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图案6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图案共41页
- 格式:ppt
- 大小:10.14 MB
- 文档页数:41
汉代画像砖⽯农耕图像的造型特⾊(2)汉代画像砖⽯农耕图像的造型特⾊ 汉画中农耕图像的线条不仅在于塑造形象,⽽且起着营造画⾯氛围、组织画⾯形式作⽤。
如⼭东滕县宏道院⽜耕图,以线⽴⾻,画⾯上对线条粗细、转折、顿挫的把握相当纯熟,线条极具表现⼒。
在布局上以⾃由曲线的造型⽅式,虚实相⽣的⾃由曲线之间相互作⽤,构成⾃由、奔放的空间效果,使画像魅⼒四射。
江苏⼆⽜牵引双直辕犁图,运⽤较为细弱的曲线与⾯块交织将内容形象巧妙穿连⼀体,布局⾃然柔美,增强了⾃由曲线的魔⼒。
从汉阙和画像砖⽯中的蹴鞠图像解析汉代蹴鞠⽂化【2】 【摘要】在中国汉代的考古史和美术史中,⼀些出⼟的画像砖⽯中就出现了蹴鞠――现代的“⾜球”图像。
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蹴鞠源流在哪⾥,它⼜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的,以及它的历史意义。
本⽂就以上问题进⾏了论述。
【关键词】汉阙画像砖⽯蹴鞠图像蹴鞠 阙是中国古代⽤于标志建筑群⼊⼝的建筑物。
启母阙位于河南登封县嵩⼭南麓,距离县城⼆公⾥的嵩⼭万岁峰下。
1961年中华⼈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
启母阙为启母庙前的神道阙,与太室阙、少室阙并称“中岳汉三阙”。
汉三阙是中国现存最古⽼和保存最好的阙,是封禅祭祀⽂化的实物见证。
它既有⽯构建筑的典型风貌,⼜在屋顶等细部上反映了⽊构建筑的若⼲特点。
其上的画像和铭⽂也⼗分精美。
启母阙西阙现存⾼3.17⽶,东阙现存⾼3.18⽶,两阙间距6.80⽶,阙顶已经部分遗失。
阙⾝⽤长⽅形⽯块垒砌⽽成,上⾯有长篇⼩篆铭⽂,记述了夏禹及其⽗亲鲧治⽔的故事,字体遒劲俊逸,是汉代书法中的精品,⼀直为国内外⾦⽯学家所注重。
阙的下部是东汉嘉平四年(175年)中郎将堂溪典所书《请⾬铭》,字体为⾪书,只是⼤部分已经剥落。
阙⾝的四周雕刻有宴饮、车马出⾏、百戏、蹴鞠、驯象、⽃鸡、猎兔、虎逐⿅以及“⼤禹化熊”、“郭巨埋⼉”等历史故事画像六⼗余幅,启母阙和少室阙都有蹴鞠画像,其中的少室阙的蹴鞠图,刻画有⼀个头挽⾼髦的细腰⼥⼦,穿长袖舞⾐,双⾜跳起正在踢球,舞动的长袖轻盈飘扬,⼥⼦两旁各站⽴⼀⼈,⼀⼈穿长⾐⼿执⿎桴击⿎,⼀⼈跪坐着伴奏。
送送送!中国画像石纹样库完结!罗兰·巴特:“对人类来说,似乎任何材料都适宜于叙事。
”于是我们发明文字,用来记载历史。
语言的使用,也使得我们的文化得以传播。
绘画也是一种叙事表达,它给人以更直观的方式获取信息。
汉代不仅是个有一个文字的历史, 而且在图像表现上也呈现出一个多彩的世界。
汉画像石艺术真实、具体、生动、直地描绘了汉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我们了解汉代社会的第一手材料,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所谓汉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
绝大多数刻画在丧葬礼制性建筑上,因此,本质上汉画像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
铺首衔环左右伏羲。
女娲交尾于环上从绘画技艺上来看,汉画像石运用绘画、雕刻的艺术形式,以现实主义的手法生动形象的刻画汉代生活的各个方面。
综合反映了汉代社会的历史文化面貌,是一副博大精深的历史画卷。
汉画像石中的线条时而婉转流畅时而刚直豪放,刻画准确生动。
需要刻画着高超的技术地刻画物象的细部,才能展现出一幅惟妙惟肖的画作。
西王母、牛羊车汉代,承载了汉代三百多年的历史文化,像华夏民族的少年时代,积蓄着上古的原始野性,吸纳了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智慧,呈现出人们无限的好奇心以及自信心。
繁荣发展的经济给汉代的文化注入更多新鲜的活力和生命力,这个包容的朝代,吸收了许多来自不同地区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汉代的艺术的内容。
从内容上看,汉画像石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
汉画像石的内容重要涵盖为:一、生产劳动,山东、江苏的画像中的纺织、耕作场景。
北东北的画像素材,反映了屯垦区旱地农耕和牧业生产情况;四川的画像内容更多地反映出南方水田农作的情况;而南方地区的画像,则是以反映官僚富甲的游猎场为主。
从牛耕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图中有四人,一人在田间除草,一人挑担送饭给劳作的人,一人在田间耕地,还有一个儿童在播种。
牛耕图牛耕图反映了汉代农业的发展情况,有利益我们了解汉代农耕技术。
中国历代绘画简介(四):画像石、画像砖画像石与画像砖是独具特色的秦汉绘画遗产。
画像石是以石为地,用刀代笔的绘画,多见于墓室、石享祠、石棺、石阙、石碑、崖墓等石质建筑中。
画像砖是模印或捺印有图画的砖,一般都砌墓室的。
其制作方法和艺术风格与画像石不完全相同。
但皆是是在砖石的平面上先经过绘画,然后再进行雕刻,一般都是浅浮雕和线刻的形式。
因此是介于雕刻和绘画之间的一门艺术,又比较接近于绘画艺术的效果。
从绘画角度看,它具备了中国画的特点,以线条作为主要表现手法,是装饰画与浮雕、线雕相结合的产物。
由于石刻画由于受材料和工具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像绘画那样作历历具足的描绘,也不能像圆雕那样作面面俱到的塑造,因而石刻画难以对形象的细部及内在的精神思想、感情性格作出细腻的刻划,所以它都是通过外在的形体动作来反映所要表现的内容。
重动势、重气势、重大体、大貌就成了这种艺术的共同特点。
虽然各个地区的画像砖、石具有不同的风格,但在形象刻划上都是取其大貌,不拘小节,依从大动势来表现,造成强烈的气势,形成紧张的力度,从而构成了秦汉画像砖、石所特有的奔放飞动之美。
画像石在汉代以前尚未发现,从目前的材料来看,西汉昭帝元凤年间的沂水鲍宅山凤凰画像是最早的画像石。
画像石大约废止于汉末三国时期,魏晋南北朝就不多见了。
画像砖在秦代就已经兴起,当时一些大的空心砖和实心砖上都出现了“画像”,其鼎盛期在东汉,东汉是我国画像艺术进入到最具有时代特征和典型意义的阶段。
因此,画像石和画像砖也是汉代最富时代特征的艺术品。
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石的兴盛与汉代人厚葬的风气密切相关。
汉人重孝信鬼;迷信成仙升天,提倡厚葬。
上至皇族贵戚、下至平民百姓竞相攀比,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哪个朝代像汉代人那样将如此巨额的钱财花费在坟墓和陪葬品上。
随着砖圹墓、石椁墓逐步代替木椁墓,砖石材料逐渐用于墓室建筑,汉代贵族地主们开始在石面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
墓室石壁的坚固性,画面保持的耐久性颇能满足汉人厚葬的欲望,因此画像砖、石墓得以产生和发展,画像砖、石艺术也获得了长足进展,其手法之精妙、意匠之丰富,大有空前绝后之势。
中国历代绘画简介(四):画像石、画像砖画像石与画像砖是独具特色的秦汉绘画遗产。
画像石是以石为地,用刀代笔的绘画,多见于墓室、石享祠、石棺、石阙、石碑、崖墓等石质建筑中。
画像砖是模印或捺印有图画的砖,一般都砌墓室的。
其制作方法和艺术风格与画像石不完全相同。
但皆是是在砖石的平面上先经过绘画,然后再进行雕刻,一般都是浅浮雕和线刻的形式。
因此是介于雕刻和绘画之间的一门艺术,又比较接近于绘画艺术的效果。
从绘画角度看,它具备了中国画的特点,以线条作为主要表现手法,是装饰画与浮雕、线雕相结合的产物。
由于石刻画由于受材料和工具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像绘画那样作历历具足的描绘,也不能像圆雕那样作面面俱到的塑造,因而石刻画难以对形象的细部及内在的精神思想、感情性格作出细腻的刻划,所以它都是通过外在的形体动作来反映所要表现的内容。
重动势、重气势、重大体、大貌就成了这种艺术的共同特点。
虽然各个地区的画像砖、石具有不同的风格,但在形象刻划上都是取其大貌,不拘小节,依从大动势来表现,造成强烈的气势,形成紧张的力度,从而构成了秦汉画像砖、石所特有的奔放飞动之美。
画像石在汉代以前尚未发现,从目前的材料来看,西汉昭帝元凤年间的沂水鲍宅山凤凰画像是最早的画像石。
画像石大约废止于汉末三国时期,魏晋南北朝就不多见了。
画像砖在秦代就已经兴起,当时一些大的空心砖和实心砖上都出现了“画像”,其鼎盛期在东汉,东汉是我国画像艺术进入到最具有时代特征和典型意义的阶段。
因此,画像石和画像砖也是汉代最富时代特征的艺术品。
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石的兴盛与汉代人厚葬的风气密切相关。
汉人重孝信鬼;迷信成仙升天,提倡厚葬。
上至皇族贵戚、下至平民百姓竞相攀比,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哪个朝代像汉代人那样将如此巨额的钱财花费在坟墓和陪葬品上。
随着砖圹墓、石椁墓逐步代替木椁墓,砖石材料逐渐用于墓室建筑,汉代贵族地主们开始在石面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
墓室石壁的坚固性,画面保持的耐久性颇能满足汉人厚葬的欲望,因此画像砖、石墓得以产生和发展,画像砖、石艺术也获得了长足进展,其手法之精妙、意匠之丰富,大有空前绝后之势。
汉·画像砖——四川(汉画像石拓片博物馆)画像砖,是中国汉代的一种有浅浮雕或阴线画像的砖,多用于墓室建筑。
画像砖作为一种具有装饰意义的建筑构件,一般认为始于战国晚期,盛兴于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广为流行,且取得很高的成就。
轺车骖驾画像砖41×45.8cm 东汉四川省博物馆藏一九五五年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清白乡出土。
画面为骖驾有盖轺车,车盖连有四条「軬带」,车耳反出,车下轮轂显然。
车上乘坐二人,皆戴冠。
右前一人手持辔头,为御者,左为吏人。
三马头各树一尖锥状的饰物,为它砖所未见。
图上端饰螭纹。
此车不是一般導从之车,而是主车。
画像砖因题材内容广泛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艺术发展的珍贵实物资料。
出土地点大多围绕着河南、四川、山东、陕西、江苏、江西、湖北、云南等省,其中以河南和四川两省出土的画像砖数量最多,而且较为完整。
画像砖作为一种艺术体裁,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四川成都等地出土的画像砖表现生产劳动内容的居多,如收获、采莲、桑园、狩猎和井盐生产等劳动场面。
轺车骖驾画像砖38.5×45.6cm 东汉重庆市博物馆藏一九五四年四川省成都市羊子山一号墓出土。
画面为一有盖轺车,盖以四条「軬带」系,车厢两侧重耳,车下轮轂显然。
驾三马,三马皆断鬃结尾,中马負轭,左右騑,车乘二人,御者居左,右为吏人。
《说文》曰:「骖,驾三马也。
」故此车称为骖驾。
《续汉书·輿服志》:「皇孙绿车,皆左右騑,驾三。
」应是较高官吏所乘之车。
车马过桥画像砖40×45.5cm 东汉四川省博物馆藏一九五六年四川省成都市跳蹬河出土。
画面为一座有栏杆的平板木桥,桥板横竖交铺。
下有桥柱四排,每排四柱。
左端桥头为斜坡形。
双马挽一四维有盖轺车,疾驰过桥。
车上有交结,车骑外附车耳。
车上乘二人,右前一人手持辔头,为御者,其左一为吏人。
后一骑相随。
汉画像砖图库一画像砖 JPG狩猎内容的画像砖 JPG彩绘画像砖 JPG西王母画像砖 JPG一块古代画像砖 JPG周游列国画像砖 JPG山东嘉祥武氏祠汉画像砖 JPG汉代庖厨画像砖拓片 JPG东汉仙人六博画像砖拓片 JPG东汉西王母骑龙架虎画像砖拓片 JPG东汉收获画像砖拓片 JPG东汉西王母骑龙架虎画像砖 JPG东汉弋射画像砖拓片 JPG东汉宴乐画像砖 JPG汉代古成都杂耍画像砖 JPG东汉成都庖厨画像砖拓片 JPG成都东汉歌舞宴乐画像砖 JPG成都东汉辎车画像砖 JPG东汉歌舞杂技画像砖 JPG东汉画像砖 JPG羽人戏龙砖画 JPG南朝羽人戏龙砖画 JPG南朝时期狮子砖画 JPG南朝鼓吹出行砖画 JPG画像砖 JPG南朝狮子砖画 JPG唐代模印骑马武士墓砖 JPG唐代模印牵马图墓砖 JPG画像砖担子魏晋 JPG画像砖放羊汉代 JPG画像砖马群 JPG画像砖骆驼魏晋 JPG画像砖牛犁田汉代 JPG武士砖画 JPG观伎画像砖 JPG成都曾家包汉墓-汉代六骑吏画像石 JPG驿站画像砖 JPG明代画像砖 JPG汉代画像砖虎 JPG汉代画像砖奔虎 JPG画像砖虎 JPG汉代画像砖走虎 JPG画像砖对虎 JPG汉代画像砖虎像 JPG东汉时期燕居画像砖 JPG市楼画像砖 JPG收货渔猎画像砖 JPG东汉宴乐画像砖 JPG东汉击鼓画像砖 JPG东汉姬舞画像砖 JPG庖厨画像砖 JPG魏晋时期阙形画像砖 JPG东汉西王母画像砖 JPG辎车画像砖 JPG平索戏车车骑出行画像砖 JPG魏晋时期彩绘斗拱画像砖 JPG东汉讲经画像砖 JPG东汉车马过桥画像砖 JPG东汉放筏画像砖 JPG魏晋时期屋顶画像砖 JPG魏晋时期建筑构件画像砖 JPG东汉时期轺车骖驾画像砖 JPG东汉时期双阙画像砖 JPG魏晋时期鲵鱼画像砖 JPG魏晋时期牛车画像砖 JPG东汉双阀画像砖 JPG东汉时代西王母画像砖 JPG东汉时期六骑吏画像砖 JPG东汉时期人居画像砖 JPG东汉六博画像砖 JPG桐园画像砖 JPG东汉西王母画像砖 JPG东汉双阙画像砖 JPG魏晋时期凤画像砖 JPG东汉时期宴乐画像砖 JPG东汉时期斧车画像砖 JPG东汉农作画像砖 JPG东汉时期市井画像砖 JPG魏晋时期虎头斗拱画像砖 JPG魏晋时期麒麟画像砖 JPG魏晋时期托山力士画像砖 JPG魏晋时期门吏画像砖 JPG东汉轺车骖驾画像砖 JPG魏晋时期鼋鼍画像砖 JPG东汉拜谒画像砖 JPG东汉庖厨画像砖 JPG东汉拜谒画像砖 JPG辎车画像砖 JPG东汉时期盘舞杂技画像砖 JPG东汉时期三吏骑饮画像砖 JPG东汉酿酒画像砖 JPG东汉时期播种画像砖 JPG东汉酒肆画像砖 JPG东汉时期鼎人画像砖 JPG东汉时期迎谒画像砖 JPG东汉时期问难画像砖 JPG东汉时期谒见画像砖 JPG魏晋时期三足乌墨绘画像砖 JPG东汉仙人骑鹿画像砖 JPG东汉市肆画像砖 JPG画像砖 JPG狩猎内容的画像砖 JPG彩绘画像砖 JPG。
中国汉代画像砖:《桑林野合图》的原始拓片“桑间野合图”画像砖29×50cm,厚6cm。
具体画像为:在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桑树下,一对男女正裸体交媾,脱下的衣服挂在桑树上,女子采桑用的小竹筐抛在一旁,似有“野合”地点的寓意。
桑树上还有两猴在攀援嬉闹,有三只禽鸟在跳跃鸣叫。
画像砖左边为一男子,露出生殖器,中间有一小人用手推其臀部,右方是一对男女的性交场面。
从画面上可以看到,男女交欢的地点在野外桑树下,男性的生殖器很显眼,像是蚕一样,这反映出当时的四川非常盛行对生殖的崇拜和对蚕神的崇拜。
拓片。
《桑林野合图》画像砖是70年代在四川新都出土的,仅发现两块;一直是新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秘而不宣。
这块画像砖内容是,左边一裸体男子,席地而坐,显露出硕大的生殖器,并以手抓握,中为一树枝,上面垂挂着衣服,树枝上有类似云朵般的桑叶。
树下两人,一人在上,其坐在下方一人的肩头上,右方为一对男女在性交,男在上,手抓生殖器,女在下,双腿抬起,架于男子的肩部,男女二人皆赤身裸体,性特征十分明显。
桑树上有两只猴子和凤鸟,桑的多籽,猴的性淫与人类男女的交合,三者想到感应,共同构成画像的主题--生殖崇拜。
野合画像砖桑间野合图画像砖是汉代文物中最具特点和研究价值的罕见珍品,它反映汉代虽然是独尊儒术,但是社会上、生活中还是崇尚黄帝老庄的思想,信神仙追求长生不老的意识形态大形其道,而且远古之遗风仍然在生活中大行其道。
所谓桑间濮上即指此也。
另外,也有人认为这是当时在《黄帝内经》《玉女经》等的影响下,把男女之相交作为养生和长寿的一和修炼方式,也成为道家气功学说的一个组成部份。
画像砖有两匹,内容相互连贯,可视为早期的连环画,是所有出土画像砖中唯一特例。
它的出现反映了汉代人对长寿之道的深远向往,生殖崇拜和蚕神崇拜在汉代四川盛极一时。
拓片“野合”与桑树的结合,应与古人视桑树为一种生殖神树的民俗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
桑的多籽,猴的性淫与人类男女的交合,三者想到感应,共同构成画像的主题--生殖崇拜。
汉画像砖,中国古代艺术经典汉代,包括西汉、东汉,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之⼀。
要想对中国固有⽂化进⾏寻根,从汉画像砖就可以看出汉⽂化对中华民族、中国⽂化所产⽣的巨⼤影响。
正因为如此,它不仅吸引了⽂物界、考古界、艺术界,也吸引了包括历史、哲学、宗教、民族、天⽂、建筑、酿造等学科的学者和专业⼈⼠的重视。
汉画像砖的作⽤与形成画像砖,是中国汉代的⼀种有浅浮雕或阴线画像的砖,多⽤于墓室建筑。
画像砖作为⼀种具有装饰意义的建筑构件,⼀般认为始于战国晚期,盛兴于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为流⾏,且取得很⾼的成就。
其中,汉代画像砖在出⼟数量、砖块形制、画幅形式、题材内容及表现⼿法等⽅⾯,均丰富于其他时代。
画像砖因题材内容⼴泛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具有很⾼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活和艺术发展的珍贵实物资料。
画像砖的流⾏较早,明清时期随着画像砖的出⼟⽽流⼊民间,⾄清代晚期,已有收藏家对其进⾏著录。
1949年新中国成⽴后,随着考古⼯作的深⼊开展,画像砖有了⼤量的出⼟,也为我国考古⼯作增添了新的⾊彩。
出⼟地点⼤多围绕着河南、四川、⼭东、陕西、江苏、江西、湖北、云南等省,其中以河南和四川两省出⼟的画像砖数量最多,⽽且较为完整。
河南出⼟的画像砖主要分布在洛阳、郑州、禹县等⼗余个市县,其时代分别属西汉⾄东汉晚期及南北朝时期。
⽽四川出⼟的画像砖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带,其中以成都、新繁、新都、⼴汉、德阳等市县数量最多,其时代多为东汉时期。
汉画像砖表现内容及艺术特征画像砖作为⼀种艺术体裁,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化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题材可分为:表现经济⽣活和⽣产劳动。
包括农业、⼿⼯业、商业等,如耕种、收获、渔猎、采莲、桑园、井盐⽣产、集市交易及酿造、舂⽶等。
炫耀墓主⼈⽣前社会地位。
包括⾝份、经历、宅院及享乐⽣活等,如车骑出⾏、楼阁宫阙、庖厨、宴饮、乐舞百戏、尊贤养⽼、讲经授学等。
在南朝时期还出现了表现当时⽂⼈⽣活习俗的画像砖。
秦汉画像石与画像砖、建筑等秦汉时期的画像石与画像砖遗存非常丰富,它是秦汉艺术,尤其是汉代艺术代表性的艺术品类,也是秦汉贵族崇尚厚葬、事死如事生时代风尚的产物。
画像砖、石是雕刻、模印着各种画面,用于构筑墓室、石棺、享祠或石阁、石阙等的建筑用材。
匠师以刀代笔,在坚硬的砖石面上,创作了众多精美的图像,因而作品兼具绘画,雕刻两种因素,此外,由于画像砖石是用于构筑墓室、石棺、享祠或石阁的建筑材料,还要兼顾建筑的形式特点,所以它也是秦汉艺术综合的显现。
秦汉画像砖画像砖是秦汉时代的一种建筑装饰构件。
秦代至西汉初期,画像砖多用于装饰宫殿府舍的阶基;西汉中期以后,画像砖主要用于装饰墓室壁面;东汉是画像砖艺术的鼎盛时期,用途最为广泛。
秦代的画像砖用模印和刻划两种方法制成,形状分大型空心砖和实心的扁方砖两类。
陕西临潼、凤翔等地出土的秦代模印画像砖,是在砖坯未干时,用预先刻成的阴印模捺印而成的,花纹凸起。
1957年临潼出土的狩猎纹画像砖,印着骑马射猎图。
传出风翔、今藏西北大学的秦代宴享纹画像砖,印着宴享宾客和苑圃景色等画面。
临潼出土、今藏陕西省博物馆的一块侍卫、宴享、射猎纹画像空心砖,是迄今发现秦代模印画像空心砖的代表作。
在临潼秦始皇陵附近,还发现一种模印几何纹的铺地方砖。
此外,在咸阳秦宫遗址,曾出土刻画着龙凤图像及人面鸟身、珥蛇佩璧的水神(禺缰)画像空心砖,线刻流利生动,仿佛“骞翥若飞”。
数量不多。
西汉的画像砖发现的以模印的空心砖为主,题材较秦丰富,有执戈门吏、持戟武士、迎宾拜谒、骑士射猎、驯马、驯虎、扶桑、珠树、大雁、犬、方位神、玄鹤、门阙、铺首、几何纹花边等。
以线条简洁有力、形象生动传神而著称。
今藏陕西省博物馆的一块侍卫瑞璧纹模印画像空心砖,约属西汉初期物,砖面中央为铺首图案,左右两侧印着亭阑侍卫及绶带瑞璧,侍卫作双手捧盾状,状貌颇威武;上下边框部位,印着鱼龙嬉戏及菱格纹图案。
1965年发掘咸阳杨家湾西汉初期墓的兵马俑坑,发现回字纹与菱格纹的模印铺地方砖。
中国历代绘画简介(四):画像石、画像砖画像石与画像砖是独具特色的秦汉绘画遗产。
画像石是以石为地,用刀代笔的绘画,多见于墓室、石享祠、石棺、石阙、石碑、崖墓等石质建筑中。
画像砖是模印或捺印有图画的砖,一般都砌墓室的。
其制作方法和艺术风格与画像石不完全相同。
但皆是是在砖石的平面上先经过绘画,然后再进行雕刻,一般都是浅浮雕和线刻的形式。
因此是介于雕刻和绘画之间的一门艺术,又比较接近于绘画艺术的效果。
从绘画角度看,它具备了中国画的特点,以线条作为主要表现手法,是装饰画与浮雕、线雕相结合的产物。
由于石刻画由于受材料和工具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像绘画那样作历历具足的描绘,也不能像圆雕那样作面面俱到的塑造,因而石刻画难以对形象的细部及内在的精神思想、感情性格作出细腻的刻划,所以它都是通过外在的形体动作来反映所要表现的内容。
重动势、重气势、重大体、大貌就成了这种艺术的共同特点。
虽然各个地区的画像砖、石具有不同的风格,但在形象刻划上都是取其大貌,不拘小节,依从大动势来表现,造成强烈的气势,形成紧张的力度,从而构成了秦汉画像砖、石所特有的奔放飞动之美。
画像石在汉代以前尚未发现,从目前的材料来看,西汉昭帝元凤年间的沂水鲍宅山凤凰画像是最早的画像石。
画像石大约废止于汉末三国时期,魏晋南北朝就不多见了。
画像砖在秦代就已经兴起,当时一些大的空心砖和实心砖上都出现了“画像”,其鼎盛期在东汉,东汉是我国画像艺术进入到最具有时代特征和典型意义的阶段。
因此,画像石和画像砖也是汉代最富时代特征的艺术品。
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石的兴盛与汉代人厚葬的风气密切相关。
汉人重孝信鬼;迷信成仙升天,提倡厚葬。
上至皇族贵戚、下至平民百姓竞相攀比,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哪个朝代像汉代人那样将如此巨额的钱财花费在坟墓和陪葬品上。
随着砖圹墓、石椁墓逐步代替木椁墓,砖石材料逐渐用于墓室建筑,汉代贵族地主们开始在石面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
墓室石壁的坚固性,画面保持的耐久性颇能满足汉人厚葬的欲望,因此画像砖、石墓得以产生和发展,画像砖、石艺术也获得了长足进展,其手法之精妙、意匠之丰富,大有空前绝后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