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次克体病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立克次体病,立克次体病的症状,立克次体病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立克次体病(rickettsiosis)乃立克次体目中某些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多种急性感染的统称,呈世界性或地方性流行,临床表现轻重不一。
传播媒介主要为节肢动物如蜱、虱、蚤、螨等,也可因家畜如猫、犬等抓、咬而发生。
疾病病因一、病因近年来,随着立克次体分子生物学(16srRNA序列、DNA-DNA杂交、全DNA或基因片段、质粒等)研究的进展,旧的立克次体分类已不能完全反映立克次目中所有种属的全貌,应运而生的是根据遗传物质对立克次体进行新的分类。
16srRNA序列的分析显示,立克次体可分为两个亚群,α亚群包括立克次体(Rickettsia)、埃立克体(Ehrlichia)、埃菲比体(Afibia)、考德里体(Cowdria)和巴通体(Bartonella);γ亚群包括柯克斯体(Coxiella)和沃巴哈体(Wolbachia)。
现并已发现很多新的种属如日本立克次体(Rickettsiajaponica)、查菲埃立克体(EhrlichiaChaffeensis)、腺热埃立克次体(EhrlichaSennetsu)、汉赛巴通体(Bartonellahenselae)等。
罗卡利马体(Rochalimaea)的名称已为巴通体所取代,故战壕热的病原体也应改称为五日热巴通体(Bartonellaquintana)。
症状体征一、症状多数立克次体病临床上可表现为发热、头痛和皮疹三联征,多发于春季和夏季,常有蜱咬、近期野营或职业性暴露病史。
用药治疗预防和护理一、预防一、传染源主要为小哺乳动物(啮齿类)和家畜,而人则是流行性斑疹伤寒和战壕热的唯一或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传播媒介极大多数为节肢动物如蜱、虱、蚤、螨等。
各种立克次体以共生形式存在于节肢动物体内,立氏立克次体、恙虫病立克次体、小蛛立克次体等并可经卵传代。
蜱、螨、虱、蚤等的粪便中均含有病原体,而随粪排出体外;此外蜱和螨体内的立克次体尚可进入唾液腺和生殖道中。
⽴克体病(rickettsiosis)是由⼀组⽴克次体引起的⾃然疫源性传染病。
⼈类⽴克次体病可分为5⼤组:①斑疹伤寒组(含流⾏性斑疹伤寒和地⽅性斑疹伤寒);②斑点热组(含斑点热、马赛热、澳洲蜱型斑疹伤寒、⽴克体体痘症);③恙⾍热组(含恙⾍病);④Q热组(含Q热);⑤阵发性⽴克次体病组(含战壕热)。
在我国已经发现的有流⾏性斑疹伤寒、地⽅性斑疹伤寒、恙⾍热和Q热。
⽴克次体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微⽣物,具有以下特点:①需在活细胞内⽣长,在代谢衰退的细胞内⽣长旺盛;②具典型的细胞壁、有DNA和RNA,呈短⼩、多形性球杆状,染⾊后光学显微镜可以查见。
③除Q热、战壕热及⽴克次体痘症的⽴克次体外,均与某些变形杆菌(OX19、OX2、OXK株)有共同抗原,故可进⾏外斐反应(变形杆菌凝集反应)以协助诊断。
④对⼴谱抗⽣素,如四环素族、氯霉素等敏感。
⑤其毒素属内毒素性质,为其主要致病物质。
⑥耐低温、⼲燥,对热和⼀般消毒剂敏感。
⽴克次体病的共同特点是:①病原体在⾃然界中主要在啮齿类动物(⿏类)和家畜(⽜、⽺、⽝)等贮存宿主内繁殖。
虱、蚤、蜱、螨等吸⾎节肢动物为主要传播媒介。
②特异的病理改变为⼴泛的⾎管周围炎和⾎栓性⾎管炎。
③主要临床特点是发热、头痛和⽪疹(Q热除外),呈急性表现。
④⼴谱抗⽣素有效。
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各病之间有交叉免疫⼒。
我国的⽴克次体病主要有流⾏性斑疹伤寒、⿏型斑疹伤寒、恙⾍病和Q热。
第⼀节 流⾏性斑疹伤寒 流⾏性斑疹伤寒(epidemic typhus)⼜称虱传斑疹伤寒,是普⽒⽴克次体(R.Prowazekii)通过体虱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特点:急性起病、稽留型⾼热、剧烈头痛、⽪疹与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病程2——3周。
⽴克次体是1910年由Ricketts从389例斑疹伤寒病⼈⾎液中发现的。
1913年,Prowazekii从患者中性粒细胞中也找到了病原体;此⼆⼈都在研究斑疹伤寒中牺牲。
为纪念他们遂将流⾏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命名为普⽒⽴克次体(Rickettsia prowazekii) 我国⾦代张戴⼈著《儒家亲事》初次提出“斑疹伤寒”病名,并能与伤寒鉴别。
■立克次体的共同特点多数引起自然疫源性疾病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有细胞壁,但形态多样以节肢动物作为传播媒介或储存宿主多数专性细胞内寄生,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对多数抗生素敏感■人立克次体病共同特点有共同的贮存宿主,如啮齿类动物;传播体经主要是吸血节肢动物的叮咬。
有相似的病理变化——血管炎、血管周围炎临床表现——发热、皮疹、肝脾肿大和中枢系统症状外裴反应——协助诊断治疗——广谱抗生素■病原学普氏立克次体-流行性斑疹伤寒莫氏立克次体-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立克次体-恙虫病流行性斑疹伤寒是感染普氏立克次体引起的疾病又称为:虱传斑疹伤寒(louse-borne typhus)或典型斑疹伤寒(typical typhus )■流行病学传染源:病人储存宿主:病人传播媒介:人虱流行特征:冬春季,普遍易感■临床表现: 潜伏期(10~14d)高热、头痛、肌肉痛等(3~5d)皮疹,消退后易色素沉着神经、消化、心血管等系统病变地方性斑疹伤寒是感染莫氏立克次体引起的疾病又称为:鼠型斑疹伤寒(murine typhus)■流行病学传染源:鼠储存宿主:啮齿类动物(主要为老鼠)传播媒介:鼠蚤或鼠虱■临床表现: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但病情较轻,发病缓慢,持续时间短,很少侵害中枢神经系统■实验室检查雄性豚鼠阴囊反应:地方性斑疹伤寒阳性;流行性斑疹伤寒阴性■诊断: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四环素、氯霉素、多西环素恙虫病是感染恙虫立克次体引起的疾病又称为:丛林斑疹伤寒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若进入恙螨的孳生地,可能受感染(亦称“丛林热”)■流行病学传染源:鼠储存宿主:恙螨传播媒介:恙螨幼虫流行特征:多发于温暖、潮湿地带,6-8 月是高峰■特征性表现:焦痂、淋巴结肿大、皮疹、肝脾肿大。
立克次体病痊愈标准(一)立克次体病痊愈标准什么是立克次体病?立克次体病是由立克次体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通过蜱虫传播给人类。
它可以引发一系列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疼痛等。
立克次体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痊愈标准立克次体病的痊愈标准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症状消失:患者的发热、头痛、肌肉疼痛等症状完全消失,身体恢复正常状态。
•血液检测正常:患者的血液检测指标,如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恢复到正常范围。
•治疗效果良好:患者经过治疗后,立克次体数量明显减少或完全清除,病原体在患者体内无法被检测到。
•不再传染:患者在接受治疗后不再具有传染性,不会继续传播给他人。
治疗方法立克次体病的治疗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抗生素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法是使用特定的抗生素,如多西环素、强力霉素等,以杀灭立克次体。
一般建议患者在发病早期尽早接受抗生素治疗,以提高治愈率。
•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对症处理,如退热药物、止痛药物等。
这些治疗方法能够缓解患者的不适感,提高生活质量。
•注意休息和饮食: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充分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同时,健康的饮食也对恢复有积极的作用,患者应该注意摄入适量的营养,增强免疫力。
预防措施预防立克次体病的最有效方法是避免蜱虫叮咬。
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野外活动时注意穿着长袖长裤,尽量将身体部位遮蔽起来,以减少叮咬的机会。
•使用蜱虫防护剂:可以在衣物上喷洒含有DEET成分的防蚊虫喷雾剂,以防止蜱虫叮咬。
•定期体检:定期体检可以及早发现和治疗立克次体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注意动物接触:避免与可能携带蜱虫的动物密切接触,如野生动物、宠物等。
结语立克次体病痊愈标准是判断患者是否痊愈的重要依据。
通过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并遵循有效的预防方法,我们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立克次体病的传播,保护我们的健康。
记得在野外活动或者与动物接触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立克次体病痊愈标准
立克次体病,又称为钩端螺旋体病,是由立克次体感染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疾病。
以下
是一份立克次体病痊愈标准的参考:
1. 症状缓解:患者的症状包括高热、关节疼痛、皮疹等,在治疗过程中应逐渐缓
解。
2. 体温正常:患者的体温应在治疗后相应时间内恢复正常,并持续保持正常。
3. 实验室指标改善:患者的血液检查指标,如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沉率等,应正常化或逐渐恢复至正常范围。
4. 微生物学检查阴性:通过相关微生物学检查,例如血清学试验、PCR等,应确保立克次体已经清除或无复制活动。
5. 合并症治疗:若患者出现相关合并症,例如心脏炎、脑膜炎等,治疗应有效控制,并确保病情稳定。
6. 随访观察:患者在治疗结束后应进行定期随访观察,以确保病情未复发或迁延。
以上仅为一份参考的立克次体病痊愈标准,具体的治疗和恢复情况应根据医生的诊断
及治疗建议进行制定。
如有疑问或需要进一步了解,请咨询专业医生。
立克次体病治疗及护理立克次体病(Lyme disease)是一种由螺旋体属(Borrelia)细菌引起的传染病,由蜱虫传播给人类。
该病最初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一座小镇上被发现,并因此而得名。
立克次体病常见于北美洲、欧洲和亚洲,但实际上它可能存在于世界各地。
本文将介绍立克次体病的治疗和护理,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这种疾病。
治疗方法:传统上,立克次体病的治疗是通过抗生素进行的。
具体的治疗方案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但以下是常用的治疗方案:1.抗生素:常用的抗生素有多西环素(Doxycycline)、阿莫西林(Amoxicillin)和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等。
这些抗生素通常需要长时间的使用,如几周甚至几个月,以确保杀死细菌完全。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可能会根据病情调整抗生素的用量和药物的类型。
2.早期治疗:如果患者早期诊断并接受治疗,恢复的概率较高。
早期治疗主要是通过抗生素治疗,通常可以在几周内消除感染。
3.慢性病例的治疗:对于慢性的立克次体病,治疗可能较为困难,因为细菌会进入身体的组织和器官中。
治疗可能需要更长时间,也有可能使用不同类型的抗生素。
4.症状管理:除了抗生素治疗外,还需要对立克次体病的症状进行管理。
例如,如果患者有关节疼痛,可以考虑使用非处方的止痛药或非甾体消炎药。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定期复诊以确保病情得到控制。
护理方法: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进行护理:1.防止再次感染:2.注意个人卫生:良好的个人卫生有助于减少立克次体病的传播。
患者应定期洗澡,检查身体上是否有蜱虫叮咬痕迹,并及时清除。
在户外活动后,应仔细检查身体,并尽量避免接触草丛和灌木丛。
3.保持良好的营养:良好的饮食和充足的水分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和促进康复。
患者应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和全谷类食物。
4.支持性治疗:总结:立克次体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可以通过及时的治疗和良好的护理来管理。
关键是早期诊断和治疗,避免再次感染,并注意个人卫生和营养。
立克次体病立克次体病( Rickettsiosis)是一类由立克次体目( Rickettsiales)微生物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并非所有立克次体均可引起人类疾病,目前已发现的与人类感染相关立克次体有数十种,且不断有新的致病立克次体被发现。
立克次体病呈世界性或地方性流行,在我国流行的主要有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Q热、斑点热等。
立克次体为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呈多形球杆状,革兰染色阴性,姬姆萨染色呈紫色。
立克次体的生物学性状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有与细菌近似的细胞壁,具有与蛋白、脂质合成和能量代谢相关的不完整酶系统,同时含有 DNA和 RNA,以二分裂法繁殖,斑症伤寒群和斑点热群等多数立克次体还含有内毒素物质;但其为专性细胞内寄生。
立克次体病的传染源主要为小哺乳动物、家畜和人,其传播多通过虱、蚤、螨等节肢动物叮、咬或猫、狗等动物抓、咬发生,贝纳柯克斯体主要经呼吸道吸入传播。
人群对立克次体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可获持久免疫力,在不同立克次体间尚存在交叉免疫。
除 Q热和猫抓病外,立克次体病的致病机制均为在血管内皮细胞繁殖导致广泛血管炎。
立克次体病多发于春、秋季,常有近期节肢动物叮咬、野营或职业接触史,临床表现以发热(多数高达℃以上)、头痛和皮疹三联征为特点,病程通常为 2~3周。
实验室诊断主要依赖血清学检测,其中以外斐试验为常用,而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试验、直接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反应等方法特异性、敏感性更高,但各种立克次体间仍存在一定交叉反应。
鸡胚培养、动物接种等病原检测方法由于检出率低,实验条件要求高并可能导致立克次体在实验室传播而少用。
各类立克次体病的血清学阳性反应均出现于起病 1周以后,因此在获得血清学诊断前应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表现作出诊断并及时开始抗感染治疗。
氯霉素、多西环素、四环素对各类立克次体病均具可靠疗效,目前治疗以多西环素为首选,亦可选用氯霉素、四环素。
氟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药物在体外可抑制部分立克次体生长,且在动物实验或临床中治疗 Q热、斑点热、恙虫病等立克次体病亦取得了较好疗效,但尚需积累更多临床经验。
07 立克次体病掌握:概念、临床特点、传染源、传播途径、致病性、血清学检查熟悉:主要生物学性状了解:诊断、防治(一)立克次体【定义】立克次体是以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严格活细胞内寄生的一类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立克次体的分类】立克次体目→科→属(一)立克次体科1 立克次体属·普氏立克次体·斑疹伤寒立克次体(莫氏立克次体)2 东方体属恙虫病东方体(二)无形体科1 无形体属嗜吞噬细胞无形体2 埃利希体属(三)全孢菌科【立克次体的共同特点】1 为革兰阴性细菌2 有细胞壁,但形态多样3 专性细胞内寄生,以二分裂方式繁殖4 以节肢动物作为传播媒介或储存宿主5 多数是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在人类引起发热出疹性疾病6 对四环素类抗生素敏感性高【病原学】一、生物学特性1 形态和结构球杆状,有肽聚糖细胞壁2 培养特性需动物、鸡胚、组织细胞培养3 抗原结构立克次体属、恙虫病东方体以及腺热埃里希体与变形杆菌某些X菌株的菌体抗原有共同抗原成分,可用这些菌株的菌体抗原(OX19、OX2、OXK)代替立克次体抗原检测患者血清中相应抗体,此交叉凝集试验称为外斐反应4 抵抗力抵抗力弱·对消毒剂敏感·对四环素、氯霉素类抗生素敏感·磺胺类药物可刺激立克次体的生长【致病性和免疫性】1 流行环节以节肢动物作为传播媒介感染脊椎动物宿主,其中啮齿类动物常成为寄生宿主和储存宿主2 所致疾病引起人兽共患病,多为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表现以发热、头痛、肌痛、皮疹、肝脾肿大等为主要特征3 致病机制经皮肤、结膜或黏膜侵入人体后,通过淋巴管及血流播散至全身。
立克次体属主要侵犯小血管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埃里希体属(单核细胞)和无形体属(粒细胞)主要感染骨髓来源细胞4 免疫性引起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临床表现】1 发热急剧起病,多稽留高热,少张弛热,伴寒战。
持续2-3周2 皮疹4-5日出现,首发躯干蔓延四肢,面部少见。
立克次体病病情说明指导书一、立克次体病概述立克次体病(rickettsiosis)是由于立克次体感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主要包括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猫爪病、Q热等。
立克次体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头痛、皮疹等。
目前主要采用抗病原治疗,经积极治疗后,一般预后好。
英文名称:rickettsiosis。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无遗传性。
发病部位:全身。
常见症状:发热、头痛、皮疹、乏力、食欲不佳、淋巴结肿大。
主要病因:感染立克次体。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病原学检查、血清学试验、分子生物学检测。
重要提醒:本病严重时,可导致多器官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当出现发热、头痛、皮疹等症状时,应尽早就医。
临床分类:按照感染立克次体的种类不同,可分为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猫爪病、Q热等。
二、立克次体病的发病特点三、立克次体病的病因病因总述:本病是由立克次体感染所致。
立克次体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对人体致病的立克次体有普氏立克次体、莫氏立克次、恙虫病东方体、汉赛巴尔通体、贝纳柯克斯体等。
基本病因:1、流行性斑疹伤寒流行性斑疹伤寒由普氏立克次体引起,通过人虱传播,传播方式为人-虱-人。
流行性斑疹伤寒的发病机制主要为病原体所致的血管病变、毒素引起的毒血症及变态反应。
2、地方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由莫氏立克次体引起,鼠蚤吮吸病鼠血时,病原体随血进入蚤肠繁殖,但蚤并不因感染而死亡,病原体可在蚤体长期存在。
当受染蚤吮吸人血时,同时排出含病原体的蚤粪和呕吐物于皮肤上,立克次体可经抓破处进入人体,引起人体感染。
3、恙虫病本病为感染恙虫病东方体引起,病原体从恙螨幼虫叮咬处侵入人体,先在叮咬局部组织细胞内繁殖,引起局部的皮肤损害,继而直接或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流,形成恙虫病东方体血症。
立克次体病的临床表现
发布时间:2008-9-28 9:53:43
多数立克次体病临床上可表现为发热、头痛和皮疹三联征,多发于春季和夏季,常有蜱咬、近期野营或职业性暴露病史。
1.落矶山斑点热:由立氏立克次体引起,经蜱叮咬而传播,曾流行于美国广大地区,以落矶山地区为多,其他尚有加拿大西部、南美等地区。
潜伏期平均为7~8(3~12)天,临床表现轻重悬殊。
大多起病突然,伴寒战、高热、剧烈头痛和关节疼痛,明显毒血症表现,也可有表情淡漠、烦躁谵妄、昏迷、偏瘫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皮疹大多出现于病程第3~5天,很快形成瘀斑。
病情严重者应用抗生素后仍有较高的病死率,死因为心、肾功能不全和休克等。
外斐试验可与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和恙虫病等区别。
氯霉素和四环素等对一般病例有效,严重患者可加用激素。
疫苗接种、个人保护等为重要预防措施。
2.北亚蜱媒立克次体病(斑点热) 由西伯利亚立克次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西伯利亚和蒙古,我国新疆、内蒙古和黑龙江等地也有病例和血清学阳性的报告。
潜伏期3~6天,起病急,有发热、头痛、全身疼痛、眼结膜和咽部充血、相对缓脉等。
蜱叮咬处有小焦痂,局部淋巴结肿大。
皮疹分布于躯干和四肢,于病程第4~5天出现,呈红色多形性斑丘疹,间呈出血性。
预后大多良好,无复发。
四环素和多西环素对本病有效,外斐试验OX19与OX2阳性,OXk阴性,有助于与恙虫病相区别。
3.南欧热(包括马塞热、非洲热等蜱传斑点热):是一种由蜱传播、康氏立克次体所致的发热性疾病。
潜伏期5~7天。
起病急骤,有高热、寒战、四肢及脊椎疼痛。
头痛剧烈,多位于额部及眼后眶。
热程8~14天。
于病程第3~4天出现散布于全身的红色斑丘疹,重症者形成瘀点或瘀斑。
蜱叮咬处可有小溃疡或焦痂,伴局部淋巴结肿痛。
外斐试验OX2和OX19均呈阳性,OXK阴性。
确诊有赖于补结试验等和(或)病原分离。
可用四环素或氯霉素治疗,预后良好。
4.澳洲斑点热:为澳大利亚立克次体所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潜伏期7~10天,有发热和头痛,热程平均1周。
蜱叮咬处有与恙虫病相似的焦痂,附近淋巴结肿大,伴疼痛、触痛。
病程3~4天于躯干及四肢出现红色斑丘疹。
病情一般较轻,预后良好。
外斐试验OX2阳性、OX19弱阳性,OXk阴性,可与恙虫病相鉴别。
也可从患者血中用组织培养或豚鼠接种分离出病原体。
四环素、氯霉素等有良效。
5.立克次体症:是小蛛立克次体引起感染性疾病,潜伏期9~12天,起病急骤,伴发热寒战、头痛、背及关节痛。
热程约1周,病程第1~3天开始出现斑丘疹,疏散分布,数天后变成疱疹,继而干燥成黑痂,脱落时不留疤痕。
发热前1周被螨叮咬处有焦痂,局部淋巴结常肿大,有触痛。
根据皮疹为水痘样和阳性血清补结试验可做出诊断,必要时做病原体分离。
外斐试验阴性或弱阳性。
氯霉素和四环素治疗有效,预后良好。
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内蒙草原地区也可能存在本病,小家鼠为主要传染源,螨是传播媒介。
6.苏联传染性肾病肾炎:为蜱媒介传播的巴甫洛夫斯基立克次体(Rickettsin pavlovskyi)所引起,以肾损害为主的急性传染病,6~8月间流行于前苏联某些地区。
急性起病,发热38.5~40℃,有面部潮红、咽痛、结膜和巩膜充血,伴背痛乏力,恢复较慢。
尿检查有蛋白,红、白细胞及管型。
可用四环素、霉素及对症治疗。
从病人血中和死亡病例的
脑、脑垂体和肝脏等中可分离出病原体。
7.战壕热:又名五日热,由五日热巴通体(原称为五日热罗卡利马体)经虱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人为唯一传染源,春冬季发病较多。
主要临床表现为周期性发热、严重肌肉疼痛。
胫骨痛、眼球痛、复发倾向及持久的立克次体血症。
少数病人可出现心内膜炎、多发性血管瘤、内脏紫癜等,早期偶可出现为期短暂的红色斑丘疹。
无症状立克次体血症可持续数月,甚至1~2年或更长。
外斐试验阴性。
确诊有赖于血清免疫学如补结试验等,也可采用人工感染虱子法,以患者血液喂虱,而在虱肠道中可找到立克次体。
需与伤寒、流行性斑疹伤寒、回归热等鉴别。
治疗可用四环素或氯霉素,疗程宜较长(8~10天),预后一般良好。
8.埃立克体病:是1986年在美国阿肯色州发现的一种新的立克次体病,1991年从患者血液中分离出病原体,命名为查菲埃立克体(Ehrlichia chaffeeusis)与犬埃立克体的生物学特性非常相似,血清学与犬埃立克体有很强的交叉反应,16srRNA基因序列与犬埃立克体序列关系密切,同源性达98.2%。
病原体主要侵犯人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
此病流行于美国中、西部。
一次调查发现我国云南军犬及人群中抗查菲埃立克体抗体阳性率可达5%~6%,提示我国可能也有埃立克体自然感染存在。
本病临床表现类似于斑点热组立克次体病,有发热、头痛、皮疹等。
诊断需依靠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查。
治疗同其他立克次体病。
预后良好。
(编审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