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体牙周组织疾病影像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9.18 MB
- 文档页数:87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主要课程基本要求: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是一门主要研究牙及牙周组织病变、颌面骨炎症,颌骨囊肿,肿瘤与瘤样病变,外伤,涎腺疾病,颞下颌关节疾病,系统疾病在口腔颅颌的影像学表现的学科。
它是口腔医学专业必修课之一,是口腔临床医学与口腔基础医学之间一门桥梁课程。
本课程通过讲授、实习、讨论、总结,是学生掌握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口腔颌面部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熟悉口腔颌面医学影像检查的基本技术、口腔放射防护;了解口腔颌面放射生物学、口腔颌面部介入放射学以及各种新技术新方法。
基本教学内容包括:(1)口腔颌面医学影像学的基本内容与发展史,X射线的防护,口腔颌面医学影像学检查技术;(2)牙及牙周组织正常影像学表现,牙及牙周疾病的影像学表现;(3)口腔颌面部结构在X线平片上正常表现,颌骨炎症及颌骨外伤的影像学表现;(4)颞下颌关节疾病的影像学表现,涎腺疾病的影像学表现;(5)口腔颌面部囊肿、肿瘤、瘤样疾病的影像学表现;(6)口腔种植放射学简介。
参考学时:课程总学时为48学时;讲课:32学时;见习:16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基本要求: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学分学时:建议最低学分1分,最低学时10个学时基本要求:掌握:根尖片牙及牙周组织正常X线表现,根尖片所见有关颌骨正常解剖X线表现,龋齿、根尖周病变及牙周炎的X线诊断,阻生牙、牙及牙槽突损伤的X线诊断,根尖片法进行埋伏牙定位;下颌骨侧位片、曲面体层片、华氏位、后前位片正常X线表现,各种颌骨骨髓炎X线诊断;上下颌骨骨折的X线诊断,颧骨、颧弓、鼻骨骨折的X线诊断牙源性囊肿的X线诊断,成釉细胞瘤、角化囊性瘤的X线诊断及各自的鉴别诊断,原发性骨内癌、骨肉瘤的X线诊断。
熟悉:根尖片儿童牙及颌骨的X线表现,牙内陷、畸形中央尖、牙髓病变、致密性骨炎、牙骨质增生、牙根折裂的X线诊断;颧弓位、开口后前位、鼻骨侧位片X线表现;颞下颌关节薛氏位片、关节造影片的正常X线表现,颞下颌关节紊乱病、颞下颌关节强直、颞下颌关节脱位的X线诊断;涎石症、各种涎腺炎、涎腺肿瘤、舍格伦综合征的X线诊断与鉴别诊断;颌骨各种囊性病损之间的鉴别要点;颌骨其它恶性肿瘤与骨肉瘤的鉴别要点;颌面部软组织恶性肿瘤的X线诊断。
口腔颌面X线诊断学实验教程[实习报告与评定]口腔颌面X线诊断学实验教程[实习报告与评定]实习一口腔颌面部X线技术特点评定学生对根尖片分角线投照技术的掌握。
对所拍摄的根尖片进行评分:学生姓名:评分:班级:教师签字:日期:口腔颌面X线诊断学实验教程[实习报告与评定]实习二牙齿、牙周组织正常及病变X线影像评定学生对牙齿及牙周组织正常X线影像的掌握;评定学生对牙齿及牙周组织病变X线影像的掌握。
1.在上、下颌根尖片上辨认正常牙齿解剖结构(30%)2.在上、下颌根尖片上辨认正常颌骨解剖结构(40%)3.在根尖片上辨认下列病变并描述其X线表现(30%)学生姓名:评分:班级:教师签字:日期:口腔颌面X线诊断学实验教程[实习报告与评定]实习三颌面骨炎症(1学时)评定学生对下颌骨侧位、华氏位正常X线影像的掌握;评定学生对下颌骨边缘性骨髓炎X线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掌握。
1.在下颌骨侧位上辨认正常解剖结构(30%)2.在华特位片上辨认正常解剖结构(40%)3.在给定的X线片上描述下颌骨边缘性骨髓炎的X线表现及鉴别诊断(30%)。
学生姓名:评分:班级:教师签字:日期:口腔颌面X线诊断学实验教程[实习报告与评定]实习四颌面骨损伤及系统病在颌面骨的X线表现(2学时)评定学生对上颌骨骨折X线影像的掌握;评定学生对下颌骨骨折X线影像的掌握。
1.在华特位片上指出骨折线并描绘出Le Fort Ⅰ、Le Fort Ⅱ、Le Fort Ⅲ型骨折线的走行部位(60%)。
2.指出下列X线片骨折线位置(40%)。
学生姓名:评分:班级:教师签字:日期:口腔颌面X线诊断学实验教程[实习报告与评定]实习五颌骨肿瘤及瘤样病变的X线诊断评定学生对曲面体层正常X线影像的掌握;评定学生对成釉细胞瘤、牙源性角化囊肿X线诊断的掌握。
1.在曲面体层片上标出下列颌面部正常解剖结构(50%,每项2分)。
上下牙列鼻底鼻中隔鼻腔上颌窦底上颌窦后壁颧骨翼腭窝茎突髁突喙突乙状切迹颏孔颧弓上颌结节翼突颈椎耳垂硬腭软腭下颌管舌背上颌骨下鼻甲咽腔舌骨下颌骨2.在下列同一患者的X线片上(图1、图2)描述牙源性角化囊肿的X线表现(20%)。
一、根尖周脓肿、根尖周肉芽肿、根尖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均以病原牙为中心形态大小密度边缘外周根尖周脓肿不规则,大小不等低而不均不光滑骨增生根尖周肉芽肿较规则,圆或卵圆D<1cm软组织密度影不均匀清楚骨正常或增生根尖周囊肿规则,圆或卵圆D介于1~2cm低密度均匀一致清楚,光滑锐利致密线二、牙源性中央性颌骨骨髓炎的影像学表现(必有病原牙)1.早期骨小梁模糊,轻微骨破坏2.弥散性点片状破坏3.破坏以病原牙为中心,边界不清4.骨膜受侵可见线状骨膜反应5.有/无肉眼死骨形成6.病灶局限,灶周骨小梁变粗,死骨分离或移位7.病灶区骨质致密,骨小梁变粗,排列与正常骨纹理不同8.下颌骨外形发生改变1)死骨脱落致骨缺损2)病理骨折错位愈合3)新骨过度增生注:鉴别诊断: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局限于颌骨内,颌骨膨隆,骨皮质变薄骨肉瘤无病原牙,骨破坏边缘模糊,破坏区内瘤骨形成,无死骨形成三、牙源性边缘性颌骨骨髓炎的影像学表现(多见于冠周炎)下颌升支侧位片、曲面体层片多见于下颌骨升支弥漫性的骨密度增高,可见局限性的骨质破坏灶骨皮质破坏少见,死骨形成少见下颌升支切线位片骨膜成骨,边缘较整齐四、牙源性上颌窦炎应做哪些影像学检查,可能见到那些影像学表现根尖片或CBCT:1.病原牙牙根尖周骨质破坏、或与上颌窦相通、或窦内断根残留2.牙周膜及牙槽骨骨硬板影消失3.上颌窦底部黏膜肥厚华特位片:1.患侧上颌窦内弥漫性密度增高或气腔缩小,周围可见环绕窦壁的带状肥厚黏膜影2.窦壁骨质无破坏3.积液时,坐位投照可见液平面五、颌骨放射性骨坏死的影像学表现(颌骨)1.早期骨质弥漫性疏松2.进而呈不规则斑点状或虫噬状破坏3.大小不一的死骨形成,不易分离4.骨膜反应少见(牙与牙周)5.放射性龋多见,好发于牙颈部六、成釉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和主要鉴别诊断好发于青壮年共同表现:1.磨牙升支区多见,类圆形的X线透射区,边缘光滑锐利2.颌骨膨胀(颊侧为主)3.牙根吸收(锯齿状或截根状)4.牙间吸收(肿瘤侵入牙槽侧,牙根之间的牙槽骨浸润、硬骨板消失)5.牙被推移,或脱落缺失6.白线包绕(周围骨质部分增生硬化)7.瘤内钙化罕见8.瘤内可含牙X线分型特点:1.多房性(多见)分房大小悬殊,成群排列,相互重叠2.单房型单房低密度影,边缘呈分叶,有切迹3.蜂窝型小分房,大小基本一致;房隔厚而粗糙4.局部恶性征浸润生长,颌骨无膨胀改变;多房遗迹七、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的影像学表现两个发病高峰期(20~30岁及50岁组)男性居多1.下颌第三磨牙区,单房(多见)或多房性透光区2.颌骨膨胀不明显,沿颌骨长轴发展;亦可向舌侧发展,或穿破骨板3.牙根吸收较少,多为斜行吸收4.多房型分房大小基本一致5.可多发,多发者考虑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八、牙源性腺样瘤的影像学表现好发于青少年女性1.上颌尖牙区,单房性X线透光影;2.膨胀轻;3.内含未萌牙(单尖牙);4.有许多粟粒状钙化小点九、假性牙瘤和真性牙瘤的鉴别好发年龄与性别好发部位影像特征牙骨质结构不良(假性牙骨质瘤)中年女性下切牙、多发性根尖骨硬板与牙周膜仍清成牙骨质细胞瘤(真性牙骨质瘤)25岁以下男性下颌第一磨牙区高密团块包绕根尖或融合有低密度软组织包膜影十、骨化纤维瘤的影像学表现X线:1.下颌前磨牙区,高低密度混杂影,境界清晰2.高密度影表现多样(纤细或粗糙线隔、点状、斑片状)3.皮质骨膨胀变薄,一般不断裂十一、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好发于10~30岁男性X线:1.骨质结构改变早期:1)成骨区(小梁增生变粗,髓腔变窄阻塞),2)溶骨区(小梁破坏吸收,髓腔扩大)3)“牙浮立”征象(侵及牙周组织)中后期:1)溶骨性破坏区2)病理性骨折2.瘤骨形成1)斑片状(肿瘤中心区与周围软组织区)2)日光放射状(肿瘤中心向外放射)3)粗毛状(粗而杂乱,卷曲、交叉)4)毛刷状(细长而整齐)3.骨膜反应1)一般:层状2)增生迅速:袖口状4.软组织肿块形成弥漫性肿大之软组织影注:CT与MR显示好CT:1)实质性肿块占据颌面间隙,界限不清;2)可见其中瘤骨与坏死灶;3)注入造影剂后瘤体实性部分可增强。
口腔颌面部影像学诊断口腔颌面X线投照技术口内片根尖片(牙片)、(牙合)翼片、(牙合)片。
1.根尖片最常用,检查牙、牙周及根尖周病变。
投照技术:分角线技术(最普遍)及平行技术(最准确)2.(牙合)翼片显示上、下颌多个牙的牙冠部影像,常用于检查邻面龋、髓石、牙髓腔的大小、邻面龋与髓室是否穿通和穿通程度,以及充填体边缘密合情况。
牙槽嵴顶有无骨质破坏。
3.(牙合)片(范围较大的病变)上颌前部(牙合)片上颌前牙及牙槽突、切牙孔、鼻腔底、腭中缝、上颌窦、鼻泪管等。
上颌前部炎症、外伤、肿瘤等病变引起的骨质改变及乳、恒牙情况。
上颌后部(牙合)片第一前磨牙至第二磨牙及其牙槽突和该侧上颌窦底部。
观察一侧上颌后部骨质改变。
下颌前部(牙合)片下颌颏部下颌颏部有无骨折及炎症、肿瘤。
下颌横断(牙合)片下颌骨体及下牙弓的横断面。
①下颌骨体部颊、舌侧密质骨有无膨胀、增生及破坏;②异物及阻生牙定位;③下颌骨骨折时颊舌向移位情况;④下颌下腺导管阳性结石。
口外片包括:1.华特位片2.颧弓位片3.下颌骨侧斜位片4.下颌骨后前位片5.下颌骨开口后前位6.下颌骨升支切线位片7.颞下颌关节经颅侧斜位片8.髁突经咽侧位片9.曲面体层摄影片华特位片(鼻颏位片)观察上颌窦、额窦、筛窦、上颌骨、颧骨、眼眶、鼻腔的病变,以及颌间间隙的情况。
常用:上颌骨肿瘤、炎症及颌面部外伤时。
怀疑牙源性上颌窦炎时,协助诊断。
颧弓位片可清楚地显示投照侧颧骨、颧弓的影像,位于颞骨及下颌骨的外方,主要用于检查颧骨及颧弓骨折。
下颌骨侧斜位片临床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
检查下颌骨体部、升支及髁突的病变。
下颌骨后前位片双侧上下颌骨的后前位影像双侧对比观察升支骨质改变下颌骨开口后前位对比观察两侧髁突内外径向的影像。
髁突骨折的移位方向、髁突两侧发育不对称、髁突骨瘤有诊断价值。
下颌骨升支切线位片检查下颌升支外侧密质骨膨出、增生及破坏情况。
常用:下颌骨边缘性骨髓炎。
颞下颌关节经颅侧斜位片(许勒位片)检查关节间隙及髁突、关节结节、关节窝的骨质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