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文化玉器..
- 格式:ppt
- 大小:4.62 MB
- 文档页数:19
历代玉器文化特征大汶口文化玉器特征『大汶口文化玉器』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玉器多为佩戴的小型玉装饰品-头饰,颈饰和手饰-珠、环、镯、佩、坠、□、指环、束发器等。
龙山文化玉器特征『龙山文化玉器』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玉器数量较大汶口多,除装饰用的玦、镯、环、璜、珠等。
过去,因缺乏确切的地层关系考察,往往误认为商周文物。
商周玉器特征『商周玉器』商周玉器:重视选材,大量使用新疆优质软玉,色淡绿或白中泛绿,玉质细腻,抛光后表层呈柔和的玻璃光泽。
商周玉器多为扁平体造型,大多是先将玉料切割成板块状毛料,再加工切削成圆形玉坯,其中规整成形的进一步加工为壁、瑗、环等,不具备深加工条件的玉坯,则割圆形坯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琢为玦、璜或动物、禽鸟形玉佩。
王礼器壁、璜、玦等,商代有厚薄两种形制。
壁多光素平整,边缘轮廓圆润,无棱角。
西周大型璧多平素无纹饰,小型璧琢饰精美的龙、凤、鸟纹,龙凤纹身加单环或重环鳞纹。
商代玉凤长尾羽内卷,周代凤纹高冠长尾,尾羽向上翻卷披及头顶。
玉琮多为光素的单节柱体,以致清代末期释名时,有"杠头"之称。
商代早期的玉仪仗,特点是在器物边缘琢出脊的齿牙呈平直或柔和的凹形,连续排列四齿至六齿,有如后世的女儿墙垛,兼有加固和装饰功能,商后期逐渐消失。
周代玉仪仗,器形超于细长,小型化。
商代后期出现商周玉器中罕见的立体圆雕玉人,玉龙、玉象等,商代玉人面部征为额头高、鼻根及眼内凹、下额上翘的"月牙脸"形,鼻、眼、嘴均宽大,厚嘴唇上翘,周代玉人面部扁平、中分发、戴大耳环,形象夸张变形,装饰趣味浓厚。
商周玉人、动物有禽鸟玉饰都很重视头部眼、嘴、耳的刻划。
商代多用双撤阳线琢"臣"字型眼、早期形状线纹方正,晚期线纹圆润眼形细长。
西周时"臣"字形眼的眼角或眼梢伸出长线卷勾。
在动物鸟纹、鱼纹中,参用菱形或橄榄形眼和双阴线重环纹眼。
春秋战国玉器特征『春秋战国玉器』春秋战国制玉重视选料,流传下来的玉器,很少有质次或有疵伤的劣质玉材,常见的玉质为白玉、青玉,器型以佩玉最为发达,出现以璧、珩、璜等成套组合的"组佩";玉具剑饰;玉带钩等佩饰玉和少量的玉玺及葬玉。
龙⼭⽂化(新⽯器时代晚期⽂化遗存)龙⼭⽂化(新⽯器时代晚期⽂化遗存)龙⼭⽂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器时代晚期的⼀类⽂化遗存。
铜⽯并⽤时代⽂化,因⾸次发现于⼭东历城龙⼭镇(今属章丘)⽽得名,距今约 4600—4000年。
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东、河南、⼭西、陕西等省。
1928年的春天,考古学家吴⾦⿍在⼭东省历城县龙⼭镇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城⼦崖遗址。
在此之后,考古学家们先后对城⼦崖遗址进⾏多次发掘,取得了⼀批以精美的磨光⿊陶为显著特征的⽂化遗存。
根据这些发现,考古学家把这些以⿊陶为主要特征的⽂化遗存命名为“龙⼭⽂化”。
简介中⽂名:龙⼭⽂化;名称命名:城⼦崖遗址中的⿊⾊陶⽚;发现时间:1928年4⽉4⽇。
考察发掘1928年的春天,考古学家吴⾦⿍在⼭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镇(今⼭东省济南市章丘市龙⼭街道办事处)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城⼦崖遗址。
他在城⼦崖台地的西⾯断层上,发掘出了与⽯器、⾻器共存的薄胎⽽带⿊⾊光泽的陶⽚。
这引起了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研究所考古组专家的⾼度重视。
被⼈称为“中国考古学奠基⼈”的李济先⽣是中国第⼀位⼈类学及考古学博⼠,正是他在1930年主持了城⼦崖遗址的第⼀次⼤规模发掘,在此之后,考古学家们先后对城⼦崖遗址进⾏多次发掘。
1931年,梁思永在河南安阳后冈遗址,第⼀次发现了⼩屯(商代)、龙⼭、仰韶3种⽂化遗存上下依次堆积的“三叠层”,明确了三者的相对年代关系。
在30年代,归属于龙⼭⽂化的遗址不仅有黄河中、下游的,还包括了杭州湾地区,当时根据地区差别,划分为⼭东沿海、豫北和杭州湾 3个区。
⼜有⼈提出龙⼭⽂化是中国⽂明的史前期之⼀,并认为后冈的龙⼭⽂化是商⽂化的直接前驱。
分布范围⼤部分龙⼭⽂化遗址,分布在⼭东半岛,⽽河南、陕西、河北、辽东半岛、江苏等地区,也有类似遗址的发现。
这个⽂化以许多薄、硬、光、⿊的陶器,尤其是蛋壳⿊陶(分布⽇照、济南)最具特⾊,所以也叫它“⿊陶⽂化”。
中国考古专家根据⼏个地区不同的⽂化⾯貌,分别给予⽂化名称作为区别。
龙山博物馆馆藏玉器介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龙山博物馆是中国重要的博物馆之一,位于北京市中心的龙山街,以其丰富的馆藏玉器而闻名于世。
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之一,龙山博物馆馆藏的玉器不仅代表着古代玉器工艺的巅峰成就,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龙山博物馆馆藏的玉器世代流传,收集了大量珍贵的玉器精品。
这些玉器包括玉璧、玉鉴、玉佩、玉镯等,形态各异,工艺精湛。
每一件玉器都是古代工匠智慧和技艺的结晶,展现了古代人民的审美追求和生活方式。
龙山博物馆馆藏的玉器所展示的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更是国家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见证。
这些玉器在保留自身独特的艺术价值的同时,也承载着古代社会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
通过这些珍贵的玉器,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古代人们对玉石的崇拜与热爱,同时也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状况。
本文将针对龙山博物馆馆藏的玉器进行详细介绍,探讨这些玉器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加深人们对中国古代玉器文化的了解,并提升对龙山博物馆的关注和认识。
同时,也希望通过对龙山博物馆馆藏玉器的介绍,引发对于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探索。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文的整体框架和各个章节的内容安排,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全文结构和章节主题。
首先,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
引言部分将在文章开始时引出本文的背景和主题,并概述全文内容。
通过对龙山博物馆馆藏玉器的介绍,引言部分将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概述,使读者能够对全文内容有所预期。
正文部分将以第一要点、第二要点和第三要点三个小节展开。
每个小节将针对不同的方面对龙山博物馆馆藏的玉器进行介绍,包括其历史背景、文化价值、艺术特色等方面的内容。
每个小节都将详细展开说明,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了解。
结论部分将对正文中的要点进行总结,并对龙山博物馆馆藏的玉器的价值和意义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5、6期神木石峁龙山文化玉器戴应新中国玉器饮誉世界,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地下的发现不断充实和更新人们对这部史书的认识,同时也促使我们对它所反映的礼制进行探索。
本文介绍的石峁玉器共127件,编号SSY1—SSY127,是陕北神木县石峁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玉器的一部分,为笔者1976—79年在该遗址调查试掘时征集所得,现珍藏于陕西省博物馆,其中19件发表于《考古》1977年3期(1),引起中外学人的关注。
一石峁玉器形制多样,色彩绚丽,有黑、青黄、红、深绿、碧绿、紫、灰、白诸色,玉质温润缜密,光泽灿然,晶莹可爱,在同类遗址中实属难得。
可惜“生不逢时”,出土于十年浩劫之际,绝大多数被当作玉料卖给了高家堡农副公司,据负责收购的段同志说总计有两大筐,不下四五百件,且都是质料精美者,我们征集的是其中未相中的那部分而已。
真是“黄钟毁弃”啊!现存这批玉器,计有牙璋、圭、斧、钺、戚、戈、刀、璧、璜及艺术雕刻。
有几件玉器显然是其它器形改制的,还保留原器形的某些特征,兹分述如下:牙璋28件,编号SSY1—SSY28(图一,2)。
墨玉质,油黑如漆,惟刃口薄处色较浅呈深茶色。
器表有水蚀斑垢。
形似铲,首部岐出如两个齿牙相对,或内凹成月牙状,刃在里侧。
体扁平而长,柄作方形前方正中透穿一孔,末端一边往往斜行。
柄体连接处向两侧突出体外,有的还附有齿状侧饰,除SSY17号刻有阴线花纹外,其余均为素面,首部和体与柄结合处最宽,体干平视呈亚腰形,只有SSY15号璋的首部反比柄部为窄。
图一SSY10、13、15号璋刃鲁钝,SSY18号璋刃口稍浑圆,仅比其外侧的扉棱薄些,没有开刃,由知璋牙的刃只有某种象征性意义而无实用价值(图版壹,1)。
1.牙璋圭9件,编号SSY71、74、75、76、77、78、79等。
分别由青玉、墨玉、黄玉、绿玉和鸡骨白玉磨成,方首或两角略圆成弧形(图版肆,2、图一,13)此即吴大澂《古玉图考》所谓的镇圭和琬圭。
各个时期玉器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玉器是中国古代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载体之一、不同时期的玉器在形制、纹饰、工艺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风格。
以下将就不同时期的玉器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进行介绍。
1.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起始阶段。
这个时期的玉器还处于简单的器物阶段,主要有简单的玉石饰品和工具。
形制上以原石为主,工艺简单,纹饰较为简约。
代表性玉器有龙山文化时期的龙山玉,其形制多为片状或棱角状,纹饰以动物形象和几何图案为主。
2.商代:商代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玉器工艺技术达到峰值的阶段。
商代玉器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用于祭祀的玉器,一类是用于个人佩戴的饰品。
祭祀玉器多为玉璧、玉琮、玉钺等,形制规整,工艺精美。
个人佩戴的玉器则有玉环、玉佩等,形制较为灵活,纹饰多样,常见的纹饰有神采飞扬的神兽、人物、云纹等。
3.周代:周代是中国古代玉器艺术形式丰富多样的时期。
周代的玉器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宗庙祭祀所用的玉器,一类是王室贵族所佩戴的玉器。
宗庙祭祀的玉器主要有玉璜、玉圭等,形制大气庄重,纹饰中多以神兽为主。
王室贵族的玉器则以玉佩、腰带玉等为主,形制精美,纹饰优雅,常见的纹饰有龙纹、凤纹等。
周代的玉器既注重实用性,又注重艺术性,工艺技术较为成熟。
4.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玉器艺术发展的高峰期。
这个时期的玉器形制丰富多样,纹饰繁复精细。
玉器的形状有玉瑗、玉琮、玉環等,纹饰以神兽、人物、花纹等多样化为主。
战国时期的玉器工艺更加精湛,常见的工艺技法有云纹雕、阴刻、掐丝等。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还有一种特殊的玉器形式,就是“帝王玉器”,以玉璜和玉板为代表,形制独特,线条优美,纹饰复杂。
5.秦汉时期:秦汉时期的玉器主要以玉佩、璧等为主。
秦代的玉器多以龙纹、凤纹等神兽的纹饰为主,形制较为庄重,线条简洁。
而汉代的玉器多以人物、动植物的纹饰为主,形制比较灵活,纹饰繁多。
秦汉时期的玉器工艺技术达到了一个高峰,特别是汉代的玉器工艺更加精湛,不仅纹饰繁复,还注重雕刻的细节和表现力。
中国玉器鉴赏一、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玉人头饰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
乳白色,局部有褐色浸蚀。
体扁平,头像作侧视,以阴线刻一橄榄形目,头顶有一椭圆形发髻,鹰钩形鼻,嘴微张,脑后有外凸的耳形脊。
头下有颈,嘴角处有一个穿圆孔,可供佩系。
陕西神木出土。
现藏陕西省博物馆。
高4.5厘米穿孔玉斧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淡黄色。
体扁平,顶部微呈弧形,两边斜直,刃部较宽,两面刃,较锋利。
顶端一圆形穿孔,两面钻透。
四边较薄,中间较厚,通体磨光。
制作精美,无使用痕迹,是权力或财富的象征物,为部落首领所占有。
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墓葬出土。
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长17.8厘米厚0.9厘米刃宽7.2厘米孔径1.2厘米穿孔玉斧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青色。
长方形,顶端平整,两侧斜直,刃部较宽,两面磨刃,略呈弧形,四边较薄,中间较厚。
通体磨光,靠近顶端有一圆孔,两面钻透。
此件制作精致,是权力或财富的象征物,为部落首领所占有。
1960年山东曲阜出土。
现藏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玉璇玑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玉质泛白色。
体扁平,中央有圆孔,形似变形的环。
外缘有三个形状相同、且均向同一方向旋转的锯齿状凸脊,凸脊之间各有每三齿为一组的锯齿四组。
全器计有相似大凸齿三个、小凸齿十二组三十六个,等距分布。
是观测天象之器,或是织机上某一部件,有待研究。
1978年山东滕县出土。
现藏滕州市博物馆。
径8厘米人面纹玉佩饰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墨色。
体扁平,呈四边略外凸的方形,背部中央有一垂直的凸脊,脊上有一横穿,可供穿系。
正面刻人面纹,面部正视,以阴线刻橄榄形眼眶,眶内饰一横线作目,双目相连,等腰三角形纹作鼻,横道弦纹作口。
虽五官比例不甚协调,但轮廊俱现,为大汶口文化较早的人面形玉饰。
山水滕县出土。
现藏滕州市博物馆。
高3.2厘米宽3.9厘米兽面纹玉(石奔)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
青中泛黄色,通体抛光。
原断为两截,受土浸,表面形成不同颜色。
体扁平,呈长方形,背部平直,刃部稍宽,一面刃的坡面较宽,另一面较窄。
年代:新石器时代。
这件用青玉琢成的圆雕立体人像,面部造型奇特,拱手直立、威严森然,是龙山文化时期被崇拜的神人形象,雕琢古拙简练,玉质晶莹,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上海博物馆藏。
龙山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考古学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县龙山镇而得名。
山东、河南、陕西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玉器。
其中,山东龙山文化出土玉器较多,种类有玉锛、玉铲、玉、玉钺、玑和玉环等,玉器颜色有墨绿色、褐色等,玉锛上的饕餮纹,为商代铜器饕餮纹的祖型。
河南龙山文化出土数量较少,玉器种类有玉璧、玉璜、玉环、玉饰等。
陕西龙山文化发现的玉器不甚丰富,种类有玉璜、玑、玉璋、玉切刀、玉镰、玉钺、玉雕人首等。
龙山玉器与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最早发现在山东龙山城子崖,龙山文化的命名是以古陶器来命名的,在同时期的古陶器型;纹饰具有相同或者类似器型古陶的考古遗址所发现的古陶器均称之为龙山文化。
而龙山文化在考古中发现了很多高古玉器,这些古玉:根据考古学家分析论证属于龙山时期的高古玉器。
因此龙山古玉命名由此而来。
根据考古发现:龙山文化分布范围非常广泛:山东;江苏;安徽;山西;河南等地都有龙山文化遗址发现。
从目前考古所发现的古玉可以看出:龙山文化古玉与龙山文化古陶器一样:具有共性和差异。
所具有的共性同古陶器一样:具有相同或者类似的器型。
差异:具有不同地域的个性。
就目前全国的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器物同类型相比较;通过碳十四年轮校正,根据现有的不同地区的龙山文化古玉分布发展:各个地区的龙山文化发展进程并不相同,因此出现同时期龙山文化发展快慢之现象。
龙山文化的年限具体定在距今:3300-4500年。
就时间上来看早期与大汶口文化相重叠,中期与夏相重叠;晚期与商周时期相重叠。
上述的观点通过考古学中的类比学得到了证实:通过高古玉器上的纹饰与商周青铜器表面的纹饰比较,有着相同或者相似的纹饰。
龙山文化的考古,已向我们展示出当时社会的发展面貌。
当时,掠夺或保护财富、资源和生存空间的战争连绵不断,由此伴生的城墙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大。
龙山文化一、引言龙山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现象。
它的产生和发展时间跨越了约4500年至3000年前,地域范围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山东、河南、安徽等地。
龙山文化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遗存,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研究价值。
二、历史背景龙山文化起源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发展至中国青铜时代初期。
在此期间,人类开始从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过渡到农耕定居的生活方式。
龙山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密切相关,反映了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发展的重要历程。
三、遗址与遗物龙山文化的遗址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安徽等地,包括龙山、石家庄、连山封、马玉山等。
这些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遗物,如陶器、玉器、铜器、石器等。
这些文物反映了龙山文化的特点和特征,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这一古代文化现象。
四、社会组织与生产方式龙山文化的社会组织呈现出明显的等级差异。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龙山文化时期的社会组织以家族为单位,家族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权力和地位差异。
同时,龙山文化的发展也标志着人类对农业生产方式的进一步掌握和应用。
人类开始利用农业生产方式获得食物和其他生活必需品,实现了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五、宗教信仰与文化特征龙山文化的宗教信仰主要表现为祖先崇拜和土地崇拜。
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对祖先和土地进行崇拜,希望能够获得祖先和土地的祝福和庇佑,以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
此外,在艺术和文化方面,龙山文化也有较高的成就。
陶器制作技术的进步、玉器的雕刻艺术、青铜器的铸造等都显示了龙山文化的文化特征和艺术水平。
六、对后世的影响与意义龙山文化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它为后世的农耕文化和农业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直接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文明的发展。
同时,龙山文化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存,也为后世的文化研究和历史探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通过对龙山文化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把握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脉络。
七、结语龙山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和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向农耕文明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
华夏文明的源头——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是中国最重要的古代文明之一,也是中国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
它的兴起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300年左右,而发源地则是在黄河流域的中游地区,今天的河南、山西、陕西、河北等地。
龙山文化的特色在于其先进的农业技术、独特的祭祀文化、精美的陶器制作等方面。
龙山文化的名称来源于位于山西省离石市龙山镇的一处遗址。
最早由中国的考古学家发掘出土的遗址是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孔庙南边的青山文化遗址,但在20世纪40年代时,中国的考古学家认为山西龙山遗址更具代表性和重要性,于是将其作为命名的依据。
龙山文化遗址位于中原的汝、洛、邺、榆、晋等地,面积约60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南北方文化的交汇点。
龙山文化主要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同时具有一定的畜牧业和手工业。
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龙山文化的耕作方式。
黄河是龙山文化的母亲河,同时它也带来了严重的水灾和旱灾。
因此,龙山人在发展农业方面,积极探索适合当地地形条件、气候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农耕技术,如梗耕制度、旱耕制度、坑田、轮作等。
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洛阳地区的耕作能力,而且成功地将这些技术应用到了北方地区,为后来的朝代提供了重要的经验。
另一方面,龙山文化也有着丰富的祭祀文化。
据考古学家所发现的遗迹来看,龙山人十分注重祭祀活动。
他们崇拜自然上的力量,认为祖先的灵魂可以保佑后代。
因此,龙山文化的祭祀仪式非常隆重,充满了丰富的象征和仪式性的意义。
在龙山文化的墓葬中,还出现了许多令人惊奇的东西,如大量的陶制品、玉器、铜器、骨器等。
最后,龙山文化还是我国制陶工艺高度发达的一个时期。
龙山文化的陶器,包括陶盘、陶罐、陶瓶等等,都有着极为精美的绘画,有些甚至还有立体的造型。
龙山文化的陶器不仅有着日益完善的造型,而且制作技术极其高超。
考古学家发现,陶器上的花纹和图案是利用一种独特的刻墨技术制作出来的,这也是后来的手工艺人所无法复制的。
总的来说,龙山文化的兴起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简论晋南地区龙山时代的玉器栾丰实(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教授)玉器是中国史前文化乃至历史时期十分重要的一类社会上层文化遗存,它在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以至有的学者提出并一直坚持着玉器时代的观点。
从中国史前时期玉器的发现和分布来看,存在一个明显的特点,即面向海洋的东部地区玉器不仅出现时间较早,而且数量众多、种类丰富、工艺高超;而包括中原地区在内的西部地区则恰好相反,不仅玉器出现的时间比较晚,而且数量较少、种类单调,工艺技术也相对原始和落后。
这种情况一直没有什么重大突破,似乎在学术界成了定论。
近年来,陆续在陕西、甘青地区发现了一定数量的玉器,以至有的学者提出了中国存在华西系玉器的论点。
但处于中心部位的中原地区玉器比较少见,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这种情况近几年开始出现变化。
除了2005年在河南灵宝西坡仰韶文化中期墓葬中出土了少量玉器之外,近年来,在山西南部地区也陆续发现数量可观的龙山时代的玉器。
这些考古新发现对于我们认识中原地区玉器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以及玉器在社会分层产生和发展过程的作用等,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晋南地区史前玉器的发现及特点晋南地区发现的玉器,主要集中于庙底沟二期文化晚期到龙山文化时期。
并且比较集中地发现于以下3处遗址。
1 陶寺遗址位于襄汾东北7 5公里的陶寺村南,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
1978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此进行过多次发掘,不仅揭露出层级分明、在数量上呈现金字塔结构的大型墓地,还发现了城址和大型建筑遗存[1]。
不少人认为,陶寺遗址是一处 进入早期文明时代的华夏族群中某一方国具都城性质的大型中心聚邑 [2]。
陶寺是晋南地区出土玉器最多的遗址,在第一轮发掘中,共出土玉石器1000余件,经鉴定,属于软玉系列的真玉有98件。
近年来在陶寺遗址进行了第二轮发掘,又发现了一定数量的玉器[3]。
陶寺遗址分为早中晚三期,玉器基本上出自墓葬,早期主要见于最高等级和次高等级的大中型墓葬里,中晚期没有发现像早期那种高等级的墓葬,玉器主要出自属于中等贵族的墓葬中。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二)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二)芮城清凉寺墓地出土的玉器璧、璜以及钺。
被强迫殉葬的女奴,左手仍保持着挣扎的姿态,这是活埋。
这名奴隶以跪姿殉葬,双手反绑面对着墓主,一直跪了四千多年。
孔子说尧舜时代是“尧天舜日”,太平盛世。
现代学者说是大禹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却不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五千年多年来,有多少奴隶和贱民被这样杀死和殉葬,只有天知道。
联璜玉璧戴在手腕上。
清凉寺墓地航拍图。
山西芮城清凉寺墓地又称作“寺里——坡头遗址”,遗址最早发现于1955、1965年,属新石器时代庙底沟二期文化,墓地总面积近5000平方米。
2019年的发掘共清理墓葬262座,墓内共出土玉璧、玉钺、玉琮等玉石器200余件。
清凉寺墓地之所以称作“庙底沟二期文化”,应是根据墓地所出土的陶器所作出的判断,但是从墓地出土的玉器来看,它们与襄汾陶寺遗址出的玉器最为接近。
在该地区的庙底沟文化遗物中,从未发现过玉琮、玉璇玑之类的器物,显然这类玉器与山东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有着更近的渊源。
清凉寺遗址的年代,应晚于延安芦山峁遗址,而相当于陶寺遗址的早期。
芮城县位于山西省南端,黄河于此处向东转折,故而素有黄河金三角之称。
传说当年大禹渡黄河来此,得到神人指点,过了陕县、三门峡,便向东一路来到河南,芮城自此留下千古名胜“大禹渡”。
本博曾介绍过春秋时代的芮国玉器,这个芮国在芮城上游的陕西韩城,黄河西侧。
在芮国墓地曾出土过好几只陶寺类型的玉琮,它们的形制与清凉寺出土的玉琮是一样的,显然它们在两千六百多年前就已经出土过一次了。
可以推测,在龙山文化中期,也就是距今4300年左右,有虞氏控制着陕西省的中部、中北部,山西省的南部,还有河南省的中、西部等大片地盘,强大而且富有。
所谓“龙山文化玉琮”,真正在山东出土的并不多,但是在山西和陕西,却有大量出土,这都是有虞氏帝舜部落所留下的痕迹。
清凉寺遗址在1955年就发现了,2019年才进行大规模的正式发掘,时隔近半个世纪,文物的损失有多大,恐怕是难以估量的。
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榆林神木石峁遗址评述南方石家河文化作品。
在陕西历史博博馆内的陈列。
以上牙璋与山东海滨出土的一样,是龙山时代的作品,它们证明了石峁与山东的密切关系,石峁人系从山东迁徙而来。
夏代初期的牙璋,这是离开山东以后的新创造。
此时,离夏禹建国不远了,或者,此时大禹已经出生。
石峁牙璋上承山东龙山文化,下启河南偃师市二里头的牙璋,这是夏王朝建立的前夜,在陕北积蓄力量的证明。
遗址内有很多这样的人头像。
牙璧:新石器时期。
直径13.5厘米。
青玉质,白、黄色沁。
扁平圆形,中穿孔,单面钻孔,一面斜坡状,另一面平整,有刃感。
肉部有明显开片时留下的痕迹,形成薄厚不均匀,最薄的地方用薄如纸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边缘有不规则形的齿牙。
玉质温润,沁色自然,深入肌里。
神木石峁出土。
胡文高先生藏品。
玉环:新石器时期。
直径8.3厘米。
青玉质,有玻璃光泽感。
扁平环形,中央单面钻孔。
此件器物体现了古人珍惜玉石的真实情况。
神木石峁出土。
胡文高先生藏品。
牙壁:新石器时期。
直径12.3厘米。
青玉质,有土沁、朱砂沁。
扁平圆形,好大于肉,肉相对较厚,有裂缝一条。
边缘有三组齿牙,其中两组为六个,一组为七个。
玉质莹润,造型古朴,充满神秘感。
神木石峁出土。
胡文高先生藏。
石峁石城内的镶嵌玉器。
玉璧:新石器时期。
鸡骨白。
外径10.5、孔径6.3厘米。
扁平圆形,中央单面钻孔,孔周经琢磨。
好大于肉,肉部由内厚外薄,缘呈刃状。
神木石峁征集。
榆林上郡博物馆藏品。
高领玉璧:新石器时期。
外径10.2厘米,内径7.5厘米,高1.4厘米。
乳黄色,有黑色斑点。
圆环形,孔周两面均有凸起的领。
肉部由内向外逐渐变薄。
整器做工精细,肉部有细裂缝一条,已粘合,神木石峁征集。
胡文高先生藏品。
玉璧:新石器时期。
直径11.2厘米。
青白色,褐色杂质,一边有沁色。
扁平圆形,中央单面钻孔,好与肉基本相等,肉薄厚均匀。
整器打磨平整,玉质光洁润泽。
胡文高先生藏品。
龙山文化 最初发现于中国山东章丘龙山镇,当地精美的黑陶文明,完全有别于黄河流域的彩陶,所以龙山文化又称做 “黑陶文化” 。
这一发现让当时中国的第一代考古工作者惊喜不已,因为这是中国独有的黑陶文化,它们证明了中华文明存在着特殊的、独立的源头。
龙山文化以山东为起点,由东向西、由北向南传播。
龙山文化时代即中国的“五帝”时代,它拉开了古代中国从氏族部落社会,逐步形成统一国家的序幕。
在中国东部,龙山文代兴起较早,结束也相应较早,而在中国中西部,龙山文化起步较晚,结束也较晚。
一般来说,中国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自距今五千多年前衰落之后,龙山文化即继之而起。
龙山文化的玉器,最初并不发达,而龙山文化的南方分支——良渚玉器却是一枝独秀,有如异军突起的。
所以,良渚文化一度曾被称为南方的龙山文化。
无论是山东的龙山玉器,还是中国中西部的龙山玉器,在中国国内都是凤毛麟角,出土成果甚少,国内各大博物馆,很少有大批量的、成系列的展示。
但是在国外,尤其在美国,龙山文化玉器数量多得惊人,美国之所以成为中国古代玉器的聚宝盆,这得益于他的强大和富有,以至于大量欧洲的收藏,纷纷流向美国。
牙璋、璇玑、平首圭和玉刀等这些典型的龙山玉器,在中国国内的正式考古发掘中,很少看到,但是在欧美,竟成为寻常之物,比比皆是。
山东出土牙璋,现存数量不超过十枚,璇玑也在十数枚以内,作为这些玉器的发源地,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
夏代牙璋,二里头仅出土四至五枚。
在陕北的神木石峁,考古工作者采集了数十枚牙璋,而据称有数百枚流入海外。
作为中国龙山牙璋的中兴之地,陕北的龙山牙璋还没有一枚有正式出土记录!这几乎是一种灭绝性的文物流失,数百座石棺墓,一律空空如也,而如今我们可以在美国的一个小县城的博物馆看到它们,这些永远失去了出土地点的中国历史遗物。
美国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美国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美国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美国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美国弗利尔博物馆美国弗利尔博物馆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馆(陶寺)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馆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馆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陶寺类型)巴尔旧藏,不知下落巴尔旧藏,不知下落巴尔旧藏,不知下落巴尔旧藏,不知下落巴尔旧藏,不知下落巴尔旧藏,不知下落巴尔旧藏,不知下落巴尔旧藏,不知下落巴尔旧藏,不知下落巴尔旧藏,不知下落巴尔旧藏,不知下落巴尔旧藏,不知下落巴尔旧藏,不知下落英国大英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戴润斋旧藏,不知下落戴润斋旧藏,不知下落美国弗利尔博物馆美国弗利尔博物馆美国弗利尔博物馆美国弗利尔博物馆美国弗利尔博物馆美国弗利尔博物馆美国弗利尔博物馆美国弗利尔博物馆美国弗利尔博物馆美国弗利尔博物馆美国弗利尔博物馆美国弗利尔博物馆美国弗利尔博物馆。
2244200_龙山文化影响下礼器形制探究龙山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间。
在这一时期,中国中黄河流域的文化逐渐发展,形成了龙山文化的独特特点。
龙山文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社会、经济等方面,还对礼器的形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龙山文化影响下礼器形制进行探究。
龙山文化时期的礼器主要分为青铜器和玉器两大类。
青铜器是龙山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它包括了鼎、簋、斧、钺等形制。
这些青铜器形制的出现与龙山文化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密切相关。
龙山文化时期的社会发展相对稳定,人们开始聚居于城址,社会结构逐渐形成。
这种稳定和繁荣的社会环境使得人们有了创造和追求美的需求。
青铜器的形制多种多样,但都体现出了一种庄重、大气的特点。
这与龙山文化以农业为主导的生产方式密切相关。
农业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丰收、祭祀等仪式具有重要意义。
青铜器作为祭祀和仪式的礼器,需要具有庄重、大气的特点,以体现人们对神圣的尊重和敬意。
因此,龙山文化影响下的青铜器形制,通常呈现出较大的规模和厚重感。
另外,龙山文化的玉器也对礼器的形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玉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宝贵遗产之一,也是龙山文化时期人们崇尚美好生活的重要体现。
龙山文化时期的玉器形制多样,包括玉璜、玉珮、玉钺等。
这些玉器的形制和制作工艺都展现出高度的审美和工艺价值。
龙山文化影响下的玉器形制在形式上以线条流畅、简洁为主,充分展现出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美的追求。
玉器的制作工艺精湛,通常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和精细雕刻。
这一精细的制作工艺同样反映了龙山文化时期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
综上所述,龙山文化对礼器的形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人们对祭祀、仪式等有着特殊的需求,需要适应社会稳定和繁荣的特点。
青铜器和玉器成为了人们表达敬意和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
龙山文化影响下的礼器形制通常呈现出庄重、大气的特点,同时又融入了丰富的审美和工艺价值。
龙山文化名词解释中国建设史
【实用版】
目录
1.龙山文化的定义和起源
2.龙山文化的分布范围
3.龙山文化的特点和代表性遗物
4.龙山文化在中国建设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5.总结
正文
龙山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晚于仰韶文化。
它首次被发现于 1928 年的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因此得名。
龙山文化的分布范围非常广泛,西起陕西,东至海滨,北达辽东半岛,南到江苏,包括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龙山文化的特点是陶器制作工艺高超,特别是黑色陶器极具代表性。
这种文化还以精美的玉器和骨器闻名。
代表性遗物包括陶器、玉器、骨器和石器等。
在中国建设史中,龙山文化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龙山文化时期的人们已经开始建造城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山东章丘的城子崖古城。
这座古城建造于公元前 2500 年左右,是中国最早的城池之一。
此外,龙山文化时期的人们还开始使用青铜器,这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龙山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重要文化,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