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s在狼疮性肾炎的分布及其相关性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14.50 KB
- 文档页数:7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和自身免疫性肾炎相关性的研究1.1自身免疫性肾炎简介现研究认为,肾炎的最常见的病因是免疫系统的损害,绝大多数的肾炎都归因于自身免疫性肾炎。
自身免疫性肾炎的诊断依赖于肾穿刺活检,其病理形态的分类在帮助判断病因方面只能起到相对小的作用,因为大部分情况下,相似的病理形态表现可能是由不同的病因引起的,只有某种特定的病理形态往往能提示特定的病因。
但病理分型对于用药指导有很大的帮助。
自身免疫性肾炎的分类复杂,因为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有不同的分类,而且同一分类方法下的各分类之间是相互包含交叉的,没有一清二楚的分界[1]。
自身免疫性肾炎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的人群,调查显示,在美国和澳大利亚16%的成人表现出蛋白尿、血尿、低肾小球率过滤等肾炎症状[2, 3],发展中国家80%以上的儿童都患有微小病变性肾炎,提示患病率很高,中国还没有相关的统计数据。
根据最近的一次大规模肾活检统计结果,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仍是中国肾病最重要的病因。
按照病理类型分析,IgA肾病占原发性肾病的45.26%,其次为非IgA间质增生性肾炎和膜性肾病[4]。
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对自身免疫性肾炎分子机制逐层深入的认识和肾穿刺活检的普遍开展,使自身性免疫性肾炎的早期诊治和生存率有了明显的提高[5-8]。
中国相对于西方国家在肾病的西医治疗方面起步晚,进展较慢[4],很多数据都是来自西方国家的研究。
有报道提示,自身免疫性肾炎的种族不同预后结果不同[9-11],所以很可能出现发病机制和分子水平上的倾向性上存在差异性,大力开展针对本国人民自身免疫性肾炎的研究显得格外重要。
尽管部分自身免疫性肾炎是可治疗甚至是自愈性的,但是自身免疫性肾炎在中国仍是终末肾衰竭的最主要病因[12],也是世界范围内的第二大致晚期肾衰竭的病因[1]。
很多类型的肾炎进展缓慢,容易迁延成慢性肾病,另有相当数量的慢性肾炎病人起病隐匿,没有急性或其他类型肾炎的病史,发现时已进展至慢性阶段。
35 年狼疮性肾炎临床与基础研究 35 年狼疮性肾炎临床与基础研究发布时间 2003-9-22 作者孙林 叶任高 杨念生 曾丽霞 李幼姬 刘冠贤摘要 本研究在国内首次发现异常增高的循环白介素 -6 可导致狼疮性全身 性病理损害;白介素-6 异常增高在狼疮性小管间质损害过程中可能具有重 要作用;白介素-6 及其信息传递中的 130,基因异常表达参与了弥漫性增生 性狼疮性肾炎分子发病过程, 并率先发现丹参通过增强-蛋白高水平表达而 诱导细胞凋亡,从而对人肾成纤维细胞增殖产生抑制作用。
在国内外首次证实巨噬细胞在的病人肾脏局部增殖,且和疾病严重程 度呈正相关。
首次发现白介素受体-2 和增多是诊断早期活动的可靠指标。
筛选并建立了一种本病活动性的计分方法;发现小管间质病变分级对 肾小球病理、临床表现、治疗、疗效及复发的判断均有指导意义。
在国内首先报道超大剂激素冲击疗法治疗严重的活动性,率先提出适 合我国国情的改进冲击疗法治疗。
发现中药在促进骨髓造血,对抗等致免疫功能过度抑制具有一定作用。
首次在国内探讨了尿毒症的可逆性,并分析发现死亡最主要原因并非 尿毒症。
狼疮性肾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影响着人民的健 康。
由于其诊断治疗较为棘手,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因此的研究一直受到 国内外学者的重视[1~9],我们课题组对此病作了 30 多年的临床和实 验研究,于 1963 年在国内最早分析了当时国内最大组别的系统性红斑狼 疮[10],以后不断地进行临床观察和研究。
近年来随着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对其分子发病机理与临 床进行了综合研究,现总结如下。
1 发病机理 11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6 白介素-6 与发病机理仍然尚不十分清楚, 为了确定病人 体内是否存在内源性白介素-6 表达增高及其来源,我们应用法检测 58 例 病人的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白介素-6 蛋白的水平[11],在国内首 次采用原位杂交方法结合 20 图像分析系统,检测其中 20 例病人在未受任 何刺激时白介素-6 表达强度,并分析 3 者之间的关系。
环磷酰胺对狼疮性肾炎患者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胱抑素 C、同型半胱氨酸表达的影响观察摘要目的探究环磷酰胺对狼疮性肾炎患者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胱抑素 C、同型半胱氨酸表达的影响。
方法研究对象为100例狼疮性肾炎患者,通过随机数表的方式平均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环磷酰胺治疗,对比临床疗效。
结果2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治疗后,CXCL16、CysC、Hcy等指标水平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患者的效果更加显著,对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进行对比评分表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评分提升更加明显,2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环磷酰胺对狼疮性肾炎患者可以明显的提高患者的CXCL16、CysC、Hcy等指标水平,并且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环磷酰胺;狼疮性肾炎;血清胱抑素 C;影响Clinical efficacy of cyclophosphamide in patients with lupus nephritis and its effect on the expression of serum cystatin C and homocysteine[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yclophosphamide on lupus nephritis and the expression of serum cystatin C and homocysteine. Methods 100 patients with lupus nephriti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by random number tab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therapy,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yclophosphamide on this basis, and the clinical efficacy was compared. Results CXCL16, CysC, Hcy and other indicator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improved after treatment in different ways. The effec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more remarkable. The comparison of the quality of life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howed that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cor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more obvious,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ignificant (P < 0.05).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results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Cyclophosphamide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level of CXCL16, CysC, Hcy and other indicators in patients with lupus nephritis, and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Key words]Cyclophosphamide; Lupus nephritis; Serum cystatin C; Effect 狼疮性肾炎主要是指患者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后会合并出现双肾不同病理类型的免疫性损害[1],从而出现肾脏损伤。
狼疮性肾炎的病因与诊断研究进展【摘要】狼疮性肾炎(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确切病因至今尚未明确,但遗传缺陷、环境危险因子、性激素异常等三大因素是SLE、LN的主要发病因素。
肾脏病变程度与SLE的预后密切相关。
狼疮性肾炎的病理分型是临床诊治及预后判断的基础。
【关键词】狼疮性肾炎;病因;诊断【Abstract】Lupus nephritis(LN) is the most serious complication and one of the causes of death in patients of SLE, the exact cause of the disease is unknown so far, but inherent defect, environment dangerous reason and abnormal sex hormone are the three main causes of SLE、LN. There are close relations between kidney pathological changes degree and prognosis of SLE. Clinical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d judgment of prognosis are based on the pathological class of lupus nephritis.【Key words】Iupus nephritis; Etiology; diagnosis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多系统、多器官损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SLE的肾脏损害称为狼疮性肾炎(LN),流行病学调查证实,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瑞典人群患病率为%~%,我国略高于欧美,约为1%,根据临床病理及尸检证实,90%以上的SLE病人均有肾脏炎性损害[1~3]。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与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3-03-10T01:11:26.371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5月5期作者:李扬何其勇程卓鑫李加成洪治国[导读]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是中性粒细胞形成的一种网状结构,其中含有DNA和蛋白质。
NETs既在先天免疫反应中发挥着作用,还参与了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其他非感染性病理过程,如血管炎、血栓形成、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凝血障碍和癌症。
同时相关研究发现NETs参与了结直肠癌的进展和转移。
本文将主要关注NETs对结直肠癌的影响进行综述,为寻找治疗结直肠癌的潜在靶点提供参考。
李扬,何其勇[通讯作者],程卓鑫,李加成,洪治国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佳木斯市(154002)【摘要】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是中性粒细胞形成的一种网状结构,其中含有DNA和蛋白质。
NETs既在先天免疫反应中发挥着作用,还参与了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其他非感染性病理过程,如血管炎、血栓形成、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凝血障碍和癌症。
同时相关研究发现NETs参与了结直肠癌的进展和转移。
本文将主要关注NETs对结直肠癌的影响进行综述,为寻找治疗结直肠癌的潜在靶点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性粒细胞外诱捕网;结直肠癌;结直肠癌(CRC)在消化系统中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恶性肿瘤的病死率中已达第三位,是我国的发病率第一的恶性肿瘤。
中性粒细胞外诱捕网(NETs)是一种复杂的网状结构,能够捕获真菌、细菌、原生动物和病毒等。
一些研究调查了NETs在肿瘤中的作用,报告显示它们参与了癌症的免疫编辑、进展、转移扩散和癌症相关血栓形成。
NETs可以发挥抗肿瘤或促肿瘤活性。
NETs的一些成分如髓过氧化物酶(MPO)、蛋白酶和组蛋白可以杀死肿瘤并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然而NETs蛋白酶还可以降解细胞外基质,促进癌细胞外渗和转移[1]。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SLE中的作用研究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病,以抗核抗体产生和免疫复合物聚集为特征。
中性粒细胞是机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数量多,寿命短。
生理情况下,凋亡是主要的中性粒细胞死亡方式。
但除了发生凋亡外,中性粒细胞还可以发生NETosis。
NETosis是在2004年首次被发现的一种中性粒细胞不同于凋亡和坏死的死亡形式。
中性粒细胞发生NETosis时产生NETs(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是由DNA、组蛋白、抗菌肽及弹性蛋白酶等形成的网状结构。
有研究表明,NETs产生过程中因核物质以及蛋白质暴露在细胞表面,可能成为自身抗原,引起自身抗体的产生,形成免疫复合物,并且刺激某些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因而NETs可能与SLE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目的:分析SLE患者是否存在NETs水平异常,以及SLE患者血浆内环境对NETs形成的影响,并分析NETs与SLE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及NETs在SLE致炎细胞因子分泌中的作用,从而明确NETs 在SLE病理过程中的可能作用。
方法:1.收集44例女性SLE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肝素抗凝,无菌分离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 leucocyte,PMN),血浆冻存于-80℃备用,同时收集SLE 患者的临床资料。
以42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HC)组。
s检测:一部分pmn用荧光光度法定量测定nets形成率,分析nets在sle患者组和对照组之间是否有差异,并分析nets水平与esr、crp、抗ds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抗核小体抗体和sledai评分等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另一部分pmn用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nets组分之一的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utrophilelastase,ne),同时用dapi标记细胞核,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nets的形态结构。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对于抗磷脂综合征妊娠并发症的致病机制研究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对于抗磷脂综合征妊娠并发症的致病机制研究摘要:抗磷脂综合征(AP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见的表现为经常性的血栓形成和/或反复流产。
虽然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但已经证明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向APS患者的病情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索NETs如何导致APS患者出现妊娠并发症,以及NETs调控APS发展的分子机制。
关键词: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抗磷脂综合征、妊娠并发症、病因引言:抗磷脂综合征(APS)是一种病因不清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常伴随血栓形成和重复失败的孕产妇科病史。
APS患者的自身免疫反应导致产生抗磷脂抗体(APA),并且这些APA对于凝血酶生成具有高度亲和力,进而导致持续的微观循环障碍、大的动脉和静脉栓塞。
与此同时,APS患者也会出现一系列如发热、关节痛等症状。
尽管APS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但自从2004年发现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后,研究表明NETs与APS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一、NETs和APS发病的关系s的定义和特点NETs是一种由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排泄生成的感染性细胞死亡形式,具有避免病原体扩散、损伤感染部位外围细胞、促进过度的炎症反应等方面的生物学功能。
NETs通常由包含DNA、羟基磷灰石、组织蛋白酶、粘附性分子如聚糖结合蛋白等的核橘经过爆裂而产生。
NETs已经被证明能够抵御某些感染的基本防御方式之一,但也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联。
s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联许多先前研究发现,NETs与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糖尿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联。
在APS中,NETs与病情恶化有关,因为它能够加剧感染性炎症和血栓形成。
研究已经表明,APS患者的NETs具有更高的DNA量、更高的组织蛋白酶活性和更高的DNA/RNA比值,因此贡献了更多的炎症介质(如乙酸、肿瘤坏死因子、白三烯B4、白介素-8等)释放。
狼疮性肾炎患者肾组织和尿液中RANTES的表达邵雷;陈雄;黄耿;刘伟莉;何成文;潘富林【期刊名称】《云南医药》【年(卷),期】2017(038)005【总页数】4页(P480-483)【关键词】狼疮性肾炎;活动性指数;受激活调节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的因子(RANTES)【作者】邵雷;陈雄;黄耿;刘伟莉;何成文;潘富林【作者单位】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广东深圳518172;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广东深圳518172;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广东深圳518172;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广东深圳518172;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广东深圳518172;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广东深圳5181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93.24+2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最常见的并发症。
肾脏病理显示,几乎所有SLE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肾脏病变。
肾小管间质病变是LN病程进展的核心环节,其严重程度直接影响到LN的预后[1]。
肾脏病理是LN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的主要依据[2],因其有创伤性,临床推广受限制,故有必要寻找更加简便易行的临床指标评估LN病情及活动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替代肾活检,更好地指导临床。
RANTES是急慢性炎症的重要介质。
所有类型的肾脏固有细胞都可以产生RANTES[3]。
从动物模型和LN患者的研究可以看出,当肾脏组织损伤启动时,RANTES可先于其他炎症标志物被检出,且表达量随着肾脏损害的程度而增加[4,5]。
采集尿液RANTES标本易得,便于重复操作。
因此,尿RANTES水平检测可能是一项有效评估LN病情进展的临床指标。
本研究选取正常肾组织作为对照,观察LN患者肾组织RANTES的表达水平及其与LNAI、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24hUPQ和Scr的关系,旨在探讨尿液中RANTES的表达能否用于评估LNAI及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
材料与方法一、病例选择选择10例SLE患者,为2012年11月-2015年3月我院住院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5~45岁,病程1个月~6个月,符合1982年ACR SLE诊断标准[6],确诊SLE,行肾穿刺活检;正常对照组10例,来自于泌尿外科因肾肿瘤行肾切除但原肿瘤周围部分的正常肾组织。
我们首次在国内探讨了LN尿毒症的可逆性[74],在15年中37例已开始进行透析的LN患者,予以积极的激素和CTX治疗,结果83.8%的患者脱离了透析,停止透析平均时间为(40.6±21.5)个月,停止透析半年以上的血肌酐值平均为(179.36±88.24)μmol/L。
提示需要透析的LN患者,并不等于终末期肾病;在有适应症时,经积极治疗,肾衰有逆转的可能[75]。
以往认为LN死亡的主要的原因是尿毒症,我们通过对586例LN中死亡的119例进行死因分析,发现各器官受累的常见程度依次为肾、脑、肺、肝,主要原因并非为尿毒症[76],这些研究对改善本病的预后,正确判断预后具有一定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1.叶任高.进一步提高狼疮性肾炎的研究水平.中华肾脏病杂志,1998,14(4):2032.孙林,叶任高.进一步提高狼疮性肾炎诊断与治疗水平.实用肾脏病杂志,1997,13(1):13.叶任高,孙林.进一步开展中西医结合对狼疮性肾炎的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3):1774.叶任高,谢春.要重视对狼疮性肾炎的研究.中华内科杂志,1997,36(2):755.叶任高.狼疮性肾炎治疗的新概念.中华肾脏病杂志,1990,6(6):3796.叶任高,孙林.多系统疾病中的肾脏病.全身性红斑狼疮肾炎.医师进修杂志,1996,19(4):17.孙林,叶任高.狼疮性肾炎肾功能衰竭的治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6,16(6):3658.叶任高,汪涛.狼疮性肾炎的治疗.新医学,1992,23(8):4319.叶任高,罗福漳.狼疮性肾炎的治疗经验.新医学,1994,25(6):28510.叶任高,朱铁发,钟惠明.全身性红斑狼疮41例分析.中华皮肤科杂志,1963,9(2):8911.曾丽霞,叶任高,孙林,等.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LN病人体内高效表达白介素-6的观察.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97,17(6):44212.曾丽霞,孙林,李幼姬,等.白介素-6在狼疮性肾炎患者小管间质的表达及其意义.中华肾脏病杂志,1997,13(3):14013.孙林,曾丽霞,许韩师,等.白介素-6信号传递成分在弥漫性增生性狼疮性肾炎肾小球中的表达.肾脏病透析肾移植杂志,1997,6(2):11314.许韩师,叶任高.狼疮性肾炎与细胞凋亡的相关研究进展.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1998,18(4):15215.张国强,叶任高,孔庆瑜,等.环磷酰胺衍生物4-氢过氧环磷酰胺诱导狼疮肾炎患者肾间质成纤维细胞凋亡.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98,14(1):616.张国强,叶任高,孔庆瑜,等.丹参对狼疮性肾炎成纤维细胞增殖、凋亡及c-myc蛋白表达的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8):47317.杨念生,叶任高.巨噬细胞在肾脏疾病中的作用.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8,25(2):5518.YangN,IsbelN,Nikolic-PatersonJ,etal.Localmacrophageproliferationinhuman glomerulonephritis(Abstract). Nephrology,1997,3Suppl1:S4319.YangN,IsbelN,Nikolic-Paterson DJ,etal.Local macrophage proliferationinhuman glomerulonephritis. KidneyInt,1998,54(1):14320.YangN,Nikolic-PatersonDJ,AtkinsRC,etal. Deoxyspergualin suppresseslocal macrophage proliferationinratcrescentic glomerulonephritis. Pathogenesis,1997,1(1):3121.陈晓岚,叶任高,杨念生,等.老年性狼疮性肾炎30例临床特点.中国老年病杂志,1997,17专刊:15122.崔淑杰,韩汝棠,叶任高.儿童狼疮性肾炎的性别和临床免疫学特征.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8,13(5):25323.李广然,叶任高.狼疮性肾炎活动指标.新医学,1998,29(11):60724.赵玉,张金黎,叶任高,等.男性和女性狼疮性肾炎的对比观察.临床内科杂志,1998,15(4):21725.张悦,叶任高,张道友.152例狼疮性肾炎的呼吸系统临床表现观察.实用医学杂志,1998,14(6):40826.张红,叶任高,张效东.系统性红斑狼疮肺胸膜病变临床分析.实用医学杂志,1998,14(4):25727.姜青锋,李幼姬,丘慰萍.狼疮性肾炎并肾性尿崩症1例报告.新医学,1994,25(10):53228.赵露,狄伟南,叶任高.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超声心动图改变的研究.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8,14(2):6629.杨念生,崔淑杰,叶任高,等.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与狼疮肾炎的临床表现和血清学的关系.新医学,1998,29(10):51230.朱仕荣,孙林,叶任高.抗Sm抗体对狼疮性肾炎的临床意义.中国实验诊断学,1997,1(4):2131.陈烨,叶任高,李幼姬,等.75例狼疮性肾炎的临床和病理联系分析.中国现代医学杂志,1998,8(2):2432.叶任高.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误诊教训.新医学,1983,9(10):52633.凌衫洪,叶任高,李幼姬,等.狼疮性肾炎患者尿内白细胞介素-2受体和免疫球蛋白自由轻链的观察.中华医学杂志,1993,73(12):75634.凌衫洪,叶任高,李幼姬,等.狼疮性肾炎患者可溶性IL-2R 的检测.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94,14(5):34435.LingSH,YeRG.Increansedserumandurinelevelsofsolobleinterleukin-2 receptorinactivelupus nephrotis.JAmSocNephrol,1993,4(3):29236.曾丽霞,叶任高,孙林,等.尿白介素-6检测在狼疮性肾炎病情判断中的价值.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1997,6(5):42637.刘冠贤,郑智华,叶任高,等.尿白介素-8在狼疮性肾炎活动性病变中的临床意义.中华肾脏病杂志,1998,14(2):10838.谢春,叶任高,张晓林,等.一种狼疮性肾炎的临床活动性指数.中华肾脏病杂志,1997,13(4):20639.陈烨,叶任高,李幼姬,等.75例狼疮性肾炎的临床和病理联系分析.中国现代医学杂志,1998,8(2):2440.曾丽霞,叶任高,李幼姬,等.狼疮性肾炎小管间质病理改变的临床意义.中华内科杂志,1998,37(8):53641.叶任高,李幼姬.在自身免疫疾病中使用环孢素A的现状.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0,17(4):16242.叶任高,叶明生.狼疮性肾炎急进性的近况.实用内科杂志,1990,10(5):23243.姜宗培,叶任高.狼疮性肾炎与妊娠新知.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4,21(5):20344.叶任高,张金黎.狼疮性肾炎的诊断和治疗进展.临床内科杂志,1995,12(3):945.麦炜颐,叶任高.狼疮性肾炎治疗现状.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1995,15(1):3446.叶任高.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理用药新知.新医学,1990,21(5):42847.杨卫民,叶任高.活动性狼疮性肾炎的评估与治疗.医师进修杂志,1995,18(9):3748.李惠群,叶任高.超大剂量激素冲击疗法治疗狼疮性肾炎.新医学,1983.14(11):58249.叶任高.改进的环磷酰胺冲击疗法治疗狼疮性肾炎观察.中华肾脏病杂志,1991,(3):14750.YeRG,LiXP,LiHQ,etal. Observation of improved cyclophosphamide pulse therapyforlupusnephritis.KidneyInt,1992,4(2):40951.李小萍,刘健,叶任高.环磷酰胺冲击治疗并发脑的疗效观察. 中华肾脏病杂志,1993,9(1):2752.叶任高.狼疮性肾炎所致肾病综合症的治疗近况.新医学,1991,22(2):9453.刘冠贤,叶任高,毛晓玲,等.狼疮性肾炎环磷酰胺冲击治疗的间期与剂量研究.中华肾脏病杂志,1997,13(5):28654.王丽丽,叶任高,张道友,等.小剂量环孢霉素A与环磷酰胺治疗狼疮性肾炎比较.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1998,3(2):15855.叶任高,刘慧.狼疮性肾炎尿毒症的新疗法.中级医刊,1991,26(11):2856.叶任高.狼疮性肾炎尿毒症的可逆性初步报告.中华肾脏病杂志,1991,7(5):27457.李雄根,郑伯良,叶任高.狼疮肾炎尿毒症治疗中两种透析法的疗效比较.中国危重急救医学,1998,10(5):28358.叶任高,任国辉,李惠群.中西医结合によう中西医结合,1995,6( 2):2259.RuanJ,YeRG.LupusnephritistreatedwithimpactofCTXandTCM,ChinIntegMed,1994,14:27660.WellaceDJ.Lupuserythrametosis.3rded.Batimore:Williams,1997.118061.叶任高.中医对肾小球肾炎的治疗现状.中华肾脏病杂志,1990,6(4):23662.叶任高,叶明生.狼疮性肾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新进展.中级医刊,1990,25(12):71363.黄文玺,叶任高.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疗效探讨.实用中西结合杂志,1992,5(12):71864.张光荣,叶任高.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急进型.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8(10):28765.叶任高,孙继红,孙林.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并发带状疱疹30例.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9):55166.卢叶明,张芸菁.叶任高.118例狼疮性肾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中国现代医学杂志,1998,8(3):3167.罗月中,叶任高,孙林.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狼疮性肾炎148例.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1998,3(1):5868.叶任高,任国辉,李惠群,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74例疗效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6):34369.阮劲,叶任高,梁萌.中药配合环磷酰胺冲击治疗狼疮性肾炎41例疗效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5):27670.叶任高,余俊文,周霞,等.中药对环磷酰胺治疗狼疮性肾炎引起白细胞减少症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1):4371.赵力,叶任高,李雄民.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尿毒症37例的疗效观察.现代中医,1996,9(4):20472.陆才生,叶任高,孙林,等.狼疮性肾炎病人存活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华内科杂志,1998,37(4):25073.麦慈光,张道友,叶任高.9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死亡原因分析.中华肾脏病杂志,1998,14(2):11474.叶任高.狼疮性肾炎尿毒症的可逆性初步报告.中华肾脏病杂志,1991,7(5):27475.李小萍,李雄根,叶任高.李惠群狼疮性肾炎尿毒症可逆性的长期观察报告.中华肾脏病杂志,1997,13(6):36376.高淑贤,叶任高,孙林.狼疮性肾炎死亡原因分析.中国现代医学杂志,1998,8(1):39。
狼疮性肾炎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狼疮肾所属部位:腰部就诊科室:肾内科病症体征:类风湿关节炎,口腔溃疡,抽搐,高血压,肾功能衰竭,血尿疾病介绍:狼疮性肾炎是怎么回事?狼疮性肾炎是指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双肾不同病理类型的免疫性损害,同时伴有明显肾脏损害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狼疮性肾炎发病率国外统计为50例/10万人,中国统计为70例/10万人,从病理检查发现SLE患者中肾脏受损为90%左右,其临床表现复杂,除有常见的皮疹,关节痛,发热,怕光,脱发及多器官或系统损害外,肾脏损害较为突出,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肾功能损害,本病有热带地区,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发病率增高倾向,有青年女性(20-30岁)发病率高的特点(男:女=1:9),由于SLE的病因尚未明确,故至今尚无特效治疗,及早诊断与治疗可改善本病的预后,近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已有很大进展,预后有明显改观,例如,由于早期正确的诊断及妥善的治疗,狼疮肾炎5-10年的生存率由20%-40%提高到74.6-81.1%症状体征:狼疮性肾炎有哪些症状?以下就是关于狼疮性肾炎的症状的具体介绍:一、全身表现间断发热;颧部红斑,由于形状似蝴蝶,又称蝶形红斑;无痛性口腔溃疡;多个关节肿痛;发生癫痫或精神异常;手足遇冷变得苍白,温暖后转为紫红,继之恢复常色,又称雷诺氏现象。
二、肾脏表现单纯性血尿或蛋白尿;血尿、蛋白尿伴浮肿、腰酸或高血压,即肾炎样表现;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浮肿,即肾病综合征样表现;血尿、蛋白尿伴肾功能急剧减退,呈急进性肾炎表现;慢性肾功能衰竭表现。
生活中可表现为其中一种情况。
三、化验异常血常规出现白细胞减少( < 4.010/L),或贫血,或血小板减少(狼疮肾炎症状有时并不典型,仅有肾脏异常时,常被误诊为肾炎、肾病综合征或慢性肾衰,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病情不能得到及时改善,带来尿毒症、心衰或败血症等不良后果。
因此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非常重要。
对于女性肾病患者应自查是否存在上述全身症状,如果存在,应进一步做相应的化验检查。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林笑颖;周明倩;李海昌【期刊名称】《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8(044)004【摘要】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是中性粒细胞受到刺激后释放产生的网状物,由DNA骨架、组蛋白、颗粒蛋白和胞浆蛋白组成.NETs可从多方面直接及间接地参与多种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SLE患者体内NETs生成过多或(和)清除障碍,而异常数量的NETs是SLE自身抗原和自身抗体的重要来源之一,且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NETs不仅参与自身免疫病的病理过程,且与免疫调节有关,NETs可通过激活NOD样受体家族3(NLRP3)炎性小体、刺激低密度粒细胞(LDG)、促进浆样树突状细胞(pDC)合成高水平α-干扰素(IFN-α)等间接作用共同参与SLE的发病.对NETs的调节可能是SLE的潜在治疗途径之一.本文作者对NETs的形成及其在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潜在的治疗方向等进行综述.【总页数】5页(P886-890)【作者】林笑颖;周明倩;李海昌【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浙江杭州 310053;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浙江杭州 310053;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浙江杭州 31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93.241【相关文献】1.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J], 谢戬芳;陈俊伟;李小峰2.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在抗病毒免疫作用中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J], 李汶霖;李淑凝;王洋;沈海娥;李志敏3.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呼吸道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J], 王逸凡;代蓉;晏雪梅;李爽;李秀芳4.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形成的分子机制及其在脓毒症中病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J], 郑大勇;张天翼;林源希;李真玉;宗晓龙5.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冠心病发病机制中作用研究的进展 [J], 佟潇;寇俊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低密度中性粒细胞介导的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SLE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王旋; 付萍【期刊名称】《《皮肤病与性病》》【年(卷),期】2019(041)005【总页数】4页(P652-655)【关键词】低密度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 系统性红斑狼疮; 靶向治疗【作者】王旋; 付萍【作者单位】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云南昆明650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93.24+1; R751.02中性粒细胞是人体血液中计数最多的白细胞,约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50%~70%,具有趋化、吞噬、杀菌等多种生物学功能,是宿主防御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其杀灭微生物的作用受多种方式调节,例如通过脱颗粒释放中性粒细胞颗粒中的抗菌肽〔包括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utrophil elastase,NE)、基质金属蛋白酶〕,通过产生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在溶酶体里吞噬和降解细菌,以及通过释放一种称为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的由染色质与颗粒肽结合形成的网状组织,从而固定和清除微生物并激活其他免疫细胞[1]。
中性粒细胞形成NETs结构并发生自身死亡的过程被称为NETosis,中性粒细胞和NETosis在健康个体的先天性免疫防御中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
然而如果由于NETs的过量产生或吞噬系统障碍而导致清除功能下降,生物个体将面临大量的化学性和酶促修饰,继而产生免疫学上的新表位,易于导致抗组蛋白、抗DNA 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ANCA)的生成。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以致病性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形成并介导器官、组织损伤的自身免疫病。
对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形成的观察屈小燕;陈盼;倪文琼;肖辉
【期刊名称】《中国免疫学杂志》
【年(卷),期】2024(40)3
【摘要】目的:探索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在银屑病患者病情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63例银屑病患者及27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各2 m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观察NETs形成情况,计算NETs数量及荧光强度,并与临床分型、疾病严重程度及炎症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
收集其中5例银屑病患者皮损组织,免疫荧光法观察NETs。
结果:银屑病患者外周血自发NETs的比例及荧光强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且与银屑病PASI评分呈正相关。
合并代谢异常或TNF-α异常的银屑病患者中NETs生成高于不合并代谢异常或TNF-α正常的银屑病患者。
银屑病皮损中的NETs表达增多。
结论:NETs水平与银屑病、银屑病合并代谢异常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或可反映银屑病及银屑病代谢共病的炎症状态用于疾病评估。
【总页数】6页(P599-603)
【作者】屈小燕;陈盼;倪文琼;肖辉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皮肤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58.63
【相关文献】
1.尿酸对急性发作期痛风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形成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2.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对活性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形成的影响
3.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在银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
4.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自噬和胞外诱捕网形成增加
5.合并慢性肺曲霉病的结构性肺病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功能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病理类型狼疮性肾炎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临床意义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最常见的累及器官之一,其发病率为59%~90%,同时也是SLE预后最差的类型之一。
但LN的病理类型繁多,临床表现及预后亦有所不同。
淋巴细胞是狼疮免疫病理学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其中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已有大量研究,但少有研究关注其在不同病理类型LN肾组织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病理类型LN肾组织中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临床意义,为LN的诊治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同时也为深入研究狼疮的发病机制提供理论支持。
二、研究内容:1.研究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类型LN肾组织中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2.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选择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罹患LN并接受肾穿刺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肾组织病理分型标准分为Ⅰ~Ⅵ型,共分为6组。
其中Ⅰ型及Ⅱ型视为起病期,Ⅲ~Ⅴ型视为发展期,Ⅵ型为终末期。
(2)研究指标: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LN肾组织中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包括T淋巴细胞(CD3+),B淋巴细胞(CD19+),自然杀伤细胞(NK,CD3-CD56+),T辅助细胞(Th,CD4+),T细胞毒性细胞(Tc,CD8+),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CD4+CD25+Foxp3+)及内皮细胞(CD31+),并分别统计各组肾组织中不同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及表达水平。
(3)研究分析: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及LSD检验比较各组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及表达水平。
同时对不同病理类型LN肾组织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进行研究。
3.研究意义:通过对不同病理类型LN肾组织中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临床意义的探讨,可以更准确地诊断各病理型别的LN及预测其预后,同时也能为LN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促进LN的研究进展。
NETs在狼疮性肾炎的分布及其相关性研究自从2004年,Brinkmann报道NETs即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现象[1]以来,大量有关NETs的研究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大量的研究报道提示NETs很有可能是造成狼疮性肾炎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可能是一个潜在有效的治疗靶标,因此可见NETs与狼疮性肾炎的关系非常密切。
NETs是新发现的中性粒细胞在固有免疫的一道重要防线。
中性粒细胞通过向胞外抛出含有DNA,颗粒蛋白的网状结构粘附并杀死病菌并阻止病菌在体内的扩散[2, 3]。
NETs中最主要的物质是DNA,含量最多的蛋白是组蛋白,其他的蛋白还有抗菌肽(LL37)、防御素、转铁蛋白、髓过氧化物酶(MPO)、蛋白酶(PR3)、弹性蛋白酶(NE)、组织蛋白酶G[4]早之前,人们就发现很多狼疮性肾炎的病人血清中含有抗核抗体,甚至87%的病人在发病前就已经产生了抗核抗体[5]。
此外还在狼疮性肾炎中检测到了其他ANCA,并且部分ANCA的含量在狼疮性肾炎的病人含量升高并且与疾病的活动性相关[6]。
最近,Hakkim研究报道,部分狼疮性肾炎的病人降解NETs的能力下降,因为这部分病人体内含有抑制NETs降解的DNaseI 的抑制剂或是自身抗体和包裹NETs阻止DNaseI对NETs的降解。
另有研究表明狼疮肾炎的病人存在DNaseI基因变异[7]。
但是,迄今为止,NETs在狼疮性肾炎中的作用在国内外还未见相关研究报道。
有报道提示,狼疮性肾炎的种族不同预后结果不同[8-10],所以很可能出现发病机制和分子水平上的倾向性上存在差异性,因此大力开展针对本国人民狼疮性肾炎的研究显得格外重要。
因此,我们课题组假设:NETs与狼疮性肾炎有高度的相关性。
本研究拟应用免疫组化、免疫荧光、ELASIA等技术检测NETs在狼疮性肾炎中的表达,再用相关分析软件,分析NETs 在组织中的分布,并对其进行相关分析,如果有证据表明狼疮性肾炎中NETs表达增高,对狼疮性肾炎的早期临床治疗有着重大的实用意义,可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国内外尚无相关报道,具有国内领先地位。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2004年,Brinkmann首先报道NETs现象[1],大量的研究报道提示NETs很有可能是造成狼疮性肾炎的一个重要原因,随后大量有关NETs和狼疮肾炎的研究展开,最新的研究结果归纳如下:(1)很多物质可以刺激NETs产生,包括细菌,真菌,HIV寄生虫,过氧化氢[11],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LPS,血小板[12, 13]等物质(2)NETs的产生是ROS依赖性的,而且需要通过MAC-1整合素受体粘附在介质上,悬浮的中性粒细胞产生NETs非常少[14]。
(3)NETs不一定是中性粒细胞死亡前的活动[11]性粒细胞在释放NETs之后的几个小时内仍然保持胞膜的完整,之所以能保持包膜完整性可能是因为NETs是以囊泡的形式从中性粒细胞释放出去的[1, 2],NETs释放后,中性粒细胞的染色质会减少甚至消失,但仍保持一定的吞噬和杀菌的能力[2]。
(4)NETs中含有的MPO、PO等物质可以直接损伤内皮细胞和其组织细胞[15]。
中性粒细胞释放NETs后,核DNA减少甚至是无核,狼疮肾炎病人体内的一组低密度中性粒细胞,这些细胞可以加上不成熟粒细胞从骨髓中释放到血液[16],并且可以使内皮受损、促进非正常内皮的分化,在SLE的动脉硬化中扮演重要角色[17]。
(5)在体外反应实验证明NETs中的DNA蛋白复合物或者抗DNA抗体-蛋白复合物可以非常有效地促进pDC(浆样树突状细胞)细胞对这些复合物的摄取和抗原呈递(前提这些复合物中必须含有LL37,这种作用是通过TLR-9来实现的)并且促进B细胞的增殖[18]。
pDC又会分泌大量的IFN[19, 20],IFN含量增高使得单核细胞向树突细胞分化,树突细胞会增强自身免疫性T、B淋巴细胞的激活[21],并且IFN会降低B细胞活化的阈值[22, 23],从而B细胞又会合成释放大量抗自身抗原的抗体。
也有报道这些自身抗体会直接导致IFN1的表达增多;另外,抗-LL37和抗-HNP自身抗体在体外可以激活中性粒细胞释放NETs[18, 24]。
样就构成了一个不断刺激NETs释放,NETs不断刺激B细胞释放大量抗自身抗体的恶性循环。
此外,IFN-α可以上调中性粒细胞表面LL37和HNP的表达,从而促使抗-LL37和抗-HNP自身抗体激活中性粒细胞,释放更多的NETs。
(6)未降解的NETs可通过激活补体从而恶化自身免疫性肾炎[25]。
(7)NETs中组蛋白特有的翻译后修饰能促使更多抗组蛋白的抗体产生[26, 27]。
根据这些研究结果,我们可以总结出NETs在狼疮性肾炎中主要有两方面的重要病理生理作用,一是NETs所包含蛋白对组织细胞的直接毒性,二是破坏免疫系统平衡并加重自身免疫反应。
综上所述,NETs在狼疮性肾炎的形成和发展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是一种极具潜在价值的临床标志物,如果我们研究能够发现NETs与狼疮性肾炎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将为狼疮性肾炎的早期预防、诊断、治疗起着重要的意义。
1. Brinkmann, V., et al., 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kill bacteria. Science, 2004. 303(5663): p.1532-5.2. Yipp, B.G., et al., Infection-induced NETosis is a dynamic process involving neutrophilmultitasking in vivo. Nature Medicine, 2012.3. Urban, C.F., et al., 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contain calprotectin, a cytosolic proteincomplex involved in host defense against Candida albicans. PLoS pathogens, 2009. 5(10): p.e1000639.4. Hakkim, A., et al., Impairment of 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 degradation is associated withlupus nephriti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0. 107(21): p. 9813-8.5. Arbuckle, M.R., et al., Development of autoantibodies before the clinical onset of systemiclupus erythematosu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03. 349(16): p. 1526-1533.6. Illei, G.G., et al., Biomarkers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II. Markers of disease activity.Arthritis & Rheumatism, 2004. 50(7): p. 2048-2065.7. Martínez Valle, F., et al., DNase 1 and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utoimmunity Reviews,2008. 7(5): p. 359-363.8. Kumar, A., et al.,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in India.Rheumatology international, 1992. 12(3): p. 107-109.9. Nossent, J. Course and prognostic value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index in black Caribbean patients. in Seminars in arthritis and rheumatism. 1993. Elsevier. 10. Lopez-Acuna, D., M. Hochberg, and A. Gihelson, Do persons of Spanish-heritage have anincreased mortality from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compared to other Caucasians.Arthritis Rheum, 1997. 25(9 Suppl): p. S67.11. Fuchs, T.A., et al., Novel cell death program leads to 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ScienceSignalling, 2007. 176(2): p. 231.12. Clark, S.R., et al., Platelet TLR4 activates 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to ensnare bacteriain septic blood. Nature medicine, 2007. 13(4): p. 463-469.13. Brinkmann, V. and A. Zychlinsky, 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is immunity the secondfunction of chromatin? J Cell Biol, 2012. 198(5): p. 773-83.14. Neeli, I., S.N. Khan, and M. Radic, Histone deimination as a response to inflammatory stimuliin neutrophils. 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 2008. 180(3): p. 1895-1902.15. Pattison, D. and M. Davies, Reactions of myeloperoxidase-derived oxidants with biologicalsubstrates: gaining chemical insight into human inflammatory diseases. Current medicinalchemistry, 2006. 13(27): p. 3271-3290.16. Bennett, L., et al., Interferon and granulopoiesis signatures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blood. 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2003. 197(6): p. 711-723.17. Denny, M.F., et al., A distinct subset of proinflammatory neutrophils isolated from patients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induces vascular damage and synthesizes type I IFNs. TheJournal of immunology, 2010. 184(6): p. 3284-3297.18. Lande, R., et al., Neutrophils activate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 by releasingself-DNA–peptide complexes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11. 3(73): p. 73ra19.19. Rönnblom, L. and V. Pascual, The innate immune system in SLE: type I interferons anddendritic cells. Lupus, 2008. 17(5): p. 394-399.20. Garcia-Romo, G.S., et al., Netting neutrophils are major inducers of type I IFN production inpediatric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11. 3(73): p.73ra20-73ra20.21. Blanco, P., et al., Induction of dendritic cell differentiation by IFN-α in systemic lupuserythematosus. Science, 2001. 294(5546): p. 1540-1543.22. Le Bon, A., et al., Cutting edge: enhancement of antibody responses through directstimulation of B and T cells by type I IFN. 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 2006. 176(4): p.2074-2078.23. Jego, G., et al.,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 induce plasma cell differentiation through type Iinterferon and interleukin 6. Immunity, 2003. 19(2): p. 225-234.24. Falk, R.J., et al., 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utoantibodies induce neutrophils todegranulate and produce oxygen radicals in vitro.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Sciences, 1990. 87(11): p. 4115-4119.25. Leffler, J., et al., 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that are not degraded in systemic lupuserythematosus activate complement exacerbating the disease. 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2012. 188(7): p. 3522-3531.26. Liu, C., et al., Specific post-translational histone modifications of neutrophil extracellulartraps as immunogens and potential targets of lupus autoantibodies. Arthritis research &therapy, 2012. 14(1): p. R25.27. Doyle, H.A. and M.J. Mamula, Post-translational protein modifications in antigenrecognition and autoimmunity. Trends in immunology, 2001. 22(8): p. 443-449.(三)市场预测和发展趋势NETs在狼疮性肾炎中表达,且与狼疮性肾炎有一定的相关性,对狼疮性肾炎的临床诊断有着重大的实用意义,NETs与狼疮性肾炎的相关性可能为狼疮性肾炎的临床诊断、治疗、预后判断提供了实验依据和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