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用水的制备
- 格式:ppt
- 大小:1.81 MB
- 文档页数:17
制药用水的制备方法
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制药用水的那些事儿,也就是制药用水到底是咋制备出来的。
说起这制药用水,那可是相当重要!就像做饭得有好水一样,制药更是离不开高质量的水。
一般来说,制备制药用水有好几种办法。
常见的就有蒸馏法,这就好比把水放进一个大蒸笼里,加热让它变成水蒸气,然后把这些水蒸气收集起来冷却,就得到了纯净的水。
这过程就像是一场水的变身魔法,把普通水变得“干干净净”。
还有反渗透法,这就像是给水分子开了个特别通道,只让小小的水分子通过,把其他的杂质啥的都挡在外面。
就好像是一个超级严格的守门员,只放水分子进球。
另外呢,电渗析法也有它的妙处。
就好像给水里加了个电场,让杂质离子乖乖地朝着一边跑,而水分子就能顺利通过,达到净化的目的。
在制备制药用水的过程中,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就跟照顾小宝宝一样。
要保证设备干净卫生,操作过程不能有半点马虎。
而且还要不停地检测水质,看看是不是达到了制药的高标准。
可别小看了这制药用水的制备,这可是关乎药品质量和咱们健康的大事!要是水不干净,那制出来的药能靠谱吗?所以啊,那些搞制药用水制备的工作人员,那可都是肩负着重任呢!
制药用水的制备方法虽然听起来有点复杂,但都是为了能让咱们用上安全有效的药。
希望大家以后再听到制药用水,能多了解一些这背后的奥秘!好啦,今天就跟大家聊到这儿啦!。
制药用水制备技术
一、制药用水的种类
水是制药生产特别是注射剂制备中主要的用料和介质之一。
因自然界的水中含有大量电解质、颗粒、有机物及微生物等有害物质,因此,制药生产中所用的水(简称为制药用水)必须通过复杂的生产工艺除去有害物质。
制药工业中不同的生产工序对制药用水的质量要求不同,制药用水按其水质及应用范围的不同可分为饮用水、纯化水、注射用水及灭菌注射用水。
表1 制药用水的种类及应用范围
二、纯化水的制备
纯化水为饮用水经反渗透法、离子交换法、蒸馏法或其它适宜的方法制备的
制药用水,不含任何附加剂。
纯化水中的电解质几乎已完全去除,通常剩余的含盐量控制在0.1 mg·L-1以下,且胶体与微生物、气体、有机物等已降至很低。
根据不同的原水水质,可选择不同的纯化水的制备流程,图5-2所示的制备流程为纯化水的常见制备流程。
三、注射用水的制备
注射用水为纯化水经蒸馏所得的制药用水。
注射用水应符合细菌内毒素试验要求,每1 mL中含内毒素应小于0.25 EU(内毒素单位)。
图1为注射用水常见工艺流程。
图1 注射用水常见工艺流程
纯化水、注射用水极易被污染,所以在制备、收集、贮存和输送过程中都要有防止微生物滋长和污染的措施,应在经验证不会对水质产生污染的贮罐内密闭贮存,定期对水质和贮罐进行检测,并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消毒。
注射用水的初馏液应适当弃去一部分,检查合格后方能收集,其储存方式和静态储存期限应经过验证确保水质符合质量要求,例如可在80℃以上保温或70℃以上保温循环或4℃以下的条件保存。
制药用水是在制药工业中用于制备药物、清洗设备和保持卫生的水。
制药用水的制备通常包括多个工艺步骤,以下是一般的制药用水制备工艺流程:
预处理:原水(通常为自来水或井水)首先经过预处理步骤,以去除悬浮固体、悬浮颗粒、有机物、杂质和微生物等。
预处理通常包括过滤、沉淀、澄清等步骤。
反渗透(Reverse Osmosis,RO):预处理后的水经过反渗透装置,通过半透膜的作用,将溶解在水中的离子、溶解性固体、微生物和有机物等去除,以获得高纯度的水。
离子交换(Ion Exchange):反渗透处理后的水可能还含有少量离子和溶解物质。
离子交换过程使用离子交换树脂,通过吸附和释放离子的过程,去除水中的离子,进一步提高水的纯度。
紫外线消毒(Ultraviolet Disinfection):离子交换处理后的水经过紫外线消毒装置,利用紫外线辐照杀灭水中的微生物,以确保水的微生物安全。
微生物控制:为防止水中微生物的重新污染,可能需要添加微生物控制剂,如氯化物、过氧化氢等,以保持水的微生物质量。
储存和分配:制药用水通常储存在专门的储水罐或水质箱中,并通过管道分配到需要的生产设备或其他用途。
第二章制药用水的制备第一节纯化水制备技术一、源水预处理源水中往往含有电解质、有机物、悬浮颗料粒等杂质,不能满足离子交换树脂或反渗透膜对进水的质量要求,如源水不经预处理,对设备的使用年限及设备的性能会产生影响,导致出水质量不合格,因而在制药用水制备工艺中源水的预处理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源水预处理通那么为使源水的水质能满足后道工序对源水的要求,须对源水进行适当的预处理,处理的主要对象是源水中的悬浮物、微生物、胶体、有机物、重金属和游离状态的余氯等。
源水预处理时根据水质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①源水中悬浮颗粒的含量小于50mg /L时,可以采用接触凝聚或过滤,即参加凝聚剂后直接注入过滤器;②当源水中碳酸盐硬度较高时,在去除浊度的同时参加石灰进行预软化;③当源水中的有机物含量较高时,可采用加氯、凝聚、澄清过滤等方法处理,假设仍然不能满足后续工序的进水要求时可增加活性炭过滤等去除有机物的措施;④当源水中游离氯超过后续进水标准时,可采用活性炭过滤或参加亚硫酸钠等方法处理;⑤如果后续处理工序是采用反渗透或电渗析设备时,应在源水进入反渗透或电渗析没备以前,增设一个组精密过滤装置,作为反渗透或电渗析设备的保护措施;⑥如果后续工序对胶体状态的硅要求较高,可在参加石灰的同时参加氧化镁,以到达去除硅的目的;⑦当源水中铁、锰含量较高时,应增加曝气、过滤装置,去除铁和锰。
〔二〕源水预处理工艺流程1.混凝当原水中含较多胶体物质时可采用混凝技术处理,即向源水中投入化学药剂,将药剂与水混合,使水中的胶体物质产生凝聚和絮凝,影响混凝效果的主要因素有水6mm2mm2mm5升5mm的聚丙烯g/L时,g/L时,g/L。
异噻唑啉酮为25℃25℃40℃以上,即可以满足蒸馏要求。
进水纯化水经过4~5只热交换器升温至大约150℃,然后进入第一级蒸发器开始蒸馏过程。
蒸发器的进水压力约为5M10℃316L316L304L30mmin以后,应开始生产出注射用水。
项目三制药工艺用水的制备操作教学重点:注射用水的制备工艺流程教学难点:注射用水的制备工艺流程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纯化水的制备操作第三节注射用水的制备操作技能目标:1. 能简要介绍注射用水和纯化水的区别2. 独立完成或描述注射用水的制备工艺流程第一节概述制药工艺用水主要是指制剂配制、使用时的溶剂、稀释剂及药品容器、制药器具的洗涤清洁用水。
制药工艺用水因其水质和使用范围不同分为饮用水、纯化水、注射用水、灭菌注射用水。
饮用水可作为药材净制时的漂洗、制药用具的粗洗用水,也可作为药材的提取溶剂。
纯化水是指用蒸馏法、离子交换法、反渗透法或其他适宜的方法制得的供药用的水,不含任何附加剂。
其制备工艺流程见图 3-1。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图 3-1 纯化水的制备工艺流程注射用水是指纯化水经蒸馏所得的水,一般应在制备后 12小时内使用。
其制备工艺流程见图 3-2。
灭菌注射用水是指为注射用水照注射剂生产工艺制备所得。
主要用于注射用灭菌粉末的溶剂或注射液的稀释剂85℃保温图 3-2 注射用水制备工艺流程注射用水和纯化水的区别:(1在质量要求上:注射用水的质量要求更严格, 除一般纯化水的检查项目如氯化物、硫酸盐、钙盐、硝酸盐与亚硝酸盐、二氧化碳、易氧化物、不挥发物及重金属等均应符合规定外,还必须检查 PH 、铵盐、细菌、内毒素,而且微生物限度比纯化水严格; (2在应用上:纯化水可作为配制普通药物制剂用的溶剂或试验用水,不得用于注射剂的配制,注射用水可作为配制注射剂用的溶剂。
第二节纯化水的制备操作一、实训目标1.掌握纯化水制备的岗位操作法2.掌握纯化水制备的工艺管理要点及质量控制点3.掌握 0.5t/h一级反渗透纯水装置的标准操作规程4.掌握 0.5t/h一级反渗透纯水装置的清洁保养标准规程二、实训适用岗位及设备介绍(一本操作工艺适用于注射用水、纯化水制备工。
1. 工种定义注射用水、纯化水制备工是指使用反渗透装置、去离子水装置和蒸馏水装置, 将饮用水制成符合质量要求的纯化水、注射用水的操作人员。
中国药典(GMP)制药用水要求详解制药企业的生产工艺用水,涉及到的是制剂生产过程当中容器清洗、配液及原料药精制纯化等所需要使用的水,此类用水一般分成纯化水和注射用水两大类。
中国药典对此两类制药用水的制备工艺有具体的一个要求。
对于注射用水,中国药典要求使用蒸馏的方法制备,通常是使用多效蒸馏器。
此要求与FDA、UP和JP的要求差别较大,本文在此就不详谈制备方面的差别,下文主要谈一谈中国药典(GMP)对制药用水的各方面要求,尤其对纯化水和注射用水的TOC检测要求.一、同制药用水的用途差别1.1纯化水的用途:1、制备注射用水(纯蒸汽)的水源2、非无菌药品直接接触药品的设备、器具和包装材料最后一次洗涤用水3、注射剂、无菌药品瓶子的初洗4、非无菌药品的配料5、非无菌药品原料精制1.2注射用水的的用途1、无菌产品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最后一次精洗用水2、注射剂、无菌冲洗剂配料3、无菌原料药精制4、无菌原料药直接接触无菌原料的包装材料的最后洗涤用水1.3纯蒸汽的用途1、无菌药品物料、容器、设备、无菌衣或其他物品需进入无菌作业区的湿热无菌处理2、培养基的湿热灭菌二、2010年版中国药典(GMP)对注射用水中总有机碳(TOC)的新要求2.1为什么需要检测总有机碳(TOC)微生物超标纠正标准是指微生物污染达到某一数值,表明注射用水系统已经偏离了正常运行的条件,应采取纠偏措施,使系统回到正常的运行状态。
“热原”通常是由细菌产生的,是那些能致热的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以“细菌内霉素”指标来表示。
大多数细菌和许多霉菌都能产生热,致热能力最强的是革兰阴性杆菌的产物。
微生物代谢产物中的内毒素是造成热原反应的最主要因素。
细菌内毒素耐热性强,其尺寸大小约在1-50μm之间,故可通过一般滤器进入滤液中,但能被活性炭、硅藻土滤器等吸附。
热原本身不挥发,但能在蒸馏时被汽化的水滴带入蒸馏水中。
总有机碳TOC=TC(总碳)-IC(无机碳)。
总有机碳的指标在一定意义上说明的是对水污染的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