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比喻句-表达效果-答题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5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万能公式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下面是不同题型的答题模式,孩子们可以在考试中灵活应用。
第一部分:词语一、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注:有些是可以换的,不要一律写不能换,要根据题目及文章含义看看具体能不能哦!)二、动词理解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三、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注:有些是可以的,不要一律写不能,要根据题目看看具体能不能哦!)第二部分:句子一、句子分析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修辞的分析: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3答题格式:修辞+结合上下文,修辞的作用不同修辞的作用及答题格式:A、比喻、拟人作用:生动形象;答题格式:把XX比作(把XX拟人化)XX,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B、排比作用: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应用排比句能使句式更整齐,更有气势,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C、设问作用: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D、对比作用:强调了……突出了……E、反复作用:强调了……加强语气F、反问作用:强调,加强语气等;答题格式: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G、借代作用: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H、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二、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三、仿写句子注意:①字数大致相同;②修辞手法相同;(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③在概念和现象上互相有联系;第三部分:段、篇词语(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二、某段起什么作用1、开头A、开篇点题(照应文章标题)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C、引起下文D、渲染气氛E、设置悬念,吸引读者F、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2、此段在文中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总结上文,总领下文。
⼩学语⽂常见表达⽅法有哪些 在⼩学过程中,运⽤⼀些表达⼿法可以使变得更⽣动,读起来有⼀种美感。
今天⼩编给⼤家分享⼀些⼩学语⽂常见表达,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学语⽂常见表达⽅法 (1)叙述。
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种表达⽅式,它是作者对⼈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2)描写。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种表达⽅式。
它是,特别是⽂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式之⼀。
在⼀般的抒情、议论、中,有时也把它作为⼀种辅助⼿段。
描写的⼿法运⽤得好,能逼真传神、⽣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
它是抒情⽂体中的主要表达⽅式,在⼀般的⽂学作品和记叙⽂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段。
(4)议论。
议论也算是常见的表达⽅式。
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的观点和态度。
它的作⽤在于使⽂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
在中,它是主要表达⽅式;在⼀般记叙⽂、说明⽂或⽂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段。
(5)说明。
说明是⽤简明扼要的⽂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等解说清楚的表达⽅式。
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川、江河、花草、树⽊、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2⼩学语⽂中表现⽅法 【表现⽅法】 对⽐:把具有明显差异、⽭盾或对⽴的事物放在⼀起⽐较,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加强⽂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
衬托:包括正衬和反衬。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使其形象鲜明,⽤类似的事物或反⾯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
象征:借助某个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个抽象的概念或某种思想、情感,使⽂章⽴意⾼远、深刻含蓄。
抑扬:包括先抑后扬和先扬后抑。
在抑扬中形成反差,突出中⼼。
渲染:对⼈物的外貌、⾏为、⼼理、语⾔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的铺陈,突出⼈物或事物的本质,加深主题。
说明方法及作用(一)举例子。
1、概念: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详尽化,以便读者理解。
(文中如有: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譬如等词语,大凡可判断为举例子。
)2、作用:把繁复的事物说得浅显易懂、详尽生动。
3、答题模式:真实详尽地说明了……的特征(或事理)4、例题展示。
《中国石拱桥》在写出了石拱桥的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柔美,坚固耐用后,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进行说明,试说说其表达效果。
答:举例子,举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个例子,真实详尽地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柔美,坚固耐用这三大特点。
5、牛刀小试。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以上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二)列数字。
1、概念:运用数字来说明事物。
(数字可分用确数和概数)2、作用:运用数字,从数量方面详尽确凿地突出事物的特征。
3、答题模式:确凿地说明了……的特征(或事理)4、例题展示。
赵州桥非常雄壮,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答:介绍桥的长度和宽度,详尽、确凿地说明了赵州桥雄壮的特点。
5、牛刀小试。
这只蟹的体长超过20厘米,重量达2.5公斤,可算是蟹中的巨无霸了。
以上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三)作比较。
1、概念: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关联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2、作用:突出事物的特点,增强了说明效果。
3、答题模式:拿××和××比较,突出说明了……的特点。
4、例题展示。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大凡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答:作比较,拿古代的宫殿、大凡住房和苏州园林来比较,突出说前了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的特点。
5、牛刀小试。
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赫,冬冷夏热。
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秋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练习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阅读理解答题技巧一、做阅读理解的三个步骤1、通读全文,掌握大意。
在解答阅读理解时,同学们先要快速地浏览一下整篇文章,重视标题(中心)、开头段(观点)、结尾段(结论)及各段落的首句(主题句),理清脉络,了解基本梗概,不要把时间花在生词难句上。
没认真读完一段,要及时概括段意。
注意在认真品读原文,最好用笔标记重要信息。
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速度也要质量,要求阅读二至三遍就能读懂全文。
2、浏览考项,细读答题。
在掌握文章的大意之后,同学们可浏览一下短文后面的题目,然后带着这些问题仔细的阅读第二遍,以做到有目的地阅读。
要做到认真读题目中的每个字,并在原文找出大体范围,就等于答对该题的一半了。
3、复读全文,验证答案。
答题完毕时,同学们应对照答案将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再看一遍,以确保答案的正确,同时答案要求,准确,简洁,全面。
简要概括来说:一是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二是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三是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字、词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例如:瞻前顾后。
所谓“瞻前顾后”具体是指联系文章前后文的句子明确词义,在具体语境中揣摩词义的变化,用自己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
答题方法:有两种答题方式,一种是通过对上下文的分析,直接写出该词语的意思;另一种更为完整,即在解释完该词语后,再加上----在文中指的是……2、直接理解加点字、词,表达作者什么感情?(举例:《梅花魂》中祖父“轻轻地用刀片刮去,慢慢地抹”这几个词体现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表达效果/你如何理解这几个词)方法:解释字、词在句子中的意思,结合文章中心。
3、“赏析优美语句”题型主要有两种题型:A、“××”词好在哪里?★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小学语文(1〜6年级)阅读理解答题模板!(附例句、考点)阅读理解旨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Z教学生赏析文章Z提高表达、写作能力。
阅读能提高语文水平。
但很多孩子看了不少书,依然做不好阅读理解题Z 丢分严重。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因有三。
(一)孩子阅读的书籍不对。
比如孩子喜欢看漫画书,书里图画多,文字少,对孩子学习字词句没帮助,对提高阅读速度没帮助。
导致孩子读题慢,看了前段忘了后段,导致无法全面领悟题目意识,没法正确答题。
若是这种情况,家长应引导孩子改读文字类书籍。
(二)孩子阅读的方法不对。
比如孩子单纯追情节,泛泛地翻书,未逐字逐句读。
若这种情况应让孩子慢读Z精读,体会词句之节奏,意境之优美,情感之细腻。
(三)孩子答题的技巧不对。
如果孩子精读书,还在阅读理解上丢分,原因在孩子缺乏答题技巧,需家长进行指导。
您的孩子是哪种情况呢?您是否想辅导孩子又无从看手呢?为了帮助家长节省时间Z提高辅导孩子的效率,帮孩子提高答题速度、准确率,咕森特地查阅教材Z根据阅读题的规律,整理了一套【小学语文1~ 6 年级阅读理解答题模板]Z在每种题型下编有例句,供各位家长辅导孩子时借鉴、查阅、下载。
天下事成于易,败于难,语文学习同样如此,需遵循由简入繁、由易到难的过程。
这套答题模板旨在对阅读理解的题型进行归纳,简化,使孩子一看就会,帮助孩子快速建立起阅读理解思维模型Z高效做题,快速提分,在考试中先人—步。
"煌语文(1 ~ 6年级)阅读理解答题模板阅读理解题答题步骤(一)通舷章,抓核心词。
注意事!页:要求清楚地说出文章:写何人、1≡.何物、何情。
(二)读懂题目,抓住问题。
注意事项:要求正确理解题目,知道自己应该回答什么。
(三)带着问题,细读文章。
注意事项:要一个问题读一个地方(根据题目要求读一个段落,或一句话)Z 切忌一目十行。
(四)揣摩词句,正确答题。
注意事项:要求字迹清晰,标点正确,语句通顺Z完整回答所有问题。
辨别体裁的方法(一)记叙文。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答题技巧修辞就是对语言的加工,就是研究怎样把话或文章说得或写得清楚明白,使语言准确、鲜明、形象、具体、生动,以提高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方法。
当我们在了解了句中的主谓宾之后,便要通过修辞手法将句子丰满灵动起来。
现在,让我们就常见的六种修辞手法进行探讨。
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
是为了说明一个比较抽象的道理,或叙述一件比较不常见的事物,或抒发一种比较强烈的感情,将它们说得具体、形象、生动、深刻而利用根本不同的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打比方的一种修辞手法。
比喻一般由三要素构成:本体,即所要说明被比喻的事物;喻体,即用来打比方的事物;比喻词,即表示比喻关系、连接本体与喻体的词。
在具体的比喻句中,三要素有时都具备,有时不同时出现,这形成了比喻的三种基本形式。
明喻,是指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
比喻词是多样的,“像”、“仿佛”、“似的”、“犹如”等等都可以作为比喻词。
暗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但没有比喻词,基本句式是:本体+(是)+喻体。
如:我们是祖国的花朵。
借喻,是指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把喻体直接当作本体来说的比喻。
如:小猫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比拟为了把事物陈述得通俗明白,将景物写得生动活泼,把情感抒发得真挚深切,故意把事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事物,或将甲物当作乙物来加以描摹的修辞手法叫比拟。
比拟可分两类:拟人,就是将事物当作人,将它写得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言行。
如:长臂猿一家和谐友爱,相依为命。
拟物,就是将人当作物来写,或将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如:敌人挨了当头一棒,夹着尾巴灰溜溜地逃走了。
比喻和比拟的区别:比喻的重点是“喻”,是拿一种事物来打比方,两事物有相似点,句子中喻体必不可少。
比拟的重点是“拟”,是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甲乙两者彼此交融,重点写出某一特点或情状。
例如:流水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歌手在歌唱。
流水不知疲倦地歌唱。
第一句是比喻,把流水比作歌手。
第二句是比拟,把流水当作人来写,赋予流水以人的感情、动作。
小学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的运用能力。
高年级的阅读重点是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等。
阅读理解考察的内容包括:1、理解加点字、词,体会句子的含义2、概括文章(段落)的主要内容3、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4、对文章关键人物的评价以及系生活实际谈感受等。
要在阅读上有所突破,首先要培养习惯,读懂文章后再动笔。
“读懂文章":读完文章后,(1)要知道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写人还是写事,写景还是写物?(2)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要表达某种情感还是说明某个道理?(3)我能概括出文章的内容。
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的答题模式:谁————为了什么--———做了什么—-——结果怎样(4)我能用几个词语说说主人公的品质或心情。
(5)文章的题目是想表达什么?是主人公,还是主要内容,还是中心。
题眼很重要,不能放过。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1)先读题后读文。
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字、词。
考法:1、考法: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例如:瞻前顾后。
所谓“瞻前顾后”具体是指联系文章前后文的句子明确词义,在具体语境中揣摩词义的变化,用自己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
答题方法:应先答出本来意思,再答出在文中的意思。
解释词语的方法有很多,找近、反义词;抓住关键词解释等.2、直接理解加点字、词,表达作者什么感情?(举例:《梅花魂》中祖父“轻轻地用刀片刮去,慢慢地抹"这几个词体现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表达效果?/你如何理解这几个词?) 方法:解释字、词在句子中的意思,结合文章中心.3、加点字、词换成另外的字、词,好不好?4、加点字、词删去,好不好?方法(3、4):表态,解释原字、词的意思,在句子中有何表达效果,换(删)有何效果,所以不能换(删).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用得很好,可不可以将它换成“吹”字?为什么?答:不可以.(表明态度)“绿"在文中是作为动词,有“吹绿”“染绿”的意思,(解释字的意思),更能体现春风所带来的生机(在文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而“吹”只是表示春风的动作,如果换了就不能体现这种生机,所以不能换.5、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小学语文阅读的答题方法和技巧归纳总结小学语文阅读的答题方法和技巧一、做阅读理解的三个步骤1、通读全文,掌握大意。
在解答阅读理解时,同学们先要快速的浏览一下整篇文章,重视标题(中心)、开头段(观点)、结尾段(结论)及各段落的首句(主题句),理清脉络,了解基本梗概,不要把时间花在生词难句上。
没认真读完一段,要及时概括段意。
注意在认真品读原文,最好用笔标记重要信息。
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速度也要质量,要求阅读二至三遍能读懂全文。
2、浏览考项,细读答题。
在掌握文章的大意之后,同学们可浏览一下短文后面的题目,然后带着这些问题仔细的阅读第二遍,以做到有目的的阅读。
要做到认真读题目中的每个字,并在原文找出大体范围,就等于答对该题的一半了。
3、复读全文,验证答案。
答题完毕时,同学们应对照答案将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再看一遍,以确保答案的正确,同时答案要求,准确,简洁,全面。
简要概括来说:一、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二、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二、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点拨1、某段或某句在文中的作用体型在首段----总领全文、首尾呼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做铺垫、与下文进行对比,反衬出……2、概括某段大意---(1) 要准确的概括出段意,首先要读懂段落每句话的意思,还要弄清楚段内各句的相互关系,找出能揭示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即所谓的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数在段首或段末,个别也有在段中的)。
如果没有中心句的,就要抓住全段的中心意思,自己总结概括。
(2) 摘句法,即找出段落中的中心句。
例如《我的老师》中的第二自然段,就可摘取其中的“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一句来概括段意。
(3) 概述法,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全段的主要意思。
例如《故乡》的第二部分,内容很丰富,记述的人物事件很多,可用自己的话概括:“我”回到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4) 联合法。
有些段落讲的不止一个意思,概括时必须用简练的语言把几个意思表述出来,缺一不可,这就是联合内容要点佳艺概述。
语文专题(一) : 修辞方法一、什么是修辞方法修辞方法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二、常用的修辞方法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对偶等。
(一)比喻1、概念比喻,即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之间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2、结构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把(本体)比喻(喻体),把(喻体)比作(本体)。
3、常用比喻词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般、一样、成了、是、变成。
例子:1、红红的柿子像灯笼似的挂在枝头。
2 、听了这个消息,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3 、一轮明月宛如一个圆圆的大玉盘挂在夜空中。
4 、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镜子。
5、太阳好像红气球。
把太阳比喻红气球把红气球比作太阳练习一:1、红红的柿子像灯笼似的挂在枝头。
把比喻把比作2 、听了这个消息,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把比喻3 、一轮明月宛如一个圆圆的大玉盘挂在夜空中。
把比喻4 、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镜子。
把比作5、小兴安岭真是一个绿色的宝库啊!把比作6、小姑娘有一颗金子一样的心。
把比作练习二:下列句子是比喻句的打“√”不是的打“X”1、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
()2、看他的样子,好象有什么喜事似的。
()3、蜻蜓在飞来飞去,小猫就像没看见似的。
()4、真的,再没有像马一样忠实的动物了。
()6、我们要像孔繁森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7、春天的江南大地仿佛铺上了一块绿地毯。
()8、她长得很像我邻居的小妹妹。
()9、这个地方我似乎已到过了。
()10、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11、星星像孩子的眼睛眨呀眨。
()12、他的性格很像他爸爸。
()练习三:我能写出四个比喻句。
练习四:把下列句子改成比喻句。
例: 1 秋天的落叶落下来。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步骤方法和技巧解题步骤: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主要题型及其解题方法:一、题型:段意、主要内容的归纳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二、选择或概括文章的中心(有很多的问答题都是根据中心解答的)例如:谈谈你的收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有什么启发有些文章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到中心句。
写人的,主要是写主人公的某些优秀品质;写景主要体现景的美丽可爱。
写物比较复杂一点,单纯写物,就是表达对物的喜欢;借物喻人和借物喻理的文章,在此类文章的结尾部分,仔细地揣摩,看它那些带有议论性的话,如果有写人的成分,那就是借物喻人;如果有说理的意思,那么一定就是借物喻理。
三、理解句子的含义所谓的含义就是蕴含在文章里面的意思,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要通过我们仔细的揣摩,采取一找二写的方法来完成。
句子的意思有明暗两种。
明的就是在文章结束那些议论性的话,你把它拿过来,稍加整理,也能回答。
暗的难度大一点,必须在通晓全文的基础之上,把文章中一些重要的事件所反映的思想感情等的关键词摘录出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总起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篇末点题;照应开头五、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用: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常见修饰句子的方法1) 比喻句:常用的比喻词有“好像”“犹如”“仿佛”等,有的比喻句用“成了”“变成”“是”等代替比喻词,如:我们是祖国的花朵。
小学语文-比喻句-表达效果-答题方法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作用: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最常用的还是生动形象。
2借代: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3夸张: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作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4对偶:它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
关的短语或句子。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5排比: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6设问:无疑而问”。
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
作用:引起读者思考。
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7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打感叹号。
作用: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起强调作用
8拟人:作用:使事物人格化,使语言富有神采
9反复:由二个相同的词语或句式构成反复..作用:主要起强调作用
★答题方式:这一句采用了……的修辞手法, …....(作用)论述了……(内容).
说明方法作用类
1.举例子: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好的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2.下定义:完整、科学、准确的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
3.列数字:更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特点。
(《死海不死》关于死海含盐量的一系列数字科学准确地说明了死海含盐量高,浮力大的原因及特征。
)
4.打比方:形象生动的说明了……事物特征。
(《中国石拱桥》“石拱桥的形状就像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石拱桥的形状特
征。
)
5.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向沙漠进军》沙漠危害人类的两种方式:游击战、阵地战)
6.作比较:使被说明的事物特点突出。
(答题要结合内容)突出了……(寻找比较点)
7.列图表:直观形象的写出了……
8.作诠释:对事物的某些特征作一番的解释
9.摹状貌:(类似于描写)比较生动形象
10.作引用:更有说服力的说明了……
★答题方式:这一句(段)采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的……特点,起到……的作用。
一、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①、把……比作……。
②、形象生动的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③、表达了作者……感情。
二、例题:
我家门前的紫藤萝花蔓犹如条淡紫色的瀑布。
解析: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紫藤萝花蔓比作淡紫色的瀑布,形象生动的写出了紫藤萝花蔓的颜色和形态,也突出了它富有气势,生机勃勃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