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技术与方法课程
- 格式:doc
- 大小:242.00 KB
- 文档页数:20
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认识天气预报》一、课题:认识天气预报二、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天气预报的作用和重要性;2. 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信息来源和预报方法;3. 学生能够简单了解一些常见天气现象。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观察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意义和作用;2.难点:使学生理解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或图片:《天气预报图示》《不同天气现象的图片》2. 实物:温度计、天气预报仪等3. 天气图表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一下今天早上的天气情况,问学生他们怎样知道天气情况的。
2.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主题:“认识天气预报”。
Step 2:激发兴趣(10分钟)1. 展示《天气预报图示》给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提问:“你们看到这幅图里有什么内容?”2. 学生依次回答,再提问:“你们知道这幅图是用来干什么的吗?”3.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出天气预报的作用和重要性。
Step 3:认识天气预报(20分钟)1. 继续展示《天气预报图示》,解释图示上的各种符号代表什么意思,让学生了解如何通过图示来了解天气情况。
2. 通过实物示范,给学生演示一下如何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
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互相测量一下班级里的温度。
3. 展示《不同天气现象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并通过问答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天气现象的特点和意义。
4. 引导学生讨论:天气预报的信息从哪里得到的?如何预测下一天的天气?Step 4:巩固学习(10分钟)1. 分发天气图表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内容,自己填写当天的天气情况。
2. 让学生将填好的天气图表贴在班级的公告栏上,供大家观察和参考。
Step 5:拓展延伸(10分钟)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通过访问家长或老师,了解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然后设计一个小报告来展示给其他小组。
认识天气预报微课中班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包括天气预报的意义、内容、常用天气预报词汇等。
2. 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天气预报的基本技能,包括观察天气、掌握天气预报的方法等。
3.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天气预报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天气变化的关注,增强学生对天气预报的认识和重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和常用天气预报词汇。
2. 教学难点。
天气预报的方法和技能。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资源。
PPT、视频、图片等。
2. 教学环境。
教室内外。
3. 教学内容。
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和常用天气预报词汇。
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实地观察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天气变化,引发学生对天气预报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习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
通过PPT或讲解,介绍天气预报的意义、内容、常用天气预报词汇等基本知识,让学生初步了解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和内容。
3. 学习天气预报的方法和技能。
通过实地观察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天气的方法和技巧,如观察云的形状、风向、气温等,培养学生对天气变化的敏感度和观察力。
组织学生利用手机或其他工具,查看当天的天气预报,了解天气预报的实际应用,并对比实际天气和预报天气的差异,引导学生思考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天气预报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掌握了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培养了对天气变化的关注和兴趣。
六、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当天的天气变化,并记录下来,对比当天的天气和预报的天气,思考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天气预报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等,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以强调和解释。
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多加观察和思考,培养对天气预报的敏感度和判断力。
小班科学优质教案《天气预报》教案:天气预报教学目标:1.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数据和常用的天气预报图表。
3.能够根据天气预报图表,对未来的天气进行预测。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预测天气的能力。
教学重点:1.天气预报的基本概念。
2.天气预报的基本数据和常用的天气预报图表。
3.学生观察、分析和预测天气的能力。
教学难点:1.学生能够根据天气预报图表,对未来的天气进行预测。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预测天气的能力。
教学准备:1.课件或天气预报图表。
2.组织学生观察和记录当天的天气情况。
教学过程:Step 1 自由探究(10分钟)1.教师简单介绍天气预报的概念和作用,并提出以下问题:- 你知道什么是天气预报吗?- 天气预报有什么作用?2.鼓励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和思考,并记录他们的观点。
Step 2 天气预报的基本数据和常用图表(15分钟)1.教师通过课件或天气预报图表介绍天气预报的基本数据和常用图表,包括温度、降雨量、风向等。
2.让学生观察当天的天气情况,并记录下温度、降雨量等相关数据。
3.鼓励学生根据观察和记录的数据,尝试绘制天气预报图表。
Step 3 天气预报的预测(20分钟)1.教师发放天气预报图表给学生,并要求他们根据图表进行天气预测。
2.学生根据图表中的温度、降雨量等数据,进行天气预测并做出解释。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互相交流他们的预测结果和理由。
Step 4 天气预报的实践(15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并指导他们进行实地观察和记录天气情况。
2.学生按照之前学到的方法,绘制天气预报图表并进行天气预测。
3.教师引导学生相互比较和讨论他们的预测结果,并给予评价和指导。
Step 5 总结与评价(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当天课堂学习的内容和方法。
2.学生互相评价和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习成果。
3.教师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评价,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和预测天气。
小学三年级科学备课教案范文:天气预报教案一、教学内容天气预报二、教学目标1.了解天气预报的意义和目的;2.能够对不同的天气类型进行识别;3.能够根据天气情况进行简单的天气预报。
三、教学重难点1.天气预报的意义和目的;2.对不同的天气类型进行识别。
四、教学方法1.图片法,展示不同类型的天气图片;2.视频法,让学生观看天气预报视频,了解天气预报的内容和方式;3.演示法,进行简单的天气预报演示。
五、教学准备1.天气预报视频;2.天气图片和图表;3.气象仪器模型。
六、教学过程1.天气预报的意义和目的(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天气预报的意义和目的,以使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天气预报主要是为了帮助我们了解未来的天气状况,以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出相应的安排。
2.区分不同的天气类型(25分钟)教师利用图片展示不同类型的天气情况,如大风、雨、晴天等,并让学生辨别不同的天气类型,了解它们与大自然的关系。
3.了解气象仪器(20分钟)教师通过气象仪器模型让学生了解仪器的用途及作用,以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的应对及理解天气预报。
4.简单天气预报方法的介绍(15分钟)教师通过演示法的方式向学生示范简单的天气预报方法,让学生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快速而正确地判断天气情况。
5.独立完成任务(20分钟)教师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独立完成一个简单的天气预报任务,以检查学生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
七、教学评价1.学生能否掌握天气预报的意义和目的;2.学生能否正确区分不同的天气类型;3.学生能否了解不同的气象仪器及其用途;4.学生能否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天气预报。
八、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和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生动有趣中掌握了天气预报的一些基础知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对于学生的个体情况应适时辅导,确保每个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大班科学活动天气预报9篇大班科学活动天气预报 1《天气预报》〉这部分知识属于初一地理《中国的气候》中的内容,这部分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我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坚持从实践出发,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归纳起来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联系实际,将生活融入课堂。
这节课,我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在感受的天气情况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今天天气情况进行描述,经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从而得出天气的概念将生活带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2、明确教学目标,体现教学实效性我根据初一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安排教学内容。
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地理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地理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历和体验来理解地理知识。
培养了科学探究精神,树立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从而标志着本课制定的教学目标的完成。
3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课堂教学手段现代化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基础,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能把教学中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具体化、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我将图像、图形、符号、声音等多种媒体综合一体化。
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卫星云图,辨别卫星云图、识别天气符号和天气预报图,即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课后我还发现在教学中还存在不足之处,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应加以完善,部分学生不能积极参与教学。
总之,总结经验是为了学会教学,通过以上的课后反思可以使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增强业务技能,适应教学中时刻变化的新情况,照亮学生成长之路中的每一个标志,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大班科学活动天气预报 2一、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12个字,会写6个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读出自己的语感。
天气预报员的教案:让你成为优秀的气象预报专家!天气预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业,对人们的出行、生产、生活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作为一个天气预报员,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做好预报工作。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如何成为优秀的气象预报专家。
一、了解气象知识作为一个天气预报员,首先需要掌握一定的气象知识。
了解气压、温度、湿度、风力等基本气象要素,以及风向、气象条件、气象变化等内容,才能够做出准确的预报。
另外,还需要对气象仪器、气象观测和资料处理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这些可以通过学习气象学的相关课程和教材来掌握。
二、熟练掌握预报技巧在掌握了基本气象知识后,天气预报员还需要具备一定的预报技巧,才能够提高预报精度。
例如,要熟练掌握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对不同地区、季节和天气情况要有不同的判断和预报。
另外,还需要掌握一些常用的预报方法和技巧,如常规报、单记录报、综合报、数值预报等,可以通过多做实验和实践来提升预报技巧。
三、注重实践和经验积累作为一个天气预报员,需要时刻关注天气变化,进行观测和分析,并及时做出预报。
实践是提高预报精度的关键,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够积累足够的经验和技能。
因此,建议天气预报员要多参加实际的预报工作,可以与其他预报员交流经验,学习他们的优点和不足。
四、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气象科技不断发展,天气预报方法和工具也在不断更新换代。
因此,作为一个天气预报员,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跟随气象科技发展的步伐,提高预报精度。
可以通过参加专业研修班、阅读学术论文、学习新的数值预报技术等方式,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五、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作为一个天气预报员,需要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才能够做好预报工作。
首先要认真负责地履行工作职责,时刻关注天气变化,进行准确的预报。
同时,还需要和同事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提高预报精度。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气象预报专家,需要掌握基本的气象知识、熟练掌握预报技巧,注重实践和经验积累,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以及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大班科学天气预报(一)引言概述:科学天气预报是一项为人们提供准确天气信息的重要服务。
本文将介绍大班科学天气预报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包括气象观测、数据收集与分析、模型预测、预警与预报等五个大点。
正文:一、气象观测1. 定义与目的:气象观测是指通过测量和记录大气现象的各种变量来收集天气数据,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预测和分析。
2. 气象观测工具:气象站、气象球、卫星遥感等。
3. 气象观测要素:温度、湿度、气压、风向和风速等。
4. 气象观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自动化观测技术、雷达、探空等。
二、数据收集与分析1. 数据来源:气象观测站、卫星遥感、气象雷达等。
2. 数据收集方式:实时收集、电子传输等。
3. 数据质量控制:数据纠正、缺失值填补等。
4. 数据分析方法:统计分析、图表分析、时空插值等。
5. 基于数据的天气状况分析:温度变化、湿度指数、气压梯度等。
三、模型预测1. 天气预报模型:数值模型、统计模型等。
2. 模型输入数据:气象观测数据、卫星遥感数据等。
3. 模型参数设定和调整:初值场、物理参数等。
4. 模型计算与评估:模型运行、误差评估等。
5. 长期和短期预测:天气趋势预测、小时级别的天气预报等。
四、预警与预报1. 预警系统:天气灾害预警、紧急情况应对等。
2. 预警信号:风暴警报、降雨警报等。
3. 预报发布机制:公众媒体、移动应用等。
4. 预报准确性评估:观测与实况对比、用户反馈等。
5. 天气预报的作用和意义:辅助出行、农业生产调度等。
总结:大班科学天气预报的基本原理涉及气象观测、数据收集与分析、模型预测以及预警与预报等多个方面。
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为人们提供准确的天气信息,帮助大家做出科学决策和应对天气变化。
在未来的发展中,预报准确性的提高和预警系统的完善将成为科学天气预报的重要方向。
教师必备:三年级天气预报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天气预报中的基本气象要素,如温度,湿度,气压等;2.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掌握天气预报的基本规律;3.学会如何制作天气预报,并能有效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重难点1.天气习惯语的理解和运用;2.天气预报气象要素的认识和把握;3.按照规定格式编制天气预报内容。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是介绍三年级天气预报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包括天气预报的基本概念,天气预报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天气预报的基本气象要素,如温度、湿度、气压、风速等,以及如何制作和编排天气预报的方法和技巧等内容。
以下是具体的内容分析:1.天气预报的概念天气预报是指根据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和趋势,预测未来某段时间内的天气状况的一种方法。
它是科学的、系统的、有计划的,有助于人们预防灾害、制定相应的工作和生活计划。
2.天气预报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天气预报有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天气变化具有正常规律,温度、气压等气象要素的变化也都有趋势和规律。
(2)天气预报需要充分地收集和分析气象数据,比如气象台的实时气象信息,同期历史气象信息,以及其他相关的天气事件等。
(3)天气预报还要注意变化的时空尺度,不能只看某个区域的状况,而忽略了更广泛和更长远的气象事件。
3.天气预报的基本气象要素天气预报涉及到许多气象要素,如气温、湿度、气压、风向和风速等。
其中,气温是影响天气变化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而其他要素则通常也与气温变化有一定的联系,需要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4.如何制作和编排天气预报制作天气预报需要了解基本的结构和编排规则,通常包括日期、天气状况、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几个要素。
需要注意的是,预报的准确性和可读性是制作预报的核心要求之一,需要尽可能准确地预报天气变化,并且以供人们清晰易懂的形式展示。
四、教学方法在教学天气预报的时候,有几种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1.让学生阅读天气预报信息,并且根据预测结果绘制天气图;2.对于某一天的气象数据,指导学生分析和预测该地区未来几天的天气状况;3.进行天气预报演示,让学生体验制作天气预报的过程。
幼儿园大班科学气象预报实施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基本气象概念,如温度、风向、风力等。
2.学习气象测量的方法,例如温度计、风向仪等。
3.提高幼儿天气预报能力,能预测今天的天气情况。
二、预备知识:气象气象是指研究大气的现象和气象要素规律的科学。
其主要研究对象为大气中的物理、化学、动力、热力学等要素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气象要素气象要素是指组成气象的基本元素,如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力、云量、降水等。
温度温度是物体的热量状态。
根据热量大小,物体分别可以处于升温、降温、保持稳定的状态。
风向风向是指风的吹向。
根据不同的起始方向,风向可以分为东、南、西、北等。
风力风力是指风的强度大小。
根据不同的风速,风力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强烈、暴风等。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气象概念的提出、气象要素的研究。
教学难点:天气预报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通过问答的形式了解幼儿们对天气的认识程度,例如“大家知道什么是气象吗?”“为什么天会下雨呢?”等。
2.以湿度计为例讲解气象的基本概念和要素。
(二)实践环节1.给幼儿发放各种气象测量仪器,如温度计、湿度计、风向仪等,让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气象要素的测量。
2.告诉幼儿们天气预报的一般步骤,包括观察天空、看地面情况、测量气象要素等。
3.让幼儿们试着分析天气情况,预测天气情况。
(三)小结环节1.进行课堂小结,让幼儿们回答所学的知识点,加深记忆和理解。
2.鼓励幼儿们通过实践,积极参与气象测量和天气预报,提高自己的大气科学能力。
五、课后延伸:1.给孩子们发放天气预报表格,让他们在家里观察天气情况并记录在表格上,可以提高孩子们观察天气的能力。
2.播放气象预报视频,让孩子们跟着播报员进行实际演练,更好的掌握天气预报的方法。
3.鼓励孩子们在家里做简单的气象实验,例如制作云雾和风向仪等,这些操作不仅能帮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气象概念,还能够培养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六、教学效果:通过本次科学气象预报实施教案的教学,幼儿们信心提高了气象预报能力。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天气预报》教案:天气预报教学目标:1. 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 掌握查看天气预报的方法;3. 学会运用天气预报信息做出周围环境适应的决策。
教学重点:1. 天气预报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 查看天气预报的方法。
教学准备:1. PPT;2. 天气预报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导入:(10分钟)1. 通过向学生询问:“我们为什么要了解天气情况?”引导学生思考。
2. 引导学生讨论天气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并让学生举出一些例子。
讲授:(30分钟)1. 通过PPT向学生介绍天气预报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包括天气预报是通过收集气象资料进行分析和预测来告诉人们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情况,可以帮助人们及时做出适应周围环境的决策等。
2. 通过PPT向学生展示天气预报的常用图标和短语解释,让学生了解各种天气预报的图标和短语表示的意思。
3. 通过PPT向学生介绍如何查看天气预报,包括通过电视、电脑、手机软件等途径查看天气预报,并提醒学生注意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即时性。
练习:(30分钟)1. 给学生发放一份天气预报的资料,让他们通过阅读资料回答相关问题,例如:“明天的天气情况如何?有没有雨?”等。
2.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利用查看到的天气预报信息讨论并制定当天的活动计划。
例如,如果天气预报说会下雨,学生应该提出在室内进行活动的建议等。
展示与总结:(20分钟)1. 让学生展示他们制定的活动计划,并让其他学生评论他们的计划是否合理。
2. 综合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和学生的实际体会,引导学生总结天气预报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拓展活动:1. 带领学生制作天气预报图表,通过收集和整理天气数据来预测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并邀请学校其他同学和老师参与预测和讨论。
2. 组织学生开展户外观察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天空、温度、风向等来预测当天的天气情况,并与天气预报进行对比。
教学反思:1. 在讲授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引导他们思考和回答问题。
初中天气预报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概念,掌握天气现象的成因及分类。
2. 学生能掌握天气图的基本解读方法,了解气压、气温、湿度等气象要素对天气的影响。
3. 学生能了解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及其防御措施。
技能目标:1. 学生能通过观察天气图,分析天气形势,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制作简单的天气预报,并进行合理的解释和说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气象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明白人类活动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从而培养他们爱护环境的责任感。
3. 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关爱他人的情感,使他们能够关注天气变化对生活、学习的影响,并学会为他人提供帮助。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初中自然科学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天气预报,掌握气象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对自然现象有较高的兴趣,但知识储备有限,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采用讲解、示范、讨论、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预测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天气预报的基本概念:天气的定义、天气系统的分类、天气图的构成。
2. 气象要素及其影响: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对天气的影响。
3. 天气图的解读:地面天气图、高空天气图的基本解读方法,天气系统的识别。
4. 天气预测方法:根据气象数据和天气图,分析天气形势,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
5. 气象灾害与防御:介绍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如洪涝、干旱、台风等)及其成因、特点和防御措施。
6. 天气预报实践:分组进行天气预报制作,包括数据分析、天气形势判断、天气预报撰写和发布。
幼儿园科学活动-天气预报DIY教案一、教学目标1.大水滴能够通过观察天气的变化,学会简单的天气预报。
2.培养幼儿们的观察力、言语表达能力及创造力。
3.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增强他们的协作能力。
二、教学活动1.制作气象仪器教师告诉幼儿们,气象仪器是专门用来观察天气的。
通过制作天气仪器,可以让幼儿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气象学知识。
教师带领幼儿们制作温度计、风速计、气压计,并讲解每个仪器的作用和原理。
2.掌握天气变化规律教师通过唱歌、做游戏,引导幼儿们了解天气的变化规律,明确每种天气的特征和自然现象。
例如,“晴转雨,水滴变了型”,“雨后晴,天上彩虹飞”。
3.运用气象仪器进行观察教师带领幼儿们到室外观察天气状况。
通过观察望远镜、风速计等仪器的读数,幼儿们可以判断天气状况和未来的变化趋势。
4.制作天气预报演示板教师将准备好的卡片贴在洞板上,幼儿们可以自己选择合适的卡片来表示当天的天气情况。
通过这项活动,幼儿们可以锻炼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这也是一项有趣的合作活动,幼儿们会相互协作,发挥团队精神,共同创造一个完整漂亮的演示板。
三、教学评价通过这个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实施,幼儿们在学习中掌握了“天气预报”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能,拓展了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和反思,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合作活动的实施和优秀的表现,也能够培养幼儿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帮助幼儿们发展人际交往技能和心理素质。
在课后评估中,我们也可以根据幼儿们的表现情况和学习反馈,来对这个课程设计进行总结和反思,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大班科学教案气象预报
标题:大班科学教案——气象预报
一、活动目标:
1. 了解基本的气象知识,知道气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 学会观察天气现象,能根据天气符号进行简单的气象预报。
3. 培养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二、活动准备:
1. 气象相关图片(如晴天、阴天、雨天、雪天等)。
2. 天气预报视频或音频。
3. 各种天气符号卡片。
三、活动过程:
1. 导入环节:教师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的视频,引导孩子关注并讨论视频中的内容。
2. 讲解环节:
- 教师讲解各种天气现象(如晴天、阴天、雨天、雪天等),并展示相应的图片。
- 引导孩子理解天气的变化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影响,如穿什么衣服、是否可以户外活动等。
3. 实践环节:
- 教师出示各种天气符号卡片,让孩子们尝试理解和记忆。
- 随后,教师模拟不同的天气情况,让孩子们选择正确的天气符号进行预测。
4. 总结环节:教师带领孩子们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并鼓励他们回家后继续观察天气变化。
四、活动延伸:
1. 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孩子们观察天气变化,记录下来并与大家分享。
2. 家长可以在家中设置一个“小小气象站”,让孩子参与制作每日的天气预报。
五、教学反思:
在本活动中,教师应注意激发孩子的兴趣,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天气预报》教学目标1.让幼儿认识到天气变化对生活的影响;2.增强幼儿的观察能力,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3.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幼儿的实践能力及协作能力;4.通过课堂活动,帮助幼儿理解天气预报的功能及用途。
教学内容1.掌握天气预报的作用及有关标志的认识;2.通过实验完成如何制作『天气预报』;3.让幼儿发现天气预报的不准确性;4.通过幼儿自己动手制作天气预报,提高幼儿的操作能力及观察能力。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带来一些天气图标和对应天气的图片,并制作一些天气卡片;2.准备制作天气预报所需的资料如纸张、彩笔等。
自由探究(15分钟)1.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天气图标,让幼儿看图形,询问幼儿这些图标表示什么天气?2.让幼儿通过图片的形式掌握有关天气的基本知识。
操作实验(30分钟)1.带领幼儿制作『天气预报』。
准备一块白纸分成「今天」、「明天」两部分,分别画出来“晴天”,“多云”,“雨天”的图标;2.询问幼儿今天的天气情况是什么,让幼儿将相应的天气标志放在「今天」的那一天;3.再询问幼儿第二天的天气情况,将相应的天气标志放在「明天」的那一天。
活动讨论(15分钟)1.通过思考和讨论,让幼儿认识到天气变化对生活的影响;2.让幼儿讨论天气预报的作用及有关标志的认识。
小结(10分钟)1.总结今天的课程内容,强化幼儿对所学知识的记忆;2.引导幼儿发现天气预报的不准确性,这样可以让幼儿体验到亲身感受、了解到实际情况。
总结本节课旨在通过实验制作天气预报,让幼儿了解所需的天气标志,并发掘天气预报对我们生活的作用及不准确性,让幼儿更好地了解世界和自己。
同时,本课程注重幼儿的实践能力及协作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培养全面发展儿童的途径。
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课程标准1、标准: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高压低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2、分析:天气图是学生以及将来作为一名公民在现代社会中要经常接触到的。
本条“标准”旨在使学生能阅读和简单分析天气图,并解释天气变化现象。
天气图是用来反映天气状况并预报天气变化的专业性图像,其中涉及各种类型锋面、低压和低压槽、高压和高压脊、切变线等天气系统。
人们经常接触到的多是电视节目中播放的简易天气图。
本条“标准”所指的就是这类简易天气图,所要求的天气系统主要是常见的锋面(包括冷锋和暖锋)、低压(包括低压槽)、高压(包括高压脊),而且只关注海平面的天气图。
高空天气图在此不作要求。
各种天气系统的特点,可从气温、气压、湿度(包括降水)、风等几方面分析,从而综合出各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进一步明确天气系统移动前后的天气变化,这是运用天气图分析天气状况并作天气预报的关键所在。
学习天气系统尤其是锋面,需要引入气团的概念,但对其他概念(如气旋、反气旋),“标准”未作要求,目的是简化知识头绪。
把握本条“标准”还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应从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出发,切忌增加知识难度;第二,应对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予以重视,并能联系相关的天气实例作适当拓展分析,如锋面等;第三,不同地区应重视对影响本地区的重要天气系统的了解,如云贵高原地区的昆明准静止锋。
二、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是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三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和“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等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基础上进行的,本课是在前几课的基础上,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论述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
本课的学习还为后面气象灾害台风、寒潮等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使学生了解气团、锋面的概念、分类;②使学生能够根据锋面图能判断锋面的类型,分析锋面过境前后的天气特点;(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示意图的分析对比,结合天气变化现象,归纳锋面天气系统的特点②通过具体实例理解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正确认识天气的形成和变化,树立辩证唯物的观点,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动机。
《天气预报》导学案第一课时一、课程内容导入天气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了解天气预报则更是我们必须学会的技能。
通过学习《天气预报》,我们将了解如何预测天气,掌握天气变化规律,更好地规划自己的生活和活动。
二、学习目标1.了解天气预报的作用和意义;2.学习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和常用术语;3.掌握如何获取天气预报信息;4.培养对天气预报的兴趣,提高自身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三、课程内容1.天气预报的定义及作用- 天气预报是根据气象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状况进行预测的一种预测活动。
它的作用是帮助人们了解未来的天气状况,有针对性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2.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和常用术语- 气温:指空气的温度,常用单位为摄氏度或华氏度。
- 湿度:指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 风力:指风的强劲程度,常用单位为级别。
- 降水:指雨、雪、雾等形式的水珠或冰晶降落到地面上的现象。
- 阴天:指天空被云层遮挡,阳光无法直射到地面上。
- 晴天:指天空没有云层,阳光明媚。
- 雾天:指空气中水蒸气过多,形成雾气,能见度降低。
3.获取天气预报信息的途径- 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获取天气预报信息;- 下载天气预报软件,在手机上实时查看天气信息;- 拨打天气预报电话,了解当地的天气情况。
四、教学方法1.讲解结合实例:通过展示实际的天气预报数据和图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天气预报知识。
2.小组讨论: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当地天气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地观察:安排学生做一次天气预报实践活动,观察当地的天气变化并做出预测。
五、课堂检测1.请学生列举三种获取天气预报信息的途径。
2.解释以下天气术语:气温、湿度、风力、降水、阴天、晴天、雾天。
3.请学生描述当地最近一周的天气变化规律,并和同学分享自己的天气预报。
六、课后拓展1.让学生自行选择一个城市或地区,收集该地区的天气预报信息,并做一个简单的天气预报报告。
课程简介作为全国气象部门基层台站气象业务系列培训课程之一,《天气预报技术与方法》是为地市级和县级气象局预报员提供预报业务培训课程,也可作为其他预报员的业务参考和大学生、研究生的教学参考。
我们假定学习者是气象专业本科或研究生毕业、或者经过天气预报专门培训的非气象专业毕业的预报员,也就是说学习者学习过天气学,对天气预报的原理和方法已经有较好的基础。
课程特色本课程尽量简化概念性、原理性描述,尽量介绍新的技术方法、研究成果和规范标准,尽量使用新的天气个例和资料图表,特别是直接针对预报员工作平台——MICAPS系统制作图表、调阅资料、描述流程,以帮助读者建立预报思路、提高业务技能,是本课程的一个特色。
根据目前我国天气预报业务体系的业务分工,地市级和县级气象局主要负责短期、短时和临近预报业务,因此,本课程不涉及中期以上时效的预报问题。
课程目标《天气预报技术与方法》课程介绍了有关天气分析的内容和方法、要素预报以及暴雨、强对流、雾霾、沙尘暴、暴雪等灾害性天气预报和热带气旋、海洋天气预报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员加深对天气学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解决实际预报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员掌握天气预报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天气预报的基本方法和思路,为从事实际预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自学要求1.了解、掌握常用的天气分析预报的资料、图表、分析方法、预报方法和预报思路;2.了解要素预报的方法、熟悉各种气象要素的预报思路和预报着眼点;3.掌握暴雨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能灵活运用预报方法制作预报;4.掌握强对流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并能灵活运用预报方法制作预报;5.掌握雾和霾的基本概念、时空分布特征、发生和消亡的天气学形势、预报;6.掌握暴雪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并能灵活运用暴雪预报方法制作预报;7.掌握寒潮发生发展全过程中天气形势演变的主要特征,以及寒潮预报的基本思路与方法,能够较好预报寒潮;8.了解并熟悉掌握我国沙尘暴天气的时空分布特点、形成机制、环流背景、天气系统及物理量特征,掌握沙尘暴预报方法建立沙尘暴天气的预报思路;9.掌握热带气旋及其预报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了解定位、定强基本方法和熟悉预报方法和思路;10.了解、熟悉我国沿海海域的天气气候特征,了解、熟悉海雾、风暴潮、海上大风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海雾、风暴潮、海上大风的分析预报方法和预报思路。
使用帮助1、如何快捷进入课程学习页面两个途径可以实现:1、通过首页左侧导航轮实现,用鼠标拖动导航轮出现章标题名称,点击后出现本章包含小节,点击小节名直接进入章节课程学习页面;2、在首页点击课程学习一级菜单,默认为第一章课程内容,在左侧导航栏中可以选择其他章节课程,右侧显示本章导学流程图,其中代表学习内容,代表动画播放代表视频内容。
2、动画演示功能可通过两个途径实现:1、课件学习页面中知识点位置嵌入对应动画标签,点击动画标签出现动画播放页面,播放完毕后点击返回关闭页面即可;2、点击进入本章动画列表页,点击动画后进入动画播放页面,播放完毕后点击返回关闭页面即可。
3、图片放大功能在课件学习过程中,学习页面中图片均可点击,点击后显示该图放大效果让学员更清晰看到图片。
鼠标放置图片中右上角出现,点击后可关闭图片放大效果。
4、页面隐藏收放功能为了让课件页面保持清晰的显示效果,课件中只保留章节标题和主要小节标题,点击标题或标签均可展开内容,点击该内容文字自动收起。
5、视频播放演示功能在每章右侧导学流程图或左侧导航栏中点击标签,可以查看该章中包含的视频内容。
6、下载参考文献功能在资源中心一级菜单下参考文献二级菜单中,学员可以按照章分类下载参考文献,如果本地电脑安装.pdf 阅读软件,将自动打开参考文献,如果未按照阅读软件,系统提示下载参考文献。
在首页右下角有快捷入口,可直接进入参考文献页面。
7、自测练习功能在课程学习页面左侧导航栏中,每章导航栏中包括自测练习部分,点击后进入自测练习页面,学员完成自测题后点击查看,将自动显示正确答案页面。
教材《天气预报技术与方法》姚学祥等编著 2011年气象出版社出版;参考书《天气学原理和方法》(第四版) 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等编著 2007年气象出版社出版;《气象学》徐祝龄编著气象出版社出版;《大气物理学基础》许绍祖编著气象出版社出版;《多普勒天气雷达原理与业务应用》俞小鼎,姚秀萍,熊廷南等编著 2006年气象出版社出版;《天气学分析》(第二版)寿绍文,励申申,王善华等编著 2006年气象出版社出版。
《卫星与雷达图像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英]巴德M J,福布斯 G S,格兰特J R 等编著卢乃锰等译许健民,方宗义审校1998年科学出版社出版;《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与应用》胡明宝,高太长,汤达章编著 2000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天气分析预报物理量计算基础》刘健文,郭虎,李耀东等编著2005年气象出版社出版;《现代天气预报技术和方法》章国材,矫梅燕,李延香等编著,2007年气象出版社出版;《西太平洋台风概论》陈联寿,丁一汇编著气象出版社出版;《热带气旋全球观》 R.L.Elsberry 编著陈联寿,董克勤,金汉良等译气象出版社出版;《广东省天气预报技术手册》林良勋主编 2006年气象出版社出版;《寒潮和霜冻》,马树庆,李锋,王琪等 2009年气象出版社出版;《2008年初中国南方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分析》矫梅燕,曲小波主编 2008年气象出版社出版;《陕西省短期天气预报技术手册》杜继稳主编 2007年气象出版社出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学员的基本要求是:1、掌握天气预报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2、掌握天气预报的基本方法和思路,为从事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一章天气分析的内容和方法第二章要素预报第三章暴雨预报第四章强对流天气预报第五章雾霾预报第六章暴雪预报第七章寒潮预报第八章沙尘暴预报第九章热带气旋预报第十章海洋天气预报课程考核(一)考试目标针对全国气象部门地市级和县级气象局预报、服务人员主要通过计算机网络环境进行学习的基本特点,学员从业务应用角度了解天气预报的内容和流程、要素预报等各种天气的预报思路和预报着眼点。
通过本考试,考核学员掌握天气预报的内容和流程、了解要素预报的方法、熟悉各种天气的预报思路和预报着眼点的程度,以提高地市级和县级气象局预报、服务人员的基本业务素质。
(一)考试目标全国气象部门地市级和县级气象局预报、服务人员。
(三)考试范围天气分析的内容和方法要素预报暴雨预报强对流天气预报雾、霾预报暴雪预报寒潮预报沙尘暴预报热带气旋预报海洋天气预报(四)试卷结构与题型1试题由填空题、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比例分配为:填空题约占42%;单选题约占20%;多选题约占12%;判断题约占18%;简答题约占6%;论述题约占2%。
试卷分数满分为100分。
2考试方式:集中考试。
考试时间:120分钟。
课程导学网站资源1.1、世界气象组织:http://www.wmo.int/pages/index_zh.html2.2、欧洲气象计算机辅助教学网(EUMATCAL):/polarlow/index.htm3.3、中国气象局:/4.4、中国天气网:/5.5、中央气象台://6.6、国家气象信息中心:/web/index.htm7.7、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8.8、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9.9、中科院大气所:/10.10、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中国气象局远程教育网:http://www.cmatc.g/11.11、台湾中央气象局:.tw/V7/index.htm12.12、香港天文台:.hk/contentc.htm13.13、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mo14.14、京信息工程大学天空网络教室:http://202.195.237.152/skyclass2006/15.15、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精品课程:/pages/jpkc.asp16.16、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courses/112072/default.htm17.17、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网络教学平台:/eolenv/homepage/common/opencourse/index_jpk.jsp?_style=cuit18.18、北京大学网络学院:/19.19、中国海洋大学网络教学资源:/webapps/portal/frameset.jsp20.20、中国防雷信息网:/servlet/Node?Node=121.21、中国沙尘暴网:/22.22、中国台风网:/23.23、新气象:/24.24、气象出版社:/25.25、中国兴农网:/26.26、中国气象论坛:/forum.php27.27、气象家园:/forum.php28.28、气象在线:/web.2.asp?hwid=101529.29、《气象知识》:/ch/index.aspx30.30、怀化气象论坛:/参考文献第一章参考文献【1】陈小雷,景华,仝美然等. 2007.地基GPS遥测大气可降水量在天气分析诊断中的应用.气象,33(6):19-24.【2】陈静,陈德辉,颜宏. 2002.集合数值预报发展与研究进展.应用气象学报,13(4):497-507. 【3】曹云昌,方宗义,夏青.2005.GPS遥感的大气可降水与局地降水关系的初步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4】李泽椿,陈德辉. 2002.国家气象中心集合数值预报业务系统的发展及应用.应用气象学报,13(1):1-14【5】李建华,郭学良,肖稳安.2006.北京强雷暴的地闪活动与雷达回波和降水的关系.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9(2):228-234.【6】孙继松,王华,王令等.2006.城市边界层过程在北京2004年7月10日局地暴雨过程中的作用.大气科学,30(2):221-234.【7】孙继松,杨波.地形与城市环流共同作用下的B中尺度暴雨.大气科学,2008,32(6):1352~13 64.【8】张义军,孟青,马明等. 2006.闪电探测技术发展和资料应用.应用气象学报,17(5):611-620. 【9】Carey L D,Rutledge S 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cipitation and lighting in tropic al island convection:a C-band polarimetric radar study. A multiparameter radar case study of the microphysical and kinematic evolution of a lighting producing storm [J]. Mon Wea Rev,2000,128(80):2687-2710.【10】Orlanski I,1975,A rational subdivision of scales for atmospheric processes,Bull A m Meteor Soc,56,527-53第二章参考文献【1】陈豫英,陈晓光. 2006.精细化MOS相对湿度预报方法研究.气象科技,(2).【2】董鹤松,南万洙等. 2009.延边州"5.06"罕见大风成因分析.吉林气象,(2).【3】冯汉中,陈永义,成永勤等. 2006.双流机场低能见度天气预报方法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17(1). 【4】何明琼,承秦平. 2002.三峡坝区相对湿度预报.气象科技,(6).【5】矫梅燕,曲小波.2008.2008年初中国南方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分析.北京:气象出版社,5 5.【6】李崇银,杨辉,顾薇. 2008.中国南方雨雪冰冻异常天气成因分析.气候与环境研究,13(2).【7】饶纲伟,徐穗珊,李江南. 2008.不同云物理方案对粤北冻雨的敏感性试验.广东气象,(6).【8】孙士型,陈良华,李波. 2000.一次区域性降雪过程前后各高度温度和风的局地变化.湖北省气象学会年会论文集.【9】孙士型等. 2001.三峡坝区相对湿度的气候特征及预报思路.中国三峡建设,(7).【10】王迎春,钱婷婷,郑永光. 2004.北京连续降雪过程分析.应用气象学报,(1).【11】吴蓁,赵培娟,苏爱芳等.2009.2008年河南持续低温、冻雨和暴雪天气成因.气象与环境科学,Vo l 32(1):9-15.【12】熊秋芬,胡江林,陈永义. 2007.天空云量预报及支持向量机和神经网络方法比较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3(3),255-260.【13】张吉,黄治勇. 2001.武汉市空气相对湿度预报模式的建立.湖北气象,(3).【14】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 1977.天气学教程.北京.第三章参考文献【1】蔡晓云,焦热光,卞素芬等.2001.多普勒速度图暴雨判据和短时预报工具研究.气象,27(7):13-15.【3】陈忠明,.徐茂良,闵文彬等. 2003.1998年夏季西南低涡活动与长江上游暴雨[J].高原气象,22(2):162-167.【4】陈忠明,闵文彬,徐茂良等.2004.大气运动非平衡强迫与"98•7"暴雨云团的中尺度特征[J].气象学报,62(3):375-383.【7】丁一汇,王遵娅.2009.中国雨季的气候学特征,将投Meteorology and Atmospheric Physics. 【8】范俊红.2009."华北地区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的大尺度环境场研究"技术报告.【10】侯青,许健民.2006.卫星导风资料所揭示的对流层上部环流形势与我国夏季主要雨带之间的关系[J].应用气象学报,17(2):138-144.【11】来小芳,张艳玲,陆汉城等.2007."配料法"用于长江下游暴雨预报[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30(4):5 56-560.【12】梁丰,陶诗言,张小玲.2006.华北地区一次黄河气旋发生发展时所引起的暴雨诊断分析,应用气象学报[J],17(3),257-265.【13】李俊,李武阶,廖移山.2006.基于"配料"的梅雨锋强降水预报方法[J].气象,32(9):3-8.【14】刘洪恩.2001.单多普勒天气雷达在暴雨临近预报中的应用.气象,27(12):17-22.【15】刘还珠,张绍晴.1996.湿位涡与锋面强降水天气的三维结构[J];应用气象学报,7(03):275-284. 【17】覃丹宇.2005.梅雨暴雨云团的卫星观测及其形成和发展机理研究,博士论文.【18】孙建华,张小玲,齐琳琳等.2004.2002年中国暴雨试验期间一次低涡切变线上发生发展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大气科学,28(5):675-691.【19】寿绍文,李耀辉,范可.2001.暴雨中尺度气旋发展的等熵面位涡分析[J],气象学报,59(5):560-5 68.【23】王福侠,张迎新,胡欣等.2004.华北平原一次秋季大暴雨过程的物理成因分析.气象科技,(S1):15 -20.【24】夏文梅,张亚萍、汤达章等.2002.暴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的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5(6):787 -794.【25】夏文梅,王凌震,张亚萍等.2003.低空急流的单多普勒速度特征.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6(4):489-495.【26】项续康,江吉喜.1995.中国南方地区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应用气象学报,6(6):1-17.【27】许健民,方宗义. 2008.《卫星水汽图像和位势涡度场在天气分析和预报中的应用》导读[J].气象,3 4(5):3-8.【28】许健民.2009.2009年气象卫星资料在天气分析和预报中应用培训班卫星.【29】于玉斌,姚秀萍.2000.对华北一次特大台风暴雨过程的位涡诊断分析[J].高原气象(1).【30】俞小鼎,周小刚,L.Lemon等.2009.强对流天气临近预报.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8月.【31】张沛源,陈荣林.1995.多普勒速度图上的暴雨判据研究.应用气象学报,6(3):373-377.【32】张小玲,陶诗言,张顺利.2004.梅雨锋上的三类暴雨.大气科学,28(2):187-205.【33】张顺利,陶诗言,张庆云等.2002.长江中下游强降水的大尺度和中-尺度特征.科学通报,(47):779 -786.【34】赵玉春,李泽椿,肖子牛.2008.华南锋面与暖区暴雨个例对比分析.气象科技,36:47-54. 【36】Chappell C. F..1986.Quasi-stationary convective events,Mesoscale meteorology and f orecasting.Amer. Meteor. Soc.,289~310.【37】Doswell C. A. III,H.E. Brooks and R.A. Maddox.1996.Flash flood forecasting: Aningre dients-based methodology. Wea. Forecasting,11,560-581.【38】Johns R. H.,and C. A. Doswell III.1992.Severe local storm forecasting. Wea. Forecast ing,17,588-612.【39】Nietfeld D D,Kennedy D A.1998.Forecasting snowfall amounts: an ingredients-based methodology upporting the Garcia method. In: Preprints 16th Conf on Weather Analysis a nd Forecasting,Phoenix AZ: Amer Meteor Soc:385-387.【42】Wetzel S W.2000.An operational ingredients-based methodology for forecasting midla titude winter season precipitation. Wea Forecasting,16:156-167.第四章参考文献【2】蔡则怡,李鸿洲,李焕安. 1988.华北飑线系统的结构与演变特征.大气科学,12(12):191-199. 【3】曹晓岗等. 2009."080825"上海大暴雨过程综合分析.气象,35(4):51-58.【4】刁秀广,车军辉,李静. 2009,边界层辐合线在局地强风暴临近预警中的应用.气象,35(2):29-33. 【5】刁秀广,杨晓霞,朱君鉴. 2008.一次长寿命风暴的CINRAD/SA雷达反射率及中气旋产品特征与流场结构.高原气象,27(3):657-667.【6】刁秀广,张新华,孙殿光等.2009.CINRAD/SA雷达风暴趋势在冰雹和大风预警中的应用.气象科技,37(2):230-233.【7】刁秀广,朱君鉴,黄秀韶. 2008.VIL和VIL密度在冰雹云判据中的应用.高原气象,27(5):1132-11 39.【8】东高红,吴涛. 2007.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在地面大风预报中的应用.气象科技,35(6):877-881. 【9】冯桂力,郄秀书,吴书君. 2008.山东地区冰雹云的闪电活动特征.大气科学,32(2):289-299. 【10】冯桂力,郄秀书,袁铁等.2007.雹暴的闪电活动特征与降水结构研究.中国科学D辑,37(1):123-1 32.【11】何立富,陈涛,周庆亮等.2007.北京"7.10"暴雨β中尺度对流系统分析.应用气象学报,18(5):655-6 65.【12】胡玲,张殿江,吴强. 2008.强降水和弱降水超级单体风暴的雷达回波特征对比分析.气象科技,36(2): 155-159.【13】井喜,井宇,李明娟等. 2008.淮河流域一次MCC 的环境流场及动力分析.高原气象,27(2):349-3 57.【14】李鸿洲,蔡则怡,徐元泰.1999.华北强飑线生成环境与地形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大气科学,23(6): 713-721.【15】李耀东,刘健文,高守亭.2004.对流能量计算及强对流天气落区预报技术研究.应用气象学报,15(1): 10-20.【16】陆汉城,杨国祥. 2004.中尺度天气原理和预报.北京:气象出版社.【17】刘一炜,寿绍文,解以扬等. 2010.热力不均匀场对一次冰雹天气影响的诊断分析.高原气象(已录用). 【18】马明,陶善昌,祝宝友.2004.卫星观测的中国及周边地区闪电密度的气候分布.中国科学(D辑):298-306.【19】孟青,吕伟涛,姚雯等.2005.地面电场资料在雷电预警技术中的应用.气象,31(9):30-33.【20】漆梁波,陈永林. 2004.一次长江三角洲飑线的综合分析.应用气象学报,15(2):162-173. 【22】孙继松,舒文军.2OO7.北京城市热岛效应对冬夏季降水的影响研究.大气科学,31(2):311-32O. 【23】陶祖钰,赵昕奕. 1993.京津冀地区闪电的气候分析.气象学报,51(3):325-332.【24】王飞,张义军,赵均壮等.2008.雷达资料在孤立单体雷电预警中的初步应用.应用气象学报,19(2): 153-160.【25】王炜,贾惠珍.2002.用雷达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资料预测冰雹.气象,(1):47-48.【28】许爱华,詹丰兴,刘晓晖等. 2006.强垂直温度梯度条件下强对流天气分析.气象科技,34(4):376-3 80【29】杨晓霞,王建国,杨学斌等.2008.2007年7月18-19日山东省大暴雨天气分析.气象,34(4):61-7 0.【30】姚建群,戴建华,姚祖庆.2005.一次强飑线的成因及维持和加强机制分析.应用气象学报,16(6):74 6-753.【31】姚学祥. 2004.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动力诊断与数值模拟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博士论文.【32】姚叶青,俞小鼎,陈明轩等. 2008.一次典型飑线过程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高原气象,27(2). 【33】姚叶青,俞小鼎,郝莹等.2007.两次强龙卷过程的环境背景场和多普勒雷达资料的对比分析.热带气象学报,23(5):483-490.【34】叶彩华,姜会飞,李楠等. 2007.北京地区冰雹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2(5):34-40.【35】易笑园,宫全胜,李培彦等.2009.华北飑线系统中地闪活动与雷达回波顶高ET的关系及预警指标.气象,35(2):34-40.【36】易笑园,李泽椿,李云等. 2010.长生命史冷涡背景下持续强对流天气的环境条件.气象,38(1):17-25.【37】易笑园,张义军,李培彦等.2007.MCS中地闪活动特征与雷达资料相关个例分析.气象科技,35(5): 666-669.【38】张芳华,高辉.2008.中国冰雹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南京气象学院学报,31(5):687-693.【39】张芳华,张涛,周庆亮等.2005.2004年7月12日上海飑线天气过程分析.气象,31(5):37-45. 【41】张义军,言穆弘,董万胜.1995.人工触发闪电与降雨倾泻.高原气象,14(4):406-414.【42】郑栋,孟青,吕伟涛等.2000.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夏季地闪活动时空特征分析.应用气象学报,16(5): 639-644.【43】郑栋,张义军,吕伟涛等.2005.大气不稳定度参数与闪电活动的预报.高原气象,24(2):198-203. 【44】郑永光,陈炯,朱佩君.2008.中国及周边地区夏季中尺度对流系统分布及其日变化特征.科学通报,53(4):471-478.【46】周筠君,张义军,郄秀书.1999.陇东地区冰雹云系发展演变与其地闪的关系.高原气象,18(2):236—244.【48】Browing K A,C R landry.Airflow wiyhin a tornadic storm.10th Wea.Radar Conf.116-12 2【49】Weisman M L.The genesis of bow echoes: A rear-inflow induced meso-convective str ucture.Cooperetive Thesis No.125,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and National Cen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NCAR/CT-125,149【50】Hondl K D,M D Eilts. Doppler Radar signatures of developing thunderstorms and th eir potential to indicate the onset of cloud-to-ground Lightning.Mon Wea Rev,1994,122: 1818-1836.【51】J Houze R A ,S A Rutledge,M I Biggerstaff,et al.Interpretation of Doppler radar d isplays of mid-latitude mesoscale convective lines.Bull Amer Meteor Soc,1989,70(6):608-619.【52】ohn R H,C A Doswell.Severe local storm forecasting.Weather and Forecasting. 1992,7:588-612.【53】Kawasaki Z I,K Yamamoto,K Matsuura,et al. SAFIR operation and evaluation of i ts performance.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1994,21:1133-1136.【54】Keighton S J,H B Bluestein,and D R MacGorman.The evolution of a severe mesosc ale convective system:Cloud-to-ground lightning location and stormstructure.Mon Wea Rev,1991,119:1533–1556.【55】Lemon L R .The Radar "Three-Body Scatter Spike": An Operational Large-Hail Signatur e. Weatherand Forecasting.1998,13:327-340.【56】Maddox R A. 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es.BulL Amer Meteor Soc,1980,61(11):1 374-1387【57】Orianski L. A rational subdivision of scales for atmospheric processes. Bull Amer Met eor Soc,1975,56:527-530.【59】Petersen W A,S A Rutledge.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oud-to-ground lightning and convective rainfall.J Geophys Res,1998,103(D12):14025-14040【60】Roeder W P,C S Pinder.Lightning Forecasting Empirical Techniques for Central Florid a in Support of America's Space Program. In 16th Conference on Weather Analysis and Fo recasting,1998,475-477.第五章参考文献【1】陈潇潇. 2007.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不同等级雾日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分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论文.【2】胡亚旦. 2009.中国霾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候环境变化的关系.兰州大学,硕士论文.【3】李子华,黄建平,孙博阳等.1999.辐射雾发展的爆发性特征.大气科学,(5).【4】梁爱民,张庆红,刘开宇等. 2007.华北地区一次大雾过程的三维变分同化试验.气象学报,(5). 【5】饶晓琴,李峰,周宁芳等. 2008.我国中东部一次大范围霾天气的分析.气象,(6).【6】王丽萍,陈少勇,董安祥. 2005.中国雾区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地理学报,(4).【7】王志强,王静爱. 2004.关于雾灾几个相关问题的探讨.自然灾害学报,(2).【8】吴兑.2005.关于霾与雾的区别和灰霾天气预警的讨论.气象,(4).【9】严文莲,濮梅娟,王巍巍等.2009.一次罕见的辐射-平流雾研究(Ⅰ)——生消物理过程分析.气象科学,(1).第六章参考文献【1】白惠星.2001.2000年北疆地区初雪天气分析.新疆气象,24(1):7-8.【2】白人海.1998.初冬降雪的天气动力特征和预报业务系统.气象,14(3).【3】柴化全.1998.蚌埠区域暴雪预报指标.安徽气象,(4):21.【4】陈传雷,蒋大凯,陈艳秋等.2007.2007年3月3—5日辽宁特大暴雪过程物理量诊断分析.气象与环境学报,23(5):17-25【5】陈德群.1994.江苏省暴雨预报系统.气象,20(11):29-31.【6】董安祥.2001.青藏高原东部一次大雪过程的Q矢量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4(3):405-409. 【7】董文杰.2001.青藏高原东部牧区雪灾的气候特征分析.高原气象,20(4):402-406.【8】范永祥.1979.华北春季大雪和黄渤海强东风.气象,15(9):9-10.【9】宫德吉.2001.低空急流与内蒙古的大(暴)雪.气象,27(12):3-7.【10】宫德吉.2001.内蒙古暴风雪灾害及其形成过程.气象,27(8):19-23.【12】韩江文.2007年3月4日暴雪过程雷达产品分析.全国第一届雪灾监测预报预警评估技术研讨会暴雪论文集【13】黄阁."2007.3.3~5"辽宁历史罕见暴雨雪天气过程分析.全国第一届雪灾监测预报预警评估技术研讨会暴雪论文集【14】贾宏元.2001.宁夏大到暴雪成因及其预报着眼点的研究.宁夏气象,2:11-14.【15】晋绿生,赵俊荣.2004.低空急流与阿勒泰暖区大到暴雪.新疆气象,27(2):13-15.【16】康玲.2000.内蒙古大暴雪环流类型及物理量场特征.内蒙古气象,24(3):13-18.【17】康玲,李彰俊,祁伏裕等.2000.内蒙古大、暴雪环流类型及物理量特征.内蒙古气象,24(3):13-1 8.【18】李春芳.2001.2000年阿勒泰地区冬季大-暴雪天气分析,新疆气象,24(3):18-19.【19】李培基.1990.近30年我国雪量的初步探讨.气象学报,48:433-437.【21】梁潇云,钱正安,李万元.2002.青藏高原东部牧区雪灾的环流型及水汽场分析.高原气象,21(4):35 9-367【22】梁钰,苏爱芳.2004.2003年河南省两类典型暴雪天气对比分析.河南气象,第1期:12-14. 【23】梁钰.2000.河南省暴雪相似预报系统.河南气象,3:10-11.【25】刘素洁.2001.辽宁冬季一次大风雪天气个例分析.辽宁气象,2:19-20.【26】马林.2001.青藏高原东部牧区秋季雪灾天气的形成及预报.高原气象,20(4):407-414.【27】马林.2001.青藏高原东部牧区冬季雪灾天气的形成及预报.高原气象,20(3):325-331.【28】秦华锋,金荣花.2007年3月东北暴雪形成机制的数值模拟研究.全国第一届雪灾监测预报预警评估技术研讨会暴雪论文集【29】沙依然.2000.维力.阿勒泰地区一次特大暴雪天气分析.新疆气象,23(4):3-5.【30】汪厚基.1980."77.10"暴雪的环流背景.内蒙古气象,4(1):12-14.【31】王建中.1995.一次华北强降雪过程的湿对称不稳定性研究.气象学报,53:451-459.【33】王金凤.1996.海南地区"95.1.18"大暴雪过程分析.青海气象,3:39-41.【34】王磊.2001.新疆北部一次罕见暴雪过程分析.新疆气象,24(4):15-17.【35】王宁.1999.吉林省80年代以来春季大雪天气的分型预报研究.吉林气象,2:11-13.【37】王文.2000."95.1"大雪的分析.气象,26(7):9-11.【38】王文."96.1"高原暴雪过程湿对称不稳定的数值研究.【39】王文辉.1979.锡盟大雪过程和"77.10"暴雪分析.气象学报,37:80-86.【40】王晓明.1998.一次罕见的大暴雪天气过程分析.吉林气象,3:9-12.【41】王新龙.2006."03.3"兴隆暴雪天气过程诊断分析[D],兰州大学.【42】王新敏,布亚林,李平等.2000.河南省暴雪天气特征及预报模型.河南气象,第4期:1-2. 【43】夏卫宏.2001.一次春季暴雪天气过程的分析和研究.安徽气象,2:24-25.【44】徐建芬.2000.青藏高原切变线暴雪中尺度分析及其涡源研究.高原气象,19(2):187-197. 【45】许秀红.1998.蒙古低压大雪的云图分析和预报.黑龙江气象,1:23-26.【46】杨莲梅,杨涛,贾丽红等.2005.新疆大—暴雪气候特征及其水汽分析.冰川冻土,3:389-396. 【47】张大旭.2001.辽宁7次大雪天气过程环流形势分析和预报.辽宁气象,1:9-10.【48】张广英.2000.大-暴雪天气地县指导预报方法.黑龙江气象,1:22-24.【49】张明英.1998.北京大雪概况及预报.北京气象,4: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