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气石粉产生负离子的机理

电气石粉产生负离子的机理

电气石粉产生负离子的机理
电气石粉产生负离子的机理

电气石粉产生负离子的机理

目前对于空气负离子产生机理的认识还很肤浅。作为一种天然负离子发生器,电气石与电气石粉具有两个重要特性,即热电性和压电性,它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热电效应和压电效应。热电效应,过去称之为焦热电现象,指有些晶体,当温度发生变化时,一部分带正电,另一部分带负电的现象。压电效应是指某些晶体在压力作用下两端表面间出现电热差的现象,这种现象也称为正压电效应。基于以上两种效应的存在,当温度和压力有变化时(即使是微小的变化),能引起电气石晶体之间电热差和电压差,这种静电电压差可以高达1.0×106eV,这个能量足以使空气发生电离,使邻近的空气分子电离转化为空气负离子。目前人们普遍认为电气石的热电性和压电性主要源于Fe元素的二价和三价离子的存在以及Fe2+和Fe3+的转化作用。负离子产生的基本条件是需要外界的能量激励条件,这些激励条件目前主要有放射线(γ射线)、自然光(含紫外线、红外线)、热、机械摩擦等。这些能量作用于负离子材料形成分子内部的静电压,产生逃逸的自由电荷。表面的自由电荷积聚,使周围大气成分中的O2、N2、CO2、H2O等分子产生极化反应,放出的e-与O2、CO2、H2O反应。O2 →+e O-2O-2+nH2 →O O-2(H2O)nO-2+CO2+nH2 →O CO-4(H2O)n上述反应过程中生成的O-2、O-2(H2O)n、CO-4(H2O)n等离子形态,即为空气负离子。大气中空气负离子在时刻不停地产生,也在不停地消失。当空气负离子遇到尘埃或有害气体成分,就立即失去极性而消失。

目前,应用的空气负离子材料主要为电气石或者电气石粉。在粘胶纤维中嵌入电气石超微粉后,在一定外部能量波动状态下(如体温、阳光、压力,甚至是非常微小的作用下),即能引起负离子晶体之间高达1.0×106eV静电电势差,从而形成电场,高电压使电场中的空气电离,被击中的电子通过电气石结晶粉末两端所具有的永久正、负极性,与普通的水、空气中的水分子或皮肤表面的水分子接触后,就能产生瞬间放电电离效应,将水分子电解为H+和OH-。H+与电气石释放出的电子结合而被中和成H原子,而OH-与其他水分子结合,可连续生成羟基负离子(H30-2)。经过这一过程的水,无论是碱性水还是酸性水,都会呈有益于人体的弱碱性。这也是粘胶纤维负离子功能纤维产生负离子的机理。

纤维素酶的作用机理及进展的研究

纤维素酶的作用机理及进展的研究 摘要:纤维素酶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生物体中,本文论述了纤维素酶的性质,重点介绍了纤维素酶的作用机理、应用及其研究进展,并对其研究前景做了展望。关键词:纤维素酶;纤维素;作用机理; 0引言 纤维素酶在饲料、酒精、纺织和食品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已被国内外业内人士看好,将是继糖化酶、淀粉酶和蛋白酶之后的第四大工业酶种,甚至在中国完全有可能成为第一大酶种,因此纤维素酶是酶制剂工业中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纤维素占植物干重的35%-50%[1],是世界上分布最广、含量最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对人类而言,它又是自然界中最大的可再生物质。纤维素的利用和转化对于解决目前世界能源危机、粮食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1 纤维素酶的性质 纤维素酶是一种重要的酶产品,是一种复合酶,主要由外切β-葡聚糖酶、内切β-葡聚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等组成,还有很高活力的木聚糖酶活力。纤维素酶是四级结构,,产生纤维素酶的菌种容易退化,导致产酶能力降低。由于纤维素酶难以提纯,实际应用时一般还含有半纤维素酶和其他相关的酶,如淀粉酶(amylase)、蛋白酶(Protease)等。 纤维素酶的断键机制与溶菌酶一样,遵循双置换机制。纤维素与酶相互作用中,是酶被底物分子所吸附,然后进行酶解催化,酶的活性较低,仅为淀粉酶的1/100[3] 纤维素酶对底物分子的分解,必须先发生吸附作用。纤维素酶的吸附不仅与自身性质有关,也与底物密切相关,但纤维素酶的吸附机制总体并未弄清,仍需进一步研究[4]。 2 纤维素酶的作用原理 (1)、纤维素酶在提高纤维素、半纤维素分解的同时,可促进植物细胞壁的溶解使更多的植物细胞内溶物溶解出来并能将不易消化的大分子多糖、蛋白质和脂类降解成小分子物质有利于动物胃肠道的消化吸收。 (2)、纤维素酶制剂可激活内源酶的分泌,补充内源酶的不足,并对内源酶进行调整,保证动物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起到防病,促生长的作用。 (3)、消除抗营养因子,促进生物健康生长。半纤维素和果胶部分溶于水后会产生粘性溶液,增加消化物的粘度,对内源酶造成障碍,而添加纤维素酶可降低粘度,增加内源酶的扩散,提高酶与养分接触面积,促进饲料的良好消化。 (4)、纤维素酶制剂本身是一种由蛋白酶、淀粉酶、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等组成的多酶复合物,在这种多酶复合体系中一种酶的产物可以成为另一种酶的底物,从而使消化道内的消化作用得以顺利进行。也就是说纤维素酶除直接降解纤维素,促进其分解为易被动物所消化吸收的低分子化合物外,还和其他酶共同作用提高奶牛对饲料营养物质的分解和消化。

负离子粉---简介

负离子粉 目录[隐藏] 负离子粉 负离子粉规格 负离子 电气石负离子粉和电气石粉的区别 负离子粉的检测仪器 负离子粉的最新应用 负离子粉——负离子与健康 负离子-负离子的作用 负离子粉 负离子粉规格 负离子 电气石负离子粉和电气石粉的区别 负离子粉的检测仪器 负离子粉的最新应用 负离子粉——负离子与健康 负离子-负离子的作用 [编辑本段] 负离子粉 概念

负离子粉 负离子粉概念:负离子粉是人类利用自然界产生负离子的原理,人工合成或者配比的一种复合矿物,一般都是电气石粉+镧系元素或者稀土元素,其中稀土元素的配比比例大大超过了电气石粉,稀土占到了60%以上,甚至有学者怀疑是稀土在产生负离子,还是电气石在产生负离子,目前在学术界尚有争论。中科建材研究院的负离子配方中,稀土就占到了60%以上,电气石粉只占到20%多一点,还有复合其他矿物。市场上的负离子粉配方属于不科学的、小作坊混合的几种矿物。例如:钙粉(石英粉、麦饭石粉)+镧系元素、稀土元素、放射性元素.因其配方有局限性,国家命令禁止添加放射性元素.此类小作坊负离子粉对人体十分有害。 一、负离子粉介绍

该系列均是由天然材料通过纳米技术精心制成。科学研究表明,负离子粉对人体保持精力充沛以及对人类居住环境的改善有极大的帮助作用。该系列产品的特点是天然、无味、无毒、安全性能好。 二、负离子粉的作用 (1)恒久的空气负离子发生功能 空气中气体分子电离的机理,主要靠外界催离素对气体作用的结果,催离素有紫外线、放射线、光电效应等。负离子粉 体中的成分具有热电性和压电性,因此在有温度和压力变化的情况下(即使微小的变化)即能引起成分晶体之间的电势差,这静电高达100万电子伏特,从而使空气发生电离,被击中的电子附着于邻近的水和氧气分子并使它转化为空气负离子,即负氧离子。 (2)较强的远红外发射功能 离子粉体中的成分是以含硼为特征的铝、钠、铁、锂环状结构的硅酸盐物质,类质同象发育,因其热电性和压电性,使其极性离子在平衡位置振动而引起偶极矩变化产生远红外波段的电磁辐射,若按一定比例添加到产品中(例如纤维),使其通过自身的自由离子、不纯物离子和离子性物质,杂质和二、三声子共鸣产生辐射,牵动有机与无机分子交链的离子键极性振动,形成了较强的辐射宽带,据测试负离子粉体对远红外的发射率为90%以上。负离子粉体的远红外性能对人体的保健及 其它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远红外可加速水分子运动,使普通水变成活性水,从而使水的渗透力、扩散力、溶解力、代谢力增强,并产生水保护膜。②远红外对于循环系统,可起到扩张毛细血管,增强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淋巴循环的作用。③远红外对于细

焦炉加热燃烧时氮氧化物的形成机理及控制

焦炉加热燃烧时氮氧化物的形成机理及控制 燃气在焦炉立火道燃烧时会产生氮氧化物(NOx),氮氧化物通常多指NO和NO2的混合物,大气中的氮氧化物破坏臭氧层,造成酸雨,污染环境。上世纪80代中期,发达国家就视其为有害气体,提出了控制排放标准。目前发达国家控制标准基本上是氮氧化物(废气中O2含量折算至5%时),用焦炉煤气加热的质量浓度以NOx计不大于500mg/m3,用贫煤气(混合煤气)加热的质量浓度不大于350mg/m3(170ppm) 。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焦炉排放氮氧化物的危害也日益重视,并准备制订排放控制标准。本文将对氮氧化物在焦炉燃烧过程中的形成机理及控制措施进行论述。研究表明,在燃烧生成的NOx中,NO占95%, NO2为5%左右,在大气中NO缓慢转化为NO2,故在探讨NOx形成机理时,主要研究NO的形成机理。焦炉燃烧过程中生成氮氧化物的形成机理有3种类型:一是温度热力型NO;二是碳氢燃料快速型NO;三是含N组分燃料型NO。也有资料将前两种合称温度型NO。 1 温度热力型NO形成机理及控制 燃烧过程中,空气带入的氮被氧化为NO N2+O2 = 2NO NO的生成由如下一组链式反应来说明,其中原子氧主要来源于

高温下O2的离解: O+N2 = NO+N N+O2 = NO+O 由于原子氧和氮分子反应,需要很大的活化能,所以在燃料燃烧前和燃烧火焰中不会生成大量的NO,只有在燃烧火焰的下游高温区(从理论上说,只有火焰的下游才积聚了全部的热焓而使该处温度最高,燃烧火焰前部与中部都不是高温区),才能发生O2的离解,也才能生成NO。 关于燃烧高温区的温度,综合有关资料,选择以《炼焦炉中气体的流动和传热》的论述为依据,当α = 1.1,空气预热到1100℃时。焦炉煤气的理论燃烧温度为2350℃;高炉煤气理论燃烧温度为2150℃。一般认为,实际燃烧温度要低于此值,实际燃烧温度介于理论燃烧温度和测定的火道砌体温度之间。如测定的火道温度不小于1350℃,则焦炉煤气的实际燃烧温度不小于1850℃,而贫煤气不小于1750℃。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中对NOx的生成机理及控制有所论述,并列出了NOx的生成量和燃烧温度关系图表2-5。该图表显示,气体燃料燃烧温度一般在1600~1850℃之间,燃烧温度稍有增减,其温度热力型NO生成量增减幅度较大(这种关系在有关焦炉废气中NOx 浓度与火道温度之关系中也表现明显。有资料表明,火道温度1300~1350℃,温度±10℃时,则NOx量为±30mg/m3左右)。燃烧温度对温度热力型NO生成有决定性的作用,当燃烧温度低于1350℃时,

感生电动势和动生电动势要点及例题解析(答案)

1 [典型例题] 例1 如图1所示,在竖直向下的磁感应强度为B 的匀强磁场中,有两根水平放置且足够长的平行金属导轨AB 、CD ,在导轨的AC 端连接一阻值为R 的电阻,一根质量为m 的金属棒ab ,垂直导轨放置,导轨和金属棒的电阻不计。金属棒与导轨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若用恒力 F 沿水平向右拉导体棒运动,求金属棒的最大速度。 分析:金属棒向右运动切割磁感线,产生动生电动势,由右手定则知,棒中有ab 方向的电流;再由左手定则,安培力向左,导体棒受到的合力减小,向右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运动;当安培力与摩擦力的合力增大到大小等于拉力F 时,加速度减小到零,速度达到 最大,此后匀速运动,所以, m g BIL F μ+=, R BLV I = 2 2)(L B R mg F V μ- = 例2 如图2所示,线圈内有理想的磁场边界,当磁感应强度均匀增加时,有一带电量为q ,质量为m 的粒子静止于水平放置的平行板电容器中间,则此粒子带 ,若线圈的匝数为n ,线圈面积为S ,平行板电容器的板间距离为d ,则磁感应强度的变化率为 。 分析:线圈所在处的磁感应强度增加,发生变化,线圈中有感生电动势;由法拉第电 磁感应定律得, t B t nS n E ????==φ ,再由楞次定律线圈中感应电流沿逆时针方向,所以,板间的电场强度方向向上。带电粒子在两板间平衡,电场力与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电场力竖直向上,所以粒子带正电。 B qns E q mg ?= = q n s m g d t B = ?? [针对训练] 1.通电直导线与闭合线框彼此绝缘,它们处在同一平面内,导线位置与线框对称轴重合,为了使线框中产生如图3所示的感应电流,可采取的措施是:

酶的作用机理 模型

酶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二)班 作者姓名:孙一丹王辉韩德琛 指导教师:杨永丰 摘要: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最奇莫过于生命:而生命,则是一大群化学反应的有机结合体。在这不计其数的反应中,酶,作为其中极重要的一员,无时无刻不控 制影响着生命体的新陈代谢。下面我们将探索神奇的酶世界。本文中将介绍一 种我们自主设想的模型——“带孔的橡皮球”,浅释酶的催化原理。 注:本文中图片均为借助画图板工具手工绘制。 关键词:酶催化原理酶工程 酶的神奇 氧分子是很挑食的,如果不同时给它四个电子,它就不吃。似乎这么慷慨大方的只有碱金属,要不然,谁愿意在常温下给那么多电子啊。但在生物体内却大不相同。是什么能让有机物在体内安静的与氧分子化合?是酶。纤维素是由D-葡萄糖以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如果靠氢离子来分解,需要稀酸加压或浓酸才能催化,而一些以纤维素为碳源的细菌真菌,则可以通过纤维素酶在温和的条件下来分解它们,从而得到养分。 一且生物的几乎所有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酶,正是因为有酶协调有序参与才使生命新陈代谢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酶为什么有这么强大的功能? 下面我们来探讨这个问题。 关于酶 酶是一种高效的生物催化剂,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当然也有少数酶是RNA,叫做核酶。所以要认清酶的真面目,首先要搞明白蛋白质的化学情况。 一、蛋白质档案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在500余种天然氨基酸中,只有20种参与构成了绝大多数的蛋白质。由于除了甘氨酸之外的氨基酸都含有手性碳原子,所以氨基酸有L和D之分。构成生物体的氨基酸基本是L型。 根据其侧链集团的性质,这20种氨基酸可分为酸性氨基酸、碱性氨基酸和非极性氨基酸。 由氨基酸互相脱水缩合而形成的聚酰胺肽长链,叫做肽链。肽链的羧基端称为C-端,氨基端称为N-端。蛋白质是有一条或多条肽链构成的,有的还携有辅酶或辅基、金属离子。 蛋白质是有其构成层次的。1951年丹麦生物化学家Linderstrom-Lang第一次提出蛋白质的一、二、三级结构概念,1958年美国晶体学家Bernal提出蛋白质的四级结构概念。后经国际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协会(IUBMB)的生化命名委员会采纳并作出定义。 一级结构是指蛋白质肽链中氨基酸的种类和排列顺序。如:

负离子纤维织物及其应用

负离子纤维织物及其应用 近年来,随着科学进步和经济发展,功能性纺织品的种类日益增多,功能性纺织品行业迅速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功能性纺织品是指纺织品除具有自身的基本使用价值外还具有抗菌,除螨,防霉,防电磁辐射,香味,磁疗,红外线理疗,负离子保健等等林林总总的功效中的一种或几种。功能性纺织品的分类也就是功能性纤维的分类。功能性纤维按其属性可分四类:物理性功能纤维,化学性功能纤维,物质分离性功能纤维和生物适应性功能纤维。 本文介绍的是负离子纤维纺织品,属物质分离性功能纺织品,可广泛作为服装用纺织品,装饰用纺织品及产业用纺织品。随着物质生活水平和保健意识的提高,人们不仅要求衣物具有避体、保暖和装饰作用,还要求具有医疗保健功能。负离子纤维纺织品的问世,给广大消费者带来了福音。该纤维在使用过程中能向空气中释放一定量的负离子,可以调节周围的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有益。负离子对人体的保健、长寿及生态的重要作用已被国内外医学实践所证明,被人们称为“长寿素”或“空气维生素”。随着人们对负离子产品性能的逐步了解,它作为21世纪人类保健的新型多功能材料,必将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用负离子纺织品制成的负离子服装直接与人体皮肤接触,在皮肤和衣服之间能形成负离子空气层,发挥负离子的健康功效。负离子纺织品除在服装领域的应用外,在装饰用纺织品和医疗卫生用纺织品两大领域也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负离子的产生机理 负离子纺织品的生产原理是在纤维的生产过程中或织物的后整理阶段中添加负离子整理剂,生产出来的含有负离子整理剂的纺织品在与空气、水气等介质接触时不间断地释放出负离子。当空气中的水分子、其他分子或皮肤表层的水分进入负离子素电场空间内时(一般半径10~15μm球形),立即被永久电极电离,产生OH-和H+。由于H+移动速度很快(H+的移动速度是OH-的 1·8倍),迅速移向永久电极的负极,吸收一个电子变为H2逸散到空气中;而OH-则与另外水分子形成H3O2-负离子。这种变化只要空气湿度不为零就会不间断地进行,而不会产生有毒物质引起其他副作用。 (二)负离子的功能及作用原理 1负离子对人体健康: 负离子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的重大影响已被国内外医学界通过临床实践验证。负离子如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如能使人体内活性酸素消失,消除疲劳,活化细胞,增强免疫力,改善睡眠等。 有研究表明,夜晚睡眠时穿着具有负离子发射功能的睡衣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体直肠温度,提高夜间睡眠效果,并有提高人体免疫力的效果[1]。这都是源于负离子优越的保健功能,具体如下: (1)调节中枢神经的兴奋和抑制功能。作用过程为:负离子→肺泡→血液→血脑屏障→脑脊液→中枢神经系统。 (2)改善肺的换气功能。原理是负离子通过呼吸道黏膜,促进黏膜上纤毛运动,使腺体分泌上升、平滑肌兴奋性上升、换气功能上升。

@@纤维素酶水解机理及影响因素

收稿日期:2007-04-13 作者简介:黄翊(1980-),男,广东广州人,助理工程师,现从事石油化工设计工作。 纤维素酶水解机理及影响因素 黄翊 (广东省石油化工设计院,广东广州 510130) 摘要:对纤维素酶水解的机理进行了阐述,并初步探讨了各类因素对水解的影响。关键词:纤维素酶;水解 中图分类号:Q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21X (2007)05-0029-03 The HydrolysisM echan ics of Cellulose and I nfluenc i n g Factor HUAN G Yi (Guangdong Petr oche m ical Engineering Design I nstitute,Guangzhou 510130,China ) Abstract :This text expound the hydr olysis mechanics of cellul ose,and p reli m inary discuss s ome influencing fact ors on hydr olyzati on .Key words :cellulase;hydr olyzati on 纤维素是自然界中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之一,如将其以工业规模转化成葡萄糖的技术开发成功,那么纤维素资源便可成为人类食粮、动物饲料、发酵工业原料以及能源的新来源。但目前有效利用纤维素生物量的主要障碍是纤维素酶的酶解效率低,与淀粉酶比较相差2个数量级以上,进而导致纤维素酶解过程中纤维素酶的成本过高,约占纤维素糖化工艺的40%以上,从而严重阻碍了纤维素酶在纤维素糖化中的广泛应用。酶的固定化技术为提高纤维素酶的使用效率,降低成本,提供了可能性。因为固定化酶比游离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并且可以重复使用和回收,又便于连续化操作,因而可以大大降低成本。1 反应机理 1.1 纤维素酶的作用机制及理化性质 纤维素酶是降解纤维素生成葡萄糖的一组酶的总称。目前普遍认为:完全降解纤维素至少需要有3种功能不同但又互补的纤维素酶的3类组分:EG (内切葡聚糖酶)、CBH (外切葡聚糖纤维二糖水解 酶)和CB (纤维二糖酶或β-葡萄糖苷酶),在它们的协同作用下才能将纤维素水解至葡萄糖。纤维素的降解过程,首先是纤维素酶分子吸附到纤维素表面,然后,EG 在葡聚糖链的随机位点水解底物,产生寡聚糖;CBH 从葡聚糖链的非还原端进行水解,主要产物为纤维二糖;而CB 可水解纤维素二糖为葡 萄糖。需要这三类酶的"协同"才能完成对纤维素的降解。其中对结晶区的作用必须有EG 和CBH,对无定形区则仅EG 组分就可以。 纤维素酶分子由催化结构域(catalytic domain,CD )、纤维素结合结构域(cellul ose -binding domain,CBD )和一个连接桥(linker )三部分组成。不同来源 的纤维素酶分子其特征和催化的活性不尽相同。酶分子都被糖基化,糖基化与蛋白质之间以共价键或解离的络合状态存在。酶分子糖基化的程度决定了酶的多形性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差别。近年来,纤维素酶分子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不同来源内、外切酶的CD 晶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纤维素酶遵循溶菌酶的作用机制;真菌和细菌来源的纤维素酶的CBD 的三维结构也得到了解析。真菌和细菌产生的纤维素酶分子差别很大,但它们的催化区在一级结构上氨基酸数量和二维结构上的大小却基本一致,但它们的连接桥和CBD 却存在明显的差异。真菌纤维素酶的连接桥一般富含Glu,Ser 和Thr,而细菌纤维素酶的连接桥则完全是由Pr o -Thr 这样的重复顺序组成。另一方面,真菌的CBD 由33~3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且具有高度的同源;而细菌纤维素酶的CBD 由100~110个氨基酸组成,同源性也较低。在高级结构的分子形状上,真菌纤维素酶的CD 、连接桥和CBD 呈直线连接,CD 与CBD 间为180°,而细菌纤维素酶的连接桥CD 与CBD 之

动生电动势公式的推导及产生的机理

动生电动势公式的推导及产生的机理 摘要:在本文中,应用导数的知识推导出动生电动势在各种特殊情况下的表达形式,并进一步探究了动生电动势产生的机理。揭示了产生动生电动势的实质是运动电荷在磁场中受到洛伦磁力的结果。 关键词:电磁感应定律;动生电动势;洛伦磁力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告诉我们,只要通过回路所围面积中的磁通 量发生变化,回路中就会产生感应电动势。由公式 s B dS φ=??可知,使磁通量发生变化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从本质上讲,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磁场保持不变,导体回路或导体在磁场中的运动;另一类是导体回路不动,磁场发生变化。前者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称为动生电动势,后者产生的电动势为感生电动势。在本文中,主要对动生电动势公式的推导及其产生的机理作浅显的阐释。 一、动生电动势在各种特殊情况下的表达形式 在磁场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导体回路或导体运动而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称为动生电动势 (一)、在磁场中运动的导线内的动生电动势 例1,如图1所示,一个由导线做成的回路ABCDA,其中长度为l 的导线段AB在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以速度V向右作匀速直线运动,AB、V和B 三者相互垂直,求运动导线AB 段上产生的动生电动

势。 解析:由题意可知,导线AB 、V 和B 三者相互垂直。若在dt 时间内,导线AB 移动的距离为dx ,如右图所示,则在这段时间内回路面积的增量为dS ldx =。如果选取回路面积矢量的方向垂直纸面向里,则通过回路所围面积磁通量的增量为: d ΦB S Bldx == 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知,导线AB 内所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为[1] d Φε dt =- 其中,负号代表感应电动势的方向。所以,在运动导线AB 段上产生的动生电动势的表达式为 dx εBlv dt Bl =-=- 即运动导线AB 段上产生的动生电动势的 大小为:Blv ,方向:B A →. 例2、如图2所示,在方向垂直纸面向 内的均匀磁场 B 中,一长为 l 的导体棒 OA 绕其一端 O 点为轴,以角速度大小 为ω逆时针转动,求导体棒OA 上所产生 的动生电动势。 解析:设导体棒OA 在t ?时间内所转过的角度为θ?,所扫过的扇形面积为: 212 S l θ=?

纤维素酶的水解机制和作用条件

纤维素酶的水解机制和作用条件 纤维素酶对大家来说已经不陌生,现在已经广泛应用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纤维素酶在植物提取和饲料中的功能是其他产品所无法替代的。然而纤维素酶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随着越来越多的生物学家对其进行研究,纤维素酶的水解过程才逐渐被人们掌握。下面详细介绍纤维素酶的研究过程和其水解机制。 1 纤维素酶的研究过程 在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的纤维素是由微生物通过分泌纤维素酶来进行降解的。早在l850年,Mifscherlich己经观察到微生物分解纤维素现象。但纤维素酶的研究则是从1906年Seilliere在蜗牛消化液中发现了分解天然纤维素的酶,以后才逐渐开始的。1912年 Pringsheim 从耐热性纤维素细菌中分离出纤维素酶。1933年Grassman分辨出了一种真菌纤维素酶的两个组分。1954年,美国陆军 Natick实验室开始研究军用纤维素材料微生物降解的防护问题,后来发现纤维素经微生物降解后,可产生经济、丰富的生产原料,并且有望解决自然界不断产生的固体废物问题,于是纤维素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2 纤维素酶的水解机制 关于纤维素酶水解的机制至今仍无完全统一的认识,目前普遍接受的理论主要为协同理论。该理论认为,纤维素的酶水解过程是由C1酶、Cx酶、β-葡萄糖苷酶系统作用的结果,水解过程为:先是Cx酶作用于纤维素分子非结晶区内部的β-1, 4糖苷键,形成短链的β-寡聚糖;C1酶作用于β-寡聚糖分子的非还原末端,以二糖为单位进行切割产生纤维二糖;接着,部分降解的纤维素进一步由C1酶和 Cx酶协同作用,分解生成纤维二糖、纤维三糖等低聚糖;最后由β-葡萄糖苷酶作用分解为葡萄糖。纤维二糖对CBH和EG有强烈抑制作用,β-葡萄糖苷酶 BG将纤维二糖和纤维三糖水解为葡萄糖,从反应混合物中除去抑制。

负离子材料与特性

负离子材料与特性 负离子发生材料由于其应用面非常广、涉及的领域非常宽,负离子粉也是一样。因而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深受人们关注的新型材料。在负离子发生材料中,电气石是研究最多、应用最广的一种。电气石是一种成分与结构极为复杂的天然矿石,是以含硼为特征的铝、钠、铁、镁、锂环状结构的硅酸盐,有人将其看成一种复合半导体材料,它的主要成分Al2O3和SiO2都是绝缘体,是半导体Fe2O3、TiO2、B2O5等的载体。日本称电气石为托玛琳,即toumaline的音译。电气石是一种天然矿石,主要产于巴西、俄罗斯等国家,资源很少。电气石有黑色、白色和红色等颜色,其成分和结构变化大。此外,它的硬度很大,摩尔硬度7~7.5/Mohs,粉碎很困难,因此使得其规模化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其有些材料中还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放射性元素。其他的负离子材料还有一些天然矿石,如蛋白石为含水非晶质或胶质的活性SiO2以及少量的Fe2O3、Al2O3等,奇冰石为硅酸盐和铝、铁的金属氧化物构成的无机多孔物质。日本研究使用的海底矿物,如珊瑚化石、海底沉积物、海藻炭等,这些物质主要为硅酸盐类多孔物质,具有永久的自发电极,受到外界微小变化时,能使周围空气电离。还有研究应用稀土类矿物质的,主要含有Ce、U、PO4、TiO2等矿物。总之,目前负离子材料方面的研究主要以天然矿石为主,对人工制备、合成负离子材料的研究还未见报道。空气负离子的保健作用,已被众多研究者所验证,又被人们称之为“长寿素”或“空气维生素”。基于使空气电离能产生负离子的原因,目前国内外研究的负离子纤维或纺织品都借助于某种含有微量放射性的稀土类矿石或天然矿物质,将其采用不同技术添加到纺织材料中,使之具有发生负离子的功效。负离子粉也可以产生这种功效。这种含天然放射性稀土类矿石所释放的微弱放射线不断将空气中的微粒离子化,产生负离子。

电磁感应原理

? 什么是电源
电源是通过非静电力做功把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 什么是电动势
如果电源移送电荷q时非静电力所做的功为W,那么W与q的比值
W W E = ,叫做电源的电动势。用E表示电动势,则: q q

一、感生电场与感生电动势 感生电场与感生电动势
由电磁感应可知: 由电磁感应可知 闭合电路位于变化的磁场中必然引 起电路中磁通量的变化,从而产 生感应电流。
磁场变强
思考:导线中的电荷此时定向 变化的磁场会在空间激 移动形成电流,那么一定有力 移动形成电流 那么 定有力 发一种电场,这种电场对 使电子移动,这个力究竟是什 电荷会产生力的作用 么力呢?

一、感生电场与感生电动势 感生电场与感生电动势
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在他的电磁场理论中指出
? 变化的的磁场能在周围空间激发电场,这种电场叫感生 电场 ? 由感生电场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称为感生电动势.也叫感 应电动势。

一、感生电场与感生电动势 感生电场与感生电动势

一、感生电场与感生电动势 感生电场与感生电动势
例2、如图所示,一个闭合电路静止于磁场中,由于磁场 强弱的变化,而使电路中产生了感应电动势,下列说法中正 确的是( AC ) A.磁场变化时,会在在空间中激发一种电场 B.使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力是磁场力 C.使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力是电场力 D.以上说法都不对
磁场变强

一、感生电场与感生电动势 感生电场与感生电动势
? 例3:如图面积为0.2 m2的100匝线圈处在匀 强磁场中,磁场方问垂直于线圈平面,已知 磁感应强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B=(2+0.2t) T,定值电阻 定值电阻R1=6?,线圈电阻 线圈电阻R2=4?,求: 求: (1)磁通量变化率,回路的感应电动势; (2)a、b两点间电压Uab

羧甲基纤维素酶测定原理

纤维素酶活力的测定 一、目的 学习和掌握3,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测定纤维素酶活力的原理和方法,了解纤维素酶的作用特性。 二、原理 纤维素酶是一种多组分酶,包括C1 酶、CX 酶和β-葡萄糖苷酶三种主要组分。其中C1酶的作用是将天然纤维素水解成无定形纤维素,CX 酶的作用是将无定形纤维素继续水解成纤维寡糖,β-葡萄糖苷酶的作用是将纤维寡糖水解成葡萄糖。纤维素酶水解纤维素产生的纤维二糖、葡萄糖等还原糖能将碱性条件下的3,5-二硝基水杨酸(DNS)还原,生成棕红色的氨基化合物,在540nm 波长处有最大光吸收,在一定范围内还原糖的量与反应液的颜色强度呈比例关系,利用比色法测定其还原糖生成的量就可测定纤维素酶的活力。 三、实验材料、主要仪器和试剂 1.实验材料 (1)纤维素酶制剂 500mg (2)新华定量滤纸 50mg / 份× 4 (3)脱脂棉花 50mg / 份× 4 (4)羧甲基纤维素钠(CMC) 510mg (5)水杨酸苷 500mg 2.主要仪器 (1)722 型或其他型号的可见分光光度计 (2)恒温水浴2 台 (3)沸水浴锅 (4)电炉子 (5)剪刀 (6)万分之一分析天平 (7)恒温干燥箱 (8)冰箱 (9)试管架 (10)胶头滴管 (11)具塞刻度试管20mL×24 (12)移液管或加液器0.5 mL×3;2mL×7 (13)容量瓶100 mL×6;1000 mL×3 (14)量筒50 mL×2;100 mL×1;500 mL×1 (15)烧杯100 mL×6;500mL×3;1 000 mL×1 3.试剂(均为分析纯)

(1)浓度为1mg/mL 的葡萄糖标准液 将葡萄糖在恒温干燥箱中105℃下干燥至恒重,准确称取100mg 于100mL 小烧杯中,用少量蒸馏水溶解后,移入100mL 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至100mL,充分混匀。4℃冰箱中保存(可用12~15 天)。(2)3,5-二硝基水杨酸(DNS)溶液 准确称取DNS 6.3g 于500mL 大烧杯中,用少量蒸馏水溶解后,加入2mol/L NaOH 溶液262mL,再加到500mL 含有185g 酒石酸钾钠(C4H4O6KNa · 4H2O,MW=282.22)的热水溶液中,再加5g结晶酚(C6H5OH,MW=94.11)和5g无水亚硫酸钠(Na2SO3,MW=126.04),搅拌溶解,冷却后移入1 000mL 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至1 000mL,充分混匀。贮于棕色瓶中,室温放置一周后使用。 (3)0.05 mol/L pH4.5 的柠檬酸缓冲液A 液(0.1 mol/L 柠檬酸溶液):准确称取C6H8O7 · H2O (MW=210.14)21.014g 于500mL大烧杯中,用少量蒸馏水溶解后,移入1 000mL 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至1 000mL,充分混匀。4℃冰箱中保存备用。

针织面料功能性整理的开发思路和展望

针织面料功能性整理的开发思路和展望 功能性针织服装是当今针织服装领域的一个发展趋向。人们日益增长的穿着高标准多要求对针织服装提出了新的要求,功能性针织服装正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而得到发展,而现今科技的发展为功能性针织物的开发提供了保证,确保了功能性针织服装的发展。 功能性针织服装作为一种前沿产品,人们从各种途径对其进行了尝试开发,各种开发途径对最终产品的功能大小、耐久性、舒适性等有不同的影响,需要根据最终产品的要求予以综合考虑。 一、功能性针织服装的开发 1、抗菌类针织服装的开发 针织物柔软、透气,弹性、延伸性好,宜做贴身内衣。因此,抗菌功能对针织内衣是很适合的。抗菌类针织服装开发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一般以下列两种加工方法来实现抗菌的目的:通过赋予纤维本身的功能,有些纤维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抗菌性。例如,丙纶丝本身具有抗菌性,这是由于丙纶的几乎完全不吸湿,缺少细菌生存的环境;近年开发的竹纤维也被认为本身具有抗菌性,这与它的大分子结构有关。又如:合成纤维在纺丝时,与抗菌物质熔融后一起纺丝。各种合成纤维都可做成抗菌纤维,例如涤纶抗菌纤维、腈纶抗菌纤维等等。上述两类抗菌纤维都具有永久的抗菌效果。 通过织物后整理时,加入抗菌助剂,将抗菌物质浸轧到织物上。此方法为天然纤维织物提供了抗菌功能,加工相对简单,但耐久性差。通过织物后整理时,将包有抗菌物质的胶囊渗入织物中间,随着胶囊在穿着时逐渐磨破,抗菌物质逐渐渗出来发挥作用。此方法也为天然纤维织物提供了抗菌功能,且耐久性比抗菌助剂方法好。 抗菌功能针织服装近来的发展有两大特点。一个是甲壳素物质的应用,一个是纳米技术的应用。 甲壳素抗菌是抗菌功能的新概念。一般抗菌物质中有的含有重金属离子,有的含有抗菌素类物质,这些物质或多或少地存在某些副作用。而甲壳素纤维是亲肤的,甚至可用作手术用线让其溶解在体内。因此,甲壳素抗菌功能针织服装不仅无副作用而且还有亲肤作用,在倡导绿色服装的时代将得到推崇。 纳米技术的抗菌功能针织服装是通过高新技术将抗菌物质粒子细化到纳米级,使抗菌物质的功能发生质变地提高,从而提高针织服装抗菌功能的强度。 2、保健类针织服装的开发 贴身穿着的针织服装也适合作保健类针织服装。 许多纤维本身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例如,真丝、罗布麻、甲壳素纤维等等。 采用由丝素包绕纤维表面的纱线织成的织物,该织物表面形成含有氨基酸蛋白质成分,亲和皮肤。 采用含远红外物质、负离子物质的合成纤维或粘胶纤维,有反射远红外波、增进人体表面微循环,经摩擦产生负离子,作用于皮肤等保健作用。 采用皮芯复合丝,在其芯部渗入保健物质。 在人工制作的保健纤维方面,远红外和负离子纤维的硬度超过普通化纤,易损伤针织机的导纱部件。为此需采取一些措施,例如增强导纱部件,采用远红外和负离子纤维为适当比例的混纺纱,避免采用纱线张力过大的针织组织结构等等;而有的皮芯复合丝保健功能纤维,要注意维持功能性物质的缓慢释放。例如,一种森林浴芳香纤维的皮层为涤纶,其芯部放入了森林中植物提取物制作的香料和粘胶的混合物,做成短纤纱,穿着时保健香料从纤维两端逐渐释放。因此不宜采用高温染色,宜用色纱、麻灰纱等避免织物染色。此外,可通过添纱编织以棉纱织为织物里层,芳香纤维织为织物外层,增加织物舒适性。

NOX形成机理,如何控制NOX浓度

NOX形成机理,如何控制NOX浓度 1、NOx的危害: 氮氧化物(NOx)是重要的空气污染物质,其产生的途径为燃烧火焰在高温下氮气与氧气的化合,以及燃料中的氮成分在燃烧时氧化而成。氮氧化物的环境危害有二种,在阳光的催化作用下,氮氧化物易与碳氢化物光化反应,造成光雾及臭氧之二次空气污染;此外氮氧化物也易与水气结合成为含有硝酸成分的酸雨。 2、NOx生成机理和特点 2.1 NOx生成机理 在NOx中,一氧化氮约占90%以上,二氧化氮占5%~10%,产生机理一般分为如下3种: (1)热力型NOx,燃烧时,空气中氮在高温下氧化产生,其中的生成过程是一个不分支连锁反应。其生成机理可用捷里多维奇(ZELDOVICH)反应式表示,即 O2+N→2O+N, O+N2→NO+N, N+O2→NO+O 在高温下总生成式为 N2+O2→2NO, NO+0.5O2→NO2 随着反应温度T的升高,其反应速率按指数规律增加。当T<1 500 ℃时,NO的生成量很少,而当T>1 500 ℃时,T每增加100 ℃,反应速率增大6~7倍。 (2)快速型NOx,快速型NOx是1971年FENIMORE通过实验发现的。在碳氢化合物燃料燃烧在燃料过浓时,在反应区附近会快速生成NOx,由于燃料挥发物中碳氢化合物高温分解生成的CH自由基可以和空气中氮气反应生成HCN和N,再进一步与氧气作用以极快的速度生成NOx,其形成时间只需要60 ms,所生成的NOx与炉膛压力的0.5次方成正比,与温度的关系不大。

(3)燃料型NOx,指燃料中含氮化合物,在燃烧过程中进行热分解,继而进一步氧化而生成NOx。由于燃料中氮的热分解温度低于煤粉燃烧温度,在600~800 ℃时就会生成燃料型NOx。在生成燃料型NOx过程中,首先是含有氮的有机化合物热裂解产生N,CN,HCN等中间产物基团,然后再氧化成NOx。由于煤的燃烧过程由挥发份燃烧和焦炭燃烧两个阶段组成,故燃料型NOx的形成也由气相氮的氧化和焦炭中剩余氮的氧化两部分组成。 2.2 NOx生成特点 在这3种途径中,快速型NOx所占的比例不到5%,在温度低于1300℃时,几乎没有热力型NOx。对常规燃煤锅炉而言,NOx主要通过燃料型生成途径而产生。由NOx的生成机理可以看出,NOx的生成及破坏与以下因素有关:⑴煤的燃烧方式、燃烧工况,其生成量依赖于燃烧温度水平;⑵煤种特性,如煤的含氮量,挥发份含量等; ⑶炉膛内反应区烟气的气氛,即烟气内氧气,氮气,NO和CHi的含量;⑷燃料及燃烧产物在火焰高温区和炉膛内的停留时间。 3、降低NOx的主要控制技术 降低NOx排放措施分为一级脱氮技术和二级脱氮技术。一级脱氮技术主要是采用低NOx 燃烧器以及通过燃烧优化调整,有效控制NOx的产生,从源头上减少NOx生成量;二级脱氮技术则是利用各种措施,尽可能减少已生成NOx的排放,属于烟气脱硝范畴,目前主要有两种成熟技术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和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SNCR)。 3.1、级脱氮技术 3.1.1、气分级 3.1.1.1、根据NOx的生成机理,燃烧区的氧浓度对各种类型的NOx生成都有很大影响。当过量空气系数α<1,燃烧区处于“缺氧燃烧”状态时,抑制NOx的生成量有明显效果[6]。根据这一原理,将燃料的燃烧过程分阶段完成,把供给燃烧区的空气量减少到全部燃

关于动生电动势中洛伦兹力的在认识

物理科郑生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选修3-2第四章第5节电磁感应现象的两类情况”中,讲述了感生电动势和动生电动势问题,在讲到动生电动势中的非静电力问题时,讲了这样一句话:“非静电力与洛伦兹力有关”,这句话讲得很含糊,到底非静电力是不是洛伦兹力,如果不是,那么非静电力又是什么力?教材未作进一步阐述,笔者查阅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后发现,教材这样处理“主要是为了降低难度”,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这却导致了学生对这一问题产生了疑惑,搞不清非静电力是什么力,从而也搞不清动生电动势是如何产生的、非静电力是如何做功的、棒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安培力与洛伦兹力之间是什么关系等问题。针对目前的现状,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本文先回顾相关内容,再澄清错误认识。 如图所示,水平放置的导体框架,宽L=0.50 m,接有电阻R=0.20 Ω,匀强磁场垂直框架平面向里,磁感应强度B=0.40 T.一导体棒ab垂直框边跨放在框架上,并能无摩擦地在框架上滑动,框架和导体ab的电阻均不计.当ab以v=4.0 m/s的速度向右匀速滑动时,求:(1)ab棒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大小; (2)维持导体棒ab做匀速运动的外力F的大小;

二、内容的回顾 1.教材中的内容 教材选修3-2第四章第5节在阐述“电磁感应现象中的洛伦兹力”问题时,给出了一个栏目“思考与讨论”,内容如下: 图1如图1,导体棒在匀强磁场中运动。 (1)自由电荷会随着导体棒运动,并因此受到洛伦兹力。导体棒中自由电荷相对于纸面的运动大致沿什么方向? (2)导体棒一直运动下去,自由电荷是否总会沿着导体棒运动?为什么? (3)导体棒哪端的电势比较高? (4)如果用导线把C、D两端连接到磁场外的一个用电器上,导体棒中的电流是沿什么方向的? 在这一栏目之后,教材未作阐述就直接给出了结论:导体棒“相当于一个电源”,同时指出:“非静电力与洛伦兹力有关。”可见,教材中的阐述较简单。 2.某些资料中的内容 笔者翻阅了一部分教辅资料后发现,关于动生电动势中洛伦兹力的认识有错误,不妨列举两例: (1)在“创新方案?高中新课标同步创新课堂?物理(配人教版选修3-2)”中是这样说的:“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叫动生电动势,它是由于导体中自由电子受到洛伦兹力作用而引起的,使自由电子做定向移动的非静电力就是洛伦兹力。” 该表述中的错误之处是:非静电力就是洛伦兹力。 (2)在“教材解析?高中物理?选修3-2”中是这样说的:“产生动生电动势的导体相当于电源,其中所谓的非静电力就是洛伦兹力,”“电动势的大小等于移动单位正电荷时洛伦兹力所做的功。” 该表述中的错误之处是:非静电力就是洛伦兹力,洛伦兹力做了功。 综合以上回顾可见,关于动生电动势中洛伦兹力的认识,现行教材进行了淡化处理,而部分教辅资料中则存在错误,加上部分教师对此也有模糊认识,从而导致教学中出现混乱局面,搞不清是怎么回事,教师如不及时澄清,势必影响后续知识的学习。 三、认识的澄清 1.洛伦兹力与非静电力的关系

锦纶染色过程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锦纶染色常见疵病,以及预防和技术补救的方法 1 竞染形成色花和色不符样 这是因为染化料挑选不妥致使的。锦纶的染色饱满值很低,因而在拼染浓色时,不一样染料间的竞染就显得很杰出。若是选用的染料在上染率和亲和力方面区别较大时,在不一样的染色时刻内,纤维染得的色泽就会大不一样,形成大小样色差及重演性差。 防止及弥补措施是挑选上染曲线及亲和力相似、配伍性好,以及适宜出产机台的染化料系列。需求打样人员要全部掌握各类染料的染色功能,挑选染化料时,要归纳思考染料的上染率、上染曲线、匀染性、色牢度功能,以及对温度和匀染剂的灵敏性等要素。 1.1 充沛思考染料的配伍性 运用几种染料拼染时,要选用适宜的染料,且操控好染料用量。通常应尽量挑选同一公司的同一系列染料,即便不得不选用不一样公司的染料相拼,也应尽量挑选上染曲线相似、始染温度近似,以及对温度和匀染剂灵敏性相似的染料,尽量防止发作竞染。 1.2 注意染料大小样竞染中的区别 有些染料在小样染色时竞染并不显着,但在大出产中就彻底暴露出来了。例如,在出产湖绿色和孔雀蓝时,若选用酸性翠蓝和酸性黄相拼,就呈现相似的疑问。这是因为酸性翠蓝的分子结构大,与酸性黄上染曲线相差很大,因而致使竞染。若改用酸性翠篮与带黄光的酸性绿相拼,就根本处理了竞染疑问。 1.3 注意机台对染料的适应性 染机有喷发、经轴和卷染机等。喷发染色机中染液与织物触摸充沛,匀染性好,商品手感饱满,且重现性好,缸差小,但其耐湿处置牢度相对较差。可选用牢度好,但匀染性略差的弱酸性染料或1∶2金属络合酸性染料进行染色。经轴染色机的商品门幅操控简洁,固色简单,但易呈现深浅层和头尾色差等疑问。可选用匀染性好而牢度略差的染料,并略进步匀染剂的用量,染色后再加强固色。 2 技术不合理形成的疵病 锦纶染色对技术需求极高。技术条件是影响染色商品色光和匀染性的重要要素,如温度、浴比、pH值等,都会影响商品的质量。不合理的技术简单发作匀染差、色花、色柳、色差、牢度差等病疵。 2.1 操控始染温度及升温速率 温度是操控上染的重要要素。温度的凹凸,会影响纤维的膨化程度、染料的功能(溶解性、分散性、上染率、色光等)以及助剂功能的发扬。锦纶是热塑性纤维,温度低时上染速率很慢,温度超越50℃,纤维的溶胀随温度升高而不断添加。 温度对染料上染速率的影响还因染料的不一样而有所不一样,匀染性染料的上染速率随温度升高而逐步添加;耐缩绒染料的上染率要在染浴温度高于60℃今后才开端随温度的升高而敏捷添加。特别在65~85℃的温度范围内,操控升温速率是锦纶染色胜败的要害,若操控不妥,就会形成上色快、移染性差,易花难回修的疑问。若选用耐缩绒染料染锦纶时,始染温度应为室温,在65~85℃温度段,严厉操控升温速率1℃/min左右,并参加匀染剂,采纳阶梯升温方法;然后升温至95~98℃,保温45~60min。别的,这种纤维的染色功能还随染色前所遭到的热处置条件而改变,经干热定形后的纤维上染速率显着下降。 2.2 断定适宜的浴比 因为设备的约束,小样浴比会比大出产大,但浴比过大会下降上染率,形成大小样色差。轻浮型的塔夫绸浴比通常为1∶50,较厚重的织物浴比为1∶20,以织物可彻底浸入染液为准。 2.3 操控pH值 染浴pH值对染料的上染率影响很大,上染率随pH值的下降会疾速添加。用弱酸性染料染锦纶时,染淡色的pH值通常操控在6~7(常用醋酸铵调理),并进步匀染剂的用量,以加强匀染,防止染花,但pH值也不能过高,不然色光会萎暗;染深色的pH值为4~6(常用醋酸和醋酸铵调理),并在保温的过程中参加适当的醋酸下降pH值,推进染料上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