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二拍》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2
三言两拍解析
“三言二拍”是“三言”和“二拍”的合称,其中“三言”指的是《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二拍”指的是《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规模宏大的白话短篇小说总集,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言二拍”的作者们皆身处动荡不安的明末时期。
其中,“三言”的作者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别号墨憨斋主人等,长州(今苏州市)人,他曾做过贡生、知县,还是个抗清复明之士。
“二拍”的作者凌濛初(1580~1644),字玄房,号初成,别号空观主人,浙江吴兴人,他也曾担任过明朝的官职,也是抗清之士。
“三言二拍”的文学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题材内容丰富性和平民化:与明朝之前的话本传奇相比,“三言二拍”的取材内容更加丰富大胆、多样鲜活。
故事中的主人公身份不再局限于落魄书生和上层贵族小姐,而是包括了走卒贩夫、小市民、商人、青楼女子、乞丐等底层小人物。
- 文学形式的转变:“三言二拍”的出现,标志着从口头文学向书面文学的过渡,也说明了白话短篇小说从集体创作到个人创作的转变。
几百年过去了,“三言二拍”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值得我们去探寻和思考。
三言二拍:
名词解释
是明代话本小说集。
是指明代五本著名传奇小说集的合称,“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
作者为明代冯梦龙。
“二拍”则是中国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作者凌蒙初。
详解:
三言
冯梦龙编的“三言”,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小说集的总称。
《喻世明言》亦称《古今小说》,但“古今小说”实为“三言”的通称。
“三言”每集40篇,共120篇。
分别刊于天启元年(1621)前后、天启四年(1624)、七年(1627)。
这些作品有的是辑录了宋元明以来的旧本,但一般都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也有的是据文言笔记、传奇小说、戏曲、历史故事,乃至社会传闻再创作而成,故“三言”包容了旧本的汇辑和新著的创作,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在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经过文人的整理加工到文人进行独立创作的开始。
它“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是宋元明三代最重要的一部白话短篇小说的总集。
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二拍
在“三言”的影响下,凌蒙初编著了《初刻拍案惊奇》(刊于1628年)和《二刻拍案惊奇》(刊于1632年)各40卷,人称“二拍”。
“二拍”与“三言”不同,基本上都是个人创作,“取古今来杂碎事可新听睹、佐谈谐者,演而畅之”(《二刻拍案惊奇小引》)。
它已经是一部个人的白话小说创作专集。
“卷帙浩
繁,观览难周”(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故从中选取40种成《今古奇观》。
后三百年中,它就成为一部流传最广的白话短篇小说的选本。
《三言二拍》读后感
《三言二拍》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由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组成。
这些小说以其丰富的内容、生动的情节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展现了明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
1. 人物形象鲜明:书中刻画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从官员、商人到平民百姓,从善良正直的人到奸诈狡猾的人,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和行为特征。
这些人物形象生动鲜明,让人印象深刻。
2. 情节曲折:小说情节曲折,充满了悬念和戏剧性的冲突。
故事往往以一个意外事件为开端,然后逐渐展开,引人入胜。
其中一些故事涉及爱情、家庭、友谊等主题,让人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和复杂。
3. 社会写实:《三言二拍》反映了明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现象,如官场腐败、社会不公、道德沦丧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描写,作者呼吁人们关注社会现实,反思人性的弱点,并倡导正义、善良和道德。
4. 文学价值:这些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见证。
小说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叙事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言二拍》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明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还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魅力。
这部作品中的故事虽然已经过去了几百年,但它们所传达的人性、道德和社会问题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阅读《三言二拍》,不仅可以让我们享受到阅读的乐趣,还可以让我们从中汲取智慧,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三言二拍》与明代短篇小说石艺编撰白话短篇小说代表作:“三言二拍”文言短篇小说代表作:瞿佑《剪灯新话》一、关于“话本”1、“话本小说”“话本”一般都认为是说书人所依凭的底本。
“小说”如果作广义的叙事文学的解释,则这个名词泛指一切由说书发展而来的早期白话小说作品,如《大宋宣和遗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等,都可以称为“话本小说”。
“小说”在说书的体系中又有个狭义的用法,即专指短篇的人情小说,如烟粉灵怪传奇之类。
这些我们常用的“话本小说”这个名词,已经专指这些短篇的世情小说。
典型的话本小说指的是“清平山堂话本”、“熊龙峰四种小说”,及本章将深入介绍的“三言二拍”中的作品。
讲史、讲经的长篇作品都不包括在“话本”内。
2、“拟话本”这个名词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创造的,他所指的作品是《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和《大宋宣和遗事》,他的原义是指受话本的体裁、形式影响而创作的小说。
后来很多小说史、文学史的作者借用了这个名词,用来指明朝及以后文人整理或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
今存最早的话本小说集是《清平山堂话本》。
清平山堂是明代嘉靖年间钱塘人洪楩的堂名。
根据学者的研究,这本书大约出版于嘉靖二十年至三十年间(1541-1551年),原书分为《雨窗》、《长灯》、《随航》、《欹枕》、《解闲》、《醒梦》六集,每集收小说十篇,故共有六十篇,又称《六十家小说》。
此书已散佚,现在可以看到的剩下二十九篇,这些小说的版心都刻有“清平山堂”字样,所以重版时称为《清平山堂话本》。
万历年间,书商熊龙峰也刊印了一批话本小说《熊龙峰刊四种小说》。
二、“三言二拍”冯梦龙“三言”(每集40篇,共120篇):《喻世明言》(初版称《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濛初“二拍”(每集40篇,但实有小说78篇):《初刻拍案惊奇》(原书无“初刻”二字,但后来为方便称呼多加上此二字)、《二刻拍案惊奇》(《二刻》的卷二十三《大姊魂游完宿愿小妹病起续前缘》是从《初刻》补移进来的,《二刻》的卷四十《宋公明闹元宵》杂剧亦是补入的,而且是一部戏剧,所以“二拍”实际只有78篇小说。
《三言二拍与明清小说》——明代小说与传统叙事艺术对比引言中国文学中有许多传统的叙事艺术形式,其中《三言二拍》与明清小说是两个重要的代表。
尽管这两者都属于小说的范畴,但它们在叙事结构、风格表现和文化内涵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旨在比较《三言二拍》与明清小说之间的异同,以探讨明代小说创作的独特之处以及传统叙事艺术的演变。
一、《三言二拍》的特点1.1 叙事结构的简约与精巧《三言二拍》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叙事艺术形式,通常包含三个故事和两个插曲。
故事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但都具有明确的主题和情节。
这种叙事结构的紧凑与巧妙,使得整个作品具有很高的独立性,每个故事都可以独立成篇。
1.2 平民化的风格表现《三言二拍》的故事往往以平民百姓为主要角色,并展现了他们在生活中面对的各种困境和挑战。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语言,打破了传统文学中对于高雅主题和贵族人物的固有偏好,使得作品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经验。
1.3 偏重价值观念的宣扬《三言二拍》作为一种通俗文学形式,通常通过故事来传达一定的价值观念。
这些价值观念涉及到道德、正义、忠诚等方面,通过故事人物的言行来宣扬。
同时,作者也常常通过故事结尾的道德评述来强调这些价值观念的重要性。
二、明清小说的特点2.1 多线叙事结构的丰富性与《三言二拍》不同,明清小说通常采用多线叙事结构,将多个故事线索交织在一起。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整个作品更加复杂而丰富,读者可以在不同的故事线之间来回穿梭,从而获得更多的阅读乐趣。
2.2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明代的《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明清小说的代表之一。
《红楼梦》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人物刻画闻名于世。
它不仅展现了贵族社会的生活和人物形象,还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虚伪。
2.3 视角的多样性明清小说中,不仅故事情节复杂多样,而且故事展示的角度也丰富多样。
有的故事以第一人称叙事,使读者更容易与故事中的人物产生共鸣;有的故事则以第三人称叙事,以客观的视角展示事件的发展和结局。
《三言二拍》的叙事艺术三言二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独特的叙事形式,它以简练的文笔和鲜活的情节赢得了读者的热爱与赞誉。
三言二拍的叙事艺术独特而深入人心,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其叙事技巧和魅力。
三言二拍最早出现于唐代,但其影响却延续至今。
它以文字精练、情节紧凑的方式,讲述了丰富的故事。
这种叙事艺术采用了一种敲击屏幕的方式,读者可以通过短短几句话,就能够体验到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使人如痴如醉。
比如,“杀人者乞儿矣”、“大雨滂沱,对面口吻很符合我要求的妹子”等等,这些短小精悍的文字背后都隐藏着精心设计的情节。
三言二拍叙事艺术的核心是情节的发展和转折。
在短短的文字中,作者巧妙地布局,通过情节的扭转和转折给读者带来一种惊喜和震撼。
这种短小的篇幅中,必须包含创作的高度紧凑和逻辑的严谨,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拖沓或冗长。
每个字都是精心挑选的,每个情节都是巧妙设计的,使得读者在有限的篇幅中得到了最大的阅读体验。
三言二拍叙事艺术也擅长通过反转和转折来给读者带来不同的感受和思考。
在一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匠心独运的手法将故事情节反转到一个出人意料的地方,给读者带来思考和共鸣。
通过这种反转和转折,作者引导读者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命运的无常性等问题,使作品具有更加广泛和深刻的意义。
三言二拍叙事艺术不仅注重情节的精彩和转折,还重视细节的描写和塑造。
在有限的字数内,作者通过精细描写每一个情节和细节,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
这种细节描写的艺术不仅要求作者有对细节的敏锐触觉,更需要作者具备精湛的文字表达能力,以点带面,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三言二拍叙事艺术不仅可以带给读者美的享受,同时也是传递智慧和哲理的一种方式。
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发展,作者可以传达他们对人生、情感和社会道德等方面的思考和观察。
通过三言二拍的叙事艺术,作者在有限的篇幅内透露他们对世界的见解和对人生的思考,为读者提供了新的思维和视角。
《三言二拍》梦象叙事及其文化学意义胡 颖 张俊福(兰州大学 文学院,兰州 730000)提要: 在中国古代小说叙事中,“梦”是一个经常出现的元素,以《三言二拍》为例,其中的梦元素叙写现象就较为突出。
从本土文化的视角来说,这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小说叙事现象,可称之为梦象叙事。
梦象叙事在小说文本中具有独特的叙事学意义,它既是不同于西方的小说预叙手段,也是小说篇章结构的建构手段,是作为小说艺术体系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存在的。
这种叙事现象的背后是深层民族文化心理的投射,因而梦象叙事也体现出独特的文化学意义,“天人相感”的天人关系论成为促发梦象叙事的哲学基础,同时以民俗心态为主的民族文化心理又是孕育梦象叙事的生活文化土壤。
对梦象叙事还可从叙事文化学的角度作纵向的深入研究,这对中国古代小说民族特性的发掘和本土理论的建构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三言二拍》;梦象叙事;预叙;结构手段;文化学;天人关系;民族文化心理中图分类号: I207.4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3637(2021)01-0078-08 在明清小说的创作中,梦是一个比较凸显的元素,陈晓芸早年的文章《元明清戏曲小说的梦创作分析》就指出:“审视元明清戏曲小说,我们注意到,无论是杂剧、戏文、传奇,还是各类题材的小说,都涌动着一股梦创作的潮流,它从思想意蕴、艺术效应以及审美特性的各个环节,极大地影响和创造着元明清戏曲小说,使它走向古典戏曲、小说的艺术高峰。
”[1]对此学界虽有一些研究成果①,主要是针对梦在小说中文本功能的探讨,但对这一现象仍缺乏整体的关注和专门的研究,尤其是对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话本小说中梦的叙写现象明显关注不足,对其所呈现的叙事学意义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言二拍》中关于梦元素的叙写非常普遍,从本土文化的立场而言,对这一现象的深入探索无论是对中国古代小说本土叙事方法的探究,还是对小说民族文化特色的探寻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三言二拍”中的梦境叙事研究》三言二拍中的梦境叙事研究一、引言“三言二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叙事手法,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在众多的叙事元素中,梦境叙事是其中一个极具特色且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三言二拍”中的梦境叙事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探讨其叙事特点、艺术价值以及文化内涵。
二、三言二拍中的梦境叙事特点(一)梦幻与现实的交融在“三言二拍”中,梦境叙事往往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连,形成了梦幻与现实的交融。
梦境作为现实生活中的补充和延续,为故事情节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同时,梦境中的情节往往与现实中的情节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叙事结构。
(二)人物心理的展现梦境叙事是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重要手段。
在“三言二拍”中,通过梦境描绘人物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矛盾。
这种手法不仅丰富了故事情节,还为读者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解人物的角度。
(三)寓言与象征的意味“三言二拍”中的梦境叙事往往具有寓言和象征的意味。
通过梦境中的情节和象征物,传达了作者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
这种寓言和象征的叙事手法,使得故事更具深度和内涵。
三、具体作品中的梦境叙事分析(一)《喻世明言》中的梦境叙事《喻世明言》中的梦境叙事多以现实为基础,通过梦境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杨素瑶因梦结良缘》一文中,通过杨素瑶的梦境,展现了其内心的情感变化和对爱情的渴望。
同时,梦境中的情节与现实中的情节相互呼应,形成了独特的叙事结构。
(二)《初刻拍案惊奇》中的梦境叙事《初刻拍案惊奇》中的梦境叙事更具奇幻色彩。
如《转运汉遇难成贵人》一文中,通过主人公的梦境,展现了异域风情和奇幻世界。
这种奇幻的梦境叙事不仅丰富了故事情节,还为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四、梦境叙事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一)艺术价值“三言二拍”中的梦境叙事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通过梦幻与现实的交融、人物心理的展现以及寓言与象征的意味等手法,使得故事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近十年来《三言》、《二拍》研究综述王敏明末冯梦龙编纂的《三言》和凌蒙初创作的《二拍》当推中国白话短篇小说之翘楚。
建国以来,不少学者对它们进行了多方面多导次的研究。
王立言、人民的《“三言”“二拍”研究综述(1949 —1989) 》(《中国文学研究》1993 年1 期) 提供了建国后四十年的研究情况。
90 年代以来,关于《三言》《二拍》的研究文章有60 余篇,它们或就已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或以新眼光发现新问题,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
在本文中,笔者将对这些研究成果略作概述,以使读者对此有整体的认识。
一、关于《三言》《二拍》的思想内容(一) 婚恋问题:《三言》《二拍》中,此类题材的作品占其总数的二分之一强。
这一问题也是多年来学者们关注的热点。
90 年代以来,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又有许多学者致力于新境界的开辟。
刘敬圻《婚恋观念的嬗变及其启示》(《北方论丛》1994 年2 期) 考察了那些表现传统礼地观念已发生裂变的作品,并把其中的婚恋现象分为“传统模式”和“非传统模式”,指出:它们“一方面是对现存婚恋关系的合理调整和热心疗救,一方面是对某种新婚恋模式(以人的自身价值为唯一纽带的婚恋模式) 的痴心构想与积极探求。
”王平《双重超越:聊斋与三言二拍之比较》(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 年2 期) 一文指出:《三言》《二拍》中婚恋爱情小说的主人公,“追求自由爱情,婚姻自主是对封建礼教的背叛,是民主精神的体现。
”而作品中露骨的色情描写,又损伤了其美学价值。
刘、王二先生之文,各有千秋,前者立足于个体价值来考察婚恋模式,比后者只注重民主精神以反封建的思想更深刻,因为个体价值是民主精神的核心原因。
然而王文正确评价了色情描写,显示出内容的广泛。
(二) 女性形象问题:近年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是研究中的新视角,重要的文章有:黄焕新《从“三言”“二拍”看作者的妇女观》(《天中学刊) 1995 年增刊) 和王引薄《试论“三言”中的妇女主题》(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1991 年2期) 。
“三言二拍”“三言”、“二拍”是指明代五本著名传奇小说集的合称,,包括冯梦龙创作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以及凌濛初创作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中国古典短篇白话小说的巅峰之作,一回一个世俗小故事,称现代花边杂志的祖师爷。
➢ “三言二拍”的艺术特征一、将平凡的故事写得曲折多变1.常常采用误会巧合的手法。
2.为了使故事情节巧妙多变,作者运用一些“小道具”贯穿始终,使整个故事既结构完整,又波澜迭起。
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的珍珠衫。
3.悲剧性和喜剧性的情节相互穿插,创造出一种“奇趣”。
二、体式和语言的变化冯梦龙在加工、编写“三言”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突破了说话人的话本模式,而重塑了一种专供普通人案头阅读的、白话短篇小说的文体。
语言通俗贴切。
➢ ❽三言二拍❾的历史意义在明代中后期,通俗小说的创作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其中冯梦龙的“三言”就是它们的杰出代表。
从表面上看,“三言”主要是对宋元话本,明代拟话本进行编辑,但实际上,冯梦龙在对其进行编辑的同时,进行了一定的修订。
编辑与修订便是冯梦龙的文本重构。
从“三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冯梦龙的思想极为复杂,但是,我们仍可以从中分辨出其思想的总体结构形式,这便是:以近古新兴的渲染自然人性的主情人文思想去解构传统文化思想的同时,又以吸纳了释道的儒家思想为主导去兼容和消化主情思潮。
“三言”即是冯梦龙那种思想形式下的独具特色的小说艺术形式,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儒雅与世俗互摄互涵的中和审美形式。
这具体体现在"三言"的审美情感形式,叙事结构模式等诸方面。
➢ ❽三言二拍❾的名句摘录1、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
2、屋漏更遭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
3、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红。
4、眼孔浅时无大量,心田偏处有奸谋。
5、人情若比初相识,到底终无怨恨心6、临歧费尽叮咛语,只为当初爱德深。
7、今朝诉出衷肠事,铁石人知也泪垂。
8、任是泥人应堕泪,纵教铁汉也酸心。
古代文学三言二拍名词解释
“三言二拍”指的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三言二拍”是指明代五本著名传奇小说集的合称,总计四百多万字,收录故事尽200篇,以一回一个世俗小故事成就了中国古典短篇白话小说的巅峰之作。
“三言”是指明代冯梦龙所编纂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规模宏大的白话短篇小说总集,也是白话短篇小说发展历程上由民间艺人的口头艺术转为文人作家的案头文学的第一座丰碑。
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复杂,从各个角度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
“二拍”是指凌濛初所编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是作者根据野史笔记、文言小说和当时的社会传闻创作的,主体反映了市民生活中追求财富和享乐的社会风气,同时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人们渴望爱情和平等的自由主义思想。
三言二拍【作品简介】三言二拍是明代著名的拟话本系列,其在文学界的地位堪与《金瓶梅》相媲美,而且它和《金瓶梅》一样,由于其中的色情描写,长期被统治者列为禁书。
《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合称“三言”,其作者为明朝冯梦龙。
《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其作者为明朝凌蒙初。
由于“三言”和“二拍”编著年代相近,内容形式类似,后人将其合称为《三言二拍》,成为我国古代短篇小说集的代表作,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作者简介】《三言》的辑撰者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一字耳犹、子犹,别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等,长州(今苏州市)人。
他与哥哥冯梦桂、弟弟冯梦熊并称“吴下三冯”。
做过贡生,任过知县。
清兵入关后,进行抗清宣传,后死于故乡。
他是明朝继罗贯中、熊大木之后的著名通俗小说家,除《三言》外,他还增补了长篇小说《平妖传》和《新列国志》、刊行了民歌《挂枝儿》和《山歌》等、改编了戏曲《精忠旗》和《酒家佣》等、创作了传奇《双雄记》《万事足》,其中以辑撰《三言》影响最大。
《二拍》的作者凌朦初(1580~1644)字玄房,号初成,别号即空观主人,浙江乌程(今吴兴)人。
曾任上海县丞、徐州通判等职;敌视农民起义,曾献《剿寇十策》,后被农民军所困,呕血而死。
明末著名通俗小说家,作品除《二拍》外,还编有《南音三籁》、作有《国门集》及杂剧剧本《虬髯翁》《北红拂》等20余种,其中以《二拍》最有影响。
《醒世恒言》是“继《明言》、《通言》而刻”,“‘明’者取其可以导愚也,‘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恒’则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
三刻殊名,其义一也。
”(《序》)原刻不著撰人,仅题“可一主人评,墨浪主人较(校)”。
凌蒙初《拍案惊奇序》说:“独龙子犹氏所辑《喻世》等书,颇存雅道,时著良规……”。
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说:“墨憨斋增补《平妖》,穷工极变,……至所纂《喻世》、《警世》、《醒世》三言,极摹人情世态之歧……”。
三言二拍:“三言”即明代冯梦龙整理、编撰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
恒言》,是三部影响很大的话本、拟话
本小说集。
“二拍”即明代凌濛初编写
的《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是
“三言”之后重要的拟话本集。
“三言
二拍”代表了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
成就。
28、《三言》的思想内容:一、《三言》表现
了对“重农抑商”传统观念的反拨,如
《施润泽滩阙遇友》;二、《三言》表现
了以个性自由为基础的爱情观念,如
《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三、《三言》表
现了市民眼中的社会黑暗面,如《沈小
霞相会出师表》。
29、《三言》的艺术特色:《三言》体现了雅
俗共赏的艺术追求,在编织故事方面有
较高艺术水准,在人物塑造方面取得较
大成就,在语言运用方面达到比较典雅
而又不失通俗生动。
30、《二拍》的思想内容:一、体现了经商
题材的时代特色,如《转运汉巧遇洞庭
红》;二、实现了爱情题材的新突破,
如《同窗友认假作真》;表现了婚姻问
题上的男女平等思想;三、表现了超前
的社会批判精神。
31、《二拍》的艺术特色:《二拍》是凌濛初
个人独创的拟话本小说,在体制上使话
本中的头回部分与正文部分取得了统
一,在韵语的使用上显示小说的语言是
一种成熟的书面文体,在人物刻画及细
节描写上表现出文人创作的鲜明文学
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