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全域文旅融合智慧旅游规划设计

2020全域文旅融合智慧旅游规划设计

全域智慧旅游建设规划设计方案

2020年4月

目录

引言 (4)

1.规范性引用文件 (5)

2.范围及原则 (6)

2.1范围 (6)

2.2 原则 (7)

2.2.1技术先进性原则 (7)

2.2.3系统性原则 (7)

2.2.4创新性原则 (8)

2.2.5可靠性原则 (8)

2.2.6可扩展性原则 (8)

3.设计建设要求 (9)

3.1设计深度 (9)

3.2数据交互定义 (9)

3.3网络基础设计 (10)

3.4售后及培训 (11)

4.建设功能及要求 (11)

4.1文旅委应用层面 (13)

4.1.1文旅行业管理平台 (14)

4.1.2全域文旅综合门户平台 (17)

4.1.3营销大数据平台 (35)

4.1.4旅游呼叫中心 (45)

4.1.5旅游短信平台 (50)

4.1.6指挥中心管控平台 (54)

4.1.7酒店管理系统 (62)

4.1.8数据机房 (65)

4.1.9人员和工期 (66)

4.2景区应用层面 (67)

4.2.1智慧景区的内涵 (67)

4.2.2智慧景区建设目标 (67)

4.2.3智慧景区建设思路 (69)

4.2.4基础平台建设 (70)

4.2.5应用体系建设 (99)

4.3网络业务图 (233)

5.项目投资预算 (233)

5.1文旅委投资预算 (233)

5.2景区投资预算 (234)

6.效益分析 (236)

6.1社会效益分析 (236)

6.2经济效益分析 (238)

6.3智慧旅游环境效益分析 (239)

7.建设运营及模式 (240)

7.1 运营主体和业务关系 (240)

7.2运营机构 (240)

7.2.1 文旅委层面 (241)

7.2.1 景区层面 (241)

7.3商业模式及运营思路 (242)

7.3.1 国有自营 (242)

7.3.2招商引资 (243)

引言

本区县旅游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独特,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越的气候条件、深厚的历史文化,具有良好的旅游基础。通过建设智慧旅游,以先进信息技术实现管理、服务和营销的智慧化,对于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提高管理效率、优化景区旅游环境、提升游客旅游体验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把本县建设成“国际旅游文化名城”的目标,参考国内外有关标准,制定《本区县智慧旅游建设设计实施指导纲目》。达到文化和旅游业管理更科学,数据更丰富,服务更个性化,营销更精准,业务处理更规范,增强政府对文旅行业的监管力度和景区科学管理运营的目标。

本建设标准旨在为本区县智慧旅游建设提供建设依据和技术指导规范,主要包括文旅委行业平台、基础设施、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营销、数据开放要求、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内容,在充分考虑现有成熟技术的基础上,对新兴的技术进行了适度拓展如云计算、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以确保实施内容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创新性,为景区适应新形势下的智慧旅游发展,为全县大数据数据共享汇聚奠定基础。

1.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建设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建设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建设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建设标准。

?G B/T 17775-2003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G B/T 16766-2017 旅游业基础术语

?G B/T 22239-2008《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G B/T 20271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通用安全技术要求》

?G B/T 24421.2-2009《服务业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第2部分:标准体系》

?G 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 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

?G B/T 30225-2013《旅游景区数字化应用规范》

?G B/T 26355-2010《旅游景区服务指南》

?L B/T 014-2011《旅游景区讲解服务规范》

?L B/T 011-2011《旅游景区游客中心设置与服务规范》?D B 13/T 1613-2012《红色旅游景区(点)设施规范》

?D B 51/ T 1441-2012《旅游景区容量测算指南》

?G S 12-2006《12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数据规范12315申诉举报分册》

?G S 13-2006《工商行政管理基础数据元》

?G S 14-2006《工商行政管理基础代码集》

?G S 16-2006《商品与服务分类代码》

?G S/T 17-2006《工商行政管理网络建设规范》

?G S/T 18-2006《工商行政管理公共服务系统建设规范》?《全国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2016—2020)》

?《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旅发〔2015〕10号)

?《国家旅游局关于实施“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通知》

?《“十三五”全国旅游信息化规划》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2.范围及原则

2.1范围

本建设纲目规定了本区县智慧旅游建设的基本要求。

本建设纲目适用于本区县文旅委和各种类型的旅游景区建设。

2.2 原则

设计施工人员必须对旅游行业有深入了解,对最新技术有实践掌握,对景区营运有深刻体会,对全域旅游和文旅融合有创新性思维。详细设计方案必须根据重庆市本区县旅游业实际出发,以智能化运营为出发点,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创新、重在实用”的总体思路,把握设计方案的先进性、可落地性、扩展性、科学性,切忌不切合实际的概念性设计,把握松耦合,切忌东拼西凑式设计导致最终建成一堆信息孤岛系统而无法融合为一体。

具体设计原则如下:

2.2.1技术先进性原则

设计方案应立足先进技术,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技术路线和技术体系架构,以保证建成的系统使用稳定性强、周期长、性能指标高。

2.2.3系统性原则

本区县文旅委智慧旅游平台及智慧景区建设项目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考虑综合运营的需要,必须充分考虑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实现信息互通、数据共享,要以系统整体目标的优化为准绳,协调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使系统完整、平衡。切忌东拼西凑式设计导致最终建成一堆

信息孤岛系统而无法融合集成和数据共享。

2.2.4创新性原则

文旅委平台及景区、涉旅企业应用系统,均应从如何营运入手,以运营为核心点,创新实现思路和实现手段,充分结合物联网、互联网、人工智能、移动端等技术,围绕管理、服务、营销三个方面,必须从体验上进行创新,从而让本县智慧旅游在管理上更科学、游客服务更个性化、营销更精准化。

2.2.5可靠性原则

选型和设计实施阶段,采用成熟的技术,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进度,防范开发过程中的技术风险。

系统的稳定可靠关系重大,随着系统的使用,数据量的不断增大,采用技术成熟、高度可靠、安全、稳定的开发技术及设计方案是非常重要的,以保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并能应付可预想的异常情况。

2.2.6可扩展性原则

要求所设计的应用系统,均具备可扩展性,能够随着应用的逐步完善和用户及数据量的逐渐增加不断地进行扩展,整个系统可以平滑地过渡到升级后的新系统中。同时在软件系统的开发中,考虑各个功能模块可重复利用,降低系统扩

展的复杂性,在所有系统平台的开发设计中,必须定制性,按照大平台,模块化设计,接口标准化,做到数共享便捷。

3.设计建设要求

3.1设计深度

设计要充分了解用户需求和市场需求,设计要能达到指导工程技术人员施工和开发的目的,必须要将整个系统的开发骨架说明清楚,细化到开发语言、开发技术,软件架构、数据架构、数据字段规划、业务流程和业务逻辑层次清晰,模块结构科学等。软件功能是各个模块共同构成的,其中很多系统都会基于整个平台的公用程序,很多模块也可以复用,以达到系统开发的最优化。在设计中的复用模块不能作为单独模块重复计算,避免清单重复。

3.2数据交互定义

各应用系统和模块,均不是孤立存在的,各个模块如何交互和按什么顺序进行,以及占用何种资源及预计占用多少时间,都是开发人员的重要指导,是本次设计中必不可少的。

切忌在设计中只描述功能,不同的系统可能使用不同的数据库,所有系统都需要设计数据结构,部分系统不仅仅是使用关系型数据库,也可能使用非关系型数据库,都需要有具体的数据对接表,如何对接,都应该有明确的说明及接口

数据字段定义,但有多少接口、各个系统之间通过哪些接口传递和共享数据,则必须要在设计中说明。

3.3网络基础设计

网络基础设计是智慧旅游运行是否稳定,数据是否安全的基本保证,必须本着实事求是,按需配置,避免资源浪费,充分考虑5年以上的性能稳定要求。

网络规划必须要科学,以减少故障、高效运行为目的,按照节点及扩展能力进行详细设计,细到IP、内存和CPU规划,资源占用规划等。

数据中心规划必须严谨,针对不同地点及条件,设计合理化配置,尽量减少资源浪费,数据安全和冗余备份,都需要详细的说明。原则上涉及互联网的使用云服务器,涉及本地生产系统和数据安全的,使用本地局域网服务器,并采取安全措施相对于外网隔离。对性能需求不大的使用本地虚拟系统和存储设备解决;生产系统和性能要求较高的,如大数据或是票务系统,需要性能较高,且考虑经费节约的话,可以采用服务器集群方式。

设计每一个应用都需要对需要的硬件及网络要求加以说明,并提出具体参数需求。

3.4售后及培训

售后:设计中售后必须提出明确的要求,硬件和软件分别均为免费售后2年,在2年内免费提供技术服务和升级,并对不合理部分可进行调整。

培训:设计中明确要求,智慧旅游设施过程中,针对软硬件和系统进行人员培训,达到能自主维护的目标。

4.建设功能及要求

本区县智慧旅游建设包括两个应用层面:文旅委应用层面和景区以及涉旅企业应用层面,相互融合,构成本区县智慧旅游体系。

总体要求:以实用为原则,围绕生产系统,以大数据平台为支撑,数据交互清晰明了,业务逻辑清晰,模块化分明,流程简洁并严谨,数据与业务分线同步运行,避免出现业务系统高压力、高负荷,保证生产系统与数据分析查询相对分离,数据存储规划科学、严谨,架构规划科学合理,着眼未来。

文旅委应用:8个子系统

文旅行业管理平台、全域旅游运营平台、营销大数据平台、旅游呼叫中心、短信平台、旅游指挥中心管控平台、酒店管理系统、数据中心。

景区应用:31个子系统

机房环境平台、网络传输平台、云计算及存储平台、景区票务系统、自助停车场系统、办公系统、IT运维管理系统、考勤系统、智能视频分析系统、智慧充电桩、智慧路灯、智慧垃圾桶、智慧环境保护系统、指挥中心、森林防火预警系统、综合视频监控平台、旅游咨询系统、团队预定系统、OTA 分销平台、景区官方网站、景区电商平台、短信平台、手绘电子地图服务、WIFI、应急对讲系统、LED大屏、720度全景、微信平台、微博平台、企业邮件。

本目录中所描述功能不为最终需求功能,未描述到的根据需求方提出需求为准。

业务关系拓扑图

以本县全县大数据中心为中心枢纽,建立以文旅委为核心的旅游行业管控中心,统筹景区、酒店、旅行社、旅游交

通、等涉旅企业,实现良性的科学运行体系和自动化管理机制。

实现三级应用数据中心:

一级:县大数据中心

县大数据中心作为全县大数据核心枢纽,采取按级数据交互模式,可将其它数据共享给二级数据中心进行行业类分析。

二级:文旅委应用数据中心

抽取或由三级主动推送数据进行交互,将行业数据采集后,进行分类清洗,并形成分析统计结果,推送到一级数据中心,并时推送到市文旅委大数据中心。

三级:景区及涉旅企业应用数据中心

本级数据中心,主要负责本地数据的采集、挖掘和统计分析,将数据细分后推送到二级中心,同时实现自身企业的经营和市场分析。

4.1文旅委应用层面

主要有如下8个子系统:旅游行业管理平台、全域旅游运营平台、营销大数据平台、旅游呼叫中心、短信平台、旅游指挥中心管控平台、酒店管理系统、数据机房。

4.1.1文旅行业管理平台

文旅行业管理平台,主要针对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从业者、文化行业、酒店、餐饮、旅游投诉处理等进行综合管理。

4.1.1.1旅游行业

1.旅行社备案管理模块:实现本区域旅行社备案注册,外区与本地景区关联旅行社注册审核,本地导游及与本地景区关联导游备案注册,统筹管理各类信息。与全域旅游综合门户平台用户接口数据共享,并数据交互。与全域旅游运营平台数据交互并关联,便于及时处理各类事项;

2.旅游交通信息模块:建立旅游交通管理体系,包括旅游大巴、旅游公交、网约车、出租车,建立强大的旅游交通数据库,能通过该模块提供查询或联系车辆,为游客提供交通服务,也为旅游管理提供更清晰的数据。

3.奖励处罚模块:该模块来源游客和景区投诉,针对旅行社和导游以及涉旅企业,在获得投诉后,经过调查核实,提请处理,并及时公布处理意见,并可对业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相应奖励。该模块与全域旅游综合门户平台的团队预定的处罚和奖励予以交互,可以将信息及时通过接口反馈到运营平台,便于运营公司和景区处理;

4.酒店行业管理模块:针对酒店、农家乐、公寓进行

统一管理,可进行酒店的审核、评价及相应的行政审批功能;

5.旅游投诉处理模块:主要进行旅游投诉流程化处理,可与呼叫中心、全域旅游综合门户平台通过接口集成整合使用,文旅委统一进行管理,并通过短信对旅游行业人员进行提醒,跟踪处理过程。

6.信用积分模块:采用信用积分制管理,扣分,减分等方式进行业绩评估,低于指定分值自动进入待处理模式,并予以短信提示;

7.黑名单游客模块:对各地发布的黑名单游客进行录入或数据接入,与运营平台和景区售票系统进行游客验证,接口数据交互。

描述为不限于以上模块功能,设计应按照需求方实际需求进行设计定制。

4.1.1.2文化行业

1.文化市场:针对歌舞厅、酒吧、网吧、文化活动、文化培训等,进行管理、评价和监督,并提供客户端供查询。

2.公共场馆:对体育场、图书馆等进行场馆的管理、申请和使用评价,在客户端或公众门户可查询和申请,图书馆通过接口调用坐席或安装坐席监控设备,在门户或微信公众号进行展示。

3.文创市场:针对文创厂家、商家和市场进行监督管

理,并通过接口与全域文旅综合门户进行对接,提供商品流通和商家查询核实,强化市场管控。

描述为不限于以上模块功能,设计应按照需求方实际需求进行设计定制。

4.1.1.3后台模块

1.接口模块:数据交互和提供旅行社、导游及从业人员验证,提供文化产业的申请、审批、应用等数据与运营平台、景区票务系统进行数据交互,提供在线真实性和信用验证,数据与营销大数据平台交互,推送相关信息,便于大数据做统一分析;

2.系统配置模块:针对本系统及数据共享、接口,可进行自主配置,需要简单明了,将技术配置转变为界面配置,便于非技术人员能操作。

3.前端界面,可与官方网站运营平台整合,实现一站式服务,数据通过接口交互。

要求:层次分明,全模块化管理,架构科学,稳定性强,数据库设计科学,流程和业务逻辑规范,接口要求规范统一,计算效率高。与整个行业管理系统紧密无缝的连接,良好的可扩展性,适应未来的行业发展变化。

软件采用B/S架构,并发不低于100。JAVA运行环境、

WEB服务器:Weblogic、Tomcat;数据库服务器:Oracle、Mysql;操作系统:Windows、Linux。

设备需求:

4.1.2全域文旅综合门户平台

全域旅游将是重要的战略再定位,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旅游+互联网”将是创新发展的新引擎。文旅充分融合将会大力展现文化和旅游业的综合优势和带动作用,积极运用互联网推动旅游业态创新、发展模式变革、服务效能提高,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互联网实现旅游相关产业的快速跨界融合,全面提升本县旅游综合发展和扩张能力。

建立统一的网站运营平台和电子商务,打造高效率运营团队,可结合商务局、供销社、扶贫办,运营文化和旅游及农产品电商大平台,结合本地交通车辆、购物、吃饭、住宿、文创产品等资源,真正实现轻游本县。实现文化旅游全行业的运营智能化,按照统一的行业数据库,统一的系统架构和管理,围绕“吃、住、行、游、娱、购”六要素,将旅行社、

旅游从业人员、景点、酒店、农家乐、乡村游、旅游交通、旅游特产等旅游企业和产品纳入平台交易,同时具备营销宣传功能,与微信、微博、主流支付集成。

建立全域电商县、乡、村销售体系,并与线下各商家结合,形成独特的全域文化旅游电商运营机制,商家、村民均可开店,并上传信息,由县平台进行担保交易,乡、村级、社区对产品质量和信誉负责。

总体采用内容+店中店模式,基于java技术研发,做到强大、稳定、安全、高效、跨平台等多方面的优点,网站模板统一在后台管理,系统拥有强大、灵活的标签,用户自定义显示内容和显示方式。类似于京东商城,平台提供商可以自己开店,也可以为其他商家提供开店服务,商家店铺独立经营管理,平台采取统一收银,按比例获取销售分成。

平台均为按甲方需求,针对旅游行业进行定制化开发,不能套用,以下均为基本功能参考要求。

4.1.2.1架构及要求

1、系统架构

2、网络架构

3、基本要求

·健全的容错机制:实现支付零错误,准确的支付提示

与错误描述;

·全面的支付方式:支付方式覆盖主流的网银支付、第三方支付;

·完整的支付报表:全面完整的支付报表,汇总报表、明细报表全面了解用户的账户变动以及每一笔支付有源可查;

·安全的支付环境:支付安全100%保障,避免出现多支付、少支付、扣错账户,异常账户报警,预防账户资料泄露;

·快速的响应效率

·灵活的扩展空间:以用户中心账户为核心,灵活扩展衍生,比如一卡通产品,积分兑换支付、代金券兑换等。

4、运行环境:

支持全系列JAVA运行环境、数据库;

WEB服务器:Weblogic、Tomcat;

数据库服务器:Oracle、Mysql、SqlServer;

操作系统:Windows、Linux等。

4.1.2.2旅游电商

主要功能如下要求,但不限于以下功能:

?后台权限管理:系统后台具有灵活的、完善的权限控制配置,可自由配置、添加其他管理人员和商城经营人员,然后再给予其对应的权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