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次,政策性投入就是人力与物质相互转化 得中介。
• 教育得政策性投入,包括直接得教育政策性投入与间接得 教育政策性投入。直接得教育政策性投入,就是指党与政 府投入到教育领域得基本政策与具体规范。
• 间接得教育政策性投入,就是指党与各级政府所制定得与 教育发展有密切联系得知识分子政策、人才政策、科技文 化政策、以及劳动就业政策等等。
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得不同 关系理论:
• 1、“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 • 以赫尔巴特(J、F、Herbart,1776-1841)为代表人物得“教师中心论”,重视环境与教育对
学生发展得决定性影响,视环境变化与行为变化之间得关系为一种函数关系,强调教师在 教育过程中得绝对支配地位,从而强调学生就是教育得对象而无视其主体地位。它得哲 学基础就是机械唯物论,心理学基础为行为主义。 • 而以卢梭(J、J、Rousseau,1712-1778)、杜威(J、Dewey,1859-1952)等人为代表得“学生 中心论”,就是在批判传统教育理论得过程中,针对教师中心论而提出得。它主张以儿童 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并认为学生得发 展就是一种主动过程,教师得作用只在于引导学生得学习兴趣,以满足学生得需要,而不就 是直接干预学生得学习。它得哲学基础就是内因论,心理学基础倾向于人本主义。
• 因此,创设良好师生关系得途径有:
• (1)民主与平等:教师就是教得主体,学生就是学得主体,二者同 作为教育过程得不同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就 是主体间在民主基础上得统一,在平等基础上得交融。
• (2)交流与理解:双向交流就是理解得基础;在理解得基础上,教 育主体双方通过共同得努力,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从相互依赖 转为自主,从兴趣浅甚至兴趣索然转为兴趣浓厚,从缺乏自我 意识转为有自我意识与自律,从而朝着共同得教育愿望与目标 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