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政治制度
- 格式:doc
- 大小:11.50 KB
- 文档页数:1
近十年匈奴单于继承制度研究综述历史文化学院08级5班刘改歌摘要:匈奴史的研究历来是民族学和历史学的热点问题。
其中单于继承制度研究受到诸家的青睐,本文试将近十年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梳理,以便于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引用。
关键词:匈奴单于继承制度匈奴族是我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之一,见诸记载的历史是自公元前3世纪头曼单于时代至公元五世纪阿提拉的逝世,大约有700多年的历史。
公元前209年,冒顿单于杀父自立为单于,之后逐渐建立起一个可以与中原的汉王朝相抗衡的草原帝国。
公元1世纪,由于内讧,匈奴分为南、北两部,此后匈奴族开始走向衰弱。
南匈奴南降汉朝,北匈奴则在汉王朝和南匈奴的夹击下,频频西迁。
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就是政权的建立。
政权的发展、巩固与政治制度的形成、壮大密不可分。
而政治制度的核心就是最高统治者的继承问题。
具体到匈奴,就是单于位的继承问题。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针对匈奴单于的继承制度问题,一些专家又有了不同的见解,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一、继承方式及其性质诸家均承认单于继承方式主要有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宗族继位(远亲袭位)这三种方式,在此基础上,武沐、王希隆提出了“在呼韩邪单于之前,它的主干是长子继承制,同时它需要兄终弟及以及叔继侄位、侄继叔位等方式来补充。
兄终弟及以及叔继侄位、侄继叔位等虽然只在特殊情况下才得以实行,但仍旧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长子继承制受阻碍时承担衔接和纽带的功能。
”①此后,武沐在研究呼韩邪单于之后的继承制度过程中,又提出:“呼韩邪单于之后,匈奴的王位继承制虽由以前的以子承父为主的继承制一改为传子与传弟相结合的继承制,但也因不同的阶段呈现明显的不同,如单于比之前匈奴实行的是单纯的兄终弟及,之后则实行了传弟与传子交叉继位的混合继承制。
”②但是也有人持不同的观点,李春梅就认为南匈奴时期的单于继承“看似将传子与传弟相结合,但是主线是兄终弟及,优先考虑的是兄弟,同辈兄弟无合适者,再从下一辈的前单于的长子开始",所以针对匈奴的单于继承,她提出了“匈奴的单于继承制度是父死子继为优先原则,兄终弟及为补充,但是南匈奴时期则以兄终弟及为主线。
《汉书·匈奴传》与《史记·匈奴列传》对校刍议汉书匈奴传》与《史记匈奴列传》对校刍议是中国古代的一篇重要史料,也是匈奴历史的研究重要来源。
《汉书匈奴传》是中国魏晋时代的一部史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综合性史料,有关着匈奴人的历史记载也颇多,记叙了匈奴的生活史、自治史、贸易史、文化史、宗教史和管辖史。
而《史记匈奴列传》则是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根据史料所撰写的一部历史文献。
该史书描述了匈奴部落的发展历史,重点刻画了匈奴政治制度、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经济生活等,是我们深入了解古代匈奴的重要资料。
《汉书匈奴传》与《史记匈奴列传》对校刍议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古代匈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从《汉书匈奴传》中可以得知,匈奴部落是一个自治的部族,他们以贩卖货物和畜牧业为主,并在当地建立了商铺和市场,及时交易货物。
因此,他们的经济运作良好。
在宗教方面,他们的传统宗教是萨玛教,而在传统文化方面,他善于骑射,喜欢赛羊比赛,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发展。
从《史记匈奴列传》中可以得知,匈奴部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封建制,主要有王公贵族和庶民三种阶层。
王公贵族拥有土地,土地分配很公平,可以维持部落中庶民的生活。
而庶民也有一定的经济权利和政治权利,比如可以参与贩卖货物、骑射竞赛等。
匈奴部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他们主要信奉萨玛教,认为萨玛教主神是一位可以掌控天地万物的神。
此外,他们也崇尚勇士,认为骑射能力强的人受尊重。
在文化方面,他们的音乐也很兴盛,有许多音乐器可以使用,而且他们也善于造箭弓,练就石灰作弹,也拥有著名的武术拳脚术。
总的来说,《汉书匈奴传》与《史记匈奴列传》对校刍议的研究,让我们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古代匈奴部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为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与文化交流在中国历史上,五胡十六国时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跨越了第三世纪末到南北朝初期,大致上持续了一百多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北部和中亚地区建立了许多小国,由于不同部族在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差异,他们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交流也都各具特色。
一、政治制度五胡十六国时期政权类型多样,但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居于华北、东北的少数民族政权,以鲜卑、羯、氐、羌、匈奴为主要代表;二、分布于西北、中亚的少数民族政权,以鲜卑、汉、羌、氐、羯为主要代表。
他们的政治制度各不相同。
1.华北、东北政权华北、东北的少数民族政权,继承了汉朝的封建制度,即君主兼任军政大权的制度。
其中,蒙古的基督教化的胡人政权的王位世袭、蒙古靼族统治者的王位由诸侯和宰相推举产生、鲜卑政权的君主则是由鲜卑各部推举选举产生。
在他们的政治制度中,封建制度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政权的核心在于王,而贵族也有很大的实际权力,但是这些政权的国土分割不清,以及国家的疆土领地小,早期常以游牧为主,在其基层社会中广泛存在着除赋税、征兵外,每户人家于新春时贡献牲畜及革贝的性质。
2.西北、中亚政权西北、中亚的少数民族政权,则多呈现出部落制政治制度。
具体来说,这些政治制度包括了部落间联盟制、联合单个酋长制、派系政治、藩镇割据等等。
其中,藩镇割据极为显著,因为在这个时期,西北和中亚区域各部族实力不一,相互之间处于薄弱状态。
为了加强实力,许多部族将军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并且在政治和军事上享有独立,形成了一系列藩镇割据的局面。
但是有的地方也会联合多个部落,共同组成联盟政权,例如鲜卑部、氐羌部,他们依靠这种联盟政权的形式,来巩固自己的实力。
二、文化交流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是非常频繁的。
这种交流主要分为以下三种形式:1.书信往来书信往来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一种交流形式。
各少数民族王朝在坐镇统治所在地的同时,还会向其他王朝派遣使节,或者通过书信往来相互通报相互问候,这些书信往来记录下了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演变和情况交流。
匈奴列传知识点总结匈奴列传首先记录了匈奴的起源和迁徙历史,匈奴是众多游牧民族之一,其起源地在蒙古高原一带。
公元前三世纪,由于气候变化和周边民族的压迫,匈奴逐渐向西南迁徙,最终建立了一个庞大的部落联盟。
“匈奴”一词的来源有多种说法,其中最为流行的是匈奴语中的“匈”意为“行军”,“奴”意为“勇士”,合在一起解释为“勇猛的行军者”。
匈奴采取游牧生活方式,主要以畜牧为主要生产方式,以牛羊为食,靠着不断的迁徙寻找更好的牧场。
匈奴列传继续介绍了匈奴的政治组织和社会结构。
匈奴的政治组织相对松散,其统治者以单于为首领,下设诸侯王、贵族和部众。
匈奴诸侯王由单于委任,贵族和部众按照功勋地位不同,分别享有不同的特权。
匈奴的社会结构比较简单,除了统治者和部族首领,其他人主要以游牧和狩猎为生。
匈奴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有着很强的封建色彩,以至于《匈奴列传》中多次提到了“卑辞以驯”、“以软劝悦”、“不别天刚”等制度。
此外,匈奴列传还详细记录了匈奴与中国的战争和和平,包括匈奴与中国的边疆冲突、和亲联姻以及外交使者往来等内容。
匈奴与中国的战争可以说是史上最为激烈和持久的战争之一,匈奴之所以成为中国最大的威胁之一,是因为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出色的骑兵战术。
匈奴的骑兵对中国的军事造成了很大的威胁,而中国也多次派遣军队与匈奴作战,其中最著名的是“马超群豆”,即汉朝驻防于匈奴北部边境的军队,其军队拥有数万匹优秀的战马,使得匈奴不敢轻举妄动。
在和亲联姻方面,中国历代政权都曾多次与匈奴达成和平协议,并通过联姻等方式加强双方的关系。
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昭君嫁匈奴,即公元前51年西汉朝代的皇帝汉武帝为和平联姻而把汉朝美女王昭君嫁给了匈奴单于,以求获得长治久安。
昭君嫁匈奴是汉匈两国的历史事件的重大举动,该事件激起了中国人的强烈不满,时人为此新迎来的天降风雨倾盆不止,赋诗骂之,直至今人谈及此事仍历历在目。
最后,匈奴列传还介绍了匈奴的衰落和灭亡。
在中国历史上,匈奴的衰落和灭亡有很多段,其中有两个关键节点,即匈奴分裂和匈奴灭亡。
五胡十六国的政治制度比较五胡十六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它始于西晋末年的混乱,终于北魏在439年统一北方,成为南北朝时期的先声。
在这个时期中,各个民族依次在北方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些民族包括鲜卑、羯、柔然、匈奴、氐、羌、狄、胡等等。
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各民族的政治制度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下面就逐一进行比较。
一、鲜卑政治制度鲜卑族在五胡十六国时期中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五胡之中最为强大的一个族群。
鲜卑族的政治制度在这个时期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 首领制度:鲜卑族首领是鲜卑族最为神圣的地位,是整个部落的代表与灵魂。
鲜卑族中的首领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奴隶首领,另一种是养子首领。
鲜卑族奴隶首领为已经成年却仍然拥有寄养状态的年轻人,养子首领则是已经被立为部落首领的人。
在鲜卑族中,部落首领是没有终身制度的,一旦被罢免就需要立即下台。
此外,鲜卑族部落首领之间也是有着明显的等级制度的。
2. 首领与家族制度:在鲜卑族中,家族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
一个好的家族所代表的不仅是家族成员的声誉问题,更是与部落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联系。
鲜卑族的首领与家族之间也是非常密切的,首领们往往都是家族中的精英。
3. 财产制度:鲜卑族的财产制度讲究的是“权二分,财三分”,意味着在鲜卑族中,身份与权力水平高的人所分得的财物也会比较多。
此外,在鲜卑族中,土地往往也是首领最重要的财产。
鲜卑族的土地财产耕种、养殖等的开发是由千户(将军)、百户(校尉)等等人来完成的。
二、羯政治制度相比之下,羯族的政治制度要比鲜卑族简单许多。
在五胡十六国时期中的羯族分布较为广泛,主要分为东、西两大羯。
羯族的政治制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 首领制度:羯族的首领是羯族内部最为崇高的地位。
在羯族内,首领决策的权力是非常绝对的,他们的话语往往也是绝对权威的。
2. 宗族制度:与鲜卑民族不同,在羯族中,与首领地位相等的则是各个宗族的代表。
羯族宗族之间也是有着明显的等级关系的,高等级的宗族往往也会与首领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二節游牧帝國的政治制度與對外關係一、匈奴帝國的建立與政治制度1.建國:冒頓單于A.世襲權位形成,部落聯盟的民主原則名存實亡B.征服四方:東滅東胡,西破月氏,南併樓煩,北服丁零;又臣服西域三十餘國C.統一大漠南北a.控地東貣遼河,西至蔥嶺,南抵長城,北達貝加爾湖,疆域空前遼闊b.時值秦末漢初,重占河南地並不斷侵擾燕、代地區,威脅新興的漢朝2.政治制度A.行政機構a.單于庭:匈奴政權的中樞,直轄帝國中部地區<1>單于是匈奴的最高統治者,總攬軍政大權,由左、右骨都侯輔政<2>骨都侯為姻戚氏族,為輔政大臣,本身並無封地;主斷獄聽訟,裁決之後以口頭上報單于,不用文書記錄b.左、右賢王庭<1>分轄帝國東、西部地區,為地方最高長官<2>左賢王較右賢王尊貴,通常是單于的儲貳,慣例以太子任之c.左、右谷蠡王:各自在駐牧之地建庭,下各設有左、右大將與左、右大都尉及左、右大當戶等官職B.軍政合一的政治制度a.游牧兼掠奪的軍事政權<1>將所有成年壯丁都編為騎兵,由政府的各級官吏負責指揮作戰<2>全國的政府與人民就是一個有組織的戰鬥團,自左、右賢王以至當戶,大者萬騎,小者數千<3>軍事首長同時是行政長官及畜牧管理者b.目的:政府可以完全掌控畜牧生產與對外掠奪的主導權二、西漢時期的漢匈關係1.高祖~景帝:和親互市A.由來:a.漢軍北伐,冒頓圍高祖劉邦於平城,因陳平的密計而脫困b.劉敬建議和親,以宗女公主為單于閼氏,約為兄弟,歲奉匈奴定額的絲織、酒米、食物等B.結果:和親互市成為漢初對匈奴的既定政策,可不戰而屈人之兵,亦為匈奴取得漢財物的有利途徑a.惠帝:冒頓致書呂后而語多輕佻,漢廷亦隱忍不發,和親如故b.文、景帝:已有反擊的聲浪<1>文帝時,賈誼上《治安策》已指陳和親無益,匈奴侵甚侮甚,為患無窮;歲奉財物,無異入貢蠻夷<2>晁錯高唱匈奴不足畏,漢匈之爭中國穩操勝券<3>因諸侯王權勢高漲,叛意漸萌,漢廷因內顧之憂而無力對付匈奴2.武帝:漢匈爭霸A.馬邑誘敵失敗,漢匈正式決裂B.三大戰役a.河南之役:衛青<1>收復河南地,置朔方郡,重修秦時所築邊塞<2>意義:匈奴已不能再南下直驅關中,威脅長安b.河西之役:霍去病<1>收復河西地,分置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2>《史記〃匈奴傳》:「(焉支、祁連二山)美水草,冬溫夏涼,宜畜牧養。
元朝对于匈奴与西域的控制与影响元朝(公元1206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王朝,其建立者成吉思汗成功统一了蒙古部落,将其庞大的帝国扩张至亚洲大陆的广阔地域。
在元朝的统治下,对匈奴和西域地区的控制与影响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元朝对匈奴和西域地区的控制手段、政策以及对当地文化与经济的影响。
一、元朝对匈奴的控制与影响1. 使匈奴臣服于元朝元朝开始时,匈奴是对中国北方造成威胁的强大游牧民族。
为了掌控匈奴,元朝实施了一系列策略。
首先,元朝通过外交手段,与匈奴进行联姻、签订和约,以巩固两国之间的关系。
同时,元朝还选派宗室成员担任匈奴的政治要职,通过操纵匈奴的内部事务,进一步控制他们。
此外,元朝还采取军事手段,定期派遣大规模军队进行边境巡逻,以显示其对匈奴的威慑力。
这些手段使得匈奴最终臣服于元朝的统治。
2. 加强与匈奴的贸易往来为了维持与匈奴的稳定关系,元朝积极开展了贸易往来。
元朝建立了一系列贸易路线,通过与匈奴的商贸往来,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
元朝向匈奴提供了大量的粮食、丝绸等物资,以换取匈奴的战备资源和草原产品。
这种贸易往来不仅加强了两国之间的联系,也对元朝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 影响匈奴文化和社会结构元朝的统治对匈奴的文化和社会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元朝通过推行中国化政策,使得匈奴逐渐接受汉文化的影响。
元朝的官员们前往匈奴地区任职,推广汉字、儒家思想和中央集权制度,这些改变逐渐渗透到匈奴的社会和文化生活中。
此外,元朝还鼓励汉族移民到匈奴地区,导致匈奴社会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二、元朝对西域的控制与影响1. 开辟丝绸之路元朝对西域的控制主要体现在对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管理上。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之间的重要贸易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元朝统治下,他们加强了对西域的控制,通过修筑道路、设立驿站等措施,确保商队的安全和顺利通行。
这使得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更加繁荣,促进了欧亚大陆的交流与合作。
匈奴列传读后感《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史书之一,它以其严谨的史料、生动的叙述、深刻的分析而被世人所推崇。
其中的《匈奴列传》是这部史书中的一篇重要篇章,它生动地记载了匈奴这个古代游牧民族的兴衰历程,展现了他们的文化、政治、军事等方面的特点。
读完《匈奴列传》,我深受启发,对这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匈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强大的游牧民族之一,他们的出现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匈奴列传》中,我们可以看到匈奴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他们以游牧为生,以牧为业,以骑射为战,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特色。
他们的生活方式虽然与中国的农耕文明有所不同,但却展现出了一种自由、奔放的精神,这种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发展。
在政治方面,匈奴人采取了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联盟制度,他们的首领由强者自愿担任,没有固定的继承制度,这种制度虽然缺乏稳定性,但却能够保持着一定的灵活性和活力。
在战争方面,匈奴人以骑射为主,他们的骑兵部队极为出色,对中国的北方边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匈奴人的军事实力一度让中国朝代感到头痛,也迫使中国朝代采取了一系列的对策来应对匈奴的威胁。
在文化方面,匈奴人虽然没有留下太多文字记载,但他们的文化特点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发展。
匈奴人的骑射技艺、服饰、音乐等方面都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文化多样性和交流。
通过阅读《匈奴列传》,我对匈奴这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们的生活方式、政治制度、军事实力和文化特点都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文化魅力。
同时,他们与中国的交往也促进了两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种交流与融合也为中国的文化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通过对匈奴这个古老民族的了解,我们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轨迹,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因此,《匈奴列传》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史料,更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历史文化著作。
匈奴是一个金字塔式的等级社会。
单于是匈奴政权的最高统治者,掌握着整个匈奴社会的最高权力。
作为领地的所有者,单于把土地分配给四个大国,四个大国分别派驻四个封王,依次为左贤王、左谷蠡王、右贤王、右谷蠡王,他们是匈奴地方上的最高军事、行政长官,处于政权结构的第二层。
每个“王”下各有六个职掌“万骑”的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
这样,四个王所辖共二十四个军事将领,构成了匈奴国家的“二十四长”,地位处于第三层。
四王、二十四长、六角都是出身于挛提氏统治家族,是单于子弟近亲,是匈奴统治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