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2018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9有理数的乘方课件(新版)北师大版
- 格式:ppt
- 大小:1.83 MB
- 文档页数:17
教课要点与难点教课要点:1.认识乘方运算结果的变化规律.2.能进行较为复杂的有理数乘方运算.教课难点:进一步理解乘方运算中的括号、符号问题.学情剖析认知基础:本节课是“有理数的乘方”第 2 课时.在第 1 课时中学生已经理解了乘方的意义,会进行简单的乘方运算,并初步认识了乘方运算结果的变化规律,但对乘方运算结果的变化规律缺少整体性的认识,并且进行有理数的混淆运算的能力不足.活动经验基础:学生经过研究有理数的加减乘除及乘方的运算法例和运算律的过程,亲身经历了概括、猜想、考证、推理、计算、沟通等数学活动;理解了有理数的算理,进一步领会了化归的思想方法;体验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亲密联系及数学活动的研究性及创建性.教课目的1.全面认识当底数大于 1 及小于 1 时乘方运算结果的变化规律,发展学生的数感.2.进一步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并能解决一些有关的数学识题.3.能进行较为复杂的有理数乘方运算.教课方法本节课采纳“指引——自主研究”的教课模式,经过创建情境,为学生搭建展现思想过程的平台,全面认识乘方运算结果的变化规律,发展学生的数感.借助变式例题和反例练习,指引学生亲自经历察看、思虑、对照、计算、沟通等研究过程,培育学生进行较为复杂的有理数乘方运算即简单的混淆运算的能力并培育学生反省的意识与习惯.经过将教师的“引”与学生的“探”融为一个和睦的整体,使教课活动成为在教师指引放学生的一种自主研究的学习活动,在研究中形成自己的看法,提高计算能力、判断能力和自主研究的意识.教课过程一、情境引入设计说明教师经过设置问题情境,从生活中的实质问题作为新知识的有效切入点,既表现了数学知识根源于生活,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有点小聪慧但学习不勤苦的人,刚走出校门就到一家企业打工,感觉打工很辛苦,就想着怎样利用自己的小聪慧从老板那边多赚点钱.一天他想到了数学中的乘方知识,假如和老板签署这样的合同,让他第一天给我 2 分钱的薪资,次日给 4 分钱,第三天给 16 分钱,此后每日给的钱数是前一天钱数的平方, 6 天后就会发大财,老板会破产.我想老板只看到头几日的薪资只可是是几毛钱,说不定会答应的.想到这里,他立刻跑去处老板说明自己的想法,没想到老板真的一口答应,并和他订下合同:本企业员工某某,经自己赞同,改日起的薪资按以下方案发给:第一天发给0.02 元,此后每日发的钱数为前一天发的钱数的平方,限期 6 天.哪知道 6 天后老板叫财务给了他 3 分钱,就这 3 分钱仍是送了人情,他的薪资根本就没有 3 分.你知道为何吗?为了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应组织学生在独立思虑的基础长进行合作沟通,第一引导学生察看、思虑结果的巨大反差是因为底数的不一样,而后对照、概括得出当底数大于1时,它的平方比底数大,且跟着平方次数的增添,它的结果增添的速度是相当惊人;当底数小于 1 时,它的平方比底数小,且跟着平方次数的增添,结果以相当惊人的速度减小.进而对乘方运算结果的变化规律形成整体性的认识,初步培育发展学生的数感.教课说明当底数大于 1 及小于 1 时乘方运算结果的变化规律比较抽象空洞,单凭教师解说学生很难领会,并且无聊的练习使学生很简单感觉无聊.创建薪资的问题情境,是使学生参加学习的最好的“迷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处在一种新鲜的、活跃的思想之中.二、例题剖析例1( 教材例 3)察看例 1 的结果,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与伙伴进行沟通.1例 2计算:(1) -3×24;(2)( -3×2) 4 ;(3)( -3) ×( - 5) 2;(4)[( -3) ×( - 5)] 2;(5)( -2 ( -4×3) 2 .4×3) +解: (1) -3×24=- 3×16=- 48; (2)( -3×2) 4=( - 6) 4= 1 296 ; (3)( -3) ×( - 5) 2= ( -3) ×25=- 75; (4)[( -3) ×( - 5)] 2= 152=225;(5)( 2 2+ 144=- 36+ 144=108.-4×3) + ( -4×3) = ( -4×9) 教课说明本例题设计了 5 个小题, 能够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 再与同学沟通, 培育他们的计算能力,而后指引学生对照 (1) 与 (2) 、(3) 与 (4) 、(5) 式加 号前后的运算, 思虑结果不一样的原由,领会运算次序不一样,结果不一样,进而培育学生反省的意识与习惯. 三、解决实质问题(1) 教材中的“做一做”. 学生着手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意想不到的, 一张纸对折 20 次后的高度有几层楼高.进而领会“底数”的作用.(2) 教材中的“想想”.领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反应练习1.判断以下各题的解法能否正确,假如错误,请给出正确的解答:(1) - 22×( - 32) = 4×( - 9) =- 36; (2)( -2) 2×( - 3) 2 =4×( - 9) =- 36; (3)( -22) ×( - 32) =4×( - 9) =- 36;(4)( -2) 2×( - 32) =4×( - 9) =- 36;2 2=- 36+ 144= 108.(5)( -4×3) - ( -4×3) = ( -4×9) - ( - 144) 答案: (1) ×; (2) ×; (3) ×; (4) √; (5) ×. 正解: (1) - 22×( - 32) =- 4×( - 9) =36; (2)( - 2) 2×( - 3) 2=4×9= 36;(3)( -22) ×( - 32) =( -4) ×( - 9) = 36;22(5)( -4×3) - ( -4×3) = ( -4×9) - 144=- 36- 144=- 180. 教课说明 在教课中, 教师不只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对的, 还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错的, 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怎样更正.此题练习设计了 5 个小题, 并不是每一个小题的答案都是错误的, 需要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虑判断每个小题的对错,找寻错误的原由,在与伙伴思想的碰撞中澄 清、 加强认识. 既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又有益于调换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培育学生自主学习 的能力.五、讲堂总结 学完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感悟?还有哪些疑惑?教师参加学生议论, 共同概括总结出: 1.当底数大于 1 时,跟着乘方次数的增添,它的结果增添的速度相当惊人;当底数小于 1 时,跟着乘方次数的增添,结果以相当惊人的速度减小.2.较为复杂的有理数乘方运算要特别注意括号和运算次序,括号和运算次序不一样,结 果不一样.评论与反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不该考虑怎样去控制学生的学习活动, 而应当考虑怎样创建优秀的学习环境去促使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本节课教师第一为学生创建了薪资的问题情境,引起了学生的认知矛盾,而后经过学生自己经历察看、思虑、对照、类比等研究过程获得问题的答案.同时,本节课教师多次用到了对照的方法,比如薪资问题中 2 分和 0.02 元的情境对照, 例 1 在学生自己计算解决问题以后前后两个小题及同一个小题的两部分之间的反省对 比,练习中正确答案和错误答案的正反对照等,使学生在对照中澄清认识、提高能力.2。
《有理数的乘方》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程内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九节《有理数的乘方》.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有理数乘方是有理数的一种基本运算。
从教材编排的结构上看,共需2个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加、减、乘、除运算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它既是有理数乘法的推广与延续,又是后面继续学习有理数混合运算、科学记数法和开方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铺路架桥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在知识掌握方面,由于学生刚学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对许多概念、法则的理解不一定很深刻,容易造成知识的遗忘与混淆。
所以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应全面系统的加以讲述。
在知识障碍方面,学生对有理数乘方中相关概念的理解及其符号规律的推导、应用方面可能会有模糊现象。
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在学生特征方面:由于七年级学生具有好动、好问、好奇的心理特征。
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特征,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与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⑴、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意义;能够正确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⑵、过程与方法:在生动的情景中让学生获得有理数乘方的初步体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经历从乘法到乘方的推导过程,从中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
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通过观察、推理,归纳出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拓展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3、教学重点与难点:有理数乘方的意义及运算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有理数乘方中幂,指数,底数的概念及其相互间关系的理解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法学法1、教学策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并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