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和第二定理
- 格式:pptx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41
福利经济学第一二定理一、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1. 定义-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是指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市场机制所导致的资源配置是帕累托最优的。
这意味着在这种理想的市场环境中,任何重新配置资源的方式都无法在不使其他人的状况变坏的情况下使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
2. 假设条件- 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完全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和卖者,产品是同质的,资源可以自由流动,并且市场信息是完全的。
例如,在农产品市场上,有众多的小农户(卖者)和消费者(买者),小麦等农产品基本是同质的,农民可以根据价格自由决定种植面积(资源流动),而且市场价格信息对所有人都是公开透明的。
- 不存在外部性。
即一个人的经济活动不会对其他人的福利产生未在市场交易中反映的影响。
一家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如果没有污染环境(不存在负外部性),也没有因为其存在而给周边带来额外的好处(不存在正外部性)。
- 不存在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与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不符。
例如国防是公共物品,一旦国家提供了国防保护,就无法排除任何一个公民享受这种保护,而且一个公民享受国防保护并不影响其他公民享受同样的保护。
完全竞争市场假设所涉及的产品都是私人物品。
3. 证明思路(简单示意)-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
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根据商品的价格来调整自己的消费组合,使得每一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其价格之比。
对于生产者来说,他们根据生产要素的价格来调整生产组合,使得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要素价格之比。
由于价格机制的作用,在市场均衡时,所有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相等,所有生产者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并且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等于生产者的边际转换率,这就满足了帕累托最优的三个条件(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生产的帕累托最优和生产与交换的帕累托最优),从而证明了在完全竞争市场下资源配置是帕累托最优的。
4. 意义- 从理论上肯定了市场机制的有效性。
它表明在理想的市场条件下,不需要政府的干预,市场自身就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福利经济学1.福利经济学:从福利的角度对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社会评估的经济学,借以判断一种经济体系的运行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福利。
2.帕累托改进:一项社会变革使得一部分人的社会福利增加的同时,并不减少其他社会成员的福利。
3.帕累托最优:不论实行何种社会经济政策变动,在使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上升的同时,必然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下降。
4.科斯定理:只要交易费用为0,无论初始产权如何界定,都不影响最终的资源配置。
5.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完全竞争市场的一般均衡状态也就是帕累托最优状态。
6.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从任一个初始资源配置出发,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形成的均衡必然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7.次优原则:当现实经济状况不能全部满足帕累托最优条件时,根据现实条件确定资源最佳配置的过程。
8.补偿原理:如果进行某项政策变革,使一部分人受益、一部分人受损,假设受益者可以弥补受损者的损失并且有剩余,那么该项政策变革就是可取的。
9.卡尔多补偿标准:如果受益者能完全补偿受损者之后还有剩余,则整体社会福利有所改善。
10.希克斯补偿标准:如果受损者不能通过收入重组来补偿受益者以阻止改革发生,那么该项改革就是可取的。
11.西托夫斯基补偿标准:西托夫斯基补偿标准:对某项社会政策变革既进行卡尔多补偿标准检验(正向检验标准),又进行希克斯补偿标准检验(反向检验标准),又称为双重检验标准。
12.李特尔补偿标准:(1)是否满足卡尔多补偿标准;(2)是否满足希克斯补偿标准;(3)收入分配是否更合理。
13.消费者剩余:是为了不失去该商品消费者宁愿支付的金额和他实际支付的金额之差。
14.生产者剩余:生产者的实际所得和其期望所得之间的差额。
15.补偿剩余:是指当价格变动之后,如果保持消费者在价格变动之前的效用水平,并且限制消费者在新的价格下购买没有补偿效应时所愿意购买的数量,在这种情形下应从消费者提取或给予的货币量。
16.补偿变差:是指当价格发生变动之后,若保持消费者在价格变动之前的效用水平时所需要给予消费者或从消费者手里取走的货币量。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是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如果不存在不对称信息和外部性,换句话说不存在我偷吃了你的奶酪你不知道,和我抽烟不会让你抽二手烟这两种情况,市场竞争实现的分配是帕雷托最优的,也就是这个社会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变得更满意而不伤害别人的利益。
在我讨论那些前提是否成立之前,我之想指出,除了这些提到的前提,这个定理几乎不再需要任何别的条件,有一个技术性的条件是一个人不可能感到自己的状况好到了极点,即使上帝来也不能让一切变得更好了。
如果说,经济学家对市场迷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个定理的存在。
因为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可以实现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帕雷托最优。
当然这个定理成立需要三个非常重要的前提:1.充分竞争; 2.没有信息不对称; 3.没有外部性。
第一条经济学家的方案比较简单,那就引入竞争啊,所以管制啊,壁垒啊,垄断啊等等等等,在多数情况下都是遭到经济学家反对的。
在这点上,经济学家和人民大众是站在一起的。
竞争对老百姓是有利的,对厂商是不利的。
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都是市场失灵的经典原因。
这大概也是我们需要政府的原因,政府是用来提供那些市场无法提供的东西的,而不是应该用来替代市场的,原因是因为刚才说的第一定理。
因此,很多经济学家会主张一个小政府,因为政府需要把自己的功能限制在需要它的领域。
但是,究竟在哪些领域市场失灵,失灵的程度有多大,是一个可以辩论的话题。
但是总的说来,很多经济学家心目中的理想世界是第一定理假设的世界,因此他们的政策建议就会是努力像那个方向努力,反垄断,明晰产权等等等等。
第一定理的一个重大漏洞是,帕雷托最优的分配方式,可以是极度不均的。
我拿10000万,你挣1000块可以是帕雷托最优的。
第二定理的目的就是要修复这个漏洞。
第二定理说的是通过合理的总量税调解,任何帕雷托最优的分配都可以通过上述的竞争性市场来实现。
第二定理的成立条件,在数学上比第一定理要强,它要求人们不是那种追求极端的人,不是赌徒或者偏执狂。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名词解释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是指在完全竞争市场中,通过供需自由调节可以实现社会总收益最大化。
这个定理表明,当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时,市场价格和数量会自动调整到最优水平,从而使市场参与者以及整个社会得到最大化的利益。
具体来讲,这个定理中的“社会总收益最大化”是指,市场中的资源会流向其最高价值的用途,有效地满足了消费者和生产者的需求,进而达到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这个定理是福利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田纳西大学经济学家弗兰克·H·奈特于20世纪30
年代提出的著名理论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是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成立的,实际市场并不总是完全竞争的。
高度集中的市场结构、垄断、外部性、不完全信息等因素可能会导致市场失效,这时候市场价格和数量将不能够自动调节到最优水平,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在这些情况下也将受到限制。
西方经济学复习题之福利经济学定理及福利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学中的地位西方福利经济学主要论证了福利经济学定理,福利经济学定理包括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和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是指,任何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的一般均衡均衡状态都是帕累托最优状态。
其成立的条件假设是:1)完全竞争;2)没有外部性;3)没有交易成本;4)完全信息;5)不存在规模经济。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的政策启示是: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说明了完全竞争市场的优越性,政府为了实现公平而干预市场定价,有可能会导致市场的低效率。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是指,从任何一个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出发,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形成的均衡状态必然是帕累托最优状态,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帕累托最优状态都可以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实现。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的政策启示是: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说明了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政府可以通过改变个人之间的禀赋的初始状态来实现公平,其余的一切都可以交给市场来解决,这样形成的均衡配置仍然是帕累托有效率配置。
福利经济学是西方微观经济学论证“看不见的手”这个原理的最后一个环节,其目的在于说明:完全竞争的市场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而这一状态对整个社会来说就是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
西方微观经济学大致可以分为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两个部分。
实证经济学就是研究实际经济体系是如何运行的,它对经济行为作出有关的假设,并根据假设来分析和陈述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并试图对结论进行检验。
可以说,实证经济学是在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规范经济学是指从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出发,对一个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评价,从而说明该经济体系应该如何运行,并为此提出相应的经济政策。
可以说,规范经济学是在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福利经济学是一种规范经济学。
它是在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的条件下,研究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和个人福利的关系,特别是市场经济体系的资源配置和个人福利的关系以及与此有关的各种政策问题。
文章标题:深度剖析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和第二定理一、引言在经济学领域中,福利经济学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概念,其中第一定理和第二定理更是福利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浅入深地探讨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和第二定理,以期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一重要的经济学原理。
二、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是指,在竞争性市场条件下,资源的有效配置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这表明资源分配已经达到了一种不能再通过重新分配实现某个人的福利水平提高而不损害其他人的福利水平的状态。
简单来说,就是市场的自发机制会使得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而且在这种状态下,任何人的福利都不能再通过简单的转移获得利益。
这一定理强调了市场的有效性和竞争的重要性,从而揭示了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大量的案例来说明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的应用。
某个市场上的商品价格随着供求关系不断变化,最终会使得市场上的资源得到了有效的配置,并实现了最优状态。
这一定理对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和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三、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是指,在存在市场摩擦或者外部扰动的情况下,通过适当的再分配,可以使得任何帕累托改进的社会选择都能够通过合适的转移支付来实现。
简单来说,就是在市场条件不完全有效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再分配来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这一定理强调了政府在市场调节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揭示了市场经济的不完美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政府的再分配政策来说明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的应用。
政府通过税收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来实现资源再分配,从而实现了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
这一定理对于我们理解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从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来看,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和第二定理在揭示了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和不完美性的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政策指导。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市场改革和政策创新,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再分配,使得社会福利能够得到最大化的提升。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各位同学好,有了前面的埃奇沃斯盒状图以及相关其他的一些准备了之后,我们这次课给大家讲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
那么这次课的内容我们给大家讲三个内容,一个是生产可能性曲线,一个是组合效率,还有一个是福利经济学第一定律。
首先我们再回顾一下,生产效率的横轴纵轴分别是投入K跟L,两个顶端分别是两种计划生产的商品x和y,通过两种投入来讨论生产两种商品的效率,可以看到(埃奇沃斯盒状图内)一条契约曲线,契约曲线上的所有点都是等产量曲线相切的点,这些点上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
那么,每种相切的等产量线可代表一组X跟Y的产量,我们把这个埃奇沃斯盒状图放在左边,每一组相切的等产量线分别代表一种X和Y的产量,它可以形成以生产物品X跟Y为纵横坐标的一个二维空间坐标点。
左图的R1、R2点,它们分别表示什么呢?R1点的X产量要比R2点的X产量要低,而R2点的Y产量要比x产量要低?所以,它们之间是个负相关的关系,即右边的这个图,称之为生产的可能性曲线,也就是说左图契约曲线上面所有的点都是帕累托最优点,意味着增加x产量的唯一途径是减少Y的产量。
在这种情况下,它的斜率显然是负的。
生产的可能性曲线是指固定的投入之下,给定某一种物品的产量,能够生产的另外一种产品的最大产量;如果要增加另外一种产品的产量,只能减少前一种产品的产量。
所以,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所有的点也是帕累托最优点,而在可能性曲线内的点不是帕累托最优点,比如说F,在不减少X产量的情况下可以增加Y的产量,也可以不减少Y的产量而增加X的产量。
在这个扇形区域内,我们有无穷多种进行帕累托改进的方式,这跟在埃奇沃斯盒状图里面讨论的是一样的。
扇形区域的内部点不是帕累托最优点,而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所有的点都是帕累托最优点。
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任意点的斜率,称之为边际转换率,经济学意义是指放弃某一种商品的生产而去生产另外一种商品的代价。
另外一个有趣的一个结论就是由于边际产量递减,生产可能性曲线是凹向原点的。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数学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是指在某种理想条件下,通过适当的资源再分配和个人选择,可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该定理是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对于经济学理论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的核心概念是帕累托最优分配。
帕累托最优分配是指一个分配方案,使得无法通过再分配资源或者经济交易来改善一个人的境遇而不损害其他人的利益。
换句话说,帕累托最优分配是指在资源配置上达到了最大的社会总福利,同时无法通过再分配来改善。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建立在一系列的假设条件之上。
首先,假设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所有个体都是价格接受者。
其次,假设存在完全信息,每个个体对于资源再分配和交易都有全面的了解。
第三,假设不存在外部性,即个体的行为不会对其他人的福利产生影响。
在上述一系列假设条件下,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指出,在没有任何市场失灵的情况下,通过完全竞争的市场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分配。
这是因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所有个体通过自愿的交易来追求自身利益,而市场价格会根据供求关系自动调整,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的数学表示可以用以下形式来表述: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如果每个人的效用函数关于消费品的选择是凹的,即在给定收入和价格的情况下,个体的效用函数是一个凹函数,那么存在一种资源再分配的方式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分配。
上述数学表述中的"凹函数"指的是在效用函数上选择消费品的边际效用递减。
这是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的一个关键要素,因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个体才会通过再分配资源来最大化整体的社会福利。
值得注意的是,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并不意味着市场经济能够实现完全公平的资源分配。
在市场经济中,个体的收入和财富是不平等的,而且存在机会成本。
然而,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表明,在资源再分配和个人选择的基础上,可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给予了市场经济一个很大的表彰,认为自由市场能够利用个体的追求自利来实现整体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福利经济学两个基本定理:瓦尔拉斯均衡与帕雷托有效之间的关系一、福利经济学的第一定理:瓦尔拉斯均衡配置一定是帕雷托有效的。
定义:瓦尔拉斯均衡配置WEAs :对于一些初始禀赋为e 的经济而言,如果下列式子成立,那么,P*是一个瓦尔拉斯均衡:))e P ,(P X ),...,e P ,(P (X )X(P I **I 1**1*这里第i 个分量(代表第i 个消费者)给出价格为p*时消费者I 所需求并获得的n 维商品向量。
这时x(p*),被称为一个瓦尔拉斯均衡配置WEA 。
瓦尔拉斯均衡是一个n 个价格组成的向量p*,该价格向量使各个市场供求都相等;瓦尔拉斯均衡配置是一个需求矩阵,它指的是当价格使各个市场都实现均衡时每个消费者对于n 种商品所需求的并获得的商品数量。
引理:瓦尔拉斯均衡配置一定是可行的配置:F(e)X(P*)∈ 引理:设u i 在n +R 上是严格递增的,消费者i 的需求在0≥p 是界定良好并等于i X ˆ,并且n i +∈R X ,(1)ii i i i u ifu X P PX XX i ˆ)ˆ)((>⇒> (2)i i i i i u ifu X P PX X X i ˆ)ˆ)((≥⇒≥在WEAs 中,每个消费者所接受的消费束(无差异曲线的交点)是在瓦尔拉斯均衡价格上消费者预算集中最受偏好的消费束。
在WEAs 中如果还存在其他既可行又更受偏好的消费束,那它一定是消费不起的。
对应于不同的瓦尔拉斯均衡价格,可能()有不同的瓦尔拉均衡配置,这些配置形成WEAs:定义:W(e)表示对于初始禀赋为e 的任何经济的瓦尔拉斯均衡配置集WEAs 集。
定理核与竞争性经济的均衡考虑一个交换经济I i i i ∈),(e u ,如果每一个消费者的效用函数u i在上是严格递增的,那么,每一个瓦尔拉斯均衡配置都处于核内,即)()(e e C W ⊂。
反证法:设对于W(e)内的一个瓦尔拉斯均衡配置X(P*),假设)(e X(P*)C ∉。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第一定理保证了竞争市场可以使贸易利益达到最大,即一组竞争市场所达到的均衡分配必定是帕累托有效配置。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市场竞争能够通过价格有效率的协调经济活动,从而配置有限的稀缺资源。
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的一般均衡都是帕累托最优的。
自由市场在均衡时,是帕累托有效的。
第一定理是讲如果企业都追求利润,每个个人都追求自己的效益最大化,市场自然就可以达到一个社会最优的资源配置。
实现条件1. 完全竞争2. 没有外部性3. 没有交易成本4. 完全信息5. 不存在规模经济对政策的启示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干预市场定价有可能导致市场低效率;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对交易者的禀赋进行征税并不能改变帕累托有效率配置。
始于任何初始商品禀赋的交易都会导致一种帕累托有效率配置。
不管一个人如何重新分配禀赋,有市场力量决定的均衡配置依然是帕累托有效率配置。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是指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政府所要做的事情是改变个人之间禀赋的初始分配状态,其余的一切都可以由市场来解决。
每一种具有帕累托效率的资源配置都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
在纯粹交换经济的情况下,只要消费者显示出凸的偏好,每一种帕累托有效率配置就有可能是一个竞争均衡。
定理解读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认为在一定的条件下,每一种具有帕累托效率的资源配置均能达到竞争均衡。
它表明分配与效率是可以分开来考虑的,任何帕雷托有效率配置都能得到市场机制的支持。
第二定理认为,任何我们所希望的社会资源配置都可以通过给定一定的收入分配结构,所有权结构,而且通过市场达到。
价格在这种市场机制中起到两种作用:一是配置作用,表明商品的相对稀缺性;二是分配作用,确定不同的交易者能够购买的各种商品的数量。
定理证明如果所有交易者的偏好成凸性时,则总会有一组这样的价格,在这组价格上,帕累托最优是在适当的商品禀赋条件下的市场均衡。
帕累托有效的配置在契约曲线上。
契约曲线是两个效用曲线的公切点,所以契约曲线上所代表的配置是稳定的----市场均衡。
福利经济学的两条基本定理福利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如何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在福利经济学中,有两条基本定理,它们对于福利经济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这两条基本定理出发,探讨福利经济学的相关问题。
第一条基本定理:市场的竞争均衡是 Pareto 最优的这个定理表明,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市场的竞争均衡会使得社会总福利最大化,这种状态被称为 Pareto 最优。
所谓 Pareto 最优,是指在某一状态下,再无法通过任何资源再分配的方式,使得某一人的福利提高而不影响其他人的福利。
这个定理的证明是基于效率的角度,它假设市场的参与者都是理性的,能够准确地评估自己的收益和成本,并且市场的信息是完全透明的。
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价格会通过供需关系的作用,将资源配置到最高效的位置,从而实现 Pareto 最优。
然而,在现实中,市场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垄断等问题,这会导致市场失灵,无法实现 Pareto 最优。
因此,政府需要通过一些手段,如监管、税收等措施,来纠正市场失灵,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第二条基本定理:任何 Pareto 最优状态都能够通过适当的重新分配来实现这个定理表明,任何 Pareto 最优状态都可以通过重新分配资源,使得所有人的福利都得到提高,而不会有任何人的福利受到损失。
这个定理强调了公平的重要性,它认为即使市场的竞争均衡状态是Pareto 最优的,但仍然需要考虑资源的分配是否公平。
这个定理的证明是基于公平的角度,它假设社会中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且不同人对资源的需求和价值是不同的。
因此,为了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需要通过适当的重新分配,来满足不同人对资源的需求,从而使得所有人的福利都得到提高。
然而,重新分配也面临一些问题,如激励问题、公平问题等。
如果重新分配过于激进,可能会导致人们失去工作动力,从而影响生产力的提高;如果重新分配不公平,可能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公正。
福利经济学的两条基本定理提供了福利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