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糖 类 药 物
- 格式:ppt
- 大小:1.48 MB
- 文档页数:45
口服降糖药大全口服降糖药分论西药类主要包括磺脲类、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及诺和龙。
磺脲类药物主要用于:(1)胰岛有一定的分泌胰岛素功能者;(2)中年以上起病的II型胰岛素患者,单用饮食或饮食加运动治疗不能控制高血糖者;(3)病程不足5年者则效果更好;(4)II型糖尿病患者如用过胰岛素,但每天用量不足40单位即可控制高血糖者,可考虑换用磺脲类降糖药;(5)部分患者单用口服药物不能控制高血糖,此时可采用胰岛素加磺脲类药物治疗;(6)初患病时,血糖已在14毫摩尔/升以上者。
磺脲类药物不适用的患者:(1)完全没有胰岛素分泌能力的患者;(2)糖尿病合并严重感染、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性昏迷、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或休克、急性心力衰竭、大出血、大手术等严重状态时;(3)特别消瘦的患者宜用胰岛素治疗而不宜用口服降糖药;(4)特别肥胖患者在体重未下降前,用磺脲类药物治疗的效果一般不会很好。
优降糖分类:磺脲类机理:刺激胰岛素分泌特点:是所有口服药中作用最强的。
刺激胰岛素分泌的强弱与患者的血糖水平有关,血糖越高,刺激胰岛素分泌的峰值越高。
一般口服12-20分钟血糖开始下降。
规格:2.5毫克/片用量:一般2.5-15毫克/天(1-6片/天),最大量20毫克/天(8片/天)用法:每日用量2.5-5毫克(1-2片)者,可早餐前30分钟一次口服每日用量7.5-15毫克(3-6片)者,以早晚餐前各一次为宜。
副作用:较易引起低血糖,甚至导致严重或顽固性低血糖昏迷。
禁忌症:老年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和有心脑血管并发症的病人。
达美康分类:磺脲类机理:刺激胰岛素的分泌。
特点:降糖作用温和,作用时间可达24小时,并对防治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有利。
适应症:适用于2型糖尿病、肥胖伴血液流变学异常以及老年性糖尿病患者。
规格:80毫克/片用法:每日2次用量:一般为80-240毫克/天(1-3片/天),最大量320毫克/天(4片/天)。
降糖药分类说明之五兆芳芳创作目前经常使用的降糖药物按作用的机理共分为八种,主要有胰岛素及其类似物、磺脲酰类促泌剂、二甲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衍生物促敏剂、苯茴酸类衍生物促泌剂、GLP-1受体冲动剂、DDP-4酶抑制剂和中成药九大类多个品种.糖尿病是一种因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或靶细胞对胰岛素敏理性下降引起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慢性综合性疾病,其中2型糖尿病的产生是外周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效缺陷配合作用的结果.当糖尿病患者经过饮食和运动治疗以及糖尿病保健教育后,血糖的控制仍不克不及达到治疗目标时,需采取药物治疗.降糖化学药可大致分为口服降糖药物和注射降糖药物.目前国际经常使用的口服降糖药物分为促胰岛素排泄剂类、二甲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类、噻唑烷二酮衍生物等;其中促胰岛素排泄剂类又分为磺脲类和非磺脲类(格列奈类).注射降糖药物有胰岛素及类似药物、GLP-1受体冲动剂和DDP-4酶抑制剂等.化学降糖药种类促胰岛素排泄剂促胰岛素排泄剂是备用一线降糖药,这类药物有磺脲类以及非磺脲类.主要通过促进胰岛素排泄而阐扬作用,抑制ATP依赖性钾通道,使K+外流,β细胞去极化,Ca2+内流,诱发胰岛素排泄.此外,还可增强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解除受体后胰岛素抵抗的作用,使胰岛素作用增强.磺脲类促泌剂(一)格列吡嗪(美吡达、瑞罗宁、迪沙、依吡达、优哒灵):为第二代磺酰脲类药,起效快,药效在人体可持续6-8小时,对下降餐后高血糖特别有效;由于其代谢产品无活性,且排泄较快,因此较格列本脲较少引起低血糖反响,适合老年患者使用.(二)格列齐特(达美康):为第二代磺酰脲类药,其药效比第一代甲苯磺丁脲强10倍以上;此外,它还有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作用,可有效避免微血栓形成,从而可预防2型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适用于成年型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伴瘦削症或伴血管病变者.老年人及肾功效消退者慎用.(三)格列本脲(优降糖):为第二代磺酰脲类药,它在所有磺酰脲类药中降糖作用最强,为甲苯磺丁脲的200-500倍,其作用可持续24小时.可用于轻、中度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糖尿病,但易产生低血糖反响,老人和肾功效不全者应慎用.(四)格列波脲(克糖利):较第一代甲苯磺丁脲强20倍,与格列本脲相比更容易吸收、较少产生低血糖;其作用可持续24小时.可用于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糖尿病.(五)格列美脲(亚莫利):为第三代口服磺酰脲类药,其作用机制同其它磺酰脲类药,但能通过与胰岛素无关的途径增加心脏葡萄糖的摄取,比其他口服降糖药更少影响心血管系统;其体内半衰期可长达 9小时,只需每日口服1次.适用于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糖尿病.(六)格列喹酮(糖适平等):第二代口服磺脲类降糖药,为高活性亲胰岛β细胞剂,与胰岛β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可诱导产生适量胰岛素,以下降血糖浓度.口服本品2~2.5小时后达最高血药浓度,很快即被完全吸收.血浆半衰期为1.5小时,代谢完全,其代谢产品不具有降血糖作用,代谢产品绝大部分经胆道消化系统排泄.适用于单用饮食控制疗效不满意的轻、中度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糖尿病,且病人胰岛B细胞有一定的排泄胰岛素功效,并且无严重的并发症.以上为目前经常使用的磺脲类降糖药,其降糖强度从强至弱的次序为: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喹酮>格列奇特.非磺脲类苯茴酸类衍生物促泌剂可直接改良胰岛素早相排泄缺陷,对下降餐后血糖有着独特的优势.研究发明,瑞格列奈治疗组的I相胰岛素排泄可恢复至安康对照组水平.瑞格列奈还可以恢复胰岛素脉冲式排泄,并在一定程度上改良胰岛素敏理性.经常使用药物有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瑞格列奈(诺和龙):该药不引起严重的低血糖、不引起肝脏损害,有中度肝脏及肾脏损害的患者对该药也有很好的耐受性,药物相互作用较少,适用于餐后血糖的控制.二甲双胍类盐酸二甲双胍是首选一线降糖药,本类药物不刺激胰岛β细胞,对正常人几近无作用,而对2型糖尿病人降血糖作用明显.它不影响胰岛素排泄,主要通过促进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抑制葡萄糖异生、下降肝糖原输出、延迟葡萄糖在肠道吸收,由此达到下降血糖的作用.经常使用药物有二甲双胍.二甲双胍(格华止,美迪康):其降糖作用较苯乙双胍弱,但毒性较小,对正常人无降糖作用;与磺酰脲类药比较,本品不刺激胰岛素排泄,因而很少引起低血糖;此外,本品具有增加胰岛素受体、减低胰岛素抵抗的作用,还有改良脂肪代谢及纤维蛋白溶解、加重血小板聚集作用,有利于减缓心血管并发症的产生与成长,是儿童、超重和瘦削型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物.主要用于瘦削或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也可用于1型糖尿病患者,可削减胰岛素用量,也可用于对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治疗;由于它对胃肠道的反响大,应于进餐中或餐后服用.肾功效损害患者禁用.α-糖苷酶抑制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是备用一线降糖药,本类药物竞争性抑制麦芽糖酶、葡萄糖淀粉酶及蔗糖酶,阻断1,4-糖苷键水解,延缓淀粉、蔗糖及麦芽糖在小肠分化为葡萄糖,下降餐后血糖.其经常使用药物有:糖-100、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一)糖-100:主要成分BTD-1是调节饭后血糖急速增加的大豆发酵提取物,利用枯草芽孢杆菌MORI利用脱脂豆粕生产的.枯草芽孢杆菌MORI产生的1-脱氧野尻霉素(DNJ)对小肠绒毛里面的α-葡萄糖苷酶有很好的抑制活性.(二)阿卡波糖(拜唐平):单独使用不引起低血糖,也不影响体重;可与其它类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适用.可用于各型糖尿病,以改良2型糖尿病病人餐后血糖,亦可用于对其它口服降糖药药效不明显的患者.(三)伏格列波糖(倍欣):为新一代α糖苷酶抑制剂.该药对小肠黏膜的α-葡萄苷酶(麦芽糖酶、异麦芽糖酶、苷糖酶)的抑制作用比阿卡波糖强,对来源于胰腺的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弱.可作为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也可与其它类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适用胰岛素增敏剂本类药物通过提高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理性,提高利用胰岛素的能力,改良糖代谢及脂质代谢,能有限下降空腹及餐后血糖.单独使用不引起低血糖,常与其它类口服降糖药适用,能产生明显的协同作用.其经常使用药物有罗格列酮、吡格列酮.(一)罗格列酮(文迪雅):新型胰岛素增敏剂,对于因胰岛素缺乏引起的1型糖尿病患者和胰岛素排泄量少少的2型糖尿病无效.老年患者及肾功效损害者服用时无需调整剂量.贫血、浮肿、心功效不全患者慎用,肝功效不全患者不适用.作为经常使用的降糖药,文迪雅由于存在引发心血管疾病风险,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已停止了该药在中国的推广任务,专家建议酌情慎用.(二)吡格列酮:噻唑烷二酮类抗糖尿病药物,属胰岛素增敏剂,作用机制与胰岛素的存在有关,可削减外周组织和肝脏的胰岛素抵抗,增加依赖胰岛素的葡萄糖的处理,并削减肝糖的输出.适用于2型糖尿病(或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IDDM).在临床对照试验中,吡格列酮与磺酰脲、二甲双胍或胰岛素适用,能提高疗效.同时随着同类药罗格列酮(文迪亚)在全球的使用受到限制或禁止,吡格列酮的市场将有所扩大.二肽基肽酶-4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自2006年10月以来在全球80多个国度取得批准,2010年在中国上市.它提高一种被称为"肠促胰岛激素"GLP-1的生理机制削减GLP-1在人体内的失活,通过影响胰腺中的β细胞和α细胞来调节葡萄糖水平.目前二肽基肽酶已有多个产品上市,如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维格列汀.GLP-1受体冲动剂胰高血糖素多肽,GLP-1受体冲动剂是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两种主要的肠促胰素.GLP-1受体冲动剂以葡萄糖浓度依赖性的方法增强胰岛素排泄、抑制胰高血糖排泄、延缓胃排空,通过中枢性的食欲抑制来削减进食量.具有加重体重作用,并且可能在下降血压等方面有较好的前景.GLP-1的存在是β细胞再生的重要条件.2004年发明,使用GLP-1后,β细胞再生增强而凋亡受抑制,并促进了胰管干细胞向β细胞分化.GLP-1类似物被称为β细胞的分化因子(使新生增加)、生长因子(使复制增强)和生存因子(使生存时间延长、凋亡削减).2005年FDA批准皮下制剂使用,如艾塞那肽,利拉鲁肽,适用于二甲双胍、磺酰脲类等联合应用不克不及充分控制血糖的2型糖尿病人.胰岛素及其类似药物胰岛素是最有效的糖尿病治疗药物之一,胰岛素制剂在全球糖尿病药物中的使用量也位居第一.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是唯一治疗药物,此外,约有30-40%的2型糖尿病患者最终需要使用胰岛素.目前国际外多家研究机构都在抓紧对胰岛素非注射剂的研发.降糖药反作用降糖药配合的反作用为低血糖.α-糖苷酶抑制剂、双胍类及胰岛素增敏剂单独使用一般不会引起低血糖,但与其他药物连用时仍可能产生.患者有可能会出现强烈空腹感、出冷汗、全身无力、心悸、手脚颤抖、眼睛发花、头疼、发愣等现象,严重时会产生昏倒.应口服碳水化合物或含葡萄糖饮料,严重时应立即注射葡萄糖.双胍类双胍类的降糖药对肠胃的伤害较大,容易导致消化不良,严重时可能会导致酮尿和乳酸酸中毒.单独用药不会产生低血糖.磺脲类1、低血糖.2、白细胞削减.可出现嗓子痛,伴随寒噤的高热,有口腔炎、全身酸懒等症状.应去医院查抄白细胞,如白细胞削减,则改换药物.3、溶血性贫血.尿呈黄褐色或白色,皮肤及眼睛有黄染,发烧,颜面发白,疲劳无力.苯茴酸类衍生物促泌剂增加体重.单独用药根本不会低血糖.α-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拜唐苹)等α-糖苷酶抑制剂除腹内气体增加外,其他不良反响较少.胰岛素增敏剂水潴留,颜面和手脚浮肿,影响食欲体重严重下降时应停药. GLP-1受体冲动剂胰腺炎病史患者禁用本药.中药种类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良多单味中药具有降糖作用.但中医药治疗糖尿病,与治疗其他疾病一样,其特点是重视患者的个别差别性和复方的使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不但在于下降血糖,更重要的是注重防治糖尿病并发症,起到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的作用.单味降糖中药(一)黄芪:黄芪多糖具有双向调节血糖作用.临床经常使用黄芪配合滋阴药如生地、玄参、麦冬等治疗糖尿病.(二)黄连:煎剂有下降血糖作用.从黄连整药中提炼的小檗碱(黄连素)可削减体重,显著改良葡萄糖耐量,还可增加脂肪燃烧,削减脂肪分解.(三)黄精: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四)地黄(包含生地、熟地):具有下降血糖作用,且可改良血脂异常.临床应用于糖尿病时,多以生地配天冬、枸杞子等.(五)人参:人参多糖有降血糖作用.人参还能增强胰岛素对糖代谢的影响.对轻症糖尿病,人参可与生地适用,人参每日用量为3~9克.(六)山药:可显著下降实验小鼠的血糖,并可明显对抗血糖升高.(七)鬼箭羽:有降血糖及增加体重的作用,并促使胰岛细胞增殖,胰β细胞增生.(八)麦冬:可下降血糖,并促使胰岛细胞恢复,肝糖原增加.单药有降糖作用的还有葛根、枸杞子、山萸肉、茯苓、玉竹、桑叶、桑白皮、桑椹、菟丝子、玄参、丹参、知母、仙鹤草、地骨皮、花粉、肉桂等.服用时间糖尿病的用药是有讲求的.口服降糖药种类较多,因降糖机制不合而用法不合,且多与进餐时间有关,好几种降糖药是不克不及在餐后补服的.1.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主要有拜糖平、卡博平、倍欣等.这类药物应在餐时与第一口饭同时嚼服.如果在餐后服用,无法起到降糖效果.2.格列奈类经常使用的有诺和龙、唐力等,属胰岛素促泌剂.其降糖作用迅速而短暂,模拟生理性胰岛素排泄,主要用于控制餐后高血糖,也称餐时血糖调节剂.餐前半小时或进餐后服用均可引起低血糖,故应在餐前5~ 30分钟服用,不进餐不服药.3.磺脲类药物经常使用的有优降糖、达美康、美吡达、迪沙片、糖适平等.大多数磺脲类降糖药需要半小时才起效,而降糖作用的岑岭一般在服药后2~3小时出现.因此,建议在餐前20~ 30分钟服用磺脲类降糖药.降糖药的分类与服用不合降糖药降糖作用有不合目前经常使用的口服降糖药包含以下几大类:一、促胰岛素排泄剂这类药物主要刺激胰岛素的排泄,可分为磺脲类和格列奈类.磺脲类:具有中等降糖作用,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的排泄来降糖.按其创造的前后可分为三代,第一代有甲磺丁脲(D860)和氯磺丙脲,后者降糖作用可持续36~60小时,为降糖药中作用最长者,易引起低血糖,临床现已弃用.第二代磺脲类降糖药作用比第一代强,降糖效果受其他药物影响和搅扰少,反作用轻且少,按降糖作用由强到弱依次为格列苯脲(优降糖)、格列波脲、格列吡嗪(秦苏、美吡达、迪沙、瑞易宁)、格列齐特(达美康)、格列喹酮(糖适平)类.格列苯脲作用强而持久,属长效药,降糖作用强,但易出现低血糖,尤其是老年人;格列吡嗪属短效药物,降糖作用也较强,对下降餐后高血糖效果好;格列齐特属中长效药,降糖作用温和,降糖效果亦较好,适合老年人;格列喹酮属短效药,作用也最弱,是唯一不主要经肾脏排泄的磺脲类药物,为糖尿病肾病的首选药物.第三代指新推出的格列美脲,既促进胰岛素排泄又能增加胰岛素敏理性,属长效药,每天一次,降糖作用强,较少产生低血糖,是一种较好的降糖药. 为使全天保持稳定的血药浓度,有效控制血糖,削减低血糖产生,现已有磺脲类品种的缓(控)释剂型面世,如瑞易宁、达美康缓释片等.磺脲类主要作用于单用饮食控制无效而胰岛功效尚存的轻、中度2型糖尿病患者.但长期应用可促进β细胞衰竭. 格列奈类:作用机制与磺脲类相似,其有“快进、快效、快出”的作用特点,有效模拟胰岛素生理排泄,对β细胞有庇护作用,克服了磺脲类的缺点.较少产生低血糖,因其92%经肝胆代谢,更适合老年和糖尿病肾病患者.二、胰岛素增敏剂:这类药不增加胰岛素的排泄,而是通过增强胰岛素的作用而阐扬治疗作用,直击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抵抗,庇护β细胞功效,不会产生低血糖,主要有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三、双胍类:主要有二甲双胍(格华止、美迪康)和苯乙双胍(降糖灵),不刺激胰岛素排泄,主要是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和对胰岛素敏理性,因此也有人将它归类到胰岛素增敏剂,可改良胰岛素抵抗,庇护β细胞,同时有降体重、降血脂作用,现已成为2型糖尿病患者最经常使用的药物,不会产生低血糖,可使胰岛素敏理性增加20%~30%.单用磺脲类不克不及取得满意血糖控制者,联用二甲双胍后,血糖可再下降20%.二甲双胍还可用于糖耐量低减治疗,以避免其成长成为糖尿病.四、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通过延缓糖吸收而起到降糖作用,具有下降餐后高血糖的作用.因不增加胰岛素排泄,故不容易产生低血糖.降糖作用较弱,主要配合其他药物治疗,使血糖趋于平稳.单用于轻症经饮食控制而餐后血糖仍高者,是我国唯一拥有糖耐量低减适应症的定药物.不合降糖药服药时间有讲求由于不合降糖药作用机制不合,服药办法和时间也各有不合.有些药需餐前服,有些药需餐后服,也有少数需餐中服;有些药物只需一天一次,有些需要一天两次或三次服用.有些患者常需服用两种以上药物,常感无所适从,容易凌乱.一、需餐前服用药物1.早餐前一次服用药物:各类缓(控)释剂如瑞易宁、达美康缓释片、二甲双胍缓释片、秦苏等可一天口服一次,长效类药如格列美脲(亚莫利)及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一般在早餐前15~30分钟服用.2.需三餐前服用的药物:磺脲类中短效制剂,如格列吡嗪、格列喹酮等,因作用时间较短,需三餐前服用.格列奈类药一般为短效类,也需三餐前服用或进餐前即刻服用.3.只需早晚餐前服用的药物:中长效磺脲类药物如格列苯脲、格列齐特,只需早晚餐前服用,不需一天三次.二、需餐后服用的药物:一般口服降糖药多数在餐前服用,只有二甲双胍这类药物,因为明显的胃肠道反响,可能引起恶心、厌食、腹胀、腹泻等,为加重胃肠道反响,一般在餐后服用.现有一些和二甲双胍制成的复合制剂也有可能在餐后服用.三、餐中服用的药物:这类药物比较特殊,主要为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中的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因它们需与饭中的碳水化合物竞争肠道中的α—葡萄糖苷酶才干阐扬作用,故一般主张在吃第一口饭时将药片一起咀嚼后吞下,这样才干阐扬最大效果,不然餐前或餐后服用都会削弱药物的疗效.。
常用降糖药一览表
在现代医学中,糖尿病已成为一种常见慢性病,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困扰。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降糖药物种类也日渐增多,每种药物都有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适应症。
为了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常用的降糖药物,以下是一份常用降糖药一览表:
口服降糖药
1. 胰岛素分泌增加剂
•磺酰脲类药物
–二甲双胍
–依格列汀
–瑞格列奈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阿卡波糖
–伽马胰葡醇
2. 胰岛素增敏剂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罗格列酮
–帕格列酮
•苯磺酸类药物
–罗格列酮
–よ旦
注射用降糖药
1. 胰岛素及其类似物
•快速作用型胰岛素
•中效型胰岛素
•长效型胰岛素
2.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
•利普珠生
总结
这份降糖药一览表旨在帮助患者和医护人员更清楚地了解常用的降糖药物及其分类。
在选择降糖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医师建议进行综合考虑,切勿自行更改用药方案。
同时,注意药物的合理搭配和剂量控制,遵循医嘱,有助于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保持身体健康。
常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常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内容,具体内容:大家对知道多少呢,可能大家都不怎么了解,甚至一无所知。
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由皮质的束状带合成和分泌,主要影响糖和蛋白质等代谢,且能对抗炎症反应,...大家对知道多少呢,可能大家都不怎么了解,甚至一无所知。
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由皮质的束状带合成和分泌,主要影响糖和蛋白质等代谢,且能对抗炎症反应,而对水盐代谢影响较小,临床应用较广。
主要药物以氢化可的松为代表,一般所说的"皮质激素"即指这一类。
人工合成的糖皮质激素类药,比天然激素具有的抗炎作用更强,对水盐代谢影响更小的优点,因而在应用上更为重要。
常用的药有泼尼松、氢化泼尼松和氟美松。
的发展历史自从1855年以来人们一直在研究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和临床应用,1927年Rogoff和stewart用肾上腺匀浆提取物为切除肾上腺的狗进行静脉注射使之存活,证明了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存在,有人根据这个实验推测,提取物的生物活性是由单个物质引起的,但后来人们从提取物中分离出来47种化合物,其中就包括内源性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和可的松。
早期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均来自动物脏器的匀浆提取物,生产成本很高,后来随着甾体化学和有机合成的发展,甾体激素的全合成实现,可以由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合成任何一种甾体激素,但考虑到实际生产的成本,人们一般采用薯蓣皂苷苷元作为合成的起始物,薯蓣皂苷是从薯蓣科(Dioscoreaceae) 薯蓣属(Dioscorea)植物如山药、穿山龙等的块根中提取出来的萜类化合物的糖苷,价格较低,薯蓣皂苷的使用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在合成氢化可的松的基础上人们继续研究糖皮质激素的结构优化,人们从一个肾癌患者的尿液中提取出一种具有16-羟基的甾体化合物曲安西龙,发现它具有很好的糖皮质激素,同时又不像氢化可的松那样会引起钠潴留。
糖尿病用药1胰岛素促泌剂1.1磺脲类降糖药此类药物降糖机制是刺激胰岛素分泌而不是增加胰岛b细胞胰岛素合成,它通过与胰岛b细胞膜上受体相结合,关闭atp依赖性钾离子通道,引起细胞膜动作电位去极化,使钙离子内流而刺激胰岛素分泌。
磺脲类药物除刺激胰岛素分泌外还能减少肝脏对胰岛素的清除,故能增加外周胰岛素浓度[1]。
基于以上机理,目前磺脲类药物一般临床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2型糖尿病,尤其是胰岛素分泌量不足的患者,根据其在血中半衰期长短,一般每日服2~3次,临床可与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等合用。
本药不良反应可见低血糖、肠道反应、皮疹等,且磺胺药过敏者慎用。
1.1.1甲苯磺丁脲(tolbutamide,d860)为第一代磺脲类降糖药,20世纪50年代已经开始应用于临床,至今仍在采用,口服由胃肠道稀释,2~3h达至血药峰值,半衰期约为6h,促进作用时间可以超过6~8h,属于短效磺脲类药物。
本品主要经肾脏新陈代谢,新陈代谢产物并无活性。
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每日剂量500~3000mg,分后2~3次餐前30min口服。
1.1.2格列喹酮(gliquidone,糖适平)在第二代降糖药中值得一提,它由德国生产,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引进生产线在国内生产,其降糖作用虽然不及格列本脲及美吡达,但其胰外作用对改善胰岛素抵抗较为明显[1]。
本药特点是吸收快、代谢快,2~3h血药浓度达峰,半衰期短,仅1.3~1.5h,主要经胆汁排泄,5%经肾排泄,故本药尤适用于糖尿病肾病患者。
每日剂量30~240mg,分3次餐前30min口服。
1.1.3格列美脲(glimepride)就是新一代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1995年在瑞典上市,它就是fda核准的第一个可以与胰岛素同时采用的磺脲类药物,它也就是唯一辨认出可以与非政府的胰岛素受体二者促进作用、减少葡萄糖中转和葡萄糖中转子抒发的药物,藉此达至降糖促进作用。
其特点就是对胰腺轻易促进作用相对较低,胰外促进作用显著,故能减少低血糖的危险。
药理课程复习题一、了解内容受体的概念:存在于细胞膜、细胞质或细胞核上的大分子化合物(如蛋白质、核酸等)了解能与特异性配体结合并产生效应。
受体特征:1、饱和性2、特异性3、可逆性4、高亲了解和力5、结构专一性6、立体选择性7、区域分布性、亚细胞或分子特征9、配体结合试验资料与药理活性的相关性10、生物体内存在內源性配体。
第二信使: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三磷酸肌醇(IP3)、甘油二脂(DAG)、细胞内外的钙离子治疗指数概念:用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的比值表示(LD50/ED50),可用来估计药物安全性。
肝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系中主要的氧化酶是P450酶系。
相对生物利用度:以某一制剂为参比制剂,与受试制剂的生物利用度相比。
F=(受试制剂AUG/参比制剂AUG)×100%治疗作用和副作用的关系:到能够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
副作用是药物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由于药物的选择性是相对的,多数情况下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会同时发生。
药物耐受性:在连续用药过程中,有的药物的药效会逐渐减弱,需加大剂量才能显效,称耐受性。
不同的给药途径药物的作用:依药效出现时间:静脉注射>吸入>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皮肤。
作用性质:不同给药途径作用不同。
去甲肾上腺素的合成过程:酪氨酸在酪氨酸羟化酶催化生成多巴胺,再经多巴脱羧酶催化生成多巴胺(胞浆内),经多巴胺—β—羟化酶生成去甲肾上腺素(囊泡)β受体激动药药理作用:1、激动心脏β1受体,增加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加速传导、增加心输出量。
2、激动β2受体产生扩血管作用。
3、激动支气管平滑肌β2受体,松弛支气管平滑肌。
4、促进糖原和脂肪分解。
β受体兴奋剂的代表药:异丙肾上腺素.阿托品对眼睛的药理作用:散瞳、升高眼压、调节麻痹。
毛果芜香碱对眼睛的作用:缩瞳、降低眼压、调节痉挛。
阿托品抗休克的主要机理:阿托品可解除微血管痉挛,增加组织灌注、改善微循环,恢复重要器官供血,缓解休克症状。
常有的降糖药物有哪些降糖药的副作用有哪些?降糖药物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帮助患者控制高血糖,降低发生慢性并发症的风险,同时也可能会给机体带来某些副作用。
为了趋利避害,不论是医生仍是患者,均对付常用降糖药的副作用及禁忌证有所认识,以保证用药安全。
那么,降糖药的副作用有哪些?糖尿病专家指出:磺脲类降糖药1.此类药物能够致使低血糖。
2.此类药物对Ⅰ型糖尿病患者无效,因为Ⅰ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分泌功能已完整衰竭。
3.此类药物有可能出现原发性无效 (应用磺脲素治疗在 1 个月内成效不好 )或继发性无效 (先前应用磺脲素能有效控制血糖,而于治疗后 1~3 年无效 ),这种状况大多与患者自己胰岛功能衰竭有关。
4.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此类药物。
5.磺胺类抗生素会增强磺脲类药的降糖成效,假如二者合用,应注意防备出现低血糖等不良反应。
双胍类药物1.双胍类药物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建议餐中或餐后从小剂量开始服用,以减少其对胃肠道的副作用。
2.有肝功能异样、肾功能不全或许居心衰、肺气肿、肺芥蒂者,不介绍服用此类药物。
3.要进行肝脏手术或许x 线造影检查的前 1 ~ 2 天,应停用此药。
在造影检查48 小时后,应检查肝、肾功能,如结果正常,可恢复服用二甲双胍。
4.服用双胍类药物者不宜喝酒(特别是空肚喝酒)。
因乙醇可伤害肝功能,特别是能克制糖原异生而致低血糖。
5.妊娠期、哺乳期以及方案怀胎的妇女均应防备服用双胍类药物。
动物实验说明,二甲双胍能经过乳汁分泌。
6.独自应用此类药物一般不出现低血糖,当与其余类药物或胰岛素联用时,可能致使低血糖。
7.因为二甲双胍克制线粒体的氧化还原能力,所以,线粒体糖尿病患者忌用二甲双胍。
8.双胍类药物最大剂量是2000 毫克 / 日,可分为2~ 4次服用。
α- 糖苷酶克制剂1.α- 糖苷酶克制剂 (如拜唐苹 )一定正确服用才能发挥疗效,要求在进餐时将该药同第一口饭一同嚼碎服用。
2.α- 糖苷酶克制剂对α - 糖苷酶的竞争性克制作用一定有底物 (即食品中的碳水化合物 )参加,也就是说,它必定要与碳水化合物 (如主食 )同时用,才能发挥降糖作用。
任务四:试题库11. 沙丁胺醇不良反应有A. 偶见手指震颤,过量致心律失常B. 心悸、心律失常、惊厥等C. 偶见咽痛、气管刺激、气管痉挛D. 抑制糖代谢E. 抑制水盐代谢2. 色甘酸钠可用于哮喘,部分是由于A. 增加白三烯和前列腺素的释放B. 增加组织胺释放C. 抑制感觉神经末梢释放多种刺激因子、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D. 抑制低免疫细胞释放过敏介质E. 增加5-HT的释放3. 关于沙丁胺醇的正确论述是A. 稳定肥大细胞用于控制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和预防发作B. 拮抗气管平滑肌上的H1受体用于控制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C. 减少过敏介质释放预防支气管哮喘发作D. 激动气管平滑肌上的β2受体,用于控制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和预防发作E. 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预防哮喘发作4. 糖皮质激素抗哮喘的主要作用不是通过A. 抑制白三烯和前列腺素的释放B. 抑制组织胺和5-HT的释放C. 降低支气管对刺激的高反应性D. 抑制免疫细胞释放过敏介质E. 抑制H1受体5. 沙丁胺醇临床上以喷雾剂给药,主要用于A. 长期应用,预防哮喘发作B.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C. 用于轻、中度哮喘的预防D. 治疗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鼻炎E. 预防哮喘6. 二丙酸倍氯米松在临床上主要用于A. 用于哮喘的急性发作B. 长期应用,预防哮喘发作C. 各种慢性哮喘的维持治疗D. 临床上吸入用于顽固性哮喘和哮喘持续状态E. 慢性阻塞性肺病7. 西咪替丁临床上用于治疗A. 十二指肠溃疡B. 胃溃疡C. 反流性食管炎D. 治疗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反流性食管炎、应激性溃疡E. 反流性食管炎、应激性溃疡8. 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的三联疗法A. 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奥美拉唑B. 甲硝唑+克拉霉素+奥美拉唑C. 质子泵抑制剂加两种抗生素D. 甲硝唑+四环素+胶体铋剂E. 米索前列醇+四环素+胶体铋剂9. 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不包括A. 胃泌素抑制剂丙谷胺B. H2受体阻滞剂西咪替丁C. M1受体拮抗剂哌仑西平D. 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E. 胃舒平10. 奥美拉唑是通过抑制H+、K+-ATP酶,而抑制A. 组胺释放B. 胃酸分泌C. M受体D. 胃溃疡E. 十二指肠溃疡11. 奥美拉唑常见的不良反应及长期应用有可能引起A. 胃肠道反应和头痛,癌症B. 胃肠道反应和头痛,萎缩性胃炎C. 血清氨基转移酶(ALT,AST)增高,萎缩性胃炎D. 皮疹、眩晕、嗜睡、失眠E. 萎缩性胃炎12. 有关糖皮质激素类的不良反应不正确的是A. 长期大剂量用药易产生多种不良反应B. 一般剂量应用数日一般不产生不良反应C. 替代疗法应用生理剂量也会产生不良反应D. 特大剂量应用数日会产生多种不良反应E. 单一大剂量一般不会产生不良反应13. 氢化考的松、泼尼松和地塞米松的作用比较哪一叙述是不正确的A. 泼尼松较氢化可的松抗炎作用强,作用时间长,但对糖代谢影响较大B. 泼尼松较氢化可的松对水盐代谢的影响小C. 地塞米松较氢化考的松和泼尼松抗炎作用强,但对糖代谢的影响大D. 地塞米松的作用时间是氢化可的松的1/4E. 地塞米松的作用时间是泼尼松的3倍14.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应用剂量和应用方法叙述是不正确的是A. 严重中毒性感染需大剂量用药B. 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肾病综合征维持量用药C. 替代疗法给与生理剂量D. 维持量无论药物的时效长短均要隔日晨给药E. 维持量根据药物的时效长短、分为每日晨给药和隔日晨给药15. 硫脲类抗甲状腺药临床上不用于A. 甲亢的内科治疗B. 甲状腺手术的术前准备C. 甲状腺危象D. 甲亢 131I放疗的辅助用药E. 甲状腺功能亢进16. 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释放受A. 胰岛素和糖皮质激素调节B.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调节C.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胰岛素调节D. 肾上腺素和性激素调节E. 肾上腺素和促甲状腺激素调节17. 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释放分别通过A. 环氧酶和过氧化物酶催化B. 过氧化物酶和脂氧酶催化C. 过氧化物酶和蛋白水解酶催化D. TXA2合成酶和环氧酶催化E. 蛋白水解酶和过氧化物酶催化18. 硫脲类的不良反应不含A. 长期应用刺激甲状腺肿B. 用药过量引起甲状腺功能低下C. 急躁、震颤D. 粒细胞缺乏症E. 皮肤瘙痒、药疹、厌食和呕吐19. 二甲双胍的不良反应不包括A. 诱发乳酸酸中毒B. 恶心、呕吐C. 口中异味D. 低血糖E. 头疼20. 对于瑞格列奈不正确的论述是A. 为短效胰岛素促泌剂B. 作用不依赖β细胞功能C. 关闭ATP依赖的钾通道D. 促进钙内流,增加胰岛素分泌E. 有效控制餐后血糖21. 胰岛素的不良反应不包括A. 低血糖B. 过敏反应C. 胃肠道刺激D. 脂肪萎缩E. 胰岛素耐受22. 二甲双胍的降糖作用不正确的是A. 降糖作用不依赖胰岛功能B. 对正常人降糖作用不明显C. 特别适用于对胰岛素耐受的肥胖患者D. 也适于伴有高血脂的糖尿患者E. 增加胰岛功能23. 有关胰岛素的临床应用不正确的论述是A. 主要用于1型糖尿病B. 口服降糖药治疗不能控制的2糖尿病C. 糖尿病伴酮症酸中毒和胰岛素耐受D. 糖尿病伴重症感染及全胰腺切除患者E. 纠正胞内缺钾24. 关于胰岛素的制剂分类和给药正确的论述是A. 速效、短效、中效和长效,餐前 15min、0.5h、1h 和早餐或晚餐前1h静脉B. 短效、中效和长效餐前0.5h、1h和早餐或晚餐前1h皮下C. 速效、短效、中效和长效,餐前 15min、0.5h、1h 和早餐或晚餐前1h口服D. 速效、短效、中效和长效,餐前 15min、0.5h、1h 和早餐或晚餐前1h皮下E. 以上都不是25. 二甲双胍发挥降糖作用,不通过A. 抑制葡萄糖吸收B. 抑制糖异生、增加糖酵解C. 抑制胰高血糖素的释放D. 促进胰岛素分泌E. 促进摄取葡萄糖摄取26. 有关抗菌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抗菌药就是抗生素B. 抗菌药就是具有抗菌作用的抗生素C. 抗菌药是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药物,包括化学合成抗菌药和抗菌抗生素D. 抗菌药就是抗肿瘤抗生素E. 抗菌药是指具有生物活性的抗生素27.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是指A. 指药物浓度超过MIC的2~3 倍以上时,其杀菌活力达到最大状态的一类药物B. 指药物浓度超过MIC的1~2倍以上时,其杀菌活力达到最大状态的一类药物C. 指药物浓度超过MIC的4~5 倍以上时,其杀菌活力未能达到最大状态的一类药物D. 指药物浓度超过MIC的4~5 倍以上时,其杀菌活力达到最大状态的一类药物E. 增加药物剂量则对t>MIC 影响极大的一类药物28. 药理学研究中衡量化疗药安全性与药效学之间剂量距离的指标是A. ED95/LD50B. LD5/ED50C. ED95/ LD5D. ED50/ LD50E. LD50/ ED5029. 化疗药的叙述正确的是A. 化疗药是用于肿瘤治疗的化学药品B. 化疗药是用于感染性疾病和肿瘤治疗的化学药品C. 化疗药是用于寄生虫病和恶性肿瘤治疗的的化学药品D. 化疗药是用于病原微生物感染、寄生虫病和恶性肿瘤治疗的的化学药品E. 化疗药是抗菌、抗病毒及抗肿瘤药的总称30. 不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的抗菌药物是A. 庆大霉素B. 异烟肼、乙胺丁醇C. 环丝氨酸D. 万古霉素E.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31. 应高度重视的青霉素不良反应是A. 皮肤过敏B. 肌内注射可致局部疼痛C. 过敏性休克D. 赫氏反应E. 青霉素脑病32. 有关克林霉素的不良反应,不正确的是A. 神经异常B. 血象异常C. 过敏性休克D. 伪膜性肠炎E. 肾功能衰竭33. 万古霉素临床主要应用于A. 革兰氏阳性菌感染B. 革兰氏阳性菌严重感染C. 抗菌药引起的二重感染D. 甲氧西林耐药菌和其它耐药菌感染及二重感染E. 革兰氏阳性菌感染34. 关于1代到4代头孢类抗菌素临床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 第1代主要用于耐青霉素的金葡菌感染B. 第2代主要治疗敏感菌所致的肺炎、胆道、尿道感染和菌血症C. 第3代主要治疗敏感菌所致治疗全身严重感染D. 第4代主要治疗敏感菌所致严重感染,属特殊使用管理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