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春江花月夜》的三重艺术境界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3
《春江花月夜》全文赏析一、诗歌的意境春、江、花、月、夜的融合:诗中开篇便描绘了春天的江水、岸边的花朵、天空的明月和夜晚的宁静,将这五种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优美、宁静、神秘的氛围。
空间的拓展:诗人通过对春江、明月、夜空等自然景观的描绘,将读者的视野从眼前的江水拓展到整个宇宙,使读者感受到宇宙的无限广阔和神秘。
时间的流逝:诗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和宇宙永恒的思考。
在这无尽的时间长河中,人类的生命显得如此渺小和短暂,而江月却年年相似,永恒不变。
二、诗歌的艺术特色韵律和谐:《春江花月夜》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
这种韵律的变化,使诗歌在节奏上富有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
对仗工整:诗中大量使用对仗的修辞手法,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等,使诗歌在形式上更加整齐美观。
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融入其中,使诗歌具有深远的意境和内涵。
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与感悟。
三、诗歌的情感表达对自然的赞美:诗中描绘了春天的江水、岸边的花朵、天空的明月和夜晚的宁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对人生的思考:诗人通过对人生短暂和宇宙永恒的思考,表达了对人生的珍惜和对未来的期待之情。
对爱情的向往:诗中“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爱情的向往之情。
四、诗歌的影响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春江花月夜》以其优美的意境、和谐的韵律和深刻的内涵,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世许多诗人都受到了这首诗的启发和影响,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对音乐的影响:《春江花月夜》的音乐旋律优美动听,被改编成了多种音乐形式,如古筝曲、钢琴曲等,深受人们的喜爱。
对文化的影响:《春江花月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人生和爱情的思考和感悟,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试论《春江花月夜》的赏析与意境一、本文概述《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被誉为“孤篇压全唐”的杰作。
这首诗以其深邃的艺术境界、独特的审美视角和丰富的情感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本文旨在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的深入赏析,探讨其独特的意境之美,进而理解诗人如何以诗歌为载体,将自然美、情感美和艺术美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既宁静又深远的美学空间。
文章将先简要介绍诗人张若虚及其诗歌创作背景,再对《春江花月夜》的诗歌内容进行概述,为后续深入解析其意境与美学价值奠定基础。
二、《春江花月夜》的诗意赏析《春江花月夜》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宁静与美丽,赋予了读者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整首诗篇中,张若虚巧妙地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和隐喻,通过这些意象的巧妙组合,营造出一种幽深而广阔的意境,使得诗篇既有具体的画面感,又有深邃的哲理意味。
诗篇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等自然元素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宏大与美丽。
春江之水静谧流淌,映照出花的鲜艳和月的明亮,形成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景象。
而夜色的深沉与宁静,又为这幅画卷增添了一种神秘和深沉的色彩。
这些自然元素的巧妙组合,使得诗篇在视觉上具有强烈的冲击力,使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自然的宏伟和美丽。
张若虚在诗篇中运用了大量的情感元素,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对春江花月夜的热爱和向往。
诗篇中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诗人对自然的敬仰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种情感的融入,使得诗篇在表达上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使人能够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
诗篇在哲理层面上也具有深刻的内涵。
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张若虚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宇宙等问题的思考。
他借用了自然的美景,暗示了人生的短暂和宇宙的无穷,从而引导读者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哲理的融入,使得诗篇在思想层面上具有更高的价值和意义,使得读者在欣赏诗篇的也能够得到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春江花月夜》——曲诗画的和谐统一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大诗人张若虚的一首诗,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瑰宝之一。
此诗在文学上展现了丰富的意境,而在艺术上展现了曲诗画的和谐统一。
首先是曲。
《春江花月夜》的曲调与诗歌的意境十分贴合,以中阴调为主,诗句优美,空灵而清脆,给人强烈的艺术享受。
曲中以又高又婉的曲线表现了诗歌中的花、月、夜景
等艺术表现手法,直接感染着人们的情感,让人们在听到曲之后感到心情愉悦、舒畅。
其次是诗。
《春江花月夜》的诗歌和曲调会互相配合,用美好的诗句渲染了春江花月
夜的美丽景色,从而形成了曲诗画的和谐统一。
在整个诗歌中,描绘了江上夜景中的花、月、人、船,展现了江南的繁华美景。
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物人生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
世界物象的感悟和对生命的理解。
最后是画。
《春江花月夜》的画意联想了曲和诗的美好图景,将这些想象佳境凝练而
成的艺术意象,进一步传达给读者、听众和观众。
藉由画所展现的艺术手法和构图,在视
觉上再现了诗的意境,进一步强化了曲和诗所营造的意境,产生了非常巧妙的互动和联想,更好地将曲、诗、画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更加深刻的艺术画卷。
总之,《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传世的佳作,其中曲、诗、画的和谐统一,创造了一种
独特的艺术风格,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通过曲、诗、画三种艺术手法的融合, 作
者成功地将想像的意境带到读者、听众和观众眼前,达到了艺术与生活相融合的效果,使
人们在阅读、欣赏《春江花月夜》时能深切地感受到自然之美、文化之美和艺术之美。
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与文化底蕴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一首闻名遐迩的诗篇,由宋代文学家张若虚所作。
这首诗以其丰富的意象和优美的词语,展现了江南地区春天夜晚的宁静美丽景色,并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艺术特色1.意象描绘:《春江花月夜》运用大量生动细腻的词语创造了一个仿佛身临其境的春夜景象,如“千万豆蔻开”、“玉房烟雾浮”等,令读者感觉到视觉、嗅觉、听觉上的愉悦与享受。
2.音乐性抒发:这首诗使用了律宫音调,吟咏出中国传统音乐中旋律流畅、抒情深沉的节奏特点。
整首诗带有一种悠扬而优美动听的韵律感。
3.塑造角色:作者通过精心塑造各个人物形象来体现城市生活中不同阶层的情感和生活态度,如彰显了花卉的自强不息和生命力。
文化底蕴1.江南文化:《春江花月夜》所描绘的江南景色象征了江南地区丰富的文化内涵。
江南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繁华的都市和细腻的人文情怀而闻名于世,这首诗反映了江南地区人们对自然与人文之美的热爱。
2.诗词传统:《春江花月夜》继承了中国古代诗词创作中追求精炼表达、意境深邃的传统。
它通过鲜艳多彩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学追求完美形象与修辞手法的精神。
3.文化审美:这首诗在艺术上体现了中国人对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事物和情感关系的审美追求。
它赋予读者一种心灵愉悦与满足感,并引发对于唯美与真实的思考。
总结起来,《春江花月夜》以其独特而精致的艺术特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通过描绘江南春夜的美景和生活场景,传达了对自然、人情和文化追求的情感表达。
这首诗超越了时空限制,仍然深受人们喜爱,并向后世诗人提供了灵感与启示。
分析《春江花月夜》艺术特色《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
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
“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
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
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
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
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
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
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
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 ——细微极(纸) ——柔和级(尤、灰) ——洪亮级(文、麻) ——细微级(遇)。
《春江花月夜》意境赏析意境通常是指整首诗或某一段诗所创造出的境界。
意境又称艺术意境、境界,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核心范畴,是作品中所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形象系统及其所生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和审美领悟的境界。
意境由意象构成。
意象是砖石,那么意境就是建筑;意象是水滴,那么意境就是多姿多彩的云霞。
意象是实,那么意境就为虚。
通常而言,我们分析一首诗意境的时候,往往有四点作为突破口,即意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诗韵。
以意境论,唐初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诗,可谓是上继五代,F承盛唐的集大成之作。
作者借由眼中所见春、江、花、月所构建的五彩斑斓的图画,生发出对宇宙、人生的感慨,继而又生发出思妇、游子的情怀。
下面笔者将《春江花月夜》赏析教学的方法做以阐述,就教于方家。
、归纳意象,还原画面全诗前八句中的意象分别有:江水、大海、明月、潮水、月光、芳甸、花林、霰、流霜和沙汀。
在这十种意象中,江、月无疑是核心意象。
大海、潮水的选择是为了衬托出江流的广阔与渺远,给人营造出一种阔大无边、横无际涯的感受。
芳甸、花林、霰、流霜、白沙的使用则全部是为了映衬出月光的皎洁,是月得以表现的媒介。
因此,这一部分要将几个意象的主从关系确定之后,再来赏析。
在这一部分的教学实践中可选用“还原法”进行教学,即要求学生根据此八句,完成一段景物描写,并限定要求(或静谧、或神秘、或纯洁、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王国维这样说。
同样的事物,由不同的主体来进行赏析,根据不同的情感预设的条件来欣赏,其结果也一定是千差万别的。
下面引述两段还原的景色描写:例1 :春潮涌动,涌出一轮明月,江面似与大海相连,宽广无垠。
月华如水,随波而漾。
银辉轻洒,将春江浸染成梦幻般的银色。
江流绕芳甸,月色笼花树。
汀上白沙,空中是空中的霜珠,还是那洒向人间的月光啊!流霜,都融入了这一片月色之中时间难以分辨这究竟例2 :在那浩浩荡荡的江流入海处,海天一色,春潮无边。
春江花月夜的艺术魅力与意境
1. 引言
《春江花月夜》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的作品,被公认为中国绘画历史上的杰作之一。
它以绚丽多彩的春江景色和富有诗意的月夜氛围,展示了中国传统绘画独
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意境。
本文将探讨《春江花月夜》的艺术魅力以及它所
表达的意境。
2. 艺术魅力
2.1 构图与颜色运用
张择端巧妙地运用构图技巧,将画面分为三个部分:上半部分描绘了山水景观,中间是湖泊和小舟,下半部分则展现了人物活动。
他使用明亮而丰富多彩的颜料,使整幅画面充满生机与活力。
2.2 精湛绘画技法
张择端善于运用笔触、渲染和晕染等技法,通过这些精美而细腻的表现方式,
赋予作品更加真实和立体感。
绘画中的花卉、草木和人物都被描绘得极为细致
入微,彰显了他的高超绘画技法。
3. 意境
3.1 回归自然与宁静
《春江花月夜》所展现的景色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安详。
作品中清澈的湖水、远处的山峦、繁盛的花朵和在水中划行的小舟,营造出一个纯净而恬静的环境。
3.2 风雅诗意与闲适情怀
这幅画作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风雅诗意和闲适情怀的追求。
其中包含了很多诗情画意的元素,如遥望山峰脚下有渔翁、酒肆等,给人一种闲适和优雅的感觉。
4. 结论
《春江花月夜》以其丰富多彩的构图、精湛绘画技法以及宁静闲适的意境,在艺术上展现出非凡魅力。
它是中国传统绘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品之一,给观者带来了美的享受和心灵上的平静。
通过对这幅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绘画艺术的特点和魅力。
(字数:303)。
浅析《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美学价值【摘要】《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融合了音乐与绘画的结合,通过意境的表现手法展现出深远的内涵。
作品运用色彩与光影的巧妙运用,以及形象的抽象表现,展现出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
这首诗歌深刻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象,同时又寄托了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与追求。
《春江花月夜》的艺术价值不仅体现在其音乐和绘画的组合上,还体现在后世艺术影响和人们对其深刻的赏析上。
这首诗歌不仅在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艺术典范。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艺术美学、音乐、绘画、意境、色彩、光影、形象、抽象表现、意象、内涵、艺术价值、影响、赏析。
1. 引言1.1 《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介绍《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张若虚所作的一首诗,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夜中的美景,诗人以婉约细腻的笔法,描绘出春江水的清澈,花儿的娇艳,月光的皎洁,夜色的幽深,展现出一幅繁花盛开、月华皓洁的美丽春夜图景。
《春江花月夜》具有浓烈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张若虚是唐代著名诗人,他以婉约细腻、情感抒发、富有想象力而著称。
他的诗作以描写自然美景和表达内心情感为主,深受当时文人雅士的喜爱。
《春江花月夜》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张子虚之名篇”,流传至今。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浓厚的艺术气息,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向往,对美好的追求,展现出一种深邃而高远的审美情感。
《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介绍,揭示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意境描写,为我们深入了解和欣赏这首诗提供了重要参考。
1.2 《春江花月夜》的意境描写《春江花月夜》的意境描写是其艺术美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诗歌的形式,作者以天然的风景作为载体,描绘了春天江边的美景,展现了一种清新、淡雅、如梦如幻的氛围。
在诗人的笔下,江水流淌,花朵盛开,月光洒落,形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景象。
声乐随想曲《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分析声乐随想曲《春江花月夜》根据同名民族管弦乐改编而成。
作品从创作体裁、曲式结构、演唱方法和伴奏形式等方面,将中西方的音乐元素和审美意识融会贯通,用声乐艺术和高超西化的花腔演唱技巧诠释中国古典名曲,创造出十分新颖独特的演绎效果,使之成为艺术歌曲民族化的经典之作,彰显了中国艺术歌曲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选材民族经典化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七言诗《春江花月夜》在我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长诗以自然美、哲理美、人情美以及艺术形式美而受到人们的特别重视,成为诗歌撰写的范本。
诗歌《春江花月夜》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富有哲理意味,诗人将自身内在的真情实感溶浸在春江月色的美景之中,营造出一个心物交感、情景相生、时空叠合、虚实互补、空明纯美的诗歌意境。
奇妙的艺术境界令人探索不尽,玩味无穷,为后人传送不已,获得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上海民乐团“大同乐会”的柳尧章约在1923年将著名的琵琶古曲《夕阳箫鼓》改编成民族管弦乐合奏曲,郑觐文认为此曲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意境非常吻合,便建议改名为《春江花月夜》,并标注了10个提示音乐内容的文字小标题。
这一创举使这首抒情写意的民族管弦乐插上令人心驰神往的名作诗题的翅膀,升腾得更高更远,大大提升了改编后民族管弦乐的艺术效果和影响力。
“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
”[1](P235)全曲宛如“一副气韵生动,笔触秀丽的山水长卷”[2](P125)引人入胜,深受国内外听众的青睐与珍爱。
在世界音乐文化相互渗透,人们精神生活需求多元化的今天,用现代人的观念和新的创作手法使传统音乐的表现形式不断更新发展,广泛长远的流传下去,对中国传统音乐精华进行创造性的改编,我国作曲家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与贡献。
乐曲先后由黎英海改编为钢琴曲,陈培勋改编为交响音乐诗,刘庄改编为木管五重奏。
也谈《春江花月夜》的三重艺术境界
作者:王长伟
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5年第07期
摘 ;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诗,以春、江、花、月、夜,体现了人生最动人最具魅力的良辰美景,使人不由得沉醉于美好,沉思于人生。
诗情画意、冥思哲理的高度统一也构成了奇妙的艺术境界。
本文试浅谈一下《春江花月夜》的三重艺术境界。
关键词:诗画同构 ;悲天悯人 ;关照同情 ;生命意识
《春江花月夜》一诗,全篇描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最具魅力的良辰美景,使人不由得沉醉于美好,沉思于人生。
诗情画意冥思哲理高度统一也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一、明丽澄澈的诗画同构
诗人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明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
明月随潮,情景历历。
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江水以活泼的生命。
诗人用生花妙笔随意点染,便渲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妙之“花”,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
“月”是诗中情景兼融的具体意象,月是全诗中通贯上下的丝线,月引诗情,诗情随着月华的升落而起伏曲折。
月华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
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意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清明澄澈得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嫩绿的春色,宛转的江流,半开的花蕾,银色的月光……在这一刻,静谧的夜晚构成了一个明丽晶莹的月光世界。
月光下的世间绰约迷离呈现出的美的境界,更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心理。
刘勰《文心雕龙》说:“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追求的正是这种文艺美学的审美关照。
这种艺术境界恰似晶莹澄静的月色,如明月在松间朗照一样,澄澈明净,如清泉在石上淙淙的流淌一样,流畅自然。
而此时此刻的历经者和感受者,经月光清洗过后的心湖,只有一片月光在静静荡漾,人心也随之晶莹剔透。
由心见性,以此心静观明月朗照,月华如水,轻轻柔柔铺在这宁静的港湾。
心静与月明相契合,创造出澄澈静幽的审美境界,这正是中国文学所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同时也是诗画同构的绝佳写照。
二、悲天悯人的关照同情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月与人,谁是谁最初的邂逅?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因景生情,因情而爱,因爱而
求。
求,既是热烈的追寻和探索,也是内心对于自己所钟情事物的渴望与期盼。
可是此时的他却迷惘了,何人初见?何年初照?天与人,这是一种永恒的探索,历代诗人总是举头望明月,低头赋新诗。
此时作者将月亮与人相对照,体现人与天融为一体的浓郁的生命关照和悲悯情调!这种问询是作为人世间主体的人对于自己的未知发出的提问,是为了更好的把握人这个主体本身而把月拿来作为关照,既是同情着月的初照、初见的孤独与寂寞,也是对于人本身于月的初照初见的探究与悲悯。
此时的人已然成为了月的陪衬,而月的孤独与寂寞,不正是诗人此时心境的写照吗?孤独者或许并不寂寞,因为内心是温暖的,这恰恰是诗意得以产生的前提和意境。
然而诗人此时却一定是孤独的,因为此时的月,因为此时的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阔达的境野,进一步延伸了宇宙与永恒的思考与关怀,有着强烈的宇宙空间意识。
月亮在传统的文化中承担了孤独失意的美学意象,月亮美学的结构形式与艺术生命的情感体验发生了同物对映效应,对象因此可以移入人的感情,即月与人相互的移情入境,同情共境。
春江花月夜,以月升开篇,最后以月落结篇: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闺中思妇,自然是“愿逐月华流照君”的,月亮既然是沟通二者的共情物,那么在外的游子当然也可以想象自己“应照离人妆镜台”。
恰恰是在这种共情于境的此时此刻,游子如许的离愁,伴随着月华如霰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上,闺中思妇也应该是“可怜楼上月徘徊”的——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太遥远的相爱——那好吧,既然如此,不能够醉赏花阴下,那就千里共婵娟吧。
这时我们就会发现,此诗的作者,是在悲天,也是在悯人。
悲天,因为月是有阴晴圆缺的,悯人,因为人是有游子思妇的。
在月与人的相互观照中,一方面突出和强化了月作为失意孤独、凄清的美学意象,一方面由此也凸显了孑孑人独立、茕茕以相照的孤独者和客居游子的孤独与失意。
但同时又提出了一个与之对应的命题,那就是月和人的偶合。
当独孤的两个个体以一种同命相连的眼睛和思想去观察对方的时候,不由得在对对方的审视和同情的观照中,获得了心理上的慰藉。
这种慰藉,既是对对方深深地同情和理解,也是由彼及此,产生的对自己的同情和安慰。
于是,在这种情境中的双方,在这种相互的关照同情中,完成了对自己心情的调整——因为对方也有与自己一样的情境,故不再觉得自己孤独失意,因为对方也和此时的自己一样,于是从心底便觉得有了“伴儿”,即在这个世界上原来还有和我处于一样情境的孤独者,于是在心里猛然产生和拥有了共同的心理和语言——于是不再孤独,甚至于在心理上完成了圆满——月和人可以相互陪伴相互慰藉。
闻一多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说:“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伤情已然淡去,共情悄然渲染,同情于同境,关照于同情,这就把传统文人的传统情思又扩大和提高了,扩大了伤己伤月的伤情诗意,提高了人月比拟而产生的悲天悯人的关照同情。
三、青春朦胧的生命意识
全诗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瑰丽而奇妙的画面。
张若虚在诗中营造的意境寓缥缈于高远,词采明丽,情深趣远。
如同给我们打开了一轴鲜妍明媚的画卷。
诗人写作上采用了歌行体制中常见的转韵、铺陈颇具婉转的节奏感,使之读来增添了声律和谐、含思婉转的韵味。
全诗所叙意象为夜月下的春江与花——烟笼寒水月笼沙——朦胧月光里一切都像笼着轻纱的梦。
梦境里春江边,诗人在面对宇宙的壮阔时内心的思情被自然的情境所吸引所陶醉。
在这个时候我们发现,这首诗里少有甚至于不见了思妇常有的因失望而产生的郁闷和愤恨,反而多了与人与月的
从容与同情。
换句话说,笔者宁可认为作者的感情基调是秾丽明快的而不是纤弱无力的,是阔达从容的而不是抑郁愤懑的,是青春朦胧的而不是老气横秋的。
毛先舒在评价此诗时强调指出“不事粉泽,自有腴姿,而缠绵蕴藉”。
这就指出了这首诗在结构章法和意境情感两方面的高超。
一方面张若虚没有从根本上脱离传统文学或者说在他之前的文人的窠臼,依旧以女性意味的敏感纤弱来表现诗人对青春韶华、美景良辰的慨叹与伤感。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更要看到,张若虚的诗歌意境要更为阔达开朗。
开阔的时空视野使诗中的悲凉与失意的意味减少了很多,更多了一些对自己(本体)的把握,对内心的感情、世间人事的思考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究。
闻一多先生就专门说它的宁静爽朗中有强烈的宇宙意识。
而张若虚是把对自我的问究、宇宙的探究、生命的追究放在一起来观察和思考的,即诗人是把自我意识、生命意识、宇宙意识合为一体的。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些明快流畅而又略带感伤迷惘的诗句,体现出诗人独自对“月”的孤独体验,是由月及人的反观并在这种反观中扩而大之,展开了对“人”这个本体和“月”这个客体在无尽时空中的对立统一的追问,当把这个命题追问到极致,也便产生了人这个宇宙中的本体对于无尽的时空的探究——当人注意到这个命题并进行观察和思考的时候,反映的恰恰是人激情蓬勃的生命力与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而这种精神状态无疑是青春的。
当然,这种观察与思考因自身的有限性和时代的局限性可能是朦胧和懵懂的,此时的困惑也是一定的:“何人初见”又“何人初照”?而历时的来看,又是“照何人”呢?可是人的生命的有限性,也只能让我们看到共时性的“江月年年只相似”了。
但是无疑的,这确是人对于生命存在的意义的反观和考察,是人对自己生命意识的高度关注和深刻思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李泽厚认为张若虚在诗中所流露的这种意识是走向成熟期的青少年时代对人生、宇宙的初醒觉的自我意识。
(王长伟 ;泰山职业技术学院 ;2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