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3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秦的统一,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
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
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知道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兴起、司马迁和《史记》、造纸术的发明及其传播。
培养学生归纳历史知识、分析历史原因、评价历史人物、总结历史教训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微信式历史人物说导入,并按照快乐“家”族我代言的方式将学生分为四组:“政治家族”、“经济家族”、“思想家族”、“外交家族”的模式,开展必答和抢答游戏,以新颖的题型为材料,让学生在竞争与愉快中合作学习,总结知识要点,并得到习题的训练,每个环节教师做好总结,提升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专题的复习,让学生概括出创新的重要性,秦汉时期的大一统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是与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领域的创新分不开的。
当下中国也正是在创新之下才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我们仍有不足之处,进一步的深化改革与发展离不开创新精神。
同样,国家的统一在这一时期也成为一种趋势,培养学生维护国家统一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巩固,汉武帝大一统,丝绸之路的开通教学难点:秦汉时期政治智慧的深远影响【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初三一轮复习课,考虑到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在知识点的处理上采取自主学习、练习巩固、讲解提升来进行。
又考虑到复习课避免纯粹是知识点的记忆,采取分组的形式进行,创设历史情境,注重角色体验,开展竞赛答题,注重课堂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微信历史人物说始皇说:我修;孟姜说:我哭;陈胜说:有种;项羽说:我举;刘邦说:我斩;秦亡了……,文景说:我治;武帝说:我鼎盛;光武说:我中兴;献帝说:我说了不算。
(详细版)部编版五年级历史上册课程纲要第一单元:先秦时期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学习目标- 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知道夏商周的更迭。
- 掌握黄帝、炎帝、尧、舜、禹等历史人物的事迹。
- 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概念。
重点内容- 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 夏商周的更迭- 黄帝、炎帝、尧、舜、禹等历史人物的事迹-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概念第二课:春秋战国时期学习目标-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知道诸侯争霸的历史。
- 掌握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历史人物的事迹。
- 了解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流派的兴起。
重点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诸侯争霸的历史-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历史人物的事迹- 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流派的兴起第三课:秦朝的统一学习目标- 了解秦朝的统一过程,知道秦始皇的事迹。
- 掌握郡县制的概念。
- 了解秦朝的暴政和灭亡。
重点内容- 秦朝的统一过程- 秦始皇的事迹- 郡县制的概念- 秦朝的暴政和灭亡第二单元:汉朝时期第四课:汉朝的建立学习目标- 了解汉朝的建立过程,知道刘邦、项羽的事迹。
- 掌握汉朝的行政区划。
- 了解汉朝的休养生息政策。
重点内容- 汉朝的建立过程- 刘邦、项羽的事迹- 汉朝的行政区划- 汉朝的休养生息政策第五课:汉武帝的大一统学习目标- 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政策,知道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意义。
- 掌握丝绸之路的开通。
- 了解汉朝的边疆开发和扩张。
重点内容- 汉武帝的大一统政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意义- 丝绸之路的开通- 汉朝的边疆开发和扩张第六课:汉朝的衰落学习目标- 了解汉朝的衰落过程,知道王莽、东汉的建立。
- 掌握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
- 了解汉朝的灭亡。
重点内容- 汉朝的衰落过程- 王莽、东汉的建立- 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 汉朝的灭亡第三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七课:三国鼎立学习目标- 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知道曹操、刘备、孙权的事迹。
- 掌握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
一、《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备课教案》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
2. 使学生掌握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3. 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自豪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意义。
2. 难点:西域各国的地理位置、丝绸之路的路线。
五、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和地图,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西域各国和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为例,引导学生探讨古代国际贸易的重要性。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教学内容:第六课时:《张骞出使西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和过程。
2. 使学生认识到张骞通西域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过程。
2. 难点:张骞通西域的意义。
教学方法:1. 通过讲故事的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探讨张骞通西域的意义。
七、教学内容:第七课时:《丝绸之路的开通》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开通背景和过程。
2. 使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对古代国际贸易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丝绸之路的开通背景、过程。
2. 难点:丝绸之路对古代国际贸易的影响。
教学方法:1. 通过展示图片和地图,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探讨丝绸之路对古代国际贸易的重要性。
八、教学内容:第八课时:《西域各国的历史与文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域各国的基本情况。
2. 使学生认识到西域各国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西域各国的地理位置、历史。
2. 难点:西域各国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和地图,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西域各国的地理位置。
2. 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介绍西域各国的历史与文化。
九年级历史14课知识点九年级历史课程是中学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它帮助学生了解过去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理解历史对于现在和未来的重要性。
在九年级历史课程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掌握。
本文将介绍九年级历史14课的知识点。
第一课:古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文化的定义和特征- 古代文化的代表性内容- 秦汉文化的特点和成就- 北京的历史文化第二课:中国古代科技的贡献-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代表性内容- 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及影响- 中国古代造船技术的贡献第三课:经济的发展和贸易的繁荣- 古代中国的经济形态及其变化- 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影响第四课:帝国的兴亡- 罗马帝国的兴起与衰落- 罗马法律的传承及其对现代法制的影响- 罗马文化的传播第五课:中世纪的欧洲- 封建社会的特征和结构- 宗教改革的影响- 欧洲城市的兴起与繁荣第六课:中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 中国古代各个民族的文化特点- 丝绸、茶叶和瓷器的传播- 中国古代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第七课:日本与中国的交往- 日本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历史- 日本古代政治制度的模仿- 日本的文化向中国学习和传播第八课:印度文化的传播- 佛教在东亚的传播- 印度数学和医学的传播- 印度文化对东亚文化的影响第九课:非洲的发展- 非洲的自然地理特点- 埃及文明的兴起与发展- 非洲的古代王国第十课:美洲文化的发展- 古印第安文化的特点- 玛雅文明的兴起和衰落- 印第安人与自然的关系第十一课: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 文艺复兴的起源和意义- 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和成就- 地理大发现对欧洲的影响第十二课:中国古代科学家和发明家- 中国古代科学家和发明家的贡献- 著名科学家如张衡、李时中等- 中国古代发明如火药、指南针等第十三课:东亚的联络- 东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 唐宋时期与邻国的交往- 东亚的文化交流及其影响第十四课:世界各地的殖民扩张- 殖民扩张的动机和目的- 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等国家的殖民历史- 殖民地对殖民国家的影响本文总结了九年级历史课程的14个知识点。
2024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复习知识点整理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 课秦统一中国在军事上对六国发动猛烈攻势。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统一后的秦朝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总揽全国的政,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机构和官员都要遵从皇帝的指称为“三,称为建立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在全国长度、容量、有利于国家对经济便利了经济的发展西周分封制与秦朝郡县制的比较第10 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三、秦朝的灭亡项羽率军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
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兵直抵秦都咸阳,秦朝灭亡。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成为富西汉与匈奴开通边境秦亡汉兴的原因及启示(1)原因:①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实行严刑峻法,激化社会矛盾;汉初推行道家的“无为而治”。
②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
以此为鉴,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文景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出现的第一个治世,为汉朝的大一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启示:“成由俭,败由奢”,汉初统治者政策宽厚、生活节俭,并致力于解决民生问题,促进了经济发展,使人民生活安定。
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由严厉镇压诸侯王“推恩”:分割诸侯国的土地→削弱诸侯(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二、加强经济管控发明新型播种工具四、北击匈奴拓展延伸1.秦汉对待儒学的不同态度2.汉代使儒学成为封建王朝正统思想的原因(1)大一统的要求:汉初“无为而治”思想已不再适用于新形势,统治者急需一种新思想巩固统治;(2)董仲舒的贡献:他把儒家思想与社会需要相结合,使儒家的忠君守礼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3)汉武帝的推动:汉武帝全面肯定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大力推行儒学教育;(4)根本原因: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需要。
第13课东汉的兴衰社会出现比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利用水力三、黄巾起义第14课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一、张骞通西域第15课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一、造纸术的发明二、医学、数学与农学的成就发明了“麻沸散”;创编出了“五禽戏”,帮助人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数学著秦简九九表这部书总结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三、司马迁与《史记》四、道教和佛教也吸收社会上的一些神仙使太平道得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拓展延伸两汉时期文化昌盛的原因?(1)政治因素:汉朝中央集权加强,大一统国家巩固。
《丝绸之路》精选6篇《丝绸之路》篇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课时安排:1课时A案课前准备: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上网或者去图书馆等方式,查询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历史变迁或人物故事等相关信息。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配乐介绍: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被称为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路,可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拓之后,这条崎岖荒僻的道路上却出现了队队商旅,悠悠驼铃。
从此,东方的文明古国和西方的许多国家便开始了不绝如缕的联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意味深长地称作“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
为什么称它是“对话之路”“开放之路”呢?今天,我们就沿着这条丝绸之路,察看一番,感受一番。
二、再读课文,理清思路1.激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那么,文中所写的中国使者称它为什么呢?2.学生寻读课文,回答老师的提问。
3.齐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4.进一步激疑:听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启发学生多层面追问:为什么说这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一起了?联系我们的仅仅是一条路吗?中国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伟大体现在哪里?5.小组合作讨论。
要求摆出观点,层次清晰地罗列事实以证明。
6.鼓励各小组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相机梳理思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学之路……三、深入读文,把握主旨1.感受“友谊之路”。
(1)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2)交流、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