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四)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15
盘点:三国所有官职名及职责历朝历代的王朝中都会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官职。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盘点三国的各种官职名称及职责所在。
王:秦汉以后帝王改称皇帝,王成为封爵的最高一级。
尉:古代武官多以尉为名。
春秋时有军尉。
秦汉时有太尉,掌武事;廷尉掌刑狱。
郡有都尉,县有县尉,均为地方掌武事之官,简称尉。
卫将军:汉文帝始置,位亚三司,第二品。
在将军中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
选曹尚书:列曹尚书之一,掌选拔官吏事。
汉承秦制,设尚书,属少府。
汉成帝时,设四尚书,分四曹办事。
汉光武帝时,改常侍曹为吏曹,掌选举祠祭事。
此即选曹尚书之由来。
魏改选部为吏部。
先登校尉:三国时统兵校尉名目甚多,先登校尉唯吴置。
乡侯:汉制,列侯,所食县为侯国。
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
东汉后期,增设县侯、乡侯、亭侯等爵位。
相国参军:曹操为汉丞相时置参军,第七品。
校事:曹操初置,至嘉平中罢。
吴亦置。
职充皇帝耳目,刺探臣民言行,上察宗庙,下摄众官。
或做典校、校曹。
校尉:秦置。
汉置八校尉,掌管特种军队。
汉制,一般军队中将军以下的武官有校尉。
三国因之。
洗马:即太子洗马。
太子属官。
秦始置,职掌如谒者,太子出行为前导。
魏时为第七品,秩六百石。
相:职如郡太守。
魏诸王国各置相一人,秩二千石,第五品。
西曹掾:汉制,丞相、太尉属吏分曹治事,有西曹。
吏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初主领百官奏事,后改为主府内官吏署用。
魏时丞相、大将军及司徒、司空等府内置西曹掾,秩比四百石,第七品。
西部都尉:秦有郡尉,汉景帝时更名为都尉,秩比二千石,掌佐助太守分管军事,维持境内治安。
三国因之。
每郡置都尉一人,大郡或置二人,分管境内东西,或南北。
翼正都尉:三国吴东宫属官。
孙登为太子时,诸葛恪为左辅都尉,张休为右弼都尉,顾谭为辅正都尉,陈表为翼正都尉,是为四友,以佐太子。
羽林中郎将:汉宣帝始以中郎将监羽林,东汉置羽林中郎将,秩比二千石,掌宿卫侍从。
魏时为第五品,秩比二千石,主羽林郎。
越骑校尉:汉武帝始置,掌越骑。
三国官职表三国是继东汉而出现的时代称号,由于魏、蜀、吴三个国家鼎立而得名。
三国始与220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代魏。
但史家往往以190年董卓挟汉献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280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
大将军:战国时始置,是将军的最高封号,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
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等,除骠骑大将军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
三国时夏侯惇、姜维等人皆为大将军。
大司马:汉武帝(刘彻)废太尉设大司马,光武帝(刘秀)又废大司马为太尉,故大司马即太尉,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
东汉时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大司农:秦时称治粟内史,景帝改称太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为大司农。
魏初设大农,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改称大司农,蜀、吴亦各有大司农。
两汉时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而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权力的分散则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了。
九卿之一。
大鸿胪:秦时称典客,汉初称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掌管接待宾客之事。
九卿之一。
卫尉:秦时始置,汉景帝(刘启)初更名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复原名,掌管宫门警卫。
九卿之一。
太尉:同大司马。
曹丕即位后任贾诩为太尉。
太傅: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
曹叡即位后人钟繇为太傅。
太常:秦时称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为太常,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
其属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药、太医(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
九卿之一。
太仆:秦和两汉均设太仆,王莽一度更名为太御,掌管舆马及牧畜之事。
九卿之一。
太守:秦时设郡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之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少府:秦和两汉均设少府,王莽称共工,与大司农一同掌管财货。
不过大司农掌管国家财货,而少府则管供养皇帝。
其属官有掌管御用纸、墨、笔等物的守宫令、掌管刀剑弩机等物的尚方令、掌管衣物的御府令、为宫廷治病的太医令。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一)东汉末年首先说明一点,这篇只包含汉末的官职。
时间为一八四年到二二零年。
三国的放在后面的篇章再介绍。
其次,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文中应该有不少遗漏,欢迎看过的各位朋友进行补充。
东汉、魏国、蜀汉、吴国之间官制各不相同,不能一概套用,而且我打算在每个官职后都补上任职的人和年份,为了避免混淆,就分为四个大篇。
每个大篇又分三个大部分:文官、武官以及爵位。
文官、武官之下又分京官和地方官。
两汉时以官秩划分官员的等级。
官秩为按照职位高低而发放的俸禄,从一万石到一百石不等;同样的石数还有中、真、比之分,中为满的意思,中两千石即实发两千石。
中两千石的月俸是米七十二斛和钱九千,真两千石是米三十六斛和钱六千五,比两千石是米三十四斛和钱五千(引自《后汉书·百官志五》)。
两汉时并无官品一说,官品即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之类。
至于三国时有无官品,我并不是十分确定,有些古书上的确提及了魏国有类似官品一说(此说最早见于《通典·魏官品》,《通典》是唐朝人所著),但正史《三国志》、《后汉书》、《晋书》之中都没有明确的记载,因此三国部分也不分官品。
文官篇京官:在京中任职的官员,类似现在的中央官,区别于地方官。
我依次介绍太傅、太师、丞相、三公、九卿、三台、宦官及其他官职。
一.三公之上的存在太傅:《后汉书·百官志一》:“太傅,上公一人。
本注曰:掌以善导,无常职。
”荀绰晋百官表注曰:“汉太傅置掾属十人,御属一人,令史十二人。
”上公即位在三公以上的公,西汉时太师、太傅、太保合为上公。
掾属是掾吏和属吏的总称(《汉书音义》曰:“正曰掾,副曰属。
”掾吏为正,属吏是副官,类似现在的正副局长。
),是由主官自行选用的官吏;御属是由朝廷指派给主官的下属官吏,主管府中的文书;令史在掾属之下,是低级的办事官吏。
东汉仅有太傅,而且不常置,只有新帝继位的时候,才设置太傅一职,太傅死去后,则不再选用人继任。
《后汉书·百官志一》:“世祖(汉光武帝)以卓茂为太傅,薨,因省。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六)大长秋下属:1.大长秋丞:一人,官秩六百石,大长秋的副官,由宦官充任。
《后汉书·百官志四》:“丞一人,六百石。
本注曰:宦者。
”2.中宫仆:一人,官秩一千石,掌中宫的车马,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为皇后驾车,由宦官充任。
西汉时,此官本名为中宫太仆,官秩两千石,位同大长秋。
东汉省去“太”字,称中宫仆,减官秩为一千石,并让其隶属于大长秋。
《后汉书·百官志四》:“中宫仆一人,千石。
本注曰:宦者。
主驭。
本注曰:太仆,秩二千石,中兴省…太‟,减秩千石,以属长秋。
”3.中宫谒者令:一人,官秩六百石,掌中宫谒者,由宦官充任。
中宫谒者三人,官秩四百石,负责传达皇后的旨意、章表,由宦官充任。
《后汉书·百官志四》:“中宫谒者令一人,六百石。
本注曰:宦者。
中宫谒者三人,四百石。
本注曰:宦者。
主报中章。
”4.中宫尚书:五人,官秩六百石,负责中宫里面的文书,由宦官充任。
《后汉书·百官志四》:“中宫尚书五人,六百石。
本注曰:宦者。
主中文书。
”5.中宫私府令:一人,官秩六百石,掌管中宫内的府库,并负责如裁剪衣服、修补被子、洗涤衣物之类的杂务,由宦官充任。
《后汉书·百官志四》:“中宫私府令一人,六百石。
本注曰:宦者。
主中藏币帛诸物,裁衣被补浣者皆主之。
丞一人。
本注曰:宦者。
”另,据丁孚(吴国太史令)的《汉仪》,中宫私府令官秩为一千石,地位等同于上文少府属下的御府令。
《后汉书·百官志四》引丁孚《汉仪》:“中宫藏府令,秩千石,仪比御府令。
”6.中宫永巷令:一人,官秩六百石,掌中宫之内的宫人(官婢和侍史),由宦官充任。
中宫永巷令手下还有丞一人。
《后汉书·百官志四》:“中宫永巷令一人,六百石。
本注曰:宦者。
主宫人。
丞一人。
本注曰:宦者。
”7.中宫黄门冗从仆射:一人,官秩六百石,掌中宫的中黄门冗从,由宦官充任。
何为冗从?按卫宏的《汉官旧仪》:“骑吹曰冗从,仆射一人,领髦头。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四)大司农下属:1.大司农丞:一人,官秩比一千石,大司农官属,为大司农的副官。
《后汉书·百官志三》:“丞一人,比千石。
”2.大司农部丞:一人,官秩六百石,大司农官属,掌管帑藏(帑为收藏财物的府库,帑藏即国库)。
西汉汉平帝时,十三州每州都有一大司农部丞,负责劝课(劝导、鼓励)农桑;东汉光武复国后全部被撤除,只留下了京城中的大司农部丞负责国库。
《后汉书·百官志三》:“部丞一人,六百石。
本注曰:部丞主帑藏。
”3.太仓令:一人,官秩六百石,主管太仓。
太仓是设在京城之中的大粮仓;郡国通过运河输送到京城的粮食,全部都储藏在太仓之中。
太仓令手下有丞一人,官秩三百石,其余属吏九十九人。
《后汉书·百官志三》:“太仓令一人,六百石。
本注曰:主受郡国传漕谷。
丞一人。
”证明太仓为京城之中粮仓的史料;《汉官仪》:“逮至文景,国家无事,家给人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腐败而不可食。
”《资治通鉴第六十一卷》:“自四月不雨至于是月,谷一斛直钱五十万,长安中人相食。
(汉献)帝令侍御史侯汶出太仓米豆为贫人作糜,饿死者如故。
”一八八年左右,赵韪担任太仓令。
同年,赵韪弃官更随刘焉入蜀。
《资治通鉴第五十九卷》:“董扶及太仓令赵韪皆弃官,随焉入蜀。
”4.平淮令:一人,官秩六百石,主要负责官府织造地纺织品的买卖,以及对官府的纺织品进行染色。
平淮令手下有丞一人,其余属吏一百九十人。
《后汉书·百官志三》:“平准令一人,六百石。
本注曰:掌知(通织)物贾(贾为买卖的意思),主练染,作采色。
丞一人。
”5.导官令:一人,官秩六百石,主要负责舂御米(舂;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
御米;供宫廷和朝廷使用的粮食),以及制作干粮(干糒,可能为军队使用)。
导官令手下有丞一人,其余属吏一百一十二人。
《后汉书·百官志三》:“导官令一人,六百石。
看看历代官员名号、章服、官俸、爵位、勋级明细总汇历代官员名号、章服、官俸、爵位、勋级明细总汇文/网络编辑制作/荷花小女子宋代宰执(宰相、执政)名号变更简表宰执名北宋初神宗元丰后徽宗政和后南宋初三师太师、太傅、太保同宋初同宋初,但称“三公”同政和之时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同宋初同宋初但称“三孤”同政和之时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门下侍郎、中书令、尚书令不除人(即因品级高,不授于人)左辅、右弻不除人改称左丞相、右丞相参知政事(副相)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太宰少宰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参知政事枢密院枢密使(知院事)枢密副使(同知院事)知院事同知院事签书院事知院事同知院事签书院事同签书院事枢密使枢密副使知院事同知院事签书院事同签书院事注:1、“三师”、“三公”为宰相、亲王的加官,除少数权臣外并不预政事。
2、宋承唐制,只有加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同平章事”才为担任实际职务的宰相。
资料来源:刘昫《旧唐书·职官志》,欧阳修、宋祁《新唐书·百官志》,脱脱、阿鲁图《宋史·舆服志》,徐松《宋会要辑稿》历代中枢部曹演变简表朝代部曹建制演变情况周六官六官为:天、地、春、夏、秋、冬西汉尚书四曹成帝时设尚书四人,分为四曹。
此时之曹即“部”东汉尚书六曹东汉光武帝设尚书六人,分为六曹曹魏五尚书,二十三曹此时之曹,即后来之“司”;五尚书为: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西晋六尚书,三十六曹六尚书为: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东晋五尚书,十五曹五尚书为:吏部、祠部、度支、五兵、左民宋、齐六尚书,二十曹六尚书为:吏部、度支、左民、都官、五兵、祠部梁六尚书,二十三曹同“宋、齐”陈六尚书,二十一曹同“宋、齐”北魏五尚书,三十六曹五尚书为:殿中、乐部、驾部、南部、北部北齐六尚书,二十八曹六尚书为:吏部、殿中、祠部、五兵、都官、度支北周六官仿周制,六官为:天、地、春、夏、秋、冬隋六部尚书,二十四司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此制一直延续到清唐同隋同隋宋同唐同唐元同宋同宋明六部四十二司吏、礼、工、兵各四司,户部、刑部各十三司清六部四十八司吏、礼、工、兵各四司,户部十四司、刑部十八司唐代中枢三省名称变更简表年代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附注高祖武德三年尚书令、左右仆射中书令门下侍郎李世民曾任尚书令,即位后不再授其职于人。
东汉末年的官职名称地位太常(奉常):九卿之一,掌礼仪祭祀。
下属官职有:太史令、博士祭酒、太祝令、太宰令、大乐令等。
光禄勋(郎中令):九卿之一,宿卫侍从之官。
下属官职有: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谏议大夫、议郎、谒者仆射等。
卫尉:九卿之一,掌宫门禁卫。
太仆:九卿之一,掌车马。
下属官员有:考工令、车府令、未央厩令等。
廷尉(大理):九卿之一,掌诉讼断案,平决诏狱。
类似于后来的刑部尚书。
大鸿胪(典客):九卿之一,掌管诸侯和各少数民族事务,相当于外交官员。
宗正:九卿之一,管理皇族事务,一般由皇族中德高望重之人担任。
大司农(治粟内史):九卿之一,掌管一国之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职权与后来的户部尚书相近,后世也以“司农”为户部尚书的别称。
下属官员有太仓令、平准令、导官令等。
少腐;九卿之一,掌管宫中御用之物。
下属官员有太医令、太官令、守宫令、侍中、中常侍(宦官)、黄门侍郎、小黄门(宦官)、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御史中丞、兰台令史等。
执金吾(中尉):位同九卿,负责宫外戒司,京师治安,防止出现水火之事。
下属官员有武库令。
太子太傅:位同九卿,辅导太子。
大长秋:长秋宫是汉朝皇后居住之所在。
所以大长秋其实是皇后所用的官属的负责人,一般由宦官担任。
曹操的祖父曹腾即为“中常侍大长秋”。
有些三国游戏将大长秋作为普通官职,是不适合的。
中常侍:高级太监,汉朝末年掀起腥风血雨的“十常侍”即此官职。
小黄门:中级太监。
中黄门:低级太监。
侍中:内朝官之一,位略低于九卿,秩“比二千石”。
常由博学高德之士担任,切问近对,是皇帝在管理国家时的顾问。
在魏晋时期,为门下省的长官,为事实上的宰相。
尚书令:原为少府属官,秩六百石(属中等偏低的官员)。
品秩虽卑,但总揽一切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职权甚至重于三公。
在魏晋时期,如不设丞相之职,则尚书令与中书令(中书省的长官)、侍中(门下省长官)为事实上的宰相。
魏晋南北朝官制魏晋南北朝官制目录一、三国时期的官制二、两晋南北朝的官制三、官秩和勋爵这段时期是中国职官制度从三公九卿制向更高级的三省六部制演进的过渡时期。
在这三百多年里,中国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割据和战争的状态,因此各个王朝的职官设置就有许多不同,而且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原来一些正规职官或撤消、或空有虚名,而一些临时性的“职务”反倒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就造成这一时期职官设置的纷繁复杂。
尽管如此,这一时期职官制度的主流还是与秦汉一脉相承的。
一、三国时期的官制三国时期的职官制度基本上沿袭了汉代的官制,同时也有一些变化。
这时期,曹魏的官制比较系统、完备。
1.中央官制东汉末年设置丞相,以曹操充任,总领百官,主持朝政。
这时丞相府内分曹治事,这是内廷尚书台列曹治事移至外朝的开始。
曹操又设秘书令掌管政令的颁发。
曹丕称帝后,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虽然地位高,但都是空衔。
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曹丕把尚书台移至外朝,分为五曹治事,使它成为外围的执行机构,由尚书令主持其日常政务。
同时又成立中书省,设中书监、中书令二官,并掌机密,以代替过去的秘书令。
侍中在汉代本为加官,可出入禁中。
东汉灵帝时设侍中寺,以侍中为其长官,下有给事黄门侍郎等,掌随驾规谏,以备顾问。
侍中常在皇帝左右,地位愈加尊贵,但也要侍候皇帝的起居生活。
上述中书省、尚书台、侍中寺格局的确立,已具备了三省制的雏形。
监察系统中,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台长,下设治书执法,掌劾奏,以治书侍御史掌律令。
蜀汉初,设丞相,以诸葛亮担任。
但诸葛亮死后,蒋琬以大司马主持朝政,以后费祎、姜维又都以大将军专权。
蜀汉有太尉、司徒,地位都在丞相之下。
孙吴设有丞相、太尉、司徒、司空等官,后来大将军掌权,位秩居于众官之首。
2.地方官制三国时期,各国的地方行政建制基本上是州、郡、县三级。
魏在各州设刺史,或称州牧,为州的最高行政官长。
州刺史往往被加上“使持节督某州军事”、“假持节都督某州军事”等衔,从而又掌握一定的兵权。
一篇文章让你看懂三国演义的官职,汉末官职详解我们看三国演义或者三国类小说的时候经常被里边乱七八糟的官职搞得头昏脑涨,那么东汉的官职是怎么设置的呢?官职的大小和从属又是怎么定义的?今天小编就和大家掰一掰东汉和三国时期的官职。
文官汉朝官制非常的丰富,经常改来改去,整体氛围西汉官制和东汉官制,有中央官制,也有地方官制。
以中央朝廷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的郡国并行制。
三公九卿制在秦朝只是初具架构,这一制度到汉代时得到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
秦朝的三公九卿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为秦王嬴政接受李斯建议所制,以皇帝为尊,下有三公:太尉,管理军事;到了西汉汉武帝时,废除太尉设立大司马,到了东汉光武帝时,又废大司马为太尉,职责不变,依然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
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汉哀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职责不变。
御史大夫作为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理国家监察事务。
到了汉成帝绥和元年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汉哀帝建平二年,又改为“御史大夫”,之后又把御史大夫改叫大司空。
职责改变为“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
光武帝即位时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之后又改大司马为太尉,并把大司徒,大司空的“大”字去掉,称司徒,司空。
所以,东汉后期的三公是指:太尉(军事)、司徒(行政)、司空(监察和营建)。
九卿(直接以汉时名字记,改来改去写着太麻烦了。
)太常,掌管宗庙祭祀和国家之礼;光禄勋,负责皇帝禁卫;卫尉,负责皇宫守卫;太仆,负责皇帝车马;廷尉,负责司法;大鸿胪,负责外交和内部少数民族事务;少府,负责皇帝财政;大司农,负责粮食和财政;宗正,负责皇室事务。
东汉的九卿,分别隶属于三公。
太尉管辖太常、光禄勋、卫尉三卿;司徒管辖太仆、廷尉、大鸿胪三卿;司空管辖宗正、大司农、少府三卿。
汉时三公九卿东汉时期增加了太傅、太保为上公,在三公之上。
董卓曾以太师自封,又在太傅、太保之上,这些官位都是特例,并不常设。
曹操掌权时,罢去太尉、司徒、司空,又置丞相、御史大夫。
东汉末年的军官级别表东汉的政治组织与西汉基本相同,而稍有损益。
东汉末年的军官级别表你是否知道?下面是有东汉末年的军官级别表,欢迎参阅。
东汉末年的军官级别表东汉中央政府的官员分省官、宫官、外官三大系统。
但在新皇帝即位之时,则以太傅或太尉录尚书事,总揽政务。
光武躬政,以尚书台总领纪纲,职无不统。
御史台也合并在少府下面。
侍中在西汉本是加官,到东汉设立侍中寺,献帝时给事黄门也并入侍中寺,成为少府下面的一个机构。
与西汉比较,东汉体制的最大特点就是:大大加强皇帝权力,不设丞相(东汉末年曹操任丞相是特例),削弱三公的权力;刺史成为一级地方长官,废除地方军队;强化内朝权力,外戚、宦官掌握大权。
东汉末年的军官组成东汉末年中央官制在皇帝身边执役、照顾皇帝日常生活的是宦官,省中的宦者均隶属黄门令管辖。
省内的禁卫工作亦由宦官但任。
尚书台是皇帝的秘书机关,其官署设在宫廷之内、禁省之外。
它的主要执掌是管理章奏文书、起草诏令,但实际上政务都由上书抬代表君主执掌,权力极大。
上书台设长官(令)一人、副长官(仆射)一人,下设尚书六人分十八人。
沟通上书台与皇帝联系的官员有侍中、中常侍、黄门侍郎等。
其中,侍中由士人充任;中常侍、黄门侍郎则由宦者承担。
侍中有事才入禁省,中常侍、黄门侍郎则日常居住在省中,因此,虽然三者之中侍中的级别最高、中常侍次之,但与君主的亲密程度,则以中常侍为最。
宫内省外的禁卫工作由九卿中的光碌勋与卫尉负责,光碌勋偏于内,卫尉偏于外。
光碌勋下属五官、左、右、虎贲、羽林等五名郎将,中郎将以下有中郎、侍郎、郎中等官。
光碌勋的禁卫力量是郎官,卫尉的禁卫力量是武装卫士,所以,卫尉在宫卫事务中的地位相当重要。
外官主要有三宫九卿,他们是中央政府的主要行政官员。
三宫指太尉、司徒、司空,他们的品级最高,名义上的职责是辅导皇帝主持国家政务;三公之上还有太傅,其职责辅导皇帝,但不常设。
东汉的实际政务都同属尚书台,因此,三公、太傅如没有“录尚书事”的头衔,就是没有实权的虚职。
曹操:孝廉郎-洛阳北部尉-顿丘令-议郎-骑都尉(讨颍川黄巾贼)(离京到陈留散家财合义兵)(破袁术征陶谦战吕布)(灭吕布降张绣逐刘备平昌豨败袁绍)(濡须口破孙权)(平凉州收汉中)-魏王-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武王(谥号)-太祖(庙号)曹丕:五官中郎将副丞相-魏太子-丞相魏王-皇帝-文帝曹睿:武德侯-齐公-平原王-皇太子-皇帝-明帝曹芳(曹睿养子):齐王-皇太子-皇帝-齐王曹髦(曹霖子):高贵乡公-皇帝曹奂(曹宇子):常道乡公-皇帝-陈留王夏侯敦:奋武将军司马-折冲校尉东郡太守-(被军中劫质)-(从征吕布伤左目)-陈留济阴太守建武将军高安乡侯-河南尹-伏波将军(克邺城)-前将军-大将军(曹丕继王位)-忠侯(谥号)夏侯渊:别部司马骑都尉-陈留颖川太守-行督军校尉(官渡)-典军校尉(破昌狶)-行领军-行征西护军-行护军将军(屯长安)-博昌亭侯(斩梁兴)-假节(败马超韩遂斩宋建平凉州)-行都护将军-征西将军(守汉中)-悯侯(谥号)曹仁:别部司马行厉锋校尉-广阳太守(从破陶谦吕布)(从破张绣袁绍)-都亭侯-行征南将军(屯江陵拒周瑜)-安平亭侯(战周瑜)-行安西将军(从讨马超)-行骁骑将军-行征南将军假节(屯樊城镇荆州)-征南将军(斩侯音)-车骑将军都督荆扬益州诸军事陈侯(曹丕继王位)-大将军(克襄阳)-大司马(屯合肥)-忠侯(谥号)曹洪:(荥阳救曹操)(曹丕时下狱当死免官削爵)-后将军乐城侯(曹睿立)-骠骑将军-恭侯(谥号)曹休:(领虎豹骑宿卫)(石亭大败)-壮侯(谥号)曹真:将虎豹骑(射虎)(战诸葛亮)-大司马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元侯(谥号)曹爽(曹真子):散骑侍郎(曹睿立)-城门校尉散骑常侍-武卫将军-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曹睿病危)-侍中武安侯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曹芳立)夏侯尚:军司马(随征冀州)-五官将文学-黄门侍郎-参军(随曹彰征代郡)-平陵亭侯散骑常侍中领军(护曹操灵柩回邺城)-平陵乡侯征南将军荆州刺史假节都督南方诸军事(曹丕称帝)-征南大将军-假钺荆州牧(战诸葛瑾)-昌陵乡侯-悼侯(谥号)夏侯玄(夏侯尚子):散骑黄门侍郎-羽林监(曹睿左迁)-散骑常侍中护军(曹爽辅政)-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州诸军事-大鸿胪(爽诛)-太常荀彧:孝廉守宫令-亢父县令(董卓作乱出又弃官)-(袁绍)-司马(奋武将军兖州牧镇东将军曹操)-留事(抗吕布张邈乱)-侍中守尚书令(汉献帝)-万岁亭侯-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敬侯(谥号)荀攸:黄门侍郎(何进)-(谋杀董卓)-任城国相蜀郡太守(未到任)-济南太守(曹操)-尚书-军师(随征张绣吕布袁绍袁谭)-陵树亭侯-中军师-尚书令(魏国建)-敬侯(追谥号)贾诩:孝廉郎-太尉掾-平津都尉(董卓)(说服李傕郭汜张济)(依段煨张绣)-执金吾都亭侯冀州牧参事(说服张绣投司空曹操)-太中大夫(曹操平冀州任冀州牧)-太尉魏寿乡侯(曹丕继王位)-肃侯(谥号)张辽(聂):雁门郡吏-从事(并州刺史丁原)(董卓)(破东海昌豨)(从征袁尚斩蹋顿)-假节(破陈兰梅成)-征东将军(合肥破孙权)-前将军(曹丕继王位)-都乡侯-晋阳侯(曹丕称帝)-刚侯(谥号)乐进:帐下吏(曹操)-军假司马陷阵都尉(募兵)-广昌亭侯(从击吕布张超桥蕤皆先登)-讨寇校尉(从征张绣吕布眭固刘备)-行游击将军(从击袁绍斩淳于琼从击谭尚斩严敬)-折冲将军-假节(击高干管承关羽孙权)-右将军-威侯(谥号)于禁:(鲍信)(樊城败降)-安远将军(诣陵惭死)-厉侯(谥号)张郃:军司马(韩馥征黄巾)侯(曹丕称帝)-(讨安定击江陵)-督诸军(破马谡)-征西车骑将军(退诸葛)-壮侯(谥号)徐晃:河东郡吏-骑都尉(杨奉)(曹操)(破关羽)(襄阳拒诸葛瑾)-壮侯(谥号)孙策:(吴景)(逐庐江太守陆康)(逐刘繇破严白虎据扬州)会稽太守-讨逆将军吴侯(曹操推荐)-(逐庐江太守刘勋)-长沙桓王(追谥)孙权:阳羡县长-孝廉茂才-行奉义校尉-讨虏将军会稽太守(孙策死后曹操推荐)-行车骑将军徐州牧(收南郡后刘备推荐)-骠骑将军假节荆州牧南昌侯(得荆州后曹操推荐)-吴王大将军使持节督交州荆州牧(曹丕称帝)-皇帝-大皇帝(谥号)张昭:孝廉(不就)-茂才(陶谦不就)-长史抚军中郎将(孙策)-长史(孙权)-军师(车骑将军孙权)-绥远将军由拳侯-辅吴将军班亚三司娄侯-文侯(谥号)顾雍:合肥县长-娄县长-曲阿县长-上虞县长-郡丞行太守事(会稽太守孙权)-左司马-大理(吴王孙权)-奉常尚书令阳遂乡侯-太常醴陵侯-丞相平尚书事诸葛瑾:长史(孙权)-中司马-宣城侯绥南将军南郡太守驻公安(接替吕蒙)-左将军督公安假节宛陵侯(孙权称王)-大将军左都护豫州牧(孙权称帝)周瑜:(随孙策破笮融薛礼逐刘繇)(孙权立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前部大督(随孙权讨江夏)-偏将军南郡太守(战赤壁收南郡)鲁肃:东城县长(袁术)-赞军校尉(战赤壁)-奋武校尉(接替周瑜)-汉昌太守偏将军-横江将军(随克皖城)吕蒙:别部司马(接替姐夫邓当)-平北都督广德县令-横野中郎将(随征黄祖斩陈就)-偏将军寻阳县令(随战南郡)-庐江太守(随克皖城)-都督左护军虎威将军(濡须抗曹操)-汉昌太守(接替鲁肃)-南郡太守孱陵候(袭荆州)陆逊:将军幕府东西曹令史(讨虏将军孙权)-海昌屯田都尉领县事-定威校尉(平会稽贼潘临鄱阳贼尤突)-帐下右部督(平丹杨贼费栈)-偏将军右都督(吕蒙推荐)-宜都太守抚边将军华亭侯(袭荆州)-右护军镇西将军封娄侯(平房陵南乡秭归)-大都督辅国将军荆州牧江陵候(夷陵败刘备)-假黄钺大都督(败曹休)-上大将军右都护(孙权称帝)-辅太子并掌荆州及豫章三郡事董督军国(孙权迁都建业留太子武昌)-丞相(接替顾雍)-昭侯(追谥号)董卓:(羌地游历)-羽林郎-军司马(随张奂征并州)郎中-广武县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免职)-并州刺史-河东太守-中郎将(讨黄巾军败免职)-中郎将(征韩遂全军而回)-前将军鳌乡侯并州牧-司空(进洛阳)-太尉假节钺虎贲-相国郿侯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太师尚父(迁都长安)袁绍:大将军掾-侍御史-中军校尉-司隶校尉-(董卓乱离京)-渤海太守邟乡侯(董卓)-车骑将军主盟(自号)-冀州牧(韩馥让位)-太尉大将军邺侯袁术:孝廉郎-折冲校尉-虎贲中郎将-后将军(董卓废帝)(陈留败于曹操袁绍军)(败于吕布曹操投袁潭道死)刘表:大将军掾北军中候-荆州刺史(董卓)-镇南将军荆州牧成武侯假节(李傕郭汜)吕布:主簿(并州刺史丁原)(败于李傕等)(助袁绍破张燕)(投张杨)(败于曹操投刘备)-徐州刺史(刘备攻袁术时得徐州自号)-左将军(曹操)公孙瓒:辽西郡门下书佐-郡吏(娶候太守女)(败于麴义)-前将军易侯(董卓死)刘虞:县户曹吏-郡吏-孝廉郎-幽州刺史-甘陵相-尚书令光禄勋-宗正-幽州牧-太尉襄贲侯(平丘力居张纯乱)(袁绍韩馥推虞为皇帝领尚书事不受)-督六州(董卓死已被公孙瓒捉)陶谦:仕州郡-茂才-卢县令-幽州剌史-议郎-参军(随张温讨韩遂)(杀贼阙宣)张杨:武猛从事(并州刺史丁原)(何进派募兵)(欲救吕布为部将杨丑杀)公孙度:郡吏-(玄菟太守公孙王或念儿爱之)-有道-尚书郎-冀州刺史(免职)-辽东太守(徐荣推荐)-辽东侯平州牧(自封)-武威将军永宁乡侯(曹操封不受)公孙康(公孙度子):辽东太守(接替公孙度)-襄平侯左将军(杀袁尚袁熙献曹操)-大司马(曹丕称帝追赠)公孙恭(公孙度子):永宁乡侯(曹操封公孙度公孙康转与)-辽东太守(公孙康死后部众拥立)-车骑将军假节平郭侯(曹丕称帝)公孙渊(公孙康子):(夺公孙恭位)-扬烈将军辽东太守(曹睿立)-燕王(孙权)-大司马乐浪公持节(杀吴使)-燕王(自立)张燕(褚):(黑山贼飞燕)-平难中郎将(汉灵帝)-平北将军(助曹操)-安国亭侯(到邺城)张绣:祖厉县吏(杀贼麴胜)-建忠将军宣威侯(随张济)-扬武将军(投曹操)-破羌将军(官渡战后)-定侯(谥号)张鲁:(五斗米道主)-督义司马(刘焉派攻汉中)-师君(据汉中自号)-镇民中郎将汉宁太守(汉廷)-镇南将军阆中侯(曹操)-原侯(谥号)刘焉:州郡吏-中郎(宗室)-贤良方正-司徒府属官-雒阳令-冀州刺史-南阳太守-宗正-太常-监军使者益州牧阳城侯刘璋:奉车都尉(长安)(刘备据益州迁公安)-益州牧(孙权驻秭归)。
中国历代爵位及历代首都一览一、中国历代爵位一览一、先秦时期的封爵1、上古的“爵”《通典.职官.封爵》上载有:黄帝:方制万里,为万国,各百里。
唐虞夏:建国凡五等:公、侯、伯、子、男。
殷:公、侯、伯三等,公百里,侯七十里,伯五十里。
周:公、侯、伯、子、男五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周公居摄改制,大其封,公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
《孟子.万章篇》说: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
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
天子之制,地方千里。
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
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
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
但以上这种“爵”只是一种名号,与后世的封爵有很大的区别。
除天子之外,公侯伯子男的地位和权力是相等的,仅仅是在礼节上的待遇有一定程度的差别。
这个最近有不少著作论述,专门讨论这一问题。
2、春秋战国时的封爵战国以前,各诸侯国内部的爵实际上有卿、大夫、士三级,每级又分上中下三等。
各国按国大小待遇不同,如《左传》中载“次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夫。
小同之上卿当大国之下卿,中当其上大大,下当其下大夫。
”有不同的食封标准,如《国语》中载“大国之卿,一旅之田,上大夫,一卒之田。
”《左传》中也载赵简子曾有“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之语。
战国时,各国的爵大致有卿、大夫等。
如各国都曾有“上卿”、“亚卿”、“客卿”等,均为将相所得的高爵。
大夫一级如有上大夫、中大夫、国大夫、五大夫等。
战国各大国出现了侯爵,如秦有彻侯、关内侯,楚有通侯,其他各国均有侯。
除侯外还有封君,侯、君封地或以县计,或以户计,但仅能食其封地的租税,无军政司法独立权,不世袭。
除此以外,各国还有一些特别的爵称,如楚国的封爵还有执?、执帛。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定二十等军功爵: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以上相当于“士”),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以上相当于“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以上相当于“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以上相当于“诸侯”)。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十)征北将军:一九五年,白波军(黄巾军余部)首领李乐因救驾有功,被封为征北将军。
《三国志·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第六》:“(一九五年十二月)奉、暹等遂以天子都安邑,御乘牛车。
太尉杨彪、太仆韩融近臣从者十馀人。
(献帝)以(韩)暹为征东(将军)、(胡)才为征西(将军)、(李)乐征北将军,并与奉、承持政。
”《后汉纪》中李乐为征西将军,《后汉书》和《资治通鉴》中李乐为征东将军。
关于此处的记载各史书中多有不同,也不知是谁对谁错。
《后汉书·孝献皇帝纪卷第二十八》:“庚子,拜胡才为征北将军,领并州牧;李乐为征西将军,领叙州牧;韩暹为征东将军,领幽州牧,皆假节,开府如三公。
注:三国志董卓传胡才作‘征西将军’,李乐作‘征东将军’。
范书(后汉书)及通鉴胡才作‘征东将军’。
诸书俱无拜韩暹事。
【其时政乱,封拜仓卒,传闻遂异,不足深究】。
”二一九年,魏国上庸郡太守申耽向刘备投降,刘备加申耽为征北将军,领上庸郡太守如故。
非汉朝的正式军职。
《三国志·蜀书十·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建安二十四年(二一九年),(刘备)命(孟)达从秭归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为达兵所害。
达将进攻上庸,先主阴恐达难独任,乃遣(刘)封自汉中乘沔水下统达军,与达会上庸。
上庸太守申耽举众降,遣妻子及宗族诣成都。
先主加耽征北将军,领上庸太守员、乡侯如故,以耽弟仪为建信将军、西城太守,迁(刘)封为副军将军。
”征南将军:一九七年到一九九年之间,孙香为仲家皇帝袁术的征南将军,非汉朝的正式军职。
孙香是孙坚的堂侄。
《裴注三国志·吴书六·宗室传第六》:“吴书曰:(孙)香字文阳。
父孺,字仲孺,坚再从弟也,仕郡主簿功曹。
香从坚征伐有功,拜郎中。
后为袁术驱驰,加征南将军,死於寿春。
”二零二年,曹操为笼络关西各军,封马腾为征南将军,韩遂为征西将军。
《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韩遂与马腾自还凉州,更相战争,乃下陇据关中。
东汉末年的官职明细表?大将军︰战国时始置,是将军的最高封号,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
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等,除骠骑大将军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
三国时夏侯惇、姜维等人皆为大将军。
大司马︰汉武帝(刘彻)废太尉设大司马,光武帝(刘秀)又废大司马为太尉,故大司马即太尉,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
东汉时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大司农︰秦时称治粟内史,景帝改称太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为大司农。
魏初设大农,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改称大司农,蜀、吴亦各有大司农。
两汉时大司农掌管租税、钱榖、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而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权力的分散则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了。
九卿之一。
大鸿胪︰秦时称典客,汉初称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掌管接待宾客之事。
九卿之一。
卫尉︰秦时始置,汉景帝(刘启)初更名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复原名,掌管宫门警卫。
九卿之一。
太尉︰同大司马。
曹丕即位后任贾诩为太尉。
太傅︰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
曹睿即位后命钟繇为太傅。
太常︰秦时称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为太常,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
其属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药、太医(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
九卿之一。
太仆︰秦和两汉均设太仆,王莽一度更名为太御,掌管舆马及牧畜之事。
九卿之一。
太守︰秦时设郡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之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少府︰秦和两汉均设少府,王莽称共工,与大司农一同掌管财货。
不过大司农掌管国家财货,而少府则管供养皇帝。
其属官有掌管御用纸、墨、笔等物的守宫令、掌管刀剑弩机等物的尚方令、掌管衣物的御府令、为宫廷治病的太医令。
九卿之一。
中常侍︰秦时始置,东汉时由宦官担任,掌管文书和传达诏令,权力极大。
中书监令︰曹操为魏王时,设置秘书令以处理尚书章奏。
三国爵位制度
在三国时期,各个国家都设立了独特的爵位制度。
这些制度不仅是对官员和贵族的等级划分,也体现了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以下是关于魏国、蜀汉和吴国三国时期的爵位制度、食邑制度、官员选拔制度、军队制度、法律制度和赋税制度的详细介绍。
1. 魏国五等爵制
魏国五等爵制包括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
其中,公爵是最高等级,一般授予开国元勋或权臣。
侯爵次之,多授予有军功或资历的官员。
伯爵再次之,授予地方豪强或少数民族首领。
子爵和男爵等级较低,通常授予一般官员和士兵。
在魏国,爵位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官员的地位、俸禄和特权。
2. 蜀汉五等爵制
蜀汉的爵位制度基本沿袭汉朝,分为王、公、侯、伯、子五个等级。
王爵是最高等级,通常授予皇室成员或开国元勋。
公爵次之,多授予有军功或重臣。
侯爵再次之,授予地方官员或少数民族首领。
伯爵和子爵等级较低,通常授予一般官员和士兵。
在蜀汉,爵位的高低同样直接影响到官员的地位、俸禄和特权。
3. 吴国五等爵制
吴国的爵位制度分为王、公、侯、伯、子五个等级。
王爵是最高等级,通常授予皇室成员或开国元勋。
公爵次之,多授予有军功或重臣。
侯爵再次之,授予地方官员或少数民族首领。
伯爵和子爵等级较低,通常授予一般官员和士兵。
在吴国,爵位的高低同样直接影响到官员的地位、俸禄和特权。
牧最大,刺史次之,太守最小.
东汉地方行政官中掌管一个郡的叫太守,一个郡大概相当于现在一个地级市那么大,郡以上设州,长官为刺史,但州不是行政区划而是监察区划,刺史也不是行政长官而是监察官,并且主要是监察辖区内各郡的太守,对于辖下各郡的政务并不过问.在当时并没有牧这个职位.
刺史虽然有监察太守的权力,但一般官职低于太守,并且担任刺史的人一般都是些没有声望的人.到了东汉末年汉灵帝的时候,天下多乱,有人建议派些有声望的重臣去做各州的监察官,因为他觉得刺史无论在地位还是声望上都比太守低,无法真正起到监督太守的作用.汉灵帝批准了这个建议,就派了一些重臣担任一些大州的监察官,但是刺史是个不大的官职,不能任命给这些重臣,所以朝廷就把这些派有重臣监察的大州的监察官改称为牧,而不是由重臣来担任的一些小州的监察官仍然还叫刺史.
应该说牧和刺史的地位是平行的,并不存在谁高谁低的问题,都是一州的监察官,但牧是朝廷对那些担任监察官的重臣的一种礼仪上的优待,虽然实质上职权和刺史一样,但形式上要比刺史的地位高,所以应该说牧比刺史大.。
三国时期官职列表文臣官职:【一品】丞相:可分设左右三公:大司马(太尉)、(大)司徒、(大)司空【二品】(九卿)卫尉太常太仆廷尉宗正少府光禄勋大司农大鸿胪【三品】侍郎(尚书郎)侍中中书令大尚书大长秋执金吾京北尹右扶风左冯翊【四品】(九卿辅官)卫尉丞太常丞太仆丞廷尉丞宗正丞少府丞光禄勋丞大司农丞大鸿胪丞【五品】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丞相主薄丞相长史光禄大夫中散大夫谏议大夫礼官大夫黄门侍郎从事中郎【六品】议郎郡史赞飨食监祭酒御史员右都侯左都侯左仆射右仆射【七品】(五史五掾) 左长史右长史侍御史丞相史廷尉史[从]五官掾东曹掾西曹掾文学掾太常掾【八品】(十辅丞) 太史丞太乐丞太祝丞太卜丞太医丞[从]中书丞符节丞尚书丞明堂丞灵台丞【九品】县尉县丞县史县长县令钟官导官主事御府尚方[从]议曹,主谋议事辞曹,主评讼事奏曹,主章奏事决曹,主罪法事集曹,主簿计事户曹,主民户祭祀农桑事法曹,主邮驿科程事仓曹,主仓谷事金曹,主钱币盐铁事侍曹,主通报事※文臣除一品4(5)位、九品20位外,四品以上9位,以下10位武将官职【一品】大将军大都督[从]左都督右都督卫将军【二品】骠骑大将军车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抚军大将军[从]辅国将军镇国将军辅军将军镇军将军【三品】前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后将军【四品】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从]镇东将军镇北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五品】安南将军安东将军安北将军安西将军[从]平东将军平南将军平北将军平西将军【六品】军师将军:掌军国选举及刑狱法制决断。
荀攸、朱然、诸葛亮曾为。
领军将军(领军、中领军):高级将军名号。
主五校、中垒、武卫三营,并掌禁兵。
护军将军(护军、中护军):高级将军名号。
与领军同时置,掌禁兵。
都护将军(都护):高级将军名号,乃统率诸将之官。
骁骑将军:高级将军名,秦朗曾任此职。
越骑将军:高级将军名号,曹彰曾行此职。
[从]伏波将军:杂号将军之一。
夏侯敦曾任此职厉锋将军:杂号将军之一。
曹洪曾任此职武卫将军:杂号将军之一。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四)大司农下属:1.大司农丞:一人,官秩比一千石,大司农官属,为大司农的副官。
《后汉书·百官志三》:“丞一人,比千石。
”2.大司农部丞:一人,官秩六百石,大司农官属,掌管帑藏(帑为收藏财物的府库,帑藏即国库)。
西汉汉平帝时,十三州每州都有一大司农部丞,负责劝课(劝导、鼓励)农桑;东汉光武复国后全部被撤除,只留下了京城中的大司农部丞负责国库。
《后汉书·百官志三》:“部丞一人,六百石。
本注曰:部丞主帑藏。
”3.太仓令:一人,官秩六百石,主管太仓。
太仓是设在京城之中的大粮仓;郡国通过运河输送到京城的粮食,全部都储藏在太仓之中。
太仓令手下有丞一人,官秩三百石,其余属吏九十九人。
《后汉书·百官志三》:“太仓令一人,六百石。
本注曰:主受郡国传漕谷。
丞一人。
”证明太仓为京城之中粮仓的史料;《汉官仪》:“逮至文景,国家无事,家给人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腐败而不可食。
”《资治通鉴第六十一卷》:“自四月不雨至于是月,谷一斛直钱五十万,长安中人相食。
(汉献)帝令侍御史侯汶出太仓米豆为贫人作糜,饿死者如故。
”一八八年左右,赵韪担任太仓令。
同年,赵韪弃官更随刘焉入蜀。
《资治通鉴第五十九卷》:“董扶及太仓令赵韪皆弃官,随焉入蜀。
”4.平淮令:一人,官秩六百石,主要负责官府织造地纺织品的买卖,以及对官府的纺织品进行染色。
平淮令手下有丞一人,其余属吏一百九十人。
《后汉书·百官志三》:“平准令一人,六百石。
本注曰:掌知(通织)物贾(贾为买卖的意思),主练染,作采色。
丞一人。
”5.导官令:一人,官秩六百石,主要负责舂御米(舂;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
御米;供宫廷和朝廷使用的粮食),以及制作干粮(干糒,可能为军队使用)。
导官令手下有丞一人,其余属吏一百一十二人。
《后汉书·百官志三》:“导官令一人,六百石。
本注曰:主舂御米,及作干糒。
导,择也。
丞一人。
”6.典农中郎将、校尉、都尉:三职皆无定员,典农中郎将官秩两千石,典农校尉官秩比两千石,典农都尉官秩六百石。
凡是有军屯或者民屯的郡县,都设置典农官(中郎将、校尉、都尉);典农官职能类同于太守、县令。
《后汉书·百官志三》:“注魏志曰:…曹公置典农中郎将,秩二千石。
典农都尉,秩六百石,或四百石。
典农校尉,秩比二千石。
所主如中郎。
部分别而少,为校尉丞。
‟”如今的三国志抄本中并没有上面引文中的话,可能为在传抄的过程中有所佚失。
典农中郎将、校尉、都尉属下皆有司马一职。
证明典农官从属于大司农的史料。
《三国志·魏书十二·司马芝传》:“(司马芝)后为大司农。
先是诸典农各部吏民,末作治生,以要利入。
芝奏曰:“王者之治,崇本抑末,务农重谷……今商旅所求,虽有加倍之显利,然於一统之计,已有不赀之损,不如垦田益一亩之收也。
……今诸典农,各言…留者为行者宗田计,课其力,势不得不尔。
不有所废,则当素有馀力。
‟臣愚以为不宜复以商事杂乱,专以农桑为务,於国计为便。
”明帝从之。
又《裴注三国志·魏书九·曹爽传》注《魏略·桓范传》:“桓范为大司农,谓爽弟羲曰:…洛阳典农治在城外,呼召如意。
……而大司农印章在我。
‟”证明典农官不从属于郡国的史料。
《裴注三国志·魏书十五》:“(贾)逵疑屯田都尉藏亡民,都尉自以不属郡,言语不顺,逵怒收之,数以罪,挝折脚,坐免。
……魏略曰:逵前在弘农(贾逵当时领弘农郡太守),与典农校尉争公事,不得理,乃发愤生瘿。
”置典农官的起因和始末。
汉末,由于连年的战乱和饥荒,各诸侯的粮草都十分短缺。
《资治通鉴第六十二卷》:“袁绍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
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民多相食,州里萧条。
”连向来富庶的冀州和淮南都是如此,其余各地可见一斑,曹操的势力当然也不例外。
所以建安元年(一九六年),羽林监枣祗建议曹操在各州郡设置屯田;曹操采纳了枣祗的意见,他任命枣祗为屯田都尉,任命骑都尉任峻为典农中郎将,让这两人在许县周边一带设置屯田。
《资治通鉴第六十二卷》:“羽林监枣祗请建置屯田,曹操从之,以祗为屯田都尉,以骑都尉任峻为典农中郎将。
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
”屯田的效果十分显著。
《三国志·魏书十六》:“是时岁饥旱,军食不足,羽林监颍川枣祗建置屯田,太祖以峻为典农中郎将,〔募百姓屯田於许下,得谷百万斛,郡国列置田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
”官渡之战曹操之所以能击败袁绍,和屯田制的成功大有关系。
屯田官于魏元帝咸熙元年(二六四年)十月被司马昭废除,各典农中郎将、校尉皆被改为当地的太守,各典农都尉被改为当地的县令、长。
《三国志·魏书四》:“丙午,命抚军大将军新昌乡侯(司马)炎为晋世子。
是岁,罢屯田官以均政役,诸典农皆为太守,都尉皆为令长。
”另,从上面的引文也可以看出,置屯田官的郡国应该不置太守,而典农中郎将、校尉、都尉之分,也只在于郡县的大小。
关于屯田。
按《辞海》:“利用戍卒(驻军)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
汉以后历代政府沿用此措施取得军饷和税粮。
有军屯、民屯、商屯之分。
”三国的时候应该还没有商屯,仅有军屯和民屯。
民屯很好理解,就是组织百姓种田;而三国时的军屯要牵扯到“世兵制”的概念。
“世兵制”从字面上来看,就是世代为兵的制度。
汉末的时候,由于人口锐减,兵员严重不足,而且军中的逃兵也屡禁不止。
(《资治通鉴第六十七卷》:“旧法: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
而亡者犹不息。
(曹)操欲更重其刑,并及父母、兄弟。
”)所以曹操为了保持兵力的稳定和加强对士兵的控制,便把士兵和他的家属固定为“军户”(又称“士家”),用另外的名册登录在案,以和其余的“民户”加以区分。
凡是军户中的男丁,必须终身为兵。
而军屯就是由军户负责得屯田。
关于详细地“世兵制”在后文武官和兵制部分再叙述。
一八九年左右,陶谦表陈登为典农校尉,让陈登在徐州屯田。
《裴注三国志·魏书七》:“《先贤行状》(作者不知何人)曰:登忠亮高爽,沈深有大略,少有扶世济民之志……是时,世荒民饥,州牧陶谦表登为典农校尉,乃巡土田之宜,尽凿溉之利,粳稻丰积。
”这条史料可能证明了建安之前就有屯田官,屯田官并不是曹操、枣祗的发明。
一九六年,曹操以任峻为典农中郎将,以枣祗为典农都尉(见上文),让这两人在许县周边一带屯田。
二一一年左右,曹操以谢奇为蕲春县的典农都尉,让谢奇在皖田乡一带屯田。
《三国志·吴书九》:“魏使庐江谢奇为蕲春典农,屯皖田乡,数为边寇。
”引文的前面为鲁肃代周瑜(二一零年),引文的后面是吕蒙劝孙权修筑濡须坞(二一二年),所以我推断时间在二一一年左右。
另,当时的蕲春县应该属于东吴。
赤壁之战后,蕲春县被东吴夺走,孙权以蕲春县为郡治,设置了蕲春郡(属扬州)。
所以谢奇屯田的场所-皖田乡不在蕲春县之中,应该在蕲春县东北的魏国扬州庐江郡皖县之中。
二一八年左右,严匡为典农中郎将,在豫州颍川郡一带屯田。
《三国志·魏书一》:“二十三年春正月,汉太医令吉本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反,攻许,烧丞相长史王必营,必与颍川典农中郎将严匡讨斩之。
”另外,西汉时,盐官、铁官从属于大司农;东汉则从属于各自的郡县。
廪牺令、洛阳市长、荥阳敖仓官(以上三个官职河南尹部分详解)也是同样,西汉从属于太司农,东汉则都从属于河南尹。
曹操设置的司盐都尉、司竹都尉、司金中郎将等职(这些官职后文详解),皆不从属于大司农。
按上文曹操以谒者仆射兼管盐官,司盐都尉很可能从属于谒者仆射。
司金中郎将直接听命于曹操,司竹都尉不知具体从属何人。
少府:《后汉书·百官志三》:“少府,卿一人,中二千石。
本注曰:掌中服御诸物,衣服宝货珍膳之属。
”少府官秩中两千石,管理宫中的服饰、器物、珍宝、膳食等,有点类似皇室的总管家。
太后所居住的寝宫永乐宫(又称长乐宫,永乐宫坐落在北宫之中),也有少府一职,负责永乐宫中的事务,其职能类似于九卿之中的少府,官秩应和大长秋一样,为两千石。
《资治通鉴第五十九卷》:“(一八八年)五月,(灵帝)以永乐少府南阳樊陵为太尉;六月,罢。
”东汉的少府较之西汉,其所掌控的职权被大幅削减。
虽然看起来东汉少府的下属很多,但绝大部分都是文属(名义上从属于)少府,只有太医令、太官令、守宫令、上林苑令是职属(实际上从属于)少府,像侍中、尚书、御史、宦官、兰台这些都是直接听命于皇帝(权臣)的。
西汉时,少府还负责征收来自山川湖泊的赋税(打猎、捕鱼、伐木之类也必须上交赋税),这部分赋税被称为“禁钱”,用来支付宫廷的开支;东汉时,“禁钱”和其他赋税一起,由大司农统一征收。
西汉时从属于少府的考工令(见前文),东汉时转属于太仆;西汉时从属于少府的都水使者(负责灌溉和漕运,后文详解),东汉时转属于各自的郡国。
西汉时,少府属下有六丞,东汉只有一丞。
此外,西汉少府下属的很多工作,东汉时都转交给了宦官;如前面所说,宦官只是名义上从属于少府。
少府是秦官,两汉都有少府,职能却有不同,上文已经交代过。
魏晋时,原先文属于少府的侍中、尚书、御史脱离了和少府名义上的从属关系。
东晋哀帝末年,少府被并入丹阳尹(东晋京都建康在丹阳郡之中);晋孝武帝时复置。
南朝有少府一职,北朝则更名少府为太府。
隋朝有少府卿,唐宋皆无。
元朝时曾短暂地设置过少府监,之后不久便废除;此后明清皆无少府。
《宋书·百官上》:“少府,一人。
丞一人。
掌中服御之物。
秦官也,汉因之。
掌禁钱以给私养,故曰少府。
晋哀帝末,省并丹阳尹。
孝武世复置。
”一八九年左右,许相为少府。
同年,中常侍张让等人诛杀何进后,矫诏以许相为河南尹,以故太尉樊陵为司隶校尉,企图控制洛阳的局势。
但是,不久后,樊陵和许相就被袁绍所杀。
《资治通鉴第五十九卷》:“让、珪等为诏,以故太尉樊陆陵为司隶校尉,少府许相为河南尹。
……袁绍与叔父隗矫诏召樊陵、许相,斩之。
”一九零年左右,阴修(《后汉书·袁绍传》中为阴循,《资治通鉴》中为阴修,以阴修为准。
《后汉书·卷七十四》校勘:少府阴循至将作大匠吴循按:集解引钱大昕说,谓献帝纪“循”皆作“修”,魏志亦作“吴修”,当以“修”为正。
)为少府。
同年,董卓以阴修为使者,让阴修出使关东。
不久后,阴修被袁术所杀。
《资治通鉴第五十九卷》:“董卓遣大鸿胪韩融、少府阴修、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修、越骑校尉王緕安集关东,解譬袁绍等。
……袁术亦杀阴修。
”一九一年左右,杨彪为少府。
同年,杨彪被迁为太常。
一九五年左右,田芬为少府。
同年,田芬被李傕等人所杀。
《资治通鉴第六十一卷》:“傕等复来战,奉等大败死者甚于东涧。
……少府田芬、大司农张义皆死。
”一九七年以后,孔融为少府。
二零八年,孔融于少府任上被曹操所杀,孔融死得时候还兼太中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