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 农业区位因素(薰衣草版)
- 格式:docx
- 大小:988.59 KB
- 文档页数:5
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农业生产是农村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
首先,自然因素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之一、自然因素包括土地、气候和水资源等。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良好的土壤质量和适宜的土地利用方式将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气候条件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比如日照、温度和降水等影响着种植作物的选择和产量。
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缺水将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进行。
其次,经济因素也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区位因素。
经济因素包括市场需求、交通运输和劳动力等。
市场需求是农业生产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农产品的销售情况将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益。
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将决定农产品的物流成本和销售范围,影响产品市场的开拓和销售渠道的选择。
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农村地区的人口数量和素质水平将影响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和质量。
再次,社会因素也对农业生产产生着重要影响。
社会因素包括政策扶持、科技进步和农村发展等。
政策扶持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国家对农业提供的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将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益。
科技进步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推动力,高新技术的应用将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农村发展是农业生产的良好环境,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水平将影响农业生产的进行。
综上所述,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益。
因此,在农业发展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区位因素,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初中地理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分析方法农业生产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经济活动之一,也是农业生产者在确定农田或农场位置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分析方法旨在确定适当的农业生产地点,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分析方法。
一、土壤特性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其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在确定农业生产地点时,需要考虑土壤的肥力、透气性、保水性等因素。
例如,肥沃的土壤能够提供充足的养分供应,适合农作物的生长;透气性好的土壤有利于农作物的根系生长和呼吸;保水性好的土壤能够吸收和储存足够的水分,供给农作物的生长所需。
因此,选择土壤肥沃、透气性好、保水性强的地区进行农业生产是明智的选择。
二、气候条件气候是农业生产中的关键因素之一。
不同的农作物对温度、降水量和阳光等气候条件有不同的要求。
例如,稻谷对温度要求较高,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在20-30摄氏度之间;玉米对阳光的需求较高,不宜种植在阴暗潮湿的地区。
因此,在选择农业生产地点时,要考虑到不同农作物的生长要求和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适合不同农作物生长的地区进行农业生产。
三、水资源水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需要充足的水源供应。
因此,在选择农业生产地点时,要考虑到附近是否有可利用的水资源,例如河流、湖泊、水库等。
此外,还要考虑当地的水质和水源稳定性等因素。
只有在确保有足够且稳定的水资源供应的情况下,农业生产才能稳定进行。
四、交通便利度农产品的销售需要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因此,在选择农业生产地点时,要考虑到交通便利程度,包括道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运输方式的覆盖情况。
交通便利的地区有利于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减少货物损耗和成本。
五、市场需求农业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供应市场需求。
在选择农业生产地点时,要考虑到附近的市场需求和消费水平。
选择市场需求旺盛的地区进行农业生产,可以提高销售的机会和效益。
初中地理农业区位因素的实例解析与答题技巧分享农业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农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它包括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地理因素两个方面。
自然地理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土壤、水资源和地形等,而人文地理因素主要包括市场、交通、劳动力和土地利用等。
本文将通过具体实例来解析农业区位因素,并分享一些答题技巧。
首先,气候是影响农业区位的重要因素之一。
气候的温度和降水条件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热带地区的气候温暖,多雨,适合种植稻米、水稻和热带水果等农作物。
而寒带地区的气候寒冷,多年寒冻,适合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
在答题时,可以通过分析某一地区的气候条件来判断该地适合种植哪种农作物。
其次,土壤是农业区位因素中的重要要素。
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种类的作物。
例如,肥沃的黄土适合种植小麦、玉米等谷物作物;河谷地带的河流冲积土壤适合种植稻谷;苔原土壤适合放牧动物等。
当答题涉及到土壤因素时,可以根据土壤的类型和特征来判断该地适宜哪种农作物的种植。
水资源也是农业区位因素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水资源的种类和分布对农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水资源的充足与否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灌溉条件。
例如,亚热带地区的充沛雨水和丰富的河流资源为农作物的灌溉提供了便利;沙漠地区的干旱条件和缺乏水资源限制了农业活动的开展。
在回答与水资源相关的问题时,可以结合某一地区的水资源分布特点来进行分析和判断。
市场和交通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市场需求的大小和交通便利度直接影响着农产品的销售和流通。
例如,沿海地区和交通便利的地区因为市场需求大,农业发展相对较为发达。
在答题中,可以通过分析某一地区的市场和交通条件来判断该地农业的发展状况。
劳动力和土地利用也是农业区位因素的重要考虑因素。
相对稳定的劳动力来源和适宜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农业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例如,农业劳动力的丰富和高效的土地利用有助于农产品的增产和质量的提高。
在解答相关问题时,可以根据某一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和土地利用方式来判断该地农业发展的潜力和优势。
农业的地理区位因素
农业的地理区位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土壤、水资源等。
不同作物对温度、湿度、光照等自然环境条件有着不同的要求,农作物种植的适宜区域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
2. 土地条件:包括地形、土壤质量等。
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区更适宜农业发展。
不同作物有着不同的土壤要求,如稻米适宜生长在河流湿地上,而玉米适宜生长在丘陵地区。
3. 水资源:农业需要大量的水资源用于灌溉和养殖等。
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更有利于农业发展。
例如,农作物在水源充足的地区可以更好地生长,养殖业在水域面积广阔的地区更有利于发展。
4. 交通和市场条件: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需要便捷的交通运输和市场网络。
农业发展更有利于位置靠近交通主干线和城市的地区。
农产品的出口需要海港或机场等出口通道。
5. 发展阶段和政策支持:农业的地理区位因素也与国家或地区的发展阶段和政策支持有关。
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可能更依赖于农业劳动力的相对丰富,而发达国家则更注重高效农业科技的引入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这些地理区位因素对农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农业在选择种植作物、农业生产方式以及农产品的销售渠道等方面都需要考虑这些因素。
农业的区位因素总结
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土壤条件: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不同土壤的肥力、排水情况、酸碱度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
因此,区位相对较好的农业地区一般会有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2. 气候条件:气候对农业产出有重要影响。
合适的温度、降水和光照条件能够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例如,适宜的气候条件可以使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缩短,增加产量。
3. 水资源:农业生产离不开水资源,特别是灌溉农业。
区位相对较好的农业地区可能有丰富的水资源,确保农作物的灌溉需求得到满足。
4. 地理要素:地理环境对农业产业的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例如,海拔高度、地形起伏、土地利用等因素均会影响种植业、畜牧业等农业发展。
同时,地理位置也决定了农产品的运输成本和速度,比如临近交通要道的农业地区可以更快更便捷地将产品运送到市场。
5. 市场需求和基础设施:农业的区位也受到市场需求和基础设施的影响。
农产品的生产需要便捷的交通网络、仓储设施和市场渠道,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产品能够及时运输到消费者手中。
因此,区位相对较好的农业地区一般会有完善的基
础设施和广阔的市场需求。
总而言之,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包括土壤条件、气候条件、水资源、地理要素、市场需求和基础设施等方面,这些因素共同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农业区位因素的名词解释农业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生产活动之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之一。
农业区位因素则是指影响农业发展的各种地理、自然和经济因素。
这些因素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对农业生产产生重要影响。
天然地理因素是农业区位因素中的重要一环。
这包括气候条件、土壤质量、水资源等。
气候条件是农作物生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不同的作物对温度、光照和湿度等条件有不同的要求。
例如,稻谷需要充足的水分和相对稳定的温度才能生长,而干旱地区适宜种植较为耐旱的作物,如玉米和小麦。
土壤质量也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土壤含有丰富的养分,有利于作物的根系生长和吸收养分。
地理条件也是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势平坦的地区有利于机械化农业的发展,可以方便地进行农业机械的使用和农田的耕种。
而山地或丘陵地区则不利于机械化农业的发展,往往需要更多的人力劳动来进行农田的开垦和农作物的种植。
另一个重要的农业区位因素是交通条件。
交通条件对于农产品的运输和市场销售至关重要。
如果交通条件良好,农产品可以迅速运输到城市或其他地方,保持新鲜度并获得更好的市场价格。
相反,如果交通条件差劣,农产品可能会受到损坏或变质,同时也会增加运输成本。
因此,交通条件直接影响到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包括从农田到加工厂的运输以及从加工厂到市场的运输。
经济因素也在农业区位因素中起到重要作用。
市场需求是农业发展的驱动力之一。
如果某个地区的市场需求大,农产品的价格往往也会相应增加,这就刺激了农民增加种植农作物的动力。
此外,政府的农业政策也会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
比如,政府可能通过补贴措施鼓励农民在某个特定地区种植某种作物,以满足市场需求或调整农业结构。
政府还可以提供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技术支持,改善农业区位因素,帮助农民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综上所述,农业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农业发展的地理、自然和经济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天然地理因素如气候条件、土壤质量、水资源;地理条件如地势和地形;交通条件以及经济因素如市场需求和政府政策。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课标解读:课标中的“结合实例”,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案例,将所有可能的区位因素列出并归纳成自然与社会经济两方面;其次,能够分析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第三,能够形成农业区位分析的一个思维路径。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本章作为产业地理的开篇,是在人口、乡村与城镇的基础上,对人文地理的进一步深入学习,为交通和区域发展的学习奠定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作为全章首节,对后面分析工业和服务业的区位条件具有指导作用。
本节分为“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两部分,图文并茂的将核心概念、学生活动与案例分析综合呈现。
三、学情分析1. 知识储备。
通过一学期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学生对地形、气候、土壤、水源已有了一定的认知,为学习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奠定了基础。
社会经济条件虽较贴近生活实际,但学生还未进行系统的学习,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的生成资源进行及时的引导。
2. 能力特点。
高一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与较强的思辨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大胆的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积极讨论、探究并解决问题。
3. 地区特色。
常州市地处江苏省南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传统以水稻田为主的附近农村正经历着农业结构调整的考验,如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投资6000 万建造了薰衣草庄园,本节课充分的利用这一乡土地理资源,带领学生共同学习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四、设计思路本节课以“苏南是否适合种植薰衣草”为主线,将课堂划分为三个部分:①追根溯源,走近普罗旺斯薰衣草:指引学生了解薰衣草的习性;②区域对比,分析江苏南部种植条件:引导学生结合普罗旺斯与江苏南部的区域材料,从自然与社会经济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判断苏南是否适合种植;③因地制宜,苏南适度引种薰衣草:利用常州礼嘉薰衣草庄园采访视频,总结出利用科技等社会经济要素可以对自然要素进行改善,即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农业区位因素知识点一、概述农业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地理因素。
它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个方面,自然因素主要是指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条件,人文因素主要是指交通、市场、劳动力等人为条件。
二、自然因素1.气候气候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自然条件之一。
不同的作物对气候的适应性不同,例如水稻适宜温度为20℃~30℃,而小麦适宜温度为10℃~20℃。
同时,降水量和分布也会影响作物生长和收成。
例如,旱作农业适宜降雨量少但分布均匀的地区,而稻作农业则需要降雨充足且分布合理。
2.水文水文条件对于灌溉农业尤为重要。
河流、湖泊、水库等水源的位置和数量会直接影响到灌溉面积和灌溉效果。
同时,地下水资源也会对农业生产产生影响。
3.土壤土壤质量直接关系到作物生长和收成。
不同类型的土壤有着不同的性质和适宜作物,例如黄土适宜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而沼泽土则适宜种植水稻等水生作物。
三、人文因素1.交通交通条件是农产品流通的重要因素。
交通便利的地区可以更快速地将农产品运往市场,从而获得更好的收益。
同时,交通也会影响到农业生产资料和技术的传播。
2.市场市场需求是决定农产品价格的重要因素。
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不同,因此选择适合当地市场需求的作物进行种植可以获得更好的收益。
3.劳动力劳动力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劳动力充足的地区,可以采用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方式提高效率;在劳动力短缺的地区,则需要采用集约化生产方式来提高效率。
四、综合因素1.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对于农业生产有着直接影响。
在适宜种植某些作物的土壤上进行其他用途开发会导致土壤退化和作物减产。
2.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如洪涝、旱灾、冰雹等都会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
因此,在选择农业区位时需要考虑当地的自然灾害情况。
3.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因素。
政府对于当地农业生产的扶持程度和政策法规都会影响到当地农业的发展。
五、结论综上所述,农业区位因素是多方面的,涉及到自然、人文等多个方面。
农业区位因素知识点一、引言农业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发展的地理、自然和人文环境因素。
农业区位因素的研究对于合理规划农业区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农业区位因素进行全面、详细和深入的探讨。
二、自然因素1. 气候条件•温度: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受到气温的影响,不同作物有不同的适生气温范围。
•降水:降水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是必不可少的,不同作物对降水量和分配方式有不同要求。
•光照:光照对于光合作用和作物的生长影响重大,阳光充足的地区适合种植光照要求较高的作物。
2. 土壤条件•土壤质地:土壤质地直接影响到土壤的保水性能、透气性能和肥力等指标,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有重要影响。
•土壤酸碱度:不同作物对土壤酸碱度有不同的适应能力,酸碱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作物的生长。
•土壤肥力:土壤肥力直接影响到植物的养分供应,对于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有很大影响。
三、人文因素1. 交通条件•交通网络:交通网络的完善程度决定了农产品的流通能力,对于农产品的销售、价格等方面有重要影响。
•交通工具:交通工具的类型和效率也是农产品运输中的重要因素,不同地区的交通工具有其适应的特点和局限性。
2. 市场需求•市场规模:不同地区的市场规模差异巨大,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方向应根据市场需求来确定。
•市场价格:市场价格受到供需关系、交通成本、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价格稳定与否对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具有重要影响。
3. 劳动力•劳动力结构:不同地区的劳动力结构差异明显,农业区位应充分利用当地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劳动力。
•劳动力素质:劳动力素质对于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农产品的质量影响巨大,农业区位要考虑当地劳动力的素质发展状况。
四、地理因素1. 地形地势•高程差异:不同地形地势对于农作物适应能力有差异,山地适合种植特定作物和发展特色农业。
•地势平坦度:地势平坦的地区利于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 水资源•水源供应:农业生产离不开水资源,水源供应充足的地方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高中地理知识点整理-农业区位因素一、农业相关概念及分类1.农业生产活动农业是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的产品。
2.农业的分类(1)按生产对象分: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2)按投入多少分:粗放农业:投入少,单纯扩大生产面积密集农业:投入多,劳动力、化肥、农药、科技(3)按产品用途分:自给农业:发展中国家商品农业:发达国家3.农业生产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周期性4.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1)绝对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2)相对区位: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对关系(3)主导区位因素:指对某种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因素,如果没有该因素,就不可能有这种农业生产的分布二、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1)气候:①热量:影响农作物的种类、分布、生长期、熟制;②光照:影响农作物的类型、品质;③降水:降水量和降水的时空分布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④气温日较差:影响农产品的品质。
(2)水源: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发展农业的关键。
(3)地形:地势平坦的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业或畜牧业。
(4)土壤: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
2.人文因素(1)市场:市场的需求、农产品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2)交通运输:便捷的交通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扩大销售范围,降低运输成本,提高商品竞争力。
(3)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规模和生产方式。
(4)技术:包括良种培育、耕作技术、作物栽培、水肥控制、病虫害防治、冷藏保险等,技术可以提高产量、质量和生产效率,扩大销售范围。
(5)政策法规:各项政策和法规的实施,会影响农业生产的规模和类型,以及农产品的价格。
3.对农业生产不利的区位因素(1)洪涝、干旱、台风、春季低温、寒潮等气象灾害(2)热量、光照、土壤肥力水源等不足,酸碱度偏高等。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_知识点归纳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是农业地理学的重要内容,研究农业在不同区域中的分布与发展规律。
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因素、人文地理因素和经济因素三个方面,而农业地域类型则根据农业区位因素的综合作用,将农业地域划分为不同类型。
接下来将详细地归纳这些知识点。
一、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地理因素:(1)气候条件:不同气候条件适宜不同作物的生长,如温带适宜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生长,而热带适宜水稻、榨菜等的生长。
(2)土壤条件: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重要影响,不同土壤适宜不同作物的种植,如河谷平原的黄土适宜小麦种植。
(3)水资源:农业依赖于水资源的供应,水资源的丰富与否决定了农业的发展,如江河湖泊密布的地区适宜发展灌溉农业。
2.人文地理因素:(1)人口因素:人口密度、人口规模等会影响农业的发展,人口多的地区需要提高农业产能以满足人口需求。
(2)交通条件:农产品的流通需要良好的交通条件,交通便利的地区有利于农产品的市场销售,如临近交通干线的地区。
(3)技术水平: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水平会影响农业区位,技术水平高的地区可以生产高附加值的农产品。
3.经济因素:(1)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农业生产的重要驱动力,农业区位需要考虑市场需求的情况,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
(2)资源条件: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劳动力资源等。
不同地区的资源条件不同,会影响农业生产的规模和发展方向。
(3)政策支持:政府对农业的政策支持也会影响农业区位,例如农业补贴、农业税收政策等。
二、农业地域类型1.品种集约型农业地域:特点是品种多样,生产高附加值、高品质的农产品,适宜温带地区的果蔬种植业。
2.规模经营型农业地域:特点是经营规模大,生产集约,市场定位为大规模粮食、油料等农产品的种植。
3.林业型农业地域:特点是以林业为主导的农业地区,适宜生态保护型农业、木材等的生产与发展。
4.特色农业地域:该地区有特别的自然资源或人文资源,适宜发展特色农产品,如茶叶、水果、畜禽养殖等。
农业区位因素(导学案)
——以伊犁河谷的薰衣草为例
【课堂活动一】
材料一:伊犁河谷位于中国天山山脉西部,三面环山,使伊犁河谷形成向西开敞的喇叭形谷地。
伊犁河谷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0.4℃,年日照时数2870小时。
年降水量417.6毫米,山区的降水量大于600mm,是新疆最湿润的地区。
由于三面环山,可以大量接受来自大西洋的湿润水汽;同时冬季可以阻挡南下的冷空气,夏季可以阻挡暖热空气的深入。
伊犁河谷拥有新疆境内流量最大的河流——伊犁河。
伊犁河谷的农四师65团场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薰衣草之乡”。
材料二:薰衣草为半耐热性,好凉爽,喜冬暖夏凉,生长适温:15~25℃,在5~30℃均可生长。
限制温度:35℃以上,长期高于38~40℃顶部茎叶枯黄。
北方冬季长期在0℃以下即开始休眠。
薰衣草是一种性喜干燥、需水不多的植物,年降雨量在600~800mm比较适合。
薰衣草属长日照植物,全年要求日照时数在2000h 以上。
薰衣草根系发达,性喜土层深厚、疏松、透气良好而富含硅钙质的肥沃土壤。
酸性或碱性强的土壤及黏性重、排水不良或地下水位高的地块,都不宜种植。
材料三伊犁河谷地形图和伊宁市气候资料图
(1)气候组:①影响薰衣草种植的气候条件有哪些?②气候包括哪些要素?对农业的影响体现在什么方面?③ 光照和热量可以画等号吗?举例说明。
(2)水源组:①伊犁河谷种植薰衣草的水源条件有哪些?②水源和降水可以画等号吗?举例说明。
(3)土地组:①从地形和土壤角度分析薰衣草的区位条件。
②除影响耕地条件外,地形还对那些自然因素产生影响。
③我国杭州的“明前龙井”茶文明世界,日本人茶道研究者曾经把茶种带到日本栽培,但效果始终不好,你知道原因吗?
薰衣草精油是天然香料骨干产品之一,中国原无种植,为摆脱对进口的依赖,中国政府决定从国外引进苗种,作为重点项目发起冲锋。
1964年新疆薰衣草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开始试种,伊犁河谷虽具备不少优良条件,但冬季酷寒是巨大的挑战,在最初的几个冬天,很多薰衣草冻死了。
后经过试验、引种和驯化,解决“落户”问题后,1978年伊犁河谷进入大面积种植阶段。
现在伊犁河谷薰衣草种植面积近2万亩,是全国最大的薰衣草生产基地。
薰衣草精油年产量达10万千克左右,占到全国总产量的95%以上。
结合材料,试推测影响薰衣草种植的人文因素有哪些?
【课堂活动三】
薰衣草可以用于观赏、食品饮料、医疗保健、美容等领域。
其中用薰衣草制作的精油用途广泛,市场需求量大。
到目前为止,伊犁河谷年产薰衣草精油154吨,薰衣草相关的品牌至少有30个。
目前种植的薰衣草品质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选育或改良而来的品系或品种,品质较高,C一197(1)、81一26由于花冠和花曹颜色较深用于晒制干花外,其余品种多用于提取精油。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发展思路已经形成,伊犁迎来对外开放和大发展的大好机遇,国际协同看一带一路,破题在新疆,伊犁是新疆对外开放的西大门,是丝路游线路的重要目的地,薰衣草文化旅游是丝路游中国段独有旅游资源。
结合材料,试推测该地区薰衣草产业快速发展的原因。
【自主探究一】
例子主导因素推论(思维发散)
古巴的甘蔗、海南橡胶其他种植热带经济作物的国家
新疆的绿洲农业其他内陆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
江西千烟洲的立体农业梯田农业、鱼塘-台田模式、珠三角基塘农业
江南丘陵的茶树铁芒萁、马尾松、枸杞(碱)
上海城郊的乳牛厂铁芒萁、马尾松、枸杞(碱)
美国农业的地区专业化和过程专业化工厂化养殖、其他专业化生产
荷兰鲜花运到世界各地海南蔬菜调入北方等
1.判断下列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
(1)浙江发展大规模水稻种植业
(2)西北地区发展规模化棉花种植
(3)青藏高原发展谷物种植业
(4)四川盆地发展谷物种植业
2.判断下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
(1)珠江三角洲发展三季稻种植
(2)珠江三角洲发展基塘农业
(3)雅鲁藏布江谷地发展青稞种植
(4)河西走廊的粮棉和南疆的棉花生产
(5)城郊发展蔬菜、花卉种植及乳牛养殖
(6)以色列地区发展无土栽培农业
【随堂练习】
枣树耐干旱、耐瘠薄、耐盐碱、适应性强,土壤pH值为5.0~8.6时,枣树都能正常生长结果,有著名的“铁杆庄稼”之称。
图示意我国红枣主产区分布状况。
读图,完成1~2题。
1.我国红枣主产区共同的自然条件是()
A.水热充足B.土壤肥沃
C.地势平坦D.光照充足、日温差大
2.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红枣生产国和出口国,产品主要出口到东南亚、欧美等国家的华人居住区,国外非华人市场难以进入。
造成非华人市场难以开拓的主要原因是()
A.冷藏保鲜技术差B.交通运输条件差
C.贸易壁垒森严D.饮食习惯不同
图为我国某农区的冬灌景观图,田间作物为小麦。
每年入冬,在日平均气温为3℃左右时最适宜冬灌,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
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冬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可以减轻病虫危害B.保护表层土壤,减少风力侵蚀
C.有利于土壤储水,防止春旱D.冬灌时间在土壤封冻之后效果最好
4.下列种植小麦的省份中,最适宜进行冬灌的是()
A.河北B.青海C.吉林D.湖北
5.广西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全国70%的水果都可以在此找到生存的地域,既有热带、亚热带水果,也有温带水果。
火龙果为热带、亚热带水果,对光热要求较高。
每年9~10月,是火龙果开花、结果的关键时期,广西南宁市武鸣区火龙果基地使用夜间催花补光产期调节技术(在每一个火龙果的架子上装一个大灯泡),保证火龙果正常生长。
南宁火龙果企业研发出火龙果果酱、果馅、果酥、果汁等20多个深加工产品。
目前,系列产品已投放市场。
(1)简述我国70%的水果都可以在广西找到生存地域的原因。
(2)广西火龙果的上市时间比海南晚,说明其主要原因和有益之处。
(3)简述武鸣区火龙果基地使用夜间催花补光产期调节技术的地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