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学习动机及
- 格式:ppt
- 大小:6.17 MB
- 文档页数:62
第五章学习动机一、简答题1.简述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
答:(1)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随任务难度的不同而不同。
(2)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学习动机强度较高可使学习成效达到最佳水平。
(3)学习任务比较困难时,学习动机强度较低可使学习成效达到最佳水平。
(4)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成效之间的关系呈倒U型。
2.简述动机的含义与功能。
答:含义: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动机的动能:(1)激发功能 (2)指向功能 (3)维持和调整功能3.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由低到高排列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4.简述自我效能感在学习活动中的功能。
答:(1)影响学习活动的选择以及对活动的坚持性;(2)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3)不仅影响新行为的习得而且影响新行为的表现;(4)影响活动情绪。
5.简述学习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关系。
答:内部动机是指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外部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外部学习动机的实质仍是一种学习的内部动力,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内部学习动机,但也不忽视外部学习动机的作用,教师应使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也应利用外部动机使学生已经形成的内部动机处于持续的激起状态。
6.简述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
答: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由行为主义理论学家提出,他们不仅用强化解释学习的发生,而且用它来解释动机的产生。
在他们看来,人的某种学习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而不断强化则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
由于该强化理论过分强调引起学习的外部力量,忽视甚至否定了个体学习行为的主动性,因而该理论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学习动机第五章学习动机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
动机的存在是以内驱力和诱因为必要条件的。
内驱力与需要密切联系,是引起个体动机的内部刺激,可分为生理内驱力和社会内驱力两种。
诱因是引起个体动机的外部刺激,可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
内驱力和诱因这两个因素决定动机具有活动性和选择性两个特征。
(1)活动性:动机推动有机体进入活动并通过行为的强度与持续时间表现出不同的活动水平。
(2)选择性:动机推动有机体选择一定的活动,而相应地忽视其它活动。
这一特征也被称为动机的指向性,它指导行为朝向特定的目标。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动机常常是由内驱力和诱因相互作用来决定的。
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1. 马斯洛认为人有许多需要,但共同具有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高到低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假定,人被激励起来去满足一项或多项在他一生中很重要的需求。
2. 奥苏伯尔认为成就动机有三个方面的内驱力:一是认知的内驱力。
这是一种要求获得知识、技能以及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需要。
它常以好奇心、求知欲、探索、操作等心理因素表现出来。
二是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这是一种把学业成就看作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它往往以自尊心、荣誉感、自信心、胜任感等心理因素表现出来。
三是附属的内驱力。
这是一种为了获得长者(父母、教师)和同伴们的赞许的认可而努力搞好学习、搞好工作的需要。
它表现为一种依附感。
这三种内驱力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不是固定的,通常随学生年龄、性别、个性特征以及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因素而变化。
3. 韦纳提出的归因模型认为个人对成败的解释主要来自四种因素:自身的能力;所付出的努力程度;任务的难度和运气的好坏。
其中,能力和努力是描述个人特征的“内在原因”;难度和运气是表示环境因素的“外在原因”。
4.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的中心思想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决定他在成就情境中的行为动机。
1st第五章 学习动机重要指数 ★★★★★1. 动机的含义: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趋向一定的目标,以满足某种需要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
构成动机的基本要素是内驱力和诱因。
①内驱力是引起动机的内部因素,诱因是引起动机的外部因素。
内部动机比外部动机更持久,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内部动机。
内部动机个外在的表扬、奖励无关。
2. 学习动机的含义:学习动机是动机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它是为引起和维持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以满足某种学习需要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
3. 学习动机的分类:①奥苏伯尔对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分类: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驱力、附属内驱力。
②布罗菲的学习动机分类:普遍型学习动机、偏重型学习动机。
4. 学习动机的作用:决定学习的方向、增强学习的努力程度、影响学习的效果。
5. 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①主观因素:学生的需要与目标结构、成熟与年龄特点、性格特征与个别差异、志向水平与价值观、焦虑程度等。
②客观因素: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权威型教养方式与内部动机相关,专制型教养方式与外部动机相关)、学校教育。
学习动机理论6. 强化论:①代表人物:桑代克、斯金纳②主要观点:强化可以使人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的概率,使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
人之所以具有某种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这种行为和刺激因强化而建立的牢固程度。
③主要评价:强化论只重外在学习动机而忽略内在的学习动机,忽视甚至否认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主动性。
★7. 自我效能论:①代表人物:班杜拉②主要观点:当一个人面对一项挑战性工作时是否主动地全力以赴,取决于他对自己自我效能的评估。
③自我效能的定义:自我效能是指个人根据以往多次成败的经验,确认自己对某一特定工作是否具有高度效能,即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举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④一个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的影响。
行为的结果因素即强化,对强化的期望即是行为的先行因素。
第五章学习动机及其培养第一节学习动机的实质及其作用一、学习动机的涵义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具有三种功能:一是激活功能,即动机会促使人产生某种活动;二是指向功能,即在动机的作用下,人的行为将指向某一目标;三是强化功能,即当活动产生以后,动机可以维持和调整活动。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它与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发、相互加强。
二、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一)学习需要与内驱力学习需要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
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
从需要的作用上来看,学习需要可称为学习驱力。
学校情境中的学习驱力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①认知内驱力: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它以求知作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上得到满足。
②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它可以使学生把学习行为指向未来学术和职业方面的成就和地位。
这是一种间接的学习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③交往内驱力(也叫附属内驱力):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是为了从长者或同伴那里获得赞许和接纳。
这三个组成部分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通常是随着年龄、性别、个性特征、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他们努力学习获得学业成就,主要是为了实现家长的期待,并得到家长的赞许。
到了儿童后期和少年期,附属内驱力的强度有所减弱,而且来自同伴、集体的赞许和认可逐渐替代了对长者的依附。
在这期间,赢得同伴的赞许就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动机因素。
而到了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满足自己的求知需要,并从中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