要准备的教学辅助材料有: - 教师用笔记本电脑 - 学生用笔记本电脑- 智慧广场游戏软件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简单的介绍告诉学生今天的课程将会通过一个游戏的方式来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等量代换的概念。
2. 游戏规则解释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有三名学生,并给每个小组一个笔记本电脑,然后将智慧广场游戏软件分享到每个小组的笔记本电脑上。
教师简要说明游戏规则: - 游戏共有5轮,每轮时限为1分钟。
- 每一轮中每个小组需要在指定的时间内,按照题目的要求进行等量代换,完成等量代换后需要点击“提交”按钮提交该轮游戏答案。
- 如果答案正确,则可以进入下一轮,否则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重新完成本轮游戏。
3. 游戏实践教师让学生开始游戏,不断鼓励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和感受等量代换。
4. 游戏总结游戏结束后,教师让学生总结并分析每轮游戏中存在的等量代换问题,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等量代换概念。
5. 练习教师让学生在笔记本电脑上完成本节课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等量代换的解题能力。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学生们的表现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内容,并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
五、教学反思通过智慧广场游戏的方式,本节课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了等量代换的概念,并且在游戏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和感受等量代换的过程。
但是,游戏规则需要设计的更加严谨,以及课堂的练习和反思环节需要加强互动,以及加深学生的思考。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智慧广场《等量代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问题,初步体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了解等量代换思想发发的核心是根据数量间相等的关系进行替换,并能用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初步体验列举法,了解列举法的特点,并能掌握如何判断列举的数据是否正确。
3.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甲流、分析等活动,培养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
4.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等量代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应用价值;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教学重点:了解等量代换思想发发的核心是根据数量间相等的关系进行替换,掌握解决等量代换问题的基本方法,能正确解决实际问题,为以后学习代数知识做准备。
教学难点:通过图文并茂、动画演示、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量与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课前活动:1.猜一猜螃蟹钱包和鲸鱼钱包谁重。
用天平验证,质量相等。
把结果记录在黑板上。
2.猜一猜鲸鱼钱包和螃蟹钱包谁重。
用天平验证,质量相等。
把结果记录在黑板上。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初步感知等量代换师:猜一猜海狮钱包和鲸鱼钱包谁重?能不能肯定你的答案就是对的?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小结:螃蟹钱包和小海狮钱包质量相等,那我们把螃蟹钱包换成海狮钱包,结果还是一样的。
像这样相等的量可以替换的方法数学上叫做等量代换。
这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
看看这节课我们能不能用上这种好方法。
2.读图,提出问题:师: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有趣的思维游戏。
观察一下,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预设:圆圈加方块等于12,一个圆圈等于三个方块。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预设:圆圈和三角各表示几?3.自主合作,解决问题。
师:想一想,你打算怎么做?有同学有想法了。
做在练习本上。
4. 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师:谁来介绍一下你的做法。
预设一:列举法请同学介绍自己的做法,并与下面的同学互动交流。
预设回答:我先假设圆圈和三角都等于6,那么三个6相加等于18而不是6,所以不对,再假设三角是8,圆圈是4,三个四相加是12,还不等于8,也不对,最后用9加3,发现三个三相加正好等于9,就对了。
《智慧广场——等量代换》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8页,等量代换。
教学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贴几种情况。
师:同学们用了列举的方法得到了▲和●分别表示几。
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能把▲换成3个●来试一试找到正确的答案?)师:除了用文字的方法来表示一个▲“换”3个。
也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我们一起来画一画。
师板书: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种方法和前三种方法哪一种道理一样?师:对,第一种。
但它是用符号来表示的,更简单。
师:无论我们用画图方法,文字描述的方法,还有的用简练的算式,都得出了一个▲“换”3个●。
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我们的推理过程(师动画演示。
)小结:同学们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计算方法,这样就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实际上提出猜想、动手验证、总结归纳方法,这也是我们解决一般数学问题的方法。
(板书。
)第三种方法:把▲换成3个●来试一试,发现相当于4个●等于12,从而得出1个●等于3。
第四种方法与第一种方法道理相同,只是用符号来记录解决问题的过程。
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思考,找到“换”的关键是:先要从信息中找到▲和●的关系,再利用▲和●的关系进行代换。
即通过一个▲“换”3个●,4个圆形等于12。
清晰的表象。
等量代换这个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变为学生自己可感受的形式呈现出来,然后内化为学生的认识,方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为学生的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活动三:学生通过独立观察解决,并说关注学生会不会学以。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智慧广场(等量代换)教学背景该教学设计适用于青岛市三年级上册数学学科,主要教学内容是“等量代换”。
根据教学大纲,三年级学生需要掌握等量代换的概念、理解不同算式的等效性,能够运用等量代换法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学生应该能够:•理解等量代换的概念,并能够正确运用等量代换法;•理解不同算式的等效性,能够将一个算式转化成等价的算式;•能够通过练习和活动形式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等量代换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内容知识点梳理•概念:等量代换是指相同数量的物品或数量关系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呈现,如用2个一块的木块代替2个单个的木块。
•实例:例如,在6÷2=3这个算式中,我们可以把3×2=6作为等量代换的另外一个形式呈现出来。
•练习:练习包括单项式交替、多项式交替以及双向交替练习。
教学重点•等量代换的概念;•等量代换的基本形式,即两个算式之间的等量代换关系;•等量代换的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多项式交替和双向交替的运用;•实际应用的解决方法和步骤。
教学步骤第一步:概念引入介绍等量代换的基本概念和实例,可以通过举一些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等量代换的概念。
例如:•10÷5=2,我们可以说2×5=10也是对的,因为相互之间存在着等量代换关系;•6+2=8,我们可以说8-2=6或者8-6=2也是对的,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等量代换关系。
第二步:教学重点介绍等量代换的基本形式,让学生能够理解两个算式之间的等量代换关系,并掌握不同形式的等量代换关系,例如:•a+b=b+a•ab=ba•a+b+c=c+b+a•(a+b)(c+d)=ac+ad+bc+bd第三步:教学难点介绍多项式交替和双向交替的运用方法,以及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步骤。
例如:•针对“1个苹果+8个梨=11个水果”这个问题,让学生可以将其等量代换成“1个苹果+6个梨+2个梨=11个水果”或者“10个水果-1个苹果-1个梨=8个梨”;•针对“小明有12元,买了两个相同的东西,还剩下6元”这个问题,让学生可以将其等量代换成“小明有18元,买了三个相同的东西,还剩下6元”或者“小明有12元,买了一个3元的东西,还剩下9元”。
智慧广场:《等量代换》(说课稿)-三年级数学上册青岛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等量代换》单元的第一节课,属于三年级数学上册青岛版。
本课时主要围绕“等量代换”的概念和运用展开。
通过该课时的学习,学生将会学习到“等量代换”的基本概念:等量代换是指在保持某一物质量不变的情况下,用其他实物代替原来的实物,实现同一种物品的计量。
学生将掌握“等量代换”运用场景,如商店进行物品的购买和销售、家庭日常起居等。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让学生能够理解“等量代换”的基本概念。
2.让学生切身体验“等量代换”的运用场景。
3.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等量代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设计2.1 教学内容2.1.1 学习目标通过该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达到以下目标:1.知道什么是“等量代换”。
2.知道“等量代换”的运用场景。
3.能够模拟“等量代换”运用场景下的情境并解决问题。
2.1.2 教学重点1.什么是“等量代换”。
2.“等量代换”的运用场景。
3.“等量代换”模拟实践。
2.1.3 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把基础概念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2.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主动参与实践活动。
2.2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2.课件演示法3.小组合作学习法2.3 教学流程时间教学活动教学方式5分钟1. 教师出示题目:“如果你拿了 10 个苹果,但是其中有 3 个是烂掉的,你需要如何用其他东西代替这 3 个烂掉的苹果呢?” 2.学生思考并回答情境教学法15分钟1. 教师讲授“等量代换”的概念及运用场景。
2. 通过课件演示介绍商店进行物品购买和销售的等量代换过程。
3. 学生课堂笔记整理课件演示法25分钟1. 教师组织“等量代换”实践活动。
2. 以“模拟购买水果”为例,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模拟代换过程。
3. 学生分组合作,并完成相关工作。
4. 学生通过小组分享,共同探讨“等量代换”的应用场景。
小组合作学习法5分钟教师点评学生完成情况,并提供反馈意见。
智慧广场:《等量代换》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交流、验证等活动,能用一个相等的量去代换另一个量,初步体验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2、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等量代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应用价值;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利用天平或跷跷板的原理,体会等量代换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能够将等量代换思想灵活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过程:师:有话筒的同学举手,同学们发言时负责传一下话筒好吗?一定圆满完成任务行不行?在上课之前,我们来先来比比眼力,看谁的眼睛最亮,有信心吗?请看。
小动物们玩跷跷板,小猴和鸭子谁重?为什么?(跟天平一样平衡,一样重)真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
请问:一只小猴和一只鸭子谁重?再看,老鼠和小鸟谁重?为什么?可老鼠和小鸟没在一架跷跷板上啊?(都跟青蛙一样重)在这里,老鼠和小鸟本没有关系,因为都和青蛙比,才使老鼠和小鸟之间有了关系,所以青蛙做为中间人,起了非常重要的衔接作用。
师:还想继续比吗?可以,那呆会儿上课时大家也能这样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吗?老师期待着大家的优秀表现,准备好了吗?上课!(一)导入新课师:小动物们玩跷跷板,你发现了什么?生:猪比狗重,小猪的体重大于小狗的体重。
师:接着看,你又知道了什么?生:1只小猪的体重等于3只小狗的体重。
师:怎么知道?生:因为跷跷板平衡了,跟天平平衡的道理一样。
师:跷跷板平衡了就说明左右两边质量一样,1只小猪的体重=3只小狗的体重。
说明1只小猪和3只小狗的体重就是一种等量的关系(板书)。
师:我们继续看。
有什么发现?生:小狗的体重大于小鸡的体重。
师:接着看,你又知道了什么?生:1只小狗的体重等于4只小鸡的体重。
【设计意图:教师借用天平的原理,通过仔细观察前两张天平图中的信息,让学生感知事物之间存在等量关系,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建立了清晰的等量关系表象,为后面的操作推理、数形结合推理和想象推理奠定了基础。
青岛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一)《智慧广场——等量代换》学历案一、课标要求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本节课将引导学生掌握等量代换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
同时,课程也将重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学习目标1. 理解等量代换的基本原理,掌握等量代换的应用。
2. 能够运用等量代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评价任务1. 设计实际问题情境,评价学生运用等量代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设计层次性的练习题,评价学生对等量代换的理解和应用。
3. 通过小组合作活动,评价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四、重难点重点:理解等量代换的基本原理,掌握等量代换的应用。
难点:运用等量代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
五、资源与建议1. 建议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教具(如天平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采用情境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结合实际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等量代换的应用。
3. 教学环节建议包括:情境导入、新知探究、巩固应用、总结反思和拓展延伸。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个新的知识板块:等量代换。
大家知道等量代换是什么意思吗?生:不知道。
师:没关系,等量代换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我们先通过一个实际例子来理解一下。
比如,我们知道5个苹果的重量等于10个橙子的重量,那么,1个橙子的重量就等于多少个苹果的重量呢?生:不知道。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学习等量代换,我们就能解决这样的问题。
那么,等量代换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二)学习任务一师:首先,我们来探究等量代换的基本原理。
什么是等量代换呢?生:不知道。
师:等量代换是指两个量相等,可以互相替代。
比如,5个苹果的重量等于10个橙子的重量,那么,5个苹果的重量和10个橙子的重量就是相等的,我们可以说5个苹果的重量代换了10个橙子的重量。
《智慧广场:等量代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智慧广场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初步体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了解等量代换思想方法的核心是根据数量间相等的关系进行替换,并能用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分析等活动,培养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
3.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等量代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应用价值;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准确找到等量关系,掌握等量代换的方法,能够运用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思考、交流、分析等活动,发现等量代换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谈话:同学们,你们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出示图片,简单讲述故事】
2.谈话:曹冲用了一个什么巧妙的办法来称象的?
预设:用石头来代替大象;把大象换成石头来称……
小结:大家说的不错,用石头“代替”大象,这么一“换”,难题就解决了。
这节课上我们看看能不能也用上这种好方法。
看看谁像曹冲一样聪明。
【设计意图】课前由富有情趣的情境导入新课的学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解决问题的欲望。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出示智慧广场情境图:
预设:▲+●=12,▲=●+●+●(板贴)
2.追问:根据情境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预设:●和▲各表示几呢?(板贴问题)
3.追问: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下面,我们可以用小卡片动手摆摆看,也可以动手画一画,待会儿我们一起进行交流。
教师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考虑。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一)组内交流,感悟方法
谈话:请同学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的方法,我们看看哪个小组能想出更多好办法。
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的想法。
(二)全班交流,理解方法
1.拼凑法和列举法
(1)谈话:谁愿意将你的想法和大家分享?
预设:学生可能会想到以下的方法:
方法一:拼凑法
从▲+●=12入手,通过猜测、拼凑找出符合▲=●+●+●条件的答案。
方法二:列举法
从▲=●+●+●入手一个一个试,直到找出符合▲+●=12条件的情况。
(2)刚才,同学们用拼凑、列举的方法解决了▲和●分别表示的几的问题,在列举时能够做到有条理,按顺序,真不错!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2.等量代换
(1)预设:
方法三:把▲换成3个●来试一试,发现相当于4个●等于12,从而得出1个●等于3。
方法四:与第三种方法道理相同,只是用符号来记录解决问题的过程。
(2)追问:这两种方法道理相同,都是把▲换成3个●,只不过记录的方式不同罢了。
为什么可以把▲换成3个●呢?
预设:因为▲=●+●+●。
追问:也就是说,一个▲和3个●是相等的关系,是这样吗?
3.小结:正因为,它们之间有这样相等的关系,所以,我们可以用“换”的方法,把一个▲换成3个●,从而发现4个●等于12,进一步得出1个●等于3。
那▲就等于9。
(教师边叙述边进行板书)
谈话: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之为“等量代换”。
(板书课题)
小结:同学们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运用我们学过的列举的方法,而且还找到了等量代换这个新的方法,这样就帮我们更方便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实际上提出猜想、动手验证、总结归纳方法,这也是我们解决一般数学问题的方法。
(三)初步尝试,运用方法
1.谈话:你能用刚才学过的“等量代换”的方法来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多媒体出示自主练习3的第一小题:
2.谈话:你能找到等量关系在哪儿吗?
预设:■=▲+▲+▲+▲
追问:下一步怎么办?
预设:把一个■换成4个▲,从而发现5个▲等于20,进一步得出1个▲等于4。
那么一个■就是16.
3.多媒体出示自主练习3的第二小题:
谈话:这道题能独立解决吗?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等量代换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
本“智慧广场”中等量代换的思想是在教材中第一次出现,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要把操作、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
使等量代换这个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变为学生自己可感受的形式呈现出来,然后再内化为自己的认识,从而掌握数学知识,为学生的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方法迁移,应用拓展
谈话:下面,我们就用“等量代换”的方法来解决几道实际问题。
1.“自主练习”第1题。
谈话:要求一只鹅相当于几只鸡重,首先要知道什么?
预设:1只鸭和多少只鸡同样重。
追问:你能独立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学生自己做做看,再全班交流。
2.“自主练习”第2题
谈话:这道题你能解决吗?在小组中与大家交流一下你的想法吧。
学生小组内交流,再派代表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找出等量关系。
3.“自主练习”第4题
谈话:谁来读读这道题目?你能用画图的方法试一试吗?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指名上台展示,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说说找到的等量关系。
4.“自主练习”第5题
谈话:这道题的等量关系是什么?找一找,画出来。
预设:每本笔记本的价钱是练习本的4倍。
谈话:找到了等量关系,你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学生尝试独立解决,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层次清晰,难度逐步递增,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找到等量关系,掌握简单的代换方法,体会等量代换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发展思维能力。
四、课后总结,反思提升
谈话:同学们,今天这节课的探索过程到这里就结束了,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知识:知道了等量代换的方法;会找等量关系。
方法:我会用等量代换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先找到等量关系再解决问题。
情感: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到合作的快乐。
谈话: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主动发现数学、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帮助你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数学知识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快乐!
【设计意图】最后的总结环节,着重让学生自己来谈本节课的收获,全面回顾学习内容,反思学习方法。
既培养了学生回顾梳理、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也提高了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