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码转换与二语习得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64.59 KB
- 文档页数:4
校园语码转换现象的研究在当今社会中,校园语码转换现象越来越普遍。
所谓校园语码转换,指的是在校园中使用一种特定的语言和词汇,而在与外界交流时又使用不同的语言和词汇。
这种现象在大学生中尤其突出,主要是因为在校园中,学生需要适应不同的社交环境和群体,并通过这种转换来展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
在研究校园语码转换现象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词汇和用语校园语码转换的首要因素之一是词汇和用语。
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中,人们可能会使用不同的术语来表示同一件事情。
例如,在学术领域或与教师交流时,学生可能会使用更正式的术语和词汇,而在与同学交流时,则可能使用更随意的语言和词汇。
这种转换不仅涉及到术语和专业词汇的使用,还包括语气、口音和语调等方面的变化。
二、身份认同校园语码转换还与身份认同密切相关。
在校园中,学生的身份可能会发生变化,例如从新生到老生,从普通学生到会长等。
不同的身份和地位也需要不同的语言和词汇来展现和维护。
例如,对于新生来说,他们可能会使用更加随意和亲切的语言和词汇来与同学交流,以获得更多的社交认同和接纳。
而对于会长等高级别的学生来说,他们则需要使用更加正式的语言和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权威和责任感。
三、群体认同校园语码转换还涉及到群体认同的因素。
不同的学生可能会加入不同的社交群体,例如俱乐部、组织等。
这些群体往往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词汇,学生也需要在与这些群体交流时使用对应的语言和词汇来展现自己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四、社交环境校园语码转换还与社交环境密切相关。
不同的社交环境和场合需要不同的语言和词汇来适应和应对。
例如,在学术报告会或正式会议中,学生需要使用更加正式和专业的语言和词汇,以显示自己的学识和素养。
而在派对或异性社交中,学生则需要使用更加轻松和亲切的语言和词汇,以推动情感关系的发展。
总之,校园语码转换现象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在研究校园语码转换时,需要从多个方面考虑,包括词汇和用语、身份认同、群体认同和社交环境等。
大学教师英语课堂上的语码转换研究摘要:本研究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了中国大学教师英语课堂上的语码转换情况。
研究发现:英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是一种普遍现象。
大部分师生认为英语教师应该进行语码转换,并对教师语码转换的作用持肯定态度。
英语专业教师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师的语码转换情况不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教师语码转换二语/外语课堂态度功能1 引言课堂语码转换(即母语与二语/外语之间的转换)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美国的双语教育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对双语课堂的研究扩展到双语/多语环境的地区。
近年的研究开始关注单语环境下外语课堂上目标语的使用。
对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作用主要有两派观点。
ellis和wong-fillmore等反对在外语课堂教学中使用学习者的母语。
(转自turnbull,2001)也有研究者认为语码转换在外语教学中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并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应最大限度使用目的语。
(atkinson,1987;schweers,1999;cook,2001;levine,2001;陈立平,2004)研究还发现教师语码转换主要有三种功能:解释、翻译和情感功能。
(auerbach,1993;polio & duff,1994;mattson & burenhult,1999) 值得注意的是,国外课堂语码转换研究的结论并不完全适应于国内课堂。
同时,中国大学里的英语教师分为大学英语和英语专业教师两类。
那么,面对不同的学生和教学目的,这两类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情况是否存在差异?基于此,本研究旨在调查大学阶段的师生对英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态度、教师语码转换的类型、作用以及两类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异同。
2 研究设计2.1 研究问题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三个主要问题:大学师生对英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持何种态度?教师在什么情况下会进行语码转换?英语专业教师和大学英语教师的语码转换情况是否存在差异?2.2 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湖北某工科大学200名学生作为受试者进行问卷调查,包括100名非英语专业一、二年级学生和100名英语专业一、二年级学生。
语言教学中教师语码转换的顺应性研究一、引言语码转换作为语言教学中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策略近年来一直受到语言学家等研究者的普遍关注。
语码转换是指语言使用者在交际中为了满足交际需求而使用来自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变体。
英语教师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利用英汉语码间的转换进行课堂教学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话语不仅是学生获得语言知识信息的重要媒介,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工具。
因此,教师通过话语来组织课堂、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话语获得教师要传递的知识信息,完成英语习得的过程。
外语课堂是语码转换的一个自然场合,语码转换可以有效促进二语习得,使课堂交际功能达到最大化。
通过对教师在语言课堂上运用语码转换情形的研究,来阐释语码转换背后的语用规律,推动语用学的发展,促进其在二语习得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同时,对于语码转换的研究还可以促进教师提高自身语言文化素养,规范其职业用语,对于学生的语言学习也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因此,对英语教师在课堂上的语码转换研究对语言教学既有理论指导意义也有现实实践意义。
二、顺应论与语码转换Verschueren 认为,语言的使用是语言使用者在不同的语境下对语言进行的有意识的选择过程;语言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使人们能够动态地使用语言。
变异性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指语言选择是指在高度灵活的语用原则和语用策略的基础上进行的选择而不是机械地照搬原则、遵循固定模式进行的选择;顺应性是指语言使用者为了满足交际的需求,从可供选择的不同语言项目中做出灵活的选择。
语码转换是作为一种具体的语言选择,体现了语言使用者对语境的顺应意识。
这种选择既可以是有意识的行为也可以是无意识的行为,但这种选择必须顺应语境因素,这种语境因素既可以出于语言内部结构的原因也可以是出于语言外部的原因,或是语言使用者本身的原因。
在具体的语码转换过程中,语言使用者顺应的目标包括对语言内部结构、语言外部即社会规约以及对语言使用者心理动机。
语码转换的研究意义与方法一、语码转换的研究意义1、语码转换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民族间的交往日趋频繁,出现了双语或多语现象。
掌握双语或多语的人被称为双语人或多语人。
严学宭认为,世界上大约有二分之一的人是双语人或多语人。
Wardhaugh也认为只掌握一种语言变体的情况极为罕见。
双语或多语现象的研究表明,如果要更好地理解那些影响并指导我们语言行为的社会、心理及纯语言的因素,就必须联系社会语境来研究语言,并且使我们有机会将语言研究与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联系起来,成为一个真正跨学科的研究课题。
在多语社会生活中,通常都面临着选何种语码最为得体的问题。
人们会根据不同的交际环境选择适当的语言,必要时还进行转换,甚至混合使用两种语码。
因此语码转换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也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2、语言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而语码转换是多语共存的必然表现,是促进语言社会和谐的重要形式和动力因素。
语言是人类用于交际和思维的最为重要的工具。
多语言、多方言是国家宝贵的经济文化资源,多语言多方言的共存共荣是语言和谐的追求。
高林波等指出,构建和谐的社会语言生活,就是在语言文字社会应用中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主,同时容纳多种民族语言和多种汉语方言,容纳多种民族文字和多种汉字字形,和谐共处,使得社会语言生活呈现主体化与多样性的和谐统一,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江结宝指出(双)多语,和谐语言将创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营造团结友爱的社会氛围,提供科学诚实的语言信息,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精神的文明,最终推动社会的和谐。
语言和谐与否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指标之一,社会中的语言如果不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就失去了基石。
语码转换是多语共存的必然表现,是促进语言社会和谐的重要形式和动力因素。
结合语言和谐研究多语地区的语码转换,是语码转换研究的新视角。
3、国内外关于语码转换的研究需要完善。
微博中的汉英语码转换分析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等网络平台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观点的重要渠道。
在这些平台上,人们会使用不同的语言和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其中,汉英语码转换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
在中,汉英语码转换通常指在一段文字中同时使用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或者是在中文中夹杂着英文单词或缩写。
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因为人们在表达某些特定的概念、品牌、事件等方面时,发现中文无法完全准确地表达出来,或者是因为英文更加简洁、流行、国际化等因素。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汉英语码转换是一种语言现象,反映了人们对于不同语言和文化的认知和融合。
在中,这种现象的出现也与现代社会中使用多种语言的需求和文化交融有关。
同时,汉英语码转换也反映了人们在语言使用方面的创新和灵活性,以及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方式的尊重和理解。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汉英语码转换在中也具有一定的传播优势。
在一些特定的话题或事件中,使用英文单词或缩写可以让信息更加简洁明了,而且更容易引起和讨论。
汉英语码转换也可以增加文本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当然,在中使用汉英语码转换也需要注意规范和适度。
如果过度使用英文单词或缩写,可能会让读者感到难以理解或产生阅读障碍。
也需要注意尊重其他文化和语言背景的用户,避免使用带有歧视或偏见的表达方式。
中的汉英语码转换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反映了人们在语言使用和文化交流方面的多元化和灵活性。
在使用中,需要注意规范和适度,尊重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的用户,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包容的交流环境。
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城市,多种语言的使用相当普遍。
其中,粤语和英语更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两种语言。
在教育、工作、生活等多个领域,这两种语言的使用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因此,语码转换在香港也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香港粤语与英语的语码转换,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启示。
语码转换是指个体在使用一种语言时,有意识地切换到另一种语言。
二语言习得中输入研究的论文二语言习得中输入研究的论文一、综述在二语习得范畴内,研究者们对输入概念的界定各有侧重。
R.Ellis 的定义是讲母语者或二语者对其他二语者所说的语言。
[2]他的定义只有口头输入,没有包含书面输入。
Richards等人认为输入是指学习者听到或接受到的并能作为其学习对象的语言。
[3]该定义比较全面。
国内学者给出的输入定义和Richards等人的接近[47],兼顾口头输入和书面输入,这也是本文采用的输入概念。
最初的输入概念是Coder在“学习者的错误的意义”一文中作为一个理论话题提出来的。
[8]最早引起语言学界重视的是Krashen提出的“输入假说”(theinputhypothesis)。
他提出了“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veinput)的概念。
这一概念的基本公式是“i+1”。
“i”代表学习者现有的语言知识,“1”代表略高于学习者现有的语言知识部分。
[9]Krashen和T errell随后又论述了“输入假说”有四个方面的含义:(1)可理解的输入理论与习得(acquisition),而不是与学得(learning)有关;(2)习得是通过理解稍微超出已有的语言知识而完成的,需要借助于语境和非语言信息;(3)当交际成功时,当输入得以理解时,也自然就有了可理解性输入;(4)口语表达的流畅性不是直接教出来的,而是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逐渐显现出来的。
[10]Long认为,二语学习者和母语学习者一样,学习成功者总是以获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为特征的。
他认为互动式输入比非互动式输入更重要,充分强调了使语码变成学习者可理解的语言输入的重要性。
[11]Schachter概括出四种输入:简单输入(simplifiedinput)、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bleinput)、否定输入(negativeinput)(指向学习者提供其交际的意图并不成功的信息)和充分输入(sufficientinput)。
生物语言学视角下语言习得研究的一点思考——以一语及二语习得为例一、引言1974 年,在首届语言与生物学交叉学科会议上,来自语言学界和生物学界的专家学者对语言与大脑的关系进行了研讨,内容涉及人类语言的起源与变异、语言能力的习得及语言变异等很多方面。
随着生物语言学研究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语言与大脑之间的关系展开了更深层次的探究,目前,生物语言学已成为一项重要的跨学科研究。
在传统的语言学领域,语言习得一直是众多学者的研究重点,然而,由于缺乏足够的客观证据,各学派之间仍存在着较大分歧。
基于此,文章从当代生物语言学研究的视角出发,重温该领域的经典文献,旨在厘清语言习得的最新发展脉络,并提出自己的一点思考。
二、传统语言习得观概述早在17、18 世纪,语言习得理论就摇摆于洛克的“白板说”和柏拉图(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天赋理念”二者之间,前者认为外在因素是语言习得的关键(即“后天派”),而后者则强调语言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即“先天派”),二者之争也就是“先天”与“后天”之争(Nature-Nurture debate),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派莱纳博茨,则提出了“大理石花纹说”(即“相互作用派”)。
目前,“先天派”在学术界被普遍认为是主流学派,生物语言学也正是该派的主要研究方向。
(一)“后天派”理论学说“后天派”认为,加强外部环境对语言学习者的刺激是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华生提出的“刺激-反应”学说认为,人类语言的习得主要是后天环境刺激之后产生的结果。
但这一理论片面夸大了环境和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以及促进心理发展的内部动因。
布鲁姆菲尔德和斯金纳提出的行为主义(经验主义理论)认为,儿童通过环境调节和强化来习得语言,比如其家庭成员、同龄人、教师甚至整个社会,语言习得是模仿、实践、成功反馈和习惯养成的结果。
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后天派”认为环境因素起着重要作用,该理论经历了从机械模仿说到选择性模拟说,从强化说到中介说的修正与完善。
英汉语码转换在中学英语课堂上的应用分析从信息型英汉语码转换和情感型英汉语码转换两个角度进行研究,分析了中学英语课堂中语码转换的功能、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成因,并提出了积极的解决办法。
英汉语码语码转换英语课堂近年来应用语言学家和语言教师基于二语习得理论和课堂实际教学探讨语码转换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论证课堂语码转换的模式及其功能,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外语教学的研究和发展。
一、语码转换概念及类型语码转换这个概念最早是由Fishman在1971年提出的,Fishman指出:“语码转换指的是在某一特定的场景之下,人们在同一次对话交谈或者其他语言活动过程当中,使用了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语言,方言或者其他的语言变体进行交流的情况。
”事实上,语码转换是一种跨越语言谱系的语用现象。
在转换过程当中,语码的数量和长度均不受限制。
它可以是一段话语,也可以是一个或者几个短语,还可以是一个或者几个词。
Richards、Poplack区分了三种类型的语码转换:句间语码转换、句内语码转换和附加语码转换。
Auer从功能角度出发提出了两种类型的语码转换:与语篇相关的转换和与交际者相关的转换。
二、课堂语码转换研究回顾随着1968年美国颁布“双语教学法”,各种双语教育模式纷纷出台,对语码转换的研究开始涉足语言课堂。
Duff&Polio调查美国人学13个班级母语使用情况时发现,许多教师在日标语交际遇到困难时经常转向英语,而不是利用日标语协商解决问题。
调查还发现,他们似乎不愿意用日标语进行语法教学或课堂管理。
这两位研究人员认为,教师使用母语这种做法剥夺了学生听取和处理日标语的好机会。
与这两位研究人员相反,Cook则认为语码转换是一种高度熟练的语言活动,是第二语言的有效教学策略。
他认为利用第二语言虚拟“真实”的课堂交际不管有多人的优势,避免使用母语都是不符合实际原则的。
为此他呼吁教育工作者要“打开语言教学中紧闭了一百年的人门在课堂上有规划地使用第一语言”。
语码转换与第二语言习得
傅晓燕; 王和玉
【期刊名称】《《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4(006)004
【摘要】讨论了语码转换在中介语、学习者策略以及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和作用,旨在探讨语码转换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总页数】2页(P147-148)
【作者】傅晓燕; 王和玉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广东工业大学外语学院广东广州5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9.3
【相关文献】
1.语言输入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况》 [J], 周帆
2.第二语言习得的特性探讨 --第二语言习得和母语习得的异同 [J], 高霞
3.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概述——《第二语言习得概论》与《语言学习机制》两本专著的对比分析 [J], 李丽霞;张智
4.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课堂教学结合的研究探索——评《基于课堂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J], 卢燕华
5.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要素——以日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为中心 [J], 杨劲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教学中语码转换的应用论文关键词: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英语语码转换的策略作用实例论文摘要:随着国内外学者对语码转换在二语教学中的研究,语码转换在二语教学中的作用不断受到关注。
本文通过说明我国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提出了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教师使用语码转换的策略,语码转换的作用以及举出的实例,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高职高专英语教学。
一、引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
当前高职高专入学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薄弱是不争的事实。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语码转换越来越受到国内语言学家的重视,即便有些高职高专教师没有意识到在课堂中语码转换的存在,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对于语码转换的应用是时常发生的,而且是有明显的教学效果的。
二、语码和语码转换语言学家Scotton定义语码(code)为包括语言,方言或同一语言的不同风格等在一次交际活动中使用的各种语言系统。
将语言作为一种代码在社会语言学中很常见,主要用作指称任何涉及语言的信递系统的中性名称,而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就是其中之一,语言学家Scotton定义语码转换为一次交际活动中为了满足交流的需要,由一种语言或者语言变体转化成另一种语言或者语言变体的现象。
这一现象是一种高熟练的语言活动,在二语教学和学习中普遍存在,如果使用得当,将会是二语教学的有效策略。
Poplack(1980)区分了三种类型的语码转换:句间语码转换, 句内语码转换和附加语码转换。
在区分这三种语码转换时,何自然和于国栋指出,将句间语码转换和句内语码转换混用区分开来有利于研究语法限制,但是在研究交际功能是就没有必要区分了。
教师在二语教学中运用的正是语码转换的交际功能,因而在此就不再做区分。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出发,Gumperz(1972,1982) 把语码转换看作是一种社会现象,提出了情景语码转换和喻意语码转换的概念,前者是由于环境的改变而引起的语码转换,有利于交际者成功的理解和把握情景,后者则打破了情景与语言选择之间的约束关系,是在情景不变的前提下,交际者为了达到交际目的,改变语气或者同受话者之间的关系而进行的语码转换。
语码转换研究述评引言语码转换是指在同一交流过程中,使用两种或多种不同的语言、方言或语体进行表达。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多语言环境的普遍,语码转换现象日益增多,引起了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
本文将综述语码转换的研究现状、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文献综述1、语码转换的定义、分类和特点语码转换是指在同一交流过程中,使用两种或多种不同的语言、方言或语体进行表达。
根据不同的标准,语码转换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根据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的标准,语码转换可以分为语言转换、社会方言转换、语体转换等。
此外,语码转换还具有以下特点:(1)可选择性:语码转换是在不同的语言、方言或语体之间进行选择,使用哪种语码取决于交流的需要和语境的要求。
(2)灵活性:语码转换可以根据交流的进程和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可以在不同的语码之间灵活切换。
(3)多样性:语码转换涉及的语言、方言或语体可以多种多样,包括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方言、不同的语体等。
2、语码转换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目前,语码转换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从语言学角度来看,研究者主要语码转换的语言学特征和规律,如语法、词汇、语音等方面的特点。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研究者语码转换的社会功能和影响因素,如文化、社会地位、教育等。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研究者探讨语码转换的心理认知和情感体验,如语言认同、社会认同、沟通动机等。
然而,现有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研究领域仍需进一步拓展,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些领域和群体,如英语教学、跨文化交流、青少年语言使用等,而对其他领域和群体的研究尚不够充分。
其次,研究方法需要更加科学严谨,目前的研究中存在一定数量的质性研究,缺乏量化研究的支持,因此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研究方法。
3、语码转换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语码转换的影响因素众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环境:语言环境是语码转换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人所处的语言环境决定了他在交流中使用哪种语言或方言。
摘要本文主要从心理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角度出发,通过真实语料对语码转换这一现象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发现:语码转换具有保全对方面子、顺应对方话语和语境化暗示的内部心理机制以及确定社会身份、社会距离以及顺应社会文化规约与道德标准的外部社会动机等作用。
关键词真实语料语码转换内部心理机制外部社会动机中图分类号:h319.9 文献标识码:a――take psycholinguistics and sociolinguistics for examplecao zhiyong(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department,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0 引言社会语言学家认为,具有双语或多种语言变体的人们经常会在谈话或者语言交流中进行两种语言或语言变体之间的转换,这种社会现象称之为语码转换。
语码转换可以发生在句子之间或者句子外部。
社会语言学家还认为,谈话者在进行交际的过程中不必拘泥于一种语言或同一种语言变体,由于每个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不一样、语言使用的具体情境的差异等原因,谈话者经常会在标准语和非标准语、正式文体和非正式文体之间进行灵活变换,使自己的语言更适合交际的社会环境,从而使交际得以成功进行。
1 概念界说语码转换是语言交流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在上个世纪20年代已经开始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20世纪以后得到快速发展。
笔者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语码转换现象进行了探讨,其中主要的研究角度有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
语码转换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将社会因素成功引入了语码转换研究的视野,并且这些研究将语码转换看作是语言学习者内部心理机制主导的一种社会行为,这种对语码转换和社会因素之间宏观关系的探讨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语言与社会关系的认识。
本文致力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弥补他们研究的不足,通过从日常语言交际中收集大量的真实材料,着重对普通话和地区方言两种语言变体之间的语码转换的内部心理与社会动机进行分析研究。
社科学论Soci al S c i ence T he or y浅析语码转换在语言学中的研究方向土静(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59)摘要语码转换是一种在双语或多语社会中不可避免的语言现象。
人们在互相交流时,为了达到各自的交际目的,语码转换在此时往往就是一种不可多得的选择。
语码转换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就引起了许多领域的学者关注,尤其是在语言学领域。
就语言学领域而言,研究者对其有许多研究方向。
关键词语码转换语言学研究方法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A nal ysi s of t he R es e ar ch D i r ec t i on of C ode-s w i t chi ng i n L i ngui st i csW A N G J i ng(C ol l ege of For ei gn L anguages&C ul t ur es,C hengdu U ni ver si t y of Technol ogy,C hengdu,S i chuan610059)A bs t r act C ode-s w i t chi ng i s i nevi t a bl e i n a bi l i ngua l o r m ul t i l i ngual soci et y l i n gui st i c phenom e non.W he n peop l e i nt er actw i t h each ot he r i n order t o achi eve t he i r com m uni cat i ve pur pose,code.s w i t c hi ng is of t e n at t hi s t i m e is a r a r e choi ce.Code.s w i t chi ng si nc e t he se ve nt i e s of t he l as t cent ury has at t r act ed t he at t ent i on of m a ny s chol ars i n t he f i e l d,es peci al l y i n t he f i el d of l i ngui s t i c s.F or t he pu r pos es of t he f i el d ofl i ngui s t i c s,m a ny r es ea rc he rs have st udi e d it s di r ecti on.K ey W O r ds code-s w i t chi ng;l i ngui st i cs;res ea rc h m et h ods1语码转换的定义语码转换是语言学研究的重点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