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根据社会需求制作气象类电视节目
- 格式:docx
- 大小:8.68 KB
- 文档页数:4
打造一个人人都需要的中国气象频道张开荣(北京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北京100081)摘要本文将从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收视情况入手,分析观众对气象的需求,比较美国气象频道的创办和发展历程,介绍中国气象频道过去一年发展情况、频道目前的状况,以及对未来发展前景的展望。
阐述一个观点:在当今社会,每个人都需要气象频道,建设中国气象频道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是国家防灾减灾,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也是公众追求健康安全生活的好帮手、好伙伴。
关键词:气象频道服务天气预报前言2006年5月18日,中国气象频道正式开播。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到2007年7月,中国气象频道已经在北京、天津、珠海、太原、山西省网等省市落地,6月已进入中南海。
然而,对于新生的中国气象频道,不少人存在着这样的疑问:"天气预报需要一个频道吗?有那么多播出内容吗?""谁需要一个气象频道呢?"本文将尝试着解答这个问题,先从大家最熟悉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说起。
1 电视天气预报----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在今天的社会,估计很少有人不需要天气预报。
在城市,每天上班、周末活动、出差旅行,都要提前了解天气预报;在农村,日常劳作,抢收抢种,更离不开最新的天气预报和中短期的天气预测。
人们通过了解天气预报,来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也通过了解天气预报,来关心自己远在他乡的亲友。
天气预报有多重要,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平均收视率居高不下,远远超过新闻、电视剧、娱乐节目等其它所有电视节目。
我们先来看一张2007年5月中国30个主要城市的电视节目收视排行统计表:全国30城市电视节目收视排行(CSM Media Research)城市节目播出频道平均收视率(%)在当地主要频道节目收视排行北京天气预报北京卫视13.31天津天气预报CCTV-116.21上海天气预报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6.98重庆天气预报CCTV-16.04广州未进前10名深圳未进前10名成都天气预报CCTV-12.98杭州未进前10名长沙天气预报CCTV-16.62西安天气预报CCTV-17.91武汉天气预报CCTV-16.71哈尔滨天气预报CCTV-17.02南京未进前10名兰州天气预报CCTV-1 31.12长春天气预报CCTV-1 7.71昆明天气预报CCTV-1 7.71福州天气预报CCTV-1 4.41南宁天气预报CCTV-1 4.41沈阳天气预报CCTV-1 3.99银川天气预报CCTV-1 25.91乌鲁木齐天气预报CCTV-1 19.11石家庄天气预报CCTV-1 19.12合肥天气预报CCTV-19.72太原天气预报CCTV-125.42郑州天气预报CCTV-113.81贵阳天气预报CCTV-117.42南昌天气预报CCTV-116.22济南天气预报CCTV-117.12看云说天气山东电视齐鲁频道14.87书匀说节气山东电视齐鲁频道14.18呼和浩特天气预报CCTV-128.91海口天气预报海南电视台综合频道10.81从上表可看出,2007年5月,在全国30个主要城市中,天气预报节目在13个城市中排行第一,在9个城市中排行第二,济南有三个与气象相关的节目进入前十名。
新媒体环境下气象影视节目的创新发展策略一、内容创新是关键在新媒体环境下,气象影视节目需要更加突出内容创新,以吸引和留住观众。
传统的气象影视节目通常以天气预报为主,内容相对单一、呆板,难以引起观众的兴趣。
气象影视节目可以通过引入更多的元素和互动性内容,例如通过交互式天气播报、天气趋势分析、气象科普知识等,提升观看体验,增加观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性,吸引更多的观众。
可以在内容上融入更多的实时信息和娱乐元素,例如气象赛事直播、气象纪录片等,丰富气象影视节目的形式和内容,实现内容创新。
二、技术创新提升观看体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气象影视节目也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来提升观看体验。
可以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实现气象实景演播,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天气变化和气象事件的影响。
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个性化定制的天气预报,根据用户的地理位置、兴趣爱好等进行精准的天气预测和推荐,提升用户体验。
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气象影视节目的互动性和个性化,满足观众对于更高质量观看体验的需求。
三、多平台整合拓展传播渠道在新媒体环境下,气象影视节目可以通过多平台整合,拓展传播渠道,实现更广泛的传播。
除了传统的电视台播出之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移动端应用、社交媒体等新媒体渠道,进行气象影视节目的多平台传播。
可以在视频网站、全民直播平台、社交媒体平台上开设气象直播、气象科普短视频等,吸引更多的观众群体。
通过多平台整合,扩大气象影视节目的受众范围,实现更广泛的传播,提高影响力和知名度。
四、与时俱进打造品牌形象在新媒体环境下,气象影视节目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打造品牌形象,以获得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可以通过与行业内的专业机构进行合作,举办气象科普讲座、气象展览等活动,提升节目的专业性和可信度。
可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公众形象。
还可以通过与气象相关品牌进行合作,打造品牌联合推广,提升节目的品牌价值和知名度。
通过不断的与时俱进,塑造气象影视节目的品牌形象,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新媒体环境下气象影视节目的创新发展策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传统气象影视节目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新媒体环境下,气象影视节目如何创新发展,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内容创新、多元化传播、互动体验等方面探讨气象影视节目的创新发展策略。
一、内容创新在新媒体环境下,气象影视节目需要更加注重内容的创新,以吸引观众的关注和参与。
气象影视节目可以加强科普性内容,通过讲解气象知识、解读天气现象,为观众传递更加丰富的气象信息。
气象影视节目可以增加娱乐性内容,借助趣味性的形式和风格,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增加观看的体验感。
气象影视节目还可以进行深度报道,对气象灾害、气候变化等重大事件进行专题报道,提高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二、多元化传播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气象影视节目需要进行传播渠道的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电视传播之外,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
可以通过建立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平台,推送气象资讯、气象视频、气象直播等内容,增加传播的渠道和广度。
可以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创造更加活泼、生动的气象体验,吸引年轻观众参与。
三、互动体验在新媒体环境下,气象影视节目可以加强与观众的互动体验,提升节目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可以设置互动环节,与观众进行互动交流,例如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征集观众的天气观测数据、气象现象照片等,增加内容的多样性和互动性。
可以推出气象互动游戏,让观众通过参与游戏,增加对气象知识的了解和记忆,提高观看的趣味性和学习效果。
还可以开展线上线下的气象活动,例如气象知识讲座、气象体验营等,拉近节目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增加互动体验。
新媒体环境下,气象影视节目需要积极创新发展,不断探索内容创新、多元化传播、互动体验等方面的策略,以适应观众需求的变化,提升气象影视节目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看到更多更优秀的气象影视节目,为观众带来更丰富、更有趣的气象信息体验。
新媒体环境下气象影视节目的创新发展策略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气象影视节目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传统的电视气象节目已经无法满足观众多样化的需求,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气象影视节目需要进行创新,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
本文将从内容创新、传播渠道、互动体验等方面探讨新媒体环境下气象影视节目的创新发展策略。
一、内容创新1.多元化内容形式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气象影视节目可以采用多元化的内容形式进行创新,比如通过实景拍摄、动画模拟、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来呈现气象现象,提高气象节目的观赏性和趣味性。
可以将气象知识融入到娱乐节目中,比如结合气象知识进行趣味性的气象竞猜、气象小游戏等形式,吸引更多的受众。
2.内容个性化定制在新媒体时代,观众对内容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强,因此气象影视节目需要根据不同观众群体的需求,进行内容的个性化定制。
比如针对不同地区的气象特点和观众偏好,定制不同的气象节目内容;结合大数据分析,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天气预报和气象服务,增加用户粘性。
3.互动性强化在新媒体环境下,气象影视节目可以通过增加互动元素来提高用户参与性。
比如设置气象话题讨论区、用户参与互动游戏等形式,鼓励观众参与和互动,增强气象节目的社交属性,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二、传播渠道1.多平台传播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电视媒体已经无法满足观众需求,气象影视节目需要通过多平台进行传播,包括互联网、移动端、社交媒体等。
可以通过建立官方网站、手机客户端、社交平台账号等方式,将气象影视节目内容进行多平台发布,扩大受众范围,提高传播效果。
2.社交化传播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气象影视节目的社交化传播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与用户进行互动和交流,增加气象节目的曝光度和影响力,实现内容传播的社交化和裂变效应。
3.内容付费化新媒体环境下,内容付费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气象影视节目可以通过设置会员制度、付费节目、付费课程等形式,实现内容付费化,增加收入来源,提高节目的持续发展能力。
新媒体环境下气象影视节目的创新发展策略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气象影视节目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新媒体环境下,气象影视节目需要不断创新发展策略,以满足观众的需求,提升节目质量,拓展影响力。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新媒体环境下气象影视节目的创新发展策略。
一、深度挖掘气象知识,提升内容质量在新媒体环境下,观众对气象知识的需求不断增加,他们希望通过气象影视节目了解更多关于天气现象、气象技术、气象变化等方面的知识。
制作团队应当深度挖掘气象知识,提升节目内容质量。
可以邀请气象专家参与节目制作,介绍气象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最新研究成果,增加节目的专业性和可信度。
结合当下热点事件和气象现象,制作相应的解说和分析节目,使观众在娱乐中获得知识。
二、多样化节目形式,提升观赏性新媒体环境下,观众对于节目形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传统的气象报道形式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因此制作团队需要创新节目形式,提升观赏性。
可以通过动画、纪录片、科普讲解等形式,为观众呈现更加生动、有趣的气象知识。
还可以考虑加入互动元素,与观众进行互动交流,增加节目的参与感和娱乐性。
三、拓展内容领域,丰富节目主题在新媒体环境下,气象影视节目的内容领域可以进一步拓展,丰富节目主题。
除了传统的天气预报和气象科普节目外,还可以拓展到气象灾害预警、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相关领域。
通过制作这些内容,可以让观众更加全面地了解与气象相关的知识和信息,提高气象影视节目的实用性和吸引力。
四、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拓展传播渠道在新媒体环境下,气象影视节目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拓展传播渠道。
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视频网站、移动客户端等平台,与观众进行更加便捷和快速的互动和传播。
还可以考虑与新媒体平台进行合作或者联动,扩大节目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五、加强用户体验,提升观众参与度在新媒体环境下,观众的参与度和体验感是关键因素。
气象影视节目需要加强用户体验,提升观众的参与度。
浅谈如何更好做好《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摘要湛江气象局和湛江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天气预报》栏目的整改工作已经凸显成效,对整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经验进行探讨和总结。
关键词天气预报;整改天气预报播报最先是在电台里产生,电视产生以后,声音预报再加上直观的图形展示,天气预报遂成为老百姓们居家旅行,必备节目。
我市电视天气预报自1992年开播以来,一直是全市新闻类节目收视率最高、最受观众欢迎的电视节目之一,但是随着电视频道的增多,人们的需求的变化,激烈的媒体竞争,越来越多的发现现在的百姓不仅仅是留意天气变化与温度之差,而是越来越多的人在意,这微妙的天气变化与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于是,在局领导的支持下,我中心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节目改版。
本文就整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经验进行探讨和总结。
1天气预报节目整改前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1改版前后的比较整改前的天气预报节目的制作比较简单,内容包括天气回顾、云图分解和具体城市预报,整个过程的声音都是合成音,整体制作出来后,画面声音不协调,合成声音用词都是气象用语,专业性太强,观众不容易接受,节目时长短,信息量偏少。
改版后的天气预报节目更名为《港城气象》,时长由原来的2分24秒延长到3分30秒,以休闲时尚的风格呈献给观众,由主持人带出天气回顾、预报24小时气象要素,和天气变化与人们生活的联系,及一些与天气有关的小常识。
而在这几个要素中,画面永远是第一位的,当然这里的画面不止是卫星云图或天气形式图,更加体现的是生活中一切和天气有关的画面,同时还增加了海洋天气预报和各大城市及旅游景点的温度预报,更加人性化,更贴近百姓生活。
1.2存在问题1)主持人稿件撰写的技能。
主持人在讲解天气预报的时候在观众眼里其实就是一个气象专家,所以撰写天气预报稿件的一定是位好的天气预报员,如果对天气预报过程一窍不通,那就很难找到合适的语言来描述天气。
目前我市从事天气预报栏目主持人撰稿件的编写队伍大致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天气预报员改当撰稿人,二是社会招聘撰稿人。
从新闻角度打造宁夏电视气象节目社会越发展,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就越高,对于天气信息的需求自然也不会例外。
我国的气象节目一般都安排在综合新闻之后,部分频道甚至把天气预报放在新闻当中作为常规的子栏目播出,央视一套每天早上的“朝闻天下”就是如此。
从这个意义上说,气象节目就是气象新闻,特别是当天气有重大异常变化时更是重大的气象新闻。
因此,将新闻观念适当引入气象节目对其不无裨益。
一、气象节目要准确就应强调新闻时效观念我们知道,新闻最基本、最核心规律有二,一是真实准确(真实性),二是快捷迅速(时效性)。
并且,两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的,特别是新闻的真实性对时效性有着更多的依赖:新闻事件往往是动态的,变化的,如果新闻报道的时效跟不上,老是滞后于事情的进展,那么新闻的真实性必然要大打折扣。
气象节目同样如此。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老天爷之所以“不测”,就在于影响它的因素太多――天气是由大气当中无数因素合力之下形成的短暂平衡,只要其中任何一种因素发生改变都有可能打破平衡,向另外一种天气形势转变,因此,面对瞬息万变的天气,如果气象节目缺乏足够的应变机制必然会使对天气进行预报的种种努力变得类似于“刻舟求剑”。
譬如,A时预报明天将风和日丽,在当时的情况下作出的这种判断是正确的,但在节目播出后的B时,天气形势发生了逆转,结果第二天可能会有雨,那么此时即便气象部门对原先预测作了重新调整,但受节目播出时段和频次的制约也无法进行更正。
这就是气象节目为什么会屡屡出现“误报”的重要原因,从严格意义上说,这并不是“误报”(因为“误报”从本意来说,属于对天气形势的错误判断),而是预测跟不上变化,或者说滞后的时效性影响了预报的准确性。
在电视新闻当中,解决时效性滞后于事实进展进而影响到新闻真实性这一问题的有效做法是,加大新闻播出的频次和密度,缩短每次节目之间的时间间隔,以充裕的时间来保证事实的任何最新进展都能够得到及时的报道,典型的例子是整点新闻,这是一种以增强时效性来提高准确性的做法。
专业宣传意识和技巧在天气预报节目中的分析天气预报节目是人们获取气象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也是电视节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天气预报节目中,专业宣传意识和技巧的运用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观众的接受度和信任度,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
一、专业宣传意识1.科学、客观的表达方式。
天气预报节目需要通过语言和图像等多种手段对天气情况进行表述,这就需要宣传人员有科学的知识和专业的技术水平,以及良好的客观表达能力。
2. 合理的信息量掌控。
宣传人员在制作预报时,需要考虑到节目的观赏性,避免给观众带来枯燥乏味的感觉,但在此基础上还要保证理性、准确、详实。
3.正确的传播态度。
宣传人员应在传播中注重维护社会公益,要坚持事实和真相,强调态度诚恳、负责任。
1.生动的词语和形象的比喻。
为了让观众更加清晰,更具有分析能力,人们在制作天气预报时,可以巧妙地运用可视化和形象化的表达方式,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形象、娓娓道来的形式。
2.环节设置的合理组合。
环节设置不宜太多、太复杂,体现节目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要根据时间和内容精练出高效的环节,让观众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需要了解的信息。
3.氛围的烘托和声音的处理。
气象类节目在内容的基础上,还需要通过氛围的烘托和声音的处理,营造出一种让观众感觉舒适的感官体验,通过色调适宜的色彩,气氛宜人的音乐,迅速渲染出一种柔和宜人的气氛,使观众产生共鸣,提高信任度。
总之,在天气节目中,专业宣传的意识和技能的运用非常重要,它对于节目的效果、精准度以及观众的接受度都有极大的影响。
因此,天气预报工作者应注重知识和技能的更新与提高,注重专业性和语言表达的规范,打造更加优质有品质的天气预报节目。
新媒体环境下气象影视节目的创新发展策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气象影视节目的创新发展面临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样的环境下,气象影视节目需要打造更加丰富多彩、更具互动性和参与性的内容,不断挖掘新的创意点和思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和用户,促进节目的持续发展。
一、提高内容质量,拓展节目形式二、突出品牌特色,树立品牌形象气象影视节目的品牌特色是创新发展的核心元素,突出品牌特色可以吸引更多的用户和观众,树立品牌形象可以提升节目的品牌价值和知名度。
在品牌特色方面,可以根据不同的受众需求和市场热点,针对性地开发不同类型的气象节目,强化品牌差异化和个性化;在品牌形象方面,可以加强品牌宣传和推广,采用多样化的宣传策略和渠道,如社交媒体、线上展示、跨界合作等,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加强互动体验,提升参与感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互动体验已经成为气象影视节目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
加强互动体验可以提升用户和观众的参与感和满意度,增加节目的覆盖面和品牌忠诚度。
可以通过在线竞猜、签到打卡、在线点赞等方式,增加用户和观众的互动性和参与感;也可以通过线上直播、视频会议等方式进行现场互动和互动交流,提高用户和观众与节目之间的联系和互动程度。
四、多元化营销,扩大节目影响气象影视节目的创新发展还需要多元化营销策略的支持和保障,才能实现更大程度的影响力和价值。
可以通过多渠道推广、多形式合作、线下活动等方式,扩大节目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品牌价值。
可以采用社交媒体平台、线上精准营销、跨界合作等方式,拓展覆盖面和品牌影响力;也可以通过线下演讲、展览、培训等方式进行品牌宣传和推广,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综上所述,针对新媒体环境下气象影视节目的创新发展,需要注重提高内容质量,突出品牌特色,加强互动体验和多元化营销策略,才能实现更有价值的发展和持续增长。
如何更好地根据社会需求制作气象类电视节目
1我国气象类电视节目的现状
1.1气象类电视节目发展现状
信息覆盖范围扩大。
当前,气象类电视节目覆盖的范围日渐扩大,包括传递天气预报、人体舒适度、风向等数据,并逐渐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领域,如开展一些和人们衣食住行相关的播报业务。
除此之外,气象部门和其他部门的联系加强,开展了森林火险预警、泥石流灾害等播报业务。
播出频率有所提高。
目前中国气象频道已经实现了本地气象实时播报,向观众发布最新的天气预报,播出频率不断提高,也进一步提升了气象类电视节目对受众的影响力。
节目娱乐化趋势明显。
随着我国综艺节目的蓬勃发展以及受众娱乐消费文化的形成,逐渐的,气象类节目中也会出现娱乐元素。
1.2我国气象类电视节目存在的问题
节目形式过于单一、节目缺少创意、实用性差,主持人播报气象新闻时运用过多专业术语也是问题之一。
2社会需求对我国电视节目所产生的影响
2.1社会互动需求
考虑到电视节目受众的个性特征,一般会将社会互动需求分成两类:情感体验需求、人际模拟需求。
在情感体验需求
中,受众融入情感,而在人际模拟需求中,如人物访谈节目,情景被受众替代。
不同的电视节目也要根据不同的节目效果,制造不同的互动条件,创造出互动氛围,以满足人们情感体验的需求。
2.2自我共鸣需求在电视节目中,观众往往会对自己熟悉的主持人或来宾给予特别关注,这源于观众本身的选择性记忆。
除了对熟识的主持人给予关注外,观众也更倾向于观看那些和自身经历有相似之处的电视节目。
比如,小孩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海绵宝宝》等动画片,青少年更喜欢观看《奇葩说》《康熙来了》等娱乐性节目,中年人则更偏爱观看家庭伦理情感的节目。
2.3娱乐缓释需求
对娱乐消遣的需求,即为娱乐缓释需求。
当一个受众需要娱乐消遣时,往往会对新鲜的、好玩的人事物尤其关注。
在电视节目中,如果一个严肃学者将其幽默的一面展现出来,有趣的言谈举止不仅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更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节目的收视率。
在气象类节目中添加娱乐元素是一个好的选择,但不可低俗化、庸俗化。
制作一个优秀的电视节目,就必须对受众的不同需求有准确的把握,然后制定出相应的策略,才能让自己的节目被广大受众接受与喜爱。
3根据社会需求对我国气象类电视节目提出的建议
3.1拓展气象类电视节目服务内容
目前我国各省市级气象类电视节目的主要内容是围绕着天气预报,附加一些常规预警信息或是提供一些生活信息,但这些信息欠缺实用性,也没有给受众带来有价值的指导作用。
所以,必须注重对气象类电视节目广度与深度的扩展,为受众的日常生活提供有效参考。
在拓展广度上,节目主持人和编导应着力扩大服务的广度。
同时,重视对气象类电视节目深度的扩展。
1)开设本地化气象类节目。
2)使受众获取到更多的信息。
3)增加与受众的互动。
只有了解受众需求,才可以为受众提供更贴心的气象服务。
3.2丰富气象类节目的表现形式以往的气象节目形式主要是配音辅以解说,形式过于单一,极易让受众产生审美疲劳,故必须丰富当前的气象电视节目形式。
首先,从单一的取景地点,唯一的主持人这样的模式中跳出,考虑由一位主持变为多位主持同时主持,从单独的演播室延伸至多个取景地点。
另外,增加拍摄地点也可给受众带来更直观的视觉体验,比如增加现场播报的版块。
3.3构建通俗化语言体系气象类电视节目目前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语言过于专业化。
因此,气象节目主持人应该将专业术语“翻译”成通俗语言。
这要求节目编导,主持人换位思考,站在受众角度思考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如何用通俗易懂
的传播方式使信息被有效接收,使传播过程有效进行,增强主持人的魅力。
其次,要减少模糊语言的使用,例如“月中下旬、局部地区”等等,改为准确表述。
3.4发挥主持人个性传播主持人的存在对于一档节目来说就是节目的核心、灵魂。
主持人可以塑造不同的主持风格,例如:知性型、幽默型、专家型。
通常而言,幽默型是最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的类型,故主持人如果足够诙谐幽默,将会大大拉近和受众的距离,还可起到良好的互动效果。
因此,主持人对气象现象独到的见解,能使其在讲解天气时更加游刃有余,经得起专业推敲,让受众更加地信服。
4总结
基于我国当前气象类电视节目的发展情况,我们需要向欧美发达国家成熟多元的气象频道学习,进一步看齐。
这就要求我们致力于电视气象节目的研究与创新,在提供气象信息服务的基础之上,拓展广度和深度,进行品牌营销,向节目形式多元化发展。
同时也要像发达国家的专业频道学习,使中国气象类电视节目成熟起来,向受众提供真正有指导意义的气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