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美与自然美
- 格式:docx
- 大小:26.86 KB
- 文档页数:7
美学概论第三章社会美和自然美美学作为一门较为综合的学科,关注的不仅是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还包括社会美和自然美。
社会美和自然美是美学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美的存在和价值,丰富了美学的内涵。
社会美是指人类社会中的美。
人作为社会性动物,其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参与和交往。
社会美主要是研究人类社会中的美的表现形式和价值。
社会美一方面表现在社会生活中的艺术形式,如艺术作品、音乐、舞蹈等,它们不仅是个体审美体验的载体,更是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体现;另一方面,社会美还包括社会制度的优美、道德行为的美等方面。
社会制度的优美体现在合理公正的社会分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等方面,道德行为的美则体现在人们对他人的关爱、互助与奉献等。
社会美不仅是一个社会共识,更是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往的目标。
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的美。
自然界是人类生活的基础,自然美主要是研究自然界中的美与人的交往。
自然美表现在自然景观、自然物体和自然现象等方面。
自然景观是自然美的集中体现,如山川河流、林木湖水等,其壮丽和优美给人以心灵享受和精神愉悦;自然物体的美指的是其形态、颜色、纹理等方面的审美特征,如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它们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纽带;自然现象的美是指自然界中具有审美性的现象,如日出日落、雷电暴雨等,它们的美在于其独特的形态和奇妙的变化,给人以震撼和启发。
总之,社会美和自然美是美学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美的存在和价值。
社会美研究人类社会中的美,探索人与人之间的美的关系;自然美研究自然界中的美,探索人与自然的美的关系。
社会美和自然美相互交融、相得益彰,丰富了人们的审美体验和美的观照。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更应该重视和保护社会美和自然美,通过艺术创作和社会行为的美来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同时保护和维护自然界的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自然美与社会美1. 引言自然美与社会美是人们对美的不同观点和理解。
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的美,包括大自然中的景色、动植物以及自然的规律与秩序。
社会美则是指人类社会中的美,包括建筑、艺术、音乐、文学等人类创造的美。
本文将探讨自然美与社会美的特点、联系以及对人们的影响。
2. 自然美的特点自然美是人们对自然界中的美的感受和评价。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2.1 多样性自然界中的美十分多样化,包括山川河流的壮丽景色,森林中的翠绿和鸟鸣声,夜空中的繁星和月光等等。
每一种自然景观都有独特的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和震撼。
2.2 自然性自然美强调的是其本身的自然性和纯粹性。
自然界中的景象和生物是自然生成的,没有经过人为的改变和加工。
因此,人们常常将自然界中的美与纯真、真实联系在一起。
2.3 和谐与平衡自然美强调的是各个元素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大自然的景色常常呈现出宏伟壮丽的同时也充满了柔和和谐的美感。
例如,大海的浩渺与宁静相融合,山川的险峻与宽广相和谐。
3. 社会美的特点社会美是人们对人类社会中的美的感受和评价。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3.1 人为性社会美的存在是通过人类的创造和努力实现的。
建筑、艺术、音乐、文学等都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创造的美的表现形式。
因此,社会美更加强调人类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3.2 多样性社会美包括了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和形式。
不同文化和不同时期的社会都有独特的美学标准和审美观点。
不同社会群体和个体对于社会美的定义和理解也有所不同。
3.3 反映社会价值观社会美往往与社会的价值观和观念密切相关。
不同时期和不同社会背景下的社会美往往反映出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和审美趋势。
例如,古典主义时期的艺术追求秩序和对称,而后现代主义则强调独立性和突破传统。
4. 自然美与社会美的联系尽管自然美和社会美是有所区别的,但它们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联系和关联。
4.1 影响人的审美情趣自然美和社会美都可以影响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
人们通过欣赏自然美和社会美中的作品和景观,培养和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美在生活中的种类
美在生活中表现在各式各样的形式,无论是大的还是微小的,都能让人感觉到美德的光芒。
下面来简述生活中美的不同种类。
社会美——包括文化美、社会美和政治美,包含着古老文明的光荣传统、尊崇团结与谅解、和谐共处的美德,让社会更高尚、更和谐,是一种实实在在感受到的美。
自然美——有自然的景色,有清新的空气,有美丽的日出和日落,有缤纷的花朵,可以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美,让疲惫的心灵得以宁静休憩。
艺术美——从表演艺术到文学艺术及美术艺术,它们将美构建成艺术品,让我们欣赏美的绚烂,品味美的抚慰。
哲学美——把美进行概念性的抽象和思考,以及辩论中对真理的追求;一些给予人们无穷积极力量的思想,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哲学的美。
生活美——在生活的日常中,有温暖的亲情、真诚的友情、惊喜的客人,还有智慧和勇敢,都让每个人的生活充满了美。
佛教美——以慈悲及宽容包容彼此的爱心,让人们更加能够认识到佛教的美,从而实现心灵的净化,修身养性,获得由心路之善的美。
技术美——一种运用科技以满足人口需求,同时又给予人们极大便利的美,解放了我们的双手,让我们拥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更愿意做的事情。
总之,以上美的种类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可以提升我们的生活,将我们的心灵安定、精神抚慰,从而让我们拥有健康快乐的生活。
社会美与自然美第一节社会美的本质第二节社会美的基本类型第三节自然美及其价值关于美的形态分类的说明——1.美的形态,指美的各种表现形式,它是美的具体形式与体现。
2.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
绚丽多姿的美的世界中,每种事物的美都是独特的、不可重复的。
3.社会美与自然美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是现实生活中直接具有的、不需要经过人为的艺术加工即已存在。
广泛存在于现实生活领域,为芸芸众生提供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的审美营养。
社会美容易被忽视社会美需要被发现社会美应该被张扬4.从美的存在领域的角度分为现实美(含社会美和自然美)、艺术美和形式美。
第一节社会美的本质一、社会美的本质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社会事物、社会现象所具有美。
社会美是现实美的主体部分,与人、人的活动直接紧密相连,它既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又是艺术美的来源之一。
二、社会美的特征1.直接的社会实践性直接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一目了然。
2.鲜明的社会功利性是社会实用功利与道德功利的统一,社会美应该对整个社会系统的生存、发展有利。
社会美重在内容,更体现审美的社会功用。
3.突出的社会历史性社会美具有流动性,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美,社会美往往体现为时代差异、民族差异、阶级差异和角色差异。
第二节社会美的基本类型一、社会主体美1、人体美人体美是指人的形体所具有的美。
人体美究竟是自然性的还是社会性的,是一个理论难题。
人的美主要包含了两大构成元素:外在美:相貌、形体内在美:道德、情操、气质在这两个组成部分当中,人类对于自己的审美是从人体开始的。
这种对于人体的审美,经历了从最早的生殖崇拜期到后来的健壮体魄欣赏的转变。
前者是基于人类种族延续的需要,后者往往是因为战争等当时的社会生活的需要。
人的躯体不是一种单纯的自然存在,而是在形状和构造上既表示它是精神的感性的自然存在,又表现出一种更高的内在生活,因此就不同于动物的躯体,尽管它和动物的躯体大体上很一致。
美的形态分类客观世界是极其丰富的,美的形态也千差万别。
但是,按照它们所属现实世界的不同领域和范围,按照美的性质,可把美分为三大种类,即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
自然美与社会美总称为现实美,而艺术美则是现实美的反映。
一、自然美所谓自然美,即是指自然界中自然物与自然现象的美。
诸如日月星辰、山水花木、鸟兽虫鱼、园林田野等等,都属于自然美的范畴。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除了赋予了我们各种生存所必需的物质,如阳光、雨露、空气、水以及各种食物等,更给了我们无穷无尽的精神享受,是人类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源泉。
根据是否直接打上人类实践的烙印这一基本标准,可以将自然美分成未经加工改造的和经人类直接加工改造的两种类型。
在神秘诡奇的自然界中,有许许多多的事物并未经过人类实践活动的直接作用;有些自然物,不但人们从未涉足,甚至连其真面目也未可知。
然而,就是这些自然物却也可以作为人们的审美对象,日久天长地与人们的审美活动发生着密切的关系。
像浩渺的星空,多彩的云霞,红彤彤的朝阳,皎洁的明月,辽阔深邃的海洋等,都属于未经直接改造的自然对象这一形态的自然美。
还有一类是经过人们直接改造、加工、利用的自然对象。
这一类自然美带有人类实践活动的种种痕迹和烙印,直接体现着人类改造自然的本质力量,带有人的能动创造的特定标记。
人的最重要的本质,就是能通过实践,通过使用工具、制造工具,从事物质生产并创造一个对象世界。
正是通过物质生产,自然被改造了,成了人的作品,从而人在他所创造的对象世界中观照自己,面对此类形态的自然美,人们能在直观自身中获得审美的愉悦。
那绿化了的荒山,金黄的麦田,绵延千里的防风林,健壮的牛羊,碧波荡漾的水库等等,就都同时体现着人类巧夺天工的智慧和大自然的造化。
在大自然四季转换、动静交替的过程中,蕴含着如音乐般的旋律起伏、节奏高低,本身就如一部和谐、完美的音乐作品。
大自然中的一切都可以作为音乐美的表现对象,也都可以在音乐中找到相应的作品。
事物之美的分类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分类方式:
形式美与内在美:形式美指的是事物外在形态的美,如形状、色彩、线条等;内在美则是指事物内在的品质、精神、意义等的美。
自然美与社会美:自然美指的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美,如山水、花木、风景等;社会美则是指人类社会创造的美,如建筑、雕塑、艺术品等。
静态美与动态美:静态美指的是相对静止状态的美,如山水画、雕塑等;动态美则是指运动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美,如舞蹈、体育运动等。
直接美与间接美:直接美指的是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的美,如视觉、听觉等;间接美则是指需要通过思考、想象等才能感受到的美,如文学、哲学等。
具象美与抽象美:具象美指的是形象具体的、描绘实物形态的美,如写实主义绘画等;抽象美则是指通过抽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美,如抽象艺术、现代设计等。
以上分类方式并不是绝对的,不同的事物可能有不同的美的表现形式,而且人们对美的感受和理解也会因为文化背景、个人喜好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社会美与自然美的区别社会美与自然美的最大区别在于:自然美以形式取胜,社会美虽然也有客观存在的感性形式,虽然需要通过人的外在形象及各种行为形式表现出来,但形式与内容相比,以内容取胜。
在社会美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而不是形式。
社会美这种以内容为重点的特征,使得我们不能仅凭感官的感知进行审美评价,而必须在运用感官感知的同时运用理想思维,去深入把握社会美的内容。
关于社会美的具体特点,主教材讲了四点,也是与自然美的四个特点相区别的。
1.社会美具有直接的实践性。
一切美都与社会生活实践相联系,但联系的方式有不同。
社会美不仅根源于实践,而且本身就是实践的最直接的表现。
没有具体的实践活动,社会美就无从产生和体现。
而自然美以自然事物的形式特征直接引起人的美感的,与人类生活实践的联系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
2.社会美是美与善的统一,重在内容,与社会功利性密切相关。
人们认为合功利性就是善,合功利性就是指合乎人类实践的目的和想达到的要求,对人有利、有益、有用。
社会美不同于善,但与善有着密切的联系。
善直接与功利相联系,集中表现为人的利益需要;社会美以善为前提,但功利的直接性已消融在感性的形式中,是对人在社会实践表现的对人类有益的品德、智慧、性格、才能等的形象体现。
因此,社会美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但重在内容。
自然美虽然也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但自然美重在形式,自然美的内容与善的联系是间接的,有时与自然事物的功利性是不一致的。
3.社会美具有实在性、稳定性;而自然美具有变化不居的特点。
许多自然物的形态不是固定不变的,人们对自然物的观赏角度也是可以变化的,从而使得自然美所包含的社会意义具有朦胧不定性。
而人们认识社会美,主要不是通过对某一社会事物的联想去把握它的社会意义,而是去通过社会事物本身去感受其固有的社会意义,社会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意义是明确的、稳定的。
4.社会美的特征还可以从时代、民族、地域、阶级等因素来分析理解。
社会美的时代性是指社会美内容与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不同历史时代的社会美观念往往不同。
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美育之父席勒曾经说:如果要把人变为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就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
人生天地间,大致说来,主要有三种不同形态美,那就是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
因此,我们接受美的教育,主要也有三种方式,那就是自然、社会和艺术。
首先,自然美蕴藏于大自然之中,只要我们面对大自然,陶冶于大自然,就可以受到自然美的教育。
在大自然中欣赏那江河湖海的壮丽气势,山川云霞的奇妙变幻,领悟大自然的奥妙,能给人以多方面的熏陶与感染,使游者开阔眼界,丰富想象,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索溪峪山、水、洞自成一体,奇峰起伏错成趣;水,泉清瀑美,千姿百态;洞,幽深神秘,其妙无比。
那恍若仙境的地下宫殿黄龙洞,天然浮雕罗列、充满诗情画意的十里画廊,碧波荡漾的宝峰湖,充满传奇色彩的百仗峡及太虚幻境般的西海云雾,一刚一柔、形态风格迥异的鸳鸯瀑……作者正是被索溪峪的这种自然美深深地感染着。
其次是社会美,社会美是直接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审美对象。
在现实生活中,他广泛的存在着,哪里有人的生活,有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哪里就能显示出人的创造力量,显示出丰富多彩的社会美。
它对人们的教育和影响是非常大的。
艺术美作为现实美的集中反映形态,它可以使分散的现实美得到集中,使瞬息万变、稍纵即逝的现实美得以永恒的保存,使美、丑混杂的事物中的美得以进化提炼,还可以通过对丑的揭露来衬托美。
它比现实美更细致、更典型、更集中、更强烈,对人有更大的感染力。
因此,从《索溪峪的野》这篇文章的主旨中可以折射出作者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一种和谐追求。
作者用轻松流畅的笔调,活泼生动的语言,让我们充分领略到了索溪峪的野性之美。
掩卷而思,我们被索溪峪的美所折服,到底是什么震撼我们的心灵,与诸多的写景文章比较,索溪峪到底美在哪里?同样的风景对于不同的人,可能会唤起不同的感受。
作者身处美丽的索溪峪,感受到的是一个字──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
说到自然美和社会美的特点,我觉得自然美更属于原始的,而社会美是通过社会的发展而体现的人类的精神、行为合成的一种美。
在我的印象中,自然美分为两种:一种是原生态的没有经过后天的加工的一种美,如天地,园林;另一种则是通过人类的加工而体现的美,如月亮、星星等。
湛蓝是天空的美;墨绿是森林的美,明媚是阳光的美;凄凉是黄昏的美,这是属于自然界的美。
如果我们有意追求自然,这已经不自然了。
自然,要无意才能达到,才能遇到。
自然美以形式取胜,社会美虽然也有客观存在的感性形式,虽然需要通过人的外在形象及各种行为形式表现出来,但形式与内容相比,以内容取胜。
在社会美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而不是形式。
社会美这种以内容为重点的特征,使得我们不能仅凭感官的感知进行审美评价,而必须在运用感官感知的同时运用理想思维,去深入把握社会美的内容。
社会美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人类不断的发展即社会实践。
社会美还具有历史性,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在不同时代,社会美具有不同的尺度、标准和面貌;社会美记录了主体实践的艰辛历史,凝结了人类历史斗争的痕迹。
而作为社会中每一成员的我们——人的美则是社会美的集中体现。
在别人失落的时候,一句关心的话是一种美;在他人无助的时候,给别人一些帮助是一种美;在别人丧心丧气的时候,一句鼓励的话是一种美。
如果每个人的内心美了,那么社会美随处可见。
但是不难发现人的美却不容乐观,最近的小悦悦事件就可以披露无疑。
自然美是形式上的,但是内容上的社会美需要我们继续去创造。
社会美与自然美计科133王璇2013120334摘要:美是人所据以改造世界的一种自由形式,它既有相对固定的哲学界定,同时这种自由的形式又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内涵。
正是由于美作为自由的形式随实践而发展,才有艺术由古典到现代的变迁。
古典艺术建构和谐,现代艺术打破和谐。
在后工业时代,美的本质不再仅仅是传统马克思主义所讲的“自然的人化”,更是在此基础之上的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本真化。
而建基于人的自然化基础上的美的形态也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美和社会美,而是涵融着自然美和社会美的生态美。
关键词:自然关;社会美。
众所周知,实践美学是从人类社会历史实践去理解美和艺术的本质的。
按照这种理解,美的本质在于自然的人化,即由于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使得自然不再成为与人为敌的陌生和异在力量,而变成人的精神和心灵的家园,这是“外在自然的人化”。
同时,由于人的这种实践活动,人类本身的心理结构从单纯动物性变成人的,产生了能认识世界的自由直观、分别善恶的自由意志和把对象当做审美对象进行欣赏的自由享受,这是“内在自然的人化”。
外在自然的人化产生美,而内在自然的人化便是美感的产生。
李泽厚先生强调,自然的人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物质实践过程,是人对自然的实际改造。
只有当自然的人化达到一定程度,才可能产生作为价值的真、善、美。
因此,美之本质在于自然的人化。
但是,自然的人化只是美产生的前提,准确的说,它是美的本质的哲学前提,却不是美自身的内涵。
正如李泽厚先生本人所曾经谈到的,自然的人化不仅产生美与美感,同样还产生作为自由直观的认识,作为自由意志的道德。
也就是说,美产生于自然的人化,但自然的人化并不必然产生美。
用逻辑形式来表达便是“只有自然人化,才能产生美”而非“如果自然人化,便能产生美”。
从“自然人化”到“美”,还有若干中间环节,其中一个最为关键性的因素,那就是形式。
形式结构与法则是宇宙间普遍存在的,整个宇宙正是按照一些基本的形式结构与法则构成的。
美的表现形态
1. 自然美:指来自自然界的美,如大自然的美景、美食、美妙的气息等。
2. 社会生活美:指人类社会的美,如人们的友情、家庭生活、社交活动等,包括人类社会里各种人际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深刻情感。
3. 精神美:指来自精神上的美,如人们对于自己身心健康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道德伦理的追求等。
4. 艺术美:指来自艺术创造的美,如绘画、音乐、文学、电影等艺术作品所带来的美感。
5. 形式美:指每种美所表现出来的形式,如色彩、形状、音响、言语等。
6.优美和崇高:这是指艺术或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的品质。
优美是指美的质感柔和、美感的协调一致性,而崇高则强调美的高尚和庄严感。
7.悲剧:悲剧是一种戏剧类型,以引起观众感情上的悲哀为目的。
悲剧通常通过主角的悲惨结局,传递出深层的哲学和道德思考。
8. 喜剧:与悲剧相反,喜剧是一种故事类型,以幽默、滑稽和愉悦为目的。
喜剧通常通过场景和人物的出乎意料的行为,带给观众欢笑和开心的情绪。
这些概念都是关于美的表现形态或美感的类型,有些是基于艺术作品或文化传统,有些则是涉及到人类情感和思考方面的。
每种类型都能够提供一种独特的美学体验,而且这些类型是相互补充而不是互斥关系。
社会美与自然美第一节社会美的本质第二节社会美的基本类型第三节自然美及其价值关于美的形态分类的说明——1.美的形态,指美的各种表现形式,它是美的具体形式与体现。
2.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
绚丽多姿的美的世界中,每种事物的美都是独特的、不可重复的。
3.社会美与自然美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是现实生活中直接具有的、不需要经过人为的艺术加工即已存在。
广泛存在于现实生活领域,为芸芸众生提供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的审美营养。
社会美容易被忽视社会美需要被发现社会美应该被张扬4.从美的存在领域的角度分为现实美(含社会美和自然美)、艺术美和形式美。
第一节社会美的本质一、社会美的本质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社会事物、社会现象所具有美。
社会美是现实美的主体部分,与人、人的活动直接紧密相连,它既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又是艺术美的来源之一。
二、社会美的特征1.直接的社会实践性直接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一目了然。
2.鲜明的社会功利性是社会实用功利与道德功利的统一,社会美应该对整个社会系统的生存、发展有利。
社会美重在内容,更体现审美的社会功用。
3.突出的社会历史性社会美具有流动性,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美,社会美往往体现为时代差异、民族差异、阶级差异和角色差异。
第二节社会美的基本类型一、社会主体美1、人体美人体美是指人的形体所具有的美。
人体美究竟是自然性的还是社会性的,是一个理论难题。
人的美主要包含了两大构成元素:外在美:相貌、形体内在美:道德、情操、气质在这两个组成部分当中,人类对于自己的审美是从人体开始的。
这种对于人体的审美,经历了从最早的生殖崇拜期到后来的健壮体魄欣赏的转变。
前者是基于人类种族延续的需要,后者往往是因为战争等当时的社会生活的需要。
人的躯体不是一种单纯的自然存在,而是在形状和构造上既表示它是精神的感性的自然存在,又表现出一种更高的内在生活,因此就不同于动物的躯体,尽管它和动物的躯体大体上很一致。
人体美的特点(1)人体美是物质性的,是和谐的物质性对象(2)人体美体现了精神与物质的直接统一性人的物质形态的美,指人的容貌、体态(身材)的美。
这是人的一种天然存在的美。
人的精神气质的美,包括人的风度、气质、韵味……是人体美的高级形态。
理想的人体美是上述两种美的融合。
人的美的理想形态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内在美永远是关键。
罗曼•罗兰描绘的贝多芬:个头矮小,且眼睛“又细小又深陷”,鼻子“又短又方,竟是狮子的相貌”,“下唇常有比上唇前突的倾向”,下巴“有一个深陷的小窝,使他的脸显得古怪的不对称。
”人的气质、情操等都是后天培养的。
一些所谓的“贵族气”、“王气”其实是来自出生后生活环境的熏陶。
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变迁,对于人的美的欣赏越来越注重道德、情操、气质等内在的要素,改变了此前偏重于人的自然属性的欣赏习惯,社会属性的比重越来越大。
人的美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复杂性,体现了审美的社会性特征。
二、社会活动美1、社会实践活动美(1)生产劳动的美的根源在于它体现了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
(2)社会物质产品的美社会物质产品是人的劳动创造物,指那些主要为满足人们物质生产和生活需要的产品,与精神产品相对而言。
符合实用和审美的双重目的。
(3)文物古迹的美文物古迹是逝去岁月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活的见证。
文物古迹的美,是一种积淀蕴藏了丰厚深远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艺术内容的美,它尘封着人类古老的创造与文明。
文物古迹印证时间岁月的无情,更为弥足珍贵。
罗哲文曾师从建筑大师梁思成。
梁思成对罗哲文寄予厚望,像削铅笔、擦橡皮这样琐碎的环节,他都耐心地向罗哲文传授经验,使罗哲文从入门起,就接受到最规范的训练。
师母林徽因则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帮他补习英文。
东方四大奇迹:中国长城、埃及金字塔、印度尼西亚婆罗浮屠、柬埔寨吴哥窟如何看待文物古迹的美的价值——先民的聪明智慧,前人的努力与创造性,一代代积累承传下来,成为后人发展进步、续写历史的基础与前提。
文物古迹的美能让我们找回过去的岁月,重新串起历史的碎片,连为有机联系的整体。
文物古迹的美是社会现实美的多种形态中最具有历史意识和文化内涵的一种美的形态,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与欣赏,又能够折射一个时代和民族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
2、社会交往活动的美①人际关系的美人际关系是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诸种关系的总称。
人际关系的美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自然伦理关系为基础的人际关系的美,它体现了人间亲情的美。
父母之爱、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纯洁爱情……体现为温馨亲切的呵护、纯真深情的挚爱和至死不渝的守候。
居住在中山市东凤镇西罟村埒尾街的94岁高龄的麦婆婆一生坎坷,经历过抗日战争、中年丧夫和老年丧女,而她此生最重要的角色是母亲,至今她已经照顾两个智障儿子70多年,却从没有听他们喊过一声“妈妈”。
老人已94岁高龄,却仍能手脚麻利地生火做饭,两个智障儿子则坐在门槛上向外张望,无论见到生人还是熟人,兄弟俩都会露出一脸无邪的笑容。
麦婆婆的大儿子叫阿福,今年71岁,小儿子叫阿满,今年68岁。
或许是因为不用考虑人世间的各种烦恼,两个儿子至今都是满头乌发,根本看不出是古稀老人。
阿满几乎从不出院子,负责洗衣、做饭等简单家务。
阿福则喜欢到处闲逛,午饭和晚饭时间准时回到家里,跟母亲讲一些外面的事情,他说的有些话连麦婆婆都难听懂,别人更是无法与他交流。
麦婆婆花费近30年的时间,才教会阿满做饭,那时阿满已50岁了。
“他从20岁开始学,刚开始要么倒下一瓶油,要么就放一包盐。
”麦婆婆说,麦婆婆还在自家房前种下了多种蔬菜,足够全家人吃。
两个儿子现在也懂得体贴母亲。
麦婆婆炒菜时,他们到厨房刷碗煮饭;麦婆婆洗衣时,他们就拿来洗衣粉。
麦婆婆中午看电视困了,躺在长椅上睡觉,阿福担心母亲着凉,取来衣服盖在她身上。
麦婆婆走路累了,刚一坐下,阿满便帮母亲捶背……2010年“母亲节”前夕,当地志愿者来到麦婆婆家走访,希望能教阿满阿福学会说“妈妈”。
可不管志愿者想什么办法,两个儿子还是没能叫一声“妈妈”,只是不停地傻笑,嘴里嘟囔着连麦婆婆都无法听懂的语言。
虽然家庭多苦多难,但麦婆婆的脸上却时常挂着笑容。
老人的日常作息很有规律,平时喜欢串门走动,看电视剧,精神状态根本看不出已年过九旬。
麦婆婆一生历尽辛酸,如今她仍觉得自己这辈子的使命还未完成,她得好好活着,和两个古稀智障儿子相互依偎地活下去。
50多年前,重庆江津中山古镇高滩村村民刘国江和比他大10岁的寡妇徐朝清相爱,遭来村民闲言碎语。
“小伙子”和“老妈子”便携手私奔到与世隔绝的深山,靠野菜和双手养大了七个孩子。
虽然“老妈子”一辈子也没下过几次山,但为让爱人出行安全,“小伙子”一辈子忙着在悬崖峭壁上凿石梯,终于凿出6000多级“爱情天梯”。
这段真人真事2006年曝光時,轰动全中国,当时媒体前往拍摄時,6千级的石阶上找不到半点青苔,刘国江每天只要看到青苔,就要清扫干净,这样徐朝清就不会踩到滑倒。
座落在重庆中山镇半坡头高山上的“爱情天梯”,一度成为情侶前往朝拜的“圣地”。
两位主角更被选为2006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2007年12月12日,“小伙子”不幸病逝,这令“老妈子”悲痛不已,82岁的徐朝清几乎没挪动过身子,静得如同雕塑。
她一直木讷地坐在“小伙子”的遗体旁,哀怨地凝视着面前那具黑木棺材。
里面,装着那个曾承诺要陪她一辈子、照顾她一辈子的爱人。
2012年10月30日,这个感人爱情故事的女主人公徐朝清老人也不幸去世,享年87岁。
2006年,两位老人的故事还被评为“中国十大经典爱情故事”。
同学邮箱发来的——多年前我跟一位同学谈话。
那时他太太刚去世不久,他告诉我说,他在整理他太太遗物的时候,发现一条丝质的围巾,那是他们去纽约旅游时,在一家名牌店买的。
那是一条雅致、漂亮的名牌围巾,高昂的价格卷标还挂在上面,他太太一直舍不得用,她想等一个特殊的日子才用。
讲到这里,他停住了,我也没接话,好一会儿后他说:“再也不要把好东西留到特别的日子才用,你活着的每一天都是特别的日子。
”以后,每当想起这几句话时,我常会把手边的杂事放下,找一本小说,打开音响,躺在沙发上,抓住一些自己的时间。
我会从落地窗欣赏小河的景色,不去管玻璃上的灰尘,我会拉着家人到外面去吃饭,不管家里的饭菜该怎么处理。
生活应当是我们珍惜的一种经验,而不是要捱过去的日子。
在滚滚车流中,一只黄褐色的小狮子狗躺在地上不能动弹,有一只同样颜色的狗跑到这个被撞的小狗旁边,用它那小小的爪子,不停地摇晃着地上的同伴,只见那只狗一会儿低头亲吻小狗,一会儿抬头仰望匆匆而过的人群和车辆,不时发出悲伤的叫声, 有人看到当时小狗的眼睛还留出了眼泪。
小狗一直守在那只被撞的小狗旁边,久久没有离去,面对一辆辆呼啸而过的车辆,那只狗并没有一点胆怯的样子,反而全身掩护住小狗的身体,使尽全力想把小狗拖到路的对面,有一些围观的路人也为此纷纷的落下了感动的眼泪。
另一种类型是以社会伦理为基础的人际关系的美。
人们需要人间亲情的庇护,也需要社会友爱的抚爱。
救死扶伤、见义勇为、尊老爱幼、清廉公正……②社会冲突的美社会冲突的美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个体与社会的对抗冲突,另一种是不同社会力量之间的对抗冲突所表现出来的美。
个体与社会的对抗冲突所表现出来的美,特别是个体面对厄运逆境或权贵势力所表现出来的顽强的生命意志、旺盛的创造力和勇往无畏的批判精神,充分显示了个体精神力量的伟大。
司马迁、贝多芬、凡·高、张志新均如此。
中国著名残疾舞蹈家邰丽华卢东升,生于1962年,天津人。
他身高不足1.3米,四肢三残,只有左手能正常活动。
他从就喜爱绘画,25岁的卢东升以优异成绩考入长春大学特殊教育系的图画专业。
从此,卢东升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绘画之中。
不同社会力量的对抗冲突所表现出来的美,其实质是进步与落后、保守与开放、积极与消极、历史的必然性与非必然性、真实与虚伪、勇气与怯懦的矛盾斗争,人类社会也就是在这种对抗斗争中走向进步与文明。
张志新(1930年12月5日-1975年4月4日),女,天津人,因在文化大革命中批评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和极左政策而成为著名的持异议人士。
她的监禁生涯从1969年到1975年一共持续了六年,期间遭受了非人的折磨,直至被残酷处死,1979年3月31日,中共辽宁省委为张志新公开平反昭雪,追认她为革命烈士。
自然美的特性——1.自然性指自然美依赖于自然事物天造地设、自然生成的自然属性和感性形式特点。
自然美是真正意义的第一自然的美。
2.多面性指自然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制约表现出多方面的的性质和特点。
3.形式性自然美侧重于形式美。
(北国冰雪、江南水乡、戈壁荒漠、草原跑马……)4.象征性指自然物往往与人及人的社会生活具有相近相似的特点,经过人们的想象联想,使人们想起生活,从而具有审美价值,成为人及人的生活的象征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