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精品讲义 第31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19 MB
- 文档页数:19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人教版群落的结构及演替教案.doc《群落的结构及演替》考纲展示考频考纲解读群落的结构特征(Ⅰ)☆识别群落,举例说出种间关系的类型,说明群落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及意义群落的演替(Ⅰ)☆☆阐明群落演替的过程,区别两种类型的群落演替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Ⅰ)☆学会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方法考点一:群落的结构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的集合。
一、群落的物种组成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群落的丰富度越高,群落的结构也越复杂。
如从热带到两极,物种多样性减小;随海拔增加,物种多样性减小;随水深增加,物种多样性减小。
二、种间关系类型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捕食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变化羊和草;狼和兔等竞争一般来说,生态位越相近的生物,竞争程度越激烈。
牛和羊;农作物与杂草;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互利共生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大豆与根瘤菌寄生A寄生者;B寄主对寄生者有利,对寄主有害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例:采蜜的蜜蜂回巢后便围绕蜂房以跳舞的方式将发现的蜜源告诉同伙,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A.种内互助 B.种内斗争 C.互利共生 D.竞争三、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特点:分层现象原因:森林植物的分层与光照强度有关,动物的分层与食物、栖息场所等有关。
高山植物的分层与温度有关,水生植物的分层与光照有关。
1、水平结构特点:镶嵌分布(即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原因:受地形、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例:下例说法正确的是( )A、生长一致的稻田不存在垂直结构B、高山长草,低处长大树的现象是垂直结构C、只要有生物群落就有一定程度的垂直结构D、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考点二:群落的演替1、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第31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考纲要求] 1.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2.群落的演替(Ⅰ)。
3.实验:(1)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2)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考点一群落的结构[重要程度:★★☆☆☆]一、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1.群落(1)概念要点:①同一时间;②一定区域;③各种生物种群。
(2)特征:物种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
2.群落的物种组成(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丰富度①概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②常用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二、种间关系[连线]三、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
1.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下面是四种生物关系的坐标图及关系特点(1)互利共生的坐标图及特点依次是④⑧。
(2)寄生的坐标图示及特点依次是①⑤。
(3)竞争的坐标图示及特点依次是②⑦。
(4)捕食的坐标图示及特点依次是③⑥。
(5)若竞争如图表示,如何解释此现象的出现?答案 A 、B 两种生物生存能力相当。
2. 观察下列图示,完成群落的空间结构的相关问题(1)写出图中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A 图:垂直结构;B 图:水平结构。
(2)根据上图分析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A 图:①植物分层:光照;②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B 图: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易错警示 与群落结构有关的3点提示(1)大鱼吃小鱼⎩⎪⎨⎪⎧⎭⎪⎬⎪⎫同种鱼——种内斗争不同种鱼——捕食均有利于种群的生存和繁衍。
(2)寄生和共生都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主要区别是看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有害(寄生)还是对双方都有利(共生)。
(3)山上山下和南北地区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温度;东西地区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水分。
1.(2012·福建卷,3)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处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图。
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A.纯茶园物种数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6月份时最为复杂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答案 C解析由图可知,三种茶园中纯茶园物种数最少,营养结构最简单,抵抗力稳定性最差,易产生暴发性虫害,A错误;题图只表明10月份杉茶间作园物种数最多,但无法得知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大小,B错误;图中显示梨茶间作园在6月份时物种数最多,此时营养结构最为复杂,C正确;人类的生产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错误。
2.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 cm,网身长145 cm,网目孔径 0.169 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下表(单位:个):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双选)( )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的种群密度小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答案BC解析由表中信息可知,甲类群中物种种类比乙类群中物种种类少,因而可确定甲类群的丰富度小,乙类群的丰富度大;通过表中数据分析比较可知,乙类群中物种7的种群密度较甲类群中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而物种4在甲类群的种群密度较乙类群的小。
3.如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合理的是 (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答案 C解析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动物的分层主要取决于植物的分层,与动物的食性和栖息环境有关;在农业生产上要合理搭配种植作物品种,从而提高光能利用率,属于植物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但合理密植反映的是同一种群内植物的种群密度,不属于群落的空间结构,所以C项错误。
巧辨几种种间关系曲线(1)互利共生曲线——同步性变化(同生共死)。
(2)捕食曲线——不同步性变化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在捕食数量关系图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其一,依两条曲线的关系,捕食者随着被捕食者的变化而变化,如图中A先达到最多,B随后才达到最多,即曲线B随着曲线A的变化而变化,故B捕食A;其二,依最多个体数,被捕食者的个体数通常多于捕食者,故由图中A的最大个体数多于B的,也可推出B捕食A。
(3)竞争曲线——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降为0,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竞争,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
考点二群落的演替[重要程度:★★★☆☆]1.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演替过程(以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例)3.演替的类型[连线]1.群落演替中两种类型的不同点2. (1)方向:一定的方向性。
(2)能量:群落有机物总量增加。
(3)结构:营养结构变得复杂,物种多样性增加。
3. 群落演替的原因(1)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
(3)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
(4)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5)人类活动的干扰。
易错警示 与群落演替有关的2个误区(1)演替不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任何环境下的演替都要最终达到一个成熟阶段,这时候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
此时物种与环境之间高度协调,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也高。
(2)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
1. 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现象明显B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也是一种群落演替现象C .在草本植物阶段,各种昆虫进入不会影响群落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D .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答案 B解析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过程中均有竞争现象,且现象明显;“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是古道在没人行走后所发生的次生演替的现象;在草本植物阶段,各种昆虫进入使群落中物种种类增加,群落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增强;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
2. 下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B .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C .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相同D .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答案 C解析 乙的物种丰富度从0开始,故乙是初生演替,而甲是次生演替。
在气候适宜的情况下,甲、乙可演替为森林。
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
3. (2013·江苏卷,10)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B .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C .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D .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答案 B解析 本题只需读懂表格提供的数据信息即可确定正确答案。
通过移栽植物可提高某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从而提高其稳定性,B 正确。
实验十五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重要程度:★★☆☆☆]1. 实验原理(1)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
(2)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3)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实验流程得出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易错警示与该实验有关的5个注意点(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2)尽可能多的收集小动物。
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
(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
(5)注意安全,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
1.下列有关土壤小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小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B.土壤小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小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答案 C解析由于土壤小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同,所以不同深度的土层分布的小动物种类有所不同,体现了土壤小动物群落结构的分层现象,A错误;土壤小动物的种间关系主要体现为捕食和竞争关系,B错误;土壤的盐碱度不同,生活的土壤小动物种类有差异,体现了土壤小动物群落的水平结构,C正确;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应该用取样器取样法采集不同土层的小动物类群,D错误。
2.下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装置的花盆壁a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B.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C.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来采集D.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答案 C解析由图可知,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来采集,其中的花盆壁a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以放到试管中。
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一般我国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木本植物的物种越丰富。
2.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现象则与栖息条件和食物有关。
3.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称为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4.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高考模拟提能训练高考题组1.(2013·海南卷,25)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