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丝绸之路的开辟
- 格式:doc
- 大小:25.77 KB
- 文档页数:2
第16课丝绸之路的开辟
★张骞通西域:公元前138年,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未果,带回西域人想与汉朝交往的愿望。
公元前119年,访问。
建立了友好关系,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的开发。
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丝绸之路: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大秦(欧洲)交流:⑴中国到西方:丝绸、凿井和冶铁技术;⑵西方到中国:①中亚:核桃、苜蓿、石榴、葡萄、黄瓜、胡萝卜、大蒜等农作物②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业品和杂技③印度:佛教
作用:沟通中西交通,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历史价值:展现了中国汉代强盛的国力和富有开创的精神;是中西方友好、物质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有利于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有利于当今旅游事业的发展和考古工作的开展。
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参考答案]D [08黄石学业]第4题对右图历史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A.汉武帝时国力强盛B.汉元帝把王昭君嫁给了松赞干布C.东汉时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D.此事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2010·安徽芜湖)2.一位旅游者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郊区某纪念地拍摄了一幅纪念雕像(如右图)。
你认为雕像中的两位人物是()BA.冒顿单于,王昭君 B.呼韩邪单于,王昭君C.汉元帝,王昭君 D.冒顿单于,吕后[2011·岳阳]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统治,你可以发现他们都曾( A )A.对匈奴用兵 B. 大规模修筑长城C. 实行分封制D. 推崇儒家思想[2011·重庆]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
下图所示壁画反映的是( B )A. 佛教的传入 B.张骞出使西域C.西汉诸候把封地分给其子弟 D.丝绸之路上跋涉的商队[2011·西安]《博物志》记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经归,故名安石榴。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张骞最初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D )A.引进果树品种 B.推动经济交流C.加强友好交往 D.寻求军事联盟[2011·青海]中华民族为维护国家主权同外国侵略者进行了坚强的斗争,请找出下列历史人物不符合这一条件的是( A )A.张骞 B.林则徐 C.郑成功 D. 戚继光[2011·德州]图文结合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方法,你知道为开通下图中这条东西方交通要道做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是谁( B )A.汉武帝 B.张骞 C.班超 D.甘英[2011·黄石]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渐趋形成。
该商路的起点是( B )洛阳 B.长安 C.敦煌 D.疏勒[2011·南平]广告词:“这里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这里是兵马俑的故乡”。
“这里”是( A )A.陕西西安B.河南洛阳C.江苏南京D.甘肃敦煌[2011·鸡西]在古罗马,丝绸的价值等同于同等重量的黄金,古罗马人以能穿上中国丝绸为荣。
第三单元第16课丝绸之路的开辟一、选择题1.王之涣《凉州词》中写道:“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维《渭城曲》中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汉朝时把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地方称为( )A.大秦B.西域C.安息D.新疆2.历史学家翦伯赞对生活在公元前2世纪某一人物的历史活动进行评价,认为他打通的道路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和后来哥伦布发现美洲对于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
翦伯赞评价的这一历史人物是( )A.秦始皇B.张骞C.汉武帝D.班超3.《博物志》记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经归,故名安石榴。
上述材料反映了( )A.张骞出使西域是为了引进石榴种子B.张骞出使西域推动了西域地区和中原地区的经济交流C.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和西汉的友好交往D.张骞出使西域是为了寻求军事联盟4.张骞出使西域对世界文明的融合最大的贡献是( )A.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B.使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C.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D.解除了匈奴对西域各国的控制5.(2012·泰安学业考)新疆地区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该地区隶属中央政府管辖开始于( )A.张骞出使西域B.丝绸之路的开通C.昭君出塞D.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6.有人说:“2 000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1 000年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500年前,茶叶是中国的名片。
”其中与“丝绸是中国的名片”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张骞通西域B.商鞅变法C.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D.百家争鸣7.以下不属于东西方通过丝绸之路交流的内容是( )A.中国的凿井、冶铁技术B.中亚的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C.印度的佛教D.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业品8.下图是当代史学研究者对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的评价,你认为材料中所提到的这一“主轴”的起点应该是( )A.西汉的洛阳B.西汉的长安C.西汉的成都D.西汉的河西走廊9.西汉以前,新疆地区不知道开凿水井,后来学会了凿井技术,并出现了独特的既可用于灌溉又可解决生活用水的“坎儿井”,这种“坎儿井”最有可能出现在( )A.秦灭六国后B.丝绸之路开通后C.班超通西域后D.西域都护设置后10.“丝绸之路”是中外联系的纽带、沟通中西的桥梁,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丝绸之路的开通]岳麓版知识点练习[含答案解析]六十四第1题【单选题】如图是丝绸之路线路图,图中的A应该是( )A、秦朝的咸阳B、西汉的长安C、东汉的洛阳D、宋朝的东京【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牧场……各族人民大团结,歌颂领袖毛泽东”,这首《我们新疆好地方》既唱出了新疆人民对乡土的热爱之情,也唱出了他们对党和政府的拥戴之意。
历史上最早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管辖的是( )A、台湾府的设置B、伊犁将军的设置C、驻藏大臣的设置D、西域都护的设置【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与亚欧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也是宗教艺术传入中国的通道。
在这条交通要道上,哪一宗教最早由此传入我国( )A、佛教B、伊斯兰教C、基督教D、道教【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探究历史发展的共性是历史学习的任务之一。
新航路开辟和丝绸之路开通共同影响是( )A、促进了沿途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B、开始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C、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D、促进了欧洲、亚洲、非洲、美洲的交往【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2012·黄冈模拟)丝绸织绣着中国早期的繁盛和光华,随着东方美丽的传说,沿着“丝绸之路”向西方播送着中国璀璨而精致的文明。
为“丝绸之路”的开通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是( )A、王昭君B、张骞C、霍去病D、卫青【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任何企图分裂祖国的行为都是不得人心的,你知道西域地区(含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开始于( )A、海上丝绸之路形成B、西域各国使节回访长安C、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D、班超出使西域【答案】:【解析】:第7题【填空题】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______,使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唐玄宗前期,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______”。
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6课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南平剑津中学邓红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为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6课。
本课内容是第三单元的重点课。
本课关注的是西汉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和东西经济文化交往的情况。
张骞通西域是汉朝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它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自然,这是本课学习的一个重点。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在东西方交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影响重大,地位突出。
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课程标准: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喜欢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且具有一定的阅读、分析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但认知能力和历史知识的积累还较少,这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上进心。
设计思想:遵循课程改革基本理念,本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原则,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在教学设计中力求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始终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因此在本课教学设计中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合作探究,独立思考,团结协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根据上述学情分析,本课教学设计了这样的教法与学法: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多媒体辅助为手段,以活动为实现方式,经过收集、讲述、思考、讨论、分析,合作探究、模拟活动等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与交流,让每个学生都经历一个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情感升华的学习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2)、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通过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扩张、物种交换和全球贸易,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和残酷性。
1.(2023·黑龙江牡丹江·统考中考真题)三角贸易是欧洲殖民国家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之一,下图方框中应填入的内容是()A.酒B.黄金C.黑人奴隶D.机械制品2.(2023·辽宁·统考中考真题)在三百多年的“三角贸易”中,丧失了近1亿人口的地区是()A.美洲B.欧洲C.非洲D.亚洲3.(2023·江苏扬州·统考中考真题)刘宗绪在《世界近代史》中写道:“它是17世纪的‘海上马车夫’,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商船队,掌握着各国商品运输中的很大一部分。
”“它”是()A.西班牙B.英国C.荷兰D.法国4.(2023·湖南常德·统考中考真题)目录索引是阅读书籍的方法之一。
下列标题最适合作下图第五单元标题A.封建时代的欧洲B.走向近代C.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D.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5.(2023·四川凉山·统考中考真题)从17世纪下半叶起,与荷兰、法国发生了一系列战争,凭借强大的实力最终战胜了荷兰和法国,在世界各地夺取了大片殖民地,自诩为“日不落帝国”的国家是()A.葡萄牙B.英国C.西班牙D.美国6.(2023·安徽马鞍山·校考一模)读图“1570年前后墨西哥和秘鲁地区人口变动(单位:万人)”,这一变动表明()A.奴隶贸易使非洲人口锐减B.大批土著居民被卖为奴隶C.工业革命改变了人口布局D.殖民征服与掠夺的野蛮性7.(2023·河北唐山·统考二模)“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强制性迁徙,不可否认,也是最残酷的一次迁徙。
在过去的一个长达几百年的时期内,大批非洲人被迫远离家乡,分散在世界各地,这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
”有关这次“迁徙”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推动欧洲思想文化领域的繁荣B.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C.有利于非洲资本主义发展D.造成非洲长期贫穷与落后8.(2023·北京丰台·统考二模)有学者指出:“西班牙人征服美洲大部分地区时,为之雀跃的东西是美洲的金、银。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第1课我们的远古祖先一、人类的起源: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在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二、远古人类1、元谋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大约距今70—20万年之间。
保留了猿类的一些特征,会制造工具(打制粗糙的石器、木棒),使用天然火。
3、山顶洞人:距今约18000年,模样与现代人差不多,人工取火。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1、列表比较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原始人类距今时间发现地点生产活动生产工具住房用具河姆渡居民距今约6000多年长江下游种植水稻饲养磨制石器、骨器干栏式房屋黑陶半坡居民距今约5000多年黄河中游种植粟、蔬菜普遍使磨制石器半地穴式房屋彩陶2、氏族: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生产、生活集体叫氏族。
3、大汶口遗址:出现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第3课神奇的远古传说1、黄河中下游三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即炎帝、黄帝和九黎族的首领蚩尤。
2、为什么自称“炎黄子孙”?黄帝和炎帝结成联盟,九黎族的一部分也加入进来,他们成为中原地区的主体居民。
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
华夏族也就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
所以后人尊奉炎帝、黄帝为华夏族的祖先,自称“炎黄子孙”。
3、黄帝是中华文明的创始者,称黄帝是“人文初祖”。
4、禅让制:这种公共推举、首领让贤的办法,历史上称为“禅让”。
(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
第4课夏传子家天下1、大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奴隶制王朝),都城在阳城。
标志着国家的产生。
2、禹的儿子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夏、商、周的更替一览表:朝代建立时间都城开国君主亡国之君夏约公元前2070年阳城(登封)禹桀商约公元前1600年亳,盘庚时迁到殷汤纣周西周公元前1046年镐京周武王周幽王东周公元前770年洛邑周平王第6课西周的分封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制、甲骨文:殷墟出土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课题第16课丝绸之路的开辟教时21 时间
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会观察和运用历史地图的方法、对历史情景进行合理想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交往的历史,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起了桥梁作用,中国人很早就具有对外开放的意识与和平外交的精神。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的条件、经过、意义
教学难点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的开辟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思路备注
一、板书题目
汉武帝为巩固和推进国家“大一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汉
武帝时代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在边疆和
外交上开创了新局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二、揭示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
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会观察和运用历史地图的方法、对历史情景进
行合理想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交往的历史,
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起了桥梁作用,中国人很早就具有
对外开放的意识与和平外交的精神。
三、自学指导
幻灯片展示学生需要自主学习的问题,以教材中的重点知识
为主,给学生5分钟时间自主阅读教材,3分钟时间小组讨论统一
答案。
四、先学
大屏幕显示自学题目,分组回答、讨论。
1.汉初的西域范围。
2.张骞两次通西域的概况及意义。
3.西域都护设置的时间及意义。
4.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
5.丝绸之路开辟的时间、开辟条件、作用。
五、后教
教 学 设 计 思 路 备 注
1.更正
2.教师补充讲解:
(1)西域:狭义,指今新疆地区;广义,包括今新疆以西,包括中亚和西亚甚至更远地区。
(2)张骞通西域的条件:①当时西汉国力已经强盛,有雄厚的物质基础;②汉武帝有强烈的加强与西域联系的愿望;③社会蓬勃向上,人们进取精神旺盛,勇于开拓;④西域人民向往汉朝,愿与汉朝交往;⑤解决匈奴问题成为通西域的最初动力和政治条件;⑥张骞具有个人条件:报国思想、开拓精神、坚强意志、外交才能。
(3)张骞通西域事迹所体现的精神:主要有报国思想、开拓精神、坚强意志、也洋溢着汉武帝时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
六、当堂训练
1.完成练习册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第16课 丝绸之路的开辟
回顾与反思
外
交
措
施 张骞通西域 开辟丝绸之路
时间
意义 意义
路线
第二次
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