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3、天气预报业务规范

13、天气预报业务规范

第十三部分天气预报业务规范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试行);全国短时临近预报业务规定;精细天气预报业务规范(试行)

第一章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

一、掌握气象灾害的分类

分为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等

二、掌握预警信号的名称、图标、标准、防御指南;

详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

三、了解预警信号的发布。

预警信号实行统一发布制度。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按照发布权限、业务流程发布预警信号,并指明气象灾害预警的区域。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预警信号。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及时发布预警信号,并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更新或者解除预警信号,同时通报本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防灾减灾机构。

当同时出现或者预报可能出现多种气象灾害时,可以按照相对应的标准同时发布多种预警信号。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固定网、移动网、因特网、电子显示装置等手段及时向社会发布预警信号。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发布预警信号时除使用汉语言文字外,还应当使用当地通用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广播、电视等媒体和固定网、移动网、因特网等通信网络应当配合气象主管机构及时传播预警信号,使用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直接提供的实时预警信号,并标明发布预警信号的气象台站的名称和发布时间,不得更改和删减预警信号的内容,不得拒绝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不得传播虚假、过时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接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提供的预警信号后,应当及时公告,向公众广泛传播,并按照职责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教育宣传工作,编印预警信号宣传材料,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增强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第二章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

一、掌握天气预报等级用语

根据天气过程或系统的逼近时间和影响强度,预报等级用语一般依次为预报、警报和预警信号。预警信号是警报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最高级别的警报。只有热带气旋和大风降温预报可以发布“消息”。

1、热带气旋预报等级用语

分消息、预报、警报、紧急警报和预警信号五级。

(1)消息:编号热带气旋远离或尚未影响到预报责任区时,根据需要可以发布消息,报道编号热带气旋的情况,解除警报时也可以用消息方式发布。

(2)预报:预计编号热带气旋在未来72小时内将影响本责任区的沿海地区发布预

报。

(3)警报:预计编号热带气旋在未来48小时内将影响本责任区的沿海地区或登陆时发布警报。

(4)紧急警报:预计编号热带气旋在未来24小时内将影响本责任区的沿海地区或登陆时发布紧急警报。

(5)台风预警信号:根据逼近时间和强度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详见《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试行办法》(气发[2004]206号),下同。

2、暴雨预报等级用语

分暴雨预报、暴雨警报、暴雨预警信号三级。

(1)暴雨预报:预计未来48小时或24小时责任区内将有暴雨发生,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将造成一定影响,可发布“暴雨预报”。如果影响较小,则不用“暴雨预报”术语。

(2)暴雨警报:预计未来12小时(有把握时也可以提前24小时)责任区内将有暴雨发生,对国民经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活有较大影响,可发布“暴雨警报”。如果影响不大,则用“暴雨预报”术语。

(3)暴雨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3、高温预报等级用语

分高温预报、高温警报、高温预警信号三级。

(1)高温预报:预计未来48小时责任区内将有高温天气发生。

(2)高温警报:预计未来24小时责任区内将有高温天气发生。

(3)高温预警信号:分二级,分别以橙色、红色表示。

4、寒潮预报等级用语

分大风降温消息、寒潮预报、寒潮警报、强寒潮警报、寒潮预警信号五级。

(1)大风降温消息:预计未来72小时责任区内最低气温下降8℃以上,最低气温≤4℃。陆上平均风力5-7级(海区平均风力7级以上)。

(2)寒潮预报:预计未来48小时责任区内最低气温下降8℃以上,最低气温≤4℃。陆上平均风力5-7级(海区平均风力7级以上)。

(3)寒潮警报:预计未来48小时责任区内最低气温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为≤4℃。陆上平均风力5-7级(海区平均风力7级以上)。

(4)强寒潮警报:预计未来48小时责任区内最低气温下降14℃以上,最低气温≤4℃。陆上平均风力5-7级(海区平均风力7级以上)。

(5)寒潮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5、大雾预报等级用语

分大雾预报、大雾警报、大雾预警信号三级。

(1)大雾预报:预计未来24小时责任区内将出现能见度小于1000米的大雾。

(2)大雾警报:预计未来24小时或12小时责任区内将出现能见度小于500米的浓雾。

(3)大雾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6、雷雨大风预报等级用语

分雷雨大风预报、雷雨大风警报、雷雨大风预警信号三级。

(1)雷雨大风预报:预计未来24小时或12小时责任区内将出现雷雨大风。

(2)雷雨大风警报:预计未来12小时或6小时责任区内将出现雷雨大风。

(3)雷雨大风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7、大风(除台风、雷雨大风外)预报等级用语

分大风预报、大风警报、大风预警信号三级。

(1)大风预报:预计未来48小时责任区内将出现6级以上大风。

(2)大风警报:预计未来24小时责任区内将出现6级以上大风。

(3)大风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8、沙尘暴预报等级用语

分沙尘天气预报、沙尘暴警报、沙尘暴预警信号三级。

(1)沙尘天气预报:预计未来48小时责任区内将出现沙尘天气。

(2)沙尘暴警报:预计未来24小时责任区内将出现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天气。

(3)沙尘暴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9、冰雹预报等级用语

分冰雹预报、冰雹警报和冰雹预警信号三级。

(1)冰雹预报:预计未来12-24小时责任区内将出现冰雹天气。

(2)冰雹警报:预计未来6-12小时责任区内将出现冰雹天气。

(3)冰雹预警信号:分二级,分别以橙色、红色表示。

10、雪灾预报等级用语

分雪灾预报、雪灾警报和雪灾预警信号三级。

(1)、雪灾预报:预计未来48小时或24小时责任区内可能出现对交通或牧业有一定影响的降雪。

(2)雪灾警报:预计未来24小时责任区内可能出现对交通或牧业有较大影响的降雪。

(3)雪灾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11、道路结冰预报等级用语

分道路结冰预报、道路结冰警报和道路结冰预警信号三级。

(1)道路结冰预报:预计未来48小时责任区内将出现对交通有影响的道路结冰。

(2)道路结冰警报:预计未来24小时责任区内将出现对交通有影响的道路结冰。

(3)道路结冰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12、霜冻预报等级用语

分霜冻预报、霜冻警报两级。

(1)霜冻预报:预计未来48小时责任区内将出现对农业有较大影响的霜冻天气。

(2)霜冻警报:预计未来24小时责任区内将出现对农业有较大影响的霜冻天气。

13、灰霾预报等级用语

分灰霾预报、灰霾警报两级。

(1)灰霾预报:预计未来24小时责任区内将出现对人们生活有影响的灰霾天气。

(2)灰霾警报:预计未来12小时责任区内将出现对人们生活有严重影响的灰霾天气。

14、城市内涝预报等级用语

分城市内涝预报、城市内涝警报两级。

(1)城市内涝预报:预计未来24小时责任区内将出现一般内涝。

(2)城市内涝警报:预计未来12小时责任区内将出现严重内涝。

15、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等级用语

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地质灾害气象警报两级。

(1)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计未来24小时责任区内出现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地质灾害气象等级3-4级)。

(2)地质灾害气象警报:预计未来12小时责任区内出现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很大(地质灾害气象等级5级)。

16、森林(草原)高火险预报等级用语

分森林(草原)高火险预报、森林(草原)高火险警报两级。

(1)森林(草原)高火险预报:预计未来24小时责任区内容易发生森林(草原)火灾(火险等级3-4级)。

(2)森林(草原)高火险警报:预计未来12小时责任区内极易发生森林(草原)火灾(火险等级5级)。

17、城市高火险预报等级用语

分城市高火险预报、城市高火险警报两级。

(1)城市高火险预报:预计未来24小时责任区内容易发生城市火灾(火险等级3-4级)。

(2)城市高火险警报:预计未来12小时责任区内极易发生城市火灾(火险等级5级)。

第三章全国短时、临近预报业务规定

一、理解短时、临近预报的时效定义;

短时预报是指对未来0-12小时天气过程和气象要素变化状态的预报,预报的时间分辨率应小于等于6小时,其中0-2小时预报为临近预报。

二、掌握监测预警短历时强降水、冰雹、雷雨大风、龙卷、雷电等强对流天气是短时临近预报的工作重点

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的工作重点是监测预警短历时强降水、冰雹、雷雨大风、龙卷、雷电等强对流天气。短历时强降水定义为一小时降水量大于等于20毫米的降水;冰雹天气一般指降落于地面的直径大于等于5毫米的固体降水过程;雷雨大风指平均风力大于等于6级、阵风大于等于7级且伴有雷雨的天气;其余强对流天气按相关业务定义或技术标准界定。

三、了解业务分工

1、国家气象中心负责全国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的技术指导,开展全国范围区域性强

对流天气的跟踪监视业务,制作和发布全国区域性强对流天气0-12小时短时预报产品,组织强对流天气全国会商。

2、区域气象中心负责区域内短时和临近预报业务的技术指导和区域内强对流天气

省际联防的组织与协调。

3、省级气象台负责本省(区、市)短时和临近预报业务的技术指导,跟踪监测本

省(区、市)的强对流天气,制作、发布本省(区、市)的强对流天气短时和临近预报产品。

4、市级气象台负责本行政区内强对流天气的监测、短时和临近预报及服务业务,

在省级气象台指导下,制作发布本地区的强对流天气短时和临近预报产品。

5、县级气象台(站)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强对流天气的监测和服务,并视情况对上

级短时和临近预报产品进行订正预报。

6、各省、市级气象台均应承担并开展强对流天气的区域联防工作。县级气象台(站)

视情况承担区域联防工作。

7、省级及以下气象业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气象情报、灾情的收集上报工作。

四、了解责任区

天气雷达站所在地气象台的责任区一般为天气雷达扫描半径150-200公里范围内地形遮挡角较小的区域,或在雷达3公里等高度射束图的有效探测区域;次责任区为天气雷达可探测范围内责任区以外的区域。

没有天气雷达站的气象台责任区为其所在地行政区。

五、掌握值班制度

1、在汛期时段和当地强对流天气易发时段,天气雷达应当全天时不间断开展监测。

2、非汛期时段和当地非强对流天气易发时段,在天气雷达监测范围内,预报或发

现有强对流天气时,天气雷达应开机进行连续监测,直至天气过程结束。

3、汛期时段和当地强对流天气易发时段,市级及以上气象台实行24小时值班制,

县级气象台(站)实行24小时守班。值班人员必须密切监视天气实况和重要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其它时段,遇有重要天气系统影响时,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值(守)班。

4、市级及以下气象台(站)应将监测到的强对流天气信息(强对流天气的强度、

范围、移动,或相应的雷达回波强度等)及时记录并通报上一级气象台、本级相关业务管理部门及即将受强对流天气影响的下游气象台,特别是天气雷达所在地气象台应及时将监测到的灾害性天气信息及时记录并通报。

六、了解预报预警的制作与发布

1、各级气象台(站)预报员应利用雷达、卫星、自动气象(雨量)站、闪电定位

仪、风廓线雷达、GPS/MET等观测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综合运用多种预报技术和方法,依托短时临近预警报业务系统,及时制作发布强对流天气预报产品。

短历时强降水只发布短时预报、临近预报和预警信号,短历时强降水的预警信号按照暴雨预警信号标准执行。龙卷只发布短时预报和临近预报。其他强对流天气的预警(警报)和预警信号按照《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试行)》(气预函[2005]53号)执行。预警标准可延续该种强对流天气原警报标准,各单位应结合《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贯彻实施对原警报标准进行必要的调整。

2、在汛期时段和强对流天气易发时段,国家气象中心每天定时制作下发3次以上

全国区域性强对流天气0-12小时短时指导预报,制作并发布3次以上全国区域性强对流天气0-12小时短时预报;省级气象台每天定时制作下发3次以上本省(区、市)0-6小时或0-12小时短时指导预报;省级和市级气象台每天定时制作发布3次以上本行政区域0-6小时或0-12小时短时预报,在预报有强对流天气时,及时发布短时预报产品。

当达到预警(警报)或预警信号发布标准时,及时发布相应的预警(警报)或预警信号。

3、当预报或已发生强对流天气时,省级及以下气象台应当根据天气系统的变化立

即发布0-2小时临近天气预报,并及时滚动订正预报产品。当达到预警(警报)或预警信号发布标准时,及时发布相应的预警(警报)或预警信号。

4、短时和临近预报的内容包括短历时强降水、冰雹、雷雨大风、龙卷、雷电等强

对流天气的强度、落区、移动方向、可能的影响等。

5、当预报或已发生本规定第二条所列天气时,上级气象台应视情况及时组织会商,

加强对下级台站的指导。

6、各级气象台(站)对相同行政区域内强对流天气的预报等级和强度应协调一致。

有意见严重分歧时,市级及以下台(站)应以上级气象台的预报意见为准;国家级与省级进行充分的会商后,以省级预报为主。

第四章精细天气预报业务规范

一、了解精细化预报的原则

坚持需求拉动、积极行动的原则;坚持客观预报、主观能动的原则;坚持强化指导、精细定量的原则;坚持质量第一、稳步发展的原则。

二、理解精细化预报的内涵

1、“精”是指天气预报要精确,准确率要高,是开展精细天气预报的前提和条件。

“细”是指气象要素和气象及相关灾害的时间、空间分辨率以及强度、量级的细化程度,是精细天气预报的核心和关键。

2、与传统天气预报相比,精细天气预报更注重对气象要素演变过程的描述和定量

预报。对于不同的类型和预报时效的天气预报,精细程度要求不同。

3、精细天气预报对常规气象要素预报而言,就是制作数值天气预报可用时效内所

有需要地点的预报。

4、精细天气预报对气象及相关灾害预报而言,就是短期预报要明确灾害性天气落

区,短时和临近预报要明确灾害性天气出现的具体时间、位置和强度。

三、掌握常规天气要素、灾害性天气及气象灾害的精细化预报制作

1、常规天气要素预报

预报项目:天空状况、天气现象、降水量、降水等级(12、24小时预报)、降水概率、风向风速、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定时气温、相对湿度、能见度等。

预报空间分辨率:设有气象观测的城市、县、乡镇及其它需要的地点。

预报时间分辨率:0-24小时预报以3、12、24小时为时间间隔;服务需要时,应当制作逐小时的温度、湿度、风、能见度等预报。

24-48小时预报以6、12、24小时为时间间隔。

48-72小时预报以12、24小时为时间间隔。

预报制作和发布时次:

0-72小时预报每天早晨、下午制作和发布2次,时次为08、20时(北京时,下同)。

常规天气要素预报产品一览表

灾害性天气及与气象相关灾害预报种类:

热带气旋、暴雨、高温、寒潮、雾、突发强降水、冰雹、雷雨大风、龙卷、雷电、大风、沙尘暴、雪灾、冻雨、道路结冰、霜冻、灰霾、连阴雨预报,以及城市内涝、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险、城市火险等气象等级预报。

临近预报:

预报时效:0-2小时。

预报制作和发布时次:当预计有灾害性天气即将发生时,随时制作和发布,每小时更新一次;当天气系统变化或有灾害性天气发生时随时更新。

预报内容:灾害性天气警报,明确灾害性天气的种类、强度、影响区域和时间等。

短时预报:

预报时效:0-6小时。

预报制作和发布时次:在当地强对流天气易发期及汛期,每天早晨、中午、下午制作和发布3次,时次为06、12、18时(地方时)。

预报内容:灾害性天气及与气象相关灾害预报,明确灾害性天气的种类、强度、影响区域和时间等。

短期预报:

预报时效:0-72小时。

预报制作和发布时次:每天2次,时次为08、20时。

早晨制作和发布未来12、24、48小时预报,分08-20、20-08、08-08三个时段;下午制作和发布未来12、24、48、72小时预报,分20-08、08-20、20-20、20-20四个时段。

预报内容:灾害性天气落区及与气象相关灾害预报(画落区线),明确灾害性天气种类、强度、落区和影响时间等。

∑=-N i N 11实况降水量预报降水量四、了解检验方法

1、对所制作和发布的各项预报、警报产品都要进行质量检验。预报检验工作要每天实时进行。

2、对常规要素预报中的降水等级预报检验TS 评分、漏报率和空报率;对温度预报检验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和预报准确率;对降水量预报检验平均绝对误差和平均相对误差,计算方法如下:

平均绝对误差= 平均相对误差=

3、对各类气象及相关灾害预报检验TS 评分、漏报率、空报率以及提前发布正确预报警报的时间(精确到分钟)。

4、预报检验时要求使用所有气象站观测资料(包括自动气象站、雨量站)作为实况依据;对气象及相关灾害预报的检验,除所有气象站观测资料外,灾情调查资料也作为实况依据,包括空报和漏报。

=-N i N 11实况降水量预报降水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