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马鞍山红星中学唐舒娅)
- 格式:pptx
- 大小:1.13 MB
- 文档页数:18
《伶官传序》说课稿今天我说的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第三篇《伶官传序》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及其教学过程。
一教学内容(一)教学目标确立及其依据1.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2.教材的编写与意图教材重视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同时注重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本单元为宋代散文,宋代散文继承唐古文运动的传统有所发展,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语言更加畅达,并且更长于议论,对后世的散文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伶官传序》是一篇自读课文,属于借古讽令的史论。
有人说,读史可以明志,读历史散文,使我们在了解历史的同时,能够从中获得历史经验教训。
因此,阅读这类文章,对我们的学习、生活、乃至国家、民族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课文的内容和特点《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这一篇史论文,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行文特点,都堪称中学生学习的典范;并对学生认识“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重要意义,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提高素养有着深远的现实影响。
4.学情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所教的班级相对其它班级来讲学生在学习上存在一些困难,基础知识部分比较薄弱,再有一点,就是学生对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小毛病不以为意,所以学习这篇文章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进一步夯实基础,并综合以上几方面,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指出史论的一般写法。
过程与方法: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高中语文《伶官传序》知识积累大纲人教版第三册、1识记字音李存勖.ù伶.官íng 三矢.hǐ契.丹qì仇雠.chóu 沾襟.īn 逸豫.ù所溺.nì盛.衰hèng盛.以锦囊chéng2古今异义岂非人事..哉古义:人为之事。
今义:有关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或指人的意识对象等。
与其..所以失之者古义:两个词:连词“和”,代词“他”。
今义:比较两个事件而决定取舍的时候,“与其”用在放弃的一面(后面常用“毋宁、不如”等呼应)。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古义:……的原因。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古代指一般的官员。
今义:做某种事情。
负而前驱..古义:走在前面。
今义:在前面起引导作用的人或事物。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古义:等到他。
今义:连词,连接并列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至于..誓天断发古义: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到,到……的结局。
今义:表示另提起一事的连词4一词多义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本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容易)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壁(换,换取)易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改变,更改)是以古之易财,非仁者,财多也(轻视)以乱易整,不武(替代)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全,皆)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举起,抬起)举类迩而见义远(举出,提出)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举行)举永元中,举孝廉不行(推荐,推举)杀人如不能举(尽)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举言:发言)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
受制于人(拿)卒叫,函谷举(攻占、占领)盛衰之理(兴盛)盛盛以锦囊(装,把东西放入)胜地不常,盛筵难再(盛大)与尔三矢(给)无乃尔是过与(通“欤”,表示疑问的语气词)与陈涉少时,偿与人佣耕(为,替)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连词“和”)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吾与点也(赞同)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告诉告财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祷告而告以成功报告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代词,你,你的)何乃太区区(这,这样)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判断副词,是)乃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副词,于是,就)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副词,竟然)蒙冲斗舰乃以千计(副词,甚至,乃至)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只,仅仅)5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作动词岂非人事.哉(做,从事)函.梁君臣之首(用匣子装)抑本.其成败之迹(考究)(2)名词作状语一夫夜.呼(在夜间)仓皇东.出(向东)负而前.驱(在前面)(3)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智勇之人)而告以成功..(成功的消息)夫祸患积于忽微..(细微的事情)(4)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乱.者四应(作乱,造反)(5)使动用法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使……兴盛,使……灭亡)6文言句式(1)判断句岂非人事哉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此三者,吾遗恨也。
究天人之际采《荀子》之光——《荀子》选读之《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说课稿【说对象】一、【说教材】——心中有文《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是高中选修教材《先秦诸子散文选读》中的一篇文章,选自《荀子·天论》,旨在阐明荀子的“天人论”。
作为说理散文,本文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逻辑性强。
二、【说学情】——心中有人高中阶段的中学生已经拥有一定的文言知识储备,具备了初步的古文鉴赏能力。
但是对于说理散文的解读还需要教师加以方法点拨和策略指导。
【说策略】一、说目标——心中有纲《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文化论著选读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独立见解的能力和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据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荀子“天人论”。
2.汲取积极的人生观。
二、说重难点——心中有点同时确定本课的重难点:了解荀子“天人论”,汲取积极的人生观。
【说教法】——心中有法由于文章篇幅较长、难度较大,拟课前布置学生自主学习,可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导学案等方式。
(导学案见“附件一”,同时课件出示重点文言知识)课前将准备PPT来配合课堂进度。
在教法上,以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为主要教学方法。
【说过程】一、一脉相承引话题课件呈现孔孟关于“天”“人”关系的观点,引出荀子,进入本文。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第八》‚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孟子〃尽心上》【教学设想】通过为人所知的名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条分缕析究“天人”(一)多条路径走入文本第一条路径:自由诵读语义相近或相反、文气相连的句子,初步感知“天”和“人”两个概念。
第三条路径:由文题位置切入,分析第8段,紧扣特殊句式“孰与”和虚词掌握解读文本的策略。
为下面深析文本打好基础。
(二)两种行为解决疑问教师质疑:什么样的人可以制天?引导学生聚焦文中“君子”、“小人”【教学设想】通过这个环节,不仅能够让学生明白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敢于生发新见解,培养深入文本探究的能力。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伶官传序》优质课教案共3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伶官传序》优质课教案1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伶官传序》优质课教案一、教材分析《伶官传序》收录于明代刘知几所编的《神韵雅集》,书中选取了唐宋元明四朝的戏曲名篇及其批评、剧论文章。
本文作为序言,作者从“伶官”这个古老的职业入手,介绍了中国戏曲从起源到明代的演变历程。
文章涵盖了历史、文化、戏曲等多个领域的内容,是一篇较为综合的文艺理论文章。
二、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伶官传序》,达到以下目标:1.理解文章的结构与内容,认识中国戏曲的演变历史;2.熟练运用阅读策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3.培养学生鉴赏文艺作品和文化的能力,增强文化自信;4.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能独立写出类似的文艺理论文章。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 Warming-up以盘点学生对于戏曲文化的了解程度,快速了解学生文化认知水平:学生答题,答题时间10分钟。
问题:你对中国传统戏曲有了解吗?会演戏曲吗?知道有哪些常见的戏曲类别?2. 目标讲解根据预设目标讲解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等。
3. 阅读片段让学生先通过教材认真阅读《伶官传序》的前两段,了解文本主题和思想内涵。
详细讲解文本内容,让学生对文章有初步的理解和感受。
4. 口算游戏教师进行一口算游戏,并放出相关的音乐,让学生快速心算,在短时间内能够计算出正确答案。
5. 写作训练结合导入的活动要求,学生通过本文的内容与导入中了解的戏曲文化,回答以下问题,“写作:以《伶官传序》为依据,谈谈戏曲这一民间艺术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6.听评优秀学生作答后向全班讲解,互相评价、分享体验。
四、教学评估本次的教学评估主要采用两种方式:1. 输出评估学生按照一定格式和要求进行了写作练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写作实况,把学生的作业固定在黑板上逐一点评,提出优缺点、讲解专业术语、进行示范等。
2. 学生成绩考核教师根据学生在阅读课上的表现(包括课堂考勤、参与度、个人阅读笔记、写作练习等),进行成绩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