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灵武长红枣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6
灵武长枣可行性报告一、引言本报告对灵武长枣的可行性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评估。
灵武长枣是一种在中国灵武市生长的特殊品种,其独特的生长环境和优质的品质使其备受市场青睐。
本报告将从市场需求、生产条件、销售渠道等多个角度探讨灵武长枣的可行性,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市场需求分析1.长枣市场概况长枣是中国传统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广泛种植于北方地区。
近年来,由于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增加,长枣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的水果,其市场需求逐渐增长。
2.灵武长枣的竞争优势灵武长枣具有以下竞争优势:地理位置优越:灵武市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气候干燥,光照充足,适宜长枣生长。
优质品质:灵武长枣生长在干燥的环境中,果实饱满、口感独特、甜度适中,深受消费者喜爱。
品牌效应:灵武长枣在国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有助于产品销售和市场推广。
3.市场需求预测根据市场调研和分析,预计未来几年长枣市场需求将继续增长。
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不断提升,对高品质长枣的需求也将增加。
三、生产条件评估1.土壤和气候条件灵武市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宜长枣的生长。
灵武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地理位置处于中国的干旱半干旱区域,年平均降水量较少,但日照时间长,温差大,有利于长枣的生长和成熟。
2.水资源灵武市的水资源相对匮乏,但长枣作为一种耐旱作物,对水分需求较低。
合理的灌溉管理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满足长枣的生长需求。
3.种植技术和管理灵武市已经积累了丰富的长枣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
农民们在长期的种植实践中,掌握了合理的施肥、病虫害防治、采摘和储存等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长枣的产量和品质。
四、销售渠道分析1.内销市场中国内地是长枣的主要销售市场,消费者对长枣的需求稳定且持续增长。
灵武长枣可以通过批发市场、超市、水果店等销售渠道进入市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2.外销市场随着中国农产品对外出口的增加,外销市场对长枣的需求也在逐渐增长。
灵武长枣可以通过与国内外贸易公司合作,开拓海外市场,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设施灵武长枣促早丰产栽培技术灵武长枣(学名:Ziziphus jujuba ‘Lingwu’)是中国灵武市特有的一种优质长枣品种,因其果实鲜嫩、口感香甜而广受欢迎。
为了促进灵武长枣的早期丰产,需要采取一些栽培技术措施。
在栽植灵武长枣树苗之前,必须选择适宜的地块。
灵武长枣喜欢透水透气,土壤疏松肥沃的生长环境。
适宜的土壤具有pH值在7-8左右,土层深厚,排水良好。
要避免在排水不良或过于酸碱的土壤上栽种,以免影响长枣的生长和发育。
栽植时间也至关重要。
灵武长枣适合在春季或秋季进行栽植。
春季栽植要在气温回暖后进行,避免寒冷天气对幼苗造成伤害;秋季栽植要提前至收获前几周,在土壤温度适宜的条件下进行。
良好的栽植时间可以促进长枣苗木的生根和生长,为后期的丰产打下基础。
除了选择适宜的地块和栽植时间,灵武长枣还需要定期修剪和疏浚。
修剪可以促进树冠的稳定形成和新梢的迅速生长,有利于长枣树的疏松和通风,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疏浚则是清除杂草、杂树和受伤的树枝,保持长枣树干的整洁和健康。
在施肥方面,灵武长枣需要养分丰富的土壤来保证产量和品质。
在栽植初期,可以在树坑中掺入腐熟的有机肥料,有助于苗木的生长。
随后每年春季和秋季进行基肥施用,可以选择有机肥料和复合肥进行追肥。
合理浇水也是灵武长枣栽培的关键。
在长枣的花芽分化期和果实膨大期,需要增加浇水量,保持土壤湿润。
而在果实成熟期,要适量减少浇水,以免果实过分吸水过多导致裂果。
病虫害防治也是灵武长枣栽培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常见的病虫害有长枣蚜虫、炭疽病、白粉病等。
可以使用化学药剂或生物防治方法进行防治,注意药剂的使用剂量和频次,以免对长枣树造成伤害。
灵武长枣的早期丰产需要综合运用合理的栽培技术。
只有选择适宜的地块,掌握好栽植时间,定期修剪和疏浚,科学施肥和浇水,并注意病虫害的防治,才能保证灵武长枣的良好产量和品质。
设施灵武长枣促早丰产栽培技术灵武长枣是中国传统的名优特产,因其果实大形、干燥率高、肉质细腻、味甜可口而备受消费者喜爱。
在灵武地区,大力发展设施灵武长枣栽培技术,可有效提高灵武长枣的产量和品质,满足市场需求,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的增加。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设施灵武长枣的促早丰产栽培技术。
一、土壤和环境管理设施灵武长枣的栽培首先要注意土壤和环境管理。
选择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排水良好、通风透光的土地进行种植,适当施用有机肥料,并注意保持土壤的湿润度。
在设施环境管理方面,应根据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大棚类型,并合理调节温度、湿度和光照,为长枣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二、育苗和移栽设施灵武长枣的育苗和移栽是栽培过程中非常关键的环节。
选用健壮的种子,进行适时的育苗工作,注意保持苗期的湿润度和适宜温度。
在移栽时,要注意保护幼苗的根系,避免损伤,并注意调整移栽后的光照和温度,帮助幼苗尽快适应新的生长环境。
三、施肥和管理在设施灵武长枣的栽培过程中,施肥和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在生长期适时施用氮、磷、钾等营养元素,注意合理施肥,不要过量施用化肥,避免对植株造成伤害。
要及时清除杂草,保持作物生长环境的整洁和通风,预防病虫害的发生。
四、修剪和整枝在灵武长枣的栽培中,要注意及时进行修剪和整枝工作,帮助长枣的成熟和生长。
在栽培过程中,要根据长枣的生长情况,适时进行修剪,促进新梢的生长和果实的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
五、灌溉和规范管理在设施灵武长枣的栽培中,要注意合理的灌溉管理。
在生长期,要根据土壤湿度和气候条件进行适时的灌溉工作,保持土壤的适宜湿润度,提高长枣的产量和品质。
对设施进行规范管理,确保大棚和设施的正常运行,防止灾害和事故的发生。
六、采收和贮藏设施灵武长枣的采收和贮藏是影响长枣品质的关键环节。
在长枣成熟期,要注意适时采收,避免果实过熟或过生,影响品质和口感。
在贮藏环节,要注意保持环境通风、干燥,避免长枣受潮和发霉,保持长枣的新鲜和品质,延长长枣的保存期限。
山沙地幼龄灵武长枣早果丰产技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食品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质量更是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
在这里,笔者要介绍的是一种名为“山沙地幼龄灵武长枣早果丰产技术”的种植技术,它的出现和应用可以为我们带来更加可靠的食品保障。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灵武长枣。
灵武长枣是一种果实丰产、质量优良的优质枣种,被誉为“中华枣之王”。
这种枣品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它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历史,其形态、品质、口感深受人们的喜爱。
而早果丰产技术,则是针对种植灵武长枣的方法和技巧进行研究,以达到提高灵武长枣产量和质量的目的。
这种技术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地形选择首先,要选用地势低洼、且含有丰富有机质和微量元素的土壤作为种植地。
由于灵武长枣生长周期较长,要想让长枣早果丰产,就需要选用富含营养物质的土壤。
而地势低洼有利于保证土壤水分的充足,从而为灵武长枣提供水分保障。
二、枝条修剪灵武长枣的生长方式主要包括主干和分枝部分,主干和分枝的粗细程度、数量以及分枝数目对于灵武长枣的甜度和口感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因此,在早果丰产技术中,对灵武长枣的枝条进行适当的修剪和管理,可以更好地保证枝条的粗细、分枝数量和分枝数目的合理分布,以保证每个枝条上的果实大小和质量均匀,更好地提高产量和质量。
三、灌溉和施肥早果丰产技术中,对于灌溉和施肥,也是需要特别关注和管理的。
在种植期间,要合理掌握灌溉的时间和数量,避免出现水分过量和过少的情况。
同时,在施肥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要过量使用化肥等化学物质,而要采用有机肥剂和生物肥剂等天然肥料,以利于保证灵武长枣健康生长,同时保证长枣的品质安全。
最后,有关山沙地幼龄灵武长枣早果丰产技术的介绍就到这里。
作为一种新型的种植技术,它在保障食品安全、提高食品质量和丰富人们的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在未来的种植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这种技术,充分发挥其在保障人们健康、提高人们生活品质方面的重要作用。
品长枣来灵武
------灵武长红枣的发展史
灵武长枣,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特有品种,栽培历史悠久,品种优良,所产鲜食果味鲜美,质地酥脆,汁液多,果肉白绿色,可食率和营养价值高。
被批准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栽培历史始于18世纪。
为了推动长枣产业发展,拓宽增收渠道,灵武市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鼓励长枣种植。
一是形成了灵武长枣产业化服务体系。
到2009年有灵武长枣市级协会1家,培育了灵武市灵丹集团、灵武市成园苗木花卉公司等灵武长枣经济合作组织;建立了灵武长枣通讯信息平台,形成了市、乡、村、队、户五级技术服务网络;开通了4020115灵武长枣技术服务专线电话;并利用中国移动信息平台,即时将枣树管理要点和相关信息通过短信的形式传递给每个枣农。
二是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技术链条体系,具备了在宁夏大规模发展的技术支撑条件。
三是深加工技术获得突破。
与天津科技大学合作,开发研制的“灵州红”系列长枣果酒正式投放市场;由灵武市伊农枣园红农副产品开发中心研制的灵武水晶枣,2008年已进入北京、广州、上海、深圳等大城市,为了进一步开发灵武水晶枣系列产品,扩大规模,灵武市投资建成宁夏最大的现代化长枣深加工企业。
到2009年,灵武已建成通贯全市南北的沿山百公里灵武长枣标准化产业基地8.6万亩,其中千亩精品示范园区5个,万亩绿色无公害生产基地2个,2008年挂果面积4万亩,产量近200万公斤,年实现产值2000万元
那万里飘香的长红枣,已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它鲜红的色泽,香甜的味道,象征着灵武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做为一个灵武人,我怎能不骄傲自豪?。
设施灵武长枣促早丰产栽培技术一、引言灵武长枣是中国传统名优特产枣种,具有果大核小,肉质细嫩、甜香可口等优良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灵武长枣的需求日益增加,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提高灵武长枣的产量和品质,需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栽培技术。
本文将从设施灵武长枣的栽培技术着手,详细介绍设施灵武长枣促早丰产的栽培技术。
二、适宜的地理环境灵武长枣是一种温和喜凉的树种,适宜生长在温暖湿润,光照充足的环境中。
在选择种植地点时,应尽量选择排水良好、土壤肥沃、阳光充足的区域。
避免选择潮湿多雨的地区,防止枣树根部积水引起病虫害,影响产量和品质。
三、优质品种的选择选择优质的品种是设施灵武长枣栽培成功的关键。
灵武长枣品种繁多,每个品种的生长习性、抗病性、产量等特点都有所不同。
在选择品种时,应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状况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合当地栽培的优质品种。
四、土壤管理灵武长枣喜欢松软肥沃的土壤,生长期间应适时施入有机肥料,保持土壤的水分和养分充足。
在选择有机肥料时,应选择质地细腻、养分含量丰富的有机肥料,避免使用含有高浓度化学肥料,以免对树木造成伤害。
要定期进行土壤松土,促进土壤通气性,保持土壤的透气性和排水性。
五、光照和温度管理光照和温度是影响灵武长枣生长的重要因素。
灵武长枣喜欢充足的阳光,光照充足的环境有利于养分的合成和积累,促进果实的形成和成熟。
在栽培期间,应尽量避免大面积的树冠遮阳,保证枣树的光照充足。
灵武长枣对温度要求较高,生长期间的温度控制要合理。
在春季开花期间,温度过低会导致花期提前或推迟,影响花粉的传播和结果。
在秋季果实成熟期间,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果实的形成和品质。
在栽培期间,应尽量避免温度的大幅度波动,保持稳定的温度对枣树的生长和结果都有益处。
六、水分管理水分是灵武长枣生长的重要因素,要合理控制水分的供给,保持土壤的湿润。
在干旱季节,应适时进行浇水,保持土壤的湿润。
在多雨季节,要做好排水工作,防止枣树根部积水。
宁夏银川特产---长枣
简介
长枣呈长椭圆形或圆柱形,大小较整齐;果味鲜美,质地酥脆,汁液多,果肉白绿色,功能食品和营养价值高,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营养成分。
产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灵武市,有1300多年的种植历史,唐朝开始成为皇室贡品,为鲜吃水果的“果中之王”。
食材特征:长枣是银川本地优良品种,树势强壮,树姿直立,发枝力强,易萌发枣头。
果实中大,长椭圆形。
平均单果重18.1g,最大单果重26.8g,纵径4.34~4.80cm,横径2.57~3.36cm。
果梗长,梗洼深广,果肩平整。
果皮紫红色,果点红褐色,不太明显。
果皮薄,肉绿白色,质致密酥脆、汁液多、酸甜适口、品质极上。
鲜枣含糖量30%,含酸0.25%,可食率95.5%,制干率37.2%。
该品种抗寒性强,耐盐碱,喜水肥,遇雨轻微裂果。
历史文化
灵武长枣有1300多年的种植历史,唐朝开始成为皇室贡品,为鲜吃水果的“果中之王”。
如今灵武市已将灵武长枣产业化,现有产枣种植基地12万亩。
设施灵武长枣促早丰产栽培技术灵武长枣是一种具有较高品质的特色农产品,因其风味独特、口感细腻而备受消费者的喜爱。
而且,灵武长枣在产量上也有着不俗的表现,但在实际生产中,其早期生长和成果生育分别受到了不同的限制因素。
为了提高灵武长枣的早熟能力和产量,现在有必要通过有效的栽培技术来改善其生长环境,优化其生长条件,以达到提高枣树产量的目的。
一、土壤基础管理灵武长枣是一种喜水的农作物,所以其生长地要求土质疏松、排水性好、肥力高。
在灵武长枣生长的初期,就需要进行农田基础管理,地面草叶应扫清,地面整平,泥土覆盖提高苗木的保温性,预留足够的排水沟以保证雨水的流出。
灵武长枣还需要在开花前进行树皮削皮除草处理,提升树体的透氧性。
二、养护管理灵武长枣在整个生长过程中,都需要人工养护,促进其早熟和丰产。
首先要做到浇水合理,避免灌溉过度造成树根窒息,也要避免缺水造成树叶枯黄。
其次,对于灵武长枣的剪枝管理也非常重要,及时修剪枝条,促进树体的强壮生长,提高其产量。
最后,对于灵武长枣的施肥管理也要科学合理,根据季节分别施放有机肥和化肥,以满足产量的需求。
三、防治病虫害灵武长枣在生长过程中,也会受到病虫害的影响,所以必须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来避免病虫害的发生。
对于温度较高的季节,应在灵武长枣的树体上喷洒杀虫剂,防治果蝇、蚜虫等害虫的侵袭。
同时,对于病菌影响大、且易扩散的灰霉病、白粉霉、炭疽病等病害,也需要采取防治措施,如施放药剂等。
综上所述,灵武长枣的早丰产栽培技术包括土壤基础管理、养护管理、防治病虫害等多个方面。
在实际生产中,需要结合灵武长枣的生长习性和自然环境,选用合适的栽培技术,以提高其产量和品质,进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宁夏特产灵武长枣调研报告宁夏特产灵武长枣调研报告一、引言宁夏是中国著名的枣乡,而灵武长枣则是宁夏特产中的一种。
为了深入了解灵武长枣的生产情况和市场前景,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
二、调研方法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前往宁夏灵武市的灵武镇进行实地调研。
问卷主要涵盖了灵武长枣的品种、种植技术、产量、销售渠道和市场需求等方面。
三、调研结果和分析1. 灵武长枣的品种调研结果显示,灵武长枣的主要品种有红枣、大枣和黑枣。
其中,红枣是最主要的品种,因为其色泽鲜艳、味道甜美而备受消费者青睐。
2. 灵武长枣的种植技术调研结果显示,灵武长枣的种植过程需要严格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环境条件。
同时,种植者还需要合理施肥、防治病虫害,并采用适当的修剪方法来提高产量和品质。
3. 灵武长枣的产量调研结果显示,灵武长枣的产量随着种植者的经验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有所增加。
目前,灵武市的灵武镇是宁夏最主要的灵武长枣生产基地之一,年产量在5000吨左右。
4. 灵武长枣的销售渠道调研结果显示,灵武长枣的销售渠道主要有批发市场、超市和电商平台。
其中,批发市场是最主要的销售渠道,占比超过70%。
超市和电商平台逐渐崛起,并在满足消费需求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5. 市场需求调研结果显示,消费者对灵武长枣的需求量大,但消费者对品质的要求也在逐渐提升。
消费者更加关注灵武长枣的口感、营养价值和安全性,希望购买到优质的灵武长枣。
四、结论与建议基于以上调研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 灵武长枣的生产应注重品质控制,提高个体果的大小、色泽和口感等方面,以满足消费者对优质灵武长枣的需求。
2. 探索多样化的销售渠道,如开拓电商平台,以适应消费升级和市场多元化需求。
3. 继续加强灵武长枣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提升灵武长枣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4. 建立灵武长枣的质量认证体系,通过认证标识来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感。
5. 与其他枣产区进行合作,开展产销对接,共同推动中国长枣产业的发展。
宁夏灵武长红枣红枣为我国特产之一,有长枣和短枣之分。
枣树耐旱、耐寒、耐盐碱而且栽培简单,其色泽紫红透亮、果大核小、质脆甘甜,集营养、药用、食疗三者价值兼备而备受人们喜爱。
枣为秋冬进补之佳品,又是养颜益寿食品,俗话说:“一日吃仨枣,一辈子不显老”,“五谷加红枣,胜似灵芝草”。
灵武素有“水果之乡”之称,种植果树已达1500多年历史。
从唐朝开始,灵武长红枣就被列为皇室贡品,被誉为“果中珍品”。
灵武长枣树被定为灵武市树。
2006年,灵武市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灵武长枣之乡”,从2006年开始,灵武市每年举办一届“长枣节”。
、宁夏灵武市巨型恐龙化石冲击波形成人民网宁夏视窗6月17日电随着宁夏灵武市恐龙化石开挖以来,一些媒体纷纷跟踪报道。
据《新消息报》综合报道:6月10日,该报刊发了《巨型恐龙化石冲击世界顶级水平灵武要建恐龙博物馆》的消息,随着区内其他媒体的跟进,一时间,灵武恐龙再次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也刺激着方方面面的神经。
冷静下来,我们迫切地想知道,灵武恐龙化石在中国乃至世界,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灵武恐龙有可能引发恐龙研究的高潮吗?其他地方如何开发恐龙遗迹?让我们一起走进多姿多彩的恐龙世界吧。
恐龙之最最小的恐龙——细颚龙类,跟鸡差不多。
最丑的恐龙——肿头龙。
最大的恐龙——重型龙与梁龙,27米左右。
最重的恐龙——腕龙与南极龙,70吨至80吨左右。
最宽的恐龙——甲龙,宽5米左右。
最早出现的恐龙——南十字龙,它出现于三叠纪中期。
“恐龙”之名由来实际上,人类发现恐龙化石的历史肯定是由来已久。
早在曼特尔夫妇发现禽龙之前,欧洲人就知道地下埋藏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巨大骨骼化石。
但是,当时人们并不知道它们的确切归属,因此一直误认为是“巨人的遗骸”。
至于我们中国人,早在2000多年前就开始采集地下出土的大型古动物化石入药,并把这些化石叫做“龙骨”。
但是,直到曼特尔夫妇发现了禽龙并与鬣蜥进行了对比,科学界才初步确定了这是一种类似于蜥蜴的、早已灭绝的爬行动物。
因此,随后发现的新类型的恐龙以及其他一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名称全都和蜥蜴有关,例如“像鲸鱼的蜥蜴”、“森林的蜥蜴”等等。
到了184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欧文爵士用拉丁文给它们创造了一个名称,这个拉丁文由两个词根组成,前面的词根意思就是“恐怖的”,后面的词根意思就是“蜥蜴”。
从此,“恐怖的蜥蜴”就成了这一大类彼此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但是却表现得形形色色的爬行动物的统称。
我们中国人则既有想象力又有概括力,把这个拉丁名翻译成了“恐龙”。
现在我们知道,恐龙家族中确实有许多令人恐怖的庞然大物,但是也有一些小巧可爱的“小东西”。
如果你到北京动物园西边不远的中国古动物馆去看一看,从身长不足1米的鹦鹉嘴龙到身长达22米的马门溪龙,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各种恐龙一定会使你对恐龙世界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
现在我们还知道,恐龙根本就不是蜥蜴。
它们虽然都属于爬行动物,但是在门类繁杂的爬行动物大家族中,恐龙与蜥蜴的亲缘关系相差得还相当远呢!恐龙比人聪明19世纪恐龙的发现,成了一个典型的案例,说明身体的大小与聪明之间的反比关系。
恐龙脑子很小,身躯庞大,是笨拙愚蠢的象征。
它们的灭绝似乎只说明它们的身体构造有缺陷。
最近,芝加哥大学的詹姆斯·A·霍普森收集了更多的资料,做出了不同的结论。
霍普森发现,主要恐龙类群的EQ值都高于平均值。
巨型的蜥脚类雷龙及其近亲的EQ 值最低,为0.20至0.35。
它们的活动一定很缓慢,没有很大的灵活性;它们可能仅仅仰仗庞大的身躯来防止被捕食,就像今天的大象一样。
接下来就是有甲壳的甲龙和剑龙,它们的EQ值为0.52至0.56。
这些动物有沉重的甲壳,大概主要用于被动防御,但是,甲龙棒状的尾和剑龙短剑状的尾可能是用于主动搏斗的,从而使它们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接下来的是角龙类,它们的EQ值为0.7至0.9。
霍普森认为:“大型角龙类头上有角,主要采用主动防御的策略,它们在避开捕食者和种类竞争者时,大概比用尾巴作武器的恐龙需要更大的灵活性。
”……恐龙最明显的特征不在于它们的灭绝,而在于它们在地球上主宰的时间太长。
恐龙统治了1亿年,而那时的哺乳动物还是小型的动物,一直生活在恐龙世界的缝隙之间。
哺乳动物占据统治地位7000多万年后,我们有了出色的成绩和美好的前景,但是我们哺乳动物现在并没有恐龙统治地球的时间长久。
这样看来,人类简直不值一提,就是从南方古猿算起,也才有500万年的历史,而我们这个种——智人种,仅有5万年的历史。
用我们的价值系统试图做一个最终的测验吧:谁敢打赌说智人种会比雷龙生存的年代长?恐龙吃什么?梁龙的牙齿指示它们能够将枝条上的叶子和针叶撕下来。
禽龙无齿的角质啄似乎用来撕碎叶子。
剑龙可能吃蕨类,苏铁的嫩叶,一种矮小,像棕榈的植物,是中生代最广泛分布的树种。
鸭嘴龙吃叶子、树枝、松针、及松子等。
腕龙一直被认为生活在水中,食用水生植物。
霸王龙有可能是腐肉食者,因为它们太庞大,无法长距离地追逐猎物。
最神秘的是关于兽足类的事,它们如何吃到足够的食物来保持活命。
某些兽足类具匙状牙齿,另一些具钉状,但是没有任何恐龙具有臼齿来碾磨食物,因此它们可能将所有咬断撕下的食物直接吞下去。
庞大的兽足类比今天非洲象大15倍,估算这种体型每天需要进食135公斤至270公斤的植物。
假使兽足类是冷血动物,它们或许要这么多量,假使它们是温血动物,可能就要比象多15倍食物了。
它们真需要那么多食物吗?它们如何能做到?即使它们每天仅需一百多公斤食物,也很难以想像如何以那样小型的上下颚和口来完成这样庞大的任务。
恐龙灭绝之谜在中生代,地球曾经是一个恐龙主宰的世界,无论是平原、森林还是沼泽,到处都可以看到恐龙的身影。
它们在地球上一共生存了一亿三千多万年,可是,不知为什么,后来恐龙竟然绝灭了,一个不剩地、永远地从地球上消失了。
这实在是一桩千古疑案。
一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科学家试图揭开恐龙断子绝孙的秘密,但总是不能自圆其说。
随着自然科学中许多学科的相互渗透,近年来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关于恐龙绝灭的说法。
有的科学家认为恐龙的灭绝是由于气候变冷。
在白垩纪末期六千五百万年前,整个地球发生了广泛性寒冷,日温差增大,冷热季节交替明显。
使习惯热带环境生活的恐龙,不能像蛇、晰蜴那样进行冬眠,又不像毛皮动物那样躲进山洞里避寒。
恐龙是热血动物,没有御寒的外表和生理机能,因而无法抵抗和适应寒冷的袭击,最后被大自然毫不留情地消灭了。
有的科学家断言恐龙灭绝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大约在七千万年前,地球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使一些盆地隆起,浅丘开始出现,因而造成水枯林竭,同时海底变化,海平面下降300多米,亚洲、北美洲之间的陆地开始连接起来,大量动物迁移到恐龙栖息处,使食物供应发生困难,以至恐龙处于“断粮”地步,在严重的饥饿中逐渐死亡。
也有的科学家提出恐龙的灭绝是星球碰撞爆炸引起的。
在白垩纪后期,有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猛烈与地球相撞。
撞击时速度为每小时约10万公里,撞击时扬起了惊人尘土,尘埃飘浮在大气中,以至遮蔽了阳光,使地球上持续一段时间内一片黑暗,气温聚降,植物的光合作用停止,植物枯萎,使“食物链”中断,恐龙纷纷死去。
还有的科学家推测,恐龙是吃了有花植物中毒而遭到绝灭的。
恐龙生活在中生代,植物界的蕨类、苏铁、银杏、松、柏等裸子植物占统治地位,在这些植物中含有许多单宁酸,这些对恐龙并无损伤。
但是,在一亿二千万年以前,最早的有花植物出现了,这些有花植物组织内常常含有作用强烈的生物碱,对恐龙的生理产生不利的影响,有的生物碱——如马钱子碱等具有很大的毒性,恐龙大量吞吃了生物碱,毒素反应引起其严重的生理失调,导致死亡。
以上种种说法虽都有一定道理,但每一种说法又不能自圆其说,得不到科学界的完全肯定。
如“恐龙吃了有花植物中毒而绝灭”,那么空中的翼龙、水中的鱼龙等,根本不吃陆地上的有花植物,为什么与其它恐龙同时绝灭呢?而鸭嘴龙、角龙等类群则在有花植物出现后反而更加繁盛了呢?总之,这些生物进化史上的奥秘,至今还没有完全被揭开。
中国恐龙研究的闪光点中国最早命名的恐龙是满洲龙,1902年发现于黑龙江省嘉阴县,现陈列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地质博物馆。
此后,美国地质学家,德国矿业工程师和中国的地质学者们,先后在四川盆地、山东省新泰发现过恐龙。
中国恐龙化石的早期发现,引起了西方古生物学家的重视。
上世纪30年代前后,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中亚考察团在蒙古戈壁大漠中发现了完整的恐龙蛋化石,证实了恐龙是营巢产卵的爬行动物。
1933—1949年是中国恐龙研究奠基时期,这一工作是由杨钟健开创和主持的。
杨先生1928年在德国学成归国,将其一生投入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研究中。
1938年,杨钟健等在云南省禄丰盆地发现了举世闻名的中国早期禄丰蜥龙动物群,这一发现奠定了中国恐龙研究的基础,禄丰龙成为国内第一具装架展示的恐龙。
在禄丰龙发掘、采集和研究修理的过程中,培养了一批恐龙化石的采集和修理技术人员,为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研究培养了人才。
杨氏被誉称为“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之父”。
50年代初,周明镇教授任教于山东大学地质科学系,在指导学生野外实习时,于山东省莱阳市金刚口发现了恐龙和恐龙蛋化石。
莱阳恐龙化石的发掘迎来了新中国恐龙采集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杨钟健、刘东生和王存义等参加了这一发掘工作,采集到著名的青岛龙和大批的蛋化石。
1957年,四川盆地出土了合川马门溪龙,重庆博物馆进行了3个多月的发掘工作,采得我国最大最完整的蜥脚类恐龙。
1959年,中国科学院和前苏联专家,在内蒙古二连盆地进行大规模发掘,出土大量鸭嘴龙——巴克龙和古似鸟龙化石。
1960年,在阿拉善戈壁吉兰泰进行考察,发现了下白垩统的禽龙类、兽脚类、蜥脚类化石。
1963年中国科学院组织了新疆古生物考察队,先后对准噶尔盆地、吐鲁番盆地进行了3年考察。
他们发现了著名的下白垩统乌尔禾翼龙动物群,采到了完整的翼龙——准噶尔翼龙。
在这一时期,中国地质博物馆在山东诸城龙骨涧发掘到一具15米长的巨型鸭嘴龙——山东龙化石,山东龙是世界上已知最大的鸭嘴龙。
1979年,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恐龙化石之发掘是中国恐龙采集史上的新里程碑,中国恐龙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突飞猛进的时代。
大山铺化石坑经过3年的发掘,出土了鱼类、鳄类、龟鳖类、翼龙、蛇颈龙、恐龙和似哺乳爬行类,标本多达数万件,上百具完整的化石骨骸。
这一化石墓地产出的恐龙有9个新的属种,其中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剑龙——太白华阳龙,有具有尾锤构造的蜥脚类——蜀龙和峨嵋龙。
这里是迄今世界上发现化石门类最多,化石保存最好的一个中侏罗世的恐龙化石产地。
这一动物群被称为大山铺蜀龙动物群,它填补了恐龙进化的缺环。
1987年,在大山铺建成了我国第一座恐龙田野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也是亚洲第一座恐龙田野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