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月·镜花”中内观自省——观云门舞集《水月》有感
- 格式:pdf
- 大小:168.45 KB
- 文档页数:2
|Yin Yue Wu D ao.音乐舞蹈■■镜花水月一场“空”—舞剧《水月》中所蕴含的中国古典美学观念张佳益山东艺术学院摘要:笔者曾有幸现场观摩过《水月》,那是一种从未体验过的观赏,安静的犹如置身于某种虚妙的宇宙空间中,隔绝于尘世之外,静得离谱,静得玄妙。
关键词:《水月》美学安静虚妙空间中图分类号J723.1 文献标识码:A―、《水月》之由来《水月》之名,取自于一句佛偈:“镜花水月一场空”中“水月”二字,而该舞作的创作动机与创作理念,则包含了 以下两种因素:一是佛门的偈语“镜花水月毕竟总成空”;二是熊卫先生所创的太极导引原理发展成形的具有东方 特质的人体动作理念。
而对于镜花、水月而言,据林怀民 先生本人说:“我并不在意它们是否含有具体且真实的含 义,而之所以使我感兴趣的点,其实是这个‘空’字”。
如此,“空”字变成为该作品的点睛之笔了。
有意思的是,《水 月》创作于1998年,而1988-1991年,林怀民受各种因素 所迫暂停了“云门舞集”舞团的运营,由此却促成了他的 印度之行,而此行使之感悟颇深且受益匪浅。
他曾道:“在 尼连禅河畔,我第一次感知到佛原是个凡人,也有过凡人 的彷徨与挣扎。
因为慈悲,才透过修为与苦思,为众生指 出救赎的道路。
”也许是这前所未有的宁静,禅定了一颗 艺术工作者的内心,于是最终感悟到“其实作为一名艺术 工作者,只能努力地站稳住,让自己不至于随社会的浮动 而浮动。
”印度之行以后,他的确一改往日的创作风格,其 中尤以《流浪者之歌》《水月》等舞蹈作品为经典代表。
笔 者曾有幸现场观摩过《水月》,那是一种从未体验过的观 赏,安静的犹如置身于某种虚妙的宇宙空间中,隔绝于尘 世之外,静得离谱,静得玄妙。
笔者想这正是编导所要为 观众打造的“心境”,由此渐明于作者为其作品所设下的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7-0079-02“空”字为何意。
这不正是中国古典艺术手法中的“此处无物胜有物”的“留白”之境吗!作者为观众留白了想象,使其为之神思遐往。
以更自由的方式为人体动作找到美的可能——现代舞《水月》鉴赏我是一个热爱舞蹈的人,所以这学期的全校性选修课就自然而然地选择了舞蹈鉴赏。
怀着一份期待,我迎来了本学期的课程。
虽然上课时间很短,但是从中也了解到了不少。
在舞蹈鉴赏课上,我们看了许多第四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上的作品。
有街舞,有国标,等等。
每一曲舞都有着各自不同的韵味,我发现只要用心去观赏,就可以融入每一曲舞情感。
在众多作品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现代舞《水月》。
虽然我不喜欢这一类型的舞蹈,但却被它深深吸引了。
今天,我特意认认真真把《水月》看了一遍。
《水月》的题目源于“镜花水月毕竟总成空”,和“云门”舞团的名字一样取自典籍。
它的出场就很吸引人,在月痕与浅水的照映下,舞者开始随歌起舞。
舞台上的镜子、地上的月痕和浅水、舞者的肢体言语中的气韵,东方的人文里的琴、棋、书、画,相信林怀民唯独把琴藏在了西方巴洛克时期的大师巴赫的无伴奏组曲里。
它融汇了中国京剧身段、武功以及西方现代舞和芭蕾舞技艺。
而以东方太极入舞,以明镜和流水为舞台背景,采用西方音乐经典为音乐旋律,让人惊叹不已。
作品中的舞蹈动作源自太极,舞者呼吸吐纳,由丹田导气引身,带动肢体的动作。
为了将太极的动作抒情地表达出来,林怀民在创造舞蹈语汇时大量使用了长线,刻意把线拉长,使其有着与呼吸一般源源不绝的意象。
然后在情感上着墨,舞蹈动作就有了抑扬顿挫的内涵,最后再加上一些别的素材。
当我们的现代舞紧追西方脚步的时候,林怀民却反其道而行之,从中国身体文化的太极中寻找动作的源泉。
和以前的一些作品相比,林怀民在《水月》中放弃了形式上的美,从更根本的人的身体上去寻找呼吸的节奏,吐纳之间蕴含的能量,舞台上的舞者如同自己与自己的对话,舞者之间彼此牵动,寻找有无、虚实之间的关系,回到了太极的本质,也回到了东方哲学一贯寻索的本质。
最后一幕有长时间的无配乐,令人心绷紧,印象很深。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想:人和月亮、水也没什么不同,都是一股气。
水月镜像观后感
镜子的意象在小说家的笔下层出不穷。
佛家有“水月镜像”的禅语,使得镜子与镜像有了纤细而微妙的哲学意味。
XXX更是将镜像运用到极致,重重幻笔伏线千里,使人不知是对镜观照还是身在镜中。
红楼梦中浓墨重彩写的一面镜子,有名有姓唤做风月宝鉴。
《红楼梦》正文第十二回“XXX正照风月鉴”中正式出场,而首次提及却在第一回,写道是《红楼梦》一书流传中的别名。
后有脂批云:“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一书,其弟棠村作序”。
可知“风月宝鉴”是作为关键线索出现在红楼梦成书初期的。
文中借道士之口讲明此物来由:“这物出自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
所以带他到世上,单与那些聪明杰俊,风雅王孙等看照。
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
要紧,要紧!”
这段话几乎字字是《红楼梦》全书的注解。
那句“千万不可照正面”,更是引得多少人宵衣旰食去探求这部奇书背后的故事。
且又与后文甄XXX梦中相见呼应,使得全书成为一个巨大的镜像,处处实笔中处处透露出一些虚幻。
而手持镜子的人,与其说是书中假托的青梗峰下的那块顽石,不如说是具有自传色彩的主角XXX。
XXX先生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为宝玉而已。
”这一考语非其时其人不能道出。
红楼的头号书迷XXX,在小说中也爱用镜像。
不过她不希图如曹公鸿篇,而更多写世俗凡人,尤其是女子的复杂爱憎。
她的镜像是明
确的,纤弱的。
从某个角度看,也是这个时代对曹公的一种别样的致敬,与延续。
云门舞集水月观后感
云门舞集的水月演出,是一场让我难以忘怀的舞蹈盛宴。
这场舞蹈以水为主题,借助水的特性,展现了生命的脆弱和坚韧。
舞蹈中,演员们用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生动地描绘了水的柔美和灵动,水的纯净和清澈。
他们在水中翩翩起舞,如同一群在水中嬉戏的精灵,将观众带入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
除了舞蹈编排的精彩,云门舞集的编排也独具匠心。
舞蹈动作流畅自然,配乐恰到好处,将水月的唯美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观众们在欣赏舞蹈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坚韧。
舞蹈中,演员们多次在水中挣扎,仿佛在生命的漩涡中挣扎,但最终他们都能坚强地站起来,展现出生命的坚韧和不屈。
云门舞集的水月演出,不仅是一部舞蹈盛宴,更是一部充满哲学思考的作品。
它向观众展现了生命的脆弱和坚韧,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勇敢地面对挑战。
这次观演,不仅让我感受到了舞蹈的魅力,更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
空灵《水月》,无际无涯初看《水月》,让我颇为讶异。
在看过了女舞部分诸如《月牙泉》里的痴缠缱绻,《一把酸枣》里的爱恨辛酸,《天鹅湖》里的高贵优雅,《度母舞》里的圣洁悲悯,居然很难从《水月》女舞里感受出她要表现什么样的情感。
看了男舞才发现,男舞和女舞看来给人的感觉并无二致。
甚至于男舞女舞都难以区分《水月》啊《水月》,水月啊水月。
想起小时候和祖母一起看电视。
七十几岁的祖母没读过书,不识字,也听不懂普通话。
她是个信佛的人。
看到电视里广告或者电视剧里有歌舞她总会很好奇地问我:“那个女菩萨做么子是个跳啊?”(意即“那个女施主为什么要跳来跳去的?”)那是我总是很不耐地回答“她想跳就跳了不,要做么子做么子?(要为什么做什么)”现在想来不禁失笑哑然。
她要舞出些什么?她为什么要舞?要为什么做什么?水月就是内心无欲无求时的自己的动作。
就是就是自己心里的自己,借助自己的想象,在广袤的黑色的世界里,就是舞台,只有一束光,自己在光下旋转,妖娆,挣扎,痴缠,变幻,自赏,孤高,冥思……纯粹的一个人的内心的直接的展示。
它并不是要表达一个曲折蜿蜒的故事情节,也不是为了展现某种或柔美或婉约或优雅或圣洁等等的艺术美感,也不是为了让观众有什么样的情感共鸣或者震撼。
她是心里的自己在独自起舞,在完全没有外界的世界里起舞。
顶上某个地方有镜子,能清楚看见自己。
不知何时,对面也有一面镜子,照得自己更清楚了。
于是满世界都是她自己在舞。
自己就是观众。
不需要舞给别人看。
或许她甚至不一定要舞给自己看。
她就是要舞。
自然而然地起舞。
或者间或有一个几个共鸣的舞者从他们的世界里以相似的频率舞进来,于是一起共舞。
舞着舞着又出去了。
依旧孤身在舞。
然后如此几番。
然后水声响起。
舞台哗啦哗啦淌着水。
静默,静默,只有水声。
动作都慢下来。
就躺在水里,看着水里的自己,甚至都不用睁眼。
心里也似乎变成了这水面,平滑如镜,微微一动,泛起两轮涟漪,水里自己也在摇曳生姿。
看着水里的自己的影子,恍恍惚惚仿佛自己在恒河边沐浴,洗涤灵魂,一点点荡去心里的沙砾,尘垢,轻轻扬起轻盈的自己,飘向永生,亦或是轮回?谁管它呢……这是个无欲无求无色无嗔无喜无怒无悲的六界之外的世界吧?哦……走神了。
观水月有感最后一节舞蹈鉴赏课,老师给我们看了杨丽萍和林怀民的舞蹈,我印象最深就是林怀民率领他的云门舞团跳的《水月》。
《水月》的一切都缓缓而来,缓缓而去。
在巴赫低沉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里,云门舞集的演员们身着素衣,沉静而细腻流淌的动作像慢慢晕染开来的水墨,在明净清冷的舞台上舒展出一幅长卷画作。
演员在上下场门的表现尤如出笔和收笔,动作讲究,一丝不苟,更毋庸说舞到正台时凝神在身体空间里的忘我状态。
众演员群起而往,动态各异,看似各自为舞,整体动势却保持和谐一致,双人舞和单人舞的出现更使作品的布局疏密有致,让观众时时能感到节奏均衡的演出渗透着细微绵密的变化,可见林导的苦心设计和把握。
作品最后部分,潺潺的活水流动在舞台上,同后幕和天幕上的闪亮镜片交相辉映,光影一片。
水声交织隐现在乐曲的音符里,至阴至柔的气韵弥散在观众席间,镜花水月,恍若隔世。
林怀民率云门在广州演出前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是因为自己老了看不了速度快的动作,需要慢慢来,才有了《水月》缓缓而行的风格。
我相信那仅仅是他调侃自己的玩笑,这个以动作语言为表达工具的编导终究无法回避自己积淀多年的观念,只是把年少时崭露的思想锋芒收好,又以那犀利而敏感的秉性继续行走在身体语言的探索之路上,早年张扬在作品中的传统文化符号也从高高在上的观念层面慢慢沉潜到动作的形式当中,不再仅仅是京剧身段程式和格莱姆技术的嫁接。
所以,林怀民在《水月》中对于太极导引的运用并非一时性起的冲动,而是在对动作语言做了烂熟于心的研磨后寻找到的合适的表达路径,呼吸的放松和谐与身体训练有素的控制成为营造《水月》意境的关键致因。
同时,林怀民对于演员身体的尊重和关注使动作语言具有了更加丰富和立体的性格,就像他自己说的“舞者不是方块字,不能写了再涂,她需要关心。
”正是有了这样一种关心,演员的潜力得以挖掘深化,动作不再是浮游于观众眼球之外的装饰,而成为传递的桥梁,把意义还给身体。
在动作和音符的织体里,编导认识世界本身的困难性和复杂性只有用同样复杂的动作和音符去触摸。
以《水月》解读林怀民作品意向作者:王璐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22期(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摘要】本文通过深入探索林怀明作品《水月》舞蹈中的音乐与太极与舞蹈动作的关系,阐释了现代舞蹈如何体现“意象”,从而进一步分析林怀民舞蹈作品中西元素合璧的特点,表现手法来体现“水月的佛教意象”,努力探寻林怀民作品产生的根源,进而分析作品本身。
【关键词】水月;林怀民作品;文化一、现代舞蹈《水月》的表现内容与形式(一)现代舞蹈《水月》的表现内容1996年林怀民邀请了熊卫作为“云门舞集”的太极指导,《水月》是“云门舞集”独特身体语言代表作。
《水月》这部舞蹈作品,分为八段,中间无休息,每个舞段又是单独一节。
《水月》是林怀民“灵静之旅”作品,讲求佛教的“镜花水月一场空”的佛教真谛。
舞蹈根据太极的元素重新编辑动作,这时候的云门不再是中国人的自己编舞,中国古典音乐,而是在东方的世界中,还原了西方的音乐与现代舞的意义,林怀民《水月》用的是巴赫的大提琴伴奏,大提琴用的是东方音乐,画的是中国的独有的意境,特别最后一段,潺潺流水与舞台幕布的镜子,天作之合,表现了“水月”的独有的意境,在舞台上,多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舞蹈艺术的意境之美,最后舞蹈也结束细细的水声中,与叮咚的音乐中,水中的倒影映象映射镜花水月,让观众叹惋,恍如梦幻。
(二)现代舞蹈《水月》的表现形式“水月”是佛家语,表示的意境很深远:“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心中本无物,何事惹尘埃”“镜花水月总成空”太极的律动周而复始而又连续不断、刚柔并存而又黑白相间,中国哲学与明镜与水中的倒影,到了舞蹈的最后,舞者一一隐去,有挣扎,有无助,有对幻影幻灭的空想。
(三)太极范式与京剧的身段太极的范式表现为中国古代太极“阴阳结合”、“和为天地”思想为太极的核心。
天地之间水和月光,配合着月光的起伏之间,用太极的意念表达思想,用思想驱动太极的呼吸,呼吸去表达了天地人,用舞蹈动作力量表示太极的“隐逸”的风格。
水月舞蹈观后感某个星期五晚上,我有幸观看了一场精彩的水月舞蹈表演。
这是一场以舞蹈为主题,通过灯光、音乐、舞姿等元素展现水与月的交织之美的舞蹈演出。
演出开始时,舞台上只有一名女舞者,她身着一袭白色长裙,如清泉般纯净。
她的舞姿轻盈而优雅,仿佛化身为一缕清风在舞台上飘荡。
随着音乐的起伏,舞者的舞姿愈发纤细,宛如一片柔软的浪花。
随着舞者的舞动,灯光逐渐调整。
原本暗淡的灯光在她的舞蹈中逐渐增亮,仿佛耀眼的月光洒满了整个舞台。
在这明亮的光芒中,舞者的舞姿更加灵动,充满了力量和冲击力。
她的舞蹈仿佛诉说着一个关于水月的故事,让观众仿佛亲临其中。
而后,随着音乐的高潮,舞蹈进入了更加激烈的阶段。
舞者的动作变得更加饱满,舞姿变得更加有力。
她的舞蹈表达了水与月之间的交融和碰撞,仿佛是一场壮丽的自然奇观。
观众们仿佛能够感受到水的流淌和月的闪耀,仿佛身临其境地亲眼目睹着这一壮观景象。
在整场演出中,舞者通过不同的舞蹈动作和表情,将水与月的美妙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
她用身体的力量和形态来呈现水与月的柔软与坚定,展示了大自然之中的矛盾统一,以及相互依存的关系。
观众们在欣赏这一壮丽景象的同时,也体会到了自然之美的无限魅力。
演出的最后,舞者以一幅水与月相映的画卷结束了这场精彩的表演。
观众们在掌声中醒悟过来,仿佛从一个梦境中苏醒。
而我,也被这场舞蹈深深地触动。
水月舞蹈表演让我更加感受到了自然之美的无限魅力。
水与月的相互依存和相映成趣,仿佛让人们看到了生命的宁静与流转。
这一美妙的视觉盛宴让我产生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让我更加珍惜大自然的恩赐。
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忽视了大自然的美丽与重要性。
我们追求着物质的享受和表面的快乐,却失去了体验自然之美的机会。
水月舞蹈表演让我反思了这一点,让我重新认识到自然之美的珍贵。
水月舞蹈表演通过舞者的舞姿、音乐的节奏、灯光的照射等多个元素的完美结合,创造了一场令人陶醉的视觉盛宴。
舞台上的舞者通过身体的力量和形态,表达了水与月的交织之美,将观众们带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
水月洛神芙蓉池观后感水月洛神是我人生中看到的第一部民族舞剧,虽然没有看过现场版的,但是仅仅通过电脑屏幕,舞剧中传达的美与情感足以满足了我对美的想象,是我心目中的白月光。
通过这部剧,我了解了中国最顶级的编导以及她们所执着追求的舞剧理念,进而了解了近两年的中国的优秀舞剧作品,如《记忆深处》、《朱鹮》这种高品质的作品。
《水月洛神》主要以曹植的传世名作《洛神赋》为依托,以诗入画,展示了建安才子与甄宓的凄美爱情,显示了曹植所追求的政治理念以及他所代表建安文学的水平。
在洛水河畔,有一位美丽的女子,她翩若惊鸿,宛若游龙。
仿佛触手可及,又那样的遥远而不能亲近。
随着战鼓响起,曹植从睡梦中醒来,原来刚才的情景只不过是一场梦。
曹植和哥哥曹丕在比武的校场上相见,两个人意气风发展示自己的理想与抱负。
战鼓响起,兄弟二人出发奔赴战场。
曹丕手握利剑,地位的悬殊,把二人的前路劈成殊途。
战马嘶鸣,兵马所至,哀鸿遍野。
袁绍府中,甄宓独自抚琴。
曹植惊叹甄宓的美貌与从容镇定,对其一见倾心,只一转眼间甄宓消失,曹植怅然若失。
曹丕来到府中,他想将府中人赶尽杀绝,甄宓出来阻止。
曹丕被甄宓的美貌所惊艳,要强行带走甄宓。
甄宓答应和他走,但是要他放过府中的老人和孩子。
曹丕将甄宓强行拉走,只留下一把古琴。
曹植在寻找甄宓的过程中找到了古琴,同时感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歌舞曼妙,觥筹交错,曹丕庆祝着战争的胜利。
曹植看着曹丕展示代表权力的利剑,同时看到了自己所倾慕的女子即将嫁给哥哥。
甄宓在一片喧闹中,叹息着战乱中的自己好像浮萍,飘摇不定。
甄宓与曹丕大婚,曹植心痛万分。
在美丽的月色之下,甄宓翩翩起舞。
在这样静谧的夜晚,她才是真正的自己。
曹植看到甄宓为战争死去的人哀伤,视之为知己,将遗落的古琴送与甄宓,只可惜二人却再也无法亲近。
曹丕府中流言四起,曹丕恐惧曹植的势力威胁到自己的权威,同时担心失去甄宓。
权力的欲望迷乱了曹丕的双眼,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曹丕对曹植的门客斩尽杀绝,同时要求曹植在七步之内做出一首诗,否则就杀了曹植。
水中月舞蹈观后感自古以来,人们就被自然景观所吸引。
当人们以不同的方式来欣赏大自然时,他们会在瞬间陶醉其中,并希望将这美妙的瞬间永远保存在心中。
就在最近,我有幸观赏了一场引人注目的表演,即“水中月舞蹈”,并从中收获了无与伦比的观后感。
首先,让我描述一下这场独特的表演。
当我踏入表演场地时,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
巨大而宏伟的舞台中央是一个水池,水池中心悬挂着一轮明亮的月亮,仿佛从水中升起。
整个场地被衬托出一种神秘而魅力的氛围。
一位穿着华丽着装的舞者独自出现在舞台上,她背对着观众,悠然地踏入水中。
当她的脚趾轻触水面时,水波纹瞬间扩散开来,形成了一道美丽的水幕。
舞者开始缓慢地旋转身体,如同舞动的花瓣飘落在水面上一样轻盈。
她的动作婉转而柔美,仿佛是在和水进行一场美丽的对话。
每一个动作都被精心地设计和演绎,使人联想到自然界中的优雅和谐。
舞者似乎非常自由地与水相融,她的舞蹈同时表达了悲伤和喜悦,让观众感受到了生命的轻盈与重逢。
在表演过程中,舞者还展示了她们与水的密切互动。
她们冒着水中涌动的巨大压力,毫不畏惧地与水做斗争。
她们时而游动,时而翻滚,时而盘旋,仿佛和水域中的生物一起舞动。
观众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激烈而又优雅的水中舞蹈。
表演过程中最令人惊叹的是水和灯光的结合。
通过精确的灯光设计,灯光在水面上投下奇妙的影子,形成了不同的图案和色彩。
这些幻影随着舞者的舞蹈而改变,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动态而多彩的舞台。
特别是当舞者穿过水幕,水波荡漾,形成了一个奇幻的景象。
这种视觉与音效的结合使得观众可以沉浸在一个奇妙而迷人的世界中。
此次观后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水中月舞蹈的独特之处。
它将自然元素与舞台表演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以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方式展现了舞者与水的和谐。
当舞者在水中翩翩起舞时,我仿佛看到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
无论是在困境中抗争,还是在欢乐时刻中尽情舞动,舞者与水的互动都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独特而美丽的表演形式。
这次观后感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自然与人类之间微妙的和谐关系。
舞蹈《水中月》有感这学期,我幸运地选上了“舞蹈作品理论分析”这门课,而在课上,任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不少舞蹈方面的知识,让我初步认识了舞蹈的内在艺术。
为了让我们更好地欣赏舞蹈作品,老师让我观看了具有较高艺术水平和权威性的大型舞蹈比赛“第三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并且通过认真欣赏里面的舞蹈和聆听专家的点评让我们在舞蹈的认识水平上得到提高,更好的是,大多数的舞蹈表演老师也会做出简单的介绍和点评,让我们对此舞蹈有更深刻的了解与印象。
据老师介绍,之所以让我们观看这个大型比赛,是因为它是质量高、大型的舞蹈选拔大赛,而参赛选手都是舞蹈界中比较出色的表演者,而且它囊括了中国古典舞、民间舞、芭蕾舞、当代舞、国际标准舞五个舞种,而且分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与群舞的舞蹈表现形式。
比赛中除了舞蹈作品表演,还有即兴表演、模仿表演以及文化艺术常识考核,让同学们欣赏到多元化的舞蹈元素,加深对舞蹈的认识。
各有千秋的舞蹈作品让我领略到舞蹈的魅力,独舞倾注于自我表现,双人舞则多数为男女配合,展现出浪漫或忧郁之情,而群舞则气势澎湃,并且注重团队舞姿的整齐。
在芸芸作品当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古典舞皇后刘岩的作品《水中月》。
为什么选这个舞蹈呢?因为老师对刘岩的评价比较高,并且听了刘岩因为一次意外而导致下身瘫痪,感觉非常惋惜,认为对于舞者来说,失去了双腿,无法用完整的身体来表现舞蹈,相当于失去了一半的生命。
因此,我对她的表演充满了期待,虽然对舞蹈了解不深,但也认真的品味着她的动作。
据介绍,《水中月》是一支古典舞,在观赏中,我感觉加上了芭蕾的元素,体现出古典与现代的结合。
音乐在舞台中响起,舒缓而空灵,箫声环绕,显现出安静的氛围,恬淡而雅致,很好地表现出万籁俱静、夜幕已临的情形。
偶尔夹扎着清脆的水滴声,突出了“水中月”中“水”的元素。
舞者身穿纱质的天蓝色的紧身露臂舞服,裙摆刚过膝,而且特别的是,它是由分开的一一块块倒三角装的纱质布组成的,加上雪白的紧身裤,显现出舞者纤细而柔软的身姿。
越纯粹,越坚持,越治愈———《水月》联想孙海翔不久前,台湾云门舞集的《水月》在青岛大剧院上演,获得当地媒体的广泛关注。
《水月》是林怀民的代表作品,自1998年完成创作至今已在全球多个国家表演过一百余场,获得海内外一致好评的同时还赢得了“20世纪当代舞蹈的里程碑”赞誉。
作为一个戏剧戏曲专业而非舞蹈专业的评论者,现场观看过这部时长70分钟的东方当代舞作品后,不由感触颇多。
此外,偶然看到的《南方周末》一篇有关《水月》报道中的一段话:“林怀民还透露,在2016年11月在台北云门新剧场演出之后,《水月》什么时候再演就不知道了。
云门这部‘永久的舞蹈’也已经到了封箱的时候了吗?”①又成为一点助推之力,使人想要在这样一部纯东方的、中国化的表演艺术作品或许面临华丽谢幕的时刻,将一些联想以此为切口表达出来。
《水月》是“联想+联想+联想的产物”②,所谓“联想”,是指在巴赫大提琴的伴奏下,辅以镜子+水制造出的别致舞台效果,将舞者所塑造出的动态身体美感尽情呈现于舞台。
它的内容和主题偏向于审美层面的感知表达,不见叙事,只给观众带来感觉和享受,或许可以理解为含有“镜花水月一场空”的隐喻,又或许只是一段特别的审美体验和松弛的视听休憩。
这种以意境而非故事为表达核心的表演艺术作品,当为现代舞蹈擅长,并且看起来似乎与“以歌舞演故事”的中国戏曲缺少共通之处,然而属于现代艺术作品的《水月》及其身后的云门舞集,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上,却并非那么现代。
它的舞蹈,是由经过太极、书法等中国传统文化训练的舞者展现出来的,仅一点来说,就比属于传统艺术的中国戏曲中,那些唯恐落后于突飞猛进时代的作品,要更为中国,也更为纯粹。
林怀民在他的《跟着云门去流浪》一书中提到,几十年前国外舞团带着芭蕾舞剧《天鹅湖》到台湾首演时,他听到有人议论:西方舞者身高腿长,舞蹈的动作又都是向上的、拉长的,所以他们做起来既得心应手又富于美感,这一点对于腿长不占优势的东方舞者来说毕竟有些先天不足,所以现代的舞蹈毕竟是属于西方人的。
云门舞集 《水月》剧照十多年来一直在给学生们讲编舞家林怀民先生的作品鉴赏,从他早期的舞作《薪传》《白蛇传》到中后期的《行草》等。
也曾有一度觉得林先生是否江郎才尽了?还是在自我复制?刻意打造所谓大师风格,迎合已经形成的粉丝观赏群体的需求?但是他自己一句“年轻时做加法,年老时做减法”足以释惑——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年轻时气盛傲物,总觉得自己要争取更多话语权,话越讲越多,生怕自己的声音被淹没,而成熟后才懂得了倾听,学会慢讲,少说,允许留白,给他人机会。
于是,理解并欣然接受了他后来风格的演变,以及某些套路的复写与趋静的舞风流变。
与2007年保利演出的《水月》一别后,再于当下重品他的舞作《水月》,更体味出林怀民后期作品的风韵。
在他精心设计的“镜花水月”中恍然映出了当下舞蹈市场的乱象,高下立见,令人反思唏嘘。
一、个体言说中的宏大叙述选题从来都是舞蹈团体创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其是否能够站稳市场乃至稳定观众群体和倒影中的舞蹈自省——评舞剧《水月》吴宏兰DOI:10.19324/ki.zgwypl.2016.10.022抓住资金链的关键。
然而,是关注生命的个体言说,还是投入群体生命式的宏大叙述,则需要编导仔细斟酌。
其实,个人的际遇又何尝不是一个个家国缩影?我们看到,很多编导强烈地把爱国情怀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于作品中一舒胸臆,但显然,并不是用一个大的概念冠名就能支撑得起作品,作品也不会因为名目之大而随之宏大起来,其结果更可能是由于编导力所不逮的压迫感和观众强烈的落差感最终给作品画上句号,再无复制的经典性可言。
林怀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让我们在他由始至终的创作脉络中摸得明晰,看得真切。
可是,他并未用家国大概念来冠顶,倒是时常落笔于微,或用某一个古典作品名来古为今用,文为他用,重新释读,如《寒食》《白蛇传》《薪传》《红楼梦》等;或在中国传统精神中提炼物化的名目来寄情,如《竹梦》《松烟》《行草》等;抑或在经典中寻求只言片语的珠玑来“小题大做”,如《水月》《稻禾》《流浪者之歌》等。
会员活动丨解密《水月》里的太极:气的起源和世界观《水月》是林怀民先生90年代的巅峰之作,以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入舞,被誉为“二十世纪当代舞蹈的里程碑”。
林怀民的创作灵感来自两个主题:一是佛门的偈语:“镜花水月毕竟总成空”,另一个是熊卫先生所创的“太极导引”原理发展成形。
从“太极引导”原理发展成形的舞蹈动作,把中国传统动作推至现代化的极致。
而提到“太极导引”对于大家并不熟悉,“太极导引”在《水月》中扮演什么角色?现代舞蹈与太极如何结合?为了解答各位会员朋友的疑问,会员君特别安排一次深度体验的讲座。
8月27日15:00,大剧院会员俱乐部【艺生活】很荣幸邀请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氏太极拳第12代嫡宗传人、青年武术家:陈娟老师通过讲与演的形式,全面为大家介绍“太极”的导引、吐纳等练武方式并示范太极拳武术,解析云门舞集《水月》与太极的密切关系,除此之外,还可以亲身体验太极的基本拳法(静心和缠丝),让身心得到平静,减少内心的浮躁。
*着装要求:请着轻便、舒适服装前来,穿平底鞋。
主讲嘉宾陈娟青年武术家,中国武术七段,国家一级武术裁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氏太极拳第12代嫡宗传人,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陈正雷大师首批入室弟子。
1996年:18岁即在“河南省武协杯”获得女子组陈氏太极拳第一名、女子中青年组太极剑第一名;1997年:在“北体大通级赛”获得太极剑第一名,并获“国家一级武士”称号;1998年:在传统太极拳最高赛事“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获得太极剑、太极拳第一名;2004年:在“世界传统武术节”获得世界冠军;2013年:在第一届武术国考上获得国家武术高段位“中国武术七段”,成为一名青年武术家。
云门舞集《水月》——东方太极与西方巴赫,等待三百年,只为在林怀民的《水月》中相逢。
以形写神气韵生动——舞剧《水月洛神》观后欧阳逸冰2012-10-24 10:35:15 来源:中国文艺网曹植在《洛神赋》中,塑造了一个绝美如仙、圣洁如神的宓妃形象,抒发了对她无限真挚的倾慕和可望不可求的爱恋……人们都知道,这未必就是隐喻他对甄后(嫂嫂)的恋情,而是用这种人神相隔的爱情,曲折隐晦地表达了一种政治诉求,“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希冀兄长曹丕(魏文帝)能够由此看到他依然在守望着骨肉之情,看到他那“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的报国之心,甚至飘忽地奢望着,终有一日能打破猜忌的阻隔,得到信任。
然而,艺术不是历史。
创作《水月洛神》的艺术家们宁肯用“传讹”中凄美的爱情故事,重新解读魏晋时期大诗人、大才子曹植的内心世界,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那个时代“人的觉醒”(《美的历程》)的崭新形象。
无论是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还是曹植的“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并非是张扬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没落情怀,而是“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所以才有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骥长嘶”,才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少年雄志。
《水月洛神》的编导由此开掘而去,在清晰地勾画出曹植命运变化的轨迹中,揭示了作为艺术形象的曹植的思索与追求。
而剧中曹植的命运轨迹,却都是由曹丕的“一步,一夺,一占,一刺,一上”的链接中勾画出来的。
先看“一步”:在两汉风格的鼓阵中,以铿锵鼓点为激昂节奏,曹植兄弟的双雄对舞,不禁令人神往那“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的风发意气……然而,在对舞一开始,曹丕就舍我其谁地跨前一步,毫无顾忌地占据领尊之位,显露了其必将突破手足之情的阴鸷心机。
对比之下,曹植则依然憨实地劲舞,袒露自己的飞扬无羁、蓬蓬勃勃的神采。
正是以曹丕的这一步为起点,灵魂中的“霸道”与灵魂中的“王道”开始了激烈的撞击。
再看“一夺”:当上赐宝剑时,单纯阳光的曹植毫无禁忌地伸手欲接。
云门舞集观后感我有幸观看了一场云门舞集的演出,这是一次令我难以忘怀的艺术体验。
云门舞集作为台湾当代舞蹈团体的代表,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表达力,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赞誉与关注。
这次观赏的演出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舞蹈的美与力量。
整场演出以优美、流畅的舞姿令人陶醉。
舞者们的身姿矫健灵活,仿佛化身舞蹈的精灵,在舞台上留下了美丽的身影。
他们用身体的语言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每个动作都充满力量和韵律感。
他们的舞姿优雅而准确,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随着音乐的起伏,舞者们的舞步也变化多样,有时悠扬而宁静,有时快速而激昂,将观众带入了一个意境独特的舞蹈世界。
云门舞集的作品富有深意,常常从人性、社会等诸多层面出发,反映出生活的真实与深刻。
每个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主题和情感表达,观众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对于生活、情感的思考和反思。
例如,我印象深刻的一场作品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题,呈现出大自然的美丽和人类对自然的探索与依赖。
舞台上,舞者们融入了自然元素,仿佛成为大地和风、水、火的一部分。
他们以独特的舞蹈语言,将自然的力量和美景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感受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演出中也有许多跨文化的元素,舞者们通过运用不同的舞蹈风格和动作,展示了不同国度和民族的美学和情感。
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也展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共通之处。
这也正是云门舞集一直以来的风格与追求,他们希望通过舞蹈将不同的文化进行融合,打开观众心灵的窗户,唤起他们对于世界多元的思考。
观赏云门舞集的演出,除了舞蹈本身的魅力外,我还感受到了云门舞集对于舞者的要求和对于艺术的追求。
在演出中,舞者们不仅需要灵活的身体动作和准确的技巧,更需要能够将情感和内心的表达运用于舞蹈中。
他们需要通过身体的语言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和理念,这对于舞者的内心素质和自我认知要求极高。
舞者们对于舞蹈的热爱与执着,以及他们对于舞台的专注和投入,让我深深地感动。
云门舞集的演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场艺术盛宴让我对舞蹈产生了更深远的理解和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