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第六章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20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仅供参考作者: 收集于网络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一)城市形成的动因城市与人类文明史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农业和牧业/原始社会/固定居民点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奴隶社会/城市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城市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二)城市发展的规律1、城市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基本经济部类和从属经济部类:循环积累过程和乘数效应2、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初始期)"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成熟期)"澜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初始期)"绝对分数"时期(后工业化成熟期)3、城市发展与区域空间经济:增长极核理论集聚与扩散4、城市发展与国际劳动分工:经济全球化理论经济全球化的城市和区域影响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经济构成及其演化趋势(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l、城市物质构成公共领城和非公共领域、城市物质构成的空间属性(可达性和外部效应)2、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趋势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方式:内外扩展和内部重组城市物质环境的更新:建筑物的经济寿命与再开发的时机经济结构重组与物质环境演化(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城市社会构成:异质性和社会空间2、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三)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城市产业构成:三大产业和两大部类2、城市产业演化趋势从第二产业主导到第三产业主导从传统制造业主导到高科技产业主导从水平空间经济结构到垂直空间经济结构三、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一)城市化的含义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二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三)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的特点中国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四)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五)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四、城市与区域发展(一)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影响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l、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发展方向的区域分析城市发展规模的区域论证城市布局的区域空间结构(二)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城镇体系的概念l、城镇体系的发展条件分析(1)城镇体系区域发展条件(2)城镇发展建设条件分析2、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机制《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该部分内容为本站收集整理,纯属民间信息,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因此产生的后果。
第六章:经济与产业第一节: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①、经济视角得城市城市得经济特征:从经济产业角度瞧,城市有着区别于乡村得三个基本特征A:城市就是人口与经济活动得高度密集区。
B:城市以农村剩余为存在前提,以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为发展基础。
C:城市就是专业化网络市场分工得交易中心。
2、城市得空间范围在行政意义上有“建市制”与“建制镇”但从经济角度瞧,一个城市得影响力并不局限在其行政边界内。
行政边界只就是基于历史边缘,文化习俗以及行政管理得需要而划定得空间范围。
3、城市得维系与成长为什么城市能够维系自身得存在?为什么部分城市会持续成长,有得甚至成为人口超千万得特大城市?一个简短得回答就是:“集聚经济”。
集聚经济,或者说不同经济活动得频繁接触时城市经济得基本特征,也就是城市形成,生存与发展得重要动力与基础。
②城市与经济1.城市发展离不开经济增长城市经济增长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衡量,首先,可以用地区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其次,增长也反映城市平均工资得增长或人均收入得增长,除此之外,传统得,非地理意义得经济增长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资本构成深化。
物质资本包括,人类用一生恒产所有产品与服务得物质资料。
B:人力资本增长,人力资本包括人得知识与技能,就是通过教育,培训与时实践获取。
C:技术流程2.城市就是经济发展得只要发生地工业化—城镇化,服务化—城镇化得关系已经密不可分。
3.把握城市发展需要认识经济活动A:推动与塑造城市化得核心动力就是经济活动。
B:城市规划以土地使用规划为核心,传统得土地利用规划机制仅仅能够有效防止不合需要得发展不会发生,但不能保证真正需要得发展在她们所需要得地方与时间发生。
4.城市规划机制就是基于市场失灵A:一般认为,市场机制就是社会资源配置最具效率得机制,所以市场机制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B:市场运行得基本机制就是竞争,但由于垄断行为存在,竞争会失效。
造成垄断行为得原因,包括规模经济造成得自然垄断,或者政治观致引起得垄断。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课后习题解答第一章1.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
(当然,还有一些非基本要素:市政和公共设施、人造和自然景观、建筑数量等)2.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是什么?工业前城市:①城市规模小②依赖风力和水力天然能源③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工业城市:①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张②出现城市仓储用地③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区④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成为城市运输的主要工具⑤城市类型增加3.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依你的推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①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②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和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并以此制定政策,不能满足需求。
③城镇化是一种现象,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及区域的永续和谐发展是重点。
60%以上,官方预测为70%(8月27日发布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3.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
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
),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
4.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②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
③农业人口剩余推动城市化发展。
①城市用地增加,农业用地、森林、湿地等非城市用地减少。
②城市化耗费大量煤、石油等非天然能源,造成环境污染。
③城市化同时促进科技发展,产生电池、塑料、建筑垃圾等人造污染物。
第二章1.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①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管子》提出功能分区)、(《商君书》提出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考虑)②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道家】(战国时代,吴国国都阖闾城建设,伍子胥提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秦统一中国,规划时,也提出“象天法地”,强调方位)、(三国时期,吴国国都选址金陵,“以石头山、长江险要为界,依托玄武湖防御”)③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中轴对称,道路分等级等【儒家】(周礼考工记,周王城建造,按封建等级)、(曹邺魏城、隋唐长安城、元大都皆是依据周王城而建)2.你认为哪些古代经典城市的规划案例,对未来的城市发展仍然有重要意义?①曹魏邺城,采用功能分区布局。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内容概述:第一章城市规划的概念与方法- 城市规划的定义和目的- 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城市规划的基本方法- 城市规划的组织机构与程序第二章城市发展与规划- 城市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城市规划的历史沿革- 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第三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 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与特点- 城市空间结构的要素与形成机制- 城市空间布局的原则与方法- 城市功能布局的规划与调整第四章城市用地与土地利用规划- 城市用地规划的意义与目标- 城市用地规划的基本原则- 城市用地规划的分类与方法-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与步骤第五章城市生活与社区规划- 城市生活空间的需求与特点- 城市社区的定义和功能- 城市社区规划的原则与方法- 城市社区规划的实施与管理第六章城市交通与交通规划- 城市交通的发展与特点- 城市交通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城市交通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交通规划的控制与管理第七章城市环境与环境规划- 城市环境的问题与挑战- 城市环境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城市环境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环境规划的评价与监测第八章城市景观与景观规划- 城市景观的意义与价值- 城市景观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城市景观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景观规划的保护与管理第九章城市保护与保护规划- 城市保护的意义与目标- 城市保护规划的原则与步骤- 城市保护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保护规划的实施与监测第十章城市更新与更新规划- 城市更新的概念与动因- 城市更新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城市更新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更新规划的实施与评价第十一章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特点-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路径-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与监测-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展望附录:国内外城市规划实例分析参考文献。
城市规划原理的复习要点第六章第六章城市规划的实施6.01城市规划实施的基本概念城市规划实施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既是指政府的工作,也涉及到公民、法人和社会团体的行为。
6.02城市规划实施目的与作用1.目的对城市空间资源加以合理配置,使城市经济、社会活动及建设活动能够高效、有序、持续地进行。
2.作用(1)使城市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2)使城市的发展与城市社会的发展相适应;(3)使城市各项功能不断优化及保持动态平衡。
6.03城市规划实施与公共政策及政府行政职能的关系1.城市规划实施与公共政策制定城市规划就是制定城市公共政策,实施城市规划就是实施公共政策,克服市场机制的缺陷和低效,使城市空间资源得到优化的配置。
2.城市规划实施与政府行政职能行政职能是政府依法对国家社会生活诸领域进行管理所具有的职责和作用。
具有法定性、执行性、排它性、动态性、多样性,可以划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监督等方面的职能。
行政职能可以体现在城市规划实施的整个过程,城市规划要得到全面实施必须与城市政府行政职能相联系。
6.04城市规划实施与行政权利城市规划实施涉及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有法律保障,城市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无不与行政权力相联系。
6.05城市规划实施行为与其他公共行政行为的关系行政行为特指行政主体通过行政人,依法代表国家,基于行政职权所单方作出的能直接或间接引起法律效果的公务行为。
行政行为包括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
城市规划行政行为是政府众多公共行政行为中的一种,在具体实施中要体现行政统一的原则。
6.06行政区划的有关知识1.概念行政区划是国家的结构体系安排,是国家根据政权建设、经济建设、行政管理的需要,遵循有关法律规定,充分考虑政治、经济、历史、地理、人口、民族、文化等客观因素,按一定原则,将全国领土划分成若干层次、大小不同的行政区域,并在各级行政区域设置相关的地方机关,实施行政管理。
2.基本要素(1)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和地域空间规模;(2)设有相应行政中心;(3)明确的上下行政等级;(4)对应的行政区名称。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目录第1篇城市与城市规划
第1章城市与城镇化
第1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第2节城市的发展
第3节城镇化
第2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第1节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第2节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第3节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
第4节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
第3章城乡规划体制
第1节城乡规划体制概述
第2节我国现行城乡规划法规系统
第3节我国现行城乡规划行政系统
第4节我国现行城乡规划技术系统
第5节我国现行城乡规划运作体制
第2篇城市规划的影响要素及其分析方法第5章生态与环境
第1节人与环境
第2节城市生态系统
第3节城市环境
第6章经济与产业
第7章人口与社会
第8章历史与文化
第9章技术与信息
第3篇城乡空间规划
第10章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
第11章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
第12章城乡区域规划
第13章总体规划
第14章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4篇城市专项规划
第15章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第16章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
第17章城市工程系统规划
第18章城乡住区规划
第19章城市设计
第20章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第5篇城市规划的实施
第21章城市开发规划
第22章城市规划管理。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一、城市的形成第一次劳动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农业从畜牧业分出第二次劳动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
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二、城镇化1、城镇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也人口和城市农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2、城镇化水平是指城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一、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二、各朝都城1、秦:相天法地,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
规模宏大。
2、汉长安:宫殿与市民居住生活区在空间上分隔,强调皇权,周礼制的规划思想理念得到全面的体现。
3、三国(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继承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4、唐(长安):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
里坊制在唐长安进一步发展,布局符合周礼考工记。
(唐长安由宇文恺负责制定规划)5、宋:里坊制逐渐被废除,出现开放的街巷制度。
三、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1、希波丹姆模式:古希腊城邦时期出现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
2、城市以广场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
第六章:经济与产业第一节: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①.经济视角的城市城市的经济特征:从经济产业角度看,城市有着区别于乡村的三个基本特征A:城市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高度密集区。
B:城市以农村剩余为存在前提,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发展基础。
C:城市是专业化网络市场分工的交易中心。
2.城市的空间范围在行政意义上有“建市制”和“建制镇”但从经济角度看,一个城市的影响力并不局限在其行政边界内。
行政边界只是基于历史边缘,文化习俗以及行政管理的需要而划定的空间范围。
3.城市的维系和成长为什么城市能够维系自身的存在?为什么部分城市会持续成长,有的甚至成为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一个简短的回答是:“集聚经济”。
集聚经济,或者说不同经济活动的频繁接触时城市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是城市形成,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基础。
②城市和经济1.城市发展离不开经济增长城市经济增长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衡量,首先,可以用地区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其次,增长也反映城市平均工资的增长或人均收入的增长,除此之外,传统的,非地理意义的经济增长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资本构成深化。
物质资本包括,人类用一生恒产所有产品和服务的物质资料。
B:人力资本增长,人力资本包括人的知识和技能,是通过教育,培训和时实践获取。
C:技术流程2.城市是经济发展的只要发生地工业化—城镇化,服务化—城镇化的关系已经密不可分。
3.把握城市发展需要认识经济活动A:推动和塑造城市化的核心动力是经济活动。
B:城市规划以土地使用规划为核心,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机制仅仅能够有效防止不合需要的发展不会发生,但不能保证真正需要的发展在他们所需要的地方和时间发生。
4.城市规划机制是基于市场失灵A:一般认为,市场机制是社会资源配置最具效率的机制,所以市场机制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B:市场运行的基本机制是竞争,但由于垄断行为存在,竞争会失效。
造成垄断行为的原因,包括规模经济造成的自然垄断,或者政治观致引起的垄断。
C:经济学认为,具有外部性的产品或行为,其死人成本(收益)与社会成本(收益)是不一致的,其差额就是外不成本。
D:市场失灵还设计公共物品的提供。
一般来说,不具备“排他性”的物品会存在如何提供的问题,对某些“公共物品”采用公共提供的方式会比市场更有效率。
第二节:产品分类与产业结构①产业分类1.统计上的分类P95第一产业:指以利用自然力为主,生产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消费的产品或工业原料的部门。
第二产业:是对第一产业和本产业提供产品(原料)进行加工的部门,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指不生产物质产品的行业,即服务业,在国际中的第第三产业包括15个门类,计48个大类,为分类最多的产业2.从要素角度分类可以将产业分为三大类,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3.城市产业功能分类可分为三大类:即主导产业,辅助产业,服务业,主导产业又称专业化产业,是决定城市在区域分工中的地位与作用的产业,对城市整体发展具有决定意义,辅助产业是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起来的产业。
服务产业事物欸保证城市主导产业与辅助产业发招以及满足城市生活需要而形成的产业。
②基础产业与飞机出产业在城市经济中,把以区外市场为中心进行生产活动的输出产业,称为基础产业,与此相对,把以区外市场为中心而进行生产的地方性产业,称为非基础产业1.区位商分析做“基础产业”和:“非基础产业”的分类,最普遍的方法就是“区位商的分析”区位商友多种描述方式,常用的方式是城市区位中任意产业的就业份额相对于该产业在国家就业份额的比例。
由此,一个区域的区位商LQs可定义为,在给定的区域r中部门i的区域就业比率E相对于在同一部门国家n的就业比率。
这样,一个区域的区位商可以用下式表达LQs=(Eir/Er)/(Ein/En)2.最小需求法区位商的分析存在着两个隐含的假设,即不同城市和区域的生产部门的生产效率是一样的,生产同种产品所需的要素投入是一样的;同时不同城市和区域的家庭消费同样种类和数量的商品。
而实际上,各城市和区域的生产部门的生产效率及家庭的消费函数并不一致。
依据书P96的论点,最小需求区位商可写成下式表达:MRLQir=(Eir/Er)/(Em/Eim)③就业规模预测1.就业乘数效应一个城市的总就业规模等于出口部门的就业和本地部门的就业之和。
两种类型的就业通过乘数效应相关联。
因此基础产业的就业增加会带来非基础产业的就业提高,而非基础产业的就业人员又会购买本地产品,从而支撑了本地部门的就业。
当地的就业结构可以本定义为:T=B+N2.总就业规模的变化预测总就业规模的变化量=出口部门的变化量×就业乘数各种类型的就业都有自己的就业乘数。
④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1.关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1.配第一克拉克定律:由英国经济学家配第发现并由克拉克经实证研究系统规划其基本理论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下降,第二展业,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加,亦即劳动力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2.库兹涅茨(ku zi nie ci)人均收入影响论库兹涅茨发现,现代经济增长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化呈现以下特点:A:伴随现代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即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工业比重增加,B:农业劳动力比重下降C:在资本结构中,农业资本比例下降。
D:伴随上述变化,农业由小规模分散经营向大规模专业化生产过度E:在工业内部,各产业的雇用率(从事生产的就业者分为业主,家庭从业者与雇佣者三类,雇用人数与总结业人数之比即为雇用率)与附加值同时增长F:在服务也重商业的比重上升G:生产技术变化对产业结构的变化起很大作用H:上述变化引发产业与产业间,工种间,区域间的劳动力转移。
并导致人口的城镇化转移。
3.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论。
罗斯托通过长期研究首先提出了主导产业及其扩散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他认为无论在任何时期,包括在一个已经成熟的并继续成长的经济体系中,经济增长之所以能保持,可归于为数不多的主导部门迅速扩大的结果;而且这种扩大还会对其他产业部门产生重要作用,即主导产业产生的扩散效应,包括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前向效应。
按照罗斯托设想的经济成长阶段,可将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A:传统阶段B:起飞创造前提阶段C:起飞阶段D:向乘数推进阶段E:高额群众消费阶段F: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罗斯托认为留个阶段中起飞阶段最为重要4.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在制造业中占统治地位,第二阶段:资本物品工业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所占比重与资本物品工业比重大致相同第四阶段:资本物品工业所占比重大于消费资料工业5.赤松要雁行形态理论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认为,一国的经济发展需要有内外贸易相结合的完善产业结构。
由此他提出了著名的雁行形态理论,该理论认为,在需求与供给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落后国家的产业结构要经历三个阶段的变化:①进口阶段,②国内替代阶段,③出口阶段。
②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1)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整个产业结构会发生变化,如第二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所占比重逐渐降低,而第一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所占比重持续降低(2)工业的内部结构逐渐由以轻工业为中心向以重工业为中心演进(3)从主导产业的演进过程来看,在重工业化的过程中,逐渐由以原料,初级产品为中心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中心,逐渐由以原材料,初级产品为中心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中心,再进一步向以高精尖工业为中心演变。
(4)在向区域外输出产业的过程中,逐渐由低附加值产业向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转变(5)在产业结构的要素密集程度上,逐渐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再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演进④工业化阶段的判断当一产比重大于10%时,表示尚停留在工业化的初始阶段当一产比重小于10%时,且二产比重高于三产时,表明已处于工业化的加速阶段当一产比重小于5%时,且二产比重和三产相当时,表明已处于工业化成熟阶段当一产比重进一步下降,且三产比重超过二产比重并达到70%时,表明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⑤主导产业的选择1.比较优势原则绝对优势是指,当A国(或个体,下同)生产某种产品比B国有更高的生产率时,A国在这种产品上就有绝对的优势,而比较优势是指虽然B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率都比A国低,但是在一种产品的生产率上的差距没有另一种大,那么在B国在这种商品上就具有比较优势,也就是说有绝对优势时就有比较优势,2.产业的关联效应前向关联效应是指一个产业在生产,产值,技术方面的变化引起吸收它的产出部门在这些方面的变化,表现为导致新技术的出现后向关联效应是指。
变现由于某产业自身对投入产品的需求增加或要求提高而引起提供这些投入品的供应部门相应地扩大投资3.产业周期与发展波动任何产业都会经历从生产到衰竭的发展周期产品生产周期一般变化图详见书P101A:早起创新阶段生产者依赖于外部经济与分包合同B:增长阶段企业组织从内部和外部进行调整以适应大规模标准化生产需要,竞争导致加工业的重组,先是主要企业获得垄断地位,随后竞争企业大量增加C:成熟阶段及其后,在成熟期,大规模生产技术使得生产过程标准化,可以由低技能劳动力来完成。
⑥城市经济和产业发展模式1.增长极模式增长极概念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瓦朗索瓦。
佩鲁提出他认为如果把发生支配效应的经济空间看作主力长场,那么位于这个力场中的推进性单元就可以描述为增长极,2.点轴开发模式由波兰经济学家萨伦马和马力士提出,点轴开发模式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从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看,经济中心总是首先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区位,成斑点状分布3.梯度模式与反梯度模式梯度是指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以及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过度的空间演变过程,根据梯度发展模式,一个落后地区要实现经济起飞必须循阶梯而上。
反梯度理论认为在承接和接受高新技术,资本和产业,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梯度转移扩散的过程中,落后地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信息化优势,充分发挥后发优势。
4.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模式进口替代战略是指用本国产品老替代进口产品,或者说通过限制工业制成品,来促进本国工业化战略。
第三节:城市空间发展的内在机制①规模经济与积聚经济1.规模经济从经济学角度看,城市是“规模报酬递增”的产物,规模报酬变化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是所带来的产量变化。
2.范围经济范围经济最初用来解释当两个或多个产品生产线联合在一个企业内生产比把他们分散到只生产一种产品的不同企业中更节约,另一方面,如果两家厂商,分别生产两种产品相比一家企业要更为节省,那么这时就出现了“范围不经济”在这种情况下就应选择在企业中进行分工3.积聚经济积聚经济包含了多种经济类型,主要可以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地方化经济,和城镇化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