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
- 格式:ppt
- 大小:1.79 MB
- 文档页数:48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1、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2、城市化:农业人口和农业用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得现象及过程。
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镇化的发展历程或城镇化发展S型曲线或城市化的基本规律:(1)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比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2)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
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3)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4、工业化前的城市与工业化后的城市特征:近代的工业革命,是第二次产业革命,使城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工业前城市的特征是第一产业所占比例大,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第三产业为辅。
城镇化水平不高。
而工业城市的特征是第二、三产业所占比例大,农业现代化,城镇发展水平高,人口聚集,环境受到污染,城市的格局变化是城市以圈层式向外扩张,人工能源及加工工业的集中造成城市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这是构成工业城市发展的模式。
5、中国城镇化道路特点及启示:特点:(1)改革开放后,城市化水平基本上每年以1%的速度增加;(2)省际城市化水平差异明显;(3)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化的压力,又是推进城市化的动力。
启示:未来的城镇化应该是一种多元化的模式,即改变过去仅仅以规模作为政策标准的方法。
未来的城市和区域发展应当是超越单个城市的传统思维,走向区域协调,从更大区域范围来思索永续的城镇化发展道路,走向和谐的城市区域,这也将是中国城镇化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1、邻里单位:“邻里单位思想”要求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还提出在统一邻里单位安排不同阶层的居民居住。
名词解释部分1、日照间距: 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2、建筑后退:是规定建筑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用地红线程度。
3、绿地率: 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
4、土地使用兼容性: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往往涉及到多种用地性质在地块内混合布置问题,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为了协调处理性质不同的各用地的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方法。
(不确定,见《控制性详细规划》P38-395、城市蓝线: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
6、城市紫线: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
7、城市绿线: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
8、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 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9、CBD: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简称:CBD)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11、建筑平均层数:指一个建筑地段内所有建筑各层面积总和除以这些建筑总面积的总和12、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13、拆建比:新建的建筑总面积与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14、配建设施: 与住宅规模或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15、竖向设计:?? 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16、环境容量: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17、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18、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发相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引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城市规划原理1、什么是都市都市= 城+市≠ 城+市反应都市的变迁都市与村庄2、都市的形成聚居与原始聚落1)原始社会:天然的佃猎、采集经济生活,无固定的栖身点2)人类社会第一次劳动大年夜分工:农业与渔、牧业分工,形成以农业为主的固假寓平易近点(一万至一万二千年前)3)原始聚落的分布:与河道有极其紧密的关系尼罗河、两河(底格里斯、幼发拉底)、印度河、黄河、长江流域农业文明的蓬勃与原始村的显现(约5000年前)都市的形成原始聚落的形状:人类聚居的陈迹奥地利新石器时代(-2000年)、西安半坡遗址(-5000年)原始聚落的分化与都市的形成1、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年夜分工:手工业从农业平分别出来,商品临盆的显现。
原始聚居的居平易近点形成以农业为主的村庄和以手工业、贸易为主的都市都市的显现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成长过程中的产品,是阶层对立的产品。
(卡洪城)2、都市的本能机能:非农业人员的栖身场合;农业临盆技巧、信息的交换场合;宗教、文化、艺术的活动场合;商品交易的场合;保卫居平易近生活、工作的防备对象3、都市的选址1.防备的须要(保卫劳动成果,抗击入侵)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平易近—《淮南子•原道训》2.交通便利(与村庄、其他都市的接洽)自京师器械南北,历山川,经君国,诸殷富大年夜都,无非街衢五通,商贾之所凑,万物之所殖也。
—西汉《盐铁论》载桑弘羊言3.情形容量(用地、人口)凡居平易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平易近,地邑平易近必参相得。
—《礼记•王制》4.优胜的生计情形(水、食物、能源等)凡立都城,非于大年夜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因天材,当场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门路不必中绳尺。
—《管子•乘马》人之居处,宜以大年夜地江山为主。
—《阳宅十书》4、风水的本质——优胜的生计情形1.(气)遇水而聚,遇风而散2.风水师长教师是因为贸易的须要而参加了专门多故弄玄虚的内容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现代都市筹划扶植办事5、都市的本质:都市是人类聚居的情势之一、都市是必定区域的中间、都市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和藏库、都市是一种社会的活动方法6、都市的特点:非农业的(第二、三家当)本能机能、高度密集的生活栖身空间、较为确信的范畴界线、公共的人工情形和人工景不雅早期的都市:巴比伦城、米列首都、雅典卫城、罗马营寨、庞贝城、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中世纪的都市:佛罗伦萨、提姆加得、威尼斯、锡耶纳、巴黎工业革命英国1640年、法国1789年的资产阶层革命为本钱主义的产生打下政治差不多。
城市规划原理1.雅典宪章: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在雅典开会,中心议题是城市规划,并制定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该大纲后来被称为雅典宪章。
2.城市性质: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3.城市规划: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
4.热岛效应:在大中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绿地和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中散发出大量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高的现象。
5.城市设计: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包括使用功能、工程技术及空间环境的艺术处理。
第一篇城市与城镇化第1章城市与城镇化2.城市化水平指城镇水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6.简述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4)城市化水平高,不仅建立在二三产业的发展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第2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5、有机疏散思想(1)城市是一个不断成长与变化的机体(2)它从生物的成长现象中得到启示,认为有机疏散就是把扩大的城市范围划分为不同的集中点所使用的区域,即把无秩序的集中变为有秩序的分散。
(3)1918年沙里宁按照有机疏散的思想制定了大赫尔辛基规划,把城市分解成一个即统一又分散的城市有机整体。
各部分布置有住宅、商店、学校以及生产车间等,形成相对半独立的单元。
7.“雅典宪章”对城市规划目的的界定。
雅典宪章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活动的正常进行。
宪章认为:(1)居住区要用城市中最好的地段,规定城市中不同地段采用不同的人口密度; (2)有计划地确定工业与居住的关系;(3)新建居住区要多留空地,旧区已坏的建筑物拆除后应辟为绿地,降低旧区的人口密度,在市郊要保留良好的风景地带;(4)应从整个道路系统入手规划交通,街道要进行功能分类,要按照调查统计的交通资料来确定道路的宽度。
城市规划原理一、背景介绍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规划和设计,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城市规划原理是指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所遵循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和理念,以确保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二、城市规划原理的基本要素1. 人文环境原理:考虑城市居民的文化、历史、社会需求,保护和传承城市的文化遗产,提供多样化的文化和休闲设施,营造宜居的人居环境。
2. 经济发展原理: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合理布局产业结构,提供就业机会,吸引投资,增加城市的经济活力。
3. 生态环境原理:保护自然环境,提高城市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减少污染和能源消耗,提供清洁的空气、水资源和生态景观。
4. 交通运输原理:建立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提供多样化的交通方式,减少交通拥堵和污染,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
5. 空间布局原理:合理规划城市的用地结构,确保城市的紧凑性和功能分区,提供便利的公共设施和服务,提高城市的空间利用效率。
6. 社会公平原理:关注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提供平等的公共服务,减少社会阶层差距,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三、城市规划原理的具体应用1.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根据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定位,制定长远的城市发展战略,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为城市规划提供指导。
2. 总体规划编制: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市的发展布局、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规划城市的用地、交通、环境等基础设施,为城市的长远发展提供框架。
3. 分区规划编制:根据总体规划的要求,对城市进行细化的分区规划,确定各个区域的用地用途、建造密度、建造高度等规划要素,保证城市的有序发展。
4. 城市设计:通过城市设计,对城市的具体区域或者项目进行规划和设计,考虑人文环境、交通流线、建造风格等因素,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空间。
5. 基础设施规划:规划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确保城市的基础服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发展进行系统性、科学性和综合性的规划和设计,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城市规划原理是指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以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城市规划原理的内容和相关数据。
一、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原则之一。
它要求在城市规划中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发展,以实现长期的可持续性。
例如,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的交通系统,减少交通拥堵和污染,提高居民的出行效率和生活质量。
此外,还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绿地和公园等公共空间,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
二、人本主义原则人本主义原则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居民的需求和福祉。
在城市规划中,应考虑到不同人群的需求,包括儿童、老年人、残障人士等。
例如,在规划住宅区时,应确保居民能够方便地获得基本的生活设施和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商店等。
此外,还应提供多样化的文化、娱乐和休闲设施,满足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紧凑城市原则紧凑城市原则强调城市的紧凑性和高密度发展。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和建筑高度,可以减少土地的占用,降低交通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例如,可以通过建设高层建筑和混合用途开发,将居住、商业和办公等功能融合在一起,减少人们的通勤距离,提高城市的可达性。
四、多样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强调城市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城市规划应鼓励不同功能、不同文化和不同社会群体的融合和交流。
例如,可以规划多样化的商业街区,吸引不同类型的商业和服务设施,提供丰富的购物和娱乐选择。
此外,还可以规划多样化的住宅区,提供不同类型和价格的住房,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
五、可达性原则可达性原则强调城市的交通可达性和便利性。
城市规划应考虑到不同交通方式的需求,包括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和私家车等。
例如,在规划交通网络时,应确保各个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和互通,提高居民的出行选择和效率。
此外,还可以规划便捷的步行和自行车道,鼓励居民采用环保的交通方式。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DOC1.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合理布局原则、经济适度原则、生态环保原则、社会公平原则和人文关怀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2.城市规划的基本步骤城市规划的基本步骤包括城市调查研究、城市发展目标的确定、城市规划方案的编制和城市规划方案的实施四个阶段。
其中城市调查研究是规划的基础,城市发展目标的确定是规划的核心,城市规划方案的编制是规划的具体实施方案,城市规划方案的实施是规划的最终目标。
3.城市规划的布局原则城市规划的布局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均衡发展原则、核心区合理布局原则、分块开发原则、景观保护原则和绿地保护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功能协调和空间合理利用。
4.城市规划的功能划分城市规划的功能划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居住功能、产业功能、商业功能、文化功能、交通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
这些功能的合理划分保证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5.城市规划的空间形态城市规划的空间形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城市的整体布局、城市的街区形态、城市的建筑高度和城市的公共空间。
这些空间形态的合理设计保证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舒适度。
6.城市规划的社会公平原则城市规划的社会公平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住房公平分配原则、城市设施公共化原则、城市服务公众化原则和城市管理公正化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社会公平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7.城市规划的环境保护原则城市规划的环境保护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态环境保护原则、资源节约利用原则和环境污染控制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环境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健康。
8.城市规划的经济适度原则城市规划的经济适度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经济适度规模原则、经济适度布局原则和经济适度功能划分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9.城市规划的参与原则城市规划的参与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整体参与原则、利益相关方参与原则和公众参与原则。
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是指在城市发展中对城市空间进行有目的、长期的规划和设计,以实现城市整体与各个部分之间的平衡发展。
城市规划原理是指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思想,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城市规划原理的核心是“整体性”。
城市规划应该有一个总体规划的方向和目标,并且在各个方面都应该有一个协调一致的整体。
这就要求城市规划师必须深入了解城市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情况,把握城市的内涵和特征,以此为基础设计出符合城市实际情况的规划。
在整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城市规划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需要综合考虑城市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交通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第二个重要原则是可持续性。
城市规划应该注重环保、资源节约和社会公正性等方面的问题,以实现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城市规划应该充分考虑城市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发展情况,设计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蓝图。
同时,应该注重推进城市的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使城市成为一个生态、低碳、安全、和谐的社区。
第三个重要原则是人本化。
城市规划设计应该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们的生活需求和生活方式变化,顺应人们的需求,服务于人们的生活。
城市规划师应该深入了解城市居民的生活现状和城市发展趋势,根据这些信息设计出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城市规划。
在人本化原则指导下,城市规划设计应该充分考虑人们使用城市空间的便利性、舒适性和美观性等因素,最大化地优化城市空间的布局和设计。
城市规划原理是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也是城市规划师在规划设计过程中的法则。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该从整体性、可持续性和人本化三个方面全面考虑设计问题,以实现城市的和谐、健康、创新发展。
只有基于这些原则,才能设计出适应城市发展需要的科学、合理、创新的城市规划方案。
城市规划原理一、引言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布局和有序发展的一种综合性规划活动。
它涉及到城市的土地利用、交通、环境、建筑等方面,旨在提高城市的居住品质、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城市规划的目标和方法、城市规划的实施过程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1.可持续发展原理城市规划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即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损害未来世代的发展需求。
这意味着城市规划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合理性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
2.整体性原理城市规划要以整体性的视角来考虑城市的发展,不仅要关注单个建筑或地区的规划,还要将其与周边环境和城市的整体发展相协调。
这需要城市规划师在制定规划方案时,充分考虑城市的空间结构、交通网络、公共设施等因素的相互关系。
3.适应性原理城市规划应具备一定的适应性,即能够适应不同城市发展阶段和不同城市特点的要求。
这意味着城市规划要根据城市的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规划策略和措施。
4.公众参与原理城市规划的制定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公众的意见和需求。
公众参与可以增加规划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提高规划的接受度和执行力度。
因此,城市规划应该通过公众听证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三、城市规划的目标和方法1.城市发展目标城市规划的目标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的居住品质和生活质量。
具体目标包括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优化城市的交通网络、提升城市的公共设施和服务水平、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等。
2.城市规划方法城市规划的方法包括数据收集和分析、空间分析和评估、规划方案设计和评估等。
在数据收集和分析阶段,城市规划师需要收集城市的人口、土地利用、交通等方面的数据,并进行综合分析。
在空间分析和评估阶段,城市规划师需要对城市的空间结构、交通网络、公共设施等进行评估和分析。
在规划方案设计和评估阶段,城市规划师需要制定不同的规划方案,并对其进行评估和比较,选取最优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