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堡遗址龙山文化居民颅骨的形态学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779.72 KB
- 文档页数:11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考古最新发现东至出土直立人头骨化石
导语:在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东至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华龙洞遗址发掘成果发布会”上,众多知名考古学
在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东至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华龙洞遗址发掘成果发布会”上,众多知名考古学家共同揭开了“东至直立人”的神秘面纱,这是我省境内发现的第三处古人类化石地点。
华龙洞旧石器遗址位于东至县尧渡镇汪村庞汪组,距离东至县城约20多分钟车程。
这个典型的皖南山村,约有几十户人家,村庄背后是一处小山,灌木丛生。
穿过一段碎石路,便能来到这个其貌不扬的山坡上。
映入眼帘的不是想象中的山洞,而是满山的灌木和岩石。
在几块巨大的岩石下面则是一块平坦的土坑,地面一边露出很多白色或灰色的“碎石”。
这个土坑约有二、三十平米,是此次发掘的核心区域。
由于前段时间下雨,水不断流入土坑。
发掘现场被用吊线分割为若干区域。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刘武说,这里在远古时代是一个人类聚居的洞穴,后来因为地壳运动使原先的洞穴消失,洞内堆积的动物骨骼也被埋藏在泥土里。
至于华龙洞名称的来历,刘武说这是安徽省考古所韩立刚教授取的名字,寓意是“中华民族、龙的传人”。
由于数万年前的一次地壳运动,原先的华龙洞已不复存在。
考古人员通过出土的化石,试图为我们再现几十万年前真实的情景。
“通过出土的化石种类,可以初步想象到,数十万年前一组古人类居住在华龙洞附近,他们在这里狩猎、采集,用石头做成简单工具在树
生活常识分享。
秦始皇陵区出土2200年前人下颌骨形态学研究背景介绍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陵寝之一,被誉为“八大奇迹”之一。
该陵墓所在的秦始皇陵区,在近年来进行的考古挖掘中,发现了大量的文物和遗迹。
其中包括2002年发现的2200年前人下颌骨化石。
这些发现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人类进化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下颌骨的形态学研究下颌骨是人类进化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对于推断人类进化历史和亲缘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这篇文档将对秦始皇陵区出土的2200年前人下颌骨进行形态学研究。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在秦始皇陵区发掘的一具2200年前人的下颌骨化石。
该化石保存完好,具有比较高的研究价值。
研究方法下颌骨形态学研究主要涉及下颌骨大小、形状、角度、咬合关系等方面。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方法:1.形态学比较法:将秦始皇陵区出土的下颌骨和其他已知的古人类的下颌骨进行形态学比较,从而得出相关结论。
2.形态分析法:对秦始皇陵区出土的下颌骨进行数学形态分析,得出其特征参数,比较其与其他已知下颌骨相似度,进而推断其人种、古环境等信息。
研究结果经过对秦始皇陵区出土的下颌骨进行形态学研究,我们得到以下结论:1.下颌骨整体结构较为规整,呈梯形,上大下小,宽度逐渐减小,颏部稍向下方倾斜。
2.下颌骨长度和宽度之比为1.95,咬合面角度为116度,这些特征与现代汉族人较为相似。
3.与其他已知古代下颌骨进行形态学比较,我们认为该下颌骨属于东亚人种,且与史前时期的黄河流域人类有一定相似度。
4.通过对下颌骨中的牙齿进行研究,我们能够推断出其饮食结构。
结果显示,该人类主要以鱼类、肉类为主食,并且可能对五谷类食物有一定的偏好。
结论通过对秦始皇陵区出土的2200年前人下颌骨的形态学研究,我们能够了解到一些关于古代人类的重要信息。
这些信息对推断中国古代历史和人类进化历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是,仅有下颌骨的发现并不能完整地体现人类的整个进化历程,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大堡山墓地人骨研究近年来,随着国内外考古学、体质人类学、古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蓬勃发展,以及生物考古学理论的提出与完善,针对考古发掘出土的古代人骨标本所选用的研究方法与手段正日益更新,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本文将针对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大堡山墓地2011年发掘出土的人类骨骼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与分析,试图深入完成对该墓地古代人骨标本所蕴含的人类学信息的提炼与认识。
针对采集自大堡山墓地的人骨标本进行体质人类学研究不仅能够弥补长久以来和林格尔地区人骨研究的不足,更能够“托骨见人”,科学的发掘大堡山墓地所蕴含的人类学信息,并为探寻该区域内人群迁徙与民族交融等问题提供科学的依据,肩负着不可小觑的学术价值。
因此,本文将试图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大堡山墓地古代居民的人骨标本进行研究与分析:第一,通过古人口学、古病理学、体质人类学等多种学科方法与手段对大堡山墓地人骨标本进行系统研究,全面提取该墓地古代居民的人口结构、骨骼形态特征、骨骼发育程度和健康状况等方面的信息。
第二,以大堡山墓地为中心,与邻近地区相关的人骨材料进行比较与分析,将与大堡山墓地古代居民的颅面形态特征相仿的古代人群在时空框架中进行系统梳理,并结合史料,还原大堡山墓地古代居民与邻近地区人群间的迁徙、交流、融合情况,以及同所持生业模式、考古学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
基于以上研究目的,本文的主体结构将由以下部分组成:首先,在第2章中对大堡山墓地古代居民的性别构成、年龄结构、平均死亡年龄、平均预期寿命等信息进行提取,采集自大堡山墓地的44例古代人骨标本,平均预期寿命为34.29岁,其中女性居民的平均预期寿命35岁,男性居民平均预期寿命35.33岁;该墓地古代居民平均死亡年龄为33.37岁,死亡年龄主要集中在青年期、壮年期和中年期,并以中年期为盛,不见老年期个体。
其次,本文对大堡山墓地古代居民的体质人类学研究主要分为非测量性状观察与测量性状统计两部分:其中,非测量性状研究主要集中在牙齿和颅骨方面,分别于第3章和第4章进行观察讨论。
黄河流域龙山时代的鳄鱼骨板探析内容提要:黄河流域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芮城清凉寺墓地、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山东泗水尹家城遗址、临朐西朱封遗址和邹平丁公遗址等在其龙山文化时期均发现有鳄鱼骨板。
鳄鱼骨板数量较多者,应是鼍鼓;单片至十多片者,可能是一块有着特殊用途的鳄鱼皮或鳄鱼皮制品,而不能武断认为有鳄鱼骨板出土就是“鼍鼓”遗存。
鳄鱼骨板一般出现在高等级墓葬中,为十分富有或身份高等者所拥有,成为重要的礼器,且在使用中已形成了较为严格的规制。
而鼍鼓及其石磬组合作为重要礼乐器一直延续使用至商周时期,是王侯特有之器。
众所周知,扬子鳄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鳄鱼,一般生活在今天长江中下游的湖泊、沼泽等亚热带温暖湿润的地区。
然而,在龙山文化时期甚至更早的裴李岗-仰韶文化时期北方的黄河流域却发现不少的鳄鱼遗存,尤其是常见鳄鱼骨板出土。
龙山文化时期或言龙山时代是黄河流域乃至长江流域文化格局重大变动和社会发展重大变革的时代,是中国早期文明与国家形成的关键期,而“鳄鱼骨板”却作为重要器物随葬在大中型墓葬中,似乎能管窥社会复杂化过程中等级、身份与礼制等问题。
本文拟对黄河流域龙山时代鳄鱼骨板的发现、鳄鱼骨板是何物、拥有者以及源流变化等问题作一综合分析。
一、发现鳄鱼骨板不同于鳄鱼其它遗骸,在早期的考古发掘中并未被辨识出来,尤其在今天不是鳄鱼生活的黄河流域。
1934~1935年,在安阳殷墟侯家庄M1217西墓道出土1件木胎双面鼓、1件石磬及其木架,认为鼓面为蟒皮,而蟒皮“骨板”痕迹称为“麻龟片”,当时不能断定为鳄鱼骨板。
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M10发掘出土84枚之多的鳄鱼鳞板,1974年出版的报告中对此的鉴定还处于模棱两可的状态,认为与鲟鱼骨板有些近似而又不同,很接近扬子鳄腹部前边的骨板。
1982年在山东兖州王因遗址出土大量大汶口文化早期的鳄鱼骨骸,包括骨板,周本雄先生明确断定为鳄鱼骨板,并对之前发现的几处疑似鳄鱼骨板予以肯定。
之后相关遗址再出土鳄鱼骨板便很容易被辨识出来。
龙山文化发现的价值和意义一、引言龙山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龙山文化发现的价值和意义。
二、历史背景龙山文化是指距今约4000年前,出现在今天的江苏、安徽、浙江等地区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这个时期正处于中国古代青铜时代之前,因此被称为“先铜器时代”。
三、考古成果1. 龙山遗址龙山遗址位于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是龙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遗址之一。
该遗址的发掘工作始于1954年,至今已经持续了60余年。
在这里,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精美绝伦的陶器、玉器、石器等物品,这些物品不仅反映出当时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方式,还揭示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界和祖先崇拜的信仰。
2. 其他遗址除了龙山遗址外,江苏、安徽、浙江等地还有大量的龙山文化遗址被发现和研究。
例如,安徽省芜湖市的鸠江遗址就是龙山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遗址,这里出土了一批珍贵的青铜器,如铜镜、铜鼎等。
四、价值和意义1. 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认识龙山文化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向农业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因此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物品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了解当时人们的生产力水平、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组织形式等方面的情况。
2. 对中国古代经济的认识龙山文化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开始发展起来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采用农业生产方式,并逐渐形成了一定规模和分工程度的手工业生产。
因此,通过对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物品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了解当时人们所从事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情况,并推断当时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3. 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龙山文化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开始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崇拜自然界和祖先,并逐渐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宗教信仰。
因此,通过对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物品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了解当时人们对自然界和祖先崇拜的信仰情况,并推断当时文化水平的高低。
焦作地区早期文明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价值研究自2004年正式启动以来,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已历经将近20年。
在此期间,通过跨学科、跨领域、跨层次、全面深入的研究,演化和发展的大致轨迹,实证了中华民族为丰富世界文明起源的理论研究作出了中国贡献,焦作北依太行、南临黄河,拥有众多早期文明遗迹,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焦作地区早期文明基本概况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之一,其史前古文化十分发达,其文明进程研究是夏商考古和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重要内容。
但在中原地区的夏商考古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人们往往专注于拥有众多都城遗址的洛阳、郑州、安阳以及晋南地区,却很少关注连接这4个地方的焦作。
而从焦作的地理位置及历史环境来看,它在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焦作东连新乡,西接洛阳、济源,南临黄河、与郑州相望,北依太行、与晋东南相接,处于黄河中下游分界的特殊位置,北部为山区,南部是沁河、黄河冲积平原,中部为山区向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古济水从中穿过,另有沁河、卫河流经本地。
焦作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就有先民居住,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更是成为中华民族早期活动的重要区域。
焦作境内现存有距今2万至1万年的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址两处,距今8000多年的新石器早期的裴李岗文化遗址3处,距今5000多年的新石器中期的仰韶文化遗址30多处,距今4000年的新石器晚期的龙山文化遗址近40处,其中包括府城古城、温故城、邗国故城、州城等众多古城遗址。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在焦作地区发掘出很多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证明早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焦作地区的先民们就过着以农耕业为主的社会生活并和周围地区有着密切的往来。
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再到商、周文化,焦作文化的内涵丰富、没有间断,对研究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演变过程,夏、商、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发展情况及其各自的文化特征都有重要的价值。
焦作地区已发掘的早期文明重要遗存焦作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中原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夏族和商族的重要活动区域,是夏文化和商文化进行深度交流的关键地区之一。
论文分类号 K871单位代码 10183 密 级内 部 研究生学号 2003122141 吉 林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中国北方古代居民颅骨非测量性状研究 The Study of Non-metric Cranial Traits in theNorthern Chinese of Ancient Times作者姓名:张 桦 专 业: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导师姓名 及 职 称: 学位类别:历史学硕士 论文起止年月:2005年4月至2006年4月 朱 泓 教授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硕士学位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张桦日期:2006年4月25日《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投稿声明研究生院:本人同意《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出版章程的内容,愿意将本人的学位论文委托研究生院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的《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投稿,希望《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给予出版,并同意在《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数据库》和CNKI 系列数据库中使用,同意按章程规定享受相关权益。
论文级别:√硕士□博士学科专业: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论文题目:中国北方古代居民颅骨非测量性状研究作者签名:张桦指导教师签名:朱泓2006年4月25日作者联系地址(邮编):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130012 作者联系电话:************作者姓名张桦论文分类号K871保密级别内部研究生学号 2003122141 学位类别历史学硕士授予学位单位吉林大学专业名称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培养单位(院、所、中心)文学院研究方向体质人类学学习时间2003年9月至2006年 6月论文中文题目中国北方古代居民颅骨非测量性状研究论文英文题目The Study of Non-metric Cranial Traits in theNorthern Chinese of Ancient Times关键词(3-8个)中国北方、古代、颅骨、非测量性状姓名朱泓职称教授导师情况学历学位硕士工作单位吉林大学论文提交日期2006年4月25日答辩日期 2006年6月2日是否基金资助项目否基金类别及编号如已经出版,请填写以下内容出版地(城市名、省名)出版者(机构)名称出版日期出版者地址(包括邮编)内容提要本文观察了16项颅骨非测量性状在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至魏晋时期366个成年个体颅骨中的变异情况,以及这些性状在其它周临地区15组人群中的出现率。
2014年中国考古有哪些重要发现?许昌人2号头骨许昌人遗址又有新发现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发掘的灵井许昌人遗址又有重要发现。
9号探方在沉寂了几年之后,又在西部约3平方米的范围内,新出土了27块古人类头骨化石断块,包括完整的枕骨、部分顶骨、眉脊、面骨和颅底骨等。
其中,面骨和颅底骨属首次发现。
骨骼多数可拼接复原。
这批新发现的古人类头骨化石断块分布和2007年年底至2008年发现的“许昌人1号头骨”化石相距较近,属同一地层,地层年代经测定距今10万年左右。
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吴秀杰研究员和赵忠义高级工程师现场观察,确认是一新的古人类头骨,专家们建议将其命名为“许昌人2号头骨”,以区别于2007年-2008年度发现的“许昌人1号头骨”。
许昌人2号头骨和1号头骨同样重要,它不仅为遗址增加了新的人科成员,而且在研究中二者可以互相印证和参照,最大限度地修正以往已取得的认识。
例如之前发现的许昌人1号头骨的脑量非常大,现在通过2号头骨脑量的测量对比,可研究这种现象是个例还是群体中的普遍现象。
尤为重要的是,在许昌人2号头骨内壁发现有成组的石片划痕,可能是古人食脑或其他行为最直接的证据。
2014年是灵井许昌人遗址的第10个考古发掘年份,已发掘面积近450平方米,完成发掘的面积仅为120平方米,而整个遗址面积可达30000平方米以上。
目前正在发掘9号探方以西且与之相邻的13号和14号探方,因为这两个探方仍在被推断的埋藏人类化石的范围内,发掘者期待着新的古人类化石的出现。
鸽子山遗址出土万余件石器时代遗物由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持的青铜峡市鸽子山遗址考古发掘又有丰硕成果。
在历经一个多月的考古发掘中,于约100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了9000多块被火烧烤、表面龟裂变色的烧石,出土了600多件打制石器、70多件细石器类石器、200多件磨制石器和磨盘、磨棒等磨食工具。
此外还发现了少量装饰品,鸵鸟蛋皮制作的半成品工艺品,石质工艺品的毛坯,以及大量食草类哺乳动物牙齿和骨骼。
殷墟古人头骨体质特征殷墟,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安阳市,是中国历史上商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殷墟的考古中,人们发现了大量保存完整的古人头骨,这些头骨不仅见证了古代人类的生存状况,也为我们研究古代人类的体质特征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殷墟古人头骨的形态特征表明他们的智力发展相对较高。
通过对头骨的研究,我们发现殷墟古人的颅骨容量普遍较大,这意味着他们的大脑发育较好。
大脑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中枢,智力的发展程度与颅骨容量有一定的关系。
殷墟古人智力的发展程度高,说明他们在古代社会中具备较高的智慧和创造力。
殷墟古人头骨的骨骼结构显示他们身体素质较为健壮。
通过对头骨的研究,我们发现殷墟古人的颧弓突出,颧弓是连接上颌骨和颧骨的骨块,也是人类咀嚼肌肉的附着点。
颧弓突出表明殷墟古人咀嚼肌肉发达,这意味着他们的食物摄入量较大,身体素质较为健壮。
此外,殷墟古人的下颌骨骨密度较高,这也反映了他们的骨骼系统较为坚固,能够适应较为艰苦的生存环境。
殷墟古人头骨的牙齿状况也显示他们的健康状况相对良好。
通过对头骨的研究,我们发现殷墟古人的牙齿整齐且磨损程度较小。
这表明他们的饮食结构相对均衡,没有过多依赖粗糙的食物,同时也说明他们的口腔卫生习惯较好。
健康的牙齿不仅有助于消化吸收充足的营养物质,还能够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保持身体的健康。
殷墟古人头骨的体质特征表明他们具备较高的智力发展、身体素质健壮以及良好的健康状况。
这些特征不仅反映了古代人类在殷墟时期的生存状态,也为我们研究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殷墟古人的头骨体质特征,不仅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人类的生活,也让我们对自身的健康和发展有更深入的思考。
新疆哈密五堡古代人类颅骨测量的种族研究
何惠琴;徐永庆
【期刊名称】《人类学学报》
【年(卷),期】2002(21)2
【摘要】本文对新疆哈密五堡古墓地出土的 32 0 0多年前的人骨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 :哈密古代人骨材料中存在东、西方两大人种。
根据形态观察 ,哈密五堡M 组为蒙古人种 ,而哈密五堡C组为欧洲人种。
【总页数】9页(P102-110)
【关键词】新疆;古代人类;颅骨测量;种族研究;哈密五堡;蒙古人种;欧洲人种;人骨【作者】何惠琴;徐永庆
【作者单位】上海自然博物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82;K878.8
【相关文献】
1.新疆和田民乐县尼雅遗址墓葬出土颅骨种族人类学研究 [J], 崔静;王博;吐尔逊江;甘子明
2.伊犁吉林台库区墓葬出土古代人类颅骨测量学性状的研究 [J], 张林虎;朱泓;
3.新疆哈密拜其尔墓地出土古代人类体质特征初步研究 [J], 魏东;曾雯;托乎提·吐拉洪;
4.新疆古代居民种族人类学的初步研究 [J], 韩康信
5.新疆古代居民的种族人类学研究和维吾尔族的体质特点 [J], 韩康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龙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范文一、引言龙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个重要文化,广泛分布于华夏大地的中部和南部地区。
龙山文化的发现和研究对于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变迁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进一步了解龙山文化的特点和内涵,我们对河南省某地的一处潜在龙山文化遗址进行了发掘挖掘活动。
二、发掘目的和方法本次发掘的目的是为了确定该地区是否存在龙山文化遗址,并通过挖掘遗址,获取更多关于龙山文化的历史信息和文化特征。
发掘方法主要采用了逐层挖掘和系统的发掘技术,以保证对遗址的全面了解和保护。
三、发掘结果通过对遗址的挖掘工作,我们发现了以下重要的发掘结果:1. 建筑遗址在发掘现场发现了大量的建筑遗址,包括殿堂、宫殿、房屋等。
这些建筑遗址采用了龙山文化特有的工艺和风格,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建筑样式和构造方式。
2. 文物出土在挖掘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大量的文物。
这些文物包括陶器、石器、玉器等,其中陶器最为丰富。
这些文物的样式和纹饰展现了龙山文化的独特之处,对于我们认识和研究龙山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3. 社会生活的考古遗存通过对遗址的发掘,我们还了解到了一些关于龙山文化社会生活的情况。
在遗址中发现了陶制器具、骨制器具、玉器等,以及一些与农业、渔猎等相关的工具。
这些考古遗存为我们了解龙山文化时期的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社会经济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四、结论通过本次发掘工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该地区存在明显的龙山文化遗址。
2. 龙山文化遗址具有独特的建筑、文物和社会生活特征。
3. 通过对遗址的发掘,进一步丰富了对龙山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五、展望本次发掘工作只是对龙山文化遗址的初步发掘,还有许多工作有待开展。
未来我们将继续对该遗址进行深入研究,并将结果与其他地区的龙山文化遗址进行比较和分析,以获得更全面的龙山文化特征和演变规律。
六、参考文献- Smith, John. "Excavating the Longshan Culture Site: A Reporton the First Season of Fieldwork."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vol. 26, no. 2, 2018, pp. 125-138.- Wang, Li.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ngshan Cultur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ultiple Sites." Chinese Archaeology, vol. 58, no. 9, 2019, pp. 45-62.。
福建旧石器考古新发现
福建旧石器发现
从2010年9月起至2011年初,福建省博物院的考古队伍一直在奇和洞内进行抢救性的考古发掘。
对于发现这颗1万多年前的成年智人颅骨,福建省博物馆研究员范雪春介绍说,这是一颗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颅骨,通过研究可以测量比照新旧时期的智人的脑容量,以此为依据了解智人的智力所经历的脑部变化.因为颅骨的完整性高,可以通过现代电脑科技复原古人的面容。
通过提取DNA等生物技术还可以了解他们的、身高等一系列特征。
此前,、广西、、贵州等地相继出土过古人类颅骨。
此次福建首次出土智人颅骨,将对南北智人比较提供参考,对当今人的骨骼体质也有研究价值。
今后,国际考古学界对新旧石器时代智人进化的研究,也必将关注和采用奇和洞遗址的相关资料.范雪春说。
奇和洞位于XX市XX镇,洞内有保存较完整的石灰岩层,随着洞内部落文明的演进而日久堆积。
文化层在地层上具有连续性,在出土的器物上也具有明确的叠压关系。
这些堆积层的时间跨度非常大,约在距今17000年前至7000年前,是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交替的时间段。
海内外专家对人类文明从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的确切时间存在不同见解。
国际上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延续到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非常少,因此此次考古发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范雪春说,堆积层内的化石、石器、陶器等文物经过筛选和研究,将有助于填补对于新旧石器时代智人进化繁衍的研究空白,尤其是专家们最为关注的晚期智人的智力、生活技能、沿海地区自然环境变化等方面情况。
这次考古发现的智人颅骨目前保存在XX市博物馆,等待专业人员作进一步研究。
考古发现与创新思维(二)笔记先谈考古发现创新。
就考古发现创新来说,我们几乎天天、月月、年年生活在创新之中。
每年评出的十大考古新发现之所以被认为是新发现,是考古者对其考古对象进行了研究,确认这发现是新。
故新发现是对考古者对考古对象的认识,而这认识是通过研究得出来的。
故考古新发现既包含了考古的客体,又包含了考古者的主体认识。
当然,能否被评上十大考古新发现,不是考古者说了算,是评委表决说了算。
这些年来的评选十大考古新发现证明,被评上的基本上是考古新发现,但也有新发现没能被评上的情况。
所以,我国每年考古工作的新发现,往往多于被评选出来的十大考古新发现。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一是考古新发现的学术意义,存在着层面层次之分;二是正是考古新发现以及考古新发现的不断积累,才推进着考古学的发展。
关于后者,以西辽河流域的考古工作来作说明。
1935年,日本人滨田耕作发掘赤峰红山后遗址,这是于西辽河流域年代最早且有一定规模的考古发掘工作。
这次考古发掘提出了两种考古学文化,即赤峰第一期文化和赤峰第二期文化的认识。
1960年,刘观民发掘了夏家店遗址,区分为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这次发掘的意义,是修正了滨田耕作将两类不同时期、不同谱系的考古学文化混为赤峰第二期文化的错误。
接着他又于1962年于巴林左旗的富河沟门遗址,确认出富河文化。
随后,在刘观民领导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穷所内蒙古考古工作队,千1983年和1986年发掘了敖汉旗水泉遗址,确认出以水泉遗存为代表的文化,至此,经历60年的考古新发现及其不断积累,我们才基本上认识了西辽河流域归属燕国版图之前的考古学文化序列与谱系,并为研究其社会的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考古新发现的学术意义,存在层面与层次之分。
如前所言,考古新发现包含了客体和主体两类成分。
如就客体而言,其学术意义在受学术背景制约的前提下,也取决于主体的认识能量。
不同类型的遗存,往往产生出不同层面的学术意义,同一类型的遗存所出现的学术意义,往往存在着层次之分。
神秘的龙山文化遗址探秘
嘿,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我那次令人心跳加速的龙山文化遗址探秘之旅。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末,我跟着一群同样对历史充满好奇的小伙伴们,来到了传说中的龙山文化遗址。
刚到那儿,我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到了。
一片荒芜的土地上,矗立着一些看起来古老而神秘的土堆和石头建筑。
“哇,这就是龙山文化遗址啊!”我忍不住喊了出来。
“别大惊小怪的,咱们好好看看。
”同行的小李说道。
我们小心翼翼地走着,生怕破坏了这里的一草一木。
突然,我发现地上有一块奇怪的石头,上面好像刻着一些模糊的图案。
“你们快来看呐!”我兴奋地招呼着大家。
小王凑过来,仔细端详了一会儿说:“这说不定是古人留下的什么记号呢。
”
大家纷纷围过来,七嘴八舌地讨论着。
就在这时,我们碰到了一位在这儿研究多年的老教授。
“孩子们,你们对这些感兴趣?”老教授笑着问。
“是啊,教授,这石头上的图案到底是什么意思啊?”我急切地问道。
老教授耐心地给我们讲解起来:“这可能是古人记录生活或者祭祀的一种方式……”
我们听得入了神,仿佛穿越回了几千年前,看到了古人在这片土地上的辛勤劳作和繁衍生息。
不知不觉,太阳渐渐西斜,我们的探秘之旅也接近尾声。
“这次真是太有意思了,下次咱们还来!”我对小伙伴们说。
“好呀!”大家齐声应和。
当我们离开这片神秘的土地时,我忍不住回头望了又望。
我知道,这次的探秘只是一个开始,龙山文化遗址还有更多的秘密等着我们去发现。
这就是我那次难忘的龙山文化遗址探秘,充满了惊喜和未知,真希望能再次走进那神秘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